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鸣鼓攻冉求
《先进篇》11.17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先进篇》11.17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
子曰:“非吾徒也。
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11.17 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
子曰:“非吾徒也。
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注释】▲季氏富于周公:鲁国的季孙氏比周朝的公爵还富有。
▲求:冉求。
▲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季康子改革田赋制度,充实军备。
详见《国语·鲁语·孔丘非难季康子以田赋》。
▲鸣鼓而攻之:“攻”,指责,驳斥。
大张旗鼓地谴责、声讨他。
【译文】季氏比周朝的公侯还要富有,而冉求还帮他聚敛钱财,增加财富。
孔子说:“冉求不再是我的弟子,你们可以大张旗鼓地去声讨他!”【学而思】《史记·循吏列传》:“食禄者不与民争利。
”(有俸禄的官员不要和百姓争夺利益。
)儒家主张藏富于民,农业社会的产出是有限的,在生产力没有得到提升的情况下,国家赋税收多了,百姓的收入就减少了。
孔子主张“民富国强”,季康子和冉求主张“富国强兵”,这是两种治国理念的冲突。
至于哪一种观念正确,要根据国际形势选择恰当的方法,没有内忧外患则优先选择文治,国际竞争激烈,敌国虎视眈眈则优先选择武功,文治武功需协同发展,才不会“过犹不及”。
参读《颜渊篇》12.9有若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知识扩展】《礼记·大学》孟献子曰:“畜马乘[shèng],不察于鸡豚;伐冰之家,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敛之臣。
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
”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长国家而务财用者,必自小人矣。
彼为善之,小人之使为国家,灾害并至。
虽有善者,亦无如之何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译文】孟献子说:“士大夫之家,不要考虑靠喂鸡养猪获利;卿大夫之家,不蓄养牛羊与民争利;拥有百辆兵车的公卿和诸侯之家,不用聚敛财富的家臣。
与其供养一帮聚敛财富的臣下,还不如养一帮强盗呢。
”这就是说,国家不应该以牟取财富利益为利,而应该以义为利。
孔子门下弟子冉求

孔子门下弟子冉求冉求多才多艺,这一点也是受到孔子的认可的。
而且孔子也认为冉求是有治世的才能的。
冉求在跟随孔子的的时间里,受到孔子的教化,德行上面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孔子门下弟子冉求,希望对你有帮助。
孔子门下弟子冉求鲁国人,字子有,与以上二冉同族。
小孔子二十九岁。
是鲁国权臣季氏之管家。
多才艺,以政事闻名。
孔子称赞其才可于千户大邑,百乘兵马之家,胜任总管职务。
冉有曾一度因为为季氏征税而被孔子责备,论语记载:“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
子曰:非吾徒也。
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季氏比周公的嫡裔鲁国还富有,而冉求却为他征更多税。
孔子于是向弟子们说:冉求不是我的学生,你们击鼓声讨他的罪状,是可以的。
孔子门下弟子冉求典籍记载有一回孟武伯问孔子说:"冉有是否能够办政治?"孔子就回答说:"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
"就是说冉求可以在诸侯国当邑宰,或在卿大夫家里当家臣。
这也就表示说;冉有他很有政治才华。
而政治是一门很深的学问,要办好政治必须具备各种才能。
像子贡通达物理,以及子路的果敢、果决,都是办政事的好人才;而冉有他在政治上的天赋,主要是多才多艺。
像有一次季康子就问孔子:“冉有可以从事政治吗?”孔子回答他说:"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就是说冉求多才多艺,对于办政治有什么困难呢?又有一次,子路问孔子怎样才算是一个完备的人?孔子回答说:“要有臧武仲的智慧,孟公绰的克制,及卞庄子的勇敢,再加上冉求的才能、技艺以及礼乐的陶养;也就可以算是一个人格完备的人了。
”可见冉求的才艺在当时是非常出色的。
而且他能够受到当政者的赏识,有机会出来办理政事,虽然冉有跟子路同样有政治才华,同属政事科,但两个人的个性完全不一样;子路是较果敢、果决,冉有比较退让。
也因此孔子对子路、冉有的教导方式有所不同。
比如说同样听到一件合于义礼的事,孔子对子路说要请教父兄才可以去做;而对冉有说,听到了就马上去做。
《论语》(含拼音注释翻译)第11章,值得我们一起学习

