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第十四章整式的乘法与因式分解:14.1整式的乘法》赛课导学案_0

合集下载

初二数学八上第十四章整式乘法与因式分解知识点总结复习和常考题型练习

初二数学八上第十四章整式乘法与因式分解知识点总结复习和常考题型练习

第十四章 整式的乘除与分解因式一、知识框架:二、知识概念:1.基本运算:⑴同底数幂的乘法:m n m n a a a +⨯= ⑵幂的乘方:()nm mn aa = ⑶积的乘方:()nn n ab a b =2.整式的乘法:⑴单项式⨯单项式:系数⨯系数,同字母⨯同字母,不同字母为积的因式. ⑵单项式⨯多项式:用单项式乘以多项式的每个项后相加.⑶多项式⨯多项式:用一个多项式每个项乘以另一个多项式每个项后相加. 3.计算公式:⑴平方差公式:()()22a b a b a b -⨯+=-⑵完全平方公式:()2222a b a ab b +=++;()2222a b a ab b -=-+ 4.整式的除法:⑴同底数幂的除法:m n m n a a a -÷=⑵单项式÷单项式:系数÷系数,同字母÷同字母,不同字母作为商的因式. ⑶多项式÷单项式:用多项式每个项除以单项式后相加. ⑷多项式÷多项式:用竖式.5.因式分解: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这种变形叫做把这个式子因式分解.6.因式分解方法:⑴提公因式法:找出最大公因式. ⑵公式法:①平方差公式:()()22a b a b a b -=+- ②完全平方公式:()2222a ab b a b ±+=±③立方和:3322()()a b a b a ab b +=+-+ ④立方差:3322()()a b a b a ab b -=-++ ⑶十字相乘法:()()()2x p q x pq x p x q +++=++ ⑷拆项法 ⑸添项法常考例题精选1.(2015·襄阳中考)下列运算正确的是( ) =3 ·a2=a3C.(-a3)2=a5÷a2=a32.(2015·烟台中考)下列运算中正确的是( ) +2a=5a2 B.(-3a3)2=9a6÷a2=a3 D.(a+2)2=a2+43.(2015·遵义中考)计算(−12ab2)3的结果是( )3 23218184.(2015·沈阳中考)下面的计算一定正确的是( ) +b3=2b6 B.(-3pq)2=-9p2q2·3y5=15y8÷b3=b35.(2015·凉山州中考)下列各式正确的是( )=(−a)2=(−a)3=|−a2|=|a3|6.(2015·长春中考)计算:7a2·5a3= .7.(2015·广州中考)分解因式:x2+xy= .8.(2015·东营中考)分解因式2a2-8b2= .9.(2015·无锡中考)分解因式:2x2-4x= .10.(2015·连云港中考)分解因式:4-x2= .11.(2015·盐城中考)分解因式a2-9= .12.(2015·长沙中考)x2+2x+1= .13.(2015·临沂中考)分解因式4x-x3= .14.(2015·安徽中考)分解因式:x2y-y= .15.(2015·潍坊中考)分解因式:(a+2)(a-2)+3a= .16.(2015·遂宁中考)为庆祝“六·一”儿童节,某幼儿园举行用火柴棒摆“金鱼”比赛.如图所示,按照下面的规律,摆第(n)个图案,需用火柴棒的根数为.17.(2015·潍坊中考)当n等于1,2,3,…时,由白色小正方形和黑色小正方形组成的图形分别如图所示.则第n个图形中白色小正方形和黑色小正方形的个数总和等于.(用n表示,n是正整数)18.(2015·牡丹江中考)一件商品的进价为a元,将进价提高100%后标价,再按标价打七折销售,则这件商品销售后的利润为元.19.(2015·株洲中考)先化简,再求值:(x-1)(x+1)-x(x-3),其中x=3.1.(2015·徐州)下列运算正确的是( )A.3a2-2a2=1 B.(a2)3=a5C.a2·a4=a6D.(3a)2=6a22.下列计算错误的是( )A.(5-2)0=1 B.28x4y2÷7x3=4xy2C.(4xy2-6x2y+2xy)÷2xy=2y-3x D.(a-5)(a+3)=a2-2a-153.(2015·毕节)下列因式分解正确的是( )A.a4b-6a3b+9a2b=a2b(a2-6a+9) B.x2-x+14=(x-12)2C.x2-2x+4=(x-2)2D.4x2-y2=(4x+y)(4x-y)4.将(2x)n-81分解因式后得(4x2+9)(2x+3)(2x-3),则n等于( ) A.2 B.4 C.6 D.85.若m=2100,n=375,则m,n的大小关系是( )A.m>n B.m<n C.m=n D.无法确定6.已知a+b=3,ab=2,则a2+b2的值为( )A.3 B.4 C.5 D.67.计算:(a-b+3)(a+b-3)=( )A.a2+b2-9 B.a2-b2-6b-9C.a2-b2+6b-9 D.a2+b2-2ab+6a+6b+98.在边长为a的正方形中挖去一个边长为b的小正方形(a>b)(如图甲),把余下的部分拼成一个长方形(如图乙),根据两个图形中阴影部分的面积相等,可以验证( )A .(a +b)2=a 2+2ab +b 2B .(a -b)2=a 2-2ab +b 2C .a 2-b 2=(a +b)(a -b)D .(a +2b)(a -b)=a 2+ab -2b 29.若x 2+mx -15=(x -3)(x +n),则m ,n 的值分别是( ) A .4,3 B .3,4 C .5,2 D .2,510.(2015·日照)观察下列各式及其展开式: (a +b)2=a 2+2ab +b 2(a +b)3=a 3+3a 2b +3ab 2+b 3(a +b)4=a 4+4a 3b +6a 2b 2+4ab 3+b 4(a +b)5=a 5+5a 4b +10a 3b 2+10a 2b 3+5ab 4+b 5 …请你猜想(a +b)10的展开式第三项的系数是( ) A .36 B .45 C .55 D .6611.计算:(x -y)(x 2+xy +y 2)= .12.(2015·孝感)分解因式:(a -b)2-4b 2= .13.若(2x +1)0=(3x -6)0,则x 的取值范围是 .14.已知a m =3,a n =2,则a 2m -3n = .15.若一个正方形的面积为a 2+a +14,则此正方形的周长为 .16.已知实数a ,b 满足a 2-b 2=10,则(a +b)3·(a -b)3的值是 .17.已知△ABC 的三边长为整数a ,b ,c ,且满足a 2+b 2-6a -4b +13=0,则c为.18.观察下列各式,探索发现规律:22-1=1×3;32-1=2×4;42-1=3×5;52-1=4×6;….按此规律,第n个等式为.19.计算:(1)(2015·重庆)y(2x-y)+(x+y)2; (2)(-2a2b3)÷(-6ab2)·(-4a2b).20.用乘方公式计算:(1)982; (2)899×901+1.21.分解因式:(1)18a3-2a;(2)ab(ab-6)+9;(3)m2-n2+2m-2n.22.先化简,再求值:(1)(2015·随州)(2+a)(2-a)+a(a-5b)+3a5b3÷(-a2b)2,其中ab=-1 2;(2)[(x+2y)(x-2y)-(x+4y)2]÷4y,其中x=-5,y=2.23.如图,某市有一块长为(3a+b)米,宽为(2a+b)米的长方形地块,规划部门计划将阴影部分进行绿化,中间修建一座雕像,求绿化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并求出当a=3,b=2时的绿化面积.24.学习了分解因式的知识后,老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设n为整数,则(n+7)2-(n-3)2的值一定能被20整除吗?若能,请说明理由;若不能,请举出一个反例.25.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课本中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是利用平面几何图形中的面积来表示的,例如:(2a +b)(a +b)=2a 2+3ab +b 2就可以用如图①②所示的图形的面积来表示.(1)请写出如图③所示的图形的面积表示的代数恒等式;(2)试画出一个几何图形,使它的面积能表示为(a +b)(a +3b)=a 2+4ab +3b 2;(3)请仿照上述方法另写一个含有a ,b 的代数恒等式,并画出与之对应的几何图形.26. 定义2a b a b *=-,则(12)3**= .。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整式的乘除全章课件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整式的乘除全章课件
17个10 =1017
3个10
通过观察可以发现1014、 103这两个因数是同底数 幂的形式,所以我们把 像1014×103的运算叫做
同底数幂的乘法 .
请同学们先根据自己的理解,解答下列各题. 103 ×102 =(10×10×10)×(10×10) = 10( 5 ) 23 ×22 =(2×2×2)×(2×2)=2×2×2×2×2 =2( 5 )
2.计算:(1)23×24×25
(2)y · y2 · y3
【解析】(1)23×24×25=23+4+5=212 (2)y · y2 · y3 = y1+2+3=y6
3.计算:(-a)2×a4
【解析】原式 = a2×a4 =a6
(-2)3×22 原式 = -23 ×22
= -25
当底数互为相反数时, 先化为同底数形式.
(an)3·(bm)3·b3=a9b15 a3n ·b3m·b3=a9b15 a3n ·b3m+3=a9b15 3n=9,3m+3=15
n=3,m=4.
通过本课时的学习,需要我们掌握:
积的乘方法则 (ab)n =anbn (n为正整数) 积的乘方等于把积的每个因式分别乘方,再把 所得的幂相乘.
通过本课时的学习,需要我们掌握: 1.am·an =am+n(m、n都是正整数) 2.am·an·ap = am+n+p (m、n、p都是正整数)
14.1.2 幂的乘方
1.经历探索幂的乘方运算性质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幂 的意义,发展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 2.了解幂的乘方的运算性质,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解析】xm·x2m= x3m =2 x9m =(x3m)3 = 23 =8 6.若a3n=3,求(a3n)4的值.

