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学琴

合集下载

孔子学琴概论主要内容

孔子学琴概论主要内容

孔子学琴概论主要内容第一部分:孔子与音乐的关系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对音乐的热爱和才华也是众所周知的。

孔子认为音乐是一种能够陶冶人性、培养情操的艺术形式。

他曾经说过:“音乐可以养性,修身,治国,平天下。

”这句话表明了孔子对音乐的高度评价和重要性认知。

第二部分:孔子学琴的经历和成果孔子年轻时就开始学习音乐,特别是学琴。

他师从于古代著名的音乐家师襄,学习了古琴的演奏技巧和音乐理论知识。

孔子对音乐的追求和研究极为认真,他不仅学会了琴的基本演奏技巧,还深入探索琴音的韵律和情感表达。

第三部分:孔子对琴的理解和看法孔子认为琴音能够表达人的情感和思想,他将琴视为一种修身养性的工具。

孔子强调琴音的和谐、美感和情感共鸣,他认为好的琴音能够使人的心灵得到净化和升华。

孔子的琴艺也深受他的学生和弟子们的赞赏,他们认为孔子的琴音能够使人们感受到一种超越凡俗的美。

第四部分:孔子学琴的影响孔子学琴对于他个人的成长和修养有着深远的影响,同时也对后世的音乐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孔子的琴艺和音乐观念被他的学生和弟子们继承和发扬光大,形成了中国古代音乐的重要传统。

孔子的音乐思想也为后世的音乐教育和音乐创作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第五部分:结语孔子学琴的经历和成果不仅展示了他对音乐的热爱和才华,更表明了他对音乐的深刻理解和对人性的关怀。

孔子的琴艺和音乐理念为后世的音乐发展和人们的精神追求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孔子对音乐的热爱和追求,将音乐的美好传递给更多的人们,让音乐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帮助我们修身养性,提升自己的情操和素养。

《孔子学琴》文言文翻译

《孔子学琴》文言文翻译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孔子一生好学,遍访贤者,以广其学。

孔子尝游于齐,闻齐人善鼓琴,心向往之,遂往学琴。

孔子至齐,访琴师师旷,师旷闻孔子求学,大喜过望,遂以琴授孔子。

孔子拜师,虚心求教,师旷见孔子好学,倍加器重。

孔子学琴,日以继夜,孜孜不倦。

孔子学琴之初,师旷曰:“吾闻之,学琴者,先学《关雎》,次学《鹿鸣》,再学《伐檀》,后学《清商》。

此四曲,乃琴之根本,孔子宜先学之。

”孔子闻言,如获至宝,遂以四曲为纲,专心致志,苦心孤诣。

孔子学《关雎》时,师旷告诫曰:“《关雎》者,琴曲之始也,其曲调优美,寓意深远。

孔子宜用心体会,领悟其中之意。

”孔子闻言,反复品味,渐悟其中之妙。

孔子学《鹿鸣》时,师旷又曰:“《鹿鸣》者,琴曲之中也,其曲调悠扬,寓意吉祥。

孔子宜把握曲调,领悟其吉祥之意。

”孔子遵师旷之教,潜心钻研,渐入佳境。

孔子学《伐檀》时,师旷再曰:“《伐檀》者,琴曲之末也,其曲调激昂,寓意刚毅。

孔子宜以刚毅之心,领悟其意。

”孔子心领神会,奋发向前,不断进取。

孔子学《清商》时,师旷赞曰:“《清商》者,琴曲之巅峰也,其曲调清丽,寓意高远。

孔子宜以高远之志,领悟其意。

”孔子闻言,胸怀壮志,矢志不渝。

孔子学琴数载,琴艺大进。

一日,师旷问孔子:“孔子,吾观汝琴艺日进,然汝所弹之曲,有何妙处?”孔子答曰:“吾学琴,非为技艺,乃为修身养性。

吾所弹之曲,虽各有妙处,然皆寓意深远,引人深思。

”师旷听后,拍案叫绝,曰:“善哉!孔子之学,已至化境矣。

吾闻之,学艺之道,莫如修身。

孔子学琴,实乃修身养性之典范也。

”孔子学琴,不仅技艺高超,更以琴修身养性,感悟人生。

孔子曰:“吾学琴,意在修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孔子学琴,成为后世修身养性的楷模,其精神永存于世。

