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真菌药物分类及临床用药特点总结(收藏)
抗真菌药物分类及临床用药特点

抗真菌药物分类及临床用药特点抗真菌药物分为六大类,其中两性霉素及脂质体、氟胞嘧啶、吡格类、棘白菌素类主要用于治疗深部真菌感染,制霉菌素、丙烯胺类(特比萘芬)、灰黄霉素用于治疗皮肤、指甲、趾甲等的表浅真菌感染。
一、具体药物及抗菌谱注:妊娠A类:在孕妇中研究证实无危险性;妊娠B类:动物实验无危险性但人体研究资料不足,或动物有危险性但人无危险性;妊娠C类:动物研究有毒性但人体研究资料不充分,有指征时需权衡受益大于风险后可使用;D类:证实对人类有危险性,但收益大于风险且有指征时可用)二、真菌感染选药原则1.根据病原体选择敏感抗生素①致病性真菌:组织胞浆菌、粗球孢子菌、马尔菲尼青霉菌、皮炎芽生菌、暗色真菌、足分枝菌、孢子丝菌;②条件致病菌:念珠菌属、隐球菌属、曲霉菌、毛霉菌、放线菌、奴卡菌属。
国内前三种多见。
2.根据感染类型①肾盂肾炎:念珠菌属--氟康唑、次选两性霉素B。
②血流感染:念珠菌--氟康唑、棘白菌素类,次选两性霉素B。
③感染性心内膜炎:念珠菌属--两性霉素B联合氟胞嘧啶,次选棘白菌素类。
④阴道炎:念珠菌--局部用药选制霉菌素、咪康唑、克霉唑,全身用药选氟康唑。
3.侵袭性真菌病--曲霉菌、隐球菌①预防性治疗:未发生侵袭性真菌感染的高危患者。
②诊断性试验治疗:可能已经发生感染的患者。
③经验治疗:已经发生感染的患者。
④目标治疗:确诊者。
停药指征:①临床症状、影像学病灶消失;②微生物学清除;③免疫抑制状态逆转。
其中确诊分为:疑似、临床诊断、确诊。
粒缺伴发热且长期使用抗细菌药物者为疑似病例,可以考虑经验性治疗;确诊主要指血培养或穿刺液培养发现真菌;临床诊断指开放性如痰培养或痰涂片发现真菌。
★曲霉菌属:诊断后即予强效、快速、针对性治疗,具体用药见上表格。
初治时静脉给药,多部位感染时或初始无效时予联合用药。
注意:纠正粒缺至关重要,必要时使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等。
★念珠菌属:白念珠菌、非白念珠菌。
念珠菌感染者应拔深静脉置管,眼底检查。
抗真菌药物分类和指南推荐

抗真菌药物分类和指南推荐背景介绍真菌是一种可以在人体中寄生并引起疾病的微生物。
对于真菌感染疾病,主要是通过抗真菌药物来进行治疗。
抗真菌药物是指对真菌有杀菌和抑制菌株作用的药物,通常分类为多种类型。
抗真菌药物的应用不仅在医学领域中,也在农业、养殖、食品加工等领域中得到应用。
因此,这篇文章旨在简要介绍抗真菌药物的分类和指南,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抗真菌药物。
抗真菌药物分类多酚类抗真菌药物多酚类抗真菌药物的作用机制是能够结合细胞膜内的人体脂质,从而破坏真菌膜结构,进而抑制和杀死真菌。
该类药物包括:聚霉素B、土霉素B、氧氟沙星等。
光致异构类抗真菌药物光致异构类抗真菌药物的作用机制是能够与真菌细胞膜上的色素分子结合,在可见光的照射下进行异构化反应,进而破坏真菌细胞膜结构的药物。
该类药物包括:光动力疗法等。
三唑类抗真菌药物三唑类抗真菌药物主要针对厌氧菌白色念珠菌、曲霉菌、青霉菌等真菌,能够干扰真菌细胞膜的人体脂质组成,进而导致真菌细胞死亡。
