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 1《我爱这土地》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 1《我爱这土地》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六、小结
这是一首在现代诗歌史上广泛传诵的名篇。意象内涵丰富,抒情方式巧妙。诗人以一只鸟儿生死眷恋土地作比,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和对祖国的挚爱之情。
板书设计:
教师反思:
四、能力提升
揭示全诗主旨的诗句是什么?谈谈那你的理解。
这两句诗一问一答,直抒胸臆,以“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的情状,托出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之心,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
五、搜集表达爱国主义感情的诗文名句。
比如: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陆游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二、诵读诗歌
1、师
3、齐读诗歌。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谁不爱自己的母亲.谁不爱自己的祖国?穿越时空,只有一种感情能将民族的心联系起来,那就是对祖国深深的爱恋。著名诗人艾青就眼含热泪写了一首对祖国母亲的深情赞歌——《我爱这土地》。今天,让我们—起来感受它。
顾炎武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渐泪,恨别鸟惊心。 杜甫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X仲淹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
四、整体感知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把握诗歌的象征意义,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感。
五、能力提升
2、写作背景:
本诗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草菅人命,实行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意志。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愤然写下了这首诗。表达了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愤恨。
九年级语文下册《我爱这土地》教案、教学设计

3.感悟诗人对祖国的深厚情感,培养学生对自然和国家的热爱。
(二)教学设想
1.教学内容的安排:
-课前准备:提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了解诗歌的背景和基本内容。
-课堂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和音乐,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6.教学拓展:推荐学生阅读其他现代诗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拓宽知识视野。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的思维活跃,情感丰富,对文学作品具有一定的感知力和鉴赏力。在学习《我爱这土地》这首诗歌时,他们能够通过对诗歌语言的感受,理解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然而,由于年龄和认知水平的限制,学生在深入挖掘诗歌内涵、分析修辞手法等方面可能存在一定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以下几点:
1.学生对现代诗歌的了解程度:部分学生可能对现代诗歌接触较少,对诗歌的韵律、节奏、意象等元素不够熟悉。教师应适当引导,帮助学生掌握现代诗歌的基本特点。
2.学生的情感体验:九年级学生在情感上较为敏感,容易受到诗歌中情感表达的影响。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他们正确理解和表达自己的情感。
3.学生的合作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小组合作: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和分享,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交流能力。
3.教学评价的设计:
-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讨论表现和思维活跃度。
-终结性评价:通过课后作业、小测验和期末考试,评估学生对诗歌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个性化评价:根据学生的特长和兴趣,给予个性化指导和建议。
4.教学难点的突破:
九年级语文下册 1 诗两首《我爱这土地》教案4 新人教版

