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胰岛素及其他降血糖药

合集下载

37第三十七章 胰岛素及口服降血糖药

37第三十七章 胰岛素及口服降血糖药

第三十七章胰岛素及口服降血糖药一.教材精要了解胰岛素的合成、储存、分泌和调节,掌握胰岛素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

了解口服降血糖药的分类,每类的代表药物。

掌握胰岛素增敏药、磺酰脲类、双胍类以及其他药物的药理作用、作用机制,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

胰岛素是一种由两条多肽链组成的酸性蛋白质,目前药用胰岛素多从猪、牛胰腺提取。

胰岛素作为一种蛋白质,普通制剂易被消化酶破坏,口服无效,必须注射给药。

皮下注射吸收快,半衰期约 10分钟,但作用可维持数小时。

胰岛素主要在肝、肾灭活。

严重肝肾功能不良能影响其灭活。

胰岛素主要促进肝脏、脂肪、肌肉等靶组织糖原和脂肪的储存;增加氨基酸的转运和核酸蛋白质的合成,抑制蛋白质的分解;加快心率,加强心肌收缩力和减少肾血流。

它的主要作用机制为胰岛素不易进入靶细胞只作用于膜受体,通过第二信使而产生生物效应。

因此临床上主要用于下列情况:① IDDM;② NIDDM经饮食控制或用口服降血糖药未能控制者;③发生各种急性或严重并发症的糖尿病,如酮症酸中毒及非酮症酸性高渗昏迷;④合并重度感染、消耗性疾病、妊娠、手术的各型糖尿病;⑤细胞内缺钾者,胰岛素与葡萄糖同用可促进钾内流。

胰岛素的主要不良反应为低血糖症,过敏反应,胰岛素抵抗,脂肪萎缩等。

口服降血糖药包括胰岛素增敏药(如罗格列酮、曲格列酮等)其主要药理作用为改善胰岛素的抵抗,降低高血糖;改善脂肪代谢紊乱,对2型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防治作用和改善胰岛B细胞的功能。

其临床主要用于治疗胰岛素抵抗和2型糖尿病,该药具有良好的安全性,主要副作用有嗜睡、肌肉和骨骼痛,头痛,消化道症状等。

值得注意的是曲格列酮可使高敏人群肝功能损伤至衰竭甚至死亡。

磺酰脲类(如甲苯磺丁脲,氯磺丙脲,格列齐特,格列美脲等)和双胍类化合物(如二甲双胍等)。

磺酰脲类药物作用机制是降低血糖的作用,其机制是刺激胰岛B细胞释放胰岛素,降低血清糖原水平,增加胰岛素与靶细胞的结合能力,还可影响水排泄和凝血功能。

第三十七章胰岛素及口服降血糖药

第三十七章胰岛素及口服降血糖药

第三十七章胰岛素及口服降血糖药一、选择题A型题1.胰岛素的药理作用不包括:A降低血糖B.抑制脂肪分解C.促进蛋白质合成D.促进糖原异生E.促进K+进入细胞2.关于胰岛素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口服有效B.酸性蛋白质C.长效胰岛素不能静滴给药D.精蛋白锌胰岛素为长效胰岛素E.主要在肝肾脏灭活3.下列属于长效胰岛素的药物是:A.精蛋白锌胰岛素B.珠蛋白锌胰岛素C.低精蛋白锌胰岛素D.正规胰岛素E.以上都不是4.有关胰岛素对糖代谢的影响正确的是:A.抑制糖原分解B.抑制糖原异生C.抑制糖原的合成和贮存D.减慢葡萄糖的氧化和酵解E.对餐后血糖无影响5.治疗尿崩症的降血糖药是:A.格列美脲B.氯磺丙脲C.格列吡嗪D.格列齐特E.甲苯磺丁脲6.胰岛素可治疗下列哪种疾病?A.支气管哮喘B. 糖尿病C.高血压 D.心绞痛 E.心力衰竭7.接受治疗的Ⅰ型糖尿患者突然出汗心跳加快、焦虑等可能是由于:A.胰岛素急性耐受B.低血糖反应C.过敏反应D.血压升高E.胰岛素慢性耐受8.糖尿病患者高渗性昏迷抢救宜选用?A.胰岛素静脉注射B.胰岛素皮下注射C.格列齐特口服D.罗格列酮口服E.瑞格列奈口服9.Ⅰ型糖尿病患者应选用:A.二甲双胍B.格列美脲C.氯磺丙脲D.胰岛素 E.格列齐特10.不属于胰岛素不良反应的是:A.低血糖B.酮血症C.变态反应D.脂肪萎缩E.休克11.胰岛素口服无效的原因是由于:A.不易吸收B.易被消化酶破坏C.生物利用度低D.易在肝脏代谢E.显效较慢12.磺酰脲类药物引起较严重的不良反应是:A.嗜睡B.粒细胞减少C.胃肠道反应D.持久性的低血糖反应E.过敏反应13.具有胰岛素抵抗的患者宜选用:A.正规胰岛素B.双胍类药物C.胰岛素增敏剂D.硫脲类药E.α-糖苷酶抑制剂14.以下药物在治疗糖尿病时没有胃肠道反应的是:A.双胍类B.磺酰脲类C.噻唑烷酮类D.胰岛素E.α-糖苷酶抑制剂15.下列哪种药物对胰岛功能丧失的糖尿病患者无效?A.格列齐特B.瑞格列奈C.阿卡波糖D.胰岛素E.甲福明16.酮症酸中毒的糖尿病患者宜选用?A.格列齐特B.瑞格列奈C. 阿卡波糖D.胰岛素E.罗格列酮17.对正常人血糖水平无影响的药物是:A.甲福明B.格列齐特C.瑞格列奈D.格列本脲E.胰岛素18.下列有关瑞格列奈的叙述错误的是:A.禁用于糖尿病肾病患者B.适用于2型糖尿病患者C.是一种促胰岛素分泌剂D.促进储存的胰岛素分泌E.可以模仿胰岛素的生理性分泌19.单用饮食控制无效肥胖的轻型糖尿病患者最好选用:A.甲福明B.氯磺丙脲C.阿卡波糖D.格列本脲E.胰岛素20.下列何种药物有抗利尿作用?A.双香豆素B.保泰松C.吲哚美辛D.肾上腺素E.氯磺丙脲21.胰岛素增敏剂曲格列酮的严重不良反应是:A.肝毒性B.消化性溃疡C.肾中毒D.低血糖E.骨髓抑制22.苯乙双胍严重的不良反应是:A.肝毒性B.肾毒性C.粒细胞减少D.乳酸血症E.低血糖23.氯磺丙脲治疗糖尿病的适应症是:A..切除胰腺的糖尿病B.重症糖尿病C.酮症酸中毒D.低血糖昏迷E.胰岛功能尚存的2型糖尿病且单用饮食控制无效者24.不属于磺酰脲类的不良反应是:A.胃肠道反应B.持久性的低血糖症C.胆汁郁积性黄疸D.溶血性贫血E.皮肤过敏B型题A.胰岛素B.二甲双胍C.瑞格列奈D.葡萄糖E.丙咪唑25.单用饮食无法控制的肥胖糖尿病患者应选用患者应选用:26.Ⅱ型糖尿病患者应选用:27.酮症酸中毒患者应选用:28.肾功降低的糖尿病患者应选用:A.有抗利尿作用,但不降低肾小球的滤过率B.促进脂肪组织摄取葡萄糖,降低葡萄糖的吸收C.改善胰岛素抵抗D.刺激胰岛素的分泌,降餐后血糖E.在小肠上皮刷状缘与糖类竞争水解糖类的糖苷水解酶,减少葡萄糖的水解及吸收29.阿卡波糖的作用机制是:30.格列本脲的作用是:C型题A.可引起低血糖B.具有肝毒性C.两者均可D.两者31.曲格列酮的不良反应是:32.胰岛素的不良反应是:A.胰岛素B.氯磺丙脲C.两者均可D.两者均否33.口服无效的降糖药物是:34.可引起血糖降低的药物是:X型题35.下列哪些药物属于中效胰岛素:A.正规胰岛素B.精蛋白锌胰岛素C.珠蛋白锌胰岛素D.低精蛋白锌胰岛素E.以上都是36.下列哪些属于胰岛素的常见不良反应?A.过敏反应B.注射部位脂肪萎缩C.低血糖症D.胰岛素耐受性E.胃肠道反应37.磺脲酰类降糖作用的机制是:A.刺激胰岛B细胞释放胰岛素B.促进胰岛素释放C.降低血清糖原水平D.胰岛素与靶组织结合能力E.低食物吸收38.不能用于静脉给药胰岛素制剂是:A.正规胰岛素B.单组份胰岛素C.低精蛋白锌胰岛素D.精蛋白锌胰岛素E.珠蛋白锌胰岛素二、填空题1.胰岛素的不良反应有:、、等。