该类药物包括:氟康唑、伊曲康唑、克霉唑等。
多肽类抗真菌药物多肽类抗真菌药物主要针对抗药性真菌的治疗,包括曲霉菌和白色念珠菌等,该类药物性质温和,副作用较小。
该类药物包括:庆大霉素B、卡泊芬净等。
其它抗真菌药物除了上述四种抗真菌药物之外,还有一些其它类型的抗真菌药物,如:尼吉霉素、伏立康唑、硫唑嘌呤、甲硝唑等。
抗真菌药物指南推荐在使用抗真菌药物时,需要根据真菌种类以及患者身体状况等因素来选取合适的药物,并遵照医嘱来进行开药和用药。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抗真菌药物指南推荐:1.抗真菌药物使用时应避免过长或过大剂量的应用,尤其是对于必需使用的药物,应尽量控制药量,避免出现耐药性问题。
2.每种抗真菌药物都有自己特点和适应症,因此应该根据真菌的敏感情况、病情严重程度、患者年龄、体重、肝肾功能及其他疾病状况等个体化选药,避免不必要的药物浪费和对身体的不必要损伤。
3.抗真菌药物应按时规律使用,不可中断或随意停药,一旦停药不仅容易导致治愈失败,而且还容易出现药物耐受和抗药性问题。
兽医临床应用的抗真菌药

兽医临床应用的抗真菌药真菌是一类微生物,它们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有些会导致植物疾病,有些则能引起动物和人类的疾病。
在兽医临床实践中,抗真菌药物是治疗和预防真菌感染的重要工具。
本文将介绍兽医临床应用中常用的抗真菌药物及其特点。
一、抗真菌药的分类根据作用机制和用途,抗真菌药物可以分为多种类别。
常见的抗真菌药物包括:1. 多酮类抗真菌药:如伊曲康唑、氟康唑等。
这类药物通过抑制真菌细胞壁合成酶的活性,从而破坏真菌细胞壁,导致真菌的死亡。
2. 三唑类抗真菌药:如伊曲康唑、米康唑等。
这类药物主要用于治疗念珠菌感染,对皮肤病变和全身感染均有效。
3. 抗真菌多肽类药物:如伊托康唑、利氟沙星等。
这类药物具有广谱抗真菌活性,对不同种类的真菌感染均有一定疗效。
二、兽医临床应用的抗真菌药物在兽医临床实践中,抗真菌药物主要用于治疗动物的真菌感染病例。
常见的疾病包括皮肤真菌感染、呼吸道真菌感染、消化道真菌感染等。
对于不同类型的真菌感染,兽医会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抗真菌药物进行治疗。
1. 皮肤真菌感染:对于动物的皮肤真菌感染,常用的抗真菌药包括外用药物和口服药物。
外用药物通常是抗真菌药膏剂或喷雾,用于局部涂抹或喷洒,能有效缓解皮肤瘙痒和红肿。
口服药物则是内服药物,通过血液循环作用于全身,对控制真菌感染起到重要作用。
2. 呼吸道真菌感染:动物呼吸道真菌感染多见于鸟类和哺乳动物,如氨苯酯异唑腈类抗真菌药物对呼吸道真菌感染具有较好的疗效。
同时,鼻腔滴剂和口服制剂也可在治疗过程中辅助应用。
3. 消化道真菌感染:消化道真菌感染常见于动物的胃肠道,可引起消化不良、腹泻等症状。
对于这类感染,兽医常常选择口服抗真菌药物,如伊曲康唑或米康唑,通过内服药物抑制真菌生长,达到治疗目的。
三、抗真菌药物的使用注意事项在使用抗真菌药物时,兽医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 选择合适的药物:不同的真菌感染需要选择不同类别的抗真菌药物进行治疗,兽医应根据具体病情选择合适的药物。
