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盆地北部杭锦旗页岩气成藏条件分析
鄂尔多斯盆地页岩气资源评价与开发潜力分析

鄂尔多斯盆地页岩气资源评价与开发潜力分
析
鄂尔多斯盆地位于中国北方,是中国重要的页岩气资源区域之一。
本文将对鄂尔多斯盆地的页岩气资源进行评价,并分析其开发潜力。
首先,鄂尔多斯盆地是中国最大的大陆盆地之一,地质条件优越,储层多样化。
盆地内的下古生界页岩是鄂尔多斯盆地的主要页岩气资源。
这些页岩具有良好的页岩属性,具有较高的有机质含量、高孔隙
度和低渗透率。
同时,地质构造上的抬升和压实作用使得页岩气的富
集和保存条件得到了有效的保障。
其次,鄂尔多斯盆地的页岩气开发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在盆
地内已经建设了一系列的页岩气开发示范工程,具备了相对成熟的开
发技术。
同时,鄂尔多斯盆地的页岩气储量巨大,据预测,鄂尔多斯
盆地的页岩气资源储量达到了数万亿立方米,可供未来数十年的开发
利用。
然而,鄂尔多斯盆地的页岩气资源开发还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
盆地内部的页岩气资源分布不均匀,有些地区的页岩气富集程度较低,开发难度较大。
其次,由于鄂尔多斯盆地地表地貌复杂、岩性差异大,加上页岩气开发技术相对较新,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创新技术手段。
最后,鄂尔多斯盆地的页岩气开发还面临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的问题,
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
综上所述,鄂尔多斯盆地的页岩气资源评价与开发潜力分析显示,该盆地具备丰富的页岩气资源和相对成熟的技术条件,具有较大的开
发潜力。
然而,鄂尔多斯盆地的页岩气开发还需进一步加大投资力度,不断创新技术手段,解决开发中遇到的挑战,做好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以实现鄂尔多斯盆地页岩气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上古生界煤成气及其砂岩气藏成藏模式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上古生界煤成气及其砂岩气藏成藏模式谭梦琦;董昭雄;刘忠群;宋和平【摘要】鄂尔多斯盆地北部上古生界地层中广泛发育的煤层是大型气田形成的物质基础,煤层埋深为2.2~2.8 km,厚度为22~49 m,镜质体反射率为0.6%~2.5%,属长焰煤-贫煤;煤层是良好的烃源岩,其平均生烃强度为23.52×108 m3/km2.煤层、砂岩储层和顶部上石盒子区域性泥岩盖层的良好空间配置是上古生界煤成气砂岩气藏形成的关键.描述了该地区上古生界砂岩和泥岩中2种高角度裂缝特征,指出了裂缝的形成时期及其在煤成气成藏中的运移通道作用.最后将该地区煤成气藏近源型成藏模式细分为近源-源内聚集型和近源-裂缝运移型.【期刊名称】《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0(025)005【总页数】5页(P33-36,41)【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煤成气;砂岩气藏;成藏模式;高角度裂缝【作者】谭梦琦;董昭雄;刘忠群;宋和平【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华北分公司,河南,郑州,450006;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华北分公司,河南,郑州,450006;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华北分公司,河南,郑州,450006;延长油田股份有限公司,下寺湾采油厂,陕西,甘泉,71610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32近年来国内外学者研究结果[1-11]表明:在全球范围的成煤期 (石炭纪—二叠纪)广泛发育的煤系地层中发现了许多大型气田.