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骨科患者术中成分输血的护理体会
输血科实习护士在输血操作中的总结与心得体会

输血科实习护士在输血操作中的总结与心得体会在我作为一名输血科实习护士的经历中,我积累了许多关于输血操作的经验和心得。
在此,我将对我在这方面的学习和实践做一些总结,并分享给大家。
一、准备工作的重要性在进行输血操作之前,充分的准备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我们需要核对患者的身份信息,确保输血的目标正确无误。
接着,需要检查血液制品的过期日和保存情况,确保血液制品的质量安全。
此外,还需要准备输血所需的设备、材料和药品,并将输血床位进行消毒清洁,以确保输血操作的顺利进行。
二、严格的操作规范在进行输血操作时,我们必须遵守严格的操作规范,确保输血过程的安全和有效。
首先,需要正确佩戴个人防护用品,如手套、口罩和护目镜,以防止交叉感染的发生。
其次,我们需要按照血液制品的要求,使用正确的输血装置和输血针头,并注意消毒操作的严谨。
此外,还需要掌握正确的穿刺技巧和输血速度,以避免可能的并发症和不良反应的发生。
三、观察和监测在输血过程中,我们需要密切观察和监测患者的情况,确保输血安全和有效。
我们需要注意患者的血压、心率、呼吸和体温的变化,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的不良症状或体征。
同时,我们还应该关注输血液制品的过程和速度,确保输血的顺利进行,避免过快或过慢引发的问题。
四、处理并发症和不良反应在输血操作中,有时可能会发生并发症和不良反应,这需要我们及时处理和妥善应对。
例如,在输血过程中出现了输血反应的症状,我们需要立即停止输血,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如给予适当的药物和调整输血速度。
此外,还需要及时上报并记录相关情况,并与医生和相关科室进行及时沟通和协调。
五、文明与同理心作为一名实习护士,我们需要保持良好的职业操守,展现文明和同理心。
在输血操作中,我们要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给予患者安全和舒适的感受。
在对待患者家属和其他医护人员时,也要保持礼貌和尊重,建立良好的团队合作关系。
总结起来,作为一名输血科实习护士,我深刻体会到了输血操作的重要性和复杂性。
浅析老年患者安全输血护理体会

浅析老年患者安全输血护理体会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机体到一定年龄阶段会出现老化即衰老。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组织器官储备功能逐渐降低、衰退,出现各种慢性退行性变。
因此针对老年患者输血的护理必须要针对老年人的机体特点,采取合理的护理方式,确保其输血的安全性。
标签:血液;输血;护理;安全;老年患者前言我国面临人口老龄化,维护老年人健康和提高全民身体素质是摆在医务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由于输血是挽救患者生命不可缺少的一项治疗手段,因此特别要重视老年患者输血和特殊人群的输血问题。
一、临床输血的实施步骤1、正确采集血标本血标本采集是护士输血工作中最容易发生意外的环节,常见问题如血标本容器选择错误、采集完成却忘记签字、标记模糊等等。
这些问题的存在都会影响血标本的采集正确性,进而为输血安全埋下隐患。
实际工作中,护士在接到患者递交的用血申请单以后,要对申请单上显示的患者姓名、年龄、科室、床号等信息进行一一核实,然后再按照申请单要求准备采血材料、血标本盛装容器;随后正式采集血标本;血标本采集前期要再次对患者身份进行核实,采集完成后要求患者在清醒状态下回答问题,最后一次确认患者的身份。
血标本采集期间,应该尽量避免一位护士同时采集两位,或多位患者的血标本,以免发生采集错误问题。
2、各种血液制品的输注浓缩红细胞(CRC)、少白红细胞(LPRC)、红细胞悬液(CRCS)、洗涤红细胞(WRC)、冰冻红细胞(FTRC)、全血等输注方法基本相同。
