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岛素及口服降糖药
37第三十七章 胰岛素及口服降血糖药

第三十七章胰岛素及口服降血糖药一.教材精要了解胰岛素的合成、储存、分泌和调节,掌握胰岛素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
了解口服降血糖药的分类,每类的代表药物。
掌握胰岛素增敏药、磺酰脲类、双胍类以及其他药物的药理作用、作用机制,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
胰岛素是一种由两条多肽链组成的酸性蛋白质,目前药用胰岛素多从猪、牛胰腺提取。
胰岛素作为一种蛋白质,普通制剂易被消化酶破坏,口服无效,必须注射给药。
皮下注射吸收快,半衰期约 10分钟,但作用可维持数小时。
胰岛素主要在肝、肾灭活。
严重肝肾功能不良能影响其灭活。
胰岛素主要促进肝脏、脂肪、肌肉等靶组织糖原和脂肪的储存;增加氨基酸的转运和核酸蛋白质的合成,抑制蛋白质的分解;加快心率,加强心肌收缩力和减少肾血流。
它的主要作用机制为胰岛素不易进入靶细胞只作用于膜受体,通过第二信使而产生生物效应。
因此临床上主要用于下列情况:① IDDM;② NIDDM经饮食控制或用口服降血糖药未能控制者;③发生各种急性或严重并发症的糖尿病,如酮症酸中毒及非酮症酸性高渗昏迷;④合并重度感染、消耗性疾病、妊娠、手术的各型糖尿病;⑤细胞内缺钾者,胰岛素与葡萄糖同用可促进钾内流。
胰岛素的主要不良反应为低血糖症,过敏反应,胰岛素抵抗,脂肪萎缩等。
口服降血糖药包括胰岛素增敏药(如罗格列酮、曲格列酮等)其主要药理作用为改善胰岛素的抵抗,降低高血糖;改善脂肪代谢紊乱,对2型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防治作用和改善胰岛B细胞的功能。
其临床主要用于治疗胰岛素抵抗和2型糖尿病,该药具有良好的安全性,主要副作用有嗜睡、肌肉和骨骼痛,头痛,消化道症状等。
值得注意的是曲格列酮可使高敏人群肝功能损伤至衰竭甚至死亡。
磺酰脲类(如甲苯磺丁脲,氯磺丙脲,格列齐特,格列美脲等)和双胍类化合物(如二甲双胍等)。
磺酰脲类药物作用机制是降低血糖的作用,其机制是刺激胰岛B细胞释放胰岛素,降低血清糖原水平,增加胰岛素与靶细胞的结合能力,还可影响水排泄和凝血功能。
主管药师专业知识练习题-药理学 第三十一节胰岛素及口服降糖药

药理学第三十一节胰岛素及口服降糖药一、A11、可适用于尿崩症的降糖药是A、吡格列酮B、氢氯噻嗪C、氯磺丙脲D、格列喹酮E、格列齐特2、磺酰脲类降血糖的主要不良反应是A、黏膜出血B、乳酸血症C、肾损伤D、粒细胞减少及肝损伤E、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3、肥胖且单用饮食控制无效的糖尿病患者宜选用A、吡格列酮B、格列本脲C、那格列奈D、苯乙双胍E、阿卡波糖4、关于胰岛素及口服降血糖药的叙述,正确的是A、胰岛素仅用于胰岛功能完全丧失的患者B、格列本脲作用的主要机制为刺激胰岛细胞释放胰岛素C、双胍类主要降低患者的餐后血糖D、双胍类药物对正常人血糖具有降低作用E、胰岛素仅用于口服降糖药无效的患者5、降血糖作用机制为抑制α-葡萄糖苷酶的药物是A、吡格列酮B、格列本脲C、二甲双胍D、那格列奈E、伏格列波糖6、磺酰脲类降糖药的作用机制是A、加速胰岛素合成B、抑制胰岛素降解C、提高胰岛B细胞功能D、刺激胰岛B细胞释放胰岛素E、促进胰岛素与受体结合7、应用极化液可防治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其中胰岛素的主要作用是A、纠正低血钾B、促进钾离子进入细胞内C、改善心肌细胞代谢D、改善心肌细胞的离子转运E、促进钾离子进入细胞外8、双胍类药物的特点,不正确的是A、不会降低正常的血糖B、促进胰高血糖素的分泌C、促进组织摄取葡萄糖D、不与蛋白结合,不被代谢,尿中排出E、提高靶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9、临床上苯乙双胍A、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B、用于治疗饮食控制未成功的患者C、对不论有无胰岛B细胞功能的患者均有降血糖作用D、可增强磺酰脲类的降血糖作用E、以上说法都正确10、阿卡波糖降糖作用机制是A、与胰岛B细胞受体结合,促进胰岛素释放B、提高靶细胞膜上胰岛素受体数目和亲和力C、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D、在小肠上皮处竞争抑制碳水化合物水解酶使葡萄糖生成速度减慢,血糖峰值降低E、促进组织摄取葡萄糖,使血糖水平下降11、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的特点,不正确的是A、口服吸收很少B、易导致低血糖C、临床用于各型糖尿病D、可单用于老年患者或餐后高血糖患者E、通常与口服降糖