戴金星[12-13]分析了俄罗斯 20世纪 60年代至 2000年发现的 774个气田的烃源岩指出:勘探与开发煤成气大气田是快速发展一个国家天然气工业,使其成为世界产气大国的重要途径之一.已有的研究成果[6-11]和华北石油局内部资料均显示了鄂尔多斯盆地北部地区上古生界石炭—二叠系海陆交互相地层中广泛发育的煤层是该地区上古生界大型气田形成的重要物质基础.聚煤盆地沉积特征和构造演化、煤系烃源岩发育状况、煤层变质程度以及盆地地温变化过程等因素决定了煤成气资源分布规律[14].一方面,鄂尔多斯盆地自晚古生代以来稳定的北高南低地质构造特征和东部太平洋板块挤压使北部形成了海陆交互相煤系碎屑岩建造为主的致密砂岩煤成气气藏.另一方面,中侏罗世末—早白垩世末期剧烈的热事件使煤层迅速达到生烃高峰,生成的大量天然气是形成上古生界煤成气藏的必要物质基础.本文旨在从上古生界天然气成藏模式入手,分析煤成气在常规天然气成藏过程中的贡献作用,为下一步探索分析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深部埋藏的煤层内部含气状况打下基础.鄂尔多斯盆地位于华北地台西部,构造基本特点为东北高,西南低,地势平缓.盆地的地质构造演化可分为 5个阶段[15],其中晚古生代到中三叠世为滨海碳酸盐岩逐渐过渡为碎屑岩台地的联合型克拉通坳陷盆地.此间形成了上古生界石炭—二叠纪的海陆交互相含煤地层和陆相碎屑岩地层.上古生界自下而上发育石炭系本溪组、太原组与二叠系山西组、下石盒子组和上石盒子组.太原组属滨海-潮坪相,厚度为 25~82m,岩性为煤层、深灰色泥岩、炭质泥岩与灰白色中、粗砂岩互层,局部夹灰岩透镜体,分为太 1、2段;山西组属三角洲平原相,厚度为78~126m,岩性为灰色中、粗粒砂岩、砂砾岩与黑色、深灰色泥岩、炭质泥岩互层,下部含煤层、煤线,分为山1、2段;下石盒子组属河流相,厚度为 99~173m,岩性为浅灰、灰白色砂砾岩、含砾粗砂岩、中粗砂岩与灰色、棕褐色泥岩互层,分为盒 1、2、3段;上石盒子组发育一套滨浅湖相的泥质岩,单层厚度5~20 m,总厚达 100~200m,分布极为广泛,横向连续性好,为气田理想的区域性盖层.上古生界气田主要分布于盆地北部,其烃源岩为煤层、炭质泥岩、暗色泥质岩和泥晶灰岩,由于煤层的生气量占总生气量的 75%左右,所以通常把上古生界的天然气称为煤成气.上古生界气田 (图 1)大致分布于北纬36°30′以北地区 ,东经108°~110°30′之间 ,包括 3个主要区块,自西至东为:苏里格庙区,乌审旗 -靖边区,塔巴庙 -榆林区.2.1 煤层分布煤可以形成于各种各样的沉积环境中,近 20年来国内外学者[4,15]从不同角度对不同盆地的含煤岩系沉积环境进行了研究,指出在冲积扇、扇三角洲、河流、三角洲和滨岸沉积环境中均可以发育煤.对鄂尔多斯北部地区上古生界沉积相和成煤环境的研究表明,发育煤的主要沉积微相类型为:太原组的泻湖、潮坪和沼泽沉积微相,山西组的三角洲分流间湾及沼泽沉积微相.本溪组和上石盒子组基本不发育煤层.鄂尔多斯盆地北部上古生界 500余口井的煤层厚度和地层厚度的数据分析 (图 2)表明:太 1段散点分布稳定,在所有的井中煤层厚度和地层厚度的比值比较稳定地分布在一个范围内,这说明太 1段煤层分布基本覆盖全区,且厚度比较均匀.太 2段散点反映出该层煤层厚度和地层厚度变化较大,说明太 2段煤层发育比较分散,而且煤层的厚度变化很大.山 1段的散点分布可以看出山 1段煤层分布基本覆盖全区,但是煤层厚度却厚薄不一,这说明在山1期区内煤层发育广泛,整个沉积环境在不断接受改造,但基本都具备成煤条件.山 2段散点几乎都落在 x轴上,其余的煤层厚度值都不高.这说明在山 2期区内只有短暂的时期和局部地区发育煤层.2.2 煤岩变质程度煤的变质程度 (煤阶)直接影响生气量,可以说煤的变质程度控制了煤系地层含气量.鄂尔多斯盆地北部地区上古生界煤层变质程度处于长焰煤—贫煤,Ro值为 0.6%~2.5%.Ro等值线图 (图 1)反映的煤层镜质组反射率由盆地边缘向盆地内部逐渐增高,变化趋势与中生代晚期东部为一斜坡,西部为一坳陷的构造面貌基本一致,而与盆地现今莫霍面形态及现今地温等值线不一致,张福礼[6]根据 Ro值恢复的上古生界古地温为 153~271℃,远远高于目前的地层测温.这充分反映了鄂尔多斯盆地在中侏罗世末—早白垩世末发生了重要构造热事件,使盆地地温梯度大幅度升高,促使上古生界煤成气达到生气高峰.此阶段上石盒子组分布稳定的泥质岩是封盖天然气,并使其聚集成藏的良好盖层.2.3 煤层资源量鄂尔多斯盆地北部地区上古生界地层中主要的烃源岩为山西组和太原组地层中的煤层和暗色 (黑色)泥岩 (表 1).