5类用于皮肤真菌感染药物的作用特点以及典型不良反应

5类用于皮肤真菌感染药物的作用特点以及典型不良反应皮肤真菌感染一般采用外用抗真菌药物治疗。
常用的药物分为抗生素类、唑类、丙烯胺类、吗啉类、吡啶酮类5类药物。
每一类药物均有其各自的作用特点及典型不良反应,在具体选用时,还需区别对待。
一、抗生素类药物代表药物:两性霉素B、制霉素、灰黄霉素。
1、作用特点:①两性霉素B,抗真菌活性最强,不仅可用于浅部真菌感染,还可用于治疗深部和皮下真菌感染。
②制霉素对念珠菌属的抗菌活性较高,并且不易产生耐药性,局部外用治疗皮肤、黏膜浅表真菌感染。
③灰黄霉素用于治疗局部浅表真菌感染。
2、典型不良反应抗生素类药物,外用制霉素偶见可引起接触性皮炎、局部发红、刺痛等刺激症状。
阴道片或阴道栓可引起白带增多。
二、唑类抗真菌药代表药物:酮康唑、咪康唑、益康唑、克霉唑、伊曲康唑、氟康唑、伏立康唑等。
1、作用特点:①通过影响麦角固醇合成,使真菌细胞膜合成受阻,影响真菌细胞膜的稳定性,导致真菌细胞破裂死亡。
②氟康唑、伊曲康唑、伏立康唑,还可用于治疗深部真菌感染。
2、典型不良反应唑类抗真菌药物使用后偶见局部刺激、瘙痒、烧灼感、接触性皮炎,皮肤可出现红斑、丘疹、水疱、脱屑等。
三、丙烯胺类抗真菌药代表药物:奈昔芬、特比萘芬。
1、作用特点为角鲨烯环氧酶的非竞争性、可逆性抑制剂。
具有广谱抗真菌活性,能特异性地干扰真菌麦角固醇的早期生物合成,高选择性地抑制真菌的角鲨烯环氧酶,使真菌细胞膜形成过程受阻,从而达到杀灭或抑制真菌的作用。
2、典型不良反应用药后,少数患者有局部刺激症状,如红斑、烧灼、干燥、瘙痒等,偶见接触性皮炎。
四、吗啉类抗真菌药代表药物:阿莫罗芬1、作用特点:通过干扰真菌细胞麦角固醇的合成导致真菌死亡。
对皮肤癣菌、念珠菌、皮炎芽生菌、荚膜组织胞浆菌、申克孢子丝菌有抗菌活性。
2、典型不良反应:阿莫罗芬偶见局部刺激症状。
五、吡啶酮类抗真菌药代表药物:环吡酮胺1、作用特点:环吡酮胺渗透性强,对皮肤癣菌、酵母菌、放线菌及其他真菌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临床常见抗真菌药物简介

1.氟康唑用于念珠菌、隐球菌、对球孢子菌、组织胞浆和皮炎芽生菌;2.伊曲康唑抗菌谱拓展至曲霉;3.伏立康唑扩展至镰孢菌属和赛多孢菌属;4.泊沙康唑覆盖毛霉、根霉、根毛霉、犁头霉等接合菌孢子菌、组织胞浆菌具有良好的活性,对隐球菌作用差。
氟胞嘧啶
抗菌谱较窄,单独应用真菌对其容易产生耐药性,常与两性霉素B或吡咯类联合使用。
临床常见抗真菌药物简介
1
抗真菌药物分类
多烯类
吡咯类
(氟康唑、伊曲康唑、伏立康唑、泊沙康唑、艾沙康唑)
棘白菌素类
(卡泊芬净、米卡芬净、阿尼芬净)
氟胞嘧啶
(两性霉素B及其含脂制剂)
抗真菌药物分类
两性霉素B
1.广谱抗深部真菌药物;2.明显的肾毒性和输注相关不良反应;3.含脂制剂的抗菌谱、活性、疗效与两性霉素B去阳胆酸盐相仿,但毒性明显降低;
抗真菌药物分类
抗真菌药物知识点总结

抗真菌药物知识点总结真菌是一类微生物,在自然界与人类生活中广泛存在。
在某些情况下,真菌可以引起感染和疾病,需要使用抗真菌药物进行治疗。
抗真菌药物是一类针对真菌感染的药物,可以有效抑制真菌的生长和繁殖。
