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和组织的适应与损伤
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损伤与修复

各种刺激→组织细胞→应答反应↓适应生理病理刺激→组织细胞损伤→修复第一节细胞和组织的适应适应:当机体内外环境发生变化时,细胞、组织和器官通过改变自身的代谢、功能和结构加以调整的答应反应过程,称为适应。
※在形态上表现为细胞:体积缩小——萎缩体积增大——肥大数目增多——增生形态改变——化生一、萎缩已发育正常的细胞、组织或器官的体积缩小。
(一)、原因与分类生理性:胸腺、女性生殖器官萎缩。
病理性:1、营养不良性萎缩。
2、压迫性萎缩。
3、失用性萎缩。
4、去神经性萎缩。
5、内分泌性萎缩。
(二)、病变肉眼:器官体积小、重量轻、颜色深、褐色萎缩。
镜下:细胞体积小、数量少、脂褐素颗粒。
二、肥大细胞、组织和器官体积的增大,称肥大。
1、代偿性肥大:如高血压左心肥大。
2、内分泌性肥大:如妊娠时子宫肥大。
三、增生组织、器官内实质细胞的增多称为增生。
生理性增生:代偿性:如红细胞增多。
激素性:如哺乳期乳腺。
病理性增生:代偿性:如损伤修复增生。
激素性:如乳腺增生症等。
四、化生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转化为另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的过程。
柱状上皮——鳞状上皮化生上皮组织胃粘膜上皮——肠上皮化生间叶组织:又称间充组织,动物胚胎时期的结缔组织。
由许多星状多突的细胞彼此连接成网。
注意:属适应性反应——上皮组织的可逆;间叶不可逆。
失去原有形态及功能。
只能在同源组织中进行。
化生的组织可能癌变。
第二节细胞和组织的损伤损伤的概念:当机体内外环境变化超过了组织和细胞的适应能力,可引起细胞和细胞间质发生物质代谢、组织化学、超微结构、光镜和肉眼可见的异常变化。
一、损伤的原因原因损伤部位备注缺氧细胞膜、线粒体、溶酶体最重要的因素生物因素①取决于病原的类型、毒力、数量、机体免疫力。
②最常见的因素。
物理因素化学因素膜的通透性、酶的结构和功能取决于毒物的浓度、作用持续的时间和作用部位。
免疫因素遗传因素引起细胞结构、功能、代谢等异常。
其他二、损伤的形态学变化细胞水肿脂肪变性变性:可逆性损伤玻璃样变性病理性色素沉着组织细胞的损伤病理性钙化细胞坏死细胞死亡:不可逆细胞凋亡(一)变性因细胞物质代谢障碍引起的形态学变化,表现为细胞或细胞间质内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含量异常增多的现象。
教案名称: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损伤与修复

教案名称: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损伤与修复一、教材分析在本次教学中,我们选用了《组织学与细胞生物学》这本教材。
该教材内容详尽,对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损伤与修复做了较为深入的探讨。
其优点在于结合了理论和实践,使学生能够在学习基本理论的同时,了解相关的实验技术和方法。
然而,该教材也存在一定的缺点,如部分内容难度较大,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细胞生物学和生理学基础知识。
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水平,我们在教学中对教材内容进行了筛选和补充,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二、学情分析我们的教学对象是大学生物科学专业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一定的生物学基础知识,但对于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损伤与修复方面的知识尚缺乏系统性的认识。
此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存在理解困难,因此,我们需要通过合适的教学策略和难度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
三、教学三维目标1.知识目标:让学生掌握细胞和组织适应损伤与修复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证据。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实验操作技能。
3.情感目标: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和探究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细胞和组织适应损伤与修复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教学难点:让学生熟练掌握相关实验技术和方法,并将其应用到具体的实践中。