药合用12、造成乳酸血症的降血糖药是A、格列吡嗪B、二甲双胍C、格列本脲D、甲苯磺丁脲E、氯磺丙脲13、属于胰岛素增敏药的是A、格列本脲B、二甲双胍C、罗格列酮D、阿卡波糖E、瑞格列奈14、可以降低磺酰脲类降血糖药作用的是A、双香豆素B、饮酒C、氢氯噻嗪D、黄疽E、青霉素15、罗格列酮的药理作用是A、升高2型糖尿病患者的三酰甘油B、不影响胰腺胰岛面积C、抑制胃肠吸收葡萄糖D、改善胰岛素抵抗E、促进脂肪组织摄取葡萄糖16、可促进抗利尿素分泌的降血糖药是A、吡格列酮B、格列吡嗪C、甲苯磺丁脲D、氯磺丙脲E、二甲双胍17、作用与胰腺β细胞功能无关的降糖药是A、格列吡嗪B、瑞格列奈C、格列齐特D、二甲双胍E、氯磺丙脲18、长期应用可能突发严重低血糖的药物是A、丙硫氧嘧啶B、格列本脲C、肾上腺素D、氢氯噻嗪E、利血平19、以下属格列齐特(达美康)的正确作用机制是A、促进葡萄糖合成糖原B、增强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C、增强肌肉组织糖的无氧酵解D、拮抗胰高血糖素作用E、刺激胰岛β细胞释放胰岛素20、磺酰脲类降糖药治疗糖尿病的适应证是A、切除胰腺的糖尿病B、重症糖尿病C、酮症高渗性昏迷D、幼年型糖尿病E、胰岛功能尚存的轻、中型糖尿病21、阿卡波糖的降糖作用机制是A、与胰岛B细胞受体结合,促进胰岛素释放B、提高靶细胞膜上胰岛素受体数目和亲和力C、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D、在小肠上皮处竞争抑制碳水化合物水解酶使葡萄糖生成速度减慢,血糖峰值降低E、促进组织摄取葡萄糖,使血糖水平下降22、关于应用胰岛素后的低血糖反应的描述,错误的是A、胰岛素过量可导致B、轻者可饮糖水或进食改善低血糖症状C、低血糖昏迷即是酮酸血症昏迷D、运动量过大可导致E、低血糖可导致昏迷23、必需要用胰岛素治疗的疾病是A、糖尿病的肥胖症患者B、胰岛功能未全部丧失的糖尿病患者C、女性糖尿病患者D、妊娠期糖尿病患者E、老年糖尿病患者24、纠正细胞内缺钾常用的激素是A、生长激素B、胰岛素C、地塞米松D、甲状腺素E、雄性激素25、不需要用胰岛素的病症是A、糖尿病合并高热B、重症糖尿病C、胰岛功能完全丧失D、糖尿病合并乳酸中毒E、肥胖的2型糖尿病26、下列有关胰岛素药理作用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抑制糖原分解和糖异生,降血糖B、增加细胞外液,潴钠排钾C、促进脂肪合成,抑制脂肪分解D、促进核酸、蛋白质合成,抑制蛋白质分解E、促进K+内流,降低血钾27、胰岛素的不良反应有A、骨髓抑制B、酮症酸中毒C、高血糖高渗性昏迷D、低血糖昏迷E、乳酸血症28、胰岛素缺乏可以引起A、机体不能正常发育B、血糖降低C、蛋白质合成增加D、蛋白质分解降低E、血糖增高29、下列关于胰岛素作用的描述,错误的是A、加速葡萄糖的氧化和酵解,促进糖原合成和贮存B、抑制糖原的分解和异生C、促进脂肪合成并抑制其分解D、增加蛋白质的合成,抑制蛋白质分解E、减少氨基酸的转运30、胰岛素最常见的严重不良反应是A、过敏反应B、低血糖C、胰岛素抵抗D、肝功能损害E、脂肪萎缩31、合并重度感染的糖尿病应使用A、正规胰岛素B、那格列奈C、二甲双胍D、阿卡波糖E、甲苯磺丁脲32、以下不属于胰岛素不良反应的是A、低血糖B、高钾血症C、脂肪萎缩与肥厚D、胰岛素抵抗E、变态反应33、胰岛素中加入鱼精蛋白及微量锌的目的是A、增加溶解度,提高生物利用度B、在注射部位形成沉淀、缓慢释放、吸收C、收缩血管、减慢吸收D、减少注射部位的刺激性E、降低排泄速度,延长作用时间34、下列关于胰岛素急性耐受性产生原因的描述,错误的是A、并发感染B、乳酸性酸血症C、手术D、严重创伤E、情绪激动35、使用胰岛素造成严重的低血糖反应时,应采取下列哪种措施A、静脉注射肾上腺素B、静脉注射生理盐水C、静脉注射5%葡萄糖D、停止使用胰岛素,不做其他措施E、静注高渗葡萄糖二、B1、A.胰岛素B.磺酰脲类C.二甲双胍D.吡格列酮E.阿卡波糖<1> 、刺激胰岛B细胞释放胰岛素A B C D E<2> 、经饮食和降糖药治疗无效的糖尿病患者A B C D E<3> 、合并高血压和高血脂异常的患者宜用A B C D E答案部分一、A11、【正确答案】 C【答案解析】氯磺丙脲可用于尿崩症。
胰岛素和降血糖药

Hypothalamus and anterior pituitary
下丘脑-垂体-内分泌腺轴(hypothalamicpituitary-endocrine glands axis):
(hypothalamic-pituitary-endocrine glands axis);
几乎所有内分泌腺功能均与垂体相关。
go
垂体释放激素的平衡调控特点 (Homeostatic control of pituitary hormone release)
生理节律周期性释放(often a rhythmic or circadian pattern to release)
雄激素、雌激素、黄体酮
→target tissue:response.