本文将对抗真菌药物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包括抗真菌药物的分类、药理学、治疗原则以及常见的抗真菌药物等内容。
一、抗真菌药物的分类抗真菌药物可以按照其作用机制、化学结构和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分类。
按照作用机制的不同,抗真菌药物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 抑制真菌壁合成的药物:这类药物可以抑制真菌细胞壁的合成,从而导致真菌细胞的死亡。
常见的抑制真菌壁合成的药物有伊曲康唑、咪康唑等。
2. 抑制真菌细胞膜合成的药物:这类药物可以抑制真菌细胞膜的合成,影响真菌的细胞结构和功能,导致真菌细胞的死亡。
常见的抑制真菌细胞膜合成的药物有酮康唑、酮康唑等。
3. 抑制真菌核酸和蛋白质合成的药物:这类药物可以抑制真菌的核酸和蛋白质合成,从而影响真菌的生物活性,导致真菌细胞的死亡。
常见的抑制真菌核酸和蛋白质合成的药物有氟胞嘧啶、利巴韦林等。
4. 其他抗真菌药物:除了上述几类抗真菌药物外,还有一些其他种类的抗真菌药物,包括拟对生物药物、抗真菌多肽药物等。
二、抗真菌药物的药理学抗真菌药物的药理学是研究抗真菌药物在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以及抗真菌药物的药效学和毒性学等方面的知识。
抗真菌药物的药理学知识对于临床应用和用药安全至关重要。
1. 药物的吸收:抗真菌药物可以经口、静脉、肌肉等途径给药,吸收机制多种多样。
一般来说,抗真菌药物在胃肠道内有一定的吸收,但不同药物的吸收率和速度有所不同。
2. 药物的分布:抗真菌药物在机体内的分布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蛋白结合率、组织分布率、脂溶率等。
抗真菌药物的分布特点直接影响其在机体内的药效及安全性。
3. 药物的代谢:抗真菌药物在机体内可以发生代谢作用,其代谢产物可能会影响药物的药效和毒性。
抗真菌药物的代谢途径和代谢产物对于药物的研究和临床应用有重要意义。
抗真菌药的分类

抗真菌药的分类
1. 多烯类抗真菌药呀,就像是你对抗真菌的坚固盾牌!比如说两性霉素B,那可是在关键时刻能发挥大作用的哟,就像战场上的勇士一样,勇猛地对抗真菌!
2. 唑类抗真菌药呢,就如同你手中的一把利剑,精准打击真菌!像氟康唑,很多时候就是我们的得力助手,帮我们有效地制服真菌呀!
3. 丙烯胺类抗真菌药啊,如同一位悄然行动的刺客,悄悄地除掉真菌呢!就如特比萘芬,在对付一些真菌时可厉害啦!
4. 棘白菌素类抗真菌药,像是一支精锐部队,专门对付那些难缠的真菌!像卡泊芬净,那可是有真本事的哟!
5. 嘧啶类抗真菌药,这不就是一个特别的法宝嘛!氟胞嘧啶就是典型的例子呀,能给真菌来个出其不意!
6. 阿莫罗芬这种呢,属于吗啉类抗真菌药,它就像一个神奇的魔法,让真菌无所遁形!你说神不神奇呀?
7. 环吡酮胺这类的抗真菌药,是个独特的存在呀,就像一个奇兵,总能在关键时刻发挥作用呢!比如对付脚癣的时候!
8. 卢立康唑这样的,在抗真菌药里也是有独特地位的哟,仿佛是一个神秘的高手,默默地守护着我们免受真菌侵害!