孔子学琴之事,传遍天下。

后人纷纷效仿,以琴修身养性,传承了孔子的精神。

孔子学琴,成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千古流传,永不磨灭。

孔子学琴,一则展示了其虚心好学、孜孜不倦的精神风貌;二则彰显了其修身养性、以琴悟道的境界。

孔子学琴故事

孔子学琴故事

孔子学琴故事孔子,名丘,字仲尼,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被后世尊称为“至圣先师”。

他的思想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影响深远,而他的一生也充满了传奇色彩。

除了治学育人,孔子还是一个热爱音乐的人,他精通琴棋书画,其中尤以琴技最为出色。

而孔子学琴的故事,也成为后人津津乐道的佳话。

相传孔子年轻时,曾经向老师请教琴艺。

老师是一位琴艺精湛的音乐家,他教授孔子琴艺的同时,也传授给孔子很多做人处世的道理。

孔子虚心学习,刻苦钻研,很快就掌握了精湛的琴艺。

他常常在琴声中陶醉,琴声如泣如诉,仿佛能够倾诉出他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思想。

有一天,孔子听说有一位名垂千古的大音乐家要来临近的城市举办音乐会,他决定前去一睹大师风采。

音乐会上,大师的琴艺果然非凡,他的琴音如泣如诉,仿佛能够触动人心最柔软的地方。

孔子心生敬佩,但同时也对自己的琴艺产生了怀疑和挑战。

他意识到自己的琴艺与大师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

孔子心里暗下决心,他决定要更加努力地学习琴艺,不断提高自己的水平。

他回到家中,闭门苦练,每天都在琴声中度过。

有时候,他会悠然自得地弹奏,有时候又会陷入沉思,琴音中透露出他对人生、对道德、对伦理的思考。

他的琴声越来越有了自己独特的风格,那是一种深沉、悠远、充满智慧的音乐语言。

经过长时间的苦练,孔子的琴艺终于得到了突破。

他的琴音清澈悠扬,仿佛能够穿越时空,触动人心。

人们都说,孔子的琴声能够让人感受到人生百态,感受到生活的哲理。

孔子的琴艺渐渐传遍了整个国家,成为了一种精神的象征。

后来,孔子成为了一代伟人,他的思想被传颂千古,而他的琴艺也成为了后人学习的楷模。

人们常常在琴声中感受到孔子的智慧和情感,那是一种超越了语言的交流,一种灵魂的对话。

孔子学琴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伟大的人不仅要在学问上有所建树,在艺术上也要有自己的追求。

孔子用他的琴声,传递出了对人生的理解和对伦理的追求,他的琴艺成为了一种精神的力量,感染了无数的后人。

正是这种精神力量,让孔子的思想和精神得以传承,成为了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孔子学琴教案

孔子学琴教案

孔子学琴教案导言: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和政治家,被后世尊称为“圣人”。

他是中国儒家学派的创立者,教育理念和思想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除了教导弟子修身立德、做一个贤良的人外,孔子还鼓励学生发展音乐才能,其中包括学琴。

本篇教案将介绍孔子学琴的经历,并提供一些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希望对教授古代乐器的教育工作者和对古代中国音乐感兴趣的人有所帮助。

