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分输血的临床应用

合集下载

成分输血的临床应用

成分输血的临床应用

(一)输血不良反应
可以按反应发生的时间及免疫状态分类,也可按所输血液成分分类。但不管发生了什么样的反应,均应及时分析原因,确定诊断,及时处理。如在输血过程中发生反应则应即刻中止输血,工应考虑在下次输血时采取预防措施。
(二)输血传播性疾病
输注血液或血液制品均有传播疾病的危险,常见的有乙型、丙型肝炎,艾滋病,巨细胞病毒感染,梅毒,疟疾,弓形体病等。此旬,如血液被细菌污染,可使受血者由此引起菌血症,严重者可致败血症。在由输血引起的疾病中,艾滋病危害性最大。
四、成分输血
输全血有时可能既达不到治疗的目的,又全引起某些副作用,而对血液也是一种浪费。例如患血小板减少的或粒细胞减少症,输全血很难达到提高血小板及白细胞数量的目的。如大量输血,又会因血容量的增加而增加心脏的负担。所经,从本世纪70年代开始采用成分输血,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成分输血的优点:①提高疗效,患者需要什么成分,就补充什么,特别是将血液成分提纯,浓缩而得到高将近价的制品;②减少反应,血液成分复杂,有多种抗原系统,再加上血浆中的各种特异抗体,输血更容易引起各种不良反应;③合理使用,将全血分离制成不同的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及血浆蛋白(白蛋白、免疫球蛋白、凝血因子等)成分,供不同的目的就应用;④经济,既可节省宝贵的血液,又可减少的经注意到负担。
开展成分输血首先在解决成分问题,分离各种细胞成分可以用塑料袋离心沉降的方法,也可用细胞单采仪器。细胞单采机可以从一个供血者采取多量的折细胞或血小板,这种方法可以减少由多个血源而引起的输血免疫反应的机会。目前我国已普通开民兵成分血液的制备,但由于条件及仪器的不同,制备方法也有差异。
(一)红细胞输注
2.血浆白蛋白,主要用于补充血管内或血管外白蛋白缺乏。扩充血容量是使用白蛋白的重要指征,对血容量损失50-80%者,除输给红细胞外,应同时输给白蛋白使血浆白维持在50g/L以上;此外还可用于白蛋白丢失(如烧伤等)及体外循环时,失代偿肝素硬化。其不良反应较少而轻。

临床成分输血情况分析

临床成分输血情况分析

临床成分输血情况分析输血是临床治疗中常用的一种手段,用于补充患者体内缺乏的血液成分,改善其生命体征和症状。

在输血过程中,血液成分的选择至关重要,不同的病情需要不同类型的血液成分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临床上常用的输血成分主要包括红细胞悬液、血浆、血小板和凝血因子等。

每种血液成分都具有独特的作用和适应症,因此在选择输血成分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考量。

首先,红细胞悬液是用于治疗贫血和失血性休克的首选成分。

贫血是由于红细胞数量或功能异常导致的血液疾病,常表现为乏力、气短、皮肤苍白等症状。

输注红细胞悬液可以迅速提高患者的血红蛋白水平,改善氧气输送能力,从而缓解贫血引起的症状。

血浆是含有各种营养物质和生物活性物质的血液成分,对维持细胞外环境的稳定和调节循环血容量具有重要作用。

严重失血、烧伤、休克等病情可以导致血浆蛋白流失增加,影响机体内环境的平衡,因此输注血浆可以帮助恢复机体功能。

另外,血小板是血浆中的一种细胞成分,主要参与血栓形成和止血过程。

低血小板症是一种常见的出血性疾病,常表现为皮肤淤斑、出血倾向等症状。

输注血小板可以及时补充患者的血小板数量,帮助止血,防止出血不止。

凝血因子是血浆中的一种蛋白质,在血液凝固和止血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先天性凝血因子缺乏、DIC等疾病常伴有凝血功能障碍,输注凝血因子可以帮助纠正凝血紊乱,减少出血风险。

在临床实践中,输血成分的选择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做出正确判断。

首先,要考虑患者的疾病种类和病情严重程度,选择合适的血液成分进行输注。

其次,需考虑患者的年龄、体重、过敏史等因素,避免出现输血不良反应。

最后,要注意血液成分的存储和输注方式,严格遵守输血操作规范,确保输血安全有效。

总之,临床成分输血是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可以帮助患者及时纠正血液异常,缓解症状,恢复机体功能。

