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陵王 柳-古诗-赏析
周邦彦的别离诗词《兰陵王·柳》 赏析

周邦彦的别离诗词《兰陵王·柳》赏析《兰陵王•柳》宋•周邦彦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
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
登临望故国。
谁识、京华倦客。
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闲寻旧踪迹。
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
梨花榆火催寒食。
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
望人在天北。
凄恻。
恨堆积。
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
斜阳冉冉春无极。
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
沈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
【赏析】这首词自来被认为是《清真集》中代表作之一,而“斜阳冉冉春无极”一句,历来受到赞赏,谭献甚至在他的《谭评词辨》中说“斜阳七字,微吟千百遍,当入三昧出三昧”。
词写的是柳,实则借柳来写离别。
上片借隋堤柳烘托了离别的气氛,中片抒写自己的别情,下片写渐远以后的心绪。
“凄恻。
恨堆积。
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这几句直抒胸臆,写别离之恨之悲,而下一句便接“斜阳冉冉春无极”,把情感宕开,转写景物,却又不单纯写景。
它把所有的心绪都融化在斜阳里,融化在春日里,使得情与景完全浑融在一起,看似只着眼于春色暮色,似乎因眼前的美景而忘记了离愁别恨。
叶嘉莹教授解释说这一句为什么好,“因为它从那些越积越多的离愁别恨中一下子跳转出去了,但这一跳转不但没有能甩脱那些离愁别恨,反而使周围整个的环境都染上了离愁别恨!看似解脱,实际却是一种更深的沉溺”。
俞平伯先生在《唐宋词选释》释“斜阳”句云:“一句中含两意,一日光景已近黄昏,春光却无限,也是无穷的。
”“斜阳冉冉”,代表的是时间的消逝,而“春无极”,则是形容空间漫无边际。
时间无始无终,空间无边无际,但对于一个人来说,拥有的时间和空间都是有限的。
所以“斜阳冉冉”与“春无极”囊括了人类生活舞台上出现的千变万化的离与合、悲与欢,生命的消逝与永恒、有限与无际。
扩展阅读:周邦彦的简介周邦彦(1057年-1121年),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北宋词人。
作品在婉约词人中长期被尊为“正宗”。
旧时词论称他为“词家之冠”或“词中老杜”,是公认“负一代词名”的词人,在宋代影响甚大。
宋词诗词与赏析-《兰陵王·柳》

宋词诗词与赏析-《兰陵王·柳》《兰陵王·柳》是宋代词人周邦彦的作品,被选入《宋词三百首》。
这是一首自伤别离的词,写作者离去之愁。
此词有生活细节、有人物活动,有抒情主体的心理意绪,形成词作较为鲜明的叙事性和戏剧性特色。
全词构思萦回曲折,似浅实深,有吐不尽的心事流荡其中,无论景语、情语,都很耐人寻味。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收集整理的《兰陵王·柳》宋词诗词鉴赏,可供大家欣赏和阅读。
《兰陵王·柳》宋代:周邦彦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
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
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闲寻旧踪迹,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
梨花榆火催寒食。
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
凄恻,恨堆积!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斜阳冉冉春无极。
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
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
译文及注释译文正午的柳荫直直地落下,雾霭中,丝丝柳枝随风摆动。
在古老的隋堤上,曾经多少次看见柳絮飞舞,把匆匆离去的人相送。
每次都登上高台向故乡瞭望,杭州远隔山水一重又一重。
旅居京城使我厌倦,可有谁知道我心中的隐痛?在这十里长亭的路上,我折下的柳条有上千枝,可总是年复一年地把他人相送。
我趁着闲暇到了郊外,本来是为了寻找旧日的行踪,不料又逢上筵席给朋友饯行。
