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第二十四中学高中历史 专题六《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的统一》教案 人民版必修1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教案日期:2016年4月18日课题名称: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授课教师:年级:高二班级:503班学科:历史课型:复习课课时:第一、二课时一、课程标准,考纲要求:(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2)民主政治建设(3)“文革”(4)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5)“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二、教学目标:概述新中国成立的史实;阐述建国初期三大政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中国民主的特色;认识性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三、重点难点重点: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政治构建;新时期民主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难点:认识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特点和确定依法治国方略在国家政治进程中的意义。
四、教学流程知识链接:导:以多元史观认识新中国成立的意义?提示:(1)革命史观: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
(2)现代化史观:为国家的政治建设(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奠定了基石。
(3)文明史观:中国从此走上了独立、民主、统一的道路,开始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
(4)整体史观:冲破了帝国主义东方战线,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本节课复习“民主政治建设的重大挫折”。
基础感知:思:1、民主政治建设的重大挫折: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与“文革”的重大挫折——金版教程61页。
2、20时机50年代中期,中国社会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问题探究(问题或例题)议、展、评:1、建国后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历程?(1)1949——1956年,是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形成时期(2)1956——1976年,是民主政治的曲折发展时期。
(3)从978年至今,是民主政治的健全完善时期。
2、图解建国初期民主政治建设:一个→目标→现代民主政治∣两个→纲领性文件→《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三个→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五、课堂练习真题典例1.[2015·安徽高考]有学者评价:“它凝结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心血,又经过反复讨论、修改,所以得到了全国各方面人士的一致拥护。
高中历史 专题四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4.1《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教案

〖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之小船创作一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本课概述●课标分析课标要求:“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课标明确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成就,主要体现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上。
同时要从对这些制度的内容及特点分析并总结概括出我国民主政治的特点。
●教材分析本课内容由“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开创政治建设新阶段”、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这几个子目组成。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国家的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石。
1954年宪法规定中国的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的基本政治制度,这三大制度构成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内容。
本课内容开启了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先河,在本单元和建国后中国民主政治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学情分析中国民主政治史对高一学生来说不算陌生,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非很高,要注意设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本课历史名词概念较多;对部分同学来讲容易造成学习上的障碍,增加学习难度,要注意解决。
●教学建议1.教法:情景问题法,通过创设新情景、设置新问题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探究回答,启发引导。
2.学法:根据老师创设问题、主动探究、师生互动;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分析,并能得出相应结论。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概况,初步理解中华人民共国是一个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政是中国历史上不曾有过的国家政权。
2.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诞生,阐述人民代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知道这三项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参照学习过的政治知识,初步认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色。
3.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三权分立制度的不同比较,提高分析比较历史事物的能力。
现代中国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高三历史复习教案)

必修1 第六单元现代中国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一、重点知识时空定位二、探究问题:1、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前提是什么?人民政协和人民代表大会有何异同?2、观察时间轴归纳本单元主要阐述了新中国哪三个重要时段民主政治制度发展演变状况?每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3、祖国统一进程为什么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有了重大进展并取得重大成就?4、港澳问题的解决对台湾问题的解决有何影响?台湾问题和港澳问题有何异同?5、民族区域自治区和特别行政区有何异同?三、知识拓展与联系四、当堂巩固1、以下重要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告台湾同胞书》发表②海峡两岸关系的历史性变化③《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④法制建设十六字方针的提出A.①②③④B.②①④③C.④①③②D.①④③②2、1954年12月,毛泽东在一次党内外人士座谈会上指出,政协仍有存在的必要,但是我们不能把政协搞成国家权力机关。
此话主要背景是A.第一个五年计划颁布B.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D.中共八大的召开3、1949年,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6人中有3为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在63名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迷住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为30人。
对上述内容理解正确的是A.该届中央人民政府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B.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C.从此确立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D.标志着新中国根本政治制度的确立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新中国重要的政治制度。
在我国五个民族自治区中,最早和最晚建立的是A.内蒙古自治区、西藏自治区B.内蒙古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C.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D.广西壮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5、1987年,台湾民众发起返乡运动,印发《我们已沉默了四十年》的传单30万份。
传单写道:“难道我们没有父母?而我们的父母是生是死不得而知.我们只要求:‘生’则让我们回去奉上一杯茶;‘死’则让我们回去献上一炷香。
高二历史教案-第六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第六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考点一】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准备:人民政协召开(新政协) 1949年9月北平(中心议题:成立新中国问题)①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共同纲领”“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社会性质:人民民主主义国家②大会还选举产生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主席、副主席)③会议决定改北平为北京,为新中国的首都,以五星红旗为国旗,《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采用公元纪年。
