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真菌药物分类与机制

合集下载

临床常见抗真菌药物简介

临床常见抗真菌药物简介
吡咯类
1.氟康唑用于念珠菌、隐球菌、对球孢子菌、组织胞浆和皮炎芽生菌;2.伊曲康唑抗菌谱拓展至曲霉;3.伏立康唑扩展至镰孢菌属和赛多孢菌属;4.泊沙康唑覆盖毛霉、根霉、根毛霉、犁头霉等接合菌孢子菌、组织胞浆菌具有良好的活性,对隐球菌作用差。
氟胞嘧啶
抗菌谱较窄,单独应用真菌对其容易产生耐药性,常与两性霉素B或吡咯类联合使用。
临床常见抗真菌药物简介
1
抗真菌药物分类
多烯类
吡咯类
(氟康唑、伊曲康唑、伏立康唑、泊沙康唑、艾沙康唑)
棘白菌素类
(卡泊芬净、米卡芬净、阿尼芬净)
氟胞嘧啶
(两性霉素B及其含脂制剂)
抗真菌药物分类
两性霉素B
1.广谱抗深部真菌药物;2.明显的肾毒性和输注相关不良反应;3.含脂制剂的抗菌谱、活性、疗效与两性霉素B去阳胆酸盐相仿,但毒性明显降低;
抗真菌药物分类

抗真菌药物使用指南及适应症介绍

抗真菌药物使用指南及适应症介绍

抗真菌药物使用指南及适应症介绍一、概述抗真菌药物是用于治疗真菌感染的药物。

真菌感染常见于皮肤、黏膜、指甲及内脏器官,严重感染可能会危及生命。

本文将介绍抗真菌药物的使用指南和适应症。

二、须知事项1. 抗真菌药物应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不可自行购买和使用。

2. 严格遵循医生开具的用药剂量和使用时长,不要随意改变。

3. 对抗真菌药物过敏者需避免使用该类药物。

4. 孕妇和哺乳期妇女在使用抗真菌药物前应咨询医生的意见。

三、抗真菌药物分类根据作用机制和广谱性,抗真菌药物可分为以下几类:1. 多酮类抗真菌药物多酮类抗真菌药物主要用于治疗严重真菌感染,如侵袭性念珠菌病和曲霉病,常用药物包括氟康唑、伊曲康唑和阿莫罗沙星等。

2. 多肽类抗真菌药物多肽类抗真菌药物常用于治疗表皮真菌感染和外阴阴道真菌感染,如超羟基脂肪酸类似物和咪康唑等。

3. 靶点酶抑制剂靶点酶抑制剂是一类新型抗真菌药物,主要作用于细胞膜合成的靶点酶。

常用药物包括司鲁考特和氟胞嘧啶等。

四、抗真菌药物使用指南1. 斑疹癣治疗:根据病情轻重,可以使用外用药物和口服药物。

常用外用药物有咪康唑和克霉唑,口服药物则有伊曲康唑和氟康唑等。

2. 念珠菌感染治疗:对于表浅念珠菌感染,可以使用外用药物,如克霉唑和咪康唑。

而对于严重念珠菌感染,多酮类抗真菌药物是首选,如氟康唑和伊曲康唑。

3. 曲霉菌感染治疗:曲霉菌感染常见于呼吸道和消化道,应根据感染部位和病情选择合适的抗真菌药物。

氟康唑和阿莫罗沙星常用于呼吸道感染,而伊曲康唑适用于消化道感染。

4. 念珠菌角膜炎治疗:念珠菌角膜炎可使用氟康唑或伊曲康唑等多酮类抗真菌药物,通常治疗期为4-6周。

5. 肺曲霉病治疗:肺曲霉病是一种严重的真菌感染,常见于免疫抑制患者。

治疗常采用伊曲康唑或氟康唑。

五、抗真菌药物的不良反应抗真菌药物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一些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腹泻、皮疹、头痛等。