一定要杜绝非医务人员去输血科取血,与发血人逐项核对无误后,方可取回所要输注的血液。
输血前,由两名护士再次核对,如果受血者神志清楚,可要求受血者回答自己的姓名,年龄或其他相关信息,据此确认身份;如果受血者意识不清,请受血者家属说明或辨认腕带。
核对输血记录单(交叉配血单)上的内容,如受血者姓名、门急诊号/住院号、病室、床号、血型,是否与受血者病历及住院床位标签完全一致。
核对血袋、标签上的ABO、RH(D)血型及献血编号与输血记录单是否一致,正确。
骨科老年患者的术后护理体会

骨科老年患者的术后护理体会目的:总结老年骨科患者的术后护理经验,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参考。
方法:选取76例老年骨科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骨科手术的特点及老年人的心理、生理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
结果:76例骨科老年术后患者经精心护理后,均痊愈出院,2例发生护理并发症,发生率为2.63%。
结论:骨科老年患者的术后护理,必须根据患者所患疾病及合并症的情况,并结合老年人的心理及生理特点来进行。
标签:老年患者;骨科;护理体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保健意识也在不断的增强,人们的平均寿命也在不断的延长,社会人口逐渐老龄化,老年人的健康问题受到社会广泛的关注。
由于骨科疾病的特点,大多影响人的自理能力,老年人本来体质就较弱,一旦罹患骨科疾病,如不能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则会导致生活自理能力的丧失,长期卧床,严重的影响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所以对骨科术后的老年人,根据所患者疾病的特点及老年人的心理、生理特点,进行针对性的护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回顾性的分析了76例骨科术后老年人临床资料,总结了护理经验,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骨科2013年1月-2014年10月76例老年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51例,女25例,年龄61-80岁,平均年龄67.3±5.24岁,所患疾病:股骨颈骨折21例,股骨粗隆間骨折12例,一侧髋关节置换术10例,股骨干骨折3例,腰椎压缩性骨折5例,肱骨外科颈骨折8例,双下肢多发性骨折15例,骨盆骨折2例。
骨折原因:摔倒所致骨折36例,交通事故21例,其它原因19例。
1.2方法76例老年骨折患者均行手术治疗,术后根据所患疾病转入各病区进行后续治疗,并根据老年人的生理及心理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
2结果76例骨科老年术后患者经精心护理后,均痊愈出院,只有1例发生呼吸道感染,1例合并冠心病患者出现心绞痛发生,经相应治疗后,病情好转。
成分输血技术应用及临床护理体会

成分输血技术应用及临床护理体会魏莉(山东省聊城市中心血站体采科,山东聊城252000)输血是临床上治疗和抢救危重病人的重要措施之一,成分输血是安全输血的重要措施。
现结合2007—3。
2009—3我科536例成分输血资料浅谈成分输血技术及临床护理体会。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我科2007—3—2009—3年成分输血共536例,男298例,女238例。
输血成分:输红胞悬液288例.输血浆98例,输血小板72例,输冷沉淀25例,输注两种或两种以上成分53例。
1.2方法输血前医护人员应与与患者进行沟通以消除紧张情绪,两名护士在病人床旁核对患者床号、姓名、住院号、血袋号、血型、交叉配血实验的结果、血液的种类、血量、有效期及包装是否完整无损。
无误后,用符合标准的输血器进行输血,先输入少量生理盐水,冲洗输血器管道,常规进行输虹操作,输血过程中应先慢后快.再根据病情和年龄调整输注速度,并严密观察受血者有无输血不良反应,如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