华灯照耀,我举起了酒杯,哀怨的音乐在空中飘动。
驿站旁的梨花已经盛开,提醒我寒食节就要到了,人们将把榆柳的薪火取用。
我满怀愁绪看着船像箭一样离开,梢公的竹篙插进温暖的水波,频频地朝前撑动。
等船上的客人回头相看,驿站远远地抛在后面,端的离开了让人愁烦的京城。
他想要再看一眼天北的我哟,却发现已经是一片蒙胧。
我孤零零地十分凄惨,堆积的愁恨有千万重。
送别的河岸迂回曲折,渡口的土堡一片寂静。
春色一天天浓了,斜阳挂在半空。
我不禁想起那次携手,在水榭游玩,月光溶溶。
我们一起在露珠盈盈的桥头,听人吹笛到曲终……唉,回忆往事,如同是一场大梦。
周邦彦兰陵王赏析简短

周邦彦兰陵王赏析简短1.周邦彦《兰陵王·柳》赏析这首词的题目是“柳”,内容却不是咏柳,而是伤别。
古代有折柳送别的习俗,所以诗词里常用柳来渲染别情。
隋无名氏的《送别》:“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便是人们熟识的一个例子。
周邦彦这首词也是这样,它一上来就写柳阴、写柳丝、写柳絮、写柳条,先将离愁别绪借着柳树渲染了一番。
《兰陵王·柳》是宋代词人周邦彦的作品,被选入《宋词三百首》。
节选如下: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
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
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译文如下:正午的柳荫直直地落下,雾霭中,丝丝柳枝随风摇摆。
在陈旧的隋堤上,已经多少次观察柳絮飘舞,把匆忙离去的人相送。
每次都登上高台向家乡眺望,杭州远隔山水一重又一重。
旅居京城使我厌倦,可有谁晓得我心中的隐痛?在这十里长亭的路上,我折下的柳条有上千枝,可总是年复一年地把他人相送。
扩展材料:创作背景宋张端义《贵耳集》说周邦彦和名妓李师师相好,得罪了宋徽宗,被押出都门。
李师师置酒送别时,周邦彦写了这首词。
王国维在《清真先生遗事》中已辨明其妄。
但是这个传奇至多可以说明,在宋代,人们是把它理解为周邦彦离开京华时所作。
作者简介周邦彦(1057 [1] —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北宋闻名词人。
少年时期共性比较疏散,但相当喜爱读书。
周邦彦通晓音律,曾创作不少新词调。
作品多写闺情、羁旅,也有咏物之作。
格律谨严,语言曲丽精雅,长调尤善铺叙。
为后来格律词派词人所宗。
作品在婉约词人中长期被尊为“正宗”。
旧时词论称他为“词家之冠”或“词中老杜”,是公认“负一代词名”的词人,在宋代影响甚大。
参考材料来源:百度百科——兰陵王·柳2.如何鉴赏周邦彦的“兰陵王”这首词这首词是词人写本人离开京华时的心情。
此时他已倦游京华,却还留恋着那里的情人,回忆起和她的往事旧情,恋恋不舍地乘船离去。
《兰陵王·柳阴直》全文译文及鉴赏

《兰陵王·柳阴直》全文译文及鉴赏周邦彦这首词《兰陵王·柳阴直》,它一上来就写柳阴、写柳丝、写柳絮、写柳条,先将离愁别绪借着柳树渲染了一番。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兰陵王①·柳阴直②》作者:周邦彦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
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
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闲寻旧踪迹,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
梨花榆火催寒食。
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
凄恻,恨堆积!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斜阳冉冉春无极。
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
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
《兰陵王·柳阴直》注释①本篇又题作“柳”,借咏柳伤别,抒写词人送别友人之际的羁旅愁怀。
兰陵王:词调名,首见于周邦彦词。
②柳阴直:长堤之柳,排列整齐,其阴影连缀成直线。
③烟里丝丝弄碧:笼罩在烟气里细长轻柔的柳条随风飞舞,舞弄它嫩绿的姿色。
弄:飘拂④隋堤:汴京附近汴河之堤,隋炀帝时所建,故称。
是北宋是来往京城的必经之路。
⑤拂水飘绵:柳枝轻拂水面,柳絮在空中飞扬。
行色:指行人出发时的情况。
⑥故国:指故乡。
⑦京华倦客:作者自谓。
京华,指京城,作者久客京师,有厌倦之感,故云。
⑧长亭:古时驿路上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供人休息,又是送别的地主。
⑨应折柔条过千尺:古人有折柳送别之习。
过千尺:极言折柳之多。
⑩旧踪迹:指往事。