The Pancreas
胰岛是散在胰腺腺泡之间的细胞团。仅占胰 腺总体积的1%~2%。
胰岛细胞主要分为五种:
α细胞: 占胰岛25%,分泌胰高血糖素; β细胞: 占胰岛70%,分泌胰岛素; δ细胞: 分泌生长抑素; PP细胞: 分泌胰多肽 G细胞: 分泌胃泌素。
1922.01.11 用胰腺提取物注射后: 病人自我感觉良好, FPG:11.1 mmol/L (200mg/dl), 尿量:2-3L/d,24h尿糖:7.5g, 活到 35 yr。
有关胰岛素的诺贝尔奖
Banting & MacLeod : 1923,医学生理学奖 --分离出胰岛素并用于临床
Sanger:1958,化学奖 --测定了胰岛素的氨基酸序列
胰岛素及口服降糖药的降血糖实验

胰岛素及口服降糖药的降血糖实验引言胰岛素和口服降糖药是常用的降血糖药物,用于治疗糖尿病等相关疾病。
本文旨在探讨胰岛素和口服降糖药在降血糖方面的实验研究。
胰岛素的降血糖作用胰岛素是由胰腺中的β细胞分泌的激素,在血糖调节中起重要作用。
它能促进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并抑制葡萄糖在肝脏的合成和释放。
胰岛素还能促进脂肪组织对脂肪的合成,并促进脂肪酸在肝脏和肌肉中的氧化,从而降低血脂水平。
为了研究胰岛素的降血糖作用,可以进行以下实验手段:1.动物实验:选取实验动物,如小鼠或大鼠,注射胰岛素后监测血糖水平的变化。
可以通过采血分析或埋入连续监测血糖的传感器来记录血糖水平的变化。
控制组使用安慰剂或生理盐水进行对照实验。
2.体外细胞实验:培养胰岛细胞或其他胰岛细胞系,如MIN6细胞,通过加入胰岛素后观察葡萄糖摄取和利用的变化,进而推测胰岛素的降血糖作用机制。
通过以上实验手段,可以验证胰岛素的降血糖作用,并进一步探究其作用机制。
口服降糖药的降血糖作用口服降糖药是指通过口腔给药的方式来降低血糖水平的药物。
口服降糖药可以通过多种途径降低血糖水平,包括促进胰岛素分泌、增强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和抑制肝糖原的分解。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口服降糖药及其作用机制:1.二甲双胍:二甲双胍是一种常用的口服降糖药,属于双胍类药物。
它通过抑制肝糖原的合成,减少肝脏对葡萄糖的输出。
此外,二甲双胍还能增加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促进胰岛素的敏感性。
2.磺脲类药物:磺脲类药物包括格列本脲、格列喹酮等。
它们通过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来降低血糖水平。
这类药物还可以增强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和抑制肝脏对葡萄糖的输出。
3.α-糖苷酶抑制剂:α-糖苷酶抑制剂,如阿卡波糖、伊格列奈等,能够抑制肠道中α-糖苷酶的活性,延缓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和吸收,从而减少葡萄糖的释放进而降低血糖水平。
以上口服降糖药物均已通过临床实验验证其降血糖作用,但由于不同药物的作用机制和适应症不同,在应用时仍需谨慎。
第三十三章 胰岛素及口服降血糖药教程文件

第三十三章胰岛素及口服降血糖药一、名词解释:1. 胰岛素耐受性二、填空题1.胰岛素可分为三类,分别是短效类有,中效类有,长效类有。
2.胰岛素通过降低血糖,临床可用于、、,其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应立即服或注射。
3.口服降血糖药可分为三类,分别是、和。
4. 胰岛素的不良反应有、、、。
三、是非题1. 所有胰岛素制剂都必须注射给药,因其易被消化酶破坏、口服无效。
2. 正规胰岛素和低精蛋白锌胰岛素都可静脉注射用于急救。
3. 胰岛素应用过量可出现低血糖反应,常用葡萄糖缓解。