其中煤层的有机碳质量分数为60%左右,总烃含量在地层中也占绝对优势,故上古生界煤层为研究区内的主要烃源岩,上古生界气藏为煤成气藏.密井网条件下建模结果和 512口井密度统计和分析表明,上古生界煤层厚度为15.68~42.14 m,平均煤的资源量为0.42×108t/km2.根据煤成气产气率计算,该区上古生界煤层平均生烃强度约为23.52×108m3/km2,满足生烃强度大于20×108m3/km2才能形成大气田的条件[11].分析研究区内 20余块岩心观察结果表明,鄂尔多斯北部上古生界主要发育垂直裂缝和斜交裂缝(图 3),垂直裂缝在地层各种岩类中均可以见到 (图4(a));主要以山 1段为主,盒 1段次之,其他层位相对较少 (图 4(b)),泥岩中的垂直裂缝主要见于太原组及山 1段;裂缝缝长为 10~100 cm(图 4(c)),缝面比较平直,成组出现;发育期较晚,一般无充填物.斜交裂缝主要见于泥岩地层中,倾角主要分布在40°~55°之间.裂缝纵向分布研究结果表明,泥岩中的区域性裂缝主要分布在盒 1段以下地层,盒 2段地层有少量,盒 3段地层中很少见,因此裂缝向上的沟通作用影响的层位也可能限于盒 3段及下伏地层.文献资料[16]显示区域裂缝形成于白垩纪,充分表明形成期晚(砂岩储层和泥岩盖层同时出现破裂)的区域性裂缝使得早已储集在下伏地层砂层中的天然气及陆续生成的天然气通过垂直和相互斜交的裂缝向上运移进入石盒子组砂岩储层,这是石盒子组气藏得以形成的关键.白垩纪及其后期是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气藏形成、定位的关键时期[17].结合区域沉积、构造演化特征和前人研究成果[9-11],对鄂尔多斯盆地北部煤成气在运聚、成藏过程进行综合分析,确定了鄂尔多斯盆地北部气田上古生界生储盖组合及成藏模式(图 5):下石盒子组近源 -裂缝运移模式与山西组和太原组近源 -源内聚集模式.在上石盒子组区域内稳定泥岩的封盖下,研究区在地史中缺乏天然气大规模侧向运移的条件,天然气以就近、择优聚集,近距离成藏为主.一种是太原组和山西组的煤成气在生成后直接聚集于上、下和侧向相邻砂岩储层内富集成藏,即源内聚集模式;另一种是太原组和山西组煤层在大量成气后沿垂直裂缝向上运移至下石盒子组砂岩储层内富集成藏,即裂缝运移模式.(1)鄂尔多斯盆地北部地区上古生界地层在沉积过程中广泛发育煤层,煤在中侏罗世末—早白垩世末期受盆地构造热事件的作用,达到了生烃高峰,平均生烃强度高达23.52×108m3/km2,大量的煤成气生成并封存在上石盒子组区域泥岩盖层之下,是形成大型气田的物质基础.(2)裂缝在鄂尔多斯盆地北部地区上古生界地层中广泛发育,裂缝特征反映出其形成过程是在上古生界地层完全形成后受区域构造应力作用生成的,在煤成气成藏过程中裂缝是天然气从煤层中生成后运移至上覆地层砂岩储集层中聚集成藏的关键. (3)鄂尔多斯盆地北部煤成气生成后在上石盒子组区域泥岩盖层封盖下得到了良好地保存,上古生界煤层23.52×108m3/km2的平均生烃强度保证了煤成气在砂岩储层聚集成藏,同时也必将使广泛分布的厚煤层中富含天然气.【相关文献】[1] Dani A lsaab,M arcel Elie,A lain Izart,et al.Predicting m ethane accum u lations generated from hum ic carboniferous coals in the Donbas fo ld belt(Uk raine)[J].AAPG Bu lletin,2008,92:1029-1053.[2] Henrik IPetersen,Hans PNytoft.A ssessm entof the petroleum generation po ten tial of Low er Carboniferous coals,North Sea:evidence for inherently gas-p ronesourcerocks[J].Petro leum Geoscience,2007,13(3):271-285.[3] Ben E Law.Basin-Centered Gas System s[J].AAPGBulletin,2002,86(11):1891-1919.[4] Sachsenhofer R F,BechtelA,Kuffner T,etal.Depositionalenvironm entand source potentialof Jurassic coal-bearing sed im en ts(Gresten Fo rm ation,Höflein gas/condensate field,Austria)[J].Petro leum Geoscience,2006,12(2):99-114.