浅谈史铁生散文的生命意识
史铁生散文中的意象分析

史铁生散文中的意象分析第一篇:史铁生散文中的意象分析史铁生散文中的意象分析中文摘要史铁生是我国当代最具代表性的哲思型作家之一,他的散文到处流露出对生命困苦极限的体验、感悟和内省,他散文中的意象无时无刻都在体现着生命的色彩和不屈的精神。
史铁生以自身不寻常的经历和独特的写作视角,叩问生命真谛,寻求困难人生的精神救赎之途,把一个个具体的事物写的包含了万千情感。
其中,地坛是史铁生精神家园的栖居地,母爱是他精神的支柱和希望的源泉,墙是他亲情温暖的守护,通过写一系列的意象,史铁生表达了自己对这个世界的感怀和尊重。
关键词:史铁生,散文,意向分析Shi prose in the image analysisAbstractShi is our country modern one of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philosophizing type writer, his prose reveals the hardship of life around the limits of experience and feeling and introspection, the image all the time in his prose embodies the colour and unyielding spirit of life.Shi in their own unusual experiences and unique writing perspective, inquiries about the true meaning of life, to seek hard the spirit of redemption way of life, write a specific things contains a myriad of emotions.Ditan is shi spiritual home habitat, a mother's love is the source of his spiritual pillar and hope, writing is his life beyond the spirit of redemption way of suffering.Keywords:shi tie sheng;prose;Intentional analysis 史铁生的作品,为很多人所喜爱,尤其是他的散文,更是被赋予了丰富的艺术特色,作为一名作家,史铁生显然有着不为人知的内心痛苦和压抑,有着普通在作家难以体会的经历和伤痛。
论《我与地坛》的生命思考

论《我与地坛》的生命思考作者:周阳来源:《文学教育》2016年第05期内容摘要:身体残缺促使史铁生沉思人生与死亡,《我与地坛》蕴含着史铁生对生命的独特感悟与思考。
首先,史铁生以达观的态度对待生命与死亡。
他认为人生是一个必然的、设定的过程,任何卑微、残缺的生命都有存在的价值,因残缺而自杀是愚蠢的,而驱使人活着的原始动力是欲望。
其次,史铁生从全新的视角观照生命残缺:生命残缺是一种客观存在,残缺者的人生出路是如何承担苦难,而不是抱怨命运不公;残缺与完美是相辅相成的,残缺有可能成为残缺者人生中的一笔财富。
最后,他对生命过程有着深邃的思考:人生的关键是过程,能否达到目的并不重要;死亡是生命个体的终结与必由之路,但生命是永恒的,因为对于人类这个物种而言,任何一个新生命都是我的再生。
关键词:生命死亡残缺感悟史铁生在当代文坛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中国作协副主席何建明曾经这样评价史铁生:“中国作家中像史铁生这样坚持写实写作的人不多了,他不是用心血,而是用生命创作。
”史铁生的散文《我与地坛》是“用生命创作”的代表作,这一作品荟萃了作者基于人生体验的生命思考;作者离开我们已近六年,但至今人们尚未悟透这一名作所蕴涵的人生感悟与哲学思考。
本文尝试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继续体味这一作品蕴涵的生命思考。