(11)又:又逢。
酒趁哀弦:饮酒时奏着离别的乐曲。
趁:逐,追随。
哀弦:哀怨的乐声。
(12)离席:饯别的宴会。
(13)梨花榆火催寒食:饯别时正值梨花盛开的寒食时节。
唐宋时期朝廷在清明日取榆柳之火以赐百官,故有“榆火”之说。
寒食:清明前一天为寒食。
(14)一箭风快:指正当顺风,船驶如箭。
半篙波暖:指撑船的竹篙没入水中,时令已近暮春,故曰波暖。
迢递:遥远。
驿:驿站。
(15)望:回头看。
人:指送行人。
(16)别浦:送行的水边。
萦回:水波回旋。
诗词赏析:兰陵王柳

诗词赏析:《兰陵王·柳》宋代:周邦彦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
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
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闲寻旧踪迹,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
梨花榆火催寒食。
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
凄恻,恨堆积!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斜阳冉冉春无极。
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
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
译文及注释译文正午的柳荫直直地落下,雾霭中,丝丝柳枝随风摆动。
在古老的隋堤上,曾经多少次看见柳絮飞舞,把匆匆离去的人相送。
每次都登上高台向故乡瞭望,杭州远隔山水一重又一重。
旅居京城使我厌倦,可有谁知道我心中的隐痛?在这十里长亭的路上,我折下的柳条有上千枝,可总是年复一年地把他人相送。
我趁着闲暇到了郊外,本来是为了寻找旧日的行踪,不料又逢上筵席给朋友饯行。
华灯照耀,我举起了酒杯,哀怨的音乐在空中飘动。
驿站旁的梨花已经盛开,提醒我寒食节就要到了,人们将把榆柳的薪火取用。
我满怀愁绪看着船像箭一样离开,梢公的竹篙插进温暖的水波,频频地朝前撑动。
等船上的客人回头相看,驿站远远地抛在后面,端的离开了让人愁烦的京城。
他想要再看一眼天北的我哟,却发现已经是一片蒙胧。
我孤零零地十分凄惨,堆积的愁恨有千万重。
送别的河岸迂回曲折,渡口的土堡一片寂静。
春色一天天浓了,斜阳挂在半空。
我不禁想起那次携手,在水榭游玩,月光溶溶。
我们一起在露珠盈盈的桥头,听人吹笛到曲终……唉,回忆往事,如同是一场大梦。
我暗中不断垂泪。
注释兰陵王:词牌名,首见于周邦彦词。
一百三十字,分三段。
柳阴直:长堤之柳,排列整齐,其阴影连缀成直线。
烟:薄雾。
丝丝弄碧:细长轻柔的柳条随风飞舞,舞弄其嫩绿的姿色。
弄:飘拂。
隋堤:汴京附近汴河之堤,隋炀帝时所建,故称。
是北宋是来往京城的必经之路。
拂水飘绵:柳枝轻拂水面,柳絮在空中飞扬。
行色:行人出发前的景象、情状。
故国:指故乡。
京华倦客:作者自谓。
京华,指京城,作者久客京师,有厌倦之感,故云。
周邦彦《兰陵王·柳阴直》译文及赏析

周邦彦《兰陵王·柳阴直》译文及赏析周邦彦《兰陵王·柳阴直》译文及赏析北宋周邦彦《兰陵王·柳阴直》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
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
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闲寻旧踪迹,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
梨花榆火催寒食。
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
凄恻,恨堆积!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斜阳冉冉春无极。
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
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
注释:本篇又题作“柳”,借咏柳伤别,抒写词人送别友人之际的羁旅愁怀。
兰陵王:词调名,首见于周邦彦词。
柳阴直:长堤之柳,排列整齐,其阴影连缀成直线。
烟里丝丝弄碧:笼罩在烟气里细长轻柔的柳条随风飞舞,舞弄它嫩绿的姿色。
弄:飘拂。
隋堤:汴京附近汴河之堤,隋炀帝时所建,故称。
是北宋是来往京城的必经之路。
拂水飘绵:柳枝轻拂水面,柳絮在空中飞扬。
行色:指行人出发时的情况。
故国:指故乡。
京华倦客:作者自谓。
京华,指京城,作者久客京师,有厌倦之感,故云。
长亭:古时驿路上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供人休息,又是送别的地主。
应折柔条过千尺:古人有折柳送别之习。