一、孔子学琴的背景孔子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他非常重视音乐的教育和学习。

据《论语》所载,孔子在他的学校中教授音乐,并自己也参与其中。

在古代中国,学习琴是士人的一项重要修身养性的活动,孔子作为一位受人尊敬的教育家,自然也熟悉并参与了这一活动。

二、孔子学琴的意义1.音乐的教化作用:孔子认为音乐具有教化的作用,可以培养学生的德行和性格。

通过学习琴,学生可以陶冶情操,培养出高尚的情操和修养。

2.发展审美能力:学习琴可以帮助学生发展审美能力。

孔子相信,只有欣赏和理解美,才能真正成为一个有教养、有品味的人。

琴艺的修炼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欣赏音乐之美。

3.培养情感表达能力:孔子认为琴音能够表达人的情感。

通过学习琴,学生可以培养情感表达的能力,更好地与人交流和沟通。

三、孔子学琴的教学方法1.明确目标:教学开始之前,要明确学生学琴的目标。

是为了提高审美能力,还是为了培养情感表达能力,或者是为了了解古代音乐文化。

不同的目标会对教学方法产生影响。

2.选择合适的琴: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学习需求,选择合适的琴器。

对于初学者,可以选择尺寸较小的古琴或箜篌,便于掌握和练习。

3.基础训练:教学要从基础训练开始,包括正确的姿势和手指的放置。

学生需要掌握琴的基本构造和音阶的演奏方法。

4.学习古代琴曲:孔子时代的琴曲流传至今有限,但我们可以选择一些与孔子时代背景相关的古代琴曲进行教学。

例如《广陵散》和《阳关三叠》等。

5.音乐教育与诗词联结:孔子非常注重诗词的学习,将诗词与音乐相结合,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表达琴曲的情感。

孔子学琴ppt课件

孔子学琴ppt课件
孔子学琴
目录
• 孔子学琴的背景 • 孔子学琴的过程 • 孔子学琴的影响 • 孔子学琴的意义 • 结语
01
CATALOGUE
孔子学琴的背景
孔子的生平
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公元前479年,是中国春秋时期的思 想家和教育家。
孔子出生在鲁国的陬邑,从小受到家庭熏陶,对礼仪、音乐、文学等方面有浓厚兴 趣。
曲。
深入理解音乐
02
在学习过程中,孔子不仅学习如何弹琴,还深入了解琴曲背后
的意义和故事,使自己的理解更加深刻。
琴与人生的结合
03
孔子开始将琴曲与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感悟相结合,使琴成为表
达自己思想和情感的一种方式。
孔子学琴的后期
融会贯通
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实践,孔子 的琴技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 他能够自如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
孔子曾担任鲁国大夫,后致力于教育事业,创立儒家学派,成为后世儒家思想的奠 基人。
孔子学琴的起因
孔子在年轻时便对音乐产生了 浓厚的兴趣,尤其对琴艺情有 独钟。
一次偶然的机会,孔子听到一 位名叫师襄子的琴师弹奏琴曲 ,被其琴声所吸引,决定向他 学习弹琴。
从此,孔子开始了他的学琴之 路,通过不断努力和勤奋练习 ,逐渐掌握了高超的琴艺。
音乐的力量
孔子认为音乐能够陶冶人的情操,提 升人的修养,这种对音乐力量的认识 也是我们应该了解的。
对知识的追求
知识的重要性
孔子通过学琴,认识到了知识的重要性,这种对知识的追求和重视也是我们应 该学习的。
知识的应用
孔子不仅学习琴艺,还将其应用到生活中,让知识服务于生活,这种对知识的 应用也是我们应该学习的。
培养谦逊品质
孔子在学琴过程中,不断 向他人请教,虚心接受指 导,培养出了谦逊、虚心 的品质。

古诗孔子学鼓琴师襄子翻译赏析

古诗孔子学鼓琴师襄子翻译赏析

古诗孔子学鼓琴师襄子翻译赏析
“孔子学鼓琴师襄子”出自文言文《孔子学琴》,其古诗原文如下:【原文】孔子学鼓琴师襄子,十日不进。

师襄子曰:"可以益矣。

"孔子曰:"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

"有间,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

"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

"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益矣。

"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也。

"有间,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

曰:"丘得其为人,黯然而黑,几然而长,眼如望羊,如王四国,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师襄子辟席再拜,曰:"师盖云《文王操》也。

" 【翻译】孔子向师襄子学琴,学了十天仍没有学习新曲子,师襄子说:“可以增加学习内容了。

”孔子说:“我已经熟悉乐曲的形式,但还没有掌握方法。

”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你已经会弹奏的技巧了,可以增加学习内容了。

”孔子说:“我还没有领会曲子的意境。

”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你已经领会了曲子的意境,可以增加学习内容了。

”孔子说:“我还不了解作者。

”又过了一段时间,孔子神情俨然,仿佛进到新的境界:时而庄重穆然,若有所思,时而怡然高望,志意深远;孔子说:“我知道他是谁了:那人皮肤深黑,体形颀长,眼光明亮远大,像个统治四方诸侯的王者,若不是周文王还有谁能撰作这首乐曲呢?”师襄子听到后,赶紧起身再拜,答道:“我的老师也认为这的确是《文王操》。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1。