[5] Mohinudeen Faiz,Phil Hend ry.Significance ofm icrobial activity in A ustralian coal bed m ethane reservoirs-a review[J].Bulletin of Canadian Petro leum Geo logy,2006,54(3):261-272.[6] 董昭雄,沈昭国,刘忠群,等,鄂尔多斯盆地大牛地气田山 1段储层与沉积微相的关系[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9,30(2):162-167.[7] 张福礼.多旋回与鄂尔多斯盆地石油天然气[J].石油实验地质,2004,26(2):139-142.[8] 刘新社,席胜利.鄂尔多斯盆地东部上古生界煤层气储层特征[J].煤田地质与勘探,2007,35(1):37-40.[9] 郝蜀民,惠宽洋,李良.鄂尔多斯盆地大牛地大型低渗气田成藏特征及其勘探开发技术[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6,27(6):762-768.[10]李良,袁志祥,惠宽洋,等.鄂尔多斯盆地北部上古生界天然气聚集规律[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0,21(3):268-271.[11]郝蜀民,李良,尤欢增.大牛地气田石炭—二叠系海陆过渡沉积体系与近源成藏模式[J].中国地质,2007,34(4):606-610.[12]戴金星,胡安平,杨春,等.中国天然气勘探及其地学理论的主要新进展[J].天然气工业,2006(12):1-5.[13]戴金星.非生物天然气资源的特征与前景 [J].天然气地球科学,2006(1):1-6.[14]戴金星,宋岩,张厚福.中国大中型气田形成的主要控制因素[J].中国科学 D辑:地球科学,1996,26(6):481-487.[15]石华星,宋明水,徐春华,等.煤型气地质综合研究思路与方法[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4.[16]张福礼.鄂尔多斯盆地天然气地质 [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4.[17]赵林,夏新宇,戴金星,等.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天然气富集的主要控制因素[J].石油实验地质,2000,22(2):139-142.。
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致密气成藏条件与勘探开发

加强政策引导,鼓励企业加大勘探开发投入
加强监管力度,确保勘探开发的合规性和安全性
推进国际合作,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和技术
完善法律法规,明确勘探开发的权利和义务
政策与法规的未来发展趋势
环保要求:政府将更加重视环保问题,对勘探开发的环保要求将更加严格,推动绿色勘探开发的发展。
政策支持:政府将继续加大对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致密气勘探开发的政策支持,包括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
添加标题
致密气藏的成藏要素
储层:致密砂岩、致密碳酸盐岩等
成藏过程:油气生成、运移、聚集、保存等过程
保存条件:良好的保存条件,避免油气的散失和破坏
盖层:致密页岩、致密灰岩等
圈闭:构造圈闭、地层圈闭等
源岩:有机质含量高、热演化程度适宜
致密气藏的成藏模式
致密气的运移:地层压力增大,气体沿裂缝、孔隙运移
环境影响防治措施: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和建议,确保开发活动符合环保要求
开发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平衡
经济效益:开发致密气资源带来的经济效益,包括增加就业、提高税收、促进经济发展等
平衡策略:在开发过程中,如何平衡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