初中数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14章《整式的乘除与因式分解》全章教案(22页)

初中数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14章《整式的乘除与因式分解》全章教案(22页)

初中数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实用资料第十四章整式的乘法与因式分解14.1整式的乘法14.1.1同底数幂的乘法1.理解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2.运用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解决一些实际问题.重点正确理解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难点正确理解和应用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一、提出问题,创设情境复习a n的意义:a n表示n个a相乘,我们把这种运算叫做乘方,乘方的结果叫做幂;a叫做底数,n是指数.(出示投影片)提出问题:(出示投影片)问题:一种电子计算机每秒可进行1千万亿(1015)次运算,它工作103秒可进行多少次运算?[师]能否用我们学过的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呢?[生]运算次数=运算速度×工作时间,所以计算机工作103秒可进行的运算次数为:1015×103.[师]1015×103如何计算呢?[生]根据乘方的意义可知1015×103=(10×10×…×10)15个10×(10×10×10)=(10×10×…×10)18个10=1018.[师]很好,通过观察大家可以发现1015、103这两个因数是同底数幂的形式,所以我们把像1015,103的运算叫做同底数幂的乘法.根据实际需要,我们有必要研究和学习这样的运算——同底数幂的乘法.二、探究新知1.做一做(出示投影片)计算下列各式:(1)25×22;(2)a3·a2;(3)5m·5n.(m,n都是正整数)你发现了什么?注意观察计算前后底数和指数的关系,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师]根据乘方的意义,同学们可以独立解决上述问题.[生](1)25×22=(2×2×2×2×2)×(2×2)=27=25+2.因为25表示5个2相乘,22表示2个2相乘,根据乘方的意义,同样道理可得a3·a2=(a·a·a)(a·a)=a5=a3+2.5m·5n=(5×5·…·5),\s\do4(m个5))×(5×5·…·5),\s\do4(n个5))=5m+n.[生]我们可以发现下列规律:a m·a n等于什么(m,n都是正整数)?为什么?(1)这三个式子都是底数相同的幂相乘;(2)相乘结果的底数与原来底数相同,指数是原来两个幂的指数的和.2.议一议(出示投影片)[师生共析]a m·a n表示同底数幂的乘法.根据幂的意义可得:a m·a n=(a×a·…·a)m个a·(a×a·…·a)n个a=a·a·…·a(m+n)个a=a m+n于是有a m·a n=a m+n(m,n都是正整数),用语言来描述此法则即为:“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师]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的道理,深刻理解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生]a m表示m个a相乘,a n表示n个a相乘,a m·a n表示m个a相乘再乘以n个a相乘,也就是说有(m+n)个a相乘,根据乘方的意义可得a m·a n=a m+n.[师]也就是说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要降一级运算,变为相加.3.例题讲解出示投影片[例1]计算:(1)x2·x5; (2)a·a6;(3)2×24×23; (4)x m·x3m+1.[例2]计算a m·a n·a p后,能找到什么规律?[师]我们先来看例1,是不是可以用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呢?[生1](1),(2),(4)可以直接用“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的法则.[生2](3)也可以,先算两个同底数幂相乘,将其结果再与第三个幂相乘,仍是同底数幂相乘,再用法则运算就可以了.[师]同学们分析得很好.请自己做一遍.每组出一名同学板演,看谁算得又准又快.生板演:(1)解:x2·x5=x2+5=x7;(2)解:a·a6=a1·a6=a1+6=a7;(3)解:2×24×23=21+4·23=25·23=25+3=28;(4)解:x m·x3m+1=x m+(3m+1)=x4m+1.[师]接下来我们来看例2.受(3)的启发,能自己解决吗?与同伴交流一下解题方法.解法一:a m·a n·a p=(a m·a n)·a p=a m+n·a p=a m+n+p;解法二::a m·a n·a p=a m·(a n·a p)=a m·a n+p=a m+n+p;解法三:a m·a n·a p=(a·a…a)m个a·(a·a…a)n个a·(a·a…a)p个a=a m+n+p归纳:解法一与解法二都直接应用了运算法则,同时还运用了乘法的结合律;解法三是直接应用乘方的意义.三种解法得出了同一结果.我们需要这种开拓思维的创新精神.[生]那我们就可以推断,不管是多少个幂相乘,只要是同底数幂相乘,就一定是底数不变,指数相加.[师]是的,能不能用符号表示出来呢?[生]am1·am2·am3·…am n=am1+m2+m3+…m n.[师]鼓励学生.那么例1中的第(3)题我们就可以直接应用法则运算了.2×24×23=21+4+3=28.三、随堂练习1.m14可以写成()A.m7+m7B.m7·m7C.m2·m7D.m·m142.若x m=2,x n=5,则x m+n的值为()A.7 B.10 C.25D.523.计算:-22×(-2)2=________;(-x)(-x2)(-x3)(-x4)=________.4.计算:(1)(-3)2×(-3)5;(2)106·105·10;(3)x2·(-x)5;(4)(a+b)2·(a+b)6.四、课堂小结[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同底数幂的乘法的运算性质,请同学们谈一下有何新的收获和体会呢?[生]在探索同底数幂乘法的性质时,进一步体会了幂的意义,了解了同底数幂乘法的运算性质.[生]同底数幂的乘法的运算性质是底数不变,指数相加.应用这个性质时,我觉得应注意两点:一是必须是同底数幂的乘法才能运用这个性质;二是运用这个性质计算时一定是底数不变,指数相加,即a m·a n=a m+n(m,n是正整数).五、课后作业教材第96页练习.本课的主要教学任务是“同底数幂乘法的运算性质”: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 在课堂教学时,通过幂的意义引导学生得出这一性质,接着再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同底数幂运算,幂的底数可以是“任意有理数、单项式、多项式”,训练学生的整体思想.14.1.2幂的乘方1.知道幂的乘方的意义.2.会进行幂的乘方计算.重点会进行幂的乘方的运算.难点幂的乘方法则的总结及运用.一、复习引入(1)叙述同底数幂乘法法则,并用字母表示:(2)计算:①a2·a5·a n;②a4·a4·a4.二、自主探究1.思考:根据乘方的意义及同底数幂的乘法填空,看看计算结果有什么规律:(1)(32)3=32×32×32=3();(2)(a2)3=a2·a2·a2=a();(3)(a m)3=a m·a m·a m=a().(m是正整数)2.小组讨论对正整数n,你认识(a m)n等于什么?能对你的猜想给出验证过程吗?幂的乘方(a m)n=a m·a m·a m…a m n个=am+m+m+…m,\s\up6(n个m))=a mn字母表示:(a m)n=a mn(m,n都是正整数)语言叙述:幂的乘方,底数不变,指数相乘.注意:幂的乘方不能和同底数幂的乘法相混淆,例如不能把(a5)2的结果错误地写成a7,也不能把a5·a2的计算结果写成a10.三、巩固练习1.下列各式的计算中,正确的是()A.(x3)2=x5B.(x3)2=x6C.(x n+1)2=x2n+1D.x3·x2=x62.计算:(1)(103)5; (2)(a4)4;(3)(a m)2; (4)-(x4)3.四、归纳小结幂的乘方的意义:(a m)n=a mn.(m,n都是正整数)五、布置作业教材第97页练习.运用类比方法,得到了幂的乘方法则.这样的设计起点低,学生学起来更自然,对新知识更容易接受.类比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值得引起注意.14.1.3积的乘方1.经历探索积的乘方和运算法则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幂的意义.2.理解积的乘方运算法则,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重点积的乘方运算法则及其应用.难点幂的运算法则的灵活运用.一、问题导入[师]提出的问题:若已知一个正方体的棱长为1.1×103cm,你能计算出它的体积是多少吗?[生]它的体积应是V=(1.1×103)3cm3.[师]这个结果是幂的乘方形式吗?[生]不是,底数是1.1与103的乘积,虽然103是幂,但总体来看,我认为应是积的乘方才有道理.[师]积的乘方如何运算呢?能不能找到一个运算法则?用前两节课的探究经验,请同学们自己探索,发现其中的奥妙.二、探索新知老师列出自学提纲,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讨论、尝试、归纳.(出示投影片)1.填空,看看运算过程用到哪些运算律,从运算结果看能发现什么规律?(1)(ab)2=(ab)·(ab)=(a·a)·(b·b)=a()b();(2)(ab)3=________=________=a()b();(3)(ab)n=________=________=a()b().(n是正整数)2.把你发现的规律先用文字语言表述,再用符号语言表达.3.解决前面提到的正方体体积计算问题.4.积的乘方的运算法则能否进行逆运算呢?请验证你的想法.5.完成教材第97页例3.学生探究的经过:1.(1)(ab)2=(ab)·(ab)=(a·a)·(b·b)=a2b2,其中第①步是用乘方的意义;第②步是用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第③步是用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同样的方法可以算出(2),(3)题;(2)(ab)3=(ab)·(ab)·(ab)=(a·a·a)·(b·b·b)=a3b3;(3)(ab)n=(ab)·(ab)·…·(ab)n个ab=a·a·…·an个a·b·b·…·bn个b=a n b n.2.积的乘方的结果是把积的每一个因式分别乘方,再把所得的幂相乘,也就是说积的乘方等于幂的乘积.用符号语言叙述便是:(ab)n=a n·b n.(n是正整数)3.正方体的V=(1.1×103)3它不是最简形式,根据发现的规律可作如下运算:V=(1.1×103)3=1.13×(103)3=1.13×103×3=1.13×109=1.331×109(cm3).通过上述探究,我们可以发现积的乘方的运算法则:(ab)n=a n·b n.(n为正整数)积的乘方,等于把积的每一个因式分别乘方,再把所得的幂相乘.再考虑如下问题:(abc)n如何计算?是不是也有类似的规律?3个以上的因式呢?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三个或三个以上因式的积的乘方也具有这一性质,即(abc)n=a n·b n·c n.(n为正整数) 4.积的乘方法则可以进行逆运算.即a n·b n=(ab)n.(n为正整数)分析这个等式:左边是幂的乘积,而且幂指数相同,右边是积的乘方,且指数与左边指数相等,那么可以总结为:同指数幂相乘,底数相乘,指数不变.看来这也是降级运算了,即将幂的乘积转化为底数的乘法运算.对于a n·b n=(a·b)n(n为正整数)的证明如下:a n·b n=(a×a×…×a)n个a(b×b×…×b)n个b——幂的意义=(ab)(ab)(ab)(ab)…(ab)n个(ab)——乘法交换律、结合律=(a·b)n——乘方的意义5.[例3](1)(2a)3=23·a3=8a3;(2)(-5b)3=(-5)3·b3=-125b3;(3)(xy2)2=x2·(y2)2=x2·y2×2=x2·y4=x2y4;(4)(-2x3)4=(-2)4·(x3)4=16·x3×4=16x12.(学生活动时,老师深入到学生中,发现问题,及时启发引导,使各个层面的学生都能学有所获)[师]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了积的乘方的运算法则,并能做简单的应用.可以作如下归纳总结:(1)积的乘方法则:积的乘方等于每一个因式乘方的积.即(ab)n=a n·b n.(n为正整数)(2)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因式的积的乘方也是具有这一性质.如(abc)n=a n·b n·c n;(n为正整数)(3)积的乘方法则也可以逆用.即a n·b n=(ab)n,a n·b n·c n=(abc)n.(n为正整数)三、随堂练习1.教材第98页练习.(由学生板演或口答)四、课堂小结(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体会和收获?(2)在应用积的运算性质计算时,你觉得应该注意哪些问题?五、布置作业(1)(-2xy)3;(2)(5x3y)2;(3)[(x+y)2]3;(4)(0.5am3n4)2.本节课属于典型的公式法则课,从实际问题猜想——主动推导探究——理解公式——应用公式——公式拓展,整堂课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思想。