如果出现严重的过敏反应或其他不良反应,应立即停药并咨询医生。

抗真菌药分类和作用机制

抗真菌药分类和作用机制

整理课件
10
氮唑类
分咪唑类和三唑类,代表药物:氟康唑、伊曲康 唑
抑制真菌P450酶,抑制真菌细胞膜麦角甾醇合成, 使通透性增加
整理课件
11
嘧啶类
代表药物:氟胞嘧啶 作用机制:转变成氟尿嘧啶,抑制胸苷酸合成酶,
干扰DNA合成
整理课件
12
抗生素类
代表药物:灰黄霉素,作用机制:渗入皮肤角质 层与角蛋白结合,干扰真菌有丝分裂与核酸合成, 阻止真菌继续侵入
β1,3葡聚糖 b1,6葡聚糖 磷脂双分子层
b1,3葡聚糖 合成酶
几丁质 麦角固醇
整理课件
5
抗真菌药分类
抗真菌药按化学结构分为 :
多烯类
烯丙胺类
氮唑类
嘧啶类
抗生素类
棘白菌素类
整理课件
6
真菌结构和抗真菌药作用部位示意图
真菌细胞壁
真菌细胞膜 磷脂双分子层
b-(1,3)-葡聚糖 合成酶
棘白菌素类 (卡泊芬净)
细胞色素P450依赖性的 14-α去甲基酶
麦角固醇
P450酶
多烯类 (两性霉素B)
整理课件
氮唑类 (氟康唑)
7
抗真菌药作用机制
烯丙胺类
氮唑类
角鲨烯环氧化酶
P450酶
细胞色素P450依赖 性的14-α去甲基酶
14位还原酶和 7-8位异构酶
角鲨烯
角鲨烯环 氧化物
羊毛甾醇
14-去甲基 羊毛固醇
麦角固醇
整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课件
8
多烯类
代表药物:两性霉素B 作用机制:药物与真菌细胞膜上的麦角甾醇结合
导致细胞表面形成许多小孔,膜通透性增加,细 胞内成分外漏而导致真菌细胞死亡

抗真菌药物的分类与作用机制

抗真菌药物的分类与作用机制

抗真菌药物的分类与作用机制随着细菌和病毒的不断进化,真菌也逐渐成为医学领域的重要问题之一。

而抗真菌药物的分类与作用机制是了解和应对真菌感染的基础。

本文将详细介绍现有的几种常见抗真菌药物的分类及其作用机制,帮助读者理解和认识这些药物。

一. 多酚类抗真菌药多酚类抗真菌药是指能与真菌细胞膜中的细胞壁多酚结合,从而导致真菌死亡的药物。

这类药物包括聚酵母菌素B(AmB)、红霉素B(Nystatin)和Natamycin等,其中聚酵母菌素B是最常见的一种。

聚酵母菌素B主要通过与真菌细胞膜中的二十碳四烯酸化物(DM)结合,使其细胞膜发生破坏从而导致真菌菌体死亡。

它的作用机制可以概括为:拦截细胞膜中的DM,导致细胞膜钙离子改变和细胞壁失去完整性,进而使细胞死亡。

聚酵母菌素B不仅可以治疗真菌感染,还可用于一些严重的细菌感染、病毒感染和寄生虫感染。

二. 伊曲康唑类抗真菌药伊曲康唑是一种广谱抗真菌药,其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人体内真菌细胞色素P450酶的合成和催化作用,从而阻断真菌细胞的代谢过程,达到抑制真菌生长的目的。

伊曲康唑可以治疗如白色念珠菌、口腔念珠菌、皮肤念珠菌、全身性念珠菌病等不同类型的真菌感染。

伊曲康唑类抗真菌药具有良好的吸收性和组织分布,还有一些副作用,如头痛、恶心、胃肠不适等。

三. 氟康唑类抗真菌药氟康唑是一种广谱抗真菌药,作用机制也是与伊曲康唑类似,通过抑制真菌细胞色素P450酶的合成和催化作用,从而阻断真菌细胞的代谢过程,达到抑制真菌生长和增殖的目的。