案例分析:分析国内外成功案例,探讨如何在开发致密气资源的同时,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平衡
2010年代:勘探技术不断进步,提高了勘探效率和成功率
03
04
2020年代:持续勘探和开发,为能源安全做出贡献
勘探成果
发现大量致密气藏
成功实施多口井的勘探开发
取得显著的产量和效益
为后续勘探开发提供宝贵经验和数据支持
勘探经验与教训
经验:采用先进的勘探技术和方法,加强团队合作,提高勘探效率
鄂尔多斯盆地油气的分布特征及富集规律

鄂尔多斯盆地油气的分布特征及富集规律盆地基本概况,油气分布特征,构造特征、储层类型、烃源岩特征、油气藏类型及成藏主控因素分析。
鄂尔多斯盆地由于其具有与我国东、西部明显不同的地质构造背景,因而有着独特的油气聚集规律和分布特征。
主要表现在:①古生界以海相或海陆交互相沉积为主,烃源岩分布面积较广,且较稳定;②古生界以生气为主,而中生界以生油为主,油、气生成高峰时期趋于一致;③盆地主体部分地层平缓(地层倾角<1°),构造简单,并少见断裂,储集岩物性较差,因此油气以短距离运移为主,而油藏以自生自储岩性----地层圈闭为主。
根据含油气系统的基本研究方法,结合鄂尔多斯盆地的地质特征,该盆地含油气系统研究的总体思路可以概括为定源(烃源岩评价)-定时(生烃高峰或关键时刻)-定灶(生烃中心或生油洼陷)-定向(油气运移方向)-定位(油气运聚单元),下面根据这一原则,对鄂尔多斯盆地含油气系统予以初步分析。
烃源岩基本特征鄂尔多斯盆地存在J2, T3, C—P,O2四套烃源岩,其中几湖相泥岩和C一P系煤系泥岩是两套主要的烃源岩。
1.下古生界气源岩下古生界碳酸盐岩残余有机质丰度一般在0.12 %—0.33 %之间,平均为0.21% —0.22 %。
泥岩、泥灰岩烃源岩主要产于中奥陶统平凉组和上奥陶统克里摩里组、桌子山组及乌拉力克组,分布于中央古隆起西缘或南缘。
泥岩有机碳含量一般为0.4%—0.5 % ;泥灰岩残余有机碳含量大多在0.2%—0.5 %,最高达1.11 %。
干酪根镜检、干酪根碳同位素及轻烃组成等研究表明,鄂尔多斯盆地下古生界碳酸盐岩原始有机质类型为海相腐泥型生烃母质,即以I—II ]型干酪根为主。
有机质成熟度大多已进人高成熟阶段,故以生气为主。
2.上古生界烃源岩石炭一二叠系气源岩主要是一套海陆过渡相及陆相含煤岩系,主要发育在下石炭统本溪组、上石炭统太原组、下二叠统山西组,总体上分布较广。
煤主要分布于太原组和山西组。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上古生界煤成气及其砂岩气藏成藏模式

第2 5卷 第 5期
西 安 石 油 大学 学报 (自然 科 学 版 ) Junl f i nS i uU i ri ( a rl c neE io ) ora o h o n esy N t a Si c dt n X a y v t u e i
S p.2 0 e 01 V0 . 5 No 5 12 .
源岩 , 平均 生烃 强度 为 2 .2×1 k 煤层 、 岩储 层 和顶 部上 石盒 子 区域性 泥岩 盖层 的 良 其 35 0 m/i . n 砂
好 空间 配置是 上 古生界 煤成 气砂 岩 气藏 形 成的 关键 . 述 了该 地 区上 古 生界 砂 岩和 泥岩 中 2种 高 描 角度 裂缝 特征 , 出了裂缝 的形成 时期及 其 在煤 成 气成藏 中的运移 通道 作 用. 指 最后 将 该地 区煤 成 气 藏近 源 型成藏模 式 细分 为近 源 一源 内聚集 型和 近 源 一裂缝 运 移型 . 关键 词 : 尔多斯盆地 ; 鄂 煤成 气 ; 岩 气藏 ; 藏模 式 ; 角度 裂 缝 砂 成 高 中 图分类 号 : E 3 T l2 文献 标识 码 : A
文章编 号 :6 30 4 2 1 )50 3 -4 17 -6 X( 0 0 0 -0 30
鄂 尔 多 斯 盆 地 北 部 上 古 生 界 煤 成 气
及 其 砂 岩 气 藏 成 藏 模 式
谭梦琦 董昭雄 刘 忠群 。宋和 平 , , ,
(. 1 中国石 油化工股份 有限公司 华北分公司 , 河南 郑州 4 0 0 ; 50 6 2 延长油 田股份有 限公 司 下寺湾采油厂 , . 陕西 甘泉 7 6 0 ) 1 15
一
3 一 4