一.以达观的态度对待死亡众所周知,史铁生在活得“最狂妄的年龄上”[1]多种疾病接踵而至,最后瘫痪。
《我与地坛》记载了史铁生当时的精神状态与理性思考:他失去了活下去的勇气,想以简短的方式结束自己苦难的人生;然而,他想到了与他相依为命的母亲,还有自己对人生的留恋,陷入了痛苦的两难思考中。
1.战胜死亡史铁生选择地坛,是因为痛苦,因为逃避,还因为自杀的诱惑。
他在作品中写道:“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哪儿去,仅为着哪儿是一个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
”他逃向地坛,但地坛挽救了他。
史铁生散文读后感6篇

史铁生散文读后感6篇史铁生散文读后感篇1史铁生,《我与地坛》是他的散文代表作。
由于活到最狂妄的年龄忽地残废了双腿,他深刻体会到了人生中隐藏着的常人感受不到的痛苦。
面对如此从未经历过的痛苦,勇敢地选择了积极的面对它,并开始思考人生,思考生命。
只是到了这时候,纷纭的往事才在我眼前幻现得清晰,母亲的苦难与伟大在我心中渗透得彻底。
只有到了那最关键的一刻,人的心才会有所觉悟,但是到了那时,一切都晚了,我们已无力挽回。
对每个人而言,生命只有一次。
对于这仅有的一次,我们应该要学会积极地、好好地把握它。
对于每一堂课,每一次任务,每一项作业,我们都要积极地面对它,而不是刻意地去躲避。
选择逃避,总有一天你会为此流出悔恨的泪水!死对我们来说是必然的。
人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已经在逐步走向死亡。
因此我们更应该学会合理安排时间,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加充实,而不虚空。
史铁生从地坛这个特定的环境中,感悟了人的生死只是上帝或自然法则的一种安排,通过深沉的哲学思考,渗透了生命的真谛,完成了一次最艰难的思想飞跃,变得不再畏惧死亡,而是能坦然地迎接死亡这一现实。
所以,他最终振作起来了。
上帝为他关上了一扇门,而他却用自己的毅力与正确的态度打开了一扇窗。
这种顽强的精神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史铁生散文读后感篇2读过很多散文,但最喜欢的仍是史铁生的《我与地坛》。
那是他十五年来摇着轮椅在地坛思索的结果,文章中饱含了对人生的感悟,对亲情的讴歌,朴实的文字间洋溢着心灵深处的情感,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优秀作品。
史铁生在二十一岁时因腿疾回北京住院,从此他再没有站起来,在人生最狂妄的年龄忽地失去了双腿。
这惨痛的灾难降临到了他头上,对一个年轻的生命来说如雷轰顶。
用他自己的话说是“曾一连几个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情”,在经历了一次次心灵与死神的斗争之后,他最终拒绝了死亡。
是母亲的爱唤起了他的意志,他决定把自己的心变成一片沃土,母亲已在这片沃土上洒下了第一把种子。
然后,是一对老夫妇、一个唱歌的青年、女教师、长跑运动员、弱智的女孩……无数次给鼓励和感动的人无心地创造了一片生命的森林,在这里找到了生命的意义,坚强地走了过来。
浅论史铁生《我与地坛》中的生命意识

浅论史铁生《我与地坛》中的生命意识作者:雷红霞来源:《课外语文·上》2017年第02期【摘要】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的史铁生,疾病将他的身体磨损地千疮百孔,却把他的精神磨砺地更加坚韧。
苦难并没有将他击垮,而是给了他更多的时间和机会,去思考何为命运,何为人生。
而他在散文《我与地坛》中,交出了一份长久以来他对生命意义哲思的完美答卷。
【关键词】史铁生;《我与地坛》;生命意识【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史铁生的散文名篇《我与地坛》,写于1989年。