《论语》(含拼音注释翻译)第11章,值得我们一起学习★《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
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此书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再加上《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总称“四书五经”。
《论语》在古代有3个版本:《古论》、《鲁论》和《齐论》。
现在通行的《论语》是由《鲁论》和《古论》整理形成的版本。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即孔丘,字仲尼,出生于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济宁市曲阜市尼山镇境内),东周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
孔子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了《六经》。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
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了儒家经典《论语》。
《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其行事。
第十一章论语先进篇zǐ yuē xiān jìn yú lǐ yuè yě rén yě hòu jìn yú lǐ yuè jūn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zǐ yě rú yòng zhī zé wú cóng xiān jìn子也。
如用之,则吾从先进。
【注释】进:指学习、掌握礼乐。
野人:指没有官位爵禄的平民。
君子:指贵族,高官。
【大意】孔子说:“先学习礼乐而后做官的是没有做过官的一般人,先有了官位而后学习礼乐的是卿大夫的子弟。
如果我要选用人才,那么我会选择先学习礼乐的人。
”zǐ yuē cóng wǒ yú chén cài zhě jiēbù jí mén yě子曰: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
论语11.17

论语11.17
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
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
季氏比周朝的公侯还要富有,而冉求还帮他搜刮来增加他的钱财。
孔子说:“他不是我的学生了,你们可以大张旗鼓地去攻击他吧!”
我很好奇孔子和他这个有名的学生冉求之间的关系最后是怎样的。
“求也艺”、“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政事:冉有、子路”,这些都是肯定冉求的才能的。
而冉求不按孔子吩咐,擅自给了公西华的母亲超多的粮食,又说对于夫子之道“力不足”,都受到孔子的批评。
而在这一章,说得更加决绝,不认冉求为门徒,并且让其他学生“鸣鼓而攻之”。
对于季氏的僭越,孔子意见是很大的,而自己的学生,却为季氏“聚敛附益”,难怪孔子生这么大气!也不知生这气之后,有没“断绝师生关系”。
也有另外的解释,把“非吾徒”解释为“不是我们同一类人”,把“小子鸣鼓而攻之” 解释为让其他学生去批评教育冉求。
按这种解释,师生关系就没那么僵了。
国学经典:论语(三)论语第十一至第十五篇译文

国学经典:论语(三)论语第十一至第十五篇译文论语先进篇第十一1、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
后进于礼乐,君子也。
如用之,则吾从先进。
【译文】孔子说:先进一辈,从礼乐方面讲,像是朴野人。
后进一辈,从礼乐方面讲,真像君子了。
但若用到礼乐的话,吾还是愿从先进的一辈。
2、子曰: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
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译文】孔子说:以前从我在陈蔡的,此刻都不在我门下了。
德行:有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
言语:有宰我、子贡。
政事:有冉有、季路。
文学:有子游、子夏。
3、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
于吾言无所不说。
【译文】孔子说:颜回不是对我有帮助的人,他对我说的话没有不心悦诚服的。
4、子曰:孝哉,闵子骞。
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
【译文】孔子说:闵子骞真是孝顺呀!人们对于他的父母兄弟称赞他的话,没有什么异议。
5、南容三复白圭,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
【译文】南容反复诵读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不玷,不可为也。
的诗句。
孔子把侄女嫁给了他。
6、季康子问:弟子孰为好学? 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
今也则亡。
【译文】季康子问孔子:你的弟子哪个是好学的呀? 孔子对道:有颜回是好学的,不幸短命死了,现在是没有了。
7、颜渊死,颜路请子之车以为之椁。
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
鲤也死,有棺而无椁。
吾不徒行以为之椁。
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
【译文】颜渊死了,(他的父亲)颜路请求孔子卖掉车子,给颜渊买个外椁。
孔子说:(虽然颜渊和鲤)一个有才一个无才,但各自都是自己的儿子。
孔鲤死的时候,也是有棺无椁。
我没有卖掉自己的车子步行而给他买椁。
因为我还跟随在大夫之后,是不可以步行的。
8、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译文】孔子的学生颜渊死了,孔子说:噫,这是老天亡我的命啊!这是老天亡我的命啊!9、颜渊死,子哭之恸。
从者曰:子恸矣。
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译文】颜渊死了,孔子哭得极其悲痛。
有关孔子的故事【三篇】

