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洛阳纸贵想到的

合集下载

洛阳纸贵的故事50字

洛阳纸贵的故事50字

洛阳纸贵的故事50字洛阳纸贵的故事。

洛阳,是中国历史上的古都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最繁华的城市之一。

在古代,洛阳曾是东汉、魏晋、北魏、隋唐等朝代的都城,因此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而在这些历史文化遗产中,最为人所熟知的就是“洛阳纸贵”的故事。

“洛阳纸贵”是指在唐代洛阳地区盛行的纸张制作业,其纸张质地细腻,光洁平整,因此备受青睐。

据史书记载,唐代时期,洛阳每年都要生产大量的纸张,不仅供应本地需求,还远销各地,因此被誉为“纸贵”。

洛阳纸贵之所以备受推崇,与当时的纸张制作工艺密不可分。

唐代的纸张制作工艺非常精湛,制作纸张的原料主要是麻、葦、桑等植物纤维,经过多道工序加工而成。

其中,关键的工序包括浸泡、捣烂、过筛、晒干等,每一道工序都需要工匠们精益求精,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正是由于这些精湛的工艺,才使得唐代的纸张质地细腻,光洁平整,备受青睐。

而洛阳纸贵的盛行,也促进了当时的文化繁荣。

在唐代,文人墨客纷纷前来洛阳,购买纸张,以供自己创作诗文。

而这些诗文又通过纸张的远销,传播到了各地,成为了当时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

因此,可以说,洛阳纸贵不仅是一种商品,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播和交流。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洛阳纸贵的辉煌时代渐渐远去。

随着纸张制作工艺的改进和发展,其他地区也纷纷兴起了纸张产业,洛阳纸贵的地位逐渐式微。

而随着文化传播方式的多样化,纸张在文化传播中的地位也逐渐被其他媒介所取代。

因此,洛阳纸贵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成为了历史的记忆。

然而,即便洛阳纸贵已经成为了历史,但其影响却依然深远。

洛阳纸贵不仅是唐代洛阳的一段历史,更是中国古代纸张制作工艺的典范,对后世的纸张制作工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洛阳纸贵也见证了唐代文化的繁荣,成为了唐代文化的重要符号,对后世的文化传承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因此,洛阳纸贵的故事,不仅是一段历史,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精神传统。

正是这种精湛的工艺和文化传承,才使得洛阳纸贵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段传奇,留下了永恒的记忆。

洛阳纸贵的故事50字

洛阳纸贵的故事50字

洛阳纸贵的故事50字洛阳纸贵的故事。

洛阳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也是一座充满传奇色彩的城市。

而“洛阳纸贵”更是洛阳的一大特色,它不仅仅是一种文化现象,更是一种历史的见证。

洛阳纸贵的故事源远流长,让我们一起来探寻其中的奥秘。

据史书记载,洛阳纸贵最早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

当时的洛阳是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纸张的制作技术也日臻完善。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洛阳纸贵开始逐渐兴起。

那个时代,洛阳的纸张以其精美的质地和独特的制作工艺而闻名于世,成为了当时社会上层人士炙手可热的文化品。

随着时间的推移,洛阳纸贵逐渐演变成了一种文化现象。

在唐宋时期,洛阳纸贵更是达到了巅峰。

当时的洛阳纸张不仅在中国国内备受推崇,更是远销海外,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一张名片。

洛阳纸贵的传播,不仅仅是纸张本身的传播,更是中国文化的传播,成为了中国文化在国际上的一种象征。

然而,随着历史的变迁,洛阳纸贵也逐渐式微。

在明清时期,洛阳纸贵的辉煌已经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其他地方的纸张开始崭露头角。

洛阳纸贵的式微,也标志着中国文化的变迁和发展。

然而,即便洛阳纸贵已经不再是当年的模样,但它留下的历史印记却永远铭刻在中国文化的长河之中。

如今的洛阳,依然是一座充满魅力和历史底蕴的城市。

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古代文化的沉淀,也可以体验到现代文明的薪火相传。

而洛阳纸贵的故事,则是这座城市文化的一部分,它见证了洛阳的兴衰,也见证了中国文化的传承。

在当今社会,我们可能已经很少听到洛阳纸贵这个词语,但它所代表的精神却一直在我们身边。

洛阳纸贵所传承的,不仅仅是纸张的制作工艺,更是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正是这种魅力,让洛阳纸贵的故事成为了历史的一部分,也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一种传承。