药理题库 第37-40章

药理题库 第37-40章

第三十七章胰岛素及其他降血糖药【A型题】1. 下列药物对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有降糖作用的是()A.氯磺丙脲B.格列本脲C.苯乙双胍D.甲苯磺丁脲E.格列美脲2.患重度感染的重症糖尿病病人宜选择使用()A.格列本脲B.甲苯磺丁脲C.苯乙双胍D.胰岛素E.格列美脲3.甲苯磺丁脲降血糖作用的主要机制是()A.促进葡萄糖分解B.增强胰岛素的作用C.刺激胰岛B细胞释放胰岛素D.使细胞内cAMP减少E.减少葡萄糖的吸收4.下列关于胰岛素作用的叙述,不正确的()A.促进脂肪合成,抑制脂肪分解B.抑制蛋白质合成,抑制氨基酸进入细胞C.促进K+进入细胞,降低血钾D.促进葡萄糖转运,抑制糖原分解和异生E.使血糖降低5.胰岛素的药理作用不包括()A.增加葡萄糖的转运B.减少肠道对葡萄糖的吸收C.促进糖原的合成与储存D.加速葡萄糖的氧化与酵解E.加快心率,增强心肌收缩力6.应用极化液防治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时,胰岛素的主要作用是()A.改善心肌代谢B.纠正低血钾C.促进心肌糖原的合成D.促进钾离子进入细胞内E.给心肌提供能量7.下列胰岛素属于长效制剂的是()A.普通胰岛素B.精蛋白锌胰岛素C.低精蛋白锌胰岛素D.珠蛋白锌胰岛素E.单组分胰岛素8.胰岛素与磺酰脲类的共同不良反应是()A.粒细胞缺乏B.过敏反应C.低血糖症D.胃肠道反应E.注射部位坏死9.下列作用于与双胍类药物无关的是()A.减少肠道对葡萄糖的吸收B.对正常人血糖几乎无影响C.对胰岛功能缺乏的糖尿病患者无降糖作用D.增加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E.引起乳酸性酸血症10.下列作用与磺酰脲类降糖作用不符合的是()A.对正常人没有降糖作用B.对正常人有降糖作用C.对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无作用D.对胰岛功能尚未完全丧失者有治疗作用E.增加胰岛素与靶组织的结合能力11.下列药物有降血糖及抗利尿作用的药物是()A.甲苯磺丁脲B.氯磺丙脲C.二甲双胍D.格列美脲E.格列齐特12.下列药物有防止微血管病变作用的是()A.甲苯磺丁脲B.格列美脲C.二甲双胍D.氯磺丙脲E.阿卡波糖13.下列磺酰脲类药物中,不良反应较多的是()A.甲苯磺丁脲B.氯磺丙脲C.格列吡嗪D.格列本脲E.格列美脲14.下列关于胰岛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口服无效B.由两条多肽链组成C.口服有效D.皮下注射吸收快E.注射部位可见脂肪萎缩15.下列药物中,降糖作用最弱、作用时间最短的是()A.格列吡嗪B.格列本脲C.氯磺丙脲D.甲苯磺丁脲E.格列美脲16.下列降血糖药禁用于伴有严重肝病的糖尿病患者的是()A.阿卡波糖B.正规胰岛素C.氯磺丙脲D.甲苯磺丁脲E.格列美脲17.胰岛素缺乏可以引起()A.蛋白质的合成增加B.机体不能正常发育C.血糖利用增加D.血糖降低E.脂肪的合成增加18.下列降血糖药较易造成乳酸血症的是()A.二甲双胍(甲福明)B.优降糖C.氯磺丙脲D.甲苯磺丁脲E.格列本脲19.胰岛中的B细胞的作用是()A.合成、释放胰岛素B.分泌糖原C.分泌可的松D.合成甘油三酯E.合成与释放胰高血糖素20.以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为靶点的降血糖药物是()A.依克那肽B.醋酸普兰林肽C.氯磺丙脲D.罗格列酮E.瑞格列萘21.苯乙双胍危及生命的不良反应是()A.精神错乱B.眩晕C.嗜睡D.乳酸血症E.肝硬化22.下列磺酰脲类药物易产生低血糖症的是()A.甲苯磺丁脲B.氯磺丙脲C.格列本脲D.格列齐特E.格列美脲23.糖尿病患者使用胰岛素后产生慢性耐受性的原因可能是()A.肝药酶活性高B.胰岛素的排泄快C.患者有感染病灶D.抗体产生了抗胰岛素受体抗体E.长期使用后,机体产生了适应性24.引起机体对胰岛素产生急性耐受性的诱因不包括()A.并发感染B.手术C.酮症酸中毒D.胰岛素受体数量的急剧减少E.创伤25.下列情况下胰岛素不宜作为首选用药的是()A.幼年重型糖尿病B.合并严重感染的糖尿病C.轻型糖尿病D.合并妊娠的糖尿病人E.糖尿病酮症酸中毒26.有严重肝病或肾病的糖尿病患者不宜选用的降血糖药是()A.氯磺丙脲B.甲苯磺丁脲C.苯乙双胍D.胰岛素E.格列美脲27.下列胰岛素属于短效制剂的是()A.精蛋白锌胰岛素B.低精蛋白锌胰岛素C.珠蛋白锌胰岛素D.正规胰岛素E.A和B都是28.甲苯磺丁脲的适应症是()A.胰岛功能全部丧失者B.糖尿病昏迷C.中、轻度糖尿病D.糖尿病合并高热E.糖尿病患者手术前29.下列关于胰岛素体内过程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主要由肝、肾灭活B.常采用皮下或肌内注射C.作用可维持数小时D.中、长效制剂均可静注E.10%的原形由肾脏排泄30.下列药物可增加磺酰脲类药物发生低血糖危险的是()A.氯丙嗪B.水杨酸钠C.糖皮质激素D.氢氯噻嗪E.维生素类制剂31.下列药物可降低磺酰脲类药物降糖作用的是()A.保泰松B.双香豆素C.糖皮质激素D.青霉素E.吲哚美辛32.各种降血糖药共有的不良反应是()A.低血糖B.过敏反应C.粒细胞减少D.乳酸血症E.血脂升高33.老年糖尿病患者不宜用氯磺丙脲降低血糖的原因是()A.易引起肾损害B.易引起持久性低血压C.易引起低血糖D.易引起粒细胞缺乏症E.易引起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34.双胍类降糖药易出现的不良反应是()A.酮症酸中毒B.乳酸血症C.低血糖休克D.严重腹泻E.严重低血压35.下列降糖药在使用时需要同时增加饮食中碳水化合物比例的是()A.格列苯脲B.氯磺丙脲C.二甲双胍D.阿卡波糖E.瑞格列萘36.罗格列酮的降糖作用机制是()A.竞争性激活过氧化物酶增殖体受体γB.竞争、水解碳水化合物的酶C.促发胰岛B细胞的胞吐作用及胰岛素的释放D.减少食物的吸收及抑制糖原异生E.促进血糖的分解37.下列关于噻唑烷酮类降糖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可以改善胰岛素抵抗作用B.不能改善胰岛B细胞功能C.改善脂肪代谢紊乱D.对糖尿病血管并发症有防治作用E.可抑制血小板的聚集【B型题】38.氯磺丙脲()39.格列齐持()40.二甲双胍()41.胰岛素()A.