《我爱这土地》教学目标:1、关注诗人情感的具体形象(意象),反复诵读,体会诗人情感,学习赏析凝练的诗歌语言。
2、诵读-赏析-同化与异化3、土地淳朴与爱国淳朴的深情碰撞教学设想:在背景提示中诵读诗歌;在诵读诗歌中体会诗人情感;在诗人情感里意会语言;在语言的咀嚼中重现诗人所表达的生活真实与艺术魅力。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诗人所表达的生活真实与艺术魅力。
参考资料:刘湛球《中国的土地》、艾青《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课时计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请对土地说一句饱含深情的话(可以自创,也可以复述文学作品中人物的台词。
)2、交流古今中外有关“土地”的诗文及相关轶闻故事。
二、走近诗人与诗作相关背景:艾青,著名诗人,原名蒋海澄。
土地歌者。
“土地”“太阳”是他诗中出现最多的具体形象(意象)。
代表作《大堰河,我的保姆》。
1938年11月,正值国难当头,饱经沧桑的祖国又一次遭受日寇铁蹄的践踏。
作者以诗人的气质和气势,坚定地汇入民族解放斗争的洪流,成为时代的“吹号者”。
三、在循环往复诵读中体会诗人的情感:1、试读全诗:语气、语调、重音和停顿的把握(标记重音和停顿)2、再读全诗,注意诗中的具体形象,结合背景,理解这些意象背后的真实对象。
3、“土地”“河流”“风”“黎明”“鸟”,诗人为什么选取这些形象表情达意?怎样以诵读来体现诗人的情感?4、在空行之后的经典诗句中表述的诗人的内心:一个爱国知识分子乃至所有爱国者对祖国最真挚的爱的表白。
这是爱国情绪的浓缩。
四、探究赏析,情感迁移:1、全诗第1、2节之间的如何联系?最后两句诗之间的因果关系是怎样的?2、“鸟”是爱国诗人的化身,若你也抒发爱国情感,你会选择何种事物来寄托自己的情感?可以以“假如”开头,仿写几句。
五、自配乐曲,诵读全诗,以饱满且深情的感觉。
六、诗歌赏析之我见之一二:延伸阅读两首诗歌,巩固课堂学习。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新人教版(2021年整理)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我爱这土地教材分析诗歌是文学艺术的瑰宝,当诗歌悄然走进我们的课堂,走进我们的生活,让我们的感情变得细腻,让我们有一颗丰富的内心。
本课《我爱这土地》是九年级下册第一课。
本单元所选的这几首现代诗,它们的创业背景不同,风格情景不同,但都属于抒情诗.本诗作者艾青,现代诗人,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
这首《我爱这土地》写于风雨飘摇的1938年,那时日寇的铁蹄正肆虐着祖国。
诗人面对山河破碎,无法抑制内心的拳拳爱国之情,报国之心,于是拿起笔,毅然投身抗战洪流,写下这首诗。
学情分析本人所教学的班级是九年级(2、5)班,本班学生的基础不够扎实,理解分析能力并不高,特别是学生欣赏美的感悟力不强。
教学时不能只做纯粹的分析,要调动学生积极性,掌握诗歌分析的方法,感受作者的情感,融会贯通,促进学生理解接受。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能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感受本诗的节奏,理解体味本诗的意境和深刻的意蕴。
2.把握诗歌的象征手法及巧妙的抒情方式.◆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感受诗歌的音韵美与节奏美,通过小组品读欣赏诗歌的意境美,通过讨论析读理解诗歌的表现方法和真挚深沉的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存亡的关头,为祖国献身的思想和对祖国的无限挚爱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
九年级语文下册《我爱这土地》教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我爱这土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领会诗人的爱国情怀。
(3)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欣赏和评价诗歌,提高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培养民族自豪感,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理解和正确朗读。
2. 诗歌主题和情感的理解与体会。
3. 诗歌中修辞手法的分析和应用。
三、教学难点1. 诗歌深层含义的解读。
2. 诗歌艺术特色的鉴赏。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诗歌的相关背景资料、课文朗读录音、教学多媒体素材等。
2. 学生准备:预习诗歌,了解作者及其背景,准备课堂讨论。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题目,激发学生对诗歌主题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默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诗句,体会诗歌的情感。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讨论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3. 课堂讲解(1)教师详细讲解诗歌的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2)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让学生掌握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