在他腿残疾到写此文的这15年漫长岁月中,他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地坛中度过的。
史铁生觉得他和地坛冥冥之中有一种缘分。
地坛可以使他从暗无天日的“此岸”世界,逃避到另一个美好无忧的“彼岸”世界。
而在地坛耗费的这些时光中,史铁生最终想明白了生命的真谛。
从此,他的人生从黑暗的现实地狱走向了光明的精神天堂。
一、由园中物感悟生命的活力21岁是我们人生最美好的年华,却是史铁生最黑暗的岁月,他的双腿突然残废了。
最初,在身心双重的巨大打击下,他甚是悲观与绝望。
在那些黑暗的日子里,他总是一个人去静谧的地坛寻找一丝慰藉。
史铁生在地坛中安静地看书、写作或者思考。
每天他都默默地看着别人忙忙碌碌的上下班;默默地驱赶着那些不知世事的小昆虫;默默地感悟着园中万物的生长和变化;默默地思考着如何熬过他苦难的人生。
地坛是荒芜的,四百年来,它的外表繁华褪尽,少人问津,于是成了一座废弃的古园。
史铁生因此有了一个安静的思考之地。
然而它却并不衰败,地坛中那些小昆虫,虽然不知世事,却还是充满了旺盛的生命力;那些老柏树,也没有停止生长,反而愈见苍幽。
所以地坛又并非无声。
如果地坛是万籁俱静、毫无生气的,可能史铁生对生命意义的沉思,也会陷入悲观与绝望。
但事实上,“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片刻不息。
”所以史铁生才能从昆虫、柏树及野草等园中万物的生长变化中有所感悟,体会到生命的活力,感悟出人生的积极意义。
史铁生小说的生命意识

史铁生小说的生命意识摘要:史铁生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之一。
他的作品中体现着强烈的生命意识,包括对人类生命及其意义的深刻探索,以及对生死、自然和文化的思考。
本文通过分析史铁生小说中的生命意识,旨在展示他作为一个作家如何通过其作品表达出个人的生命体验和世界观。
关键词:史铁生;小说;生命意识;生命体验;世界观一、引言作为一位著名的小说家,史铁生的作品不仅仅是文学艺术的表达,更是他对人类生命及其意义深刻探索的产物。
他将其自身的生命体验和世界观融入到小说中,以描绘人类生死、自然和文化等主题。
通过对史铁生小说的分析,可以看到其强烈的生命意识和对生命的尊重。
本文将对史铁生小说中的生命意识展开探讨,旨在揭示他如何通过小说表达自己对生命的思考和感悟。
二、史铁生小说的生命意识1. 对生命的重视和尊重史铁生小说中体现的生命意识,首先体现在他对生命的重视和尊重上。
他把生命看作是十分珍贵和神圣的东西,不仅仅是作为生物存在的意义,更是人类精神的寄托。
在他的小说中,朴素的生命感是常被提及的主题,例如《荷花》中,主人公对花的沉迷和热爱就是对生命的肯定和赞美。
2. 对生死及其意义的深刻探讨史铁生小说中另一个重要的主题是生死及其意义。
他通过对人物生命的描绘,试图回答关于生命和死亡的一些重要问题。
例如,在《河岸》中,主人公对于死亡的回忆和思考,表达了人们面对死亡时的焦虑和恐惧,同时也表达了对生命的珍视和对嗜好的追求。
3. 对自然和文化的思考史铁生小说中的另一个主题是自然和文化的思考。
他对自然界的观察和对文化历史的探讨,都是为了更好地理解人类的生命和世界。
例如,在《古柏行》中,他通过古柏的形象,描绘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厚重和深远,同时也表达了他对文化传承的重视。
三、结论通过对史铁生小说中生命意识的探讨,我们可以发现,他的作品中蕴含着对生命的热爱、尊重和探索。
他通过自己的生命体验和世界观,将诗意和哲学融入到小说中,成就了独特而富有生命力的文学作品。
谈谈《我与地坛》中有关生命的思考

这座古园映照了作者内心的苦痛,它似乎能理
了生命的意义。
解作者迷茫的心情。石门中的落日,寂静而安详;高
史铁生在园中静思的时候经常会看到一对中年
歌的雨燕,苍凉却张扬着生命的活力;雪地上孩子的
情侣来散步,风雨无阻。就这么 15 年过去了,当年的
脚印,似乎在讲述着青春的童话;小昆虫虽不谙世
中年人也已经变成了老人,但是他们依然相互依靠
量。在《想念地坛》中,作者提到,园中见证了岁月和