减少肠道对葡萄糖的吸收B.改善血小板功能C.抗利尿作用D.抑制甲状腺激素的合成E.促进K+进入细胞内42.大剂量可产生乳酸血症()43.能够促进胰岛素生理性分泌曲线恢复()44.能引起机体产生急性或慢性耐受性()A.瑞格列奈B.胰岛素C.甲巯咪唑D.苯乙双胍E.甲状腺素45.非胰岛素依赖型、饮食控制无效的糖尿病患者宜选用()46.胰岛素依赖型重症糖尿病患者宜选用()47.高血糖、高渗性非酮症昏迷者宜选用()A.胰岛素皮下注射B.饮食控制即可C.胰岛素静脉注射D.甲苯磺丁脲口服E.硫脲类药物口服48.有降血糖及抗利尿作用的是()49.对胰岛素产生耐受性的患者宜选用()50.对1型糖尿病尚具有轻度降糖作用的是()A.高纯度胰岛素B.氯磺丙脲C.二甲双胍D.甲巯咪唑E.胰岛素51.磺酰脲类药物降血糖的作用机制是()52.双胍类药物降血糖的作用机制是()53.胰岛素降血糖的作用机制是()54.阿卡波糖的降血糖作用机制是()55.噻唑烷酮类药物的降糖作用机制是()A.竞争水解碳水化合物的酶B.与靶细胞膜受体结合后产生效应C.促发胰岛B细胞的胞吐作用及胰岛素的释放D.减少食物的吸收及抑制糖原异生E.竞争性激活过氧化物酶增殖体受体γ56.胰岛素与磺酰脲类的共同不良反应是()57.氯磺丙脲可引起()58.苯乙双胍可引起()A.胃溃疡出血B.肝损害C.低血糖D.乳酸血症E.休克【X型题】59.胰岛素的不良反应有()A.低血糖B.皮疹C.过敏反应D.乳酸性酸血症E.出现慢性耐受60.普通胰岛素主要用于()A.重型糖尿病B.糖尿病合并严重感染C.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中型与轻型型糖尿病E.心肌梗死时的心律失常61.当胰岛功能丧失时,下列药物仍有降血糖作用的是()A.胰岛素B.格列本脲C.苯乙双胍D.氯磺丙脲E.甲苯磺丁脲62.磺酰脲类药物和下列药物合用时可以产生相互增强作用的是()A.水杨酸钠B.利舍平C.保泰松D.奎尼丁E.苯巴比妥63.胰岛素对蛋白质代谢的影响是()A.减少肠道对氨基酸的吸收B.增加氨基酸的转运C.促进蛋白质的合成D.抑制蛋白质的分解E.以上都是64.磺酰脲类的禁忌证有()A.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伴酮症酸中毒者B.肝肾功能不良的糖尿病患者C.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遇重大手术时D.对磺胺类药物过敏者E.高血压病患者65.低精蛋白锌胰岛素的特点是()A.皮下注射起效迅速B.属于中效胰岛素C.精蛋白含量较少D.维持时间18~24 hE.临床应用最广66.下列关于降糖药物的叙述,正确的是()A.胰岛素慢性耐受与免疫反应有关B.肝功能不良者禁用氯磺丙脲C.胰岛素与碱性蛋白结合可延缓吸收D.胰岛素可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E.苯乙双胍易引起乳酸血症67.苯乙双胍的应用价值在于()A.减少食物的吸收B.抑制糖原异生C.促进组织摄取葡萄糖D.一般不引起乳酸血症E.刺激胰岛B细胞释放胰岛素68.机体对胰岛素产生急、慢性耐受性的可能因素是()A.感染B.酮症酸中毒C.耐受者产生抗胰岛素受体的抗体D.靶细胞膜上胰岛素受体数目增多E.靶细胞膜上葡萄糖转运系统失常69.磺酰脲类降糖药的作用特点是()A.只对胰岛功能尚存的糖尿病患者有效B.对胰岛功能丧失的糖尿病患者亦有效C.新型磺酰脲类药物的作用较强D.能提高靶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E.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70.胰岛素对脂肪代谢的作用是()A.酮体生成减小B.增加脂肪的贮存C.减少脂肪的合成D.减少脂肪的贮存E.加速脂肪氧化71.单组分胰岛素的特点是()A.过敏反应发生率较高B.为高纯度胰岛素C.单组分牛胰岛素仍有一定的抗原性D.单组分猪胰岛素的抗原性很弱E.易产生耐受性72.下列关于氯磺丙脲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口服,代谢物经肾排出,长效B.半衰期为12 hC.口服,体内过程与胰岛素的相似D.口服,长效E.口服,以原形迅速经肾排泄,短效73.胰岛素对蛋白质代谢的影响不包括()A.促进氨基酸的摄取B.刺激胰岛分泌C.阻止蛋白质的降解D.抑制蛋白质的合成E.促进氨基酸转化成葡萄糖74.速效胰岛素的特点是()A.溶解度高B.可静脉注射C.可口服D.皮下注射起效迅速E.作用维持时间短75.胰岛素可用于()A.胰岛素功能尚可的糖尿病B.胰岛素功能基本丧失的糖尿病C.用于少数精神分裂症D.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E.作为能量合剂用于心衰的辅助治疗76.胰岛素的作用是()A.抑制蛋白质的分解B.促进糖原的合成和贮存C.抑制糖原的分解和异生D.促进脂肪的合成E.增加脂肪酸和葡萄糖的转运77.下列药物属于非胰岛素类降糖药的是()A.餐时血糖调节剂B.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C.胰岛素增敏剂D.磺酰脲类E.双胍类78.下列类型的糖尿病须首选胰岛素治疗的是()A.合并高热的各型糖尿病B.合并重度感染的糖尿病C.合并消耗性疾病的各型糖尿病D.合并妊娠的糖尿病E.轻或中度糖尿病79.胰岛中的B细胞所具有的作用不包括()A.合成、释放胰岛素B.分泌可的松C.产生肾上腺素D.分泌糖原E.合成甘油三酯80.下列药物属于口服降血糖药的是()A.精蛋白锌胰岛素B.格列本脲C.格列齐特D.苯乙双胍E.阿卡波糖81.磺酰脲类降糖药的不良反应是()A.乳酸血症B.快速耐受性C.粒细胞减少D.胆汁淤积性黄疸及肝损伤E.刺激食欲,增加体质量82.下列药物可降低磺酰脲类药物降血糖作用是()A.保泰松B.氢氯噻嗪C.双香豆素D.口服避孕药E.青霉素83.双胍类药物的作用特点是()A.抑制肠壁细胞吸收葡萄糖B.提高靶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C.促进组织摄取葡萄糖D.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E.对糖尿病患者和正常人均有降血糖作用84.机体对胰岛素产生慢性耐受性的机制是()A.体内产生了胰岛素抗体B.肝脏胰岛素酶活性减弱C.体内糖代谢途径发生改变D.体内产生了胰岛素受体抗体E.胰岛素受体的数目和亲和力发生改变(刘兆国)第三十八章抗菌药物概论【A型题】1.