五、教学对象本次教学的对象为大学生物科学专业的学生,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我们制定了不同层次的教学策略和难度,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
六、教学任务分析本次教学的任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让学生掌握细胞和组织适应损伤与修复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证据;2.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4.让学生熟练掌握相关实验技术和方法。
七、教学方法根据教学任务和教材特点,我们选择了以下几种教学方法:1.课堂讲解:通过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帮助学生理解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损伤与修复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案例分析: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分析,让学生了解相关技术在实践中的应用;3.实验操作:通过实验,让学生亲手操作相关技术和方法,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电子版讲义-细胞和组织的适应与损伤

线粒体损伤
ATP生成减少,钠泵、钙泵功能障碍;细胞色素C渗透启动 凋亡
活性氧类物质 的损伤
强氧化性,导致脂质、蛋白质、DNA、线粒体损伤
与自由基的形成和继发脂质过氧化相关;早期不可逆损伤关 细胞膜损伤 键环节,细胞膜与细胞骨架分离,使细胞不能维持原有细胞
正常形态和功能(9版变动)。
化学性损伤 CCl4通过P450系统损伤肝脏
肝细胞气球样变
细胞水肿
机制
缺血、缺氧、中毒,ATP↓,细胞膜Na+-K+泵功能 障碍,细胞内钠离子积聚,大量水分子进入细胞
常见部位 肝、心、肾细胞
病理变化 正常细胞→颗粒变性→水样变性→气球样变性 举例 病毒性肝炎导致肝细胞气球样变
脂肪变
定义 甘油三酯蓄积于非脂肪细胞的细胞质中 常见部位 肝、心、肾、骨骼肌细胞
2000N99B 细动脉硬化
B
2000N100B Mallory小体
D
2000N34A 下列哪项关于淀粉样变性的叙述是错误
A. 可见于结核病 B. 可见于骨髓病 C. 可以是全身性病变 D. 可以是局灶性病变 E. 由免疫球蛋白沉积而成
淀粉样变
定义 细胞间质出现淀粉样蛋白质和黏多糖复合物沉淀 特点 β-淀粉样蛋白沉积;淀粉样呈色反应
胆红素 血红蛋白血中破坏 黄疸;溶血性疾病
2002N44A 萎缩的心肌细胞内常可出现 A. 橙色血质 B. 脂褐素 C. 疟色素 D. 含铁血黄素 E. 黑色素
12
2005N37A 脂褐素大量增加最常见于 A. 细胞萎缩 B. 细胞坏死 C. 细胞凋亡 D. 细胞水样变性 E. 细胞玻璃样变性
遗传变异 先天性遗传缺陷导致,如苯丙酮尿症
可逆性损伤
病理学第二章细胞、组织的适应、损伤与修复

各种细胞的再生能力:
(1)不稳定细胞:再生能力最强,如全身的上皮细胞、 淋巴造血细胞等。
萎缩、肥大、增生、化生等。
第二章 第一节 适应
一、萎缩
概念:指发育正常的细胞、组织、器官的体积缩小。
分类
1.生理性: 如:成年人的胸腺萎缩,老年性萎缩,更年期后的性腺萎
缩等。
第二章 第一节 适应
第二章 第一节 适应
一、萎缩
分类 2.病理性: ①营养不良性萎缩:如脑动脉硬化→脑萎缩; ②压迫性萎缩:如肾盂积水→ 肾实质萎缩; ③失用性萎缩:如肢体骨折→肌肉萎缩; ④去神经性萎缩:如脊髓灰质炎→肌肉萎缩; ⑤内分泌性萎缩:如垂体缺血坏死→甲状腺萎缩。
第三节 损伤的修复
➢掌握 肉芽组织的概念、形态特点及作用。
➢熟悉 再生、纤维性修复、瘢痕组织的概念,创 伤愈合的类型,骨折愈合的过程,影响创 伤愈合的因素。
第二章第三节 损伤的修复
第三节 损伤的修复
修复:指机体对损伤造成的缺损进行修补 恢复的过程。
再生 由周围同种细胞增生修复 形式
纤维性修 由肉芽组织填补
第二章 第一节 适应
一、萎缩
第二章 第一节 适应
一、萎缩
病理变化
大体观察:萎缩的组织、器官的体积缩小, 重量减轻,硬度增加,颜色变深。
组织学观察:实质细胞体积缩小或伴有数量 减少。某些实质细胞内可见脂褐素颗粒。
第二章 第一节 适应
一、萎缩
影响和结局 萎缩的细胞、组织或器官的代谢降低,
第二章第二节 损伤
肝脂肪变性
第二章第二节 损伤
肝脂肪变性苏丹Ⅲ染色
第二章第二节 损伤
心肌脂肪变性(锇酸染色)
第二章第二节 损伤
3.影响和结局 病因去除后,可逐渐恢复正常。严
第九版病理学第一章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损伤考点剖析

第九版病理学第⼀章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损伤考点剖析第九版病理学第⼀章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损伤考点剖析内容提要:笔者以步宏、李⼀雷主编的病理学第九版教材为蓝本,结合40余年的病理学教学经验,编写了第九版病理学各章必考的考点剖析,共⼗⼋章。