氟康唑除了可以用于治疗真菌感染,还可以用于治疗糖尿病足溃疡、口腔白斑、肺部真菌感染等疾病。

但是,氟康唑具有一些副作用,如头痛、呕吐、失眠等。

四. 靶向脂质类抗真菌药靶向脂质类抗真菌药包括伏立康唑(Voriconazole)和泊沙康唑(Posaconazole)等。

这些药物主要作用于真菌细胞的麦角固醇,从而抑制真菌生长。

伏立康唑可以治疗一些顽固性的真菌感染,如曲霉病和毛霉病等。

抗真菌药

抗真菌药

【不良反应】多、较重。胃肠道、血液系统;为肝药酶诱导剂,减弱香豆素作用。
【临床应用】 口服治疗头癣、体癣、股癣、手足癣、甲癣等浅表真菌病治疗。给药途径:口服有效,油脂食物和超微粒制剂增加吸收,外用无效。
制霉菌素(nystatin)
【作用机制】多烯类,作用及机制同两性霉素B,对各类真菌均有抑制作用,对阴道滴虫有抑制作用。
【临床应用】口服用于肠道真菌感染
静脉给药用于全身真菌感染
鞘内注射用于真菌性脑膜炎
【不良反应】毒性较大
① 急性毒性反应
② 肾损害
③ 血液系统毒性反应
④ 心血管系统毒性反应
防治措施:
氟康唑(fluconazole)
为三唑类,广谱高效抗真菌药,主要用于念珠菌病、隐球菌病,是治疗艾滋病患者隐球菌性脑膜炎的首选药。目前认为两性霉素B和氟康唑是治疗真菌病的最好联合方案。口服易吸收,生物利用度高,且分布广,可进入脑脊液,脑脊液中浓度为血药浓度的50%。体内代谢少,主要由肾排出。不良反应较低,孕妇禁用。
克霉唑(clotrimazole)
口服吸收差,抗菌活性弱不良反应多,仅用于局部治疗浅表真菌感染或皮肤粘膜及阴道白色念珠菌感染。
咪康唑(miconazole)
口服难吸收,不易透过血脑屏障,静脉滴注治疗多种深部真菌病,局部用于皮肤粘膜真菌感染。静滴可致静脉炎、恶心呕吐、发热、心律失常等。一般制成2%霜剂(达克宁)、2%洗剂用于念珠菌、皮肤癣菌引起皮肤粘膜感染。
抗真菌药分为抗浅表真菌药、抗深部真菌药和广谱抗真菌药。
一、抗生素类
两性霉素B(amphotericin B)
为广谱抗真菌药
【药理作用】多烯类,对深部真菌有强大抑制作用

抗 真 菌 药-抗病毒药

抗 真 菌 药-抗病毒药

伊曲康唑 itraconazole 抗真菌活性强于 酮康唑5~100倍,是治疗罕见真菌(组织胞 浆菌、芽生菌)感染的首选药。 氟康唑 fluconazole 抗真菌活性强于酮康 唑5~20倍,是治疗艾滋病隐球菌性脑膜炎的 首选药。口服和静脉均可,口服生物利用度 高,血浆蛋白结合率低,脑脊液浓度高,不 良反应少,孕妇禁用。 伏立康唑 广谱,对多种耐药的真菌感染 仍有效。
代表药:
阿昔洛韦 aciclovir(无环鸟苷) 更昔洛韦ganciclovir 碘苷idoxuridine(疱疹净) 阿膛腺苷vidarabine(Ara-A)

二)抗艾滋病毒药 代表药: 齐多夫定 zidovudine 拉米夫定 lavmivudine 三)抗流感病毒药 利巴韦林 ribavirin (病毒唑) 金刚烷胺 amamtadine 四)抗肝炎病毒药 干扰素 interferon 乙肝疫苗 hepatitis vaccine
抗真菌药
抗真菌药(antifungal agents)是 指具有抑制或杀死真菌生长或繁殖的 药物。真菌感染有浅部真菌感染和深 部真菌感染。 分类:抗生素类、唑类、丙烯胺类
一、抗生素类抗真菌药
二性霉素B(amphotericin B,庐山霉素)
〔作用及机制〕 广谱的抗真菌药。 选择性地与真菌细胞中的麦角固醇结合 改变膜通透性真菌细胞内物质外渗。 细菌细胞膜不含固醇,故无作用; 哺乳动物红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的浆膜 含有固醇溶血、肾脏损害等。 对真菌的亲和力>哺乳动物。
二、病毒感染
病毒感染性疾病:
流感、普通感冒、麻疹、小儿麻痹症、传染
性腮腺炎、疱疹性角膜炎、肝炎及艾滋病等。