抗菌药物是指()A.对病原菌有杀灭作用的药物B.对病原菌有抑制作用的药物C.对病原菌有杀灭或抑制作用的药物D.能治疗细菌性感染的药物E.能预防和治疗感染性疾病的药物2.抗菌谱是指()A.药物的治疗指数B.药物的抗菌范围C.药物的抗菌能力D.抗菌药的适应证E.药物的耐药性指标3.下列药物中抗菌谱最广的是()A.青霉素GB.红霉素C.奈替米星D.氧氟沙星E.庆大霉素4.化疗指数是指()A.ED95/LD5B.LD95/ED5C.LD50/ED50D.ED5/LD95E.LD50/ED955.有关化疗指数(CI)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CI反映药物的安全性B.LD50/ED50反映CIC.CI大说明药物临床应用更安全D.CI不是衡量药物的有效性指标E.也可用LD5/ED95表示6.化疗药物的LD5/ED 95比值的意义表示()A.比值越大,毒性越小,临床疗效越高B.比值越小,毒性越大,临床疗效越高C.反映抗菌谱的大小D.反映抗菌活性大小E.反映细菌耐药性7.下列药物中,化疗指数最大的是()A.LD50=50mg;ED50=100mgB.LD50=100mg;ED50=50mgC.LD50=500mg;ED50=250mgD.LD50=50mg;ED50=10mgE.LD50=50mg;ED50=20mg8.某抗生素的ED50=55mg/kg,LD50=5.5g/kg,其化疗指数应是()A.0.01B.0.1C.1.0D.100E.109.下列药物属于静止期杀菌药的是()A氯霉素.B.青霉素C.头孢唑啉D.庆大霉素E.红霉素10. 下列药物属于繁殖期杀菌药的是()A.青霉素B.庆大霉素C.多黏菌素D.四环素E.妥布霉素11.产生钝化酶的细菌往往对下列抗生素发生耐药的是()A.青霉素类抗生素B.头孢菌素类抗生素C.氨基糖苷类抗生素D.大环内酯类抗生素E.四环素类12.影响细菌细胞壁合成的抗生素是()A.头孢菌素类B.氨基糖苷类C.大环内酯类D.四环素类E.喹诺酮类13.治疗伴有肝功能不良的伤寒患者时应避免选用()A.氨苄西林B.氯霉素C.氧氟沙星D.庆大霉素E.土霉素14.下列抗菌药物属于抑菌药的是()A.四环素类B.青霉素类C.氨基糖苷类D.头孢菌素类E.多黏菌素类15.下列各组抗菌药物合用可获协同作用的是()A.青霉素加氯霉素B.青霉素加四环素C.头孢菌素加红霉素D.青霉素加庆大霉素E.头孢菌素加氯霉素【B型题】16.细菌产生耐药的原因是DNA 回旋酶突变()17.细菌通过产生核苷酸转移酶而耐药的是()A.诺氟沙星B.林可霉素C.青霉素D.链霉素E.红霉素18.作用于细菌核蛋白体30S亚基,抑制蛋白质合成()19.作用于细菌核蛋白体50S亚基,抑制蛋白质合成()A.青霉素GB.四环素C.氯霉素D.万古霉素E.头孢氨苄20.能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21.能改变胞浆膜的通透性()22.能影响核酸的代谢()23.能影响叶酸的代谢()A.头孢呋辛酯B.甲氧苄啶C.多粘菌素ED.利福平E.庆大霉素【X型题】24.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的机制是()A.细菌产生β-内酰胺酶水解药物B.细菌产生β-内酰胺酶与药物牢固结合C.PBPs与抗生素亲和力降低D.细菌的细胞壁或外膜通透性发生改变E.细菌缺少自溶酶25.下列联合用药中不合理的是()A.青霉素+链霉素B.青霉素+氯霉素C.青霉素+磺胺嘧啶D.氨苄西林+林可霉素E.庆大霉素+罗红霉素26.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包括()A.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B.产生灭活酶C.改变细菌体内的靶位结构D.抑制菌体蛋白质的合成E.改变细菌的代谢途径27.广谱抗菌药的抗菌范围是()A.革兰阳性菌B.革兰阴性菌C.衣原体D.真菌E.立克次体28.化学治疗的范围是()A.对由寄生虫引起的疾病的药物治疗B.对由癌细胞引起的疾病的药物治疗C.对由病毒引起的疾病的药物治疗D.对由细菌引起的疾病的药物治疗E.对由真菌引起的疾病的药物治疗29.化学治疗药物的主要作用特点是()A.对病原体有较高的选择作用B.对病原体的抑制作用较弱C.对病原体的杀灭作用较强D.对机体的毒副作用小E.易引起过敏反应30.耐药性亦称抗药性,它包括()A.固有耐药性B.原有耐药性C.获得耐药性D.固有耐受性E.获得耐受性31.抗菌药物联合用药的指征是()A.病原菌未明的感染B.单药不能控制的混合感染C.延缓耐药性的产生D.扩大抗菌谱E.减少毒副作用32.下列抗菌药物通过损伤细菌细胞膜而发挥抗菌作用的是()A.多肽类抗生素B.多烯类抗生素C.吡咯类抗菌药D.喹诺酮类抗菌药E.β-内酰胺类抗生素33.抗菌药物联合应用的意义是()A.提高疗效,但增加毒性反应B.提高疗效,减少耐药菌的出现C.扩大抗菌范围,减少药物剂量D.扩大抗菌范围,但不良反应增加E.扩大临床应用范围34.下列关于抗菌药物作用机制的叙述,正确的是()A.青霉素抑制转肽酶阻碍细胞壁的合成B.多黏菌素类通过选择性地与细菌细胞壁的磷脂结合,使细胞的通透性增加C.喹诺酮类能抑制DNA的合成D.利福平抑制DNA多聚酶E.氨基糖苷类影响蛋白质合成的多个环节35.下列各组中的两种抗菌药物均属杀菌药的是()A.青霉素、氨基糖苷类B.头孢菌素类、红霉素C.红霉素、氯霉素D.氯霉素、多黏菌素类E.氨基糖苷类、多黏菌素类36.应用抗菌药物时应注意考虑的相互作用关系()A.机体与病原体B.机体与药物C.病原体与药物D.药物与药物E.病原体与病原体37.下来而抗菌药能影响细菌蛋白质合成的是()A.大环内酯类抗生素B.氨基糖苷类抗生素C.林可霉素类D.氯霉素和四环素E.先锋霉素类38.细菌对抗菌药产生耐药性的机制是()A.产生灭活酶B.改变细菌外膜的通透性C.细菌体内靶位结构发生改变D.影响主动流出系统E.适应机制39.防止抗菌药不合理使用的基本原则是()A.病毒感染一般不用,除非并发细菌感染B.原因未明的发热患者,除非伴有感染,一般不用抗菌药C.尽量避免局部使用抗菌药D.剂量要适宜,疗程要足够E.注意患者的肝肾功能,及时调整药物40.下列有关细菌耐药性机制的描述,正确的是()A.产生水解酶B.改变细菌胞质膜的通透性C.改变细胞的靶位结构D.促进细菌DNA的合成E.促进细胞壁的合成41.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是()A.