正确选择输血成分,严格执行输血操作规范,可以有效降低输血风险,提高治疗效果,对于救治危重患者具有重要意义。

成分输血指南

成分输血指南

合试验,要
≥ 2.0×1010/ 袋 20 ~ 24 小时
①血小板减少所致 求 ABO 相
25ml
(普通袋) 的出血;
合,一次足
≥4.0×1010/ 袋 40 ~ 或 5 天(专 ②血小板功能障碍 量输注。
50ml
用袋制备) 所致的出血。
规格:20 ~25ml/袋
40~50ml/袋
机器单采浓缩血小板 用 细 胞 分 离 机 单 采 技 (同 PC-1) (同 PC-1)
ABO 血型相
回收率>90%;
①由于输血产生白细 同
手工洗涤法:白细胞去
胞抗体,引起发热等
除率 79±1.2%,红细胞
输血不良反应的患
回收率>74±3.3%;
者;
机器洗涤法:白细胞去
②防止产生白细胞抗
除率>93%,红细胞回收
体的输血(如器官移
率>87%。
植的患者)。
红细胞悬液(CRCs) 400ml 或 200ml 全血离心 (同 CRC) (同 CRC)
扩充血容量。
受血者
60~80g/L;纤维蛋白 (三联袋) 适用:
ABO 血
原 0.2~0.4g/L;其他
①补充全部凝血因子 型相同
凝血因子 0.7~1 单
(包括不稳定的凝血 或相容
位/ml。
因子 V、Ⅷ);②大面积
规格:根据医院需要而
烧伤、创伤。

新鲜冰冻血浆(FFP) 含有全部凝血因子。血 - 20℃ 以 作用:扩充血容量,补 要求与
液的有形成份丢失减少。然后根据术中失血及患者情况将自身血回输给患者。
1.患者身体一般情况好,血红蛋白≥110g/L(红细胞压积≥0.33),估计术中有大量失血,

成分血的临床应用

成分血的临床应用
在我国也已把成份输血比例的高低,作为衡 量一家医院输血技术水平的重要标准。成份 输血的比例也已作为等级医院评审的必备条 件。
把能否正确的运用各种血液成份作为评价医 师医术水平的标准之一。
成分输血是当今世界输血事业发展的方向。
台湾地区成分分离率
成分分离率
100 95 90 85 80
台北 新竹 台中 台南 高雄 花莲 平均
洗涤红细胞适应症
❖ 输入全血或血浆后发生过敏反应的 患者
❖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 ❖ 高钾血症及肝、肾功能障碍需要输
血者 ❖ 由于反复输血已产生白细胞或血小
板抗体引起的输血发热反应的患者
浓缩血小板适应症
❖ 各种不同原因引起PLT<20×109伴 出血
❖ PLT计数正常,但功能异常会导致 严重出血
❖ 准备做器官移植的患者 ❖ 需要反复输血的患者,如再障、白
血病、重症地贫等患者,可以第一 次输血起用本制品。
洗涤红细胞
该制品已去除80%以上的白细 胞和99%的血浆,保留了至少70% 的红细胞,在洗涤中去除了K+、氨、 乳酸、抗凝剂和微小凝块等,血小 板也随血浆去除,应用本制品可明 显减少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优点
❖ 制剂溶量小、浓度高和纯度高。 ❖ 使用安全,不良反应小 ❖ 减少输血传播疾病的发生 ❖ 便于保存,使用方便 ❖ 综合利用,节约血液资源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全血输注的缺点
❖ 大量输全血可使循环超负荷。 ❖ 全血输入越多,患者的代谢负担越重。 ❖ 全血容易产生同种免疫,不良反应多。 ❖ 全血内所含的不浓、不纯和不足一个治
冰箱。 ❖ 以患者可以耐受的最快速度输入,以便
迅速达到1个止血水平。 ❖ 要求ABO同型输注。 ❖ Rh阴性患者需要输注Rh阴性血小板。 ❖ 如患者有脾肿大、感染、DIC等非免疫性