2.经过①1949年10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第一次全体会议的召开。
会议任命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兼任外交部长;以《共同纲领》为施政方针。
②开国大典【考点二】了解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1、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①内容:规定了国家性质(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规定了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规定了人民的权利及义务。
②特点: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③意义: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
是我国人民革命和斗争的经验总结,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法律保证,极大地调动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积极性;【考点三】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初步建立(1949年):1949年举行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正式确立:1954年一届人大的召开。
组织原则:民主集中制意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2、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建立(1949年):1949年举行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职能改变:1954年一届人大的召开。
政协代行全国人大的职权结束。
性质:人民民主统一战线主要职能: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
新发展(1956年)①目的:为了更好地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团结各民主党派共同建设社会主义。
高二历史教案--第6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1

(1)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临 )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临 时宪法) 时宪法) (2)选举产生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 (3)决定了首都、国歌、国旗、纪年法 )决定了首都、国歌、国旗、
福建莆田高中毕业班质检)国旗的变 【典型例题】(2010·福建莆田高中毕业班质检 国旗的变 典型例题】 福建莆田高中毕业班质检 迁记载着历史。下列国旗的演变最能体现( 迁记载着历史。下列国旗的演变最能体现( )
一、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一)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
1、背景: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发展,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 、背景: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发展, 取得胜利。 取得胜利。 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初步建立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旧政协:
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指抗战胜利后不久召开的全 国政治协商会议。召开时间?地点? 国政治协商会议。召开时间?地点? 通过了 什么决议?实施了没有? 什么决议?实施了没有? 1946.1 ;重庆;会议通过了有利于人民 重庆; 的决议; 的决议;1946年6月,蒋介石撕毁《双十协定》 年 月 蒋介石撕毁《双十协定》 和政协协议,发动了全面内战。 和政协协议,发动了全面内战。
2.确立标志: 确立标志: 确立标志
1954年9月,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并颁布 年 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的确立。 的确立。
3.一届人大的主要内容 一届人大的主要内容: 一届人大的主要内容
(1)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第四单元导学案 .(2008·海南历史 ) 第四单元导学案46.( 海南历史1) .( 海南历史 中国古代以干支纪年,天干是“ 中国古代以干支纪年,天干是“甲、乙、 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 支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 支是“ 、申、酉、戌、亥”。甲午战争发生于 1894年,八国联军侵华的 年 八国联军侵华的1900年应是 年应是 • A.己亥年 B.庚子年 . . C.辛丑年 . D.壬寅年 . • 2.考查的角度: 考查的角度: 考查的角度 • 史实记忆:导学案 、3 史实记忆:导学案1、 • 意义理解:导学案5、26 意义理解:导学案 、
高考历史 专题四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同步教学案 人民版必修1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一、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1、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①新中国成立的条件:军事上:人民解放战争基本取得胜利。
政治上: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
组织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和《共同纲领》的通过。
②新中国成立的意义: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取得胜利,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中国进入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新中国的成立,是继俄国十月革命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之后世界史上最重大的事件。
2、政治建设: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国家根本政治制度。
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
这是我国最根本的政治制度,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社会主义民主的广泛性。
(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原则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比较: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议会制的异同?相同点:都是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都属于一种间接民主,即代议制民主。
不同点:①经济基础不同:人民代表大会制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之上的;而西方议会制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之上的。
②性质不同(或行使权力的主体不同):人民代表大会制代表人民的利益;而西方议会制是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
③两者的活动原则不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西方议会制实行权力制衡的原则。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内容:规定了国家的性质、根本政治制度、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确立了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向和途径。
原则: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性质: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意义:它的颁布,开创了中国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为新中国的政治建设提供了法律保障。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一第六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教学设计

要求:题型丰富,难度适中,不少于10题。
1.作业应在课后按时完成,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教师将对作业进行批改,给予评价和建议,帮助学生发现不足,提高作业质量。
3.鼓励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培养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
1.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新中国成立后的政治制度建设、改革开放以来的政治体制改革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探索和实践。