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B.抑制细菌细胞膜功能C.影响细菌叶酸的代谢D.影响细菌核酸的合成E.抑制或干扰细菌蛋白质的合成42.合理应用抗菌药的原则是()A.严格根据适应证选药B.防止不合理应用抗菌药物C.一些情况下需预防性应用抗菌药D.对于肝、肾功能障碍的患者,注意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E.掌握适应证,合理联合用药(刘兆国)第三十九章β-内酰胺类抗生素【A型题】1.关于关于青霉素类抗菌药物的描述,正确的()A.青霉素类的抗菌谱相同B.各种青霉素均可口服C.广谱青霉素完全可以取代青霉素GD.青霉素只对繁殖期细菌有杀灭作用E.青霉素只对静止期细菌有杀菌作用2.第三代头孢菌素类与青霉素G主要不同点是()A.基本化学结构B.杀菌原理C.主要不良反应D.抗菌谱E.给药途径3.与青霉素类相比,头孢菌素类的特点主要是()A.抗菌谱广,作用更强,过敏反应少B.抗菌谱广,作用更强,部分药物可口服C.抗菌谱广,对β-内酰胺酶较稳定,过敏反应较少D.作用更强,过敏反应较少,部分药物口服有效E.抗菌谱广,作用更强,价格低廉4.下列药物不属于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是()A.头霉素B.舒巴坦C.氨曲南D.大观霉素(淋必治)E.青霉素5.下列头孢菌素对β-内酰胺酶稳定性高的是()A.头孢噻吩B.头孢氨苄C.头孢羟氨苄D.头孢哌酮E.头孢拉定6.下列药物可用于治疗伤寒、副伤寒的是()A.苯唑西林B.青霉素GC.阿莫西林D.青霉素VE.双氯西林7.治疗溶血性链球菌所引起的的感染时首选()A.庆大霉素B.青霉素GC.氨苄西林D.红霉素E.四环素8.青霉素类药物的基本母核是()A.7-氨基头孢烷酸B.6-氨基青霉烷酸C.氨基糖苷结构D.β-内酰胺环E.γ-内酰胺环9.下列有关青霉素G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由青霉菌培养液中提取B.结构中的主核为6-氨基青霉烷酸C.是一种不稳定的有机酸D.水溶液相对稳定E.体内半衰期较短10.青霉素的抗菌作用机制是()A.与细菌胞浆膜结合,破坏胞浆膜结构B.破坏细胞壁,使水分内渗C.抑制DNA多聚酶,影响DNA的合成D.与转肽酶结合,阻止细胞壁粘肽合成E.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11.细菌对青霉素产生耐药性的机制是()A.细菌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B.细菌产生大量的对氨苯甲酸C.细菌产生钝化酶D.细菌产生水解酶E.细菌改变自身代谢途径12.β-内酰胺类抗生素属杀菌剂是因为它能()A.影响细菌蛋白质的合成B.抑制细菌细胞壁粘肽的合成C.抑制核酸的合成D.影响细菌叶酸的合成E.抑制细菌蛋白的合成13.青霉素类药共同具有的特点是()A.耐酸、口服有效B.耐β-内酰胺酶C.抗菌谱广D.可能发生过敏性休克,并有交叉过敏反应E.影响细菌叶酸的合成14.青霉素G对下列细菌基本无效的是()A.脑膜炎球菌B.破伤风杆菌C.变形杆菌D.溶血性链球菌E.肺炎球菌15.青霉素G对下列病原体无作用的是()A.链球菌B.立克次体C.放线菌D.破伤风杆菌E.葡萄球菌16.下列病原体不属于青霉素G抗菌作用范围的是()A.金黄色葡萄球菌B.淋球菌C.大肠杆菌D.白喉杆菌E.表皮葡萄球菌17.下列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机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细菌产生β-内酰胺酶,使抗生素被水解灭活B.抗生素与大量的β-内酰胺酶结合,停留于胞膜外间隙,不能进入靶位C.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量或结构的改变或产生新的PBPs,使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结合减少D.细菌缺少自溶酶E.陷阱机制或牵制机制18.下列药物属于人工合成的单环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是()A.哌拉西林B.亚胺培南C.头孢氨苄D.氨曲南E.青霉素G19.下列药物属于典型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是()A.氨苄西林B.头孢西丁C.拉氧头孢D.舒巴坦E.克拉维酸20.下列药物属于β-内酰胺酶抑制药的是()A.阿莫西林B.头孢哌酮C.青霉烷砜D.头孢西丁E.头孢拉定21.克拉维酸的特性是()A.抗菌活性大B.抗菌作用强C.对β-内酰酶有抑制作用D.单独应该用疗效好E.抗菌谱广22.克拉维酸可与阿莫西林配伍应用的原因是()A.抗菌谱广B.属广谱β-内酰胺酶抑制药C.可与阿莫西林竞争自肾小管的分泌D.可使阿莫西林的口服吸收效果更好E.副作用小23.下列头孢菌素中抗铜绿假单胞菌作用最强的是()A.头孢氨苄B.头孢他啶C.头孢孟多D.头孢噻吩E.头孢拉定24.下列药物属于耐青霉素酶的半合成青霉素的是()A.苯唑西林B.氨苄西林C.阿莫西林D.羟氨苄西林E.美西林25.下列半合成青霉素可用于耐青霉素G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是()A.替卡西林B.羧苄西林C.阿莫西林D.苯唑西林E.匹美西林26.与青霉素G比较,氨苄西林的作用特点是()A.抗阳性球菌作用增强B.有抗阴性杆菌的作用C.对铜绿假单胞菌有效D.过敏反应增强E.不良反应比较少27.下列关于氨苄西林的特点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耐酸、口服可吸收B.脑膜炎时脑脊液中浓度较高C.对革兰阴性菌有较强的抗菌作用D.对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效E.对耐药表皮葡萄球菌有效28.下列关于氨苄西林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对肠球菌的作用优于青霉素B.对革兰阴性菌的作用较强C.对铜绿假单胞菌有效D.可用于伤寒、副伤寒感染E.对葡萄球菌的疗效不及青霉素29.下列关于阿莫西林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抗菌谱、抗菌活性与氨苄西林的相似。