2结果输血均顺利进行.出现不良反应25例,经对症治疗后消失。
患者病情得到缓解,疗效满意。
3护理3.1心理护理当患者需要成分输血治疗时,会对输血是否能传播疾病、对身体本身健康的影响等等安全问题产生疑虑。
因此我们的心理护理工作应该是详细、耐心的讲解血液制品处理的严格措施及输血的规范性操作[2],输血的重要性及必要性,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相关处理措施,使患者消除顾虑为输血治疗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
3.2采血护理采血的护理主要包括以下几点:①查看患者是否已查输血前五项,是否签署《输血治疗同意书》。
‘②核对输血申请单,贴好标签试管,而后持输血申请单和贴好标签的试管再次核对患者信息。
③如果同时为2名以上的患者采集交叉配血标本,应按一人一次一管的顺序逐个完成,严禁从输液器直接抽血。
④严禁使用在注射器中反复抽吸的血液。
⑤抽血完毕后,应记录采血时间,并将血液标本尽快送入输血科。
老年患者静脉穿刺的体会及输液后的护理

老年患者静脉穿刺的体会及输液后的护理为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的问题、看病贵,政府花费很大的财力、人力来引导、扶持开办社区医院这一朝阳产业,并提出“小病不出社区,大病才上医院”的口号。
我所的社区医院自开办以来,因其离家近、看病开药方便、候诊时间短,被越来越多的患者所接受,同时对大医院起到了减压分流作用。
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进展,老年人群患病率及发病频率也逐渐增加,需要静脉给药的治疗途径也日益增多。
静脉输液是临床上患者常用的治疗方法,可以纠正水、电解质失衡,维持酸碱平衡,补充营养,维持热量,输入药物,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静脉输液是临床给药的重要途径之一,同时也是抢救危重患者的重要手段,是护理工作中一项不可缺少的基本操作,直接关系到医护质量、患者康复及护患关系。
因此护士应熟练掌握且深刻了解,以提高穿刺的成功率。
标签:老年人;静脉穿刺术;血管护理体会老年患者随着年龄的增长,血管壁变硬、变脆,弹性较差,静脉穿刺成功率较低,给老年患者带来了痛苦和很大的心理负担。
因此,护理人员需熟练掌握静脉穿刺的方法与技巧,提高老年患者静脉穿刺成功率,减少患者的痛苦。
1 老年人的血管特征及穿刺要点随着年龄的增长,机体会出现诸多的生理和心理变化,其静脉管壁逐渐增厚、变硬,管腔变窄,穿刺时容易刺破以及回血缓慢,凝血较快[1]。
另外,老年患者的皮肤颜色较深,静脉可视程度较差。
老年患者静脉穿刺时不握拳,针尖斜面向左静脉穿刺法:老年人皮肤松弛,血管弹性差且易活动。
针尖斜面向左穿刺法,利用针尖斜面的锐度,进针速度快,皮肤受损小,故痛觉减轻。
穿刺时操作者应左手拇指握患者手或足,以拇指绷紧皮肤固定血管下端,减少血管滑动,左手拇指拉紧拉直所要穿刺的静脉,直接从静脉上方刺入,见回血以后再稍进一点即可[2]。
穿刺进针速度要快,要一气呵成,减少患者感觉疼痛的时间。
根据血管的脆性、弹性、血流压力情况,使血管扩张,从正面15~30度快速进针然后轻轻挑起静脉慢慢进针到位,这样使血管壁分离,以免刺破血管。
浅谈手术中输血输液的几点体会

浅谈手术中输血输液的几点体会术中输液输血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由于麻醉和手术的影响,患者血循环出现搅乱,可致回心血量减少,血压下降等不良后果,尤其是危重休克病人,情况更为严重,因此及时正确补充液体及血液是保证病人生命安全的重要课题。
本文就十年来从事手术室工作的几点体会总结如下,以供同道参考:1 术中输液1.1术中输入液体原则上以平衡液为主,液体量包括:1.1.1 术前禁食禁饮生理丢失量10-15ml/kg/h,于麻醉后,10ml/kg/h的速度输入。
1.1.2 补充术中生理丧失量2-4ml/kg/h细胞隔液体补充5-10ml/kg/h。
