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教案13

合集下载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通用14篇)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通用14篇)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通用14篇)《烛之武退秦师》教案篇1【教学目标】1.了解《左传》的相关学问,积累文学常识,积累文言文常见的字词与句式,培育归纳整理字词的力量和习惯。

2.赏析人物形象,提高同学初步鉴赏文言文的力量。

3.学习烛之武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得失、顾全大局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分析烛之武这一人物形象。

【课时支配】二课时。

【教学步骤】一、导语:曹孟德有诗云: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古往今来,有多少志存高远之士,哪怕社会、命运对他如何不公,但到了紧要关头,依旧挺身而出,为国家为苍生献出自己的一分光和热。

烛之武就是这样的一位让我们鄙视不已的人。

二、《左传》介绍《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具体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是鲁国的史官左丘明所著。

由于《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

《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具体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实(起于鲁隐公元年,最终鲁哀公二十七年)。

记事比《春秋》具体而详细。

《左传》从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比较系统地记叙了整个春秋时代各诸侯国所发生的重要大事,同时也较为详细地描绘了一些人物的生活琐事,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和政治状况。

在选材、描写和评论时,往往带有自己的褒贬和爱憎。

以其敏锐的观看力,深刻的熟悉和高度的文学修养,对很多大小历史大事,作了深刻而生动的记述。

《左传》擅长描写战斗和记述行人辞令,记事条理清晰,叙述精确,详略合宜,委曲简洁;写人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经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左氏之传,史之极也。

文采若云月,高深若山海。

——朱彝尊《经文考》三、介绍故事背景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

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鲁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关心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15篇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15篇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15篇《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理解文意。

2、文言基础知识,包括通假字,重要的文言虚词、实词的意义和用法,特殊文言句式。

3、理解烛之武的游说艺术,学习他的自信心、大局意识和过人胆识。

【教学重点】文言知识的积累、游说艺术及人物评价。

【教学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与学生一道探讨本课学习的主要知识点(教师板书主要内容)板书内容:背景知识,文学知识,文言文基础知识(包括通假字,文言实词、虚词,特殊文言句式),课文朗诵及文意理解,烛之武的游说艺术及对烛之武的评价。

二、听录音范读(两遍),然后自读一遍1、第一遍:注意字音和断句。

2、勾画文中的通假字。

3、学生自读课文一遍,整体感知文意。

三、指导识记文学知识《左传》(见课下注解):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依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编次,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240多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件,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

(指导学生关注介绍中的关键信息,可适当展开,如“编年体”与“国别体”“纪传体”之比较) 评价:“左氏之传,史之极也。

文采若云月,高深若山海。

”(朱彝尊《经文考》)四、通假字的掌握1、请学生逐一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共(供),说(悦),知(智),厌(餍)。

2、将其总列在教材上方或笔记本上。

五、讲读课文一、二段,强调对关键词语、句式的理解和掌握1、讲读第一段:强调“以”“于”“军”等词语及状语后置句。

明确:此段文字主要揭示背景。

(归纳:大敌当前)2、讲读第二段:⑴学生中较难理解的句子,如“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⑵结合文句,强调“于”“使”“之”“是”等词及省略句式。

明确:此段文字主要写烛之武奉命出使秦军。

(归纳:临危受命)第二课时一、齐读课文一、二段,小结主要内容,以加深理解和记忆二、讲读课文三、四两段1、讲读第三段:⑴指导理解文段中的难句。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教案【优秀5篇】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教案【优秀5篇】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教案【优秀5篇】导语;烛之武退秦师载于左传·僖公三十年,题目为后人所加。

内容讲述公元前630年,秦、晋借口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且与楚国亲近,而合攻郑国,在自己的国家(郑国)危难面前,烛之武前往敌国交涉,于强秦面前,其不卑不亢,能言善辩,终于使秦国从郑国退兵。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下面是细心的给大家整理的5篇烛之武退秦师教案的相关范文。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篇一(第一课时)知识与技能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概括大意。

2、翻译1-2段,初步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互助合作,完成1-2段文言文的翻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初步感知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机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重点难点: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知识链接(3分钟)1、简介左传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依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编次,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240多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件,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

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外交辞令,记事条理清楚,详略得当;写人简洁生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是历代散文的典范。