孔子学琴阅读理解

孔子学琴阅读理解

孔子学琴阅读理解孔子作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言行举止一直是后人学习的楷模。

在《论语》中,有一则关于孔子学琴的故事,让我们一起来解读一下。

孔子曾经说过:“学琴不厌五十子,始可以为子矣。

”这句话的含义其实非常深远。

孔子认为学琴是非常重要的,不仅可以陶冶情操,培养气质,更可以培养人的耐心和毅力。

五十子也就是指五十首曲子,这意味着只有通过反复练习,才能真正掌握琴艺。

在古代,学琴是一种高雅的修身养性的行为,可以提高人的修养和境界,更能让人感受到音乐的美妙和神奇。

孔子之所以强调学琴不厌五十子,是因为他认为只有在反复练习中,才能真正掌握琴艺,才能够达到高超的水平。

这也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启示,就是只有在持之以恒的努力和坚持中,才能够取得真正的成功。

学习琴艺需要不断地练习和积累,只有通过不懈的努力,才能够取得进步,才能够超越自己,达到更高的境界。

除了学琴,孔子还强调了“始可以为子”。

这里的“子”可以理解为一种荣誉和身份,也可以理解为一种境界和修养。

孔子认为只有通过学习琴艺,才能够真正成为一个有修养有内涵的人,才能够达到一种高尚的境界。

在古代,琴是一种象征高雅的乐器,学琴也是一种高尚的行为,通过学琴可以提高人的修养和境界,使人更加忠孝仁义礼智信等美德。

总的来说,孔子学琴的故事告诉我们,学习是一种持之以恒的过程,需要不断地努力和坚持。

只有通过反复练习和积累,才能够真正掌握一项技能,才能够取得真正的成功。

学琴不仅可以陶冶情操,提高修养,更可以让人感受到音乐的美妙和神奇,达到一种高尚的境界。

学习琴艺不仅是为了掌握一门技能,更是为了提高人的修养和境界,让人变得更加优雅和高尚。

愿我们都能够像孔子一样,通过不懈的努力和坚持,取得真正的成功,成为有修养有内涵的人。

孔子学琴故事

孔子学琴故事

孔子学琴故事孔子,名丘,字仲尼,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

他的思想对中国乃至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除了治学肄业,孔子还是一位琴师。

他学琴的故事,至今仍然传颂不衰。

据《史记》记载,孔子小时候就对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从小就喜欢弹琴,而且对琴艺有着很高的要求。

他常常对自己说,“琴瑟在御,莫不中美,而谁其能中焉?”他认为琴瑟是一种极其高贵的乐器,只有美好的品德才能奏出美妙的音乐。

孔子年轻的时候,曾经到过齐国。

当时齐国有一位名叫伯牙的琴师,他和一位名叫子期的知音相识。

伯牙和子期都是琴艺精湛的大师,他们两人对音乐有着相同的理解和追求。

他们常常相约在一起,一边品茗一边弹琴,互相欣赏对方的琴艺。

他们的琴音和谐悦耳,久而久之,伯牙和子期成了知音好友。

有一天,子期去世了。

伯牙非常伤心,他觉得再也找不到一个能够与自己相得益彰的知音了。

于是,他决定放弃琴艺,不再弹奏琴音。

他把自己的琴砸了,再也不愿意弹奏。

孔子听说了伯牙的故事,深受触动。

他认为伯牙的行为是对知音的一种最高的敬意,也是对音乐的最高的追求。

孔子决定去见伯牙,向他学习琴艺。

于是,孔子来到了齐国,拜访了伯牙。

他向伯牙请教琴艺,希望能够学到一些琴艺的精髓。

伯牙很高兴,他觉得孔子是一个有志向的人,于是毫不保留地把自己的琴艺传授给了孔子。

孔子在伯牙的指导下,用心学习琴艺。

他每天都坚持练琴,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琴艺水平。

经过长时间的努力,孔子终于成为了一名琴艺高超的琴师。

他的琴音悠扬动听,深受人们的喜爱。

孔子学琴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用心去追求,才能够取得真正的成就。

孔子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对音乐的热爱和追求,也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伟大思想家的另一面。