2.祖国统一:介绍“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发展及其在港澳台地区的实践,分析祖国统一的历史背景和现实意义。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教师组织学生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5.培养学生对港澳台同胞的关爱之情,增强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二、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在经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后,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有了初步了解。在此基础上,他们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的学习表现出较高的兴趣,但可能对一些政治制度、历史事件的深入了解和把握仍存在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关注以下几点:
2.图片展示:通过展示新中国成立、政治体制改革、港澳回归等历史图片,让学生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有一个直观的了解。
3.视频播放:播放与课程内容相关的纪录片片段,如《新中国成立》、《香港回归》等,让学生感受历史的氛围。
(二)讲授新知(500字)
在讲授新知环节,教师以教材为主线,详细讲解以下内容:
3.教学过程注重以下几点:
(1)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一第六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说课稿

(三)互动方式
为了促进学生的参与和合作,我计划设计以下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环节:
1.课堂提问:针对教学内容设置不同难度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检验他们的学习效果;
2.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特定问题进行讨论,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三)学习动机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我将采取以下策略或活动:
1.引入时事政治案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3.设计有趣的历史任务,如角色扮演、模拟谈判等,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4.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强调历史与现实的关系,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二)新知讲授
在新知讲授阶段,我将按照以下步骤逐步呈现知识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1.通过时间轴和地图,向学生展示新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历程和国土统一的进程;
2.结合历史资料,详细讲解每个阶段的重要事件和人物,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3.运用案例分析、对比分析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政治制度变革和国家统一的重要性;
(二)学习障碍
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关于新中国成立、社会主义建设等历史知识,具备一定的前置知识。然而,可能存在以下学习障碍:
1.对于政治制度和国土统一的概念理解不够深入,容易混淆;
2.对于历史事件的时间线掌握不够清晰,难以形成系统的知识框架;
3.分析问题时容易受到时事政治的影响,难以客观、全面地评价历史事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形成以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热爱祖国,关心国家大事;
2.尊重历史,珍惜国家统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市第二十四中学高中历史专题六《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的统一》教案人民版必修1[课标内容]1、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2、了解“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说明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
3、列举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认识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
4、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教学要求]第一课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到反映的喜悦,加深对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价值观认同。
第二课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第三课“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会考标准]b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国家根本政治制度,这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民主政治的核心内容。
在“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中,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一度陷于瘫痪,整个国民经济处于停滞状态。
这种惨痛的教训从反面说明了民主和法制建设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极端重要性。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在政治建设上创新性探索,社会主义民主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法制逐步健全,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入了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的健康发展轨道。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始终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挫败了外国势力企图制造“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的阴谋,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进行了不懈的努力。
“一国两制”理论的创设,为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香港、澳门回归祖国,丰富了“一国两制”理论和实践。
教学重点三大根本制度建立过程。
教学难点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政治建设的基石1、历史条件军事上: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
政治上:国民党发动统治已被推翻;全国人民衷心拥护中国共产党成立新政权。
奠基: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时间:1949.3地点: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内容:①指出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②确定了全国胜利后中共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的基本政策;③确定党的总任务筹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时间:1949年9月地点:北平中心议题:讨论成立新中国内容:确定国名、国歌、国旗、国都;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等三项重要文件;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共同纲领》规定了新中国的国家性质是新民主主义性质。
我们可以说《共同纲领》是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文件,它是新中国政治的基石。
意义:为建立新中国作了重要准备。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中央人民政府第一次会议时间:1949、10、1下午2时内容:任命——周恩来—政务院总理+外交部长;B、施政方针——共同纲领。
(2)开国大典(3)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统治者长期压迫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中国成为真正具有独立主权的国家;新中国是中国历史上不曾有过的国家政权,是一个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政权,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新中国的成立,为国家政治和经济建设的逐步开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石。
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一个新纪元。
二、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1、背景与准备: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和经济建设的展开,民主政治建设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2、中国特色的国家政治制度(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我国根本的政治制度“人大制度”创立的标志:一届人大的召开时间:1954年9月15日地点:北京内容: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建立了新一届国家机构。
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下,最高权力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而西方却是三权分立。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不同是由国家性质决定的。