★ 左传的别名: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

★ 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

2、秦晋围郑背景:见全优设计“走近文本”预习检测:(10分钟)(一)朗读展示:1、学生自渎:读准字音,读通文章。

2、教师或学生范读:边听边思考各自然段的大意。

3、学生集体朗读。

(二)整体感知,把握情节1、概述本文的故事。

2、归纳各段段落大意。

(用简洁的短语概括)秦晋围郑、临危受命、说退秦师、晋师撤离学法指导:(2分钟)1、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力求直译,字字落实2、文言文翻译的方法:①人名、地名、国名、专用名词等保留不译,②单音节词换成双音节词,③补出省略的成分,④调整倒装句的语序。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优秀9篇】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优秀9篇】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优秀9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以下是爱岗敬业的给大伙儿收集的9篇烛之武退秦师教案的相关范文,欢迎借鉴。

烛之武退秦师优秀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赏析人物形象,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言文的能力。

2、学习烛之武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得失、顾全大局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分析烛之武这一人物形象。

教学方法:探究拓展法。

教具:多媒体。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一、导入:曹操有句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古往今来,有多少志存高远之士,哪怕社会、命运对他如何不公,但到了紧要关头,依然挺身而出,为国家为苍生献出自己的一分光和热。

烛之武就是这样的一个让我们敬佩不已的人,今天我们来看烛之武退秦师。

这节课我们重点分析三个人物形象。

二、第一个人物——郑伯。

1、找学生读郑伯说的。

话: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然后让学生说对他的看法。

(大部分同学会说郑伯是一个礼贤下士、从谏如流的君主。

)启发学生们是不是还能有别的理解:他平白无故的怎么礼贤下士起来了呢?让学生们想一想郑伯和勾践有什么共同之处。

(二人都是事到临头才开始求贤。

)2、让学生们品味他的话:“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言外之意就是:你出来干活,是帮我的忙也是帮你的忙,你如果不肯帮忙,对你也没有好处。

话里含有威胁的意味。

再想一想秦晋攻打郑的原因——当年慢待重耳,可知郑伯是个目光短浅又自私的人,如今来求烛之武,也不过是临时抱佛脚罢了。

3、从郑伯身上可得出什么教训?启发学生思考,找人回答。

明确:一定要不断挖掘和重视人才,不要等到危机出现后再重用人才。

三、第二个人物——佚之狐。

他真的是慧眼识英雄的伯乐吗?1、找学生读佚之狐的那句话: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让学生谈对佚之狐的看法。

多数学生会说这是个伯乐。

那么请学生思考如下问题:他真的是慧眼识英雄的伯乐吗?据史料记载,说服秦伯的初定人选是佚之狐,佚之狐也未必不能劝退秦师。

高中必修三《烛之武退秦师》教案(通用5篇)

高中必修三《烛之武退秦师》教案(通用5篇)

高中必修三《烛之武退秦师》教案(通用5篇)高中必修三《烛之武退秦师》篇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学习本文精彩的人物语言——说理透辟,善于辞令,以及起伏跌宕,生动活泼的情节;掌握文章中出现的古汉语常识,注意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

能力目标训练学生古文句读能力和概括能力;了解烛之武说服秦伯的方法——善于利用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方法,认识烛之武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情感目标正确认识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说服秦君,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烛之武人物形象的把握;波澜起伏,生动活泼的情节。

教学难点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对《左传》的语言特点有所了解。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一、识史书1.1955年,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冲破重重阻挠回国,当时美国的海军处长金波尔说:“我宁可把这家伙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无论他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

”一个人的力量真的能抵得上五个师吗?今天我们要学的《烛之武退秦师》会告诉我们答案。

2. 本文选自《左传》,我们初中的时候也学过一篇选自《左传》的课文,是《曹刿论战》。

3.关于《左传》:①请一位同学读注释1。

②补充《左传》常识:《左转》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传”意为注释,《左传》为给儒家经典《春秋》所作的注释性文字。

《左传》全称是《春秋左氏传》,又名《左氏春秋》,另外还有两本书也是对《左传》的阐发:《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

因此我们把这三本书叫做“《春秋》三传”。

《左转》记述了春秋间240多年的历史,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而且还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颇具春秋时代历史的特色。

它内容丰富,规模宏大,忠于历史事实,生动、真实地反应了奴隶社会崩溃时期的重大变化,为后人提供了那个时代广阔多彩的社会生活画面。

统治集团内部的各种矛盾斗争,各诸侯国之间频繁的争夺战争,各种礼仪制度、社会风俗、道德观念及一些人物的生活琐事在《左传》中都有大量记载。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15篇)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15篇)