成分血及其临床应用

成分血及其临床应用

成分血及其临床应用一、成分输血从1900年Landsteiner等发现ABO血型系统以来,输血成为抢救和治疗患者的有力措施,使不少患者得救。

枸橼酸盐—葡萄糖(ACD)保养液全血4±2℃保存21 d,CPD保养液全血4±2℃保存28 d。

所谓新鲜全血没有明确定义,一般根据输血目的区分:为了提高运氧能力,4℃保存5 d内的ACD全血,或10 d 内的CPD全血,其中含2,3-DPG多,运氧能力强。

需要同时补充红细胞和凝血因子(FV)可选用5 d内的全血(含FV)或1 d内的全血(含FⅧ),若是凝血因子缺乏,输全血不容易达到治疗量,应改用成分血输注。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输血技术早已进入成分输血阶段,全血输注很少,有的发达国家已经不保存全血,我国有的单位成分输血比例高达99%,成分输血是血液免疫学进展的结果。

成分输血的科学根据:多年来,临床上习惯于输全血。

其实,血液采出后,随着储存时间的延长,血液的各种成分要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

血中的血小板离体24 h开始受破坏,48 h其活性显著减弱(存活约40%),3 d以后血小板已无治疗作用;白细胞只能保存3~5 d,其中以粒细胞受破坏最快,24 h已逐渐丧失功能;只有红细胞保存时间长。

血浆中FⅧ在全血中24 h其活性显著下降(50%),FV活性3~5 d后也丧失50%。

因此,成分输血是最科学的输血方法。

全血分为各种成分分开保存,红细胞、血小板、血浆都能在冷冻条件下保存,冻存时间长达1 a至数年,-196℃保存红细胞可长达10 a或更长。

可以随时解冻用于患者。

全血只能在2~6℃条件下保存,储存时间短,各种成分随着储存时间的延长逐渐破坏。

在临床上多数患者只需要一种或几种血液成分即可满足治疗目的。

由于成分血制品纯度高,便于保存,疗效好,更能达到治疗目的,输用安全,副作用少。

因此,要大力开展成分输血及科学研究,促进临床输血向科学、合理、高效、节约用血阶段过渡,接近或赶上世界发达国家临床输血水平。

成分输血的临床应用

成分输血的临床应用

成分输血的应用概况
成分输血在输血中所占比例作为衡量技 术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八十年代后期 国外已改为红细胞输血率代替成分输血 率。
到八十年代末发达国家成分输血率一般 在90%以上。而我国到2000年成分输血 率也只有20 %~35 %。
成分输血的优越性
提高疗效 减少输血反应 合理使用
全血输注
全血的制备
免疫反应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血浆蛋 白的同种异型抗原抗体反应。
非免疫反应包括溶血、心血管负荷过重、出血、 含铁血黄素沉着症、空气栓塞等。
临床上以过敏、发热、溶血、心血管负荷过重、 疾病传播等为多见。
过 敏 反应
原因 有IgA抗体、过敏体质、被动获得性抗体、 低丙种球蛋白血症等。 临床表现 轻者有风团、红斑、发痒,重者荨麻疹 可遍及全身、关节疼痛、血管水肿、窒 息、休克和神志不清。
新鲜冰冻血浆
从全血分离血浆,在8小时内立即在-18 ℃下冷冻保存的血浆,或从单采的枸橼 酸血浆在6小时内冷冻保存的血浆。 内含稳定的Ⅴ、Ⅷ因子 可保存一年
适应症
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症 大量输血 先天性凝血因子缺乏症,如Ⅱ、Ⅴ、Ⅶ、Ⅷ、 Ⅸ、Ⅹ、Ⅺ、Ⅻ因子,血管性血友病。 抗凝血因子Ⅲ、蛋白C或蛋白S缺乏者 TTP、溶血尿毒综合症等 现已不再将新鲜冰冻血浆作为扩容剂、营养辅 助剂、蛋白质补充、增强免疫等治疗。
预先用相应的抗原进行免疫或超免疫后,从高效 价的特异抗体血浆中制备。
冷 沉淀
新鲜全血中的血浆先分出冷冻,制备时 将冷冻血浆在4 ℃水浴中融化,待尚剩 少量冰渣时,再在4 ℃下2000转/分钟, 离心15分钟,移去上层血浆,剩下的白 色沉淀物即为冷沉淀。含10倍于全血的 凝血因子。
适用于甲型血友病、血管性血友病、低 纤维蛋白血症、DIC等。