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所以由人大代表人民统一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力。
而西方三权分立是为了调和资产阶级内部各集团间的利益。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主要内容:规定了国家的性质和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还规定了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性质: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意义:它是全国人民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强国而奋斗的纲领,也是中国人民必须遵守的根本大法,是中国走向依法治国的重要标志和新的起点。
它是中国人民革命斗争和建设的必然选择,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社会主义民主的广泛性,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当时的情况看它结束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人大职权的历史,结束了以“共同纲领”代替国家宪法的过渡状态,是中国政治民主化起步的标志。
从后来情况看,这一制度为加强我国人民民主制度,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2)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的建立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初步建立。
1954年宪法明确规定政协作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形式继续存在。
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标志着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新时期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发展成为爱国统一战线。
我国的八大民主党派:民盟、民进、民建、农工、民革、九三学社、工商联、台盟。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实行依据: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分布呈现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局面。
建立:法律依据:①1949年《共同纲领》规定:民族平等;民族区域自治;②1954年宪法规定民族区域自治是一项根本制度;具体形式是分区、州、县三级,各级自治机关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限行使自治权。
第二课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知识与能力了解“文化大革命”中我国民主和法制被肆意践踏的史实。
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认识其在民主政治建设上的转折意义。
了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过程,理解政治民主化和法制化是社会主义政治现代化的核心内容,从而认识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
过程与方法搜集整理“文化大革命”时期有关践踏民主和法制的史料,分析“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重大挫折的表现;学会史料搜集整理的一般方法。
访问或调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主和法制建设的过程和成就。
学习历史调查的一般方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感悟“文化大革命”的危害,认识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
通过感受当代中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伟大成就,加深对党和社会主义事业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文化大革命”后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全面发展。
教学难点“文化大革命”期间民主法制遭到严重践踏的原因。
1956年我国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初步建立起来了,中国的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怎样发展,这是摆在党和全国人民面前的一个新课题。
本节课我们共同来了解一下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情况。
一、良好开端:中共“八大”1、时间、地点:1956年、北京2、主要内容:①正确分析了当时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②全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发展社会生产力);③提出了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任务(民族团结、多党合作、健全法制(“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发扬民主)。
3、意义:中共八大是中国共产党在全国执政以后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是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一个良好开端,对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及社会主义建设有正确的指导作用。
二、重大挫折:文革“十年”1、原因:党内”左”倾错误的发展(主要矛盾认识变化、阶级斗争扩大化);毛泽东对形势的错误判断;林彪、江青集团利用和助长毛的错误。
导火线:《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2、表现:红卫兵运动;刘少奇冤案;“全面夺权”。
3、对民主政治建设的危害:红卫兵运动对公民基本人权的肆意践踏;工人造反派的非法夺权造成党政领导机关陷于瘫痪,整个社会处于无政府状态;各地革命委员会的建立是国家政治体制建设的一次重大倒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遭到破坏;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遭到破坏。
4、性质: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内乱。
主要内容: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实现了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②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及时果断地把垒党和全国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现了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③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取得了组织路线拨乱反正的最重要成果;④会议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中国开始了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历史性转变。
意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它开创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
中国从此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国家的政治建设从此进入一个新时代。
四、发展完善:依法治国1、确立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进入一个新时代。
1980年,邓小平《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重要讲话,体现了党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初步构想。
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第三课“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知识与能力简述“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理解“一国两制”的涵义。
概述香港问题和澳门问题的解决过程,认识“一国两制”构想的实践意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相关学科知识,分析台湾问题与港澳问题的本质区别及解决问题在具体政策上的不同,深刻理解“一国两制”能成功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重要现实意义。
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通过书刊、影视、网络等资源,培养收集运用史料,综合分析、比较和阐释历史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综合历史、文学及政治等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努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并通过进行探究性学习培养综合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港、澳、台百年来与祖国大陆关系的沧桑变迁,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激发学生自觉顺应历史潮流,勇于担负维护祖国统一及振兴中华的使命。
“一国两制”伟大构想是具有创造性的重大战略决策,充分表现出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创造精神和非凡智慧,激励“学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树立大胆创新的意识。
通过认识港澳顺利回归的根本前提和有力保障是祖国的日益强盛,港澳回归雪洗了中华民族遭受帝国主义侵略和欺凌的百年屈辱,使学生明白个人命运与国家荣辱息息相关的道理,培养为推动祖国统一大业,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贡献的民族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