第十四章整式的乘法与因式分解-题型

第十四章整式的乘法与因式分解-题型

第十四章整式的乘法与因式分解14.1整式的乘法题型一:整式乘法与整式加减的综合例1:计算:(1)(a+b)(a-2b)-(a+2b)(a-b)(2)5x(x2+2x+1)-(2x+3)(x-5)变式训练:(1)(x+3)(x+4)-x(x+2)-5 (2)(3a-2b)(b-3a)-(2a-b)(3a+b)题型二:整式乘法与方程的综合例2:解方程(3x-2)(2x-3)=(6x+5)(x-1)变式训练:解方程2x(x-1)-(x+1)(2x-5)=12题型三:整式乘法与表达不等式的综合例3:解不等式(3x+4)(3x-4)>9(x-2)(x+3)变式训练:解不等式(2x-1)÷(2x-1)>(2x+5)(2x-5)-2题型四:整式的化简求值例4:先化简,再求值(-2a4x2+4a3x3 -a2x4)÷(-a2x3),其中a=,x=-4.。

变式训练:已知2x-y=10,求代数式[(x2+y2)-(x-y)2+2y(x-y)]÷4y的值。

题型五:整式乘法的实际应用例5:西红柿丰收了,为了方便运输,小红的爸爸把一根长方形为a cm,宽为 a cm的长方形铁板做成了一个有底无盖的盒子。

在长方形铁板的四个角上各截去一个边长为b cm的小正方形(2b<a),然后沿虚线折起即可,如图14-1所示,现在要将盒子的外部表面贴上彩色花纸,小花任务至少需要彩色纸花的面积实际就是小盒子外部的表面积,可以用以下两种方法求得:①直接法,小盒子外部表面的面积=四个侧面的面积+底面的面积=2[(a-2b)b+(a-2b)b]+(a-2b)(a-2b);②间接法,小盒子外部表面的面积=原长方形的面积-四个小正方形的面积=a·a-4b2 。

请你就是一下这两种方法的结果是否一样。

变式训练:如图所示,有正方形卡片A类、B类和长方形卡片C类各若干张,若干要拼一个长为(a+2b),宽为(a+b)的大长方形,那么需要C类卡片多少张?题型六:逆用幂的运算法则例6:已知2x=m,2y=n,2z=mn,求证x+y=z变式训练:已知10m=5,10n=6,求102m+3n的值。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整式的乘法》整式的乘法与因式分解说课教学课件复习(单项式与单项式、多项式相乘)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整式的乘法》整式的乘法与因式分解说课教学课件复习(单项式与单项式、多项式相乘)
问题探究:
如图(1)是某中学B楼和C楼之间的一个长和宽分别为米和米
的长方形绿地,如果它的长和宽分别增加米和米后变成了新的长方
形绿地如图(2).请你计算这块新长方形绿地的面积.




图(1)

图(2)

知识讲解
你能用不同的形式表示长方形
绿地的面积吗?








此时绿地面积:
方法1 =( + ) ( + )①
化为单项式乘单项式)
单项式与多项式的乘法法则
一般地,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就是用单项式
乘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用字母表示如下:p(a+b+c)=pa+pb+pc
注意:(1)依据是乘法分配律;
(2)积的项数与多项式的项数相同.
例3
计算:
(1)
3a(5a b)
(2) - 7x y 2 x 3 y
=3ax3-2ax2+3bx2-2bx+3x-2
=3ax3+(-2a+3b)x2+(-2b+3)x-2.
∵积不含x2项,也不含x项,

a

2a 3b 0,



2b 3 0,
b

9
,
4
3
.
2
拓展练习
计算:
x2+5x+6
(1)(x+2)(x+3)=__________;
(2)单项式必须与多项式中每一项相乘,结果的项数与原多项式项数一致;
(3)单项式系数为负时,改变多项式每项的符号.