4. 赏析与评价(1)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欣赏诗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2)学生分组讨论,评选出本组的优秀赏析作品,进行全班分享。
5. 实践与应用(1)让学生模仿诗歌的写作风格,创作一首属于自己的爱国诗歌。
(2)学生互相交流、评价,教师给予指导和鼓励。
6. 总结与反思(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六、教学拓展1. 对比学习(1)教师推荐其他表现爱国主题的诗歌,让学生进行对比学习,分析各自的艺术特色和情感表达。
(2)学生分享对比学习的感悟,加深对爱国主题的理解。
《我爱这土地》教案4篇

《我爱这土地》教案4篇《我爱这土地》教案篇1教材分析:《我爱这土地》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首诗歌。
《课程标准》中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设身处地地体验和理解作品”,“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作出自己的评价”,“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艾青的《我爱这土地》选择了“鸟”这一意象,表达了作者深沉而真挚的爱国之情,表达了他渴望祖国拜托日寇侵略,获得解放的心情。
学情分析:现在的初三学生处在和平年代,没有什么体验,对我爱这土地的理解、对领悟诗歌的意境有一定的困难。
因此,我的教学设计是把本课教学分为五大模块,即“导课—介绍作者—朗读吟诵——品味欣赏--总结”。
通过听说读品等一系列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在互动中使理解加深,激起学生对祖国的`热爱。
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结合学生实际,我对本课做出以下安排: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学习现代诗的基本朗读技巧,学会划分节奏、重音,能有感情地朗读。
2、学习诗歌中借物抒情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欣赏、联想等方法,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作者深沉而真挚的爱国之情,激发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学习现代诗歌的基本朗读技巧,学会划分节奏、重音,能有感情的朗读;通过朗读体会作者深沉的爱国之情,让学生体会美。
三教学难点:通过诵读体会作者深沉而真挚的爱国之情,培养学生的想象和联想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⒈导入新课作为中国人,我们因为有五千年的文明而自豪,但是,我们也要记得,中国不只有文明,有辉煌,还有耻辱。
这份耻辱始于__片战争,盛于日本侵略。
即使这些都已成为过去,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们依然要铭记,无论它是光荣的,还是屈辱的。
抗日战争虽然带给中国人民巨大灾难,但同时它也是一段反映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精神的历史。
(生活在和平年代养尊处优环境中的学生做到读诗悟情,把诗人那种特殊的内涵极其复杂的情感理解深刻却并非易事,这里的导入可帮学生进入情境,利于他们理解诗歌主题。
《我爱这土地》教案4篇

《我爱这土地》教案4篇《我爱这土地》教案篇1一、设计说明这是一首蕴含着深沉而真挚的爱国之情的好诗,也是学生进入初中后所学的第一首现代诗,教学的成败直接关系到后面几首诗的学习。
因此,教学应根据文体特点,通过诵读法、探究欣赏法、比较阅读法,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节奏美,认真体味诗歌蕴含的深沉情感,探究诗歌形象的象征含义及诗歌的主题,在比较中掌握学习诗歌的门径。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能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感受本诗的节奏,理解体味本诗的意境和深刻的意蕴。
2.把握诗歌的象征手法及巧妙的抒情方式。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感受诗歌的音韵美与节奏美,通过小组品读欣赏诗歌的意境美,通过讨论析读理解诗歌的表现方法和真挚深沉的情感。
2.通过自主辐射阅读《假使我们不去打仗》、《给战斗者》,进一步理解、感悟诗歌的意象及作品巧妙的抒情方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存亡的关头,为祖国献身的思想和对祖国的无限挚爱之情。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
三、教学步骤:(一)导入:土地,万物生灵的根基。