病毒的治疗存在的问题:

抗真菌药物的种类和使用建议

抗真菌药物的种类和使用建议

抗真菌药物的种类和使用建议抗真菌药物是一类用于治疗真菌感染的药物,广泛应用于临床医学中。

如今随着真菌感染的增多,准确了解抗真菌药物的种类和正确使用方法对我们来说至关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常用的抗真菌药物种类,并提供有用的使用建议。

一、抗真菌药物的分类1. 多唑类抗真菌药物多唑类抗真菌药物是一类广泛使用的治疗真菌感染的药物。

其中包括酮康唑、伊曲康唑、氟康唑等。

多唑类抗真菌药物通过抑制真菌细胞壁和细胞膜的合成,从而阻断真菌的生长和复制。

这些药物适用于多种真菌感染,如念珠菌、皮肤癣等。

2. 联合抗真菌药物联合抗真菌药物是指两种以上药物的组合使用,以增强疗效和减少药物耐药性。

常见的联合抗真菌药物包括氟胞嘧啶和阿莫西林茵、伊曲康唑和盐酸吡咯替康等。

联合抗真菌药物常用于严重真菌感染的治疗,如念珠菌血症、侵袭性肺曲霉病等。

3. 新型抗真菌药物新型抗真菌药物是近年来研发的治疗真菌感染的创新药物。

这些药物具有良好的抗真菌活性以及较少的毒副作用。

典型的新型抗真菌药物包括卡泊芬净、前列替康等。

新型抗真菌药物常用于耐药性较强的真菌感染,通常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二、抗真菌药物的使用建议1. 确定感染类型在使用抗真菌药物之前,需要明确感染的真菌类型。

不同的真菌对不同的抗真菌药物敏感性不同,因此确诊感染类型对于制定治疗方案至关重要。

可通过真菌培养、PCR技术等方法进行检测。

2. 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肝肾功能等因素,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有些抗真菌药物在儿童、孕妇、老年人以及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中使用时需要注意剂量的调整。

3. 合理用药时间在使用抗真菌药物时,需按照医生的建议完成完整的治疗疗程,不宜随意停药或增加剂量。

即使症状缓解,也应按照医生的指导继续用药,避免病情复发或耐药性增加。

4. 遵循药物注意事项在使用抗真菌药物时,应注意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避免产生不良反应。

同时,饭后或空腹服药、遵循固定时间服药可提高药物的疗效。

简述抗真菌药物的分类

简述抗真菌药物的分类

简述抗真菌药物的分类
抗真菌药物可以根据其作用机制和化学结构进行分类。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分类:
1. 聚酮类抗真菌药物:包括酮康唑、伊曲康唑、氟康唑等。

这些药物通过抑制真菌细胞质膜上C14α-脱甲基酶的活性,从而干扰真菌细胞膜中酵母醇合成途径,导致真菌细胞膜的合成紊乱和破坏。

2. 嗜酸性抗真菌药物:如特比萘芬、咪康唑等。

这些药物通过抑制真菌鞭毛的合成来发挥治疗作用。

3. 伪真菌抗真菌药物:如福马三灵、氟胞嘧啶等。

这些药物主要用于治疗由伪真菌感染引起的疾病。

4. 靶向真菌壁合成的抗真菌药物:如卡泊芬净、棘白菌素等。

这些药物通过干扰真菌细胞壁的合成或结构来发挥治疗作用。

5. 多肽类抗真菌药物:如阿莫罗霉素B、咪达唑仑等。

这些药物通过作用于真菌细胞膜中的氨基脂质,导致真菌细胞膜的破坏。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种类的抗真菌药物对于不同种类的真菌有着不同的抑制效果,且某些抗真菌药物的使用可能会出现一些副作用和药物相互作用,因此在使用抗真菌药物时应遵医嘱,合理使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