2024年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十四章 整式的乘法与因式分解第十四章 整式的乘法与因式分解

2024年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十四章 整式的乘法与因式分解第十四章  整式的乘法与因式分解

一、单元学习主题本单元是“数与代数”领域“数与式”主题中的“整式的乘法与因式分解”.1.课标分析《标准2022》指出初中阶段“数与代数”领域是数学知识体系的基础之一,是学生认知数量关系、探索数学规律、建立数学模型的基石,可以帮助学生从数量的角度清晰准确地认识、理解和表达现实世界.数与代数领域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形成抽象能力、推理能力和模型观念,发展运算能力,是感悟用数学语言表达现实世界的重要载体.“数与式”主题是代数的基本语言,初中阶段关注用字母表述代数式,以及代数式的运算,字母可以像数一样进行运算和推理,通过字母运算和推理得到的结论具有一般性,培养学生抽象能力.本单元的课标要求是会用文字和符号语言表述整数指数幂的基本性质,能根据整数指数幂的基本性质进行幂的运算;理解整式的概念,能进行整式的乘法运算(多项式的乘法仅限于一次式之间和一次式与二次式的乘法);知道平方差公式、完全平方公式的几何背景,并能运用公式进行简单计算和推理;能用提公因式法、公式法(对二次式直接利用平方差公式或完全平方公式)进行因式分解(指数为正整数).整式的乘法运算和因式分解是基本而重要的代数初步知识,这些知识是以后进一步学习分式、根式运算和函数等知识的基础,在后续的数学学习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这些知识也是学习物理、化学等学科的基础.在数与式的教学中要把握数与式的整体性,帮助学生进一步感悟数是对数量的抽象;通过代数式与代数运算的教学,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字母表示数的意义;通过基于符号的运算和推理,建立符号意识,感悟数学结论的一般性,理解运算方法与运算律的关系,提升运算能力.2.本单元教学内容分析人教版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十四章“整式的乘法与因式分解”,本章包括三个小节:14.1整式的乘法;14.2乘法公式;14.3因式分解.首先强调重要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由于整式中的字母表示数,因此数的运算律和运算性质在整式的运算中仍然成立,强调了“类比”的思想方法的渗透;由数的运算引出式的运算规律,体现了数学知识之间具体与抽象的内在联系和内在统一性.对于整式乘法法则的教学,要渗透“转化”的思想方法.例如,多项式乘多项式的法则,第一步是转化为多项式与单项式相乘,第二步则是转化为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而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则转化为有理数的乘法与同底数幂的乘法.在整式除法的教学中,也要渗透“转化”的思想方法,多项式与单项式相除的第一步是转化为单项式与单项式相除,第二步是转化为有理数的除法与同底数幂的除法.由上可知,整式的乘、除法教学要循序渐进,打好各项知识的基础,并运用好“转化”的思想方法,这样才能够很好地完成后面的教学内容,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此外,本章教材中强调了代数与几何之间的联系,整式乘法和乘法公式部分体现了数形结合的重要数学思想和方法,借助几何图形对运算法则及公式做了直观解释,体现了代数和几何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统一,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有关知识,培养学生几何直观和抽象能力的数学核心素养.充分体现从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的认知过程,从具体的实际问题出发,归纳出相关的数学概念,或抽象出隐含在具体问题中的数学思想,这是本章的一个突出特点.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世界.以第14.1节为例,无论同底数幂相乘、幂的乘方还是积的乘方,都是从具体的问题出发,然后归纳出运算性质,最后再用归纳得出的结果进一步指导比较复杂的实际问题.整式的乘法也是从具体的问题出发,归纳出运算法则,再进一步用于解决实际问题.这种从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体的编排方式,可以循序渐进地向学生呈现教学内容,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符合现阶段学生的认知水平.根据数学知识的逻辑关系循序渐进地安排教学内容,本章所涉及的数学教学内容之间不仅具有密切的联系,且具有很强的逻辑关系.在整式的乘法中,多项式的乘法要利用分配律转化为单项式的乘法,而单项式的乘法要利用交换律和结合律转化为幂的运算.整式的除法与乘法互为逆运算,乘法公式是具有特殊形式的整式乘法问题,因式分解是与整式乘法方向相反的恒等变形,在这些内容中,幂的运算是基础,单项式的乘法是关键,学好一般整式乘法的运算是进一步学习本章其他知识的前提.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知识体系的形成和思想方法的渗透.对选学内容的学习进行分层教学,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教学中除了要关注学生在数学知识和数学能力方面的提高外,还要考虑在传承数学史知识及数学文化修养方面做出努力,以使学生在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人文精神也得到陶冶.本章安排了两个“阅读与思考”的选学栏目,这些选学内容是本章有关内容的拓展与延伸.不失时机地安排学生阅读这些材料,可以开阔他们的视野,拓展他们的知识面.“阅读与思考”中的“杨辉三角”,不但可以使学生了解一些二项展开式中各项系数的知识,增强他们的数学修养,还可以潜移默化地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阅读与思考”中的“x2+(p+q)x+pq型式子的因式分解”,可以让学生初步感受分解因式的另一种方法:十字相乘法,这也有利于学生理解必修内容.三、单元学情分析本单元是人教版数学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十四章“整式的乘法与因式分解”,学生在学习了有理数、代数式、整式的概念的基础上研究了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混合运算和整式的加减运算,学生掌握了研究问题的方法,类比数的研究知道要学习整式的乘除运算.根据乘方意义和运算来研究幂的运算,学生有了一定基础学起来便顺理成章.但是和整式加减法相比,整式乘除法无论是次数和项数都在增加,容易出现错误,这是在教学中要重点关注的地方,对学生的运算能力、理解能力、交流归纳能力及对数学方法的掌握能力要求较高.尤其平方差公式和完全平方公式的变形和灵活应用更是难点,因式分解和乘法公式的关系以及正确因式分解也是重点和易错点,对学生来说仍会有困难.四、单元学习目标1.掌握正整数幂的乘、除运算性质,能用代数式和文字语言正确地表述这些性质,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并能灵活运用这些性质进行运算;掌握单项式乘(或除以)单项式、多项式乘(或除以)单项式以及多项式乘多项式的运算法则,并运用它们进行运算,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和应用意识.2.经历猜测、推理、验证,会推导乘法公式(平方差公式和完全平方公式),了解公式的几何意义,培养学生几何直观,能利用公式进行乘法运算,体会公式的简洁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运算能力.3.掌握整式的加、减、乘、除、乘方的较简单的混合运算,并能灵活地运用运算律与乘法公式简化运算,体会数学运算的简便性,培养学生的模型观念.4.理解因式分解的意义,并感受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是相反方向的运算,培养学生类比的思想;掌握提公因式法和公式法(直接运用公式不超过两次)这两种分解因式的基本方法,了解因式分解的一般步骤,培养数据观念和模型观念;能够熟练地运用这些方法进行多项式的因式分解.五、单元学习内容及学习方法概览六、单元评价与课后作业建议本单元课后作业整体设计体现以下原则:针对性原则:每课时课后作业严格按照《标准2022》设定针对性的课后作业,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业质量情况.层次性原则:教师注意将课后作业分层进行,注重知识的层次性和学生的层次性.知识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突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渗透人人学习数学,人人有所获.重视过程与方法,发展数学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根据以上建议,本单元课后作业设置为两部分,基础性课后作业和拓展性课后作业.。