药理学人卫第八版——胰岛素及口服降血糖药

药理学人卫第八版——胰岛素及口服降血糖药
19
4. 局部反应
表现:注射部位皮下脂肪萎缩 注射部位皮下脂肪肥厚 原因:局部高浓度胰岛素的脂肪生成作用, 常见于在同一部位重复注射胰岛素的病人
处理:避免同一部位反复注射 改用高纯度胰岛素制剂
20
胰岛素制剂
21
第二节
1. 磺酰脲类
口服降血糖药
o 改善胰岛素抵抗,降低 高血糖 2. 双胍类 o 改善脂肪代谢紊乱 3. -葡萄糖苷酶抑制剂 o 对2型糖尿病血管并发 4. 餐时血糖调节剂 症的防治作用 o 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 5. 胰岛素增敏剂
16
处理
一般:饮用糖水、摄食 严重:静脉注射50%葡萄糖水急救
鉴别:高血糖昏迷 酮症酸中毒 高渗性非酮症酸中毒
糖尿病合并乳酸中毒
17
2.过敏反应 表现:局部——注射局部水肿、瘙痒(自行消退) 全身——荨麻疹、血管性水肿等 原因:动物胰岛素与人胰岛素结构差异所致 制剂纯度较低,杂质所致
处理:换用高纯度胰岛素或人胰岛素 必要时行脱敏疗法 严重的全身性过敏反应需加用糖皮质激素类药 物治疗 18
3.胰岛素耐受性(胰岛素抵抗)
定义: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称为胰岛素耐受性
分类:
胰岛素抵抗
血中抗胰岛素物质增多 急性抵抗 妨碍葡萄糖摄取、利用
产生抗胰岛素抗体、抗胰岛素受体抗体 慢性抵抗 胰岛素受体下调 血中抗胰岛素物质增多
处理: 急性抵抗:需短时间内大大增加Ins的剂量,每天需用数 百至数千单位以上胰岛素;诱因消除后恢复常规用量 慢性耐受:与不纯的动物胰岛素在体内引起胰岛素抗体的 生成有关,及时换用高纯度或人胰岛素
动物胰岛素
• 牛胰岛素与人胰岛素相差3个氨基酸 • 猪胰岛素与人胰岛素相差1个氨基酸 B30位 —— 人为苏氨酸,猪为丙氨酸 故猪、牛胰岛素应用广泛

胰岛素及口服降糖药的降血糖实验

胰岛素及口服降糖药的降血糖实验

胰岛素及口服降糖药的降血糖实验引言胰岛素和口服降糖药是常用的降血糖药物,用于治疗糖尿病等相关疾病。

本文旨在探讨胰岛素和口服降糖药在降血糖方面的实验研究。

胰岛素的降血糖作用胰岛素是由胰腺中的β细胞分泌的激素,在血糖调节中起重要作用。

它能促进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并抑制葡萄糖在肝脏的合成和释放。

胰岛素还能促进脂肪组织对脂肪的合成,并促进脂肪酸在肝脏和肌肉中的氧化,从而降低血脂水平。

为了研究胰岛素的降血糖作用,可以进行以下实验手段:1.动物实验:选取实验动物,如小鼠或大鼠,注射胰岛素后监测血糖水平的变化。

可以通过采血分析或埋入连续监测血糖的传感器来记录血糖水平的变化。

控制组使用安慰剂或生理盐水进行对照实验。

2.体外细胞实验:培养胰岛细胞或其他胰岛细胞系,如MIN6细胞,通过加入胰岛素后观察葡萄糖摄取和利用的变化,进而推测胰岛素的降血糖作用机制。

通过以上实验手段,可以验证胰岛素的降血糖作用,并进一步探究其作用机制。

口服降糖药的降血糖作用口服降糖药是指通过口腔给药的方式来降低血糖水平的药物。

口服降糖药可以通过多种途径降低血糖水平,包括促进胰岛素分泌、增强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和抑制肝糖原的分解。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口服降糖药及其作用机制:1.二甲双胍:二甲双胍是一种常用的口服降糖药,属于双胍类药物。

它通过抑制肝糖原的合成,减少肝脏对葡萄糖的输出。

此外,二甲双胍还能增加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促进胰岛素的敏感性。

2.磺脲类药物:磺脲类药物包括格列本脲、格列喹酮等。

它们通过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来降低血糖水平。

这类药物还可以增强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和抑制肝脏对葡萄糖的输出。

3.α-糖苷酶抑制剂:α-糖苷酶抑制剂,如阿卡波糖、伊格列奈等,能够抑制肠道中α-糖苷酶的活性,延缓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和吸收,从而减少葡萄糖的释放进而降低血糖水平。