可言;没有了愚钝,也就不存在机智;没了丑陋,也就
世事变迁,一直屹立在地坛中的“老柏树”便是“园
没有了漂亮;没有了恶劣和卑下,也就没了善良与高
神”。老柏树展现出来的顽强的生命力,给予了自己
尚。他明白了人生难免有遗憾和残缺,人要以平常
强大的精神力量,让他能够坦然地看待生命的起伏,
足,就算练上一上午也不觉得累。从他的身上,史铁
息的。史铁生依然从衰败之景中感受到了勃勃的生
生看到了一个人对梦想的热爱和坚持。在园子里,
机。他从万物生长所弄出的“响动”声中感受到了生
他还结识了一位朋友。这位朋友是一名长跑家,他
命的活力,领悟了生命的真谛。
“ 祭坛石门中的落日,
与史铁生常常互相鼓励,一个“坚持跑步”,一个“坚
悬于天空,它与旧时的“月”并无什么不同。诗人意识
诗人饮酒作诗,排遣心中的愁绪。从中,我们可以感
到人的一生是短暂的,人生的旅途上难免有坎坷、曲
受到诗人内心的孤独渐渐消散的过程。
折,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拓展生命的宽度,才是每个
又如,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以赤壁古战
人需要思考的问题。
场为背景,通过描写自己的所见所思,表达了怀才不
象,能衬托美景,寄托情感,呈现心境,揭示哲理。在 文
论史铁生散文的生命意识

论史铁生散文的生命意识作者:甘林全来源:《北方文学》2017年第08期摘要:史铁生是我国当代著名的文学家。
他的散文,情感真诚而深沉,文字自然而流畅,以自己的人生经历为根基,进行哲学层面的思考,表达了作家把苦难当享受,超越生死,重视生命过程的生命意识,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多年来,一直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和研究者的重视。
关键词:享受苦难;超越生死;生命过程;生命意识对于生命意识,孔庆蓉认为:“生命意识是个体对生命的理解与态度,是人的生命为了适应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依据先天的基因,加上后天的教化而形成的对于生存和生存价值的体认和感悟。
”[1] p280我们每一个人的际遇总是不一样的,因此,每一个人,随着阅历的增长,都会形成不一样的生命意识。
史铁生,对于中国当代文坛来说,他是一个独特的存在,我们既同情于他异于绝大多数人的痛苦遭遇,也非常钦佩他的毅力,对于他在文学领域所取得的成就,更是十分的敬仰。
他“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2]p183,而后又被查出患有尿毒癥,大好青春年华只能在轮椅中度过,只能一次次地接受肾透析,上天对他似乎有说不完的残忍。
悲惨的命运,苦不堪言的遭遇,曾经令他一度消沉和“倒下”,觉得命运不公而人生无望,不过他终究还是在精神的世界里勇敢地“站”起来,他意识到“生命从苦难开始,只有在苦难中才能诞生灵魂的歌声,”苦难给予一个人身体痛苦的同时,也赋予一个勇敢的人对生命的深入思考和对灵魂的叩问,从而对生命有了一种全新的认知与感悟,在其散文中表现为具体的生命意识。
在史铁生的散文中,我们看到他的苦难人生,也看到他把苦难转化为艺术的精神源泉,形成了苦难当成享受,超越生死,重视生命过程的生命意识。
一、把苦难当作享受我们的人生不可避免的会遇到各种不如意、失败等苦难,这也是人生的一部分。
约伯作为一个虔诚的信者,也要遭受接连不断的苦难,当约伯质问上帝时,“上帝把他伟大的创造指给约伯看,意思是说:这就是你要接受的全部,威力无比的现实,这就是你不能从中单单拿掉苦难的整个世界!”[2]p57人生在世不称意之事十之八九,有人会被不称意压垮,自欺自馁,一蹶不振,而有的人却可以潇洒从容,区别就在于是否能够坦然接受苦难,包括死亡,领悟苦难,是否能够把苦难当作一种享受。
《我与地坛》读后感

《我与地坛》:生命中的寻找与珍视
《我与地坛》是史铁生的一篇长篇哲思抒情散文,这部作品以其深沉的情感和独特的哲思,让我在阅读过程中深受感动。