成分输血的临床分析

成分输血的临床分析

需要注意的是,成分输血并非万能的 ,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医生的建 议进行合理使用,避免不必要的输血 和浪费资源。同时,应关注输血不良 反应和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
05
成分输血的安全性与效果评价
成分输血的安全性
原料血采集的安全性
确保从低风险供者或自体采集的血液,筛查和检测确保无病毒感染风险。
制备过程的安全性
白细胞制剂种类
照射的白细胞、添加抗体的白细胞和浓缩白细胞等,不同种 类的白细胞制剂适用范围有所区别,应结合患者的病情和医 生的建议进行选择。
03
成分输血适应症血、休克、低血容量性休克等,可输 注晶体液、胶体液及血浆等以迅速恢复血容 量。
用于各种贫血,如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贫 血等,可输注红细胞悬液、洗涤红细胞等以 改善贫血症状。
,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
成分输血还可以提高疗效和减 少不良反应,因为血液中不必 要的成分被去除了,有效成分
的浓度得到了提高。
成分输血还可以有效节约宝贵 的血液资源,提高血液的利用
效率。
02
成分输血的种类与特点
红细胞制剂的特点与种类
红细胞制剂特点
浓缩红细胞、洗涤红细胞和冰冻红细胞等不同制剂的主要特 点差异较大。
研究更加高效、安全的血细胞分离和 储存技术,提高成分输血的效率和安 全性。
要点二
血液代用品研究
探索更加安全、有效的血液代用品, 以满足临床对血液制品的需求。
要点三
免疫调节作用
研究成分输血对机体免疫系统的调节 作用,以更加准确地评估其疗效和安 全性。
当前成分输血面临的挑战
输血反应和并发症
严格掌握输血适应症,减少输 血反应和并发症的发生。
成分输血在慢性贫血中的应用

成分输血的临床应用试题及答案

成分输血的临床应用试题及答案

成分输血的临床应用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 成分输血是指根据病人的需要,有针对性地输给相应的:A. 全血B. 血浆C. 红细胞D. 血浆或红细胞答案:D2. 下列哪项不是成分输血的优点?A. 减少输血反应B. 节约血源C. 提高治疗效果D. 增加输血风险答案:D3. 成分输血中,血浆的主要功能不包括以下哪项?A. 运输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B. 调节体温C. 参与免疫反应D. 供给能量答案:D4. 以下哪种情况不适合进行成分输血?A. 大面积烧伤B. 严重贫血C. 急性白血病D. 血容量过多答案:D5. 成分输血时,以下哪项措施是错误的?A. 输血前后要检查血型B. 输血过程中要密切观察病人反应C. 可以随意混合不同血型的血液D. 输血前后要进行交叉配血试验答案:C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10分)6. 成分输血通常包括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三种类型。

答案:血浆、红细胞、血小板7. 成分输血的目的是________,以提高治疗效果和减少输血相关的不良反应。

答案:针对性治疗8. 在进行成分输血时,必须进行________,以确保输血安全。

答案:交叉配血试验9. 血浆的主要作用包括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答案:维持血容量、运输功能、参与凝血和免疫10. 成分输血的适应症包括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等。

答案:急性大出血、凝血功能障碍、血容量减少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10分)11. 简述成分输血的临床意义。

答案:成分输血的临床意义在于能够根据病人的具体病情和需要,选择性地输给相应的血液成分,避免了全血输血可能带来的不必要成分,减少了输血反应和传染病的风险,提高了治疗效果,同时也节约了宝贵的血液资源。