四、选择题:A型题1. 关于胰岛素降血糖作用的描述,错误的是A. 提高细胞膜对葡萄糖的通透性,利于组织利用糖B. 促进葡萄糖的有氧氧化和无氧酵解C. 促进糖原的合成D. 抑制肠道对葡萄糖的吸收E. 抑制糖原分解和糖原异生2.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宜选用A. 普通胰岛素B. 甲苯磺丁脲C. 苯乙福明D. 珠蛋白锌胰岛素E. 精蛋白锌胰岛素3. 甲苯磺丁脲降血糖机制主要是A. 促进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B. 抑制糖原异生C. 促进葡萄糖无氧酵解D. 抑制葡萄糖的吸收E. 促进糖原合成,抑制糖原分解4. 甲苯磺丁脲适用于A. 幼年型糖尿病B.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C. 糖尿病性昏迷D. 1型糖尿病E. 2型糖尿病5. 皮下注射胰岛素治疗糖尿病的用药时间是A. 饭前1小时B. 饭前半小时C. 饭时D. 饭后半小时E. 饭后1小时6. 成年性肥胖型轻型糖尿病宜选用A. 普通胰岛素B. 精蛋白锌胰岛素C. 珠蛋白锌胰岛素D. 甲苯磺丁脲E. 甲福明7. 下列哪一种糖尿病不宜首选胰岛素A. 合并严重感染的糖尿病B. 合并高热的糖尿病C. 轻、中型糖尿病D.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E. 幼年型重型糖尿病8. 下列关于阿卡波糖的描述,错误的是A. 可降低餐后血糖B. 可竞争性地抑制葡萄糖苷酶的作用C. 必须在饭后半小时服用D. 可治疗单纯饮食控制失败的糖尿病E. 口服很难吸收9. 下列降血糖药中会发生乳酸中毒的是A.胰岛素B.甲福明C.甲苯磺丁脲D.阿卡波糖E.格列本脲10. 胰岛素产生急性耐受性的原因是A.手术B.严重感染C.创伤D.情绪激动E.以上都是11. 既可用于糖尿病治疗又可用于尿崩症的治疗的药物是A.垂体后叶素B.甲苯磺丁脲C.氯磺丙脲D.格列本脲E.格列齐特12. 合并严重感染的糖尿病患者宜选用A.甲福明B.精蛋白锌胰岛素C.正规胰岛素D.罗格列酮E.格列本脲B型题A. 高血钾B. 低血糖C. 乳酸中毒D. 恶心、呕吐E. 肾功能受损1.胰岛素常见不良反应2.甲苯磺丁脲常见不良反应3.苯乙福明易发生的不良反应X型题1. 胰岛功能完全丧失的病人可选用A. 胰岛素B. 珠蛋白锌胰岛素C. 甲苯磺丁脲D. 甲福明E. 格列本脲2. 胰岛素治疗糖尿病时要注意A. 防止发生低血糖反应B. 饭前半小时给药C. 慎用于肝肾功能不良者D. 注射剂量要准确E. 用药期间定期查血象3. 下列降血糖药中能口服的是 A.胰岛素B.精蛋白锌胰岛素C.甲苯磺丁脲D.甲福明E.阿卡波糖4. 胰岛素可治疗的糖尿病包括A.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B.继发性糖尿病C.糖尿病合并严重感染D.糖尿病酮症酸中毒E.非酮症高血糖高渗性昏迷5. 下列关于胰岛素作用的描述,正确的是 A.能加速葡萄糖的无氧酵解和有氧氧化 B.能促进蛋白质的合成C.能减少游离脂肪酸的形成D.能促进糖原分解及糖异生E.能增加细胞内钾离子浓度6. 下列药物中会发生过敏反应的有A.胰岛素B.苯乙福明C.阿卡波糖D.甲苯磺丁脲E.甲福明7. 胰岛素可能产生下列哪些不良反应A.低血糖反应B.皮下脂肪萎缩C.过敏反应D.胰岛素耐受性E.粒细胞减少8. 胰岛素的药理作用正确的是A. A.降低血糖B.抑制蛋白质合成C.降低血酮体D.抑制钾离子转运E.促进脂肪合成9. 产生胰岛素耐受性的可能原因是A. 感染为急性耐受性的诱因B. 创伤、手术可诱发急性耐受性C. 耐受者体内产生胰岛素抗体D. 耐受者体内胰岛素受体数目增多E. 耐受者体内胰岛素受体数目减少10. 磺酰脲类降糖药的特点是A. 促进已合成的胰岛素释放B. 对胰腺尚有一定胰岛素合成能力的患者有效C. 对胰岛功能完全丧失的糖尿病患者也有效D. 刺激胰岛素的分泌E. 增加胰岛素受体的数目与亲和力五、思考题1. 简述机体产生胰岛素耐受性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胰岛素及口服降糖药

作用机制 细胞膜上的胰岛素受体结合,受体变构, 胰岛素受体结合 与 细胞膜上的 胰岛素受体 结合 , 受体变构 , 二聚 激活, 化,RTK激活,产生生物效应 激活
胰岛素激活Na+-K+-ATP酶 K+促进内流 胰岛素激活Na+-K+-ATP酶, K+促进内流 Na+