他的故事激励着我们,让我们知道只要有恒心和毅力,就一定能够取得成功。

在孔子的琴音中,我们不仅能够感受到音乐的美妙,更能够感受到一种对美好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

正是这种追求和热爱,让孔子的琴音成为了永恒的经典,也让孔子的形象在人们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学琴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方面:正确认读本课 7 个生字,理解“炉火纯青、毕 恭毕敬、如痴如醉”等词语的意思。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抓住孔 子的做法与语言,理解课文内容,初步了解孔子做事认真的品质。

2、过程与方法方面:课堂上引导学生重点抓住孔子的语言、动作、 神态来体会孔子不断进取的精神,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演一演《孔子学琴》的故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学习孔子谦逊好学,做事一丝不苟、 精益求精的品质。

教学重点: 感悟孔子不断进取、精益求精的优秀品质。

教学难点:默读课文,抓住描写孔子学琴的语句,理解孔子的琴艺是怎样 达到炉火纯青的。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开火车读词语。

2、回顾课文,说说孔子学琴经历了那些阶段? (随生说师相机板书)学会曲谱 掌握技巧 领会思想 体会作者二、品读人物,感悟思想 1、学习第 1 自然段 。

2、生自由读文,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

3、指名反馈。

品读赏析,讨论交流: (一)、出示学习提示 1: 孔子是怎样使自己的琴艺达到炉火纯青的超高水平呢?边读边把课文描写孔子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画出来,认真读一读,仔细体会,在旁边写 上批注。

1、他踏着琴声来到孔子的窗前,只见孔子正毕恭毕敬地弹着那首曲子,弹完一遍又弹一遍,丝毫没有厌倦的样子。

2、 孔子连忙站起来,诚恳地说:“我只学会了曲谱,还没有真正掌握弹奏的技巧呢!”说完,又席地而坐,继续弹奏起来。

3、孔子摇摇头说:“我还没有真正领会这首作曲者的思想内容,这样弹奏怎么会使人感动呢?” 4、孔子又摇摇头,认真地回答:“不行啊,我还没体会出作曲者是一位怎样的人呢!”说完,又沉浸在琴声里,似乎想得很远很远...... 5、从这些句子的学习中,你体会到孔子是怎样的人?板书:勤学苦练、一丝不苟等。

(二)出示学习提示 2:在整个练琴的过程中,师襄几次去看孔子学琴?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 2~ 6 自然段,用横线画出师襄看孔子弹琴时的神情变化以及对孔子的评价,说一说 自己的感受。

1、句子一:他看到孔子的手指运用自如,乐曲弹奏得像小溪流水一样顺畅自然, 悦耳动听。

便说:“你已经掌握了弹奏的技巧,可以学一首新的曲子了。

” 2、句子二:刚一进门,他就被激情洋溢的乐曲声迷住了。

师襄听得如醉如痴, 仿佛被带到一个从未到过的境地。

一曲弹完,好半天,师襄才醒悟过来。

3、句子三:他静静地坐在孔子身旁,感情随着琴声抑扬起伏。

4、句子四:师襄一听,既惊异,又佩服。

他站起身来,向孔子深深地行了一礼, 说:“你的琴艺真是炉火纯青啊!我听老师讲过,这首乐曲的名字就叫《文王操》。

” 5、指导分角色朗读。

6、演一演。

四、感悟写法 1、同学们,文章主要写孔子学琴,那为什么四次出现描写师襄听琴的神态、动 作、语言? 2、指名回答。

3、教师提示:这样描写是从侧面表现出孔子的虚心好学、精益求精、不断进步 的优秀品质。

我们在以后写文章的时候也要运用这种写法。

4、学习用侧面描写写几句话。

五、总结全文,说说收获。

1、师小结:回顾孔子学琴的时间的词语,可见孔子学琴学得时间很长。

孔子的 琴艺因为时间的推移而变得纯熟,精湛,最终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2、我们今天学了这篇课文,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六、诵读名言,感情升华师:有几千弟子的孔子谦虚好学,不断进取,做事精益求精,他做事的态度 一定对我们今后的人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下面让我们共同分享他的思想精华。