术中病人病情可出现多种变化,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应根据不同情况给予合理补液。
1.2穿刺血管及穿刺针的选择:根据我院的经验,穿刺血管应选择粗直表浅静脉。
穿刺针使用一次性18-20号静脉留置针。
方法为:作常规皮肤消毒,穿刺时,右手持针,根据胖瘦程度,采取与皮肤不同角度斜行刺入,肥胖者静脉较深,角度宜大,消瘦者相反。
但切忌垂直刺入,以免导管顶住血管后壁,针尖穿破血管壁,导致置管困难。
穿刺中如有突破感并有回血,证实外套已带入静脉内,此时右手固定针蕊,左手送外套约1cm,即边退针蕊边送外套。
如进针后不见回血,估计进入血管腔(因失血失液病人及循环较差病人),可退出少许针蕊或加压输血管,即可见少量回血,可证实套管已进入血管腔,再送套管2-3mm。
2 术中输血穿刺针宜选动静脉留置针或9-12号普通针头,不宜过小,针头过小,容易造成针头阻塞和不能顺利输血,也不宜过大,针头过大,对组织损伤大,加重病人的痛苦。
血管选择:粗直,且容易固定的部位。
目前临床上均使用一次性输血器在输血中常出现回血缓慢的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采取:高调法行静脉穿刺,将止血钳夹在茂菲氏滴管的上端或将调节器紧贴于茂菲氏滴管的下端夹闭。
高调低瓶法:即将调节器置于紧贴茂菲氏滴管的下端夹闭,而且将输液瓶从输液架的挂钩上取下,挂于输液架的调节旋钮上,使排好空气的液体瓶置于低位,与手术床呈水平位,待常规消毒后进针,可较快地见到回血。
静脉输血总结及心得体会范文

静脉输血总结及心得体会范文静脉输血是目前治疗众多疾病的常见方法之一。
通过将血液及其衍生物输注到患者体内,可补充血容量、改善血液循环、提供营养物质和治疗药物等。
在我参与的医疗工作中,有幸亲身参与了多次静脉输血过程,并有一些心得体会,现在与大家分享。
首先,严格执行操作规范是确保静脉输血安全的重要保障之一。
在输血操作中,要预先检查所用血液的有效期、血型、配对试验结果和输血前的化验指标等,确保输血血液符合患者需求。
此外,在输血过程中要佩戴帽子、口罩、手套等防护用品,定期洗手,以防止交叉感染。
同时,要注意消毒工作,保证输血器材的洁净,减少感染风险。
其次,了解输血反应及处理措施是及时应对并解决输血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的关键。
输血反应是指在输血后患者出现的各种不良反应,如发热、寒战、过敏反应等。
在输血操作中,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如体温、血压、呼吸频率等,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
对于出现轻度反应的患者,可以暂停输血并给予相应的药物治疗;对于严重反应的患者,则需要立即停止输血、采取抢救措施并报告相关医生。
在这个过程中,与患者的良好沟通能够帮助他们缓解焦虑和恐惧情绪,提升治疗效果。
此外,要注意合理用药,确保输血效果的最大化。
在进行静脉输血时,除了输注血液和衍生物外,还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补充所需的营养物质、治疗药物等。
正确选择输血血型和品种,以及合理调整输血速度和剂量,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输血反应的发生。
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常常遇到术后患者、贫血患者等需要输血的情况,这时候我们必须仔细评估患者的情况并进行针对性的用血,以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最后,对于一名静脉输血操作人员来说,具备责任心和仔细认真的工作态度至关重要。
在输血过程中,要亲自参与每个环节的操作,确保每一步都正确无误。
更要有耐心和细心,及时做好记录,留下有效的信息和数据,以备后续使用。
在日常工作中,要与团队成员保持良好的沟通和合作,互相学习、互帮互助,共同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术中输血的护理体会