胰岛素的分类
人胰岛素为六聚体, 人胰岛素为六聚体,需 水解后才能进入毛细血 • 非基因工程胰岛素 生产工艺 个体差异大, 管——个体差异大,起 个体差异大 • 基因工程胰岛素 效慢
氨基酸 序列
动物胰岛素 人胰岛素 胰岛素类似物
[临床应用] 临床应用] 1. 糖尿病 各型均有效。 各型均有效。 ①Ⅰ型DM(常规使用) DM(常规使用) ②饮食及口服药物不能控制的Ⅱ型DM(重症) 饮食及口服药物不能控制的Ⅱ DM(重症) ③酮症酸中毒时 DM合并感染 合并感染、 ④ Ⅱ型DM合并感染、应激时 2. 细胞内缺K GIK) 细胞内缺K+(GIK) 防治心梗时心律失常
[临床应用 临床应用] 临床应用 1. 糖尿病 胰岛素功能未全丧失的轻、中度 胰岛素功能未全丧失的轻、 2. 尿崩症(氯磺丙脲)。 尿崩症(氯磺丙脲)。 [不良反应] 不良反应] 胃肠、肝损伤,应定期查肝功。 胃肠、肝损伤,应定期查肝功。 低血糖 过敏
2. 双胍类 二甲双胍(甲福明、降糖片)丁双胍(丁福明) 二甲双胍(甲福明、降糖片)丁双胍(丁福明) 苯乙双胍(苯乙福明、降糖灵) 有些国停用 有些国停用。 苯乙双胍(苯乙福明、降糖灵) —有些国停用。 [药理作用 仅降糖尿病患者血糖,对正常人无影响。 药理作用] 仅降糖尿病患者血糖,对正常人无影响。 药理作用 促组织摄取葡萄糖糖; 增加无氧酵解; ①. 促组织摄取葡萄糖糖;②. 增加无氧酵解; ③. 减少肠道 吸收; ④.减少肝内糖异生; 减少肠道GS吸收 吸收; 减少肝内糖异生; 减少肝内糖异生 增强胰岛素作用; 拮抗胰高血糖素 拮抗胰高血糖素。 ⑤.增强胰岛素作用;⑥.拮抗胰高血糖素。 增强胰岛素作用 此外,二甲双胍还能降低高血脂病人甘油三酯、 此外,二甲双胍还能降低高血脂病人甘油三酯、 胆固醇、 胆固醇、LDL 、VLDL. 可能延缓糖尿病的血管并发症。 可能延缓糖尿病的血管并发症。
口服降糖药联合胰岛素

以口服降糖为主者:
1、二甲双胍+速效胰岛素/胰岛素类似物:胰岛素主要控制某餐后血糖过高者。
灵活、低血
糖少见,故比较常用,体重不增加。
2、磺脲类+餐时胰岛素:也是用于单用磺脲类而不能控制某餐后。
但不常用:低血糖、增
体重。
故密切监察血糖。
3、阿卡波糖+餐时胰岛素:适应症不多。
肾功能受损明显者可用。
4、格列酮类+餐时胰岛素:有心衰、水肿者不宜用。
以注射预混胰岛素为主者:
1、预混胰岛素+阿卡波糖:单用此胰岛素餐后不达标者可用。
以达到“消峰去谷”、减少餐
前或夜间低血糖发生,并减少胰岛素用量。
比较合理的方案。
常用2型。
1型不常用2、预混胰岛素+二甲双胍:适用预混/类似物一天2次注射者,但血糖尤其是空腹血糖控制
不佳者、肥胖者。
普通片对餐后血糖好;缓释片对空腹好;此方案优势:二甲双胍可以增加胰岛素敏感性、减少胰岛素用量、减轻胰岛素引起的体重增。
3、预混胰岛素+格列酮:同上,且伴有明显胰岛素抵抗者更为实用。
但可增加体重。
注意
减少胰岛素用量,以免发生低血糖。
长效胰岛素联合口服降糖药治疗2型糖尿病的药学分析

长效胰岛素联合口服降糖药治疗2型糖尿病的药学分析背景:2型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其主要特征是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不足。
长期高血糖会对各种器官和组织产生不良影响。
目前,口服降糖药和胰岛素是2型糖尿病治疗的两种主要方式。
然而,单独使用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可能无法达到足够的降糖效果。
因此,联合应用长效胰岛素和口服降糖药成为了一种常用的治疗方式。
该文旨在药学分析长效胰岛素联合口服降糖药治疗2型糖尿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并介绍联合应用时需要注意的事项和常见的副作用和注意事项。
药理作用:长效胰岛素是一种能够模拟胰岛素分泌的药物,可提高组织对葡萄糖的吸收和利用,从而降低血糖水平。
口服降糖药是通过不同机制发挥其降糖作用,例如二甲双胍通过抑制肝脏糖原的合成和促进葡萄糖利用的方式,提高组织对葡萄糖的敏感性。