总之,洛阳纸贵的故事是中国文化历史中的一个重要篇章,它见证了中国文化的繁荣与发展,也见证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勤劳。

让我们一起珍惜这段历史,传承这份文化,让洛阳纸贵的故事继续在中国文化的长河中流传下去。

古代勤学的名人例子

古代勤学的名人例子

古代勤学的名人例子古代勤学的名人例子:1、囊萤映雪晋代的车胤和孙康为了学习,夜晚点不起灯,车胤夏日里就捉萤火虫装在绢袋中照明,而孙康则在冬夜下大雪时,映着雪光读书。

2、悬梁刺股汉代孙敬读书非常勤奋,他拿一根绳子系在头顶上,绳子另一端挂在屋梁上,让自己始终保持清醒。

最终成为当世大学者。

战国时苏秦出身寒微,但他读书非常勤奋,如果昏昏欲睡,就自己拿一把锥子来刺击大腿,最后苏秦终于学成满腹经纶,挂六国相印。

3、凿壁偷光西汉学者匡衡贫而好学。

为了能借邻家的烛光读书,他在墙壁上凿了个洞。

当地一个大户人家有许多藏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工,不要报酬。

主人很惊奇,问他为什么,他说:我想得到主人的书,全部读完它。

主人很受感动,就用书作报酬资助他。

后来,匡衡成了一个知识渊博的学者。

4、焚膏继晷韩愈是唐代著名文人,通六经百家之学,崇尚儒术,以提倡古文为职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在年少时便中进士第,但因个性不适官场,一辈子在仕途中浮沉不定,颇有失志之感,《进学解》这篇作品就是在这样的心情下写成。

5、孙康映雪孙康年轻的时候家中贫穷,但是非常喜欢读书。

有一天晚上下雪了,酷爱读书的孙康当时就想:既然这么亮,能不能看书呢?他回屋取出书来一试,果然能看得清。

于是,孙康顾不上屋外的寒冷,天天晚上坚持在雪地里看书,后来终于成为一位著名的大学问家。

6、以荻画地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

太夫人用芦苇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

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

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

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致力读书。

7、负薪挂角汉朝时候的朱买臣,小时候家里很穷。

为了维持生活,他每天都得上山砍柴,没有时间读书。

但是他好学不倦,常常背着柴一边走,一边看书。

每天出去都要带几本书挂在牛角上,趁牛吃草的时候,他就坐在草地上用心读书。

8、手不释卷三国时代,东吴大将吕蒙,因家境贫困,无法读书。

蓄势待发的例子

蓄势待发的例子

蓄势待发的例子【篇一:蓄势待发的例子】厚积薄发的例子8个欢迎光临,这里是语录频道!位置:>>厚积薄发的例子8个发帖时间:2015-04-30 10:40 , 云无恙 | 7条回复,50861次阅读本文目录厚积薄发的例子:左思发愤创作《三都赋》我国古代西晋时期,文坛成就最高的诗人左思,是晋朝时临淄人(今山东临淄)。

他创作的《三都赋》名噪一时,至今仍被人传诵。

然而,左思小时候智商很低,口齿迟钝,学习成绩平平常常,没有一点过人之处。

他稍大之后,便志存高远,决心写一篇赞颂魏、蜀、吴三国都城的文章《三都赋》。

这个消息传出之后,一片大哗,他受到了不少文人墨客的嘲弄,当时的著名文学家陆机就不怀好意地讥讽他说:“你这样一个斗大的字不识一升的老粗先生,还想作一篇《三都赋》?真是不知天高地厚!等你写成了,也只配给我盖酒坛子罢了!”左思听了之后,什么话也没有说,只是淡淡地一笑,可是在心里却暗暗下了决心:你说我写不成,我偏要写出来,并且写得让你们心里羡慕!左思有了这样的决心,在别人的嘲笑和讥讽里,进行了广泛的阅读,深入的调查,大量收集有关三国都城繁荣昌盛的相关资料。