2024年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十四章 整式的乘法与因式分解整式的乘法

2024年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十四章 整式的乘法与因式分解整式的乘法

14.1.1同底数幂的乘法课时目标1.理解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并运用法则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运算、推理能力,发展应用意识.2.会用数学的思维推导“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使学生初步理解从特殊到一般、从一般到特殊的认知规律,发展学生观察、归纳、类比等能力.3.在小组合作交流中,培养协作精神、探究精神,增强学习信心.学习重点理解并掌握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学习难点运用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进行相关计算.课时活动设计情境引入教师简述我国超级计算机的发展历程,引出课本问题:一种电子计算机每秒可进行1千万亿(1015)次运算,它工作103s可进行多少次运算?解:103×1015=1018设计意图:通过探究问题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也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较大的数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究新知问题1:对于上一教学活动中提出的问题,应如何列式?学生动笔列式,大部分学生可以列出.追问:其中1015中“10”“15”“1015”分别叫做什么?“1015”表示的意义是什么?问题2:1015×103等于多少?学生小组讨论,展示计算过程.1015×103=(10×…×10) 15个10×(10×10×10)=10×10×…×10 18个10=1018.追问1:根据乘方的意义计算23×22.学生快速计算,展示结果.解:23×22=2×2×2×2×2=25追问2:请同学们观察上面各算式的左右两边底数、指数的关系,猜一猜:a m ·a n 的结果(m ,n 都是正整数)师生根据乘方的意义共同验证结论的正确性.教师把结论板书在黑板上:a m ·a n =a m +n (m ,n 都是正整数).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试着用文字概括这个性质.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追问3:当三个或三个以上同底数幂相乘时,是否也具有这一性质呢?小组合作,验证结论,并点名展示.a m ·a n ·a p =a m +n +p (m ,n ,p 都是正整数)设计意图:让学生根据幂的意义,通过计算得到结果.再观察、比较得到等号左右两边底数、指数的关系.通过猜想、验证,抽象概括出同底数幂的乘法运算的本质特征,发展学生观察、归纳、类比能力,体现了从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规律.让学生在计算过程中明白算法和算理.适当拓展,为发展学生思维助力.典例精讲例1计算:(1)x 2·x 5;(2)a ·a 6.解:(1)x 2·x 5=x 2+5=x 7.(2)a ·a 6=a 1+6=a 7.教师总结点拨:不要忽略指数是“1”的因式,如a ·a 6≠a 0+6.例2计算:(1)(b +2)3(b +2)4(b +2);(2)-x 6·(-x )10.解:(1)原式=(b +2)3+4+1=(b +2)8.(2)原式=-x 6+10=-x 16.小组合作完成,并选小组代表上台板演.教师讲解,并让学生理解:底数是单项式,也可以是多项式,通常把底数看成一个整体来运算.把不同底数幂转化为同底数幂时要注意符号的变化.例3已知:a m=4,a m+n=20,求a n的值.解:a m+n=a m·a n(逆运算)=4×a n=20,所以a n=5.师生共同解答,并总结:当幂的指数是和的形式时,可以逆运用同底数幂乘法法则,将幂指数和转化为同底数幂相乘,然后把幂作为一个整体,带入变形后的幂的运算式中求解.设计意图:师生共同完成,教师板书过程并着重让学生说明是不是同底数幂相乘,底数是多少,指数是多少,引导学生用运算法则进行计算.通过计算,让学生积累解题经验的同时,体会从一般到特殊的认知规律,将同底数幂的乘法转化为指数相加运算的思想.巩固训练1.x3·x2的运算结果是(C)A.x2B.x3C.x5D.x62.若a n-2·a n+1=a11,则n=6.3.计算:(1)x n·x n+1;(2)(x+y)3·(x+y)4.解:(1)原式=x n+n+1=x2n+1.(2)原式=(x+y)3+4=(x+y)7.设计意图:通过巩固训练,进一步巩固所学新知,同时检测学习效果.课堂小结今天我们学了哪些内容: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a m·a n=a m+n(m,n都是正整数).设计意图:使学生能够对本课时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同时明确学习重点.课堂8分钟.1.教材第104页习题14.1第1题(1)(2)和第2题(1).2.七彩作业.教学反思14.1.2幂的乘方课时目标1.理解幂的乘方法则并运用法则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发展运算、推理能力和应用意识.2.类比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学习幂的乘方的法则,发展学生观察、归纳、类比等能力,体验数学的化归思想.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意识和探索精神,让学生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学习重点理解幂的乘方性质.学习难点幂的乘方运算法则及灵活应用.课时活动设计回顾引入问题1:叙述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并用字母表示.问题2:请口答下列各题:(1)33×35;(2)y2·y;(3)a m·a2.设计意图:通过点名学生回答,复习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和理解.通过口算,既检验了上节课的学习效果,也为学习本节课知识打下基础.探究新知问题3:请根据乘方的意义及同底数幂的乘法填空.(1)(32)3=32×32×32=3(6).(2)(a2)3=a2·a2·a2=a(6).(3)(a m)3=a m·a m·a m=a(3m)(m是正整数).追问1:(a m)3底数是a,底数是什么形式?追问2:观察计算的结果,你能发现什么规律?根据规律猜想幂的乘法法则.学生口述规律,教师引导学生得到(a m)n=a mn(m,n都是正整数).即幂的乘方,底数不变,指数相乘.教师讲述:规律的正确性需要严谨的证明,如何把特殊一般化,常用的方法是用字母去表示数.追问3:试着证明你的猜想.设计意图:问题3引导学生根据幂的意义,将幂的乘方转化为同底数幂的乘法.追问1、2让通过观察底数、指数的变化,猜想幂的乘方法则.追问3让学生类比问题3计算,并小组内交流.通过问题推进探索规律,让学生自主构建获得新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符号意识.典例精讲例1计算:(1)(103)5;(2)(a2)4;(3)(a m)2;(4)-(x4)3.解:(1)原式=103×5=1015.(2)原式=a2×4=a8.(3)原式=a m·2=a2m.(4)原式=-x4×3=-x12.例2计算:(1)[(x+y)2]2;(2)[(-x)4]3.解:(1)原式=(x+y)2×3=(x+y)6.(2)原式=(-x)4×3=(-x)12.设计意图:运用幂的乘方法则进行计算时,一定不要将幂的乘方与同底数幂的乘法混淆.在幂的乘方中,底数可以是单项式,也可以是多项式.在运算时,注意把底数看成一个整体,同时注意“负号”.将底数由单项式变式为多项式,在思考过程中实现了知识的迁移,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进一步感悟整体思想.巩固训练1.计算:(1)(x4)3·x6;(2)(y4)2+(y2)3·y2.解:(1)原式=x4×3·x6=x12·x6=x18.(2)原式=y4×2+y2×3+2=y8+y8=2y8.教师点拨:与幂的乘方有关的混合运算中,一般先算幂的乘方,再算乘除,最后算加减.2.已知10m=3,10n=2,求下列各式的值.(1)103m;(2)102n;(3)103m+2n.解:(1)原式=(10m)3=33=27.(2)原式=(10n)2=22=4.(3)原式=103m ×102n =27×4=108.3.已知2x +5y -3=0,求4x ·32y 的值.解:∵2x +5y -3=0,∴2x +5y =3.∴4x ·32y =(22)x ·(25)y =22x ·25y =22x +5y =23=8.教师点拨:此类题的关键是逆用幂的乘方及同底数幂的乘法公式,将所求值的式子正确变形,然后代入已知条件求值即可.4.比较3500,4400,5300的大小.解:3500=35×100=(35)100=2431004400=44×100=(44)100=2561005300=53×100=(53)100=125100∵256100>243100>125100,∴4400>3500>5300.教师点拨:比较底数大于1的幂的大小的方法有两种:1.底数相同,指数越大,幂就越大;2.指数相同,底数越大,幂就越大.设计意图:使帮助学生巩固刚刚学习的新知识,在此基础上加深知识的应用,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增强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课堂小结运算种类公式法则中运算计算结果底数指数同底数幂乘法a m ·an =a m +n 乘法不变指数相加幂的乘方(a m )n =a mn乘方不变指数相乘设计意图:使学生能够对本课时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同时明确学习重点.课堂8分钟.1.教材第104页习题14.1第1题(3)(4)(6)第2题(4).2.七彩作业.14.1.3积的乘方1.利用几何图形,探索积的乘方运算性质,进一步体会幂的意义,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语言、符号表达能力,掌握转化的数学思想.2.能用积的乘方的运算法则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3.通过探究学习过程,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习数学的信心,感受数学的内在美.积的乘方运算法则的理解及其应用.积的乘方推导过程的理解和灵活运用.课时活动设计回顾引入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了同底数幂的乘法和幂的乘方运算法则,你能分别用字母表示出来吗?教师总结,课件展示.设计意图:学生口答同底数幂的乘法和幂的乘方运算法则,为学习本节课的内容做好知识储备,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探究新知问题1:如图,正方形的边长为2a,求该正方形的面积.学生展示结果.教师记录:有学生列式(2a)2,有学生列式2a×2a.追问1:根据正方形面积的意义,判断(2a)2与2a×2a的数量关系.学生回答:(2a)2=2a×2a.问题2:2a×2a=2×2×a×a依据(乘法交换律)=22×a2依据(乘法结合律)=4a2.所以(2a)2=4a2.师生共同探索,用几何图形验证上面等式.(2a)2=4a2.猜想:(3×4)2和32×42相等吗?学生通过计算,发现(3×4)2=32×42.追问2:观察(2a)2和(3×4)2,它们底数分别是什么?学生口答:2a和3×4.