本章为第⼀章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损伤。
本章考点剖析内容全⾯、新颖,有重点难点、名词解释(39)、简述题(17)、填空题(10)及单项选择题(45)。
通俗易懂,便于记忆。
适⽤于本科及⾼职⾼专临床、⼝腔、医学、⾼护、助产等专业等学⽣学习病理学使⽤,也适⽤于临床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考试⼈员及研究⽣考试⼈员使⽤。
⽬录第⼀章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损伤第⼀节适应第⼆节细胞和组织损伤的原因和机制第三节细胞可逆性损伤第四节细胞死亡第五节细胞⽼化重点难点掌握:细胞和组织适应性变化的概念、常见类型和病理改变;细胞和组织可逆性损伤(变性)常见类型(细胞⽔肿、脂肪变、玻璃样变)的概念、原因、发⽣机制和形态变化;凋亡的概念、形态特征及发⽣机制;坏死的概念、类型、病理变化和结局。
熟悉:淀粉样变、黏液样变、病理性⾊素沉着和病理性钙化的概念和病理变化。
了解:细胞和组织损伤的超微结构表现与机制;各种病变对机体产⽣的影响;细胞⽼化的概念、形态特征及发⽣机制。
⼀、名词解释(39)1、适应(adaptation):是指细胞和由其构成的组织、器官对于内、外环境中的持续性刺激和各种有害因⼦⽽产⽣的⾮损伤性应答反应,称为适应。
2、萎缩:是指已发育正常的细胞、组织或器官的体积缩⼩称萎缩。
3、肥⼤:是指细胞、组织或器官体积增⼤,可以由实质细胞体积增⼤所致,也可以是数量的增加。
4、增⽣:是指细胞有丝分裂活跃⽽致组织或器官内细胞数⽬增多的现象。
5、化⽣:是指⼀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被另⼀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所取代的过程,是⼲细胞转分化的结果。
6、变性:是指细胞或细胞间质受损伤后,由于代谢障碍,使细胞内或细胞间质内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异常蓄积的现象。
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损伤与修复PPT

CRISPR-Cas9等基因编辑技术 的出现,使得科学家能够更精 确地研究细胞和组织的适应、 损伤与修复过程,并有望为疾 病治疗提供新的手段。
细胞培养和动物模型
利用细胞培养和动物模型,科 学家可以模拟人体内细胞和组 织的生理和病理状态,从而深 入了解其适应、损伤与修复机 制。
高通量测序技术
03
细胞和组织的修复
修复的机制和过程
再生
损伤的细胞或组织被新的细胞或组织替代,恢复原有的结构和功能。
纤维化
损伤的部位由纤维组织替代,形成疤痕组织,起到暂时性的修复作用。
重建
损伤的部位由邻近的正常细胞或组织进行修复,恢复原有的结构和功 能。
免疫反应
损伤的部位引发免疫反应,通过免疫细胞的吞噬作用清除坏死细胞和 组织,并促进损伤的修复。
适应的类型
根据刺激的性质和反应的特点,适应可分为可逆性适应和不可逆 性适应。可逆性适应是细胞和组织功能的暂时性改变,而不可逆 性适应则可能导致结构和功能的永久性改变。
细胞和组织适应的机制
01
02
03
04
生理性适应
通过调整细胞内的代谢、酶活 性、离子浓度等生理过程,以 应对环境变化。
结构适应性
细胞和组织通过改变自身结构 以适应外界刺激,如肌肉细胞 的肥大或萎缩。
修复的生理和病理意义
生理意义
细胞和组织的修复是维持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重要过程,能 够及时修复损伤的细胞和组织,保持机体的健康状态。
病理意义
当细胞和组织的修复机制受损或出现异常时,会导致慢性炎 症、组织纤维化、器官功能不全等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因此 ,了解细胞和组织的修复机制和过程对于预防和治疗这些疾 病具有重要的意义。
病理基础选择题

第一章细胞、组织的适应和损伤一、A型题1.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出现的钙化是:AA.营养不良性钙化B.转移性钙化C.补Ca++D. Ca++排出减少摄多2.细胞水肿时,细胞内:A多、Na+ B. H20多、K+ 多 C. H20多、Ca+D. H20多、Mg++多E.以上都对3.心肌脂肪变性(虎斑心)最明显表现在:AA.左心室乳头肌B.左心室前壁C.左心室后壁D.室间隔E.左心房4.肝细胞脂肪变性时所形成的细胞内圆形滴其主要成分为:DA.类脂B.脂褐素C.脂蛋白D.中性脂肪E.胆固醇5.细胞坏死的主要形态标志是:AA.核碎B.自噬泡增多C.核染色质深染D.胞质染E.核糖体减少6.不属于凝固性坏死的病变是:BA.干酪样坏死B.肝阿米巴病严重变质C.肝细胞嗜酸性小体D.脾梗死E.肾梗死7.区别机体组织,坏死与尸体组织自溶时,最无诊断价值的病理变化是:BA.核碎裂、核溶解 B.间质纤维蛋白样坏死C.坏死灶呈楔形D.中性粒细胞浸润E.充血反应带8.