术中输血的护理体会作者:丁琳来源:《中外医疗》 2011年第34期丁琳(江苏省海安县人民医院手术室江苏海安 226600)【摘要】目的探讨术中输血过程中护理的注意事项。
方法熟练掌握输血的目的、适应证及护理措施。
结果进行合理而安全、有效的静脉输血,以补充血容量,改善微循环。
结论做好术中输血的护理工作,有效地补充了血容量,防止因不当输血而带来的感染和输血反应的发生。
【关键词】输血手术护理【中图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1)12(a)-0163-01输血是临床急救和治疗的一种有效手段,成分输血是现代输血的方向。
手术中的输血是治疗因创伤而带来的失血量增加而造成的有效循环血量减少,血液携氧能力降低的有效方法。
护士在输血治疗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执行输血的护士,必须经过认真严格的培训,除有熟练的业务技术外,必须掌握输血的一般知识,必须具有很强的责任意识,应自觉地、一丝不苟地按安全输血常规工作。
护士应该熟悉并严密观察,及早发现各种输血反应和并发症,掌握其处理原则和常规,做到尽早发现及时处理。
护士在给病人输血或血液成分中,观察到任何异常情况时,均应看做是可能威胁受血者生命的反应的一部分,必须酌情采取相应措施。
因此,加强做好术中输血的护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现将我们的体会报道如下。
1 输血的目的(1)补充血容量以维持循环的稳定;(2)改善贫血以增加携氧能力;(3)提高血浆蛋白以增加胶体渗透压;(4)增加免疫力及凝血能力.2 输血的适应证(1)术中失血至血容量低下者;(2)纠正贫血和低蛋白血症,应于术前开始纠正效果更佳;(3)凝血异常者。
3 术中输血的护理3.1 术前做好病人的评估护理人员首先要了解手术室输血的特点及手术病人的基本情况,如年龄、病情、既往有无输血史、手术时间的长短、术中估计出血量;了解成分输血的基本知识,包括:成分血的种类、保存方法、注意事项、使用方法及不良反应的处理措施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年骨科患者术中成分输血的护理体会目的:成分输血具有提高输血疗效、降低输血并发症和节约血源的优势,本文旨在总结老年骨科患者术中成分输血的护理经验与体会。
方法:笔者所在医院手术室2009-2014年对300例老年骨科患者进行了术中成分输血,男126例,女174例,年龄62~91岁,平均(76.4±7.89)岁。
依次采取了输血前护理和输血中护理模式,根据不同血液成分采取相应护理方式。
所有患者随访至术后24 h。
结果:所有患者中,5例发生荨麻疹反应,6例出现发热反应,经对症处理后症状消失;无溶血、心衰、败血症等严重不良反应发生。
结论:老年人易发生输血并发症,手术室护士必须具备丰富的输血理论知识和操作经验,确保受血者的安全和疗效。
标签:成分输血;手术室护理;老年人;骨科随着我国社会人口老龄化进程,老年骨科患者的住院手术率逐年上升。
统计发现,老年患者骨科手术主要集中于髋部骨折、肱骨近端骨折内固定和人工关节置换术[1]。
由于患者术前通常伴有不同程度的贫血,机体代偿能力下降,为保障患者安全度过围手术期、促进患者术后康复,输血治疗成为其中的重要治疗环节。
随着血液采集、分离和保存技术的发展,目前临床上已广泛使用成分输血制品替代了以往的全血制品,达到提高血液利用率、减少输血不良反应的目的。
成分输血就是不同的制备工艺把全血中的各种有效成分分离出来,分别制成高浓度的单一制品,根据患者的需要进行使用。
笔者所在医院手术室2009-2014年对300例老年骨科患者进行术中成分输血,临床疗效和护理结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2009-2014年,笔者所在医院手术室对300例老年骨科患者进行了术中成分输血,其中男126例,女174例,年龄62~91岁,平均(76.4±7.89)岁;髋部骨折内固定术134例,肱骨近端骨折内固定术70例,人工关节置换术96例。
术前血常规检查:RBC(2.4±0.8)×1012/L,Hct(22.6±8.5)%,Hb(86.5±17.4)g/L,WBC(7.4±3.6)×109/L,PLT(168±82)×109/L。