追问3:接着观察(2a)2=4a2,(3×4)2=32×42,你发现什么规律?学生小组讨论,每个小组派代表口述规律.追问4:你能用符号表示你发现的规律吗?师生活动:学生独立思考并书写,教师板书在黑板上:(ab)n=a n b n(n是正整数).追问5:你能将上述发现的规律推导出来吗?师生活动:学生独立证明,并小组交流,教师板书证明过程.(ab)n=(ab)·(ab)…(ab)=a·a…a·b·b…b=a n b n.设计意图:学生计算正方形的面积,预设得到两种不同的形式.通过设置问题,让学生判断每一步的依据,使学生明白算理.通过两个例子,学生初步获得结论,用符号概括出所发现的规律.通过学生自己观察、概括总结,既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也为学生探索类似知识提供了研究方法.典例精讲例1计算:(1)(3x)2;(2)(-2b)5;(3)(-2xy)4;(4)(3a2)n.解:(1)原式=32x2=9x2.(2)原式=(-2)5b5=-32b5.(3)原式=(-2)4x4y4=16x4y4.(4)原式=3n(a2)n=3n a2n.例2用简便方法计算:(1)23×53;(2)(0.125)2023×82024.解:(1)原式=(2×5)3=103=1000.(2)原式=(0.125)2023×82023×8=(0.125×8)2023×8=8.教师点拨:逆用积的乘方公式a n·b n=(ab)n,要灵活运用,对于不符合公式的形式,要通过恒等变形,转化为公式的形式.设计意图:师生共同解答,通过针对性练习,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各知识点,实现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的转化.用学生熟悉的数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感受简便方法,使学生初步感知积的乘方的逆运算,形成简便运算意识,有效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巩固训练1.计算(-x2y)2的结果是(A)A.x4y2B.-x4y2C.x2y2D.-x2y22.下列运算正确的是(C)A.x·x2=x2B.(xy)2=xy2C.(x2)3=x6D.x2+x2=x43.计算:(1)2(x3)2·x3-(3x3)3+(-5x)2·x7;(2)(3xy2)2+(-4xy3)·(-xy).解:(1)原式=2x6·x3-27x9+25x2·x7=2x9-27x9+25x9=0.(2)原式=9x2y4+4x2y4=13x2y4.设计意图:进一步巩固所学新知,同时检测学生的学习成果,及时查漏补缺.课堂小结今天我们学了哪些内容?积的乘方法则:(ab)n=a n·b n(n是正整数).注意点:(1)注意防止符号上的错误;(2)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因式的积的乘方也具有这一性质;(3)积的乘方法则也可以逆用.设计意图:使学生能够对本课时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同时明确学习重点.课堂8分钟.1.教材第104页习题14.1第1题(5)第2题(2)(3).2.七彩作业.教学反思14.1.4整式的乘法第1课时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课时目标1.理解单项式乘以单项式的算理,会进行简单的运算.2.经历探索单项式乘以单项式的过程,体会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过程和转化思想.3.培养学生推理能力、计算能力,通过小组合作与交流,增强协作精神.学习重点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的运算法则及其应用.学习难点灵活地进行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的运算.课时活动设计回顾引入教师讲述:同学们,在七年级我们学习了整式加减的运算方法,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整式的乘法.整式包含单项式和多项式,什么是单项式?出示课件展示:回答问题-2xy的系数是-2,次数是2.设计意图:通过回顾单项式的概念,指出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为学习单项式乘以单项式做好知识储备.探究新知问题1:光的速度约为每秒3×105千米,太阳光照射到地球上需要的时间约是5×102秒,求地球与太阳的距离约是多少千米?如何列式?学生独立思考列出算式:(3×105)×(5×102)km.追问1:怎样计算(3×105)×(5×102)呢?计算过程中运用哪些运算律和运算性质?师生活动:学生计算结束后,教师黑板书写计算过程:(3×105)×(5×102)=(3×5)×105+2=15×107=1.5×108km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计算过程中运用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及同底数幂的运算性质.追问2:将上式中的数字改为字母ac5·bc2,类比上面的运算方法计算这个式子.学生独立计算,选一名学生在黑板上书写计算过程:ac5·bc2=(a·b)·(c5·c2)=abc5+2=abc7.追问3:这是什么运算?如何进行运算?教师引导学生试着用文字概括这个性质:这是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把它们的系数、同底数幂分别相乘,对于只在一个单项式里含有的字母,则连同它的指数作为积的一个因式.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两个单项式如何相乘,使学生能运用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同底数幂的运算性质等知识探索单项式乘单项式.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归纳,最后得出单项式乘单项式法则.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掌握解决这类问题的一般方法,体会了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规律.通过小组交流讨论归纳法则,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典例精讲例1计算:(1)(-5a2b)(-3a);(2)(2x)3(-5xy2).解:(1)原式=[(-5)×(-3)](a2·a)b=15a3b.(2)原式=8x3·(-5xy2)=[8×(-5)](x3·x)y2=-40x4y2.例2计算:(1)-2a3bc·(-ab2)·(-ab2)2;(2)-9x2y·(a-b)3·13xy2·(b-a)2.解:(1)原式=-2a3bc·(-ab2)·a2b4=2a6b7c.(2)原式=-9x2y·13xy2·(a-b)3·(a-b)2=-3x3y3(a-b)5.设计意图:本着循序渐进原则逐步增加运算类型,由单一到综合.通过练习使学生在实际应用中掌握法则及三点注意.通过教师点评使学生掌握解题过程及书写格式,使学生完成知识迁移从而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巩固训练1.计算3a2·2a3的结果是(B)A.5a5B.6a5C.5a6D.6a62.若(a m b n)·(a2b)=a5b3,则m+n=(D)A.8B.7C.6D.53.已知-2x3m+1y2n与7x n-6y-3-m的积与x4y是同类项,求m2+n的值.解:∵-2x3m+1y2n与7x n-6y-3-m的积与x4y是同类项,∴2t3-=1,3+1+t6=4.解得=3,=2.∴m2+n=7.设计意图:进一步巩固所学新知,同时检测学习效果,及时查漏补缺.课堂小结今天我们学了哪些内容?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把它们的系数、同底数幂分别相乘,对于只在一个单项式里含有的字母,则连同它的指数作为积的一个因式.设计意图:通过课堂小结,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梳理,加深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为接下来的学习打好基础.课堂8分钟.1.教材第104页习题14.1第3题.2.七彩作业.教学反思第2课时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课时目标1.探索并了解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法则,会运用法则进行简单计算.2.经历探索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运算过程,体会分配律的作用和转化思想,感受运算法则和相应的几何模型之间的联系,发展数形结合的思想.3.让学生逐步形成独立思考、主动探索的习惯,培养思维的严密性和初步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重点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法则.学习难点整式乘法法则的推导与应用.课时活动设计复习回顾计算.(1)(-2ac)2(-3ab2c);23+设计意图:学生独立完成两个计算题.第一题复习了单项式乘以单项式,第二题复习了乘法分配律.这两个知识点是研究单项式乘多项式的基础,为这节课的学习做了知识准备.探究新知问题:为了扩大绿地的面积,要把街心花园的一块长p米,宽b米的长方形绿地,向两边分别加宽a米和c米,你能用几种方法表示扩大后的绿地的面积?分四人小组,与同伴交流,寻求不同的表示方法.教师根据学生讨论情况适时点拨启发.在同学讨论的基础上,分小组展示不同方法.教师记录并总结:1.把它看成三个小长方形,扩大后绿地的面积为pa+pb+pc.2.把它看成一个大长方形,则面积为p(a+b+c).追问1:p(a+b+c)和pa+pb+pc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为什么?学生观察可知p(a+b+c)=pa+pb+pc,因为它们都表示的是同一个量:扩大后长方形绿地的面积.追问2:你能用乘法分配律证明这个等式吗?学生回答:由乘法分配律的公式推出结论p(a+b+c)=pa+pb+pc.追问3:观察等式左边是什么与什么相乘?学生回答:单项式和多项式.追问4:你能总结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法则吗?教师引导学生在不同代数式的呈现中,找到规律: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就是用单项式去乘多项式中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教师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单项式乘以多项式的法则.设计意图:用几何图形的面积验证了两个整式相等,发展了学生的几何直观.类比前面的知识,还可以通过代数方法验证,即乘法分配律来验证.两种方法是学习本章知识的主要方法,体现了数形结合思想.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学生观察、总结规律,探究法则,总结出单项式乘以多项式的法则,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语言的严谨性.典例精讲例1计算:(1)(-4x2)(3x+1);232-2B·12ab.解:(1)原式=(-4x2)·(3x)+(-4x2)×1=(-4×3)(x2·x)+(-4x2)=-12x3-4x2.(2)原式=23ab2·12ab+(-2ab)·12ab=13a2b3-a2b2.教师点拨:在计算过程中要注意符号,多项式的每一项都包含前面的符号.用单项式去乘多项式的每一项,结果是一个多项式,项数与因式中多项式的项数相同.