曾有人掠夺它而百般蹂躏,曾有人捍卫它而披肝沥胆。
在它的脊梁上演绎着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在它的肌肤上烙印着多少眷恋情结。
谁不钟爱自己的土地,谁不爱恋大地母亲,让我们深情吟唱艾青诗人的《我爱这土地》,一起去感受诗人澎湃着的激情。
(板书:我爱这土地)(二)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三)诵读诗歌,整体感知:第一步:听录音范读;用符号划分诗歌的停顿和重读的字词第二步:学生自由朗读第三步;指名学生朗读第四步:全班同学集体朗读(四)研读诗歌,理解主旨:1、学生在熟读诗歌的基础上,找出揭示全诗主旨的诗句,并谈谈理由。
2、诗中是通过什么形象来表达出这样的爱国激情的?请你把相关诗句找出来,并谈谈你的理解。
3、诗中的“鸟”,它都歌唱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又有什么象征含义呢?学生再次朗读,体会表达效果,并尝试背诵。
4、思考:诗歌开头写着“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请你结合以上歌唱的内容,思考为什么这里用“嘶哑”一词,而不用“清脆”或“嘹亮”。
九年级语文下册 1《诗两首—我爱这土地》教案 新人教版

歌唱“暴风雨所打击的”“土地”,即是虽然祖国大地在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下正遭受苦难,做为一只在炮火中力薄势单的鸟儿,却勇敢地护卫着生于斯长于斯的祖国,不但不会弃之而去,而且为它的解放加油呐喊;歌唱汹涌着“悲愤的”“河流”,吹刮着“激怒”的“风”,就是在为中国人民满怀悲愤满腔怒火地掀起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斗争而呼号礼赞,目的是等到“无比温柔的黎明”来到的那一天。
第一步:听录音或教师范读;
第二步:用符号划分诗歌的停顿和重读的字词,参考:
(多媒体出示):
我爱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 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四、朗读指导
自由体的新诗,不同于旧体诗,字数、停顿、押韵没有严格的限制。随感情的表达句子可长可短,字数可多可少,自由灵活,不拘一格。因此,我们在读现代诗歌的时候,一定要把握好诗歌的节奏、停顿,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培养 自己的语感,理解诗歌所描写的对象、运用的表现手法,更准确地领悟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词语的重读与否,主要是由诗歌的情感所决定的。一般来说,能鲜明的表达出诗人情感的词语,包括中心语、修饰语,都应该重读。
早在1938年,著名诗人艾青就眼含热泪对祖国母亲唱了一首深情的赞歌——《我爱这土地》。今天,我们一起去感受诗人澎湃着的灵魂。(板书文题、作者)
二、简介作者
艾青,原名蒋海澄,现代著名诗人。早期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深沉忧郁。抗战时期的诗作,格调昂扬。建国后,作品思想更趋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 -
1 《我爱这土地》教案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有关时代背景。
2.体会诗歌思想情感,理解“土地”含义。
3.分析诗歌“形象”,并理解“形象”与情感的关系。
4.朗读并背诵该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你热爱自己的家乡吗?你对家乡的土地怀有一种怎样的感情呢?
二、检查预习
1.检查预习学案的完成情况。
2.检查学生搜集的作者、作品的情况。
3.指名学生读课文。
三、出示学习目标
四、新授
(一)初读感知
l.听范读,学生认真倾听;(要求:注意语调、语速、重音、节奏。)
2.学生自由诵读;3.指定学生诵读全诗,师生作简要点评;4.学生配乐齐读。
5.思考:诗歌主要写了什么?是按怎样的思路抒写的?
(二)深读体味
1.全诗以一个出乎意料的假设作开头,作者为什么把自己假设成“一只鸟”?
2.资料助读:艾青坎坷的人生经历
(三)研读感悟
1.诗人为何不用“珠圆玉润”之类的词而用“嘶哑”形容鸟儿唱的歌喉?从中你可体会到什么?
2.鸟儿歌唱的内容中,“土地”“河流”“风”“黎明”有哪些深刻的含义。结合时代特征,说说它们
有哪些象征意蕴?
3.诗句“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有何深意?
4.诗歌的第二节与第一节有着怎样的联系?把第二节去掉,诗歌主题的表达将会受到怎样的影响?
(四)品读赏析
- 2 -
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请同学们找出诗歌中你最喜欢的句子,小组内两两合作读一读、品一品,要
求读出作者表达的情感。(根据小组内各自找出的句子,进行小组推荐朗读;男生、女生齐读;男生、
女生轮读;集体朗读,最后全班背诵全诗。教师相机点拨、指导朗读。
五、比读拓展
比较阅读艾青的《太阳的话》,回答问题:
1.两首诗在表达特点上有何异同?2.抒发的感情一样吗?
六、书写丹心
假如诗人还健在,面对繁荣昌盛的祖国,还用《我爱这土地》抒情,他会怎样写?(写完后,组内
互评,教师点评)
七、当堂检测
八、作业布置
搜集有关“土地”的诗文,与大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