以上口服降糖药物均已通过临床实验验证其降血糖作用,但由于不同药物的作用机制和适应症不同,在应用时仍需谨慎。

第三十七章 胰岛素及口服降血糖药

第三十七章  胰岛素及口服降血糖药

胰岛素可用于各型糖尿病,但主要用于: 胰岛素可用于各型糖尿病,但主要用于: (1)重型特别是幼年糖尿病(胰岛素依赖型糖 )重型特别是幼年糖尿病( 尿病, 尿病, I 型) (2)Ⅱ型糖尿病,经饮食控制及口服降血糖药 ) 型糖尿病, 治疗无效的病人. 治疗无效的病人. (3)糖尿病合并妊娠;分娩;重症感染;消耗 )糖尿病合并妊娠;分娩;重症感染; 性疾病;高热;创伤及手术. 性疾病;高热;创伤及手术. (4)糖尿病发生并发症:酮症酸中毒,昏迷. )糖尿病发生并发症:酮症酸中毒,昏迷. 胰岛素用药注意 (1)用药剂量 ) 根据血糖和尿糖情况,从小量餐前开始注射, 根据血糖和尿糖情况,从小量餐前开始注射, 逐渐按血糖,尿糖水平调整至维持量. 逐渐按血糖,尿糖水平调整至维持量.
(2)根据病人动态情况,灵活调整胰岛素用量. )根据病人动态情况,灵活调整胰岛素用量. 血糖变化不仅与注射胰岛素有关, 血糖变化不仅与注射胰岛素有关,而饮食情况 活动强度,各种应激等都可引起血糖变化. ,活动强度,各种应激等都可引起血糖变化. 如情绪激动,精神创伤,外伤, 如情绪激动,精神创伤,外伤,感染时血糖升 高应酌情增加胰岛素用量;若进食少, 高应酌情增加胰岛素用量;若进食少,活动量 大等,血糖下降,应酌情减少胰岛素用量. 大等,血糖下降,应酌情减少胰岛素用量. (3)不可轻易停药 ) 1)Ⅰ型或重症Ⅱ型糖尿病人,在应用胰岛素治 ) 型或重症Ⅱ型糖尿病人, 疗过程中不可轻易停药.因血糖, 疗过程中不可轻易停药.因血糖,尿糖得 以 控制,正是胰岛素治疗的结果. 控制,正是胰岛素治疗的结果.如果草率 停 势必使病情发生反复,再次加重. 药,势必使病情发生反复,再次加重. 2)对Ⅰ型糖尿病人,用胰岛素是赖以生存的终 型糖尿病人, ) 生替代治疗,如同吃饭一样不可缺少. 生替代治疗,如同吃饭一样不可缺少.

第三十七章 胰岛素及口服降血糖药(1)

第三十七章 胰岛素及口服降血糖药(1)

(4)单组分胰岛素(monocomponent insulin,McI)
如精蛋白锌胰岛素(protamine zinc insulin,PZl),近中性, 注射后逐渐释出胰岛素,作用延 长,但不能静脉给药;glargine 胰岛素 高纯度胰岛素(纯度大于99%);改 用McI后体内胰岛素抗体可减少, 胰岛素的需要量也同时降低 包括:①低精蛋白锌胰岛素 (neutral protamine Hagedorn,NPH),精蛋白含 量较少,中性溶液,属中效 类,临床应用最广;②珠蛋 白锌胰岛素(globin zinc insulin,GZl),多为酸性 溶液
第三十七章
胰岛素及其他降血糖药 Insulin
Oral hypoglycemicagents
1965年我国生物化学家首次合成了 有生命力的结晶牛胰岛素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 及其治疗药物
糖尿病发病率持续上升,为发病率和死亡率最 高的5种疾病之一,分两型: 1型,即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

临床应用
普通胰岛素制剂仍是治疗1型糖尿病的最重要药物, 对胰岛素缺乏的各型糖尿病均有效,主要用于:
IDDM NIDDM经饮食控制或用口服降血糖药未能控制者 发生各种急性或严重并发症的糖尿病,如酮症酸中毒及非 酮症性高渗性昏迷 合并重度感染、消耗性疾病、高热、妊娠、创伤及手术的 各型糖尿病 细胞内缺钾者,胰岛素与葡萄糖同用促使钾内流
体内过程
磺酰脲类降糖药在胃肠道吸收迅速而完全,与血浆 蛋白结合率高,多数药物在肝内氧化成羟基化合 物,并迅速从尿中排出 其代谢产物可使尿蛋白测定 出现假阴性 Tpeak(h) t1/2(h) 作用维持 (h)给药(次/日) 甲苯磺丁脲 3~5 8 6~12 3 部分以原形由肾小管 氯磺丙脲 36 1 分泌,排泄缓慢 格列本脲 2~6 15 1~2 格列吡嗪 l~2 2~4 6~10 灭活及排泄快,较少 发生低血糖 格列齐特 10

药理学胰岛素及降血糖药

药理学胰岛素及降血糖药

药理学胰岛素及降血糖药胰岛素介绍胰岛素是由胰岛细胞分泌的一种激素,用于调节血糖水平。

它通过促进葡萄糖的吸收和利用,降低血糖浓度,并促进脂肪和蛋白质的合成。

胰岛素的缺乏或抵抗会导致糖尿病的发生。

胰岛素的作用机制胰岛素通过结合细胞表面的胰岛素受体,从而触发一系列细胞内信号传导通路。

这些信号通路包括糖原酶和葡萄糖转运蛋白的活化,促进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

此外,胰岛素还可以抑制葡萄糖产生,并促进脂肪和蛋白质的合成。

胰岛素的药物形式目前,胰岛素主要以注射剂的形式使用。

这是因为口服胰岛素在胃酸中容易被分解,并且无法通过肠道吸收。

注射剂可以通过皮下注射或静脉注射的方式给予。

胰岛素的分类根据胰岛素的起效时间和持续时间,可以将其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快速作用型胰岛素:起效时间短,作用时间短暂,用于控制餐后血糖峰值。

2.短效作用型胰岛素:起效时间稍慢,作用时间较短,适用于常规胰岛素替代治疗。

3.中效作用型胰岛素:起效时间较长,作用时间中等,用于延长胰岛素的作用时间。

4.长效作用型胰岛素:起效时间缓慢,作用时间较长,适用于提供胰岛素基本需求的持久控制。

胰岛素的副作用胰岛素治疗可能会引发一些副作用,包括低血糖和注射部位红肿痛等。

低血糖是最常见的副作用,发生时患者可能出现头晕、乏力、出汗等症状。

注射部位红肿痛通常是因为注射不当引起的,可以通过正确的注射技巧来避免。

降血糖药的分类除了胰岛素外,还有一些药物可以被用于降低血糖水平。

根据其作用机制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几类:1.口服降糖药:包括胰岛素增敏剂、促胰岛素分泌剂和胰岛素抑制剂等,通过不同的途径来降低血糖水平。