例2先化简,再求值:3a(2a2-4a+3)-2a2(3a+4),其中a=-2.解:3a(2a2-4a+3)-2a2(3a+4)=6a3-12a2+9a-6a3-8a2=-20a2+9a.当a=-2时,原式=-20×(-2)2+9×(-2)=-20×4-9×2=-98.教师点拨:在整式乘法的混合运算中,要注意运算顺序.按运算法则进行化简,然后代入求值,特别注意的是代入“负数”要用括号括起来.例3如果(-3x)2(x2-2nx+2)的展开式中不含x3项,求n的值.解:(-3x)2(x2-2nx+2)=9x2(x2-2nx+2)=9x4-18nx3+18x2∵展开式中不含x3项,∴n=0.教师总结点拨:注意当要求多项式中不含有哪一项时,则表示这一项的系数为0.设计意图:通过例题的讲解,巩固单项式乘以多项式的运算法则.适当增加题目类型,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巩固训练1.如果(x+a)x-2(x+a)的结果中不含x项,那么a的值为(A)A.2B.-2C.0.5D.-0.52.计算:(1)4(a-b+1)=4a-4b+4;(2)3x(2x-y2)=6x2-3xy2;(3)(2x-5y+6z)(-3x)=-6x2+15xy-18xz;(4)(-2a2)2(-a-2b+c)=-4a5-8a4b+4a4c.设计意图:进一步巩固所学新知,同时检测学生的学习成果.课堂小结1.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法则: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就是用单项式去乘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2.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实质上是转化为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3.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应注意(1)“不漏乘”;(2)注意“符号”.设计意图:使学生能够对本课时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同时明确学习重点,进一步巩固强化.课堂8分钟.1.教材第105页习题14.1第4题.2.七彩作业.教学反思第3课时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课时目标1.理解多项式乘以多项式的运算法则,能够按多项式乘法法则进行简单的计算,发展运算、推理能力和应用意识.2.经历探索多项式乘法法则的过程,用数学的思维体会乘法分配律的作用与转化思想,体会数形结合思想.3.应用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法则解决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学习重点多项式乘法法则的理解及运用.学习难点探索多项式乘法的法则,注意多项式的乘法运算中“漏项”“符号”的问题.课时活动设计回顾引入请口算下列练习中的(1)、(2):(1)3x(x+y)=3x2+3xy.(2)(a+c)c=ac+bc.(3)(a+n)(m+b)=am+nm+ab+nb.比较(3)与(1)、(2)在形式上有何不同?设计意图:学生口算(1)、(2),复习了单项式乘多项式.通过与(3)式比较发现式子形式不同,引导学生从对单项式乘多项式的认识过渡到对多项式乘多项式的认识,从而激发学生对学习新知识的欲望.探究新知拿出准备好的硬纸板,画出如图所示的图形,并标上字母.要求学生根据图中的数据,求一下这个长方形的面积.与同伴交流,表示出它的面积为(m+b)(n+a).问题1:请同学们将纸板上的长方形沿中间的竖线剪开,分成两部分,如图.剪开之后,分别求一下这两部分的面积,再求一下它们的和.学生分成小组,合作探究,求出第一块的面积为m(n+a),第二块的面积为b(n+a),它们的和为m(n+a)+b(n+a).组织学生继续沿着横的线段剪开,将图形分成四部分,如图,求这四块长方形的面积.求出S1=mn;S2=nb;S3=am;S4=ab,它们的和为S=mn+nb+am+ab.追问:依据上面的操作求得的图形面积,那么(m+b)(n+a)应该等于什么?解:(m+b)(n+a)=m(n+a)+b(n+a)=mn+nb+am+ab.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交流自己的看法.学生能够发现,因为以上三次计算是按照不同的方法对同一个长方形的面积进行的计算,那么,每次的计算结果应该是相同的,所以(m+b)(n+a)=m(n+a)+b(n+a)=mn+nb+am+ab.问题2:你能类比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法则,叙述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法则吗?师生共同归纳: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先用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乘另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字母呈现:.设计意图:让学生用几何图形探究代数公式,体现数形结合思想;利用环环相扣的问题,为学生设置了思考与探索空间;通过归纳多项式乘多项式的法则,培养了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让学生体会转化、类比和整体的数学思想.典例精讲例1计算:(1)(3x+1)(x+2);(2)(x-8y)(x-y);(3)(x+y)(x2-xy+y2).解:(1)原式=3x·x+2·3x+1·x+1×2=3x2+6x+x+2=3x2+7x+2.(2)原式=x·x-xy-8xy+8y2=x2-9xy+8y2.(3)原式=x·x2-x·xy+xy2+x2y-xy2+y·y2=x3-x2y+xy2+x2y-xy2+y3=x3+y3.例2已知ax2+bx+1(a≠0)与3x-2的积不含x2项,也不含x项,求系数a,b的值.解:(ax2+bx+1)(3x-2)=3ax3-2ax2+3bx2-2bx+3x-2=3ax3+(-2a+3b)x2+(-2b+3)x-2.∵积不含x2的项,也不含x的项,∴-2+3=0, -2+3=0.∴=94,=32.设计意图:通过例题的讲解,巩固多项式乘以多项式的运算法则,使教材呈现的知识慢慢内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巩固训练1.计算(x-1)(x-2)的结果为(D)A.x2+3x-2B.x2-3x-2C.x2+3x+2D.x2-3x+22.计算:(1)(x-3y)(x+7y);(2)(2x+5y)(3x-2y).解:(1)原式=x2-3xy+7xy-21y2=x2+4xy-21y2.(2)原式=6x2+15xy-4xy-10y2=6x2+11xy-10y2.3.化简求值:(4x+3y)(4x-3y)+(2x+y)(3x-5y),其中x=1,y=-2.解:原式=16x2-12xy+12xy-9y2+6x2-10xy+3xy-5y2=22x2-7xy-14y2.把x=1,y=-2代入,得22×12-7×1×(-2)-14×(-2)2=-20.设计意图:进一步巩固所学新知,同时检测学生的学习成果,及时查漏补缺.课堂小结今天我们学了哪些内容?1.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法则: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先用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乘另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2.(a+b)(m+n)=am+an+bm+bn.3.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实际上是转化为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运算.设计意图:以填空的形式回顾本节课所学知识,加深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课堂8分钟.1.教材第105页习题14.1第5题.2.七彩作业.第4课时同底数幂的除法1.经历探索同底数幂除法公式的推导过程,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和表达能力.2.进一步体会幂的意义,理解零指数幂.3.理解同底数幂的除法运算性质,能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同底数幂的除法运算法则及其应用.探索同底数幂的除法法则的过程.课时活动设计回顾同底数幂的乘法、幂的乘方、积的乘方公式内容及推导套路,引出课题,并让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结果,教师适时适当点拨.如何解决两个整式相除的问题?方法一:除法意义或除法与分数的关系;方法二:乘除互逆.设计意图:让学生有迹可寻,运用套路,体会数学公式学习的一般方法步骤.一个问题既可自然引出课题,又可继续探索公式推导的方法.探究新知问题1:我们如何计算a m÷a n(a≠0,m,n都是正整数,并且m>n)?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引导学生运用乘法的逆运算解决问题.根据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计算被除数除以除数所得的商,也就是求一个数,使它与除数的积等于被除数.学生完成后,教师在黑板上写出解题过程:∵a m-n·a n=a(m-n)+n=a m,∴a m÷a n=a m-n.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试着用文字概括这个性质.同底数幂相除,底数不变,指数相减.问题2:底数a可以是什么样的数,不能是什么样的数?根据多位学生的回答,教师总结得出结论:同底数幂相除的运算中,相同底数可以是不为0的数字或字母,也可以是单项式、多项式.问题3:根据除法的意义和问题1的内容,探讨a0=?师生共同解答,并总结:同底数幂相除,如果被除式的指数等于除式的指数,例如a m÷a m,根据除法的意义可知所得的商为1.另一方面,如果按照同底数幂的除法来计算,又有a m÷a m=a m-m=a0.于是规定a0=1(a≠0).任何不等于0的数的0次幂都等于1.设计意图: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引导学生探索发现同底数幂的除法的运算规律,遵循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通过学生小组讨论,根据以往学习的经验,自主学习新知识,培养探究能力.典例精讲例计算:(1)x8÷x2;(2)(ab)5÷(ab)2.解:(1)原式=x8-2=x6.(2)原式=(ab)5-2=(ab)3=a3b3.设计意图:通过练习使学生掌握同底数幂相除的运算法则.通过教师点评使学生掌握解题过程及书写格式,使学生完成知识迁移从而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巩固训练1.下列运算正确的是(D)A.(-a)6÷a2=a3B.(-a)3÷(-a)2=aC.a8÷a2=a4D.(-a)2÷a2=12.计算:(1)(mn)7÷(mn)5;1212解:(1)原式=(mn)7-5=(mn)2.(2)原式12=12=14.设计意图:通过设置巩固训练,进一步巩固所学新知,同时检测学习效果.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1.同底数幂相除,底数不变,指数相减.2.任何不等于0的数的0次幂都等于1.设计意图:小结新课内容,及时梳理,使学生对前后的知识有所串联,让新知识与旧知识得到同化,并且内化成自身的数学体系,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课堂8分钟.。