细胞坏死过程中核变小,染色质浓聚,被称为:CA.核碎裂B.核溶解C.核固缩D.核内包涵体E.核裂解9.中枢神经系统的坏死常为:EA.脂肪坏死B.坏疽C.干酪样坏死D.凝固性坏死E.液化性坏死10.坏死组织经腐败菌作用后,常可发生:CA.梗死B.凝固C.坏疽D.栓塞E.凋亡11.不称为玻璃样变的病变为:C氏小体氏小体小体小体小体12.不发生机化的病灶是:AA.息肉B.坏死C.血栓D.血肿E.赘生物13.下列萎缩中不属于病理性萎缩的是:CA.晚期食管癌患者的肝B.晚期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肾C.老年女性的卵巢D.截瘫病人的双下肢E.脑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脑14.气球样变的细胞最常见于BA.心B.肝C.肾D.脑E.脾15.结缔组织、血管壁及细胞内透明变性的共同点是:CA.发病机制相似B.肉眼形态相似C.组织学形态相似D.后果相似E.全部都是蛋白质蓄积所致16.全身性营养不良时,最早发生萎缩的器官或组织是:AA.脂肪组织B.骨骼肌C.心肌D.肝E.脑17.萎缩的心肌细胞内常可出现:CA.橙色血质B.疟色素C.脂褐素D.含铁血黄素E.黑色素18.引起脑萎缩的常见原因是EA.颈内B.颅内压升高C.乙型脑炎D.结核性脑膜炎E.脑动脉粥样硬化19.不伴有细胞增生的肥大器官常是:BA.乳腺B.心脏C.肾D.扁桃体E.前列腺20.不能根据形态改变而加以确定的坏死为:CA.凝固性坏死B.坏疽C.纤维蛋白样D.液化性坏死E.酶性脂肪坏21.属不可逆性的病变是:EA.水样变性B.线粒体肿胀C.脂肪变性D.内质网扩张E.核碎裂22.下列哪种情况下,增生和肥大同时发生BA.左心室肥大B.妊娠子宫和哺乳乳腺的增大C.骨骼肌增粗D.乳腺纤维束性变E.子宫内膜的囊状增生23.下述属于细胞的适应,但除外:EA.萎缩B.增生C.肥大D.化生E.机化24.全身营养不良时,首先发生萎缩的组织或器官是:EA.心肌B.脑C.肝D.横纹肌E.脂肪25.下列哪种情况不能称之为肥大:AA.胃腔高度扩张致胃体积增大B.狭窄上方肠段肠壁肥厚C.肝脏部分切除后,残留肝脏的增大D.运动员的粗状肌肉E.前列腺肥大引起的梁状膀26.下列描述哪项是正确的:DA.细胞的适应是疾病发生的基础性病理变化B.细胞的适应不是疾病发生的基础性病理变化 C.细胞的损伤是疾病发生的基础性病理变化D.细胞的适应和损伤都是疾病发生的基础性病理变化E.以上叙述都不正确27.从肉眼形态上判断心脏萎缩的最主要根据是:EA.颜色呈棕褐色B.心脏体积小C.心肌质地硬韧D.心脏变形,表面血管绷直E.心脏外形不变,表面血管弯曲28.子宫内膜增生症是:CA.生理性增生B.肿瘤性增生C.内分泌性D.不典型增生E.代偿性增生29.下列哪一器官的增生不受激素的作用:AA.唾液腺B.前列腺C.肾上腺D.甲状腺E.乳腺30.脑萎缩的标本,脑表面的特征性改变是:CA.脑沟变窄,脑回变平B.脑沟加深,脑回增宽C.脑沟加深,脑回变窄D.脑沟变窄,脑回增宽E.脑沟变浅,脑回变窄二、X型题31.下列哪些损伤因素,可直接损伤细胞:CDEA.遗传因素B.社会心理、精神障碍因素C.生物因素D.化学因素E.免疫因素32.影响化学性损伤的重要因素包括:ABCDEA.化学物质的毒力B.剂量C.吸收、蓄积部位D.代谢或排出部位E.代谢速度的个体差异33.肝细胞脂肪变性的发生原因是:BCDEA.三磷腺苷增多B. 甘油三酯输出障碍C.脂肪酸氧化障碍D.中性脂肪合成过多E.脂蛋白合成减少34.可发生纤维蛋白样坏死的组织是:ACA.血管壁B.骨组织C.胶原纤维D.神经纤维E.肌纤维35.引起局部组织或器官萎缩的原因有:ABCA.局部缺血B.局部长期受压C.左下肢骨折长期卧床D.慢性消耗性疾病E.长期饥饿36.不属于病理性萎缩的有 B CA.脑动脉粥样硬化时的脑萎缩B.青春期后的胸腺萎缩C.老年妇女的卵巢萎缩D.脑出血后的下肢萎缩 E.输尿管结石所致的肾萎缩37.心肌萎缩的超微结构变化有A EA.自噬小体增多B.线粒体增多C.高尔基体增多D.内质网增多E.脂褐素增多38.下列那些器官体积增大与内分泌有关A B DA.双侧甲状腺对称性增大B.前列腺增生症C.高血压的心脏肥大D.妊娠期子宫增大E.运动员的与运动有关的肌肉肥大39.消化道的坏死组织分离、排出后,可形成A B EA.糜烂B.溃疡C.空洞D.窦E.瘢痕40.组织、细胞发生坏死时,其形态改变多样,包括ABCDA.核固缩、碎裂、溶解B.胞质嗜酸性增加C.基质和纤维裂解D.炎细胞浸润E.细胞结构、轮廓保存41.可发生坏疽的器官或组织是A B C EA.皮肤B.肺C.阑尾D.脾E.子宫42.淀粉样变病灶的病理形态特点为ABDA.呈嗜酸性B.刚果红染成橘红色C.集中分布于细胞内D.电镜显示原纤维结构E.内含淀粉类物质43.萎缩心肌的电镜形态特点包括ABCDA.自噬泡增多B.线粒体减少C.溶酶体增多D.内质网减少E.肌原纤维增多44.易发生化生的组织为BDEA.关节软骨B.支气管粘膜C.横纹肌D.宫颈粘膜E.胃粘膜45.好发鳞状上皮化生的部位有ABCA.宫颈B.肾C.支气管D.阴道壁E.口腔粘膜46.脑实质萎缩可发生于ABA.脑动脉粥样硬化B.脑积水C.脑脓肿D.乙型脑炎E.脑动脉栓塞47.心脏萎缩在大体上表现为ACDA.体积缩小B.心室内膜呈虎斑状C.冠状血管迂曲D.心肌呈褐色E.乳头肌变粗48.下列哪些器官发生的增生与激素作用有关ABCA.乳腺B.甲状腺C.肾上腺D.