史铁生以地坛为载体,通过描绘自己与地坛的深厚情感,探讨了生命中的寻找、珍视与坚持。
首先,作品中展现的史铁生对生命的思考和感悟令人深思。
史铁生以自己的身体残疾为背景,通过对地坛的描写,表达了对生命的珍视和对命运的坦然接受。
他认识到,生命虽然充满了挫折和苦难,但正是这些经历让我们更加珍惜和感激生命中的美好。
这种对生命的深刻认识,让我更加珍惜自己拥有的每一天,更加珍视身边的人和事。
其次,史铁生对地坛的深厚情感令人感动。
地坛不仅是史铁生思考人生的场所,更是他寄托情感的精神家园。
史铁生通过对地坛的描写,展现了自己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和依恋。
这种情感让我感受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也让我更加珍惜身边的环境和自然资源。
此外,作品中还展现了史铁生面对困境的坚强和勇气。
尽管身体残疾,但史铁生并没有放弃对生命的追求和对写作的热爱。
他以“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的态度,坚持创作出了多部优秀的作品。
这种勇气和坚韧让我深感敬佩,也让我更加明白,面对困境时,我们需要有勇气和毅力去坚持自己的信念和追求。
总的来说,《我与地坛》是一部充满哲思和情感的优秀作品。
它让我对生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也让我更加珍视和感激生命中的每一刻。
这部作品不仅展现了史铁生对生命的思考和感悟,更传递了一种坚韧和勇气的精神力量。
它提醒我们要珍惜生命、尊重自然、勇敢面对困境,并在寻找中坚持自己的信念和追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史铁生散文的生命意识姓名:廖晨学号:12228135 班级:122281 专业:工商管理【摘要】:“生命的意义就在于你能创造这过程的美好与精彩,生命的价值就在于你能够镇静而激动地欣赏这过程的美丽与悲壮”,这是史铁生对生命过程的价值的总结,而这过程又必须是“残缺”的,因为苦难成为人生之必要,欲望成为人生之必需,抗争成为人生之必然。
惟如此,生命才能由被动而主动,由痛苦而快乐,由磨难而幸福。
史铁生的“残缺观”在对人类生命的考察和追问中凸显着生命的演变过程,生命的“残缺”正是生命过程重要性的体现。
【关键词】:史铁生;散文;生命意识;1.引言史铁生是当代文坛独具个性的作家之一,发表的主要散文集有《我与地坛》、《自言自语》、《史铁生作品集》等。
他的散文境界博大,触及到了人本的困境和人类生存的命脉;其作品既充满着强烈的悲天悯人的苦难意识,又激荡着一股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
史铁生那沉湎而又执着的生命理念和生命哲思,给无数徘徊在生死边缘的人以温馨的慰藉和积极的勉励。
2.对生命意识的思索在文化的历史长河中,艺术与哲学的发展过程可说是同步的。
法国著名文艺批评家丹纳曾说:“一个艺术家没有哲学思想,便只是一个供玩乐的艺人”。
[1]史铁生以其特有的平淡质朴而意蕴深沉的文风,敏感而博大的心胸闪耀出深邃而澄明的智慧之光,以最真诚的语言逼近哲学,成为当代最有思想深度的作家之一。
他这样解释自己的名字“心血倾注过的地方不容丢弃,我常常觉得这是我的姓名的昭示,让历史铁一样的生着,以便不断地去看它。
不是不断去看这些文字,而是借助这些蹒跚的脚印不断看那一向都在写作着的心魂,看这心魂的可能与去向”,[2]这也是对他作品最好的注释。
一、直面生与死“人生来不想死,可是人生来就是在走向死。
这意味着恐惧。
”[3]这是人所具有的三种根本困境之一。
求生避死是所有生物共同的本能,但动物没有死亡意识,惟有人清醒地意识到死亡的意义。
但当死亡离我们感觉很遥远时我们可能会淡化它,甚至漠视它。
当“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突然残废了双腿,对于21岁的史铁生来说,是跌入了黑暗的地狱,生活将一个不容逃避的“生与死”的问题非常冷酷的摆在了他的面前,死亡向他展开了美丽的诱惑。