9. 还有其他一些不常见的抗真菌药,它们也是我们抗真菌大军的一部分呀,各有各的本领呢!总之,抗真菌药的分类可真多,每一类都有着独特的作用和价值,我们可得好好了解它们呀,这样才能在和真菌的战斗中取得胜利!。
抗真菌药物特性及其临床应用

LOGO
1、两性霉素B---用法用量
起始剂量为1-5mg/次, 后每日或隔日增加5mg, 最大剂量为1mg/kg/d, 每日或隔1-2日给药一次。
静脉 滴注
首剂0.05-0.1mg,后逐 渐增加至0.5mg/次,最 大剂量为1mg/次,每周 2-3次。
鞘内 注射
用法 用量
雾化 吸入
5-10mg/次,以灭菌注射用 水溶解,使浓度为0.2-0.3%; 超声雾化时浓度为0.010.02%,5-10ml,2-3次/d。
与西沙比利、阿司咪唑、红霉素联合使用,会导致心脏毒性,表现为QT间期延长,心律失常; 氟康唑为CYP3A4抑制剂,与他克莫司、硝苯地平等钙通道阻滞剂合用,会导致后者药物浓度升
高;
监护可能引起的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 定期监测肝功能; 监测血清钾,定期监测肾功能;
LOGO 3、伏立康唑----适应症
头痛,眩晕
血红蛋白,白细胞,血小板减少 肾功能损害(尿中出现红细胞、白细胞、蛋白尿或管型尿血尿素氮等); 鞘内注射引起尿潴留 肝细胞坏死,急性肝脏衰竭
静脉滴注会引起寒颤、高热;鞘内注射可引起发热,下肢疼痛
LOGO 1、两性霉素B----注意事项
项目
特殊人群 相互作用
➢妊娠B级; ➢肝功能不全者慎用; ➢轻、中度肾功能不全者仍可使用,重度肾功能不全者应使用最小有效剂量且累计剂量不得超过4g。 与肾上腺皮质激素、洋地黄毒苷、神经肌肉阻滞剂、氟康唑、伊曲康唑有严重相互作用
部
真
菌 药
棘白菌素类 卡泊芬净、米卡芬净
氟胞嘧啶
氟胞嘧啶
抗浅表真菌药物:特比萘芬、灰黄霉素
二、作用机制
多烯类
通过与真菌细胞膜上的固醇相结合,损伤细胞膜通透性,导致细胞 内的重要物质外漏,破坏细胞的正常代谢从而抑制真菌的生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抗真菌药物分类及临床用药特点总结(收藏)
一、抗真菌药物及抗菌谱
二、真菌感染选药原则
1.根据病原体选择敏感抗生素
2.根据感染类型选择用药
三、不同药物用药特点
真菌感染不容小觑,及时而有效的抗真菌治疗对缓解病情和改善预后有着重要意义。
但抗真菌药物选择太多,现将抗真菌具体药物、选药原则、药物的不良反应等方面进行总结,建议收藏。
一、抗真菌药物及抗菌谱
抗真菌药物分为六大类,其中两性霉素及脂质体、氟胞嘧啶、吡格类、棘白菌素类主要用于治疗深部真菌感染,制霉菌素、丙烯胺类(特比萘芬)、灰黄霉素用于治疗皮肤、指甲、趾甲等的表浅真菌感染。
各类抗真菌药物的特点:
●两性霉素B的抗真菌谱最广,几乎对所有真菌均有抗菌活性,唯一缺陷为对卡氏肺孢子虫无抗真菌活性。
●三唑类药物如伊曲康唑、伏立康唑、泊沙康唑、雷夫康唑的抗菌谱较广,但对卡氏肺孢子虫也无抗菌活性。
●棘白菌素类的药物对卡氏肺孢子虫有活性,但对新型隐球菌无抗菌谱。
●氟康唑的抗菌谱比较少。
●两性霉素B、三个三唑类药物、三个棘白菌素类的药物对烟曲酶都有抗真菌活性,但对毛霉、根酶和镰刀霉只有两性霉素B才有抗真菌活性。
抗真菌药物特点总结如下图:
注:妊娠A类:在孕妇中研究证实无危险性;
妊娠B类:动物实验无危险性但人体研究资料不足,或动物有危险性但人无危险性;妊娠C类:动物研究有毒性但人体研究资料不充分,有指征时需权衡受益大于风险后可使用;
妊娠D类:证实对人类有危险性,但收益大于风险且有指征时可用。
二、真菌感染选药原则
1.根据病原体选择敏感抗生素
①致病性真菌:组织胞浆菌、粗球孢子菌、马尔菲尼青霉菌、皮炎芽生菌、暗色真菌、足分枝菌、孢子丝菌;
②条件致病菌:念珠菌属、隐球菌属、曲霉菌、毛霉菌、放线菌、奴卡菌属。
国内前三种多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