唾液腺E.扁桃体49.下述细胞组织的适应性变化中,哪些可以癌变BCDA.代偿性肥大B.鳞状上皮化生C.过度增生D.肠上皮化生E.萎缩(第三节损伤的修复)一、A型题1.下列哪种细胞属于永久性细胞BA.肾小管上皮细胞B.心肌细胞C.肝细胞D.表皮细胞E.造血细胞2.下列哪种情况,组织不能完全再生AA.一个肺小叶的坏死B.一骨多发骨折C.断裂后缝合的肌腱D.肝脏多发点状坏死E.直径约10cm的表皮缺损3.皮肤损伤后由结缔组织取代的过程称为DA.不典型增生B.完全性再生C.异常增生D.瘢痕修复E.化生4.创伤伤口的收缩是在 AA.受伤后2-3天后发生,直至14天左右停止B.受伤后1-2天后发生,直至14天左右停止C.受伤后3-4天后发生,直至14天左右停止D.受伤后1-3天后发生,直至14天左右停止E.受伤后4-5天后发生,直至14天左右停止5.肉芽组织具有收缩功能、同时又能产生基质和胶原的细胞是DA.血管内皮细胞B.肥大细胞C.纤维细胞D.成肌纤维细胞E中性粒细胞6.肉芽组织抗感染的主要成分是CA.毛细血管B.成纤维细胞C.炎细胞D.细胞外基质E.成肌纤维细胞7.肉芽组织的结局是BA.填补缺损B.纤维化C.抗感染D.能产生细胞外基质E.分泌大量成长因子,调控细胞再生8. 由肉芽组织生长修复的伤口称为 EA.一期愈合B.二期愈合C.伤口愈合D.再生E.纤维性修复9.下列哪项是伤口二期愈合的特点 BA.创面小B.创面不洁、伴感染C.手术切口D.肉芽组织少E.形成瘢痕小二、X型题10.纤维组织再生是,成纤维细胞的来源是ABA.静止状态的成纤维细胞转变而来B.未分化的间叶细胞转化而来C.肉芽组织D.结缔组织化生E.血管内皮细胞索转化而来11.新生毛细血管通透性较高的原因有BCA.新生毛细血管腔小B.基膜不完整C.内皮细胞间隙较大D.内皮细胞间隙较小E.毛细血管彼此吻合形成袢状12.肉芽组织中的巨噬细胞能分泌ABCDEA.IL-1B.PDGF C.FGFD.TGF-βE.TNF13.健康肉芽组织有下述特点BCDA.苍白色、高出皮肤B.鲜红色C.颗粒状D.表面湿润E.表面污浊14.瘢痕疙瘩形成可能与BDA.成肌纤维细胞的量有关B.患者体质有关C.成纤维细胞分泌的生长因子有D.肥大细胞分泌的生长因子有关E.血管内皮细胞有关15.影响创伤愈合的因素有ABCDEA.年龄B.局部血液循环状态C.神经支配D.维生素CE.Zn等微量元素16.慢性肺淤血病人临床可出现ABDEA.心脏增大B.咳铁锈色痰C.血性痰D.呼吸困难、紫绀E.湿啰音17.肉眼观察混合血栓的病理特点是ACDA.干燥、易碎B.均质、柔软C.无光泽D.红白相间、分层E.与血管壁相连第二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一、A型题1.成人短时间内出血量超过循环血量的多少就可能发生休克:C~10% ~20%~25% ~35%~50%2.淤血的主要病理变化是:EA.小动脉和毛细血管扩张充血,血中O2含量升高B.小动脉和毛细血管扩张充血,血中CO2升高C.小静脉和毛细血管扩张充血,血中O2含量升高D.小静脉和毛细血管扩张充血,血中CO2降低E.小静脉和毛细血管扩张充血,血中CO2升高3.肝淤血的主要病变是:AA.肝小叶中央静脉及肝窦扩张充血,肝细胞变性、萎缩B.肝小叶间静脉扩张充血,肝细胞变性、萎缩C.肝小叶间静脉扩张充血,小叶间结缔组织增生D.肝窦扩张充血,小叶间胆管和结缔组织增生E.肝小叶间动静脉淤血,小叶间结缔组织增生4.淤血指的是:EA.毛细血管性充血B.静脉系统性充血C.动脉性充血D.减压性充血E.小静脉和毛细血管扩张充血5.DIC指的是:BA.心肝肾等重要器官中有较多血栓形成B.微循环内有广泛微血栓形成C.小动、静脉有广泛性小血栓形成D.全身小动脉内有广泛性的血栓形成E.全身小静脉内有广泛性的血栓形成6.组织间隙中较大量的局限性出血被肉芽组织所取代,称为:AA.血肿机化B.血栓形成C.肉芽组织形成D.肉芽肿形成E.出血性增生性炎7.混合血栓是由下列哪些成分组成的AA.血小板梁及其之间的纤维蛋白网,网眼内网罗大量红细胞B.纤维蛋白、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C.纤维蛋白和红细胞D.血栓头及尾E.血小板和白细胞8.血栓形成的关键性始动过程是:EA.血小板释放反应B.第Ⅶ因子被激活C.组织因子被激活D.凝血酶的形成E.血小板在血管内膜损伤局部粘附和堆积9.新生的血管穿过阻塞的血栓,从而使阻塞两端血流重新恢复,称为:BA.血栓溶解B.再通C.透明变性D.液化性坏死E.纤维蛋白溶解10.病人下腹部挤压伤伴下肢粉碎性骨折,几天后死亡,解剖发现脑白质有许多红色斑点,这些斑点可能是:AA.从骨折处来的脂肪B.腘静脉脓毒性血栓形成C.股静脉血栓形成D.脑动脉粥样硬化E.筛状软化灶11.引起肺出血性梗死的主要原因是:AA.肺静脉淤血,肺动脉阻塞,侧枝循环不能建立B.肺静脉阻塞,肺动脉淤血,侧枝循环不能建立C.左心衰竭、肺静脉回流受阻D.肺动脉及支气管动脉同时阻塞E.肺静脉及支气管动脉同时阻塞12.下列有关肝淤血的叙述中,哪项不正确:CA.中央静脉扩张B.肝细胞脂肪变性C.小叶间静脉扩张D.肝细胞萎缩E.肝窦扩张13.下列肺淤血的叙述中,哪项是错误的BA.肺泡壁毛细血管扩张B.肺泡腔内中性白细胞和纤维素渗出C.肺泡腔内有水肿液D.可发生漏出性出血E.常可见心力衰竭细胞14.下列何器官于休克时将受到最严重侵犯:BA.肾小腺B.肾脏C.心脏D.肺脏E.肝脏15.