长效胰岛素和口服降糖药的联合应用可以发挥互补作用,达到更好的降糖效果。
长效胰岛素主要影响餐后血糖水平,而口服降糖药主要影响空腹血糖和胰岛素抵抗。
药品选择:长效胰岛素可选择文迪雅(Insulin glargine)等,而口服降糖药通常选择二甲双胍(Metformin)、格列美脲(Glimepiride)等。
适用人群:联合应用长效胰岛素和口服降糖药适用于2型糖尿病患者,其胰岛素分泌不足,使用单一药物无法维持血糖稳定。
用药注意事项:1.注射长效胰岛素前应用棉球清洁注射部位,每次注射部位应该轮换,避免出现皮下脂肪萎缩或结节,每日注射次数建议不超过3次。
2.口服降糖药须在饭前20~30分钟服用,量应根据血糖控制情况来逐步调节。
3.使用口服降糖药时要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如胃肠道反应、低血糖等,应根据情况适时调整药物剂量或更换药品。
4.在联合治疗期间,平时要注意饮食和运动,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
5.在特殊情况下,如感染、手术等时,需要调整药物剂量。
疗效和安全性:据研究表明,长效胰岛素联合口服降糖药治疗2型糖尿病具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胰岛素及口服降糖药第三十四章影响血糖的药物糖尿病分两种类型Ⅰ型糖尿病(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治疗只能依赖于外源性给予胰岛素Ⅱ型糖尿病(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由于胰岛素抵抗和(或)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所致,可用口服降血糖药物治疗。
口服降糖药根据作用机制分四类:胰岛素分泌促进剂磺酰脲格列苯脲、格列吡嗪、格列喹酮、格列齐特、格列美脲非磺酰脲瑞格列奈、那格列奈、米格列奈胰岛素增敏剂双胍类二甲双胍噻唑烷二酮类盐酸吡格列酮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阿卡波糖、米格列醇、伏格列波糖醛糖还原酶抑制剂第一节胰岛素类药物胰岛素是由胰脏β细胞分泌的一种多肽激素,起调节血糖等作用,还能促进脂肪合成并抑制其分解。
一、胰岛素结构特点1.由A、B两个肽链组成。
2.人的胰岛素A链有11种21个氨基酸,B链有16种30个氨基酸,合计由17种51个氨基酸组成。
其中四个半胱氨酸(Cys)中的巯基形成两个二硫键,使A、B两链连接起来3.结晶由六个胰岛素分子组成三个二聚体,二聚体与两个锌原子结合形成复合物。
二、性质1.有典型的蛋白质性质,两性,等电点在pH5.35~5.45。
2.易被强酸、强碱破坏,热不稳定。
微酸性下稳定。
3.在室温情况下保存不易被降解,但冷冻下会有一定程度的变性。
4.溶液中不稳定,产生脱氨、水解和交联反应。
5.贮存:注射液在室温下保存不易发生降解,未开瓶的应在2~8℃条件下冷藏保存。
已开瓶使用的注射液可在室温(最高25℃)保存最长4~6周。
粉末应该避光贮存在密封容器中,温度为-10℃~-25℃。
三、胰岛素类代表药物记忆第一考点的内容:分类及代表药名称。
根据作用时间长短可分为六种:(7个代表药如下)(一)超短效胰岛素(门冬胰岛素、赖脯胰岛素);(二)短效胰岛素(普通胰岛素);(三)中效胰岛素(低精蛋白锌胰岛素);(四)长效胰岛素(精蛋白锌胰岛素);(五)超长效胰岛素(甘精胰岛素、地特胰岛素);(六)双时相胰岛素(预混胰岛素)。
(一)超短效胰岛素(门冬胰岛素、赖脯胰岛素)1.门冬胰岛素(新):是将人胰岛素B链28位的脯氨酸用门冬氨酸代替,可迅速解离为单体。
故皮下注射后,能够快速入血,起效迅速,作用持续时间短,一般须紧邻餐前注射,用药10min内须进食含糖类的食物。
2.赖脯胰岛素(新):是将人胰岛素的B链28位和29位的脯氨酸和赖氨酸的位置互换,更易于分解成单体而迅速起效。
(二)短效胰岛素(普通胰岛素)普通胰岛素:又名短效胰岛素、速效胰岛素。
来源包括动物和人胰岛素。
动物胰岛素的过敏反应发生率较人胰岛素高,剂量需要也较大。
人胰岛素是惟一可以静脉注射的胰岛素制剂,只有在急症(如糖尿病性昏迷)时才用。