(齐 读)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4、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5、温故而知新。

6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七、板书设计 12 孔子学琴不知又过了多少天 又过了些时候 过了几天 一晃十天过去了体会作者 领会感情 掌握技巧 学会曲谱精益求精 一丝不苟 勤学苦练 不断进取第二课时(一)导入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对课文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现在让我们再一次 走进课文走近孔子,在文章的字里行间,在这位伟人身上借鉴一些值得我们学习 的品质。

(二)精读品悟1、幻灯出示:请大家默读课文思考,你认为孔子用多长时间学会了这首曲子?在文中相应的地方作简单的笔记。

2、学生默读思考3、交流(在交流中感悟文章思想感情)生 1:我认为孔子用了十天的时间就学会了这首曲子。

因为文中第二自然段 写着“一晃十天过去了……他踏着琴声来到孔子窗前,”师襄之所以可以踏着琴声 来到孔子窗前,说明孔子已经会弹这首曲子了,而且弹奏的节奏也还不错。

生 2:我不同意他的观点。

课文中第三自然 “过了几天”孔子仍然在弹这首 曲子,后来两次师襄去看孔子时,孔子也都在练习这首曲子,所以孔子学这首曲 子的时间应该比十天长一些。

生 3:我也这样认为:孔子学这首曲子的时间应该比十天长一些。

文中二至五自然段里有一些表示时间的词语“一晃十天过去了”“过了几天”“又过了些时候”“不知又过了多少天”这些时间加起来也该有一个月了吧。

生 4:不对。

在第二自然段中明明写着师襄的话“你已经练了整整十天,这首曲子也会弹了,可以再学一首新曲子了。

”在十天的时间里,连老师都说他会弹了,可见他是在十天的时间里学会了这首曲子。

生 5:十天就学会了,那以后的时间他是在玩吗?(教师见时机成熟)于是引导说:同学们的观点都非常有道理,请同学们再 一次认真的读课文,请你在最能表明你观点的词语或句子处仔细琢磨,然后把你 想到的告诉大家。

以便更有力的说明自己的观点。

5、学生默读课文思考。

然后,找到与自己观点一致的同学组成小组交流自己的意见、理由或想法。

6、全班交流。

师:请两种不同意见的小组各先用一句话简单阐明自己的观点。

生 01:我们仍然坚持孔子用了短短的十天时间学会了曲子。

生 1:我们认为孔子学会这首曲子用了十多天甚至一个月的时间。

师:我们先请认为孔子十天学会曲子的同学发表自己的意见好吗? 生 02:文中记录着师襄的话:“你已经练了整整十天,这首曲子也会弹了, 可以再学一首新曲子了。

” “整整十天”从整整一词可以看出师襄觉得这些时 间已经足够了已经不短了,这足以说明孔子用十天时间学会了这首曲子。

老师打断:你能把你体会到的师襄话中的意思读出来吗? 学生朗读。

生 03:课文中写着:“他踏着琴声来到孔子窗前,只见孔子正毕恭毕敬的 弹那首曲子,弹完一遍又弹一遍,丝毫没有厌倦的样子。

” 踏着琴声来到孔子 窗前说明孔子弹得已经不错了,节奏感很好了。

生 04:文中第一自然段写着“他有多方面的特长”“还精通音乐”“尤其 弹得一手好琴”像这样一位人物,用十天学会一首曲子足够了。

生 05:我忽然想到, 孔子弹琴已经这样了不起还拜师襄为师学习弹琴,说明师襄的琴一定弹得更好,在当时应该算得上是位艺术家了吧。

所以他的话绝对可信。

孔子就是十天学会的曲子。

师:你们的理由太充分了!现在想改主意的同学,你可以被他们几个统一过去了。

生 2 迫不及待的站起来:别过去,听听我们的意见再说吧。

十天的收获在师襄和我们一般人的眼里,孔子是学会了这首曲子,可是孔子自己却并不满足,大 家听听孔子的话:“我只学会了曲谱,还没有真正掌握弹奏的技巧呢!”孔子认为 自己十天下来了,弹得还不够好,还需继续努力。