有关孔子的故事【三篇】【鸣鼓而攻】形容声讨犯罪的人。
孔子弟子冉求在朝中干活,准备试行新法,向孔子请教,孔子刚好是站在保守一边,于是气愤无比,把冉求骂个狗血淋头,冉求一再坚持自已的改革,于是孔子对众徒发出追杀令:冉求不是我的门徒,你们一起向他攻击吧!"[论语。
先进篇]]"求,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哇靠,人多力量大,自古都是人多胜人少,以强凌弱的风格早已定型。
你的社会关系如何?你有硬梆梆的后台吗?你的朋友多吗?如果没有,可得小心行事,洁身自好呀!【以强凌弱】凭借强力欺负弱小。
跖,一奴隶起义首领,士大夫蔑称起义者为盗。
孔子想游说盗跖走入正途,于是斗胆找了他,不料惹来盗跖一阵乱骂,骂得孔子是眼光失神,脸色如土,满怀感羞啊!来,那些看着孔夫子就烦的人们有机会了,跟着盗跖英雄一起骂:"你这死夫子,你不劳动却吃得香,不纺织却穿得好,整日摇唇鼓舌,惹是生非,迷惑天下君主,虚假做出孝敬父母,友爱兄弟之举,以求得封候,求得富贵,你就天下的盗。
尧,舜兴起后,设立百臣,商流放国君,周武王杀死商纣,从此社会都是以强凌弱。
你所说的那一套,是我所唾弃的,不能保全人的本性,都是奔走钻营,虚伪巧诈的东西。
天下人为啥不叫你盗丘,而叫我盗跖!你这个罪大恶极的人,赶快滚回去,不然,我将用你的肝拿来加菜配酒吃了哈!"【东家之丘】比喻不理解身边人物。
孔子名丘,老家山东,几千年来几乎无人不知。
不过他在世时,并没有如此名气。
[[孔子家语]]说:孔子的西邻住着一老头,却不是邻居是啥大人物,每次提到孔子都会直呼其小名,说是俺东家之丘如何如何。
《伶官传序》课文翻译

《伶官传序》课文翻译《伶官传序》课文翻译导语:对于文言文课文,同学们可以多练习翻译。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伶官传序》课文翻译,欢迎各位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伶官传序》课文翻译原文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
此三者,吾遗恨也。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受益。
”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译文唉!国家兴盛与衰亡的命运,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是由于人事吗?推究庄宗得天下和他失天下的原因,就可以知道了。
世人说晋王将死的时候,拿三支箭赐给庄宗,告诉他说:“梁国,是我的仇敌;燕王,是我扶持建立起来的;契丹与我订立盟约,结为兄弟,他们却都背叛晋而归顺梁。
这三件事,是我的遗留的仇恨;给你三支箭,你一定不要忘记你父亲的愿望。
”庄宗接了箭,把它收藏在祖庙里。
此后出兵,就派随从官员用猪、羊各一头祭告祖庙,请下那三支箭,用锦囊盛着,背着它走在前面,等到凯旋时再把箭藏入祖庙。
当庄宗用绳子捆绑着燕王父子,用木匣装着梁君臣的首级,进入太庙,把箭还给先王,向先王禀告成功的时候,他意气骄盛,多么雄壮啊。
等到仇敌已经消灭,天下已经平定,一个人在夜间呼喊,作乱的人便四方响应,他匆忙向东出逃,还没有看到叛军,士卒就离散了,君臣相对而视,不知回到哪里去。
17个与孔夫子有关的成语故事