Live in the present, don't waste your present life while thinking about the past or looking forward to the future.(页眉可删)烛之武退秦师教案(15篇)烛之武退秦师教案1(一)知识目标1、学习__精彩的人物语言——说理透辟,善于辞令,以及起伏跌宕,生动活泼的情节。

2、掌握__中出现的古汉语常识,注意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

(二)能力目标1、训练学生古文句读能力和概括能力2、通假字的准确识别运用(三)情感目标1、正确认识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说服秦君,维护了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2、了解烛之武说服秦伯的方法——善于利用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方法,认识烛之武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重点:烛之武人物形象的把握。

波澜起伏,生动活泼的情节。

难点: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对《左传》的语言特点有所了解。

解决办法1、注意与已有知识联系,初中已学过《曹刿论战》,对《左传》有了一些了解,要在此基础上有所拓展。

要使学生有意识地关注《左传》在先秦文学史上的地位,并自己参看有关书籍。

2、引导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对《左传》的语言特点有所了解。

课时安排3课时学生活动1、课前预习。

(1)借助工具书,通读原文。

(2)参考有关资料,对《左传》在先秦文学史中的地位及《左传》的语言特色有所了解。

(3)初步了解故事情节,特别注意对烛之武这个中心人物的把握。

(4)画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及难点。

2、课内采用讲析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明确目标1、疏通课文,把握课文的结构。

2、了解背景知识,作家、作品。

二、整体感知1、解题__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

主要是记公元前630年郑国烛之武利用秦、晋矛盾,向秦伯分析了当前的形势,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说明了保存郑国对秦有利,灭掉郑国对秦不利的道理,终于说服了秦伯。

关于《烛之武退秦师》教案(精选8篇)

关于《烛之武退秦师》教案(精选8篇)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关于《烛之武退秦师》教案(精选8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烛之武退秦师》教案(精选9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篇1三维目标1、掌握重点文言实词、虚词、文言句式。

2、把握文章思想内容,培养学生理解、分析、概括能力。

3、学习烛之武深明大义、义无反顾捍卫国家主权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1、重点词语、文言特殊句式。

2、把握文章思想内容3、说辩的艺术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步骤和内容第一课时一、简介背景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

在此之前,郑国做了两件对不起晋国的事。

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

结果是楚国大败。

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

但仍未感化晋国。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攻郑呢?因为当时秦国也要争夺霸权,也需向外扩张。

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间的战争。

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

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

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秦也有向外扩张的欲望,于是秦晋联合也就必然了。

战与和皆出于利。

二、学生自读课文,学习重点词汇句式1、正音正字汜(fàn)南佚(yì)之狐夜缒(zhuì)而出亡郑以陪(beì)邻共(gōng)其乏困阙(quē)秦秦伯说(yuè)逢(páng)孙杞(qǐ)子2、语言点A、焉:①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表陈述②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为什么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疑问副词,怎么能④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哪里⑤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代词,之⑥永之人争奔走焉:兼词,于此B、词类活用①晋军函陵:名词作动词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郑亡,动词使动用法③邻之厚,君之薄也:“厚”“薄”都是形容词活用作名词④越国以鄙远:鄙,名词意动,以……为鄙;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地⑤朝济而夕设版焉:“朝”、“夕”,名词活用作时间副词⑥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东”、“西”名词作状语;封,名词活用作动词,使作疆界。

《烛之武退秦师》课文优秀教学设计(精选10篇)

《烛之武退秦师》课文优秀教学设计(精选10篇)

《烛之武退秦师》课文优秀教学设计(精选10篇)《烛之武退秦师》课文优秀教学设计(精选10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烛之武退秦师》课文优秀教学设计篇1【教学重、难点】1、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2、学习《左传》刻画人物的方法。

3、掌握若、说、辞等文言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教学设计】1、介绍文学文化常识,学生自读自译一课时;2、教师指正译文,引导学生理解思想内容一课时。

【教学过程】布置预习:请学生熟读全文。

第一课时一、《左传》及其背景介绍1、作者:相传是鲁国的史官左丘明,但文献不足,说法不一。

2、体例:是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通史。

3、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

4、内容:以《春秋》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详细记述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上起鲁隐公元年,下至鲁哀公二十七年。

从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比较系统地记载了整个春秋时代各国所发生的事件,及一些生活琐事,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