那一年身体的残疾把他永远的送到了轮椅上。
那时的他,正是血气方刚、生机勃勃的年龄,他对一切都充满了渴望与追求,想去创造、去追求他所喜欢的东西。
可是命运却给他一个“特殊的安排与照顾”,他在延安清平湾插队的日子里,虽然感到腰腿疼,但并没有在意,仍然起早摸黑地给队里喂牛,精心照顾着老黑牛与红键牛。
没想到,腰腿的疼痛竟成了他生命中永远的回忆。
他在最爱动的时候,被困在了轮椅上,这是怎样的灾难,又是何等的残酷。
在刚开始的日子里,他不敢相信这是真的,不相信自己将要在轮椅上度过还命运真正开始的人生。
他还存着一丝希望,积极配合治疗,甘愿忍受各种各样的痛苦,“洗、敷、熏、灸”,“最后一回,我的胯部被熏成了烫伤”。
然而,无论指明努力,他都难逃厄运的魔爪,当科学的诊断无情的宣布他的一切努力挣扎都是徒劳的,他拼命捶打自己失去知觉的双腿,多么希望这是一场噩梦,但现实依旧是现实,他不得不离开那个游刃有余的世界,呆在一个他原本一无所知的世界中去。
在突如其来的厄运的打击之后,人就会丧失思想的能力,他对这“特殊照顾”的回报就是强烈的诅咒,他自卑、伤感,“死”的问题连想都不用想,就自动弹了出来,将他紧紧的抓住。
然而,生命是一种责任,生命是一个过程,也是一种目的。
在短暂的生命历程中,我们必须使生命具有更高的意义,在自己有限的生命中建立起一些永恒的东西。
生命中最好的景致有时并不是用浓妆淡抹彩绘而成的,它也许只是一个淡淡的足迹,但它深藏在我们心灵最柔软的地方,裹在层层的重负之下。
史铁生用这种生命意识铸造了属于自己的世界。
这就是史铁生对生命意识思索的开始。
3.探索生命的尊严和价值史铁生对生命的尊严和价值的探索是有一个过程的,是随着思考上网发展而不断深入、不断变化的。
最早思考生之意义当然是从致残后跌入命运的低谷时开始的。
这在史铁生精神自传性小说《山顶上的传说》中有着详细的描述。
作品主人公也是腿有残疾的小伙子,他致残后最受不了的不是肉体的折磨而是心灵的痛楚。
世人的歧视、偏见像浓雾一样从四面八方压过来。
他遇见的所有的人,所有的好人,在心底都对伤残人有一种根深蒂固的偏见和歧视。
这让倔强自尊的心灵无法忍受,感到活着不如死了好:为什么一定要活着呢?这么难,这么苦,这么费劲,这么累,干嘛还一定要活着呢?在这静悄悄的深夜,死去,是一件多么轻松、多么惬意的事!他的心灵陷入了深渊,但他终于战胜了死亡的诱惑,走出了心灵的深渊。
促使他完成这一转变的是他对与生死意义的领悟。
他想,死反正是一件早晚必定会到的事,何必那么着急呢?等你实在熬不下的时候死神自然会来搭救你;但它还没来,说明你还有力气。
有力气为何不活下来试试争取欢乐呢?反正闲着也是闲着,不试白不试,有力不用而让它浪费掉不等于傻瓜吗?在命运的航道上挥起你的双桨吧,这样至少可以在沉重的浆端感到抗争的快乐,比随意受摆布舒服,比闲着忍着多一些骄傲。
从抗争中去得些快乐,欢乐不是挺多吗?真的,除去从抗争中得的快乐,活着还有别的事吗?人最终能得到什么呢?只能得到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谁专门会唉声叹气,谁的痛苦就更多些;谁最卖力气,谁就最自由、最骄傲、最多快乐。
[2]于是,他找到了自我拯救的道路:活下来同命运作顽强的斗争,在抗争中争得人的尊严、人的骄傲,争取心灵的幸福。
这就是那位残疾青年对生命意义的领悟,也是当时的史铁生对生之意义的领悟。
战胜了死的诱惑,同时也领悟了生之意义。
从渴望死到勇于生,这是史铁生精神上的一次大解放。
此后他的作品的调子就再也没有《山顶上的传说》那么沉重、压抑、痛苦,而转向了深沉、宁静和平和。
但这只是史铁生精神的初步解放,这次解放使他从自身厄运的阴影中走出来,获得了直面人生的精神力量。
随着他对人生思考的深入,他又有了新的发现,从而对生之意义有了新的见解,这使他的精神得到了更大解脱,进入更加恢宏、深远、澄明的境界。
这就是他发现了不只是不幸的的自己有自身的局限,而是人人都有自身的局限;不只是自己身处人生困境之中,而是人人都身处各种各样的困境之中。
这就是说,局限、困境不是哪个人独有的,而是人类都有的。
于是,史铁生由对自身困境的思考转向了对人类共同困境的探讨。