一切准备工作完成之后,他便关上房门,深居简出,专心致志地构思,创作。

他简直有些痴迷入魔,在室内、院中,甚至茅厕内都放上了纸,不管在什么时间,不论走到哪里,只要想到一个好词、一个好句,便立即用笔记下来,从不放过任何一次。

就这样,他向隅面壁,熬过了整整十年的酷暑严冬,不懈努力,专心著书,终于写成了轰动一时的《三都赋》。

《三都赋》果然是绝美佳作,文笔流畅,精彩传神,让人读后叹为观止。

当时京城洛阳传抄的人非常多,以至于纸价大涨。

成语“洛阳纸贵”就来源于这里。

过去曾讥讽、嘲弄过左思的陆机读了《三都赋》后,既愧悔万分,又赞不绝口,佩服得五体投地。

左思在别人的冷嘲热讽中,没有低下羞涩的头,丧失自己坚强的意志,而是在逆境中奋起,“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终于不负众望,完成了自己的惊世之作,这就是对那些嘲讽者的最好反击。

国学知识竞赛

国学知识竞赛
答案:B
4.《二十四史》是我国古代二十四史的总称,其中只有 一部是完全意义上的通史,它是:( ) A、《汉书》 B 、《史记》 C 、《三国志》 D 、《左传》 答案:B
5. 曹操的哪个女儿嫁给了夏侯恼之子夏侯楙(mao)? 答案:清河公主
1.在《全唐诗》里仅存两首诗作,却有“孤篇压倒全唐”之 誉的诗人是? A.刘希夷 B.李贺 C.张若虚 D.杜审言 答案:C
2.“ 七 月 流 火 , 九 月 授 衣 ” 中 的 “ 火 ” 是() A.烟火 B.烛 C.星宿名 D.酷热之气
答案:C
3.“词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枝女儿花”说的是哪 位历史上的 哪位才女? ( ) A. 李清照 B.秦良玉 C. 朱淑真 D.蔡琰 答案:A
4.“美”字最初的含义是:( ) A、羊大即为美 C、土地里生长的花朵 B、戴着头饰站立的人 D、远方茂盛的森林 答案:B
答案:B 2.他把中国的文学推上了高潮,开创了我国文 学的黄金时代,他曾从“长度、密度、难度” 来诠释伟大的文体的尊严。他是( ) A. 莫言 B.沈从文C.戴望舒 D.老舍 答案:A
3.在夏商周的文明进程中,从契到汤居地迁了八次,请问下 列哪篇是为迁居于毫而作的?( ) A.《尚书》中的《帝之后篇》B.《尚书》中的《汤征片》 C.《尚书》中的《女鸠女房片》D.《尚书》中的《汤誓片》
a.他是唐朝末期的造反英雄 b.他曾经的部将最终灭亡了唐王朝 c.“满城尽带黄金甲”出自他的诗 作 d.他率领起义军攻占了长安 请问此历史人物是谁? 答案:黄巢
a.他在前朝是朝中大将 b.“烛影斧声”的成语与他有关 c.他最有名的话是“卧榻之侧岂容他 人鼾睡” d.他是宋朝的开国之君 请问此历史人物是谁?
C.七月十五 九月十五 D.六月十五 九月十五

山东事业单位笔试真题及答案2024

山东事业单位笔试真题及答案2024

山东事业单位笔试真题及答案2024(满分100分时间120分钟)第一部分常识判断1.世界一级方程式赛车锦标赛(F1)中国大奖赛近日在上海国际赛车场拉开帷幕,中国首位F1正式车手()迎来了自己的主场首秀。

A.周冠宇B.程丛夫C.马青骅D.林志颖【答案】:A2.2024年3月14日,1列满载55个集装箱货物的中欧班列从哈尔滨启程,预计15天后抵达(),标志着黑龙江至()首条中欧班列线路成功开行。

A.芬兰B.米兰C.荷兰D.爱尔兰【答案】:C3.第十届世界水论坛2024年5月20日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开幕,本届论坛主题为"()"。

A.水,共同的财富B.世界水展望C.水促进共享繁荣D.水和粮食、环境【答案】:C4.《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办法》是国家知识产权局于2024年1月2日发布的部门规章,并自2024年2月1日起施行。

关于该法相关内容说法不正确的是()。

A.地理标志产品保护遵循申请自愿、认定公开的原则B.申请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C.获得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应当规范使用地理标志产品名称和专用标志D.地理标志产品应当具备真实性、地域性、特异性和创新性1/ 135.我国首口万米科探井——(),2024年2月13日下午钻井深度已突破9900米,正向万米地层冲刺钻进。