12. 成分输血在什么情况下应该慎用或禁用?答案:成分输血在以下情况下应该慎用或禁用:患者有严重过敏史,特别是对血浆成分过敏;患者存在心功能不全,大量输血可能增加心脏负担;患者有出血倾向,如血小板功能障碍或凝血因子缺乏;以及患者有高钾血症,血浆输血可能加重病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肺-肾综合症(Good-pasture综合症) 抗肾小球基底膜抗体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 CIC?或血浆缺陷
输血后紫癜
同种血小板抗体
甲状腺毒症或甲状腺素过量
甲状腺结合球蛋白
某些药物中毒(蛋白结合性毒素) 药物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
低密度脂蛋白及胆固醇
格林-巴利综合症
自身抗髓鞘质抗体?CIC?
血浆交换的适应症
P P R ( Percentage platelet recovery)
血小板回收率
(输后-输前)X 血容量
=
输入血小板总数 X 2/3
血小板输注无效
标准 1h CCI<7.5, PPR<30% 24h CCI<5.0, PPR<20%
或 1h CCI<10.0, PPR<60% 24h CCI<5.0, PPR<40%
七、血浆制剂
1、概念变化
不是主要作为抗休克的扩容剂 主要作为分离血浆蛋白制品的原料 临床用新鲜液体血浆或新鲜冰冻血浆 (FFP)fresh frozen plasma 贮存液体血浆和冻干血浆渐淘汰.
2、制备:
非自动化 1)新鲜液体血浆:单采血浆法
(24h内 iv ABO配合) 自动化
2)FFP:上面制剂分离后立即-30 ℃
〈20X109 /L,危险 〈5X109 /L,易颅内出血
若伴破坏 因素:发热、感染、败血症、 DIC、抗凝剂、肝衰时,危险更大。
预防性血小板输注
〉70%输注是预防性 30% 治疗性,用于止血 prophylactic platelet transfusion 1)大剂量放、化疗后PLT 2)再障,BMT,恶性血液病 3)眼,脑手术须PLT 〉 100X109/L。
有效期1年
用前37 ℃ 水浴、摇、解冻、滤 网。(ABO配合)
3、适应症:
保持正常含量的凝血因子,含IgG,补体
1) 大出血多种凝血因子减少时, 2) 出血性疾病,尚未判明缺乏何因子,或缺更
好的血制品。 3) 肝病并出血 4) DIC 5) 大面积烧伤
4、并发症
1) 液体负荷过重[Na+]170~190mmol/L; 肺水肿。
无效原因
1)血小板制剂质量:
数、保存期、袋子、温度、白细胞污染
2)免疫因素:
同种免疫,HLA抗体(占80%引起)
3)非免疫因素:
发热、感染、DIC、脾大、药物、CIC、 BMT、血管损伤
无效对策
1)输非库存,新鲜制剂 2)积极治疗感染,DIC等 3)供者选择:HLA相合
供受者间HLA-1类抗原匹配 4)同用激素、IVIG 5)停用可能的药物 6)使用去白细胞的血小板制剂 7)血浆置换、去除抗体、CIC
3、
新鲜全血含血浆蛋白、血小板、 凝血因子少,为补充这些成分输 全血,达不到目的,循环负荷过 重。
4,反复多次输全血,同种免疫反应, 抗体,输血反应。
5、多联袋,分离血液成分,一血多 用,合理应用有小板 白细胞 红细胞
比重
1.27 1.39 1.67 1.96
预防输注效果
可显著降低病人出血的机率和 程度
预防性输注的标准
〈20 X109 /L,占20%医院 20X109 /L,占60%医院 应依病情: (长期慢性PLT ),病情稳定, 从严或不输化疗,全身抗凝治疗,再 障,急性白血病输注。 须手术或侵入性检查, ≤ 50 X109 /L应输注。 手术部位(可否压迫止血)和手术大小
提倡层流无菌室(血液科有),护理,GCSF
血浆交换的适应症
疾病
与发病机理有关的血浆成分
1.疗效较好者
高粘滞综合症
巨球蛋白血症
单克隆免疫球蛋白IgM
多发性骨髓瘤
IgG、IgA或 IgD
冷球蛋白血症
冷球蛋白
重症肌无力(肌无力危象)
抗乙酰胆碱受体的抗体
急进性肾炎(I II 型)
循环免疫复合物(CIC)
MPI ( Maximum platelet count increment) 最大血小板增高值
输入血小板数 X 2/3 =
1000 X 病人血容量
C C I ( Corrected count increment)
校正血小板增高指数
(输后-输前)X 体表面积 =
输入的血小板总数(X1011)
输入后1h了解输入数量,24h了解寿命.
成分输血的临床应用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 同济医院血液内科 刘文励
一、输血学进展
1990年 Landsteiner ABO血型 1943年 ACD液 血液保存21天
现枸橼酸钠磷酸盐葡萄糖腺嘌呤 保存35天 20年来 免疫血液学进展,成分输血时代
二、成分输血概念
根据病情的实际需要,有选择性的输注 红细胞、血小板、粒细胞、血浆、 血浆衍生物
展望
预防性输注为主 机采单个供者 特制血小板制剂
洗涤+保存; 少白细胞(过滤,〈5 X106个) 辐照:预防同种免疫 冰冻或自身血小板保存 TPO
九、粒细胞制剂
1、
制备
血细胞分离机:(2~3)X1010个 手工(白膜收集法):2.6 X109 /400ml
ABO和Rh相合,同种免疫应HLA相合
全身血容量=(65—70)ml/kg体重 ×体重
五、浓缩红细胞
1、制备:全血离心,吸出上层血浆,红细 胞比积约70%可立即输注,枸橼酸盐葡萄 糖腺嘌呤4℃ 35天
2、与全血成分比较
浓缩红细胞与全血成分比较
内容
全血
全量(ml )
230
红细胞量( ml )
90
血红蛋白量( g )
28
血浆量( ml )
红细胞输血比率
红细胞制剂单位数
=
X100%
全血制剂+红细胞制剂单位数
瑞士浓缩红细胞>80% 衡量输血水平
输全血10%
三、为什么要开展成分输血?
输血本质是补充疗法。 一是根据病人实际需要补充适当血液成分 二是要安全,避免量的过剩及同种免疫反