西பைடு நூலகம்石油大学学报 ( 自然 科 学 版 )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低渗透致密岩性油藏成藏机理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低渗透致密岩性油藏成藏机理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探讨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低渗透致密岩性油藏的成藏机理。
鄂尔多斯盆地作为中国重要的能源基地,其油气资源勘探与开发对于国家能源安全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延长组作为盆地内的一个关键含油层系,其低渗透、致密岩性的特点使得油藏的成藏过程复杂且难以预测。
研究延长组低渗透致密岩性油藏的成藏机理,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鄂尔多斯盆地的油气成藏规律,还可为类似盆地的油气勘探与开发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本文将从地质背景、成藏条件、成藏过程和成藏模式等方面对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低渗透致密岩性油藏的成藏机理进行全面分析。
通过详细的地质背景介绍,为后续的成藏条件和成藏过程分析奠定基础。
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和前人研究成果,深入剖析成藏条件,包括烃源岩、储层、盖层以及运移通道等关键因素。
在此基础上,通过综合分析油藏的成藏过程,揭示油气在致密岩性储层中的运移、聚集和保存机制。
总结提出适用于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低渗透致密岩性油藏的成藏模式,为后续的油气勘探与开发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通过本文的研究,期望能够为鄂尔多斯盆地及类似盆地的油气勘探与开发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推动中国油气工业的持续发展。
二、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特征鄂尔多斯盆地位于中国北部,是一个典型的大型内陆沉积盆地,具有独特的构造和沉积演化历史。
盆地内部构造相对简单,主要由一个向北倾斜的大型单斜构造和一些次级褶皱组成。
这些构造特征使得盆地的沉积体系呈现出明显的南北分异性,南部以河流相沉积为主,北部则以湖泊相沉积为主。
在延长组沉积时期,鄂尔多斯盆地处于湖盆扩张阶段,湖泊广泛分布,形成了一套巨厚的陆相碎屑岩沉积。
这套沉积体系以河流-三角洲-湖泊相沉积为主,其中河流相沉积主要发育在盆地的南部和西南部,三角洲相沉积则主要分布在盆地的中部和北部,湖泊相沉积则广泛覆盖在盆地的中心区域。
鄂尔多斯盆地的岩石类型多样,主要包括砂岩、泥岩、页岩和碳酸盐岩等。
鄂尔多斯盆地页岩气开发探讨

鄂尔多斯盆地页岩气开发探讨【摘要】我国的鄂尔多斯盆地不但富含丰富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传统能源资源,还赋存储量丰富的页岩气资源,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
页岩气开发是随着北美国家的开发而在世界范围内不断繁荣起来的,我国也正在探索页岩气开发利用,尤其是鄂尔多斯盆地的页岩气开发具有优良的开采条件,目前这一资源开发还处于起步阶段,我们要不断总结探讨。
【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页岩气开发页岩气是主体上以吸附和游离状态弼时赋存子舆有生烃能力泥岩及页岩簿地层中的必然气聚集,具有自生崩储、吸附成藏、隐蔽聚集等地质特点。
页岩气是一种非传统能源,在上个世纪,由于科学技术的局限没有开采的条件,所以认为页岩气是一种不具有开采价值的能源,科技发展至今,我们已经有足够的水平进入能源开采的新阶段。
鄂尔多斯地区的页岩气资源储量丰富,开发潜力大,对我国能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页岩气开发现状1.1 其他国家和地区页岩气开发现状北美国家是页岩气开发的先行者,以美国和加拿大为代表,他们已经在页岩气开发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从探明的储量来看,世界页岩气总量相当于煤层气和与致密砂岩气储量的总和,因此,其利用价值和开发前景对能源结构的影响是巨大的。