A.蓬深6井B.跃进3-3XC井C.深地塔科1井D.深地川科2井【答案】:C6.目前国际上统一用来度量一国或某一地区整体能力的指标是______。

A.科技实力B.国民生产总值C.人均国民生产总值D.综合国力【答案】:D7.事业单位应当根据聘用合同规定的岗位职责任务,全面考核工作人员的表现,重点考核工作绩效,考核分为平时考核、年度考核和聘期考核。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年度考核的结果可以分为优秀、合格、基本合格和不合格等档次B.聘期考核的结果可以分为优秀、合格和不合格等档次C.聘期考核的结果可以分为优秀、合格、基本合格和不合格等档次D.年度考核的结果可以分为优秀、合格和不合格等档次【答案】:A8.“洛阳纸贵”典故涉及的历史人物是()。

_杜甫诗三首

_杜甫诗三首

风急天高猿啸哀, 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 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 渚清沙白鸟飞回。
河洲上空鸟儿在盘旋。 无边无际的树木,叶子萧 无边落木萧萧下, 萧地飘下,望不到头的长 不尽长江滚滚来。 江水,滚滚而来。 离乡万里,悲对秋景,感 万里悲秋常作客, 慨常年为客,晚年多病, 百年多病独登台。 今日独上高台。 时运不济,极其遗憾自己 艰难苦恨繁霜鬓, 白发日多,穷困失意,偏 又刚刚停了浇愁的酒杯。 潦倒新停浊酒杯。
林,凋伤之中仍有富丽之致,自是 大方家数。
秋水共长天一色
愁云惨淡万里凝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波浪在地而曰兼天,风云在天而 曰接地,极言阴晦萧森之状。”
前景和心中景连成一片,使人感到 天上地下,处处惊涛骇浪,风云翻滚, 阴晦惨淡的气氛笼罩四野,分明是阴沉 压抑、动荡不安的心情和感受的写照。
诗作开篇前四句以极为酣畅的笔墨,描绘 出了一幅壮阔的巫山巫峡秋色图。图中既 有经霜而凋伤的红枫林,又有峰峦高耸、 江险涛急、恶浪凌空、气象萧森的巫山巫 峡,还有充塞于整个空间且与地阴相接的 塞上风云。诗人正是利用这个特定背景来 烘托自己凄清哀怨的忧国伤时的情怀。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秋菊两度盛开,使我再次 洒下往日流过的眼泪;一叶孤 舟靠岸系绳,始终都牵动着我 的故园之思。 这一联是全篇诗意所在。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这两个意象会让你联 想到什么?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毛泽东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赤壁赋》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 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三国演义》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春江花月夜》

名人事例

名人事例

1、爱迪生一生有1000多项发明。

这无数次试验的时间从哪里来?就是从常常连续工作两天三天的极度紧张中挤出来的。

后来不断的挤出时间,所以他永远有用不完的实验时间。

从而变成了科学家。

2、鲁迅以“时间就是生命”的格言律己,从事无产阶级文艺事业30年,视时间如生命,笔耕不辍。

3、巴尔扎克用如痴如狂的拼劲,每天奋笔疾书十六七个小时,即使累得手臂疼痛,双眼流泪,也不肯浪费一刻时间。

4、爱迪生为了科学发明,紧紧抓住每个“今天”,每天都工作十几个小时,除了吃饭、睡觉、活动,几乎没有闲过。

每天延长工作时间就等于延长了生命。

因此,当地79岁生日时,便称自己是135岁的人了。

爱迪生生活了85岁,仅在美国专利局登记的发明专利就有1328项,平均15天就有一项发明。

5、我国国画大师齐白石,坚持每日作画,除身体不适外,从不间断。

85岁那年,一天他一连作画四幅后,又特为昨天补画一幅,并题字道:“昨日大风雨,心绪不宁,不曾作画,今朝制此补之,不教一日闲过也。

”6、“不教一日闲过”,所有业有所成者莫不为此。

请看鲁迅最后一年(1936年)的生命历程,从一月到十月(10月26日逝世),卧床8个月,还写杂文和其他文章54篇,翻译《死魂灵》第二部残稿三章并作附记两则,复信270多封,并给不少青年作者看稿,病中坚持写日记。