又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为他觉得自己没有掌握弹奏技巧,不算真正的会弹这首曲子。

师:我们也特想听听你读一读孔子的话。

这位学生读孔子的话。

生 3:我来接着说。

后来孔子就继续练琴,过了几天,他掌握了弹奏的技巧, 还不满足,还要弹出曲子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

他对自己的水平总也不满足。

所以孔子是用了更长的时间练习这首曲子的。

师:老师听了你们两方面的理由以后,有这样一种感觉:看来关于孔子练习 的时间长短已不再重要了,关键在于人们对“学会”的认识不同,是吗? 孔子对 自己提出一系列的要求,他做到了吗? 生:他做到了。

第三自然段中写着“孔子的手指运用自如,乐曲弹奏的像小 溪流水一样顺畅自然、悦耳动听”真说明他已经掌握了弹奏的技巧。

我也练过琴, 一首曲子我练了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时,弹起来仍不免断断续续,偶尔用错手指。

如果我在回琴的时候能够做到手指运用自如,老师一定会给我一百分的。

生:孔子继续练琴时,他弹得更好了,弹出了曲子的思想感情“师襄再次来 到孔子的住处。

刚一进门,他就被激情洋溢的乐曲声迷住了。

……一曲弹完,好 半天才醒悟过来。

”我觉得孔子此时已经弹得太好了,曲中的情感可以把人给迷 住,真是太了不起了!我真想听听这样的曲子! 师:很遗憾,老师课前并没有找到这首曲子。

大家想个办法,怎样才能让我 们领略一下如此迷人、如此激情洋溢的乐曲风采呢? 学生稍沉默了。

师:让我们认真地读课文吧,读出师襄的感受,从这些描写师襄感受的句子 中想象一下曲子的美妙,称赞一下孔子技艺的高超。

指导朗读这部分。

师襄听到让他如此陶醉的曲子以后,说了什么?学生几乎是异口同声地朗读了师襄的话。

师:同学们觉得师襄的话语气怎样?生:师襄语气里满是赞叹。

生:他的语气中充满了对孔子的佩服。

师:让我们怀着这样的感觉再读一次师襄的话。

学生再次朗读师襄的话 教师朗读孔子的话:“不行啊,我还没有体会出作曲这是一位怎样的人呢!” 读后稍顿再问:“故事到此处你有何感想?” 生:我觉得孔子对自己要求太高了。

生:我觉得从一首曲子体会作者是怎样的人,这是不太可能的。

虽然文中记 述孔子做到了,我还是觉得有些不可思议。

所以孔子真了不起呀! 师:孔子确实做到了!让我们看一看当时的情景吧。

学生自由的大声朗读课文第五自然段。

然后自由发表意见。

诸如:“孔子太 了不起了!”“弹到这种程度太不容易了!”等等。

师:所以师襄称赞孔子的琴艺是—— 学生中不少人一起回答:“炉火纯青!” 师:你知道这个词语的含义吗? 生:我猜了一下,可能是说炉子里的火呈现青色吧。

生:我查了字典,没能查到它的解释。

生:我在成语词典中找到了它的含义。

相传道家炼丹,直到炉子里的火苗呈 现纯青色时,就算成功了。

比喻学问、技术或办事达到了纯熟完美的地步。

孔子 真是太了不起了! 师:同学们使用工具书的能力和意识越来越强了,老师真为此高兴。

回到课 文,孔子确实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

小小的一件学琴的事就让后人们如此赞叹不 已。

那么,从今天孔子学琴这件事来看,他身上到底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品质 呢?生:我认为孔子做事非常认真,他“毕恭毕敬的弹那首曲子,弹完一遍又弹 一遍,丝毫没有厌倦的样子。

” 他对自己要求非常严格。

生:我认为孔子非常谦虚,他本来弹琴非常好了,还要继续拜师学习。

生:我想起了《论语》中的一句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孔子这样做正是 这句话的最好解释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