术中输入悬浮红细胞215例,占71.6%;洗涤红细胞85例,占28.4%;同时输入新鲜冰冻血浆265例,占88.3%;输入浓缩血小板14例,占4.6%。
1.2 护理方法1.2.1 输血前的护理详细询问患者既往身体素质,过敏史和输血史情况。
向患者及家属介绍输血治疗的目的、适应证以及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告知所有的血液制品均来自于省、市两级血液中心,可以有效降低经输血感染相关疾病的概率,使患者及家属对输血有较全面和客观的认识,取得患者的配合。
输血前认真核查后再各种传染性指标检查结果,做好备案[2]。
了解患者的饮食和作息规律,指导术后康复。
在交叉配血、取血及输血过程中,严格执行“三查八对”,此外,还需检查血袋有无破损及渗漏,血制品有无溶血、浑浊及凝块等情况。
输血前15 min,所有患者均静脉注射10 mg地塞米松,预防输血反应;随后,应用专用输血器经静脉滴注100 ml生理盐水冲洗输血管道,减少血细胞粘附和堵管事件发生率。
1.2.2 输血过程中的护理1.2.2.1 红细胞的输注与护理术前贫血的患者于实施麻醉时即安排取血,其余患者需密切关注术中出血量和生命体征,及时与手术医师和麻醉师沟通,确定取血时机。
红细胞制品自血库取回后,需在室温下经震荡后输注,达到复温和重悬红细胞目的。
输注时Y型带滤网的输血器分别连接血袋和生理盐水,具有避免红细胞粘附、增加其携氧能力、减轻患者血管刺激等作用。
输血过程中应根据手术进程和患者生命体征及时调节输液速度,先慢后快,随时观察患者体温、肤色、尿色情况,防止不良反应发生。
连续输血5 h以上,应及时更换输血器。
输血完毕后利用生理盐水冲净管道内参与血制品。
术中用药应与血制品分管输注,禁止在输血结束后继续使用输血器输注药物。
1.2.2.2 血浆的输注与护理冰冻血浆保存于-20 ℃条件下,使用前宜用37 ℃温箱震荡融化。
融化后的血浆外观应为淡黄透明,如有浑浊或沉淀则禁止输入。
新鲜冰冻血浆应在溶化后24 h内输完,以避免血浆蛋白变性和凝血因子丧失活性。
血浆输注速度一般为5~10 ml/min,与红细胞交替输入,以达到良好的扩容和改善微循环效果。
1.2.2.3 血小板的输注与护理血小板输注也应遵循同型输注原则。
由于血小板采集后存储于(22±2)℃环境,使用时限仅24 h,必须在取出后尽快输注。
输注前缓慢震荡血袋,使血小板均匀分散、外观呈现云雾状。
为减少术中出血,尽快达到止血浓度,血小板输注速率一般以患者可耐受为限,宜快不易慢。
2 结果300例患者均在术中或术后2 h内完成输血治疗,悬浮红细胞、洗涤红细胞输入量分别为(3.4±1.8)U和(2.8±1.4)U,冰冻血浆输入量为(420±150)ml,浓缩血小板输入量为(3.5±2.2)U。
所有患者随访至术后24 h,术中无一例患者发生过敏、发热等不良反应;术后24 h,5例发生荨麻疹反应,6例出现发热反应,经对症处理后症状消失。
所有输血患者中无溶血、心衰、败血症等严重不良反应发生。
3 讨论随着血液分离技术的发展,临床上经常使用的血制品包括悬浮红细胞、浓缩红细胞、洗涤红细胞、浓缩白细胞、浓缩血小板、新鲜冰冻血浆和冷沉淀等,医疗机构可以根据患者的不同需要进行使用,达到提高输血疗效、降低输血并发症和节约血源的目的[3-4]。
笔者所在医院2009-2014年对300例老年骨科患者进行术中成分输血,总体疗效满意,但有11例患者发生荨麻疹或发热反应。
通过回顾性分析,这11例患者术前均有多次输血史,笔者认为这些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与反复输血后产生不完全抗体有关。
由于老年患者大多伴有不同程度的贫血,加上手术过程中的失血,如果不及时补充血液有效成分,将严重影响患者的手术安全和术后恢复[5]。
另外,老年人脏器功能衰退明显、极易产生输血并发症,如何保证老年患者的用血安全,成为手术室必须面对的一项挑战。
结合实际操作情况和文献报道,笔者的护理体会如下。
3.1 掌握临床成分输血的适应证和使用范围悬浮红细胞有利于提高机体携氧能力,适用于各种出血量大于500 ml的急性失血、血容量正常的慢性贫血和高钾血症、肝、肾、心功能障碍者;洗涤红细胞适用于反复多次输血已产生白细胞抗体、对血浆蛋白有过敏反应以曾经因输血引起发热等不良反应的患者;浓缩血小板适用于术前血小板计数1500 ml的患者;新鲜冰冻血浆适用于术前蛋白水平低下、凝血因子缺乏和大量失血患者。