股静脉血栓形成可引起:AA.肺动脉栓塞B.脑动脉栓塞C.肠系膜动脉栓塞D.下肢坏疽E.门静脉栓塞16.脂肪栓塞患者,一般死亡原因为:DA.动脉系统栓塞B.脂肪分解产生自身中毒C.脑小动脉栓塞D.肺水肿和心功能不全E.肾小动脉栓塞17.下肢深静脉内血栓完全机化大多需要:BA.一周B.二周C.六天D.七天E.八天18.肝的Zahn梗死见于下列哪种情况EA.肝动脉阻塞B.下腔静脉阻塞C.充血性心力衰竭D.肝静脉分支阻塞E.肝内门静脉阻塞19.急性缺血时,下列哪组因素是细胞损伤机制中最重要的:DA.线粒体皱缩,糖酵解,钠的外流B.核糖体解离、糖酵解,核损伤C.液体聚集,蛋白合成减少,核损伤减少,钙内流增加,膜受损E.线粒体增生,溶酶体酶释放,膜损伤20.肺内小的动脉分支阻塞会有什么后果EA.出血性梗死B.贫血性梗死C.液化性坏死D.凝固性坏死E.一般不引起严重后果21.心衰细胞见于AA.左心衰时肺泡腔内B.右心衰时肺泡腔内C.肺水肿时肺泡腔内D.肝淤血时肝脏内E.脾淤血时脾脏内22.延续性血栓的形成顺序为AA.白色血栓、混合血栓、红色血栓B.混合血栓、红色血栓、白色血栓C.红色血栓、白色血栓、混合血栓、D.混合血栓、白色血栓、红色血栓E.红色血栓、混合血栓、白色血栓23.栓子运行一般:EA.顺压力运行B.逆压力运行C.交叉运行D.逆血流运行E.顺血流运行24.大量空气迅速进入血液循环引起死亡的原因是: EA.脑栓塞B.心肌梗死C.心脏破裂D.肺梗死E.急性心力衰竭和呼吸衰竭25.脾、肾梗死灶肉眼检查的主要特点为: EA.多呈地图状、灰白色、界限清楚B.多呈不规则形、暗红色、界限不清C.多呈楔形、暗红色、界限不清D.多呈地图状、暗红色、界限不清E.多呈楔形、灰白色、界限清楚26.肺梗死患者胸痛的主要原因是: BA.肺通气障碍B.梗死区胸膜炎C.坏死组织刺激支气管D.出血灶刺激支气管E.以上都不是27.健康孕妇在分娩时突然出现发绀、呼吸困难、休克,应考虑为:BA.过敏性休克B.羊水栓塞C.心力衰竭D.肺水肿E.血型不合引起急性溶血28.血栓的结局不包括:AA.梗死B.溶解、吸收C.钙化D.机化E.再通29.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上的疣状赘生物是:AA.白色血栓B.红色血栓C.混合血栓D.透明血栓E.血凝块30.皮肤、粘膜、浆膜少量出血,在局部可见:DA.积血B.淤血C.血肿D.瘀点E.凝血块31.急性左心衰竭时常引起:BA.下肢象皮肿B.肺水肿C.胫前皮下粘液水肿D.眼睑水肿E.肝淤血二、X型题32.透明血栓可见于:ABCA.微动脉B.微静脉C.毛细血管D.中型静脉33.引起缺血的常见原因有:ABEA.动脉痉挛B.动脉栓塞C.静脉血栓形成D.大出血后E.久病卧床34.促进血栓形成的因子有:ACDB.凝血调节素C.血栓素A235.透明血栓多发生在:ABA.肾小球毛细血管B.肺泡壁毛细血管C.肝门静脉分支D.脾静脉分支E.脑小静脉36.血栓形成后,其可能的后果是:ABCDEA.对人体无明显影响B.引起死亡C.肿瘤转移D.出血E.感染扩散37.单纯动脉栓塞可能引起:BCDA.肺梗死B.脑梗死C.肾梗死D.脾梗死E.肠梗死38.关于白色血栓,下列描述哪些是正确的ABCEA.白色血栓可见于风湿性心内膜炎时B.白色血栓主要由纤维素和血小板构成C.延续性血栓的头部也是白色血栓D.白色血栓常含化脓菌,故肉眼呈白色E.风湿性心内膜炎时白色血栓机化可造成瓣膜变形39.慢性肺淤血的病理变化可有:ABDEA.肺毛细血管扩张B.肺泡腔内水肿液C.肺泡隔尘细胞D.肺泡腔内心衰细胞E.肺间质纤维化40.静脉血栓比动脉血栓常见是因为:ABCDA.静脉血流缓慢B.静脉壁薄、容易受压C.有静脉瓣D.静脉血液的粘性较大E.静脉血氧含量较低41.混合血栓的成分包括:ABCEA.血小板B.红细胞C.白细胞D.纤维网E.纤维蛋白网42.血栓的结局有:BDEA.阻塞血管B.软化、溶解、吸收C.栓塞D.机化E.钙化43.脂肪栓塞可见于:ABCA.长骨骨折B.脂肪肝患者右上腹撞伤C.糖尿病患者D.头颈部手术E.肺部创伤44.静脉淤血对机体的影响取决于:ABCDEA.淤血的范围B.淤血的器官C.淤血的程度D.淤血发生的速度E.侧支循环建立的状况45.产妇分娩过程中偶尔可发生:CDA.血栓栓塞B.脂肪栓塞C.气体栓塞D.羊水栓塞E.异物栓塞46.一病人因车祸致胫骨粉碎性骨折,整复时突然死亡,其原因最可能是:BA.伤口感染后引起脑膜脑炎B.骨折源性脂肪栓塞C.股静脉血栓形成D.脑动脉粥样硬化E.左心房球形血栓脱落第三章炎症一、A型题1.急性炎症时,红的现象最可能是下列哪一项的结果DA.组织水肿B.血管白细胞附壁C.血管内血栓形成D.血管扩张E.组织内纤维蛋白沉积2.急性炎症时肿胀的表现主要由下列哪一项所引起DA.动脉收缩B.动脉扩张C.静脉阻塞D.富于蛋白质液体进入组织内E.以上都不是3.下面哪一种细胞是急性炎症的特征性细胞EA.浆细胞B.异物巨细胞C.朗罕氏巨细胞D.淋巴细胞E.多形核白细胞4.在慢性炎症中,下列哪一种细胞最常见DA.嗜酸性白细胞B.肥大细胞C.多形核白细胞D.淋巴细胞E.巨噬细胞5.关于急性炎症的顺序,下述何项正确AA.细动脉痉挛收缩→细动脉和毛细血管扩张充血→静脉性充血→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加→液体渗出→白细胞附壁游出B.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加→毛细血管扩张→静脉性充血→细动脉收缩→液体渗出→白细胞附壁游出C.