现今美国的页岩气开采量占美国非常规天然气技术可采资源量的22%,他们的页岩气生产井还在不断增加,产量也是很可观的。
页岩气的开发使得美国的能源储量和利用进入到一个新的领域,正在成为重要的战略资源。
1.2 鄂尔多斯盆地页岩气资源状况在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及边缘,主要是中生界三叠系延长组的暗色泥页岩分布,其有效烃源岩面积为8×104km2以上,厚度为300~600 m。
主要生油层为长4+5段一长9段,其中长7、长9段是重要的烃源岩建造。
长7段发育于晚三叠世最大湖泛期,是中生界主要的烃源岩,分布范围可达5×104km2,厚度~般为10—50m,最大可达80m以上;加c为2.45%一5.28%,氯仿沥青“a”含量为0.25%一0.67%,总烃含量为1847~5 218mg/kg,属优质烃源岩;干酪根类型为偏腐泥混合型,在盆地内大部分地区处于成熟阶段,局部地区向高成熟阶段过渡,还有地区已经进入成熟阶段晚期。
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山西组页岩气成藏条件及勘探潜力

写一篇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山西组页岩气成藏条件及勘探潜
力的报告,600字
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山西组页岩气成藏条件及勘探潜力报告
鄂尔多斯盆地位于中国内蒙古东南部,是一个重要的天然气盆地。
本报告旨在分析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山西组页岩气成藏条件及勘探潜力。
山西组的古生界地层组成比较复杂,含有大量的砂岩、泥岩和页岩并相互分布,其中页岩占主要比例。
山西组是包含有重要气藏研究对象的丰富岩性,其既包括水流发育的低煤和低渗低渗气藏发育的页岩溶解腐蚀气藏,也标志着高渗高渗气藏发育的页岩气藏的形成。
山西组的古生界地层具有很好的气藏条件。
大规模的砂岩,火山喷发堆积物和浊流岩互相交错,形成地层的复合孔隙,对页岩气的储集效果非常明显。
此外,山西组页岩的热演化层和微观孔隙发育程度也适宜气体聚集。
总之,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山西组页岩气成藏条件十分有利,勘探潜力也很大。
鉴于山西组页岩气勘探还处于早期阶段,在后续开发中还有大量机会发掘出更多页岩气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4 . 1 m。而 且延安 组、 山西组和太 原组 发育数套 一定 厚度 的煤层也 是
9 3
柬工案 捉术
能 源 技 术
措勤县 赤马地 区岩石学特征 及找矿 方 向
徐 峰, 李 跃, 刘寿航 , 徐忠彪 ( 成 都理 工大学 地球科学学院 , 成都 6 1 0 0 5 9)
1 地质背景
1 . 1 构 造 背 景
2 . 1 发 育 特 征 与 分 布
鄂尔多斯地块位 于华北克拉 通的西部 ,盆地位 于华北石炭二 叠纪 及三 叠纪之上 ,继承 了前期构造 的稳 定性 。杭锦旗 区块所在的伊盟 隆 起 区是 由次一级 的乌兰格尔 凸起 、杭 锦旗断 阶、公 卡汗断块和乌加庙 凹陷构 成的 ( 图1 ), 现今 的构造格 局呈东西走向 , 略 向南突 出的弧 形 , 整体表现为 一西南倾大型单斜构造 。隆起 内部发育多条深层 隐伏断层 , 使盆地 基底结构 、构造 差异明显 ,如杭 锦旗三 眼井地 区为近东西 向航 磁异常 ,发育有三 眼井断层 ;泊尔江海 子断层控制着 隆起中北部构造 础 ,见图 2 。 和沉积 的发育 。杭锦旗地 区 自中元古代 开始隆起后 ,直 到晚石炭世才 开始接 受沉积 ,没有 受到明显的后期 改造 ,一直处于 稳定的构造环境 中 ,整体 处于沉降状 态。因此 ,本 区上古生界暗色泥 页岩主要是伴 随 煤系地层而形 成的 ,其分布是受到局部地质构造 的影响。