5、地位:是我国最早最完备的编年史,是先秦著名的文学作品,是历史散文的典范。

二、请学生自读课文,并试图口译全文1、重、难点句子解释: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人,现在老了,做不成了。

⑵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⑶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那就烦劳您手下的人了。

⑷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是困难的,您何不必要灭掉郑以增加邻邦晋的土地呢?⑸假如放弃灭掉郑的打算,而让郑国作为您秦国的东道上的主人,秦国使者往来,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短缺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又没有什么害处。

⑹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⑺秦国受损而晋国收益,您好好掂量掂量吧。

2、请学生试着完成课后第三题,教师指正:(略)三、小结四、布置作业熟记常用字词的意义和用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1
《左传》
教学目的:
诵读基础上的理解――文言实词、虚词的含义;
史传文鲜明的人物形象及相关特色。

教学内容与步骤:
听——读——品——析
一、课前板书:
烛之武退秦师(《左传》)历史散文
人物形象
文言词句
二、有关文学知识
1.史书常见的几种体例
(1)编年体:是一种按年月日顺序编写史书的体裁。

《春秋》、《左传》、《资治通鉴》等均采用这种体裁。

(2)国别体:是一种先分别不同国家,再在一国之内按年代编写史书的体裁。

《国语》、《战国策》等均采用这种体裁。

(3)纪传体:是由司马迁开创的以人物传记为中心的史书体裁。

《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等均采用这种体裁。

2.作者作品:
《左传》原名《左氏春秋》,其作者相传是鲁国的史官左丘明,迄今无定论。

西汉后期古文经学家认为它是根据孔子《春秋》而作,是解释阐明《春秋》的,故又称《春秋左氏传》。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

《左传》叙事委婉详尽,写人鲜明生动。

《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解说《春秋》而作,故又称作“春秋三传”。

3.背景资料:
公元前630年(僖公30年),秦晋围郑;之前,郑两次无礼于晋:晋曾内乱,晋公子重耳逃亡路过郑,遭拒;后得秦的帮助。

前632年(僖公28年),晋楚城濮之战,郑出兵助楚,楚战败。

后郑国虽然即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郑伯甚至与晋侯“盈于衡雍”,但最终没有感化晋国。

晋秦两国联合围攻郑国,是因为晋秦都要争夺霸权,均需要向外扩张,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自然要寻找这样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所以秦晋联合也就必然了。

注:配合讲解出示历史简图:⑴春秋时期形势图⑵秦晋围郑形势图。

三、听读课文,(注意重点字的读音)
汜 ( fàn )南佚( yì )之狐夜缒 ( zhuì) 而出
亡郑以陪 ( pãi )邻共 ( gōng ) 其乏困阙 ( juã ) 秦
秦伯说 ( yuâ ) 逢 ( páng ) 孙
四、故事情节(在预习的基础上结合简笔画讨论):
秦晋联兵围郑
烛之武临危受命
烛之武智退秦师
晋国无奈撤兵
五、难句(词)释疑(同学相互释疑):
且贰.于楚也贰,从属二主。

夜缒.出缒,借助绳子从城头放下。

敢以烦执事
...烦执事,劳烦下属。

越国以鄙.远鄙,把…当作边邑。

焉用亡郑以陪.邻陪,增加。

舍郑以为东道主
...东道主,东面通行待客的主人。

共.其乏困
..共,供。

乏困,偏义,名词。

朝济.而夕设版
..焉济,过河。

设版,修筑土墙。

何厌之.有之,提宾。

既东封.郑封,使郑为疆界,动词。

又欲肆.其西封肆,扩张。

若不阙.秦阙,侵损。

秦伯说.说,悦。

因.人之力而敝.之因,借助。

敝,损害。

失其所与.,不知.与,结交、同盟。

知,智。

六、品析课文语言及情节
第一段:秦、晋围郑
寥寥25字,一写形势严峻(“晋侯、秦伯围郑”,两大国围一小国——兵临城下,岌
岌可危);二写围郑原因(“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两事与晋利害相关,和秦利害关系不大——秦可以争取);三写驻军位置(“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分兵驻扎——郑有机会单独与秦接触)。

伏笔巧妙、行文缜密。

第二段:临危受命
佚之狐的“师必退”表现了对烛之武的了解与信任,读者未见其人,先知其才。

郑伯见烛之武遭拒绝:“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流露出对年轻时未被重用而产生的牢骚与不满。