17个与孔夫子的成语故事17个与孔夫子有关的成语故事成语是中华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17个与孔夫子有关的成语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1、至圣先师【解释】:至:最。
旧时特指孔子。
也称大成至圣先师。
【出自】:《礼记中庸》:“唯天下至圣,为能联盟睿知,足以有临也。
”《礼记文王世子》:“凡始立学者,必释奠于先圣先师。
”凡学,春官释奠于其先师,秋冬亦如之。
凡始立学者,必释奠于先圣先师,及行事,必以币。
凡释奠者,必有合也。
及行事,必以币。
凡释奠者,必有合也。
2、有教无类【解释】:不应为贫富,贵贱,智愚,善恶等原因把一些人排除在教育对象之外,对谁都进行教育。
【出自】:《论语卫灵公》:“子曰:‘有教无类。
’”西周时期,政府设国学和乡学两类。
国学又分大学和小学两级,而乡学则多称为庠、序、校、塾等。
《礼记王制》记载,“小学在公宫南之左,大学在郊,天子曰辟雍,诸侯曰泮宫”。
西周前期,因战事频仍,学校教育以武事为主,而西周后期政权稳定,开始倾重文化教育。
当时大学学习以礼、乐、射、书为主,而小学则多学六艺基础知识。
此时的教育依然以贵族教育为主,平民是很难进入官办学校学习的。
3、见贤思齐【解释】:贤:德才兼备的人;齐:看齐。
见到德才兼备的人就要向他看齐。
【出自】:《论语里仁》(孔子):“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示例】:则为他和曲填词,移宫换羽,使老夫见贤思齐,回嗔作喜。
出自元关汉卿《谢天香》第四折。
4、慎终追远【解释1】: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慎终:谨慎的思考人生于天地之间的意义。
追远:看看老祖宗们都留下了些什么,在自身与先贤之间做一个对比,应效法先古圣贤。
每个人都这样的去思考,人民的道德就自然敦厚了。
【解释2】:宋儒的解释。
终,人死;远,指祖先。
慎终追远,旧指慎重地办理父母丧事,虔诚地祭祀远代祖先,后也指谨慎从事,追念前贤。
【解释3】:慎,害怕;终,结果;追远,指找当初的动机和原因。
正所谓凡人怕果,圣人怕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鸣鼓攻冉求
(论语杂谈之六十)
《谷梁传》记云:“古者三百步为里,名曰井。
井田者,九百畒,公田居一。
”这可能是“井田”一词的始源。
古制八家一井,《谷梁传》所谓“井田者”,是指以方九百畒为一里,平均划为九区,一区百畒,八家各分得一区,有私田百畒,九区中间一区为公田百畒,八家私田共养公田,这形状恰如“井”字,这就是后来的所谓历史学家言称的井田制。
其实,上古时期是否真的有过井田制,尚未可知,《辞源》对井田制的解释为:相传古代奴隶社会的一种土地制度。
一个“相传”就表明《辞源》的编者,并不完全赞同古有井田制的说法。
在农业社会,土地税赋是朝廷的主要财政来源,故而,税赋政策的变化,可以说,是社会政治走向的风向标。
春秋后期,鲁国实行的初税亩的田赋制度,确实使土地私有合法化,促进了社会生产关系的发展。
当然,围绕税赋政策,一定会有“变”与“不变”的派别相斗。
历史上著名的变法运动,几乎都含有税赋变革的内容,又都是在“变”与“不变”的争斗中进行的。
而最早因税赋变革发生争斗的,应是孔子。
《国语》有云:“季康子欲以田赋,使冉有访诸仲尼,仲尼不对,私於冉有曰:求来,女闻乎?先王制土,籍田以力,而砥其远迩;赋里以入,而量其有无;任力以夫,而议其老幼。
于是乎有鳏寡孤疾,有军旅之出则徵之,无则已。
其岁,收田一井出秽禾,秉刍,缶米,不是过也。
先王以为足。
若子季孙欲其法也,则有周公之籍矣;若欲犯法,则笱而赋,又何访焉。
”这段记录,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信息,鲁国执政者季康子,欲要行田赋,改古制,派冉有去征求孔子的意见,孔子虽无明确的反对态度,但一句“若欲犯法,则笱而赋,又何访焉。
”足以表明了自己的立场。
季康子此后即行田赋,冉有成为具体执行者。
孔子对冉有不遗余力的推行季康子的田赋政策,十分反感,他把自己对季康子行田赋的不满,一下子全都迁怒到自己的学生冉有身上。
论语曾经有云
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
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孔子对自己的学生,用“非吾徒也”,这样激愤言辞,在论语中仅此一处。
这无异于清理门户,可见孔子对季康子“用田赋”,是何等不满。
应该说,季康子“用田赋”,在当时是一种利鲁国,益社会的进步之举,但此法与孔子的“为政以德”相悖,而自己的学生冉求又为帮凶,无论从政治立场上,还是为师之尊严上,孔子都受到了刺激,老夫子焉能不怒。
但,孔老夫子是一个很中庸的人,他不去攻击季康子,而迁怒自己的学生,可见他对季康子的变革,知其有利于民,却又不想随和;他对冉求嘴上说“非吾徒也”,却不真的去清理门户,反而一直认为冉求有治政之才。
而自己也靠冉求,季康子之力而返鲁,结束了颠沛流离的生活。
孔子对待季康子“用田赋”的态度,心中不满,而身受其利,这竟然成了历史发展的魔圈,后来几乎所有的变革,都按着孔子态势向前发展。
商鞅变法,秦人车裂商鞅之时,却受用者商鞅变法后,强秦的荫护;王安石变法,被骂为“天下第一小人”,但北宋有了一次富国强兵,扭转积贫积弱局势的契机;张居正死后被掘墓暴尸,但明王朝有了万历盛世。
可见,任何一次政治变革,人们目光如豆,极力搜索变革的弊端,同时又受用着变革带来的实惠。
今天不也是这样吗?
我们享受着改革的成果,步入了繁华的现代经济环境,但我们有了对现实生活更多的指责,当我们在优裕的环境中,夸夸其谈,津津乐道时,而谈道称赞的却是已往,昔日。
这就是社会人群的“求全”心理,他们记住了社会昔日的成功,又发现了社会今天的不足,他们希望有一个“全”而“美”的社会,要求执政府官员做到尽善尽美,而我们的执政者们,与百姓的心理恰好相反,他们天天都在批评过去的社会,时时都在吹虚他们执政时期的业绩,正因如此,我们的社会正一天天走向衰落。
愿我们执政府官员都能记住已往,昔日的成功之处,发现今天的社会弊端,在革除弊端中创新,也许我们还有可能走向日臻完善的生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