一经如思考,史铁生就发现了人的许多与生俱来的根本困境。
如,人生来注定只能是他自己,人生来注定活在无数他人中间并且无法与他人彻底沟通,这意味着孤独;人生来就有欲望,人的欲望无穷然而实现欲望的能力却有限,这是一个永恒的距离,这就产生痛苦,人生来不想死,可是人生来就是在走向死亡,这意味着恐惧,宇宙无穷无尽,人类不可能穷尽未知,不可能把矛盾认识完,因而就无法彻底根除灾难和痛苦,无法从根本上掌握自己的命运。
困境与生俱来、与生俱存,困境永远困扰着人类,给人的生存带来痛苦,那么人类应该怎样对待困境呢?史铁生认为,困境是上帝,谁也不能把它消除,因而对待困境没有别的办法,唯有从精神上实现超越,从不断的精神超越中实现人的价值,获取人生的意义与人的尊严。
生与死对史铁生来说,仿佛是个既陌生又熟悉的话题。
没有人一出生就考虑怕不怕死的问题,可同时又很少有人能在遭遇重大疾病的时候坦然的丝毫不去想或生或死的问题。
他用一生的时间对生与死的问题不断地追问和参悟,这其实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
思考本身就很沉重,更何况是关乎生死的话题。
可他早已不再怨天尤人、自怨自艾,而变得宽容、坦然,变得心如止水、宠辱不惊,《我与地坛》里也常常透着乐天知命的态度。
他跨过了最黑暗最生不如死的那段日子,一切便柳暗花明了。
史铁生是顽强的,他深知生命存在的意义不是抱怨和顾影自怜,而是尽己所能去发挥他的价值,去维护生命的尊严。
那些他在轮椅上完成的文字能给人激励,引人思考,说的都是我们每个人必将面对的问题;那些在疼痛中写下的文字,看不出怨怒和愤懑,却带着对命运的冷静思索、传递着宽广深厚的情怀,给我们真实的慰藉和激励。
4.史铁生的生命哲学及其意义史铁生痛定思痛之后的思想是睿智的、冷静的、理性的、健全的。
他对生命的解读,对宗教精神的阐释,对文学和自然的感悟,构成了真正的哲学。
他在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前,振作精神,接受了命运对他的不公,毅然向它发起挑战。
正如他说:“上帝给你一条艰难的路,是因为觉得你行。
如果注定有人要倒运,那么还是让我来吧,命运谁比我应付的更好了。
”史铁生在苦难的生命体验里找到了自我救赎之路,这就是—信心和欲望。
他的生命意识即他的生命哲学。
他用精辟、冷静、清晰、富有哲理的言语概括了生活的道理和生命的意义:“生活,正如上帝指给约伯看到的那样,从来就布设了凶险,不因为谁的虔诚就给谁特别的优惠。
”[3] “信心,既不需要事先的许诺,自然也就不必有事后的恭维,它的恩惠唯在渡涉苦难时可以领受。
”“生命本无意义,是我们使它有意义,是‘我’,使生命获得意义。
”这是史铁生顽强生命力的体现,睿智思想的表达,宁静心灵的告白。
这是他对生命和命运解读的结晶,他不仅悟出了生命的意义,更获得了新生,也为我们讲明了生活的道理和指明了人生的方向。
5.结论时事难料,波诡云谲。
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上一个"更"字。
史铁生不仅仅是属于文学的,也远远不只是一个“身残志坚”的典范,在这个人们经常感到恐慌和无力的年代,内心强大的史铁生带给了我们许多精神的力量。
正如那句颁奖词所说,“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
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
我想,不管我们身体健全与否、心智有多成熟,读《我与地坛》,读史铁生,都会从中领悟到深刻的人生哲思,这让我们学着去眺望、去窥视、去似是而非的思考,然后更勇敢地爱身边的人、更从容地活好每一天,等待天荒地老,最后完成生命最华丽的旅程。
6.参考文献:[1] 《作家》2009年16期[2]《史铁生作品集》第2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3]《中国当代文学》2006年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