八年级数学上册 整式的乘法 人教版 (2)

八年级数学上册   整式的乘法   人教版 (2)

多项式除以单项式
例6 计算:(1) ( 4m2n16m n2)2m;
(2)( 3x2yxy21xy)(1xy) .
2
2
解:(1)原式= 4m2n2m( -16mn2) 2m = 2mn-8n2.
(2)原式= 3x2y ( -1xy) ( -xy2) ( -1xy) 1xy ( -1xy)
不是同底数的幂相除,需先将其转化为同底 数幂相除的形式,在转化的过程中要注意符号是 否改变.
单项式除以单项式
例5
计算:(1)(-5x4y6)÷
1 2
x
2
y
2

;
(2)(-3.6×1010)÷(-2×102)2;
(3)4a3m+1÷(-8a2m-1);
(解4):-24(m15)n4÷原(式-6=m-52n÷2)1÷x 412-2my6n-2 =2 -1.0x2y4.
计算单项式乘多项式时,符号的确定是关键,可把 单项式前及多项式各项前的“+”或“-”看成性质符号, 把单项式乘多项式的结果用“+”连接,最后写成省略 “+”的代数式和的形式.
多项式乘多项式
例3 计算:(1)(a+b)(a-b); (2)(a-b)(a2+ab+b2); (3)(-xy2+2x2yz2)(xy2z2-xy+1).
∵乘积中不含x2项和x3项,
p 3 0,
∴ q 3 p 8 0,
解得

p q

3, 1.
故p,q的值分别为3,1.
方法点拨 实际上,解答本题时可以不用把两个多项式直接
相乘,由于这两个多项式乘积中含x2的项可由因式中含 x2的项与常数项的积以及两因式中的一次项的积,再合 并同类项得到,而x3项只能是两个因式中含x2的项与含x 的项的积,再合并同类项得到.因此,只要找出有关项相 乘,再合并同类项,由题意列出方程或方程组求解即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4.1.1同底数幂的乘法(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同底数幂的乘法在整式的乘法中,是最基本的运算性质,它是在学习了有理数的乘方和整式的加减之后,为了学习整式的乘法而学习的关于幂的一个基本性质(法则),又是幂的三个运算性质中最基本的一个运算性质,学好了同底数幂的乘法,其他两个运算性质和整式乘法的学习便容易了.因此,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既是有理数幂的乘法的推广又是整式乘法的重要基础,在本章的学习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要会运用它熟练的进行相关计算。

二、学生学情分析
学生知识技能基础:学生通过对七年级上册数学课本的学习,已经掌握了用字母表示数的技能,会判断同类项、合并同类项,同时在学习有理数乘方运算后,知道了求n个相同数a
的积得运算叫做乘方,乘方的结果叫做幂,这些基础知识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学生活动经验基础:在相关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完全可以借助于已知的幂的意义,通过个人思考、小组合作等方式,进行知识迁移,总结出新的知识。

三、教学策略分析
基于对教学内容和学生学情的分析,我采取以下的教学策略:
策略1:在“创设情境,引入新课”这一环节,引导学生类比有理数运算的学习内容和路径,引出本节学习内容,一是为本节课及本单元学习提供了知识准备和研究素材,二是为新知学习提供研究线索和研究方法。

策略2:在“幂的运算”这一节中,从方法性结构来看,都通过“从特殊到一般”的认知方法认识新知;从过程性结构来看,它们都需要经历“发现和猜想→验证和去伪→归纳与概括→应用与拓展”的知识形成过程。

因此,我仍采取上述教学“结构”对“同底数幂的乘法”进行教学。

这样,学生在“幂的乘方”“积的乘方”以及后面“同底数幂的除法”的学习过程中,就可以类比“同底数幂乘法”的学习过程和方法,开展自主学习,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策略3: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法则意义、适用条件,在充分利用教材的基础上,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设计原则,作适当处理,突出本节教学重点,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四、教学目标
1、理解同底数幂的乘法公式以及适用范围,会用这一性质进行同底数幂的乘法运算。

2、体会数式通性和从具体到抽象的思想方法在研究数学问题中的作用。

3、让学生经历同底数幂的乘法公式探究过程,进一步领悟出归纳的数学思想,形成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提高思维能力,培养学生一定的说理能力和归纳表达能力。

五、教学重、难点
(1)同底数幂的乘法运算性质以及适用范围;
(2)同底数幂的乘法的运算性质的理解与推导。

六、教学准备
制作课件
七、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蓄势待发
1、什么叫乘方?
2、 乘方的结果记作:a n , a n 表示的意义是什么?其中a 、n 、a n
分别叫做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用图示的直观形式指出底数、指数、幂。


(设计意图:底数、指数、幂的概念是理解同底数幂乘法的基础,而这些概念是在学习有理数的乘法时学过的,储存知识太长,学生可能遗忘,所以在此作适当的复习,为后续的找规律作好铺垫。


(二)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一种电子计算机每秒可进行1千万亿(1015 ) 次运算,它工作103
s 可进行多少次运算?
师:计算机的运算次数与那些量有关?
生:运算速度、运算时间。

师:你们能列式计算吗?
学生讨论得出:1010315⨯
师:所列式子中的两个因数有何特点?
生:都是幂的形式。

师:我们再来观察底数有什么特点?
生1:都是10。

生2;是一样的。

师:你能根据乘方的意义,解出上式吗?
(师引导学生独立完成后,简要讲解)
师:像这样底数相同的两个幂相乘的运算,我们把它叫做同底数幂的乘法。

(揭示课题) 教师板书:14.1.1同底数幂的乘法(一)
(设计意图:由现实中的实际问题入手,设置情景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合作交流,新知探究
1、请根据乘方的意义填空,观察计算结果,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5552222)3()2()1(2325=⨯=⨯==⨯+n m a a a
思考:观察上面三个式子的左右两边,底数、指数有什么关系?
2、你能用符号表示你发现的规律吗?
__________.=a a n
m ( ) 3、你能将上面发现的规律推导出来吗?
(师引导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前后桌讨论,由1位学生上台板演推导过程。


4、你能用文字语言概括出同底数幂乘法的运算性质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幂相乘,底数_____________,指数______________。

5、诵读法则并思考:运用法则的条件是什么?
教师板书: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

(设计意图:法则的探究过程,在幂的意义的基础上,开展独立探索和交流对话,不但使学生体会知识的形成过程,而且体会到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归纳方法.然后剖析法则,突出法则应用的条件。


(四)应用新知,体验成功
1、下列各式能不能运用法则进行计算,为什么?
a a
32)1(⋅ b a 32)2(⋅ a a 233÷)( x x -35)4(
2、下面的计算对不对?如果不对,应怎样改正?
a a a 2333)1(=⋅ a a a 632)2(=⋅ (3)
b b b 66=⋅ a a a 54)4(=+ a a
a 3332)5(=∙ ()77)7(1138)6(-=⨯-- 3、计算下列各题: (1)2234⨯ (2)
()()
2278--⨯ (3)x x 5
3. (4)x x 6⋅ (5)()()b a b a --⋅2 (此环节由学生独立完成,并点名回答,然后由其他同学点评,师发挥引导的作用。

设计意图:加深学生对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的理解,特别是它的应用前提要满足2个条件:同底,相乘,进一步巩固学生对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的应用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学会倾听。


4、归纳:根据以上各题,你认为在运用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中,需要注意哪些方面?
(1)必须具备同底、相乘两个条件;
(2)同底数幂相乘时,底数不变,指数相加;
(3)底数为负数时,先用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计算,•最后确定结果的正负;
(4)不能疏忽指数为 1 的情况;
(5)公式中的 a 可为一个有理数、单项式或多项式(整体思想)。

(师生共同完成)
(五)新知拓展,巩固提升
1、想一想: 当三个或三个以上同底数幂相乘时,是否也具有这一性质呢? 怎样用公式表示?
__________=⋅⋅a a a p n m ( )
2、思一思:同底数幂的乘法公式:a
a a n m n m +=⋅可以由等式的右边得到左边吗? 同底数幂的乘法公式的逆运算:
____
______=+a n m ( ) 3、计算下列各式:
(1)x x m m 3⋅ (2))()()(7
3b a b a b a +++⋅⋅ (3))()(232b b b ---⋅⋅
4、_____,111==⋅+n a a
a n n 则如果 5、已知:,7,4==a a n m 求a n m +的值。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应用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
(六)梳理小结,盘点收获
今天我们发现、归纳并运用了一个新的法则。

1、 法则的内容是什么?
2、 我们是怎么发现和归纳这个法则的?
3、 在运用法则过程中要注意什么?
(设计意图:复习巩固、提升总结本节课的知识,使学生学会总结反思。


(八)布置作业:
1、课本p 96 练习,第1-4题(4选2);
2、同桌之间用今天学到的知识,每人出一个题让同伴解答。

看谁出题最好、又看谁解答最棒!
(设计意图:分层作业,使“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第1题是帮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第2题是为学有余力同学设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