2.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受体激动剂:通过模拟GLP-1的作用来刺激胰岛素分泌和抑制葡萄糖产生。

3.二肽基酰胺酶-4(DPP-4)抑制剂:通过抑制DPP-4酶的活性,延长GLP-1的生物活性,从而增加胰岛素分泌和减少葡萄糖产生。

4.钠葡萄糖共转运体-2(SGLT2)抑制剂:通过抑制SGLT2蛋白的活性,减少肾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增加尿液中的葡萄糖排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良反应】
1. 低血糖:最常见、最重 防治措施:病人熟知反.S 2. 过敏反应:较多见,一般反应轻,偶见休克 动物来源和纯度。 3. 胰岛素抵抗 ①急性: 见于合并感染、创伤、手术等; ②慢型: 胰岛素200U/日以上,无并发症者
原因:受体前异常(insulin antibody)、 受体数目或亲和力减少 受体后失常(glucose转运及酶系统失常)
5 细胞内缺钾(与glucose合用)
【分类】
1. 短效
普通胰岛素
静脉 立即作用 皮下 0.5~1h
皮下 皮下 皮下 2~4h 2~4h 3~6h
持续2h 6~8h
18~24h 12~18h 24~36h
2. 中效
低精蛋白锌胰岛素 珠蛋白锌胰岛素 精蛋白锌胰岛素
3. 长效
4. 单组分insulin,纯度>99%
四、其他类
阿卡波糖(acarbose) 1.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减少糖类水解及产生葡萄 糖,延缓吸收 2. 单用或合用,病人餐后血糖 瑞格列奈(repaglinide)
1. 促进insulin释放,降低餐时血糖
2. 用于2型糖尿病或对磺酰尿类过敏者
改换制剂或高纯度胰岛素。
第二节 口服降血糖药 口服药方便,但作用弱,起效慢,不能代替胰岛素 用于轻、中度病人。 一、胰岛素增敏药 罗格列酮(rosiglitazone) 吡格列酮(pioglitazone) 【作用和用途】 1. 改善胰岛素抵抗、降血糖 单用:血糖↓(空腹、餐后血糖),游离脂肪酸↓ 合用:降低IDDM、胰岛素抵抗(骨骼肌、脂肪、 肝)疗效 > 各种口服药单用。
【体内过程 】 1. 口服无效,皮下注射吸收快;
2. 肝、肾的胰岛素水解酶或蛋白水解酶破坏,
t1/2 10min 。
【药理作用】 1. 糖代谢: 降血糖(正常、糖尿病人) 血糖去路↑:促糖原合成,加速glycose细胞内转运; 促氧化和无氧酵解; 血糖来源↓:抑制糖原异生、分解。 2. 促进脂肪合成,抑制分解(使FFA↓酮体↓); 3. 增加氨基酸的转运,促进蛋白质代谢,抑制分解。
1965年9月17日,经过6年多的艰苦工作,第一次用人工方法合成了一种具有生物活 力的蛋白质———结晶牛胰岛素。
1966年12月27日,是毛泽东73岁生日的第二天,《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社论,宣 布“我国在世界上第一次人工合成结晶胰岛素”。 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化学组主席、教授蒂塞刘斯对人工合成胰岛素 给予很高的评价:“你们可以从教科书中知道怎么造原子弹,但是你们绝不可能从 教科书中学会人工合成胰岛素。”言下之意,人工合成胰岛素是一项独创性的科学 研究成果。 基于种种原因,人工合成胰岛素被大家认为是中国人获得诺贝尔奖的最好机会之一。 人工合成胰岛素合成胰岛素为何无缘诺奖:研究方法无创新
4. ↑心率,心肌收缩力↑ ,肾血流量↓
5. 促进K+内流,细胞内K+↑
【作用机制】
【临床应用】 用于indulin缺乏的各型糖尿病: 1 重症糖尿病(insulin-dependent diabetes mellitus,
IDDM);
2 NIDDM饮食控制、口服药无效;
3 发生各种急性或严重并发症:酮症酸中毒、高 血糖高渗 性昏迷 4 合并重度感染、消耗性疾病、高热、妊娠、创 伤及手术
调节insulin反应性基因转录。
【不良反应】 1. 安全性和耐受性较好,低血糖发生率↓ 2. 疼痛(头、骨骼、肌肉痛)、胃肠反应、肝毒性
二、磺酰脲类 常用药物: 甲苯磺丁脲、氯磺丙脲、格列苯脲、格列齐特等
【药理作用】 1. 促胰岛素的释放(作用胰岛β细胞受体→阻滞K+通 道, K+外流↓→膜去极→促钙通道开放→钙内流↑,促胰岛素 释放)。 2. 提高靶细胞对胰岛素结合力(增加靶细胞胰岛素受体数及 亲和力) 抑制胰高血糖素释放 抑制胰高血糖素释放 提高靶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 3. 抗利尿作用:促进ADH分泌和作用 血小板粘附力减弱等
2.纠正脂肪代谢紊乱: 2型病人甘油三酯↓,HDL-C↑, 抑制LDL氧化修饰 3.防治2型病人血管并发症: 抑制血小板聚集、炎症、内皮增生、抗动脉粥样硬 化、延缓蛋白尿的发生。 4.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增加胰岛中胰岛素,减少β 细胞衰退死亡。 应用: 胰岛素抵抗、2型病人。
【作用机制】 竞争性激活过氧化物酶体增值受体γ(peroxisomal proliferator activated receptor γ,PPAR γ),
【应用】 1. 非胰岛素依赖性轻、中度病人 近期有效率70-80%(丧失胰岛分泌功能无效) 2 治疗尿崩症 :仅用氯磺丙脲 【不良反应 】 发生率较高,常见:皮肤过敏、胃肠反应。 低血糖 :主要氯磺丙脲 持续低血糖。 过量: 肝损坏,粒细胞↓。
三、双胍类 甲福明(二甲双胍);苯乙福明(苯乙双胍) 作用: 降血糖(对正常人无效) 机制: 抑制食物吸收和糖原异生; 促进组织利用葡萄糖 抑制胰高血糖素释放 应用: 轻度糖尿病,丧失胰岛功能有效。 适合肥胖病人及单用饮食控制无效者 不良反应 常见:胃肠反应 严重:乳酸血症 甲福明少见,故较常用。
第37章 胰岛素及口服降血糖药
Insulin and Oral Hypoglycemic Drugs
第一节 胰岛素(insulin) 胰岛素为酸性蛋白质,胰腺β细胞分泌。 临床制剂:牛、猪胰腺提取。
人工合成:利用大肠杆菌经重组DNA技术。
Thr
1958年12月底,研究项目正式启动后,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研究所与中国科学院有 机化学研究所、北京大学化学系有机教研室合作。大兵团作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