摘 要 :冈底斯 岩 浆带是 夹持 于班 公 湖一怒 江 缝合 带 ( B N S Z)与 雅鲁 藏布 洋缝合 带 ( Y Z S Z)之 间的一 条 巨型构 造一 岩 浆岩 带, 东西长 约 2 5 O O k m ,南北 宽约 1 0 O 一 3 O O k m 。南西侧被噶 喇 昆仑走滑断裂截切 ,接 巴基斯坦科 希斯 坦 一 拉 达克洋 内弧,南 东绕过雅鲁藏布洋 大拐 弯,沿近 南 北 向接 高黎贡 山陆缘 弧。该 带一般 以拉 萨 一 那曲一 线为界 ,将 冈底斯 带在 东西方向上 笼统 的分 为东西两段 。本 丈的主要 目的是 以措 勤县 赤马地 区火山岩 与沉积岩为研究对 象,在前人 的研 究成 果的基础 上 ( 曲晓明 ,2 0 0 9 ;孙忠军,2 0 0 5 ;江元生 , 2 0 0 3 ),结合在野外的地质调 查并取样 室内分析 ,试 图通过研 究区地层 的岩石 学及矿化特征等 ,初步讨论其成 因环境及找矿 方向。深化对 冈底斯 西段地质演化 历史的认识 ,以期对研
继承性 ,表现 出克 拉通盆地 的发 育特征 ,盆地 由裂 陷型转化为宽广坳 陷型 ,北部地 区构造特点也 由中间隆起、东西两侧坳 陷的鞍形特征变 为斜坡特征 。杭锦 旗地 区稳定下 降 ,沉积作用 明显 减弱 ,东西两侧坳 陷而积不断增 大 ,沉积体系 的充填和 迂移建造 了稳定 而又开阔的浅水 平台 ,因而有 利于泥炭沉积 的持 续发育 。早期基底北 高南低的继承性 隆升构造特点 ,直 接导致 了鄂尔 多斯 盆地北部地 区上 石炭统太原组和 下二叠统 山西组 地层 由南 向北减 薄。山西组沉积期 ,盆地 的北缘抬升 和广泛 的海退 事件 ,杭锦旗地 区中央 古隆起 已趋于消 失 ,使聚煤中心 发生了 由北 向南 的迁移 ,已由内蒙退 至山西省境内。
从结 晶基底形成 以后直到早古 生代末 ,杭锦旗 地区基本处于 隆起 剥蚀状 态 ,其顶部缺 失中新元古 界和下古界 ,直 到石炭纪全 区才 开始 普遍接 受沉积 。晚石 炭世太原组沉 积主要为一套海 陆交互相 的含 煤碎 屑岩沉积 ,主 要分布在杭锦 旗区块 南部 。二叠纪沉积 主要呈现具近 源 特 征的冲积扇一河流 相的沉积组合 。 在晚石炭 世至早二叠世 ,鄂尔多斯盆 地北部具有很 强的稳定性和
备 较 大 的 页 岩 气勘 查 潜 力 。
关键词 区块位于 鄂尔多斯盆地北 部伊盟隆起带 上 ,其总体呈东西 向展布 , 隆起 北部是河 套断陷 , 南面与伊陕斜坡 、 天环坳 陷呈过渡 关系 , 东西 以清水河断层及 桌子 山断层为界 ,内部发育有东 西走 向的北倾逆 断层 ,是一个继承性 很强的隆起 。寒武 系和下奥 陶统 向其南坡超覆尖 灭 ,石炭二 叠纪在 西北部有较厚沉积 。 目前 ,页岩气 、煤层 气及天然气综 合勘探 已成为 共识 。杭锦旗地 区发 育一套 上古生界石 炭 二 叠系太原组 、山西组页 岩气 目的层 系。 针对 天然气资源 ,在 本区 已取得 重大突破 ,展示 出较好的勘探潜 力。 因此在 本区有望同时获得页岩气资源或 天然气 圈闭聚集。 2 暗色泥页岩生烃条件
1 . 2 沉积 背 景
图 2 太原组地层厚 度等值 线圈 暗色泥 岩厚度是评价 其生气能力大 小的基本指标之一 ;钻探 揭露 本 区在 侏罗 系中下 统延 安组 、三叠 系上 统延长 组、二 叠 系下统 山西 组及 石炭系 太原组 均存在 一定厚度 的烃源 岩 ,据 锦 7 1 井 资料显 示 : 延安组厚 1 0 9 . O m;延 长 组 厚 1 3 7 . O m; 山西 组 厚 2 8 . 3 9 m;太 原组 厚
杭锦旗 地区上古 生界石炭 一 二叠 系本溪组 、 山西组泥 岩发育 ,累 积和单层厚 度大 ,岩性 以中层 泥页岩及薄层粉砂岩 、砂岩不等厚互层 为主 ,泥页岩 横向发育稳定 ,泥 页岩有机质丰度 、成熟度高 ,对于页 岩气富集成藏条件较为有利 。 杭锦旗南 部生烃潜力 明显 大于北部 ,具有南厚 北薄、东厚西薄 、 凹陷 最为 发 育 的特 点 。研 究 区上 古 生界 烃 源 岩 暗色 泥岩 总 厚 一般 6 O~ 8 0 m,南部最厚可达 1 2 0 m,煤层发育相对较薄 ,一般为 5 - l O m, 南部煤层最厚 可达 2 0 m,均为该 区页岩 气的形成提供 了较 好的物质基
能 源 技 术
柬工案 捉术
9 2
鄂 尔多斯 盆地北 部杭锦 旗页岩气成 藏条件分析
李金涛 , 李 恒 ( 内蒙古 自治 区煤 田地质局 , 呼和浩特 0 1 0 0 1 0)
摘 要 :杭 锦旗地 区位于鄂 尔多斯 盆地伊 陕斜坡 北部 ,完钻井揭 示本 溪组 、 山西组 泥页岩单 层厚度较 大,且平 面分布稳定 。取心化验 分析结 果表 明,本 溪组 、 山西组段 页岩有机 质丰度 较 高,热演化程度 适 中;录井和测井 解释见到 了较 好 的含 气性和较厚 的暗 色泥页岩 ,因此本 区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