细动脉扩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静脉性充血→白细胞附壁游出→液体渗出→细动脉痉挛收缩D.细动脉和毛细血管扩张充血→静脉性充血→细动脉痉挛收缩→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加→白细胞附壁游出→液体渗出 E.静脉性充血→细动脉和毛细血管扩张充血→细动脉痉挛收缩→液体渗出→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加→白细胞附壁游出6.急性炎症的疼痛是由于:EA.液体的压力作用B.组织胺的作用—羟色胺的作用 D.激肽类的作用 E.以上均有7.下列哪一种炎症是由局灶性变性、坏死的中性白细胞和坏死溶解的组织残屑所组成D A.卡他性炎症B.蜂窝织炎C.出血性炎 D.脓肿形成E.肉芽肿性炎8.下列各项都是急性炎症反应,按正确顺序哪一种排在第三位BA.血管扩张B.局部血液浓缩和血流缓慢C.白细胞附壁D.白细胞游出E.血管通透性增加9.假膜性炎的特征性的渗出物是:BA.浆液B.纤维素C.巨噬细胞D.淋巴细胞E.中性粒细胞10.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最常引起:BA.蜂窝织炎B.脓肿C.纤维素性炎D.假膜性炎E.出血性炎11.沙门氏杆菌感染的炎症反应中最多见的细胞是:EA.淋巴细胞B.肥大细胞C.嗜酸性白细胞D.中性白细胞E.单核细胞12.下列哪种因素与炎症渗出液无关EA.血管通透性增高B.液体比重高C.液体静置时凝固D.液体内含纤维蛋白原E.液体内含细胞数少13.哪种因素与漏出液的特点无关EA.低比重液体B.静置时液体不凝C.无或极少纤维蛋白原D.流体静力学因素反应阳性14.在寄生虫感染病灶中渗出的炎症细胞最多是:BA.中性白细胞B.嗜酸性白细胞C.淋巴细胞D.浆细胞E.单核细胞15.在伤口愈合中胶原的形成需要:CA.高水平的肾上腺皮质激素B.胆固醇C.维生素C D、维生素D E.维生素K16.5—羟胺主要存在于CA.嗜酸性白细胞B.血管内皮细胞C.肥大细胞D.淋巴细胞E.肾上腺皮质细胞17.急性炎症过程中下列哪一种变化首先发生:DA.吞噬作用B.白细胞变性C.白细胞游出D.血流缓慢以至停滞E.白细胞附壁18.关于炎症的概念,较恰当的说法是:EA.白细胞对细菌的一种作用B.由损伤引起的细胞变化C.细胞生长异常的一种形式D.细胞生长异常的一种形式E.组织对损伤的一种防御为主的反应19.炎症介质引起血管通透性增高通过下列哪种因素起作用CA.增加血管内流体静压B.减少血管内流体静压C.血管内皮细胞收缩及基底膜受损D.白细胞游出E.血浆蛋白由血管漏出20.在大多数类型的组织损伤中,血管通透性速发反应相是受下列哪种因素影响DA.补体B.凝血因子ⅫC.过敏毒素D.组织胺E.血浆白蛋21.急性炎症反应中出血的机制是:DA.血管通透性化学介质的释放B.白细胞释放溶酶体酶C.纤维蛋白溶解D.血管壁的损害E.淋巴因子的产生22.从腹腔取出的液体具有如下特征:高比重,静置时凝固,混浊且呈黄色,含纤维蛋白原,是下列哪一种原因引起CA.门静脉高压B.右心衰竭C.腹膜炎D.饥饿或蛋白丧失E.以上都不是23.下列哪项最符合炎症的定义:EA.是机体血管系统对致炎因子的反应B.是致炎因子诱发的机体的血管反应C.是具有血管系统的活体组织发生的防御反应D.是具有血管系统的活体组织的损伤反应E.是具有血管系统的活体组织对损伤因子的防御反应24.趋化因子引起白细胞的定向运动是因为白细胞的:DA.ATP酶被激活B.GTP酶被激活C.酪氨酸蛋白酶被激活D.磷脂酶C被激活E.腺苷酸环化酶25.浆液性炎时其浆液内所含的蛋白质主要是:AA.白蛋白B.球蛋白C.纤维蛋白D.补体E.以上都不是26.下列哪个部位形成的假膜性炎对人的危害性最大:BA.咽喉B.气管C.结肠D.直肠E.回盲部27.下列肺部炎症中那种属纤维蛋白性炎:CA.肺结核B.病毒性肺炎C.大叶性肺炎D.小叶性肺炎E.支原体肺炎28.下列疾患中最易形成窦或瘘的是:CA.脓胸B.肝脓肿C.肛周脓肿D.颈淋巴结急性化脓性炎E.肺脓肿29.在细菌感染的炎症病变中,最常见的炎细胞是:CA.淋巴细胞B.浆细胞C.中性粒细胞D.嗜酸粒细胞E单核—吞噬细胞30.在寄生虫感染引起的炎症病灶中,最常见的炎细胞是:DA.淋巴细胞B.浆细胞C.中性粒细胞D.嗜酸粒细胞E.单核—吞噬细胞31.下列哪种细胞在慢性炎中较常见:DA.中性粒细胞B.嗜酸粒细胞C.嗜碱粒细胞D.浆细胞E.肥大细胞32.菌血症出现在:AA.炎症的早期B.炎症的中期C.炎症的后期D.炎症的慢性期E.炎症的恢复期33.炎性渗出液的特点是:EA.液体透明B.密度为C.细胞数1000个/L D.蛋白量为21g/L E.能自凝34.下列哪项不符合炎性息肉的特点:BA.突出于粘膜表面B.由实质细胞增生形成C.常有蒂与粘膜相连D.属于慢性炎E.常见于鼻粘膜和子宫颈35.下列哪项不具有防御作用:EA.血浆渗出B.炎性增生C.纤维蛋白渗出D.白细胞游出E.红细胞漏出36.常可发生蜂窝织炎的部位是:EA.心B.肝、脾C.肺D.肾E.阑尾37.关于炎症的淋巴道扩散的叙述,下列哪项是不正确的:EA.炎性渗出液可经淋巴回流B.细菌进入淋巴道可引起淋巴管炎C.可致淋巴结反应性增生 D.感染严重时病原体可由淋巴道进入血流E.病原体由淋巴道进入血道仍属淋巴道扩散38.