病逝前三天,还给一翻译小说写序言。

在逝世前六年的时间,鲁迅一直住在上海虹口公园附近,从他的住地到公园只有几分钟的路程,却从没去公园玩过。

这就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功夫都用在工作上"的鲁迅。

7、左思是我国西晋著名文学家,著有《三都赋》、《咏史》等。

抄录读书法是在读书时运用抄写的方法来启迪思维,提高读写能力。

左思抄录法的步骤是诵读一抄写一记忆。

贯穿全过程的是“思”,读中思,写中思,记中思。

左思出身寒微,小时候跟人学书法、弹琴、读书,但学习成绩到不好。

他父亲很泄气,认为这孩子没有出息。

有一次他父亲对朋友说:“这孩子的智力才能太差了.还赶不上我呢!”左思在一旁听了很不服气,从此发愤读书学习,决心追回失去时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由“洛阳纸贵”想到的
“洛阳纸贵”这个成语现在很多人都知道,但是它由来于哪里呢?原来,在西晋太康年间出了位很有名的文学家叫左思,他曾做一部《三都赋》在京城洛阳广为流传,人们啧啧称赞,竞相传抄,一下子使纸昂贵了几倍。

原来每刀千文的纸一下子涨到两千文、三千文,后来竟倾销一空;不少人只好到外地买纸,抄写这篇千古名赋。

然而,左思写成《三都赋》却是历经很多曲折才得到重视的;没有伯乐识才,也许这篇《三都赋》便成为一堆废纸,不得流传。

在左思小时候,他父亲就一直看不起他。

父亲左雍从一个小官吏慢慢做到御史,他见儿子身材矮小,貌不惊人,说话结巴,倒显出一副痴痴呆呆的样子,常常对外人说后悔生了这个儿子。

及至左思成年,左雍还对朋友们说:“左思虽然成年了,可是他掌握的知识和道理,还不如我小时呢。


左思不甘心受到这种鄙视,开始发愤学习。

当他读过东汉班固写的《两都赋》和张衡写的《两京赋》,虽然很佩服文中的宏大气魄,华丽的文辞,写出了东京洛阳和西京长安的京城气派,可是也看出了其中虚而不实、大而无当的弊病。

从此,他决心依据事实和历史的发展,写一篇《三都赋》,把三国时魏都邺城、蜀都成都、吴都南京写入赋中。

为写《三都赋》,使得笔笔有着落有根据,左思开始收集大量
的历史、地理、物产、风俗人情的资料。

收集好后,他闭门谢客,开始苦写。

他在一个书纸铺天盖地的屋子里昼夜冥思苦想,常常是好久才推敲出一个满意的句子。

经过十年,这篇凝结着左思甘苦心血的《三都赋》终于写成了!
可是,当左思把自己的文章交给别人看时,他却受到了讥讽。

当时一位著名文学家陆机也曾起过写《三都赋》的念头,他听说名不见经传的左思写《三都赋》,就挖苦道:“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子,竟想超过班固、张衡,太自不量力了!”他还给弟弟陆云写信说:“京城里有位狂妄的家伙写《三都赋》,我看他写成的东西只配给我用来盖酒坛子!”
左思的《三都赋》在文学界品评时,那些文人们一见作者是位无名小卒,就根本不予细看,摇头摆手,把一篇《三都赋》说得一无是处。

左思不甘心自己的心血遭到埋没,找到了著名文学家张华。

张华先是逐句阅读了《三都赋》,然后细问了左思的创作动机和经过,当他再回头来体察句子中的含义和韵味时,不由得为文中的句子深深感动了。

他越读越爱,到后来竟不忍释手了。

他称赞道:“文章非常好!那些世俗文人只重名气不重文章,他们的话是不值一提的。

皇甫谧先生很有名气,而且为人正直,让我和他一起把你的文章推荐给世人!”
皇甫谧看过《三都赋》以后也是感慨万千,他对文章予以高度评价,并且欣然提笔为这篇文章写了序言。

他还请来著作郎张载为《三都赋》中人魏都赋做注,请朱中书郎刘逵为蜀都赋和吴都赋做
注。

刘逵在说明中说道:“世人常常重视古代人东西,而轻视新事物、新成就,这就是《三都赋》开始不传于世人原因啊!”
在名人作序推荐下,《三都赋》很快风靡了京都,懂得文学人人无一不对它称赞不已。

甚至以前讥笑左思人陆机听说后,也细细阅读一番,他点头称是,连声说;“写得太好了,真想不到。

”他断定若自己再写《三都赋》决不会超过左思,便停笔不写了。

我们可以看到,同是一篇文章,有人将它贬得一钱不值,有人使之名噪一时。

这其中当然有鉴别力高低人区别,可是更重要人是反映了人们是否重视新生力量,能不能慧眼识英才的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