过千尺:极言折柳之多。
旧踪迹:指往事。
又:又逢。
酒趁哀弦:饮酒时奏着离别的乐曲。
趁:逐,追随。
哀弦:哀怨的乐声。
离席:饯别的宴会。
梨花榆火催寒食:饯别时正值梨花盛开的寒食时节。
唐宋时期朝廷在清明日取榆柳之火以赐百官,故有“榆火”之说。
寒食:清明前一天为寒食。
一箭风快:指正当顺风,船驶如箭。
半篙波暖:指撑船的竹篙没入水中,时令已近暮春,故曰波暖。
迢递:遥远。
驿:驿站。
望:回头看。
人:指送行人。
别浦:送行的水边。
萦回:水波回旋。
津堠:码头上供撩望歇宿的处所。
岑寂:冷清寂寞。
冉冉:慢慢移动的样子。
无极:无边。
念:想到。
月榭:月光下的楼台。
月榭:月光下的亭榭。
榭,建在高台上的敞屋。
露桥:沾满露水的桥边。
译文1:正午的柳荫直直地落下,雾霭中,丝丝柳枝随风摆动。
兰陵王·柳诗歌鉴赏

兰陵王·柳诗歌鉴赏兰陵王·柳诗歌鉴赏●兰陵王·柳周邦彦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
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
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闲寻旧踪迹,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度。
梨花榆火催寒食。
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天北。
凄恻,恨堆积!惭别浦萦回,津堠岑寂,斜阳冉春无极。
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
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
鉴赏: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写的是作者此离开京华时隋堤上所见的柳色。
所谓柳阴直,极类绘画中的透视画面:时当正午,日悬中天,柳树的阴影不偏不倚直铺地上,而长堤之上,柳树成行,柳阴沿长堤伸展开来,划出一道直线。
烟里丝丝草碧转而写柳丝:新生的柳枝细长柔嫩,象丝一样;它们仿佛也知道自己碧色可人,就故意飘拂着以显示它们的美,而柳丝的碧色透过春天的烟霭看去,更有一种朦胧的美。
这样的柳色已不止见了一次,那是为别人送行时看到的。
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
隋堤指汴京附近汴河的堤,因为汴河是隋朝开的,所以称隋堤。
行色,行人出发前的景象。
柳拂水飘绵如送行色。
这四个字锤炼得十分精工,生动地摹画出柳树依依惜别的情态。
那时词人登上高堤眺望故乡,别人的回归触动了自己的乡情。
这个厌倦了京城生活的客子的凄惘与忧愁有谁能理解呢?隋堤柳只管向行人拂水飘绵表示惜别之情,并没有顾到送行的京华倦客。
接着,将思绪又引回到柳树上面: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古时驿路上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
亭是供人休息的地方,也是送别的地方。
词人设想,长亭路上,年复一年,送别时折断的柳条恐怕要超过千尺了。
这几句表面看来是爱惜柳树,而深层的涵义却是感叹人间离别的频繁。
寻是寻思、追忆、回想的意思。
踪迹指往事而言。
当船将开未开之际,词人忙着和人告别,不得闲静。
而这时船已启程,周围静了下来,自己的心也闲下来了,就很自然地要回忆京华的往事。
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
梨花榆火催寒食。
周邦彦《兰陵王·柳》原文+赏析

周邦彦《兰陵王·柳》原文+赏析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
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
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闲寻旧踪迹,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
梨花榆火催寒食。
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
凄恻,恨堆积!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斜阳冉冉春无极。
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
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
【注释】⑴直:柳阴连成一条直线。
⑵烟:薄雾。
弄:飘拂。
⑶隋堤:汴河之堤,隋炀帝时所修。
⑷飘绵:指柳絮随风飘扬。
行色:行为出发时情状。
⑸京华:京师。
⑹长亭:路旁供行人休息或送别的亭子。
⑺柔条:柳枝。