(三)中效胰岛素(低精蛋白锌胰岛素)低精蛋白锌胰岛素(新):由胰岛素和适量鱼精蛋白、氯化锌相结合而制成,皮下注射后在注射部位形成沉淀,此时溶解度最低,缓慢溶解吸收,作用时间延长。
加入微量锌使其稳定。
适合于血糖波动较大,不易控制的患者。
(四)长效胰岛素(精蛋白锌胰岛素)精蛋白锌胰岛素(新):是在低精蛋白锌胰岛素基础上加大鱼精蛋白的比例,使溶解度更低,释放更加缓慢,作用持续时间更长。
作用维持24-36h。
(五)超长效胰岛素(甘精胰岛素、地特胰岛素)1.甘精胰岛素(新):是以甘氨酸取代A链21位的门冬酰胺,在B链的C端增加两个精氨酸(31和32位),皮下注射后易产生沉淀,故可形成储库,缓慢释放药物,因此每天给药1次,在24h内持续释药而无峰值变化。
2.地特胰岛素(新):是B链29位赖氨酸的N上14-碳肉豆蔻酰化产物,该脂肪酸侧链与血浆白蛋白结合而产生长效作用。
(六)双时相胰岛素(预混胰岛素)第二节胰岛素分泌促进剂可促使胰岛β细胞分泌更多的胰岛素,以降低血糖水平。
按化学结构分为磺酰脲类和非磺酰脲类。
一、磺酰脲类胰岛素分泌促进剂都有磺酰脲类基本结构,苯环上取代基R和脲N上取代基R’不同。
1.磺酰脲结构,苯环上磺酰基对位引入较大结构,脲基末端带有环己烷脂环。
2.性质:(磺酰脲类的共性):①具有弱酸性,(脲氮原子上氢质子解离),可溶于氢氧化钠溶液,可采用酸碱滴定法进行含量测定。
②脲部分不稳定,在酸性溶液中受热易水解,析出磺酰胺沉淀。
3.代谢:环己烷羟基化代谢产物仍有活性,活性产物是反式4-羟基格列本脲和顺式3-羟基格列本脲。
4.强效降糖药,肾功能不良者因排除减慢可能导致低血糖,老年患者要慎用。
5.药物相互作用:易从胃肠道吸收进入血液。
与其他弱酸性药物一样,蛋白结合力较强,可与其他弱酸性药物竞争血浆蛋白的结合部位,互相导致游离药物浓度提高。
在联合用药时要注意药物间的这种相互作用。
1.磺酰脲结构,苯环上磺酰基对位与格列本脲区别是有吡嗪环,相同是脲基末端带有环己烷。
2.作用特点:除能促进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还能刺激胰岛α细胞使胰高血糖素分泌受抑制,降低餐后血糖作用明显。
3.代谢:与格列本脲类似,环己烷的反式4-羟基物及少量的顺式3-羟基物。
另外吡嗪环的开裂代谢失活。
1.磺酰脲结构,苯环上磺酰基对位与格列本脲区别是有异喹啉酮,相同是脲基末端带有环己烷。
2.作用特点:与其他磺酰脲类降糖药不同,只有5%经肾排泄,因此适用于糖尿病合并轻至中度肾功能减退者。
半衰期短,持续时间短,引起严重持久的低血糖危险性较小。
1.磺酰脲结构,苯环上磺酰基对位与格列本脲区别是有小的取代基甲基,脲基末端带有双戊环。
2.作用特点:多重作用,既有降血糖作用,还能降低血小板聚集,又可防止血管病变,改善视网膜病变和肾功能。
可用于成年型糖尿病、糖尿病伴有血管病变者。
1.磺酰脲结构,苯环上磺酰基对位与格列本脲区别是有吡咯酮,脲基末端带有甲基环己烷。
2.代谢:脲基上的甲基环己基被氧化成羟甲基环己基仍有明显的降血糖作用。
3.作用特点:高效、长效、用药量少、副作用小等优点,可与胰岛素同时使用,具有较强的节省胰岛素作用。
二、非磺酰脲类词干是:“xx格列奈”非磺酰脲类的作用特点:1.具有氨基羧酸结构的新型口服降糖药。
2.与磺酰脲类的作用机制相同,均是通过与胰岛β细胞膜上的特异受体结合,促进释放胰岛素。
3.非磺酰脲类又有着区别于传统胰岛素促分泌剂的重要特点,对K+-ATP通道具有“快开”和“快闭”作用,起效迅速,作用时间短,使胰岛素的分泌达到模拟人体生理模式(即餐时胰岛素迅速升高,餐后及时回落到基础分泌状态),被称为“餐时血糖调节剂”。
瑞格列奈 1.结构是氨甲酰甲基苯甲酸的衍生物。
2.含有一手性碳原子,S-(+)-异构体的活性是R-(—)-异构体的100倍,临床上使用其S-(+)-异构体。
3.构象分析其优势构象呈U型,其中疏水性支链处于U型的顶部,U型的底部是酰胺键,无活性的类似物不呈现此构象。
4.作为餐时血糖调节剂,在餐前15min服用,用于Ⅱ型糖尿病、老年糖尿病患者。
那格列奈 1.结构是D-苯丙氨酸衍生物,氨基酸基本结构,决定了其毒性很低,降糖作用良好。
2.是手性药物,其R-(—)异构体活性高出100倍。
3.代谢:至少产生8种代谢产物,均为异丙基氧化形成,基本无活性。