3.2 重视血液的使用时限和保存方法血制品均有各自的保存条件和时限,过期血液制品的质量和功能会受到严重影响[6]。
根据抗凝剂种类,红细胞悬液在(4±2)℃条件下保存21~35 d;洗涤红细胞保存条件为(4±2)℃,需在24 h内输注完毕;新鲜冰冻血浆在-20 ℃条件下可保存1年,融化后应保存于在(4±2)℃,并在24 h内使用,禁止重新冰冻;血小板保存条件为(22±2)℃,定时轻轻摇动血袋,防止血小板聚集,24 h 内输注完毕。
3.3 重视护理技术应采用较粗的留置针作为输血穿刺针(如20#或18#),可以保证有效滴度,一般1 U红细胞输注时间不超过2 h,血小板输注速度为80~100滴/min,血浆输注速度一般为5~10 ml/min;需同时输多品种的成分血时,应首先输入血小板和冷沉淀,其次为血浆,最后是红细胞。
成分输血过程中液面高度应为莫非滴管的1/2~2/3,液面低于1/2使血细胞受到较大冲击力造成结构破坏,超过2/3则不易判断输注速度[7]。
另外,禁止在血液成分中加入除生理盐水外的任何治疗性药物。
加入药物后,由于pH值、离子浓度或渗透压等理化参数发生改变,易导致血液成分变性,甚至发生细胞溶血,危及患者生命安全;同时,操作过程也增加了血液污染的机会。
3.4 注意加温及加压对血细胞的影响血制品通常存放于低温环境,大量输入容易导致患者体温下降,必要的加温处理是预防低体温的措施之一。
研究显示,37 ℃~38 ℃水浴加温对红细胞和血浆性状无明显影响,而血小板则应在室温下进行复温[8]。
另外,加压输血器对于红细胞有一定的破坏作用,加压时形成的涡流可使红细胞遭受强大的切应力而发生破坏及溶血[9]。
因此,对于急需快速输血的患者,可以采用多通路输入,避免使用加压输注法。
3.5 加强输血相关知识的学习随着手术量的增加,大批低年资护士常年处于高强度工作节奏,疏于相关业务知识的学习,存在对输血知识一知半解,对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预防和处理流程不熟悉的情况。
作为用血大户的手术室,必须定期开展相关的专业培训,包括血制品种类讲解、输血理论知识学习、输血操作和不良反应的预防处理等。
综上所述,输血是手术治疗必不可少环节之一,存在一定的风险和并发症,与患者的生命安全密切相关。
通过加强对手术室护士输血理论知识和操作实践的培训,结合标准、规范的操作流程,可以有效提高输血疗效、降低患者风险,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
参考文献[1]胥少汀,葛宝丰,徐印坎.实用骨科学[M].第4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2:947-948.[2]王阳,邵冬华.患者术前及输血前血清感染性指标检测的临床价值[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4):50-51.[3]杨勤峰,张春来,张春梅,等.成分输血适应证及其影响因素[J].护理学杂志:综合版,2003,18(9):719-720.[4]张丽荣,孙艳春,刘昕,等.2004年-2006年围手术期患者输血情况分析[J].吉林医学,2007,28(15):1699-1700.[5]李铁华.反复输血后不完全抗体的阳性率及其临床意义[J].中国医学创新,2015,12(29):21-24.[6]霍俊梅,王巧莲,郑林平.成分输血中应注意的问题[J].全科护理,2009,7(35):3249-3250.[7]张兰,鲁德聚,毕讯.莫菲氏滴管内液面高度对过滤红细胞损伤程度的影响[J].中国输血杂志,2003,16(2):93-94.[8]耿淑琴,孙颖.库血加热时红细胞完整必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1997,32(10):573-574.[9]程金莲,李亚琴,孙玉梅.加压输注去白细胞全血过程中血红细胞及血钾变化的实验研究[J].护理研究:上旬版,2014,28(1):2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