古人有折柳赠别之习。
⑻旧踪迹:过去的情状。
⑼趁:逐,追随。
哀弦:哀怨的乐声。
⑽离席:送别的筵席。
⑾寒食:清明前一天为寒食。
榆火:朝廷于清明节取榆、柳之火以赐百官。
⑿迢递:遥远。
驿:驿站。
⒀望人:送行人。
⒁凄恻:悲伤。
⒂渐:正当。
别浦:水流分支的地方。
⒃津堠:码头上守望的地方。
津:渡口。
堠:哨所。
岑寂:空寂静谧。
⒄冉冉:慢慢移动的样子。
⒅念:想到。
月榭:月光下的楼台。
⒆露桥:布满露珠的桥梁。
【译文】正午的柳荫直直地落下,雾霭中,丝丝柳枝随风摆动。
在古老的隋堤上,曾经多少次看见柳絮飞舞,把匆匆离去的人相送。
每次都登上高台向故乡了望,杭州远隔山水一重又一重。
旅居京城使我厌倦,可有谁知道我心中的隐痛?在这十里长亭的路上,我折下的柳条有上千枝,可总是年复一年地把他人相送。
我趁着闲暇到了郊外,本来是为了寻找旧日的行踪,不料又逢上筵席给朋友饯行。
华灯照耀,我举起了酒杯,哀怨的音乐在空中飘动。
驿站旁的梨花已经盛开,提醒我寒食节就要到了,人们将把榆柳的薪火取用。
我满怀愁绪看着船像箭一样离开,梢公的竹篙插进温暖的水波,频频地朝前撑动。
等船上的客人回头相看,驿站远远地抛在后面,端的离开了让人愁烦的京城。
他想要再看一眼天北的我哟,却发现已经是一片蒙胧。
我孤零零地十分凄惨,堆积的愁恨有千万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兰陵王柳-古诗-赏析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
隋堤上,曾见几番。
拂水飘绵送行色。
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
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闲寻旧踪迹,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
梨花榆火催寒食。
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
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
凄恻,恨堆积。
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斜阳冉冉春无极。
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
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
【注释】
①柳阴直:指隋堤上杨柳排列整齐,阴影很直。
②烟:即雾。
丝丝弄碧:柳条随风飞舞,闪弄其嫩绿的姿色。
③故国:故乡,亦指旧游之地。
④梨花榆火催寒食:此交饯别是在梨花盛开的寒食节前。
古代寒食节禁火,朝廷于
清明赐榆火予百官。
⑤迢递:遥远。
⑥津堠:码头上供了望歇宿的处所。
【评解】
此词以“柳”为题,托物起兴,抒写离情。
全词首段写景,二段写别时的感想,三
段写别后的愁怀。
通篇构思工巧、严谨,各段之间,既有内在联系,又前后呼应,浑然
一体。
咏柳和送别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由虚入实,情景交融,恰当地表达出词人缠绵忧
伤的情怀。
【集评】
毛?《樵隐笔录》:绍兴初,都下盛行周清真《兰陵王慢》,西楼南瓦皆歌之,谓
之“渭城三叠”。
以周词凡三换头,至末段声尤激越,唯教坊老笛师能倚之以节歌者。
其谱传自赵忠简家。
忠简于建炎丁未九日南渡,遇宣和大晟府协律郎某,叩获九重故谱,
因令家伎以习之,遂流传于外。
陈延焯《白雨斋词话》:美成词极其感慨,而无处不郁,令人不能遽窥其旨。
如
《兰陵王》云:“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二语是一篇之主,上有“隋堤上,曾
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之句,暗伏倦客之恨,是其法密处。
故下文接云:“长亭路,
年去岁来,应折柔柳过千尺”。
久客流留之感,和盘托出。
他手至此,以下便直抒愤懑
矣。
美成则不然,“闻寻旧踪迹”二叠,无一语不吞吐,只就眼前景物,约略点缀,更
不写淹留之故,却无处非淹留之苦;直至收笔云:“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
遥
遥挽合,妙在才欲说破,便自咽住,其味正自无穷。
周济《宋四家词选》:客中送客,一“愁”字代行者设想,以下不辨是情是景,但
觉烟霭苍茫。
“望”字、“念”字尤幻。
梁启超《艺蘅馆词选》:“斜阳”七字,绮丽中带悲壮、全首精神振起。
陈洵《海绡说词》:托柳起兴,非咏柳也。
“弄碧”一留,欲出“隋堤”;“行色”
一留,却出“故国”;“长亭路”应“隋堤上”,“年去岁来”应“拂水飘绵”,全为
“京华倦客”四字出力。
谭献《谭评词辨》:“斜阳冉冉春无极”十字,微吟千百遍,当入三昧,出三昧。
艾治平《宋词名篇赏析》:这首词以柳为题,但它是托柳起兴,用来写离情的,是