1、
紧急出血,急需补充的是红细胞 可耐受损失血小板75% 凝血因子65%
CIC? 自身血小板抗体或CIC 抗 Rh ( D ) 抗体 抗红细胞的自身抗体
抗胰岛素的糖尿病
抗胰岛素受体的自身抗体
1)PLT 或功能 ,危及生命的严重出血。 化疗、再障、体外循环(出血倾向,BPC , 出血时间延长)
2)DIC:必要时、并用肝素基础上 3)ITP:抗体,颅内出血时 4)预防性输注,抗体,使以后对输入的血小板
无效 建议:≤ 5X109/L 5)对已发生同种免疫作用者,需HLA配合
PLT 出血的危险性
2)变应性和过敏性样反应:由组织胺、血 管舒缓素—激肽引起
3)传播肝炎、HIV等
八、浓缩血小板制剂
1、制备: 血细胞分离机:单一供者采(3-5)X1011
手工:每450ml 全血 3X1010个 输 1X1011 可升 1万/mm3
20-24℃ ,轻摇,均匀悬浮 ABO相合
滤网,24h内用
2、适应症:
血浆蛋白40% 红细胞20% 大部分病例失血量〈40%浓缩红细胞+电解
质液或代血浆 若失血量〈15%,补充电解质或加代血浆
全身血容量=(65~70)ml/kg×体重
2、 输注保存全血,实际是输注红细胞和血浆。 已失去血小板、白细胞、凝血因子 钾、氨、枸橼酸盐含量高 肺微血管栓塞、枸橼酸盐中毒、出血倾向
少 少 少
3、优点
1) 输血量仅为全血的半量,减轻循环负荷 2) Na+ K+ NH3+ 有利于心、肾、肝病人 3) ACD含量 减少枸橼酸反应、低血钙危险 4) 减少同种免疫反应
4、适应症:
1) 不需补充血容量的各种贫血。 2) 不能耐受血容量 者(老、幼、弱) 3) 酸中毒、高钾血症、尿毒症、肝病 4) 失全身血容量20%-40%,同时补电解质、
ITP
• PLT 〈20 X109 /L,危及生命的出血, 脾切除术前或术中严重出血, IVIG可延长血小板的寿命
TTP
• 应慎重,除非危及生命 可输FFP,血浆置换等。
可逆性血小板功能异常出血
Aspirin: 术前1周停药 若功能正常,不须输注
尿毒症:透析,输红细胞使HCT 〉26%
疗效评价
110
ACD量( ml )
30
红细胞比积(%) 39
浓缩红细胞
130 90 28 30 10 69
浓缩红细胞与全血成分比较
内容
全血
血浆总蛋白(g) 8.3
K+( mmol)
0.4
Na3+(mmol)
16.5
NH3+(mmol)
3.2
血浆中的抗原抗体 多
白细胞

血小板

浓缩红细胞
2.3 0.1 4.5 0.9
胶体 5) 术前、中,多数应输浓缩红细胞(除同
时要求扩容外)
六、洗涤红细胞
1. 制备:浓缩红细胞用生理盐水洗3次, 加适量0.9%NS, 24h内用.
2. 优点:去除了绝大部分血浆、白细胞、 血小板、微聚物、HBsAg等。
3. 适应症:自身免疫性溶贫、PNH、再障、 妊娠贫血、尿毒症、血透、新生儿、反 复输血发热者。
采集后尽快输注,慢速,用糖皮质激素、抗组 胺剂,免疫抑制者1500rad
2、适应症
严重PMN 伴细菌感染、最适宜抗生 素无效, 化疗、放疗、放射线、药物引起骨髓 抑制
3、 疗程:
至少1 X1010 /次 X 4日
疗效评价:
发热消退、培养转阴、临床改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