4.应用特点:适用于通过控制饮食和运动不能有效控制高血糖的2型糖尿病患者,使用二甲双胍不能有效控制或对二甲双胍不能耐受的患者及老年患者。
米格列奈作用特点:降血糖作用更强,起效更迅速,作用时间更短。
在有葡萄糖存在时,促进胰岛素分泌量比无葡萄糖时约增加50%,故其作用就像是一个“体外胰腺”,只是在需要时提供胰岛素。
临床上主要用于降低餐后高血糖。
第三节胰岛素增敏剂通过改善胰岛素抵抗,对2型糖尿病产生治疗作用,按结构分两类:1.双胍类(二甲双胍);2.噻唑烷二酮类(盐酸吡格列酮)。
二甲双胍 1.结构及性质:①双胍,易溶于水;②具有高于一般脂肪胺的强碱性,其盐酸盐的1%水溶液的pH为6.68,呈近中性。
2.代谢:很少在肝脏代谢,也不与血浆蛋白结合,几乎全部以原型由尿排出,肾功能损害者禁用,老年人慎用。
3.作用特点:具降低血脂、血压,控制体重的作用,是肥胖伴胰岛素抵抗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首选药。
吡格列酮 1.结构含噻唑烷二酮,吡啶。
2.机制与特点:为高选择性PPARγ激动剂(过氧化物酶体增殖体活化受体γ),通过提高胰岛素敏感性而控制血糖水平。
还可以改善血管内膜功能和降低心脑血管危险因素,有助于降低冠心病、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危险。
第四节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1.阿卡波糖 1.微生物中分离得到的低聚糖,作用于淀粉、葡萄糖水解的最后阶段。
2.构效关系表明,其活性部位包括取代的环己烯环和4,6-脱氧-4-氨基-D-葡萄糖。
3.代谢特点:口服后很少吸收,被肠内的酶和菌群所代谢。
大约35%的药物以代谢物的形式被吸收。
4.副作用:胃肠道功能紊乱,禁用于有炎症性肠病的患者和肝损伤的患者。
如果出现低血糖,需要给予葡萄糖。
米格列醇 1.结构类似葡萄糖,对α-葡萄糖苷酶有强效抑制作用。
2.高剂量时,则出现明显饱和状态。
伏格列波糖 1.是氨基糖类似物(氨基醇)。
2.作用特点:对小肠的双糖水解酶抑制作用非常强,而对α-淀粉酶几乎无抑制作用,小剂量即能使血糖曲线的峰值降低,改善餐后高血糖。
第三十五章骨质疏松症治疗药骨质疏松症是全身性代谢性骨病,其特征为骨量降低,骨组织细微结构破坏,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
骨质疏松症有原发性(绝经期后骨质疏松症和老年性骨质疏松症)和继发性(某些疾病或药物引起)。
1、按作用机制可分为两类:(1)抑制骨吸收:盐酸雷洛昔芬、阿法骨化醇、骨化三醇。
(2)促进骨形成:阿仑膦酸钠、利塞膦酸钠、帕米磷酸二钠、依替膦酸二钠。
(钙剂、维生素D可促进骨的矿化,对抑制骨吸收、促进骨形成也起作用。
)一、促进钙吸收药物主要有雌激素相关药物和维生素D类药物。
盐酸雷洛昔芬 1.结构:含苯并噻吩、哌啶。
2.机制: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在乳腺、子宫为雌激素拮抗活性,在骨组织为雌激素激动活性。
3.可增加绝经后妇女的骨密度,用于防治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
长期服用时应同时补钙和维生素D。
4.副作用:热潮红和腿痛性痉挛。
另不适用于男性。
维生素D类药物 1.基本结构:维生素D3可促进对钙、磷的吸收,维生素D3须在肝脏和肾脏两次羟基化,先转化为1α-羟基(阿法骨化醇),再25位羟基化,即1,25-二羟基维生素D3(骨化三醇)后,才具有活性。
由于老年人肾中1α-羟化酶活性几乎消失,无法将维生素D3活化,于是开发了阿法骨化醇,在体内可进一步转化为1,25-二羟基维生素D3后,适合老年人使用。
或者直接用骨化三醇。
2.共同性质:对空气、热和光敏感。
不溶于水,可溶于脂肪油,在溶液中会发生可逆的同分异构反应,生成前α-骨化醇(或前骨化三醇)。
故须避光贮存于氮气保护的2~8℃的密封容器中,容器一旦开启,则应立即使用。
3.共同用途:用于绝经后及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