一首很能代表周邦彦词的特色的作品。
-----------------------------
此词写于作者最后一次出京时。
词中托柳起兴,抒写了伤离别恨之情和身世飘零的喟叹。
词写欲留不得,非去不可,以柳发端,以行为愁,回想落泪,极回环往复之致,具沉郁顿挫的风格。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写的是作者此离开京华时在隋堤上所见的柳色。
所谓“柳阴直”,极类绘画中的透视画面:时当正午,日悬中天,柳树的阴影不偏不倚直铺在地上,而长堤之上,柳树成行,柳阴沿长堤伸展开来,划出一道直线。
“烟里丝丝草碧”转而写柳丝:新生的柳枝细长柔嫩,象丝一样;它们仿佛也知道自己碧色可人,就故意飘拂着以显示它们的美,而柳丝的碧色透过春天的烟霭看去,更有一种朦胧的美。
这样的柳色已不止见了一次,那是为别人送行时看到的。
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
”隋堤指汴京附近汴河的堤,因为汴河是隋朝开的,所以称隋堤。
“行色”,行人出发前的景象。
柳“拂水飘绵”如送行色。
这四个字锤炼得十分精工,生动地摹画出柳树依依惜别的情态。
那时词人登上高堤眺望故乡,别人的回归触动了自己的乡情。
这个厌倦了京城生活的客子的凄惘与忧愁有谁能理解呢?隋堤柳只管向行人拂水飘绵表示惜别之情,并没有顾到送行的京华倦客。
接着,将思绪又引回到柳树上面:“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古时驿路上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
亭是供人休息的地方,也是送别的地方。
词人设想,在长亭路上,年复一年,送别时折断的柳条恐怕要超过千尺了。
这几句表面看来是爱惜柳树,而深层的涵义却是感叹人间离别的频繁。
“寻”是寻思、追忆、回想的意思。
“踪迹”指往事而言。
当船将开未开之际,词人忙着和人告别,不得闲静。
而这时船已启程,周围静了下来,自己的心也闲下来了,就很自然地要回忆京华的往事。
“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
梨花榆火催寒食。
”意思是:想当初在寒食节前的一个晚上,情人为他送别。
在送别的宴席上灯烛闪烁,伴着哀伤的乐曲饮酒。
这里的“又”字是说从那次的离别宴会以后词人已不止一次的回忆,如今坐在船上又一次回想到那番情景。
“梨花榆火催寒食”写明那次饯别的时间。
寒食节在清明前一天,旧时风俗,寒食这天禁火,节后另取新火。
唐制,清明取榆、柳之火以赐近臣。
“催寒食”的“催”字有岁月匆匆之感。
“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
”这四句是作者自己从船上回望岸边的所见所感。
“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风顺船疾,行人本应高兴,词里却用一“愁”字,这是因为有人让他留恋着。
回头望去,那人已若远在天边,只见一个难辨的的身影。
“望人在天北”五字,包含着无限的怅惘与凄惋。
第二叠写乍别之际,第三叠写渐远以后。
“凄恻,恨堆积!”“恨”
在这里是遗憾的意思。
船行愈远,遗憾愈重,一层一层堆积在心上难以排遣,也不想排遣。
“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斜阳冉冉春无极。
”从词开头的“柳阴直”看来,启程在中午,而这时已到傍晚。
“渐”字也表明已经过了一段时间,不是刚刚分别时的情形了。
这时望中之人早已不见,所见只有沿途风光。
大小有小口旁通叫浦,别浦也就是水流分支的地方,那里水波回旋。
“津堠”是渡口附近的守望所。
因为已是傍晚,所以渡口冷冷清清的,只有守望所孤零零地立在那里。
景物与词人的心情正相吻合。
再加上斜阳冉冉西下,春色一望无边,空阔的背景越发衬出自身的孤单。
他不禁又想起往事:“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
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
”
月榭之中,露桥之上,度过的那些夜晚,都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宛如梦境似的,一一浮现在眼前。
想到这里,不知不觉滴下了泪水。
“暗滴”是背着人独自滴泪,自己的心事和感情无法使旁人理解,也不愿让旁人知道,只好暗自悲伤。
此词在构思和章法布局上颇具匠心。
全词由实入虚,实虚不断转换。
开篇景起,由堤上柳引出对往昔送别的回忆和久离京师的身世之感,又由回忆和久客淹留之感折回到目前的离席;由离席再生发开拓出去,预为行者设想别后愁思,又由预为行者设想为归入现实中自己的别后之思;最后,又由现实引发出对昔日相聚时的回忆。
未别之时,回忆离别之苦;己别之后,则又回忆相聚时的欢乐,而诗人的久客淹留之感,伤离恨别之情,完全在这种回旋往复的描叙中展示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