郑伯表现出大度宽容、不卑不亢。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先屈尊自责,动之以情;后以国家大义警之,晓之以理。

于是,烛之武“许之”。

第三段:说退秦师
“夜缒而出”说明兵临城下,形势严峻。

本段的重点在“说”,说辞虽仅百余字,却委婉曲折,开阖跌荡,步步进逼,层层深入。

可分四层:
①“秦晋围郑,郑既知之矣”——欲扬先抑,以退为进。

坦言知亡,避其锐气。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至“君之薄也”——阐明利害,动摇秦君,指出亡郑只对晋国有利。

秦、晋尚是盟国,烛之武措辞委婉而谨慎,他没有立即指出秦、晋联盟的虚伪性,却巧妙点明利弊,既符合实际,又从根本上动摇秦、晋联盟的基础,秦伯不能不动心。

③“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至“君亦无所害”——替秦着想,以利相诱,说明舍郑对秦国有益。

如果说此前是动摇秦伯,此处则是诱惑了。

假如烛之武继续挑拨秦、晋关系,很可能引起对方的反感。

因此,他换了一个角度,阐明郑国存在对秦国可能有的种种好处。

攻郑还是友郑,秦王当然要权衡利弊了。

④“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至“唯君图之”——引史为例,挑拨秦晋,推测未来,劝秦谨慎。

在经过一番拉拢引诱后,烛之武不失时机从秦、晋两国的历史关系,指出晋国的过河拆桥,忘恩负义,赤裸裸地挑拨秦晋两国的关系。

然后从历史说到现实,进一步分析晋国的贪得无厌,让秦国意识到自己的危险,最终退兵,且留兵助守。

第四段:迫退晋兵
面对风云突变的局势,晋侯没有感情用事,而表现出清醒的头脑和理智的判断。

这种隐忍不发、随机应变的胸怀和谋略,正是晋文公终成霸业的根本原因。

七、人物形象大家谈:
烛之武:长期不被重用的智士——“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满腹的委屈和牢骚,国难当头却深明大义,义无反顾勇赴敌营,对三国利害了如指掌,只字不提郑国的利益,似乎处处都在为秦国的利益着想。

侃侃道来,不亢不卑,最终解国难于倒悬。

佚之狐:慧眼识英雄的伯乐。

“若使烛之武见秦军,师必退”,对烛之武之才有足够的了解,对郑、秦、晋三国的形势有足够的洞察。

郑伯:勇于自责者。

当郑国所处危难,烛之武却流露出满腹委屈与牢骚之时,郑伯先以“是寡人之过也”勇于自责,从谏如流,诚意的表白,终于感动烛之武,使之临危受命,义无反顾赴敌营。

八、写作借鉴:
伏笔秦、晋二军分驻。

九、练习:
课本练习,详见教材;
补充练习①翻译第三自然段,②抄写圈点生词二遍。

十、参考译文:
晋文公联合秦穆公围攻郑国,这是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而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

(这时)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之南。

佚之狐对郑伯说:“晋国处于危险之中,如果能派烛之武去见秦伯,一定能说服他们撤军。

”伯同意了。

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了什么事了。

”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时才来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

当夜用绳子把烛之武从城墙上放下去,去见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就要灭亡了!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那就值得烦劳您手下的人了。

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是很难的,您何必要灭掉郑国而增加邻邦晋国的土地呢?邻国的实力雄厚了,您的国力也就相对消弱了。

假如放弃灭郑的打算,而让郑国成为您秦国东方道路上的主人,贵国使臣来往经过,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这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

况且,您曾经对晋惠公有恩,他也曾答应把焦、瑕二邑割让给您。

然而,他早晨刚刚渡河归晋,晚上就筑城拒秦,这是您知道的。

那个晋国,哪里有满足的时候?现在他已经把郑国作为东部的疆界,又想扩张西边的疆界。

如果不侵损秦国,晋国从哪里去取得它所企求的土地呢?秦国受损而晋国受益,您还是好好掂量掂量吧!”秦伯高兴了,就与郑国订立了盟约。

并派杞子、逢孙、杨孙帮郑国戍守,自己率军回国。

晋国大夫子犯请求晋文公袭击秦军。

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秦国国君的支持,我就不会有今天。

借助了别人的力量而又去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了自己的同盟国,这是不明智的;用冲突混乱来代替联合一致,这是不勇武的。

我们还是回去吧!”这样晋军也撤离了郑国。

十一、.教学后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