在炎症中,除下列哪项外均属血道扩散:AA.微生物沿淋巴管蔓延至淋巴结B.微生物的毒性产物被吸收入血C.微生物入血,但未产生毒素D.微生物入血,并繁殖、产生毒素E.化脓性细菌入血,并繁殖、产生多发性小脓肿39.关于慢性炎的叙述,下列哪项是不正确的:CA.根本原因是致炎因子持续存在并不断损伤组织B.常由急性炎转化而来C.不会急性发作D.有的慢性炎病因不十分清楚E.有的慢性炎起病时没有急性炎的表现40.下列哪种现象不属于防御反应:AA.出血B.渗出C.增生D.发热E.凝血41.炎性假瘤不具有如下特点:AA.是一种良性肿瘤B.肉眼形态和X线所见与肿瘤相似C.常见的好发部位是眼眶和肺D.由局部组织的炎性增生形成E.为一边界清楚的肿瘤样团块42.炎症是血管内的血液成分经血管壁进入组织间隙的过程称为:AA.渗出B.转移C.漏出D.浸润E.游出二、X型题43.急性炎症反应的特征性改变是:ACDA.炎性充血B.炎性出血C.炎性渗出D.炎性浸润E.炎性增生44.继发感染是:ACDA.非生物病原体引起的损伤后由生物病原体引起的炎症B.继于原有病灶之后由同一病原引起的第二、第三个病灶C.某生物性损伤后由另一种生物病原体引起的炎症D.外伤后的细菌性炎症E.同种病原体的再次致病45.中性粒细胞赖以杀菌的主要物质是:CEA.补体成分B.免疫球蛋白C.氧活性产物D.阳离子蛋白E.溶酶体酶46.炎症扩散的途径有:ABCDEA.局部蔓延B.沿自然腔道播散C.经淋巴道播散D.经血道播散E.医源性异常途径播散47.感染全身扩散的机制是:ABCA.生物病原体的扩散B.炎灶内的毒物吸收C.炎症介质的作用D.机体的过敏反应E.心血管功能障碍48.下列关于白细胞渗出的描述中,正确的是:ADEA.白细胞渗出是主动过程B.趋化因子的作用无特异性C.伴随的红细胞漏出也是主动过程D.内皮细胞和白细胞表现粘附分子增加E.肿瘤坏死因子促进内皮细胞和白细胞粘附分子的表达49.白细胞游出:ACDEA.可清除致炎因子B.可稀释毒素C.可释放炎症介质D.可介导组织损伤E.是炎症反应的特征50.炎症介质:ABCDEA.又称化学介质B.介导炎症反应C.可来源于细胞和体液D.正常时处于动态平衡E.可起调理素的作用51.属于浆液性炎的有:BCDA.小叶性肺炎B.皮肤二度烧伤时形成的水疱C.感冒初期的鼻炎D.毒蛇咬伤时渗出液蓄积于表皮内E.阿米巴肝脓肿52.化脓性炎的镜下改变是:DEA.由巨噬细胞增生形成结节病灶B.有大量嗜酸粒细胞浸润。
细胞、组织适应和损伤

细胞、组织的适应和损伤、修复一、适应1.增生:组织或器官的实质细胞数目增多所致的组织器官体积增大,称为增生。
心肌细胞不会发生增生。
2.肥大:实质细胞的体积增大所致的组织和器官体积增大称为肥大。
3.萎缩:发育正常的实质细胞体积变小或数量减少所致的组织和器官体积变小称为萎缩。
4.化生:指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被另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所取代的过程。
-上皮细胞化生:以鳞状上皮化生最为常见。
如长期吸烟或慢性支气管炎者,气管和支气管黏膜的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可转变为鳞状上皮。
肠上皮化生常见于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黏膜上皮转变为小肠或大肠型黏膜上皮。
-间叶组织化生:多见于局部受伤的软组织(骨化性肌炎)以及一些肿瘤的间质。
特点:同源性、趋向性、可逆性二、损伤-可逆性细胞损伤变性:是细胞内或间质中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数量异常增多的现象,常伴有代谢和功能障碍。
1.细胞水肿:即细胞内水和钠离子的过多积聚,见于心、肝、肾等器官的实质细胞。
镜下:水肿细胞体积增大,细胞核偏离中央,但不会被挤到细胞边缘。
肉眼:器官体积肿大,颜色变淡,混浊无光泽,边缘变钝。
2.脂肪变:指非脂肪细胞的细胞质中脂肪成分异常增多的现象。
多见于肝、心、肾等器官,肝脂肪变最常见。
镜下:细胞核灾细胞质周边,胞浆呈发白发亮,脂质内可见大小不等的脂滴空泡。
虎斑心::心肌脂肪变性常累及左心室的内膜下和乳头肌。
严重贫血所致的心肌脂肪变,肉眼上表现为大致横行的黄色条纹,与未脂肪变的暗红色心肌相间,形似虎皮斑纹,称虎斑心。
*脂肪心和虎斑心的区别在于脂肪存在的部位不同3.玻璃样变/透明变:是指细胞内或间质中出现红染、均质的物质,呈半透明毛玻璃样的现象。
细胞内玻璃样变-多见于肾病、酒精性肝病血管壁玻璃样变-结缔组织玻璃样变-常见于瘢痕组织、纤维化的肾小球和动脉粥样硬化的纤维斑块等4.淀粉样变5.黏液样变6.病理性色素沉着:含铁血黄素(左心衰竭时肺内和痰内有含铁血黄素的巨噬细胞称为心衰细胞)、黑色素、脂褐素(是细胞内自噬溶酶体中的细胞碎片,因不能被溶酶体酶消化而形成的一种不溶性残存小体,呈黄褐色细颗粒状)7.病理性钙化:营养不良性钙化(指钙盐沉积于坏死组织中或异物内,这类患者体内钙、磷代谢正常),常见于结核坏死灶、脂肪坏死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血栓、死亡的寄生虫虫体、虫卵以及其他异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