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秋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语文园地二《乞巧》_教学实录[精品]
乞巧教学实录(优秀3篇)

乞巧教学实录(优秀3篇)三年级语文《乞巧》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学会“乞、巧、霄、渡”四个生字,体会“字形字义相联系区别同音字、形近字”的方法。
2、理解《乞巧》这首诗诗句的意思,渗透“利用注释,抓重点词语,通过故事,背景资料袋”等读懂诗句的重要方法。
3、讲民间传说牛郎织女的故事,了解乞巧节的来历和民风民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感受诗歌蕴涵的丰富民间文化的'魅力。
4、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且背诵。
教学重点:朗诵背诵本诗,理解诗意,体悟诗情。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的含义,了解古诗中的传统文化,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课前准备:学生预习《乞巧》这首诗,了解牛郎织女的故事。
教学过程:课前交流,依次播放,你们能猜出来是那些神话吗?现在我们看到的这幅是牛郎织女的故事,谁能用简洁的话给大家讲讲这个故事呢?是呀,一对恩爱的有情人就这样被狠心的王母娘娘拆散了,不过最后也正是因为他们的痴情感动了王母娘娘,才允许她们在每年的七月初七这天见上一面。
一、开课解题1、刚才咱们交流了牛郎织女的故事,现在就让我们伴随着着动人的传说,走进唐代诗人林杰的《乞巧》。
请大家举起右手,跟老师一起写诗题。
2、乞的最后一笔是——横折弯钩,特别传神,请仔细观察,你想到了什么?它生动地向我们展示了乞的意思——向人讨,乞求,有些汉字我们可以观其形知其意,这是理解字意的一个好方法。
3、那谁来说说诗题乞巧是什么意思呢?你是从哪里知道的呢?你真会学习,利用注释,是我们学习诗歌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好方法。
是的,乞巧节就是七夕,也称为女儿节、少女节。
二、读诗1、那么,在七夕这天,天上人间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呢?请同学们把书放到112面,大声自由地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抽查,师相机评价。
诗要读的字正腔圆,他还和音乐一样也是有节奏的,再来练练,读出诗的节奏来。
3、好,谁来读一读,读出节奏,同学们仔细听,他是在哪里停顿的?4、生读,交流是在哪停顿的。
大家听得真仔细,按照节奏来读,就能读出诗的韵味了。
部编本五年级上册《乞巧》课堂教学实录

部编本五年级上册《乞巧》课堂教学实录教材简析:《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七夕乞巧盛况的名诗。
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
是传说中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
所谓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
乞巧最普遍的方式就是对月穿针。
这一习俗唐宋最盛。
教学目标:1、会认两个生字,会写四个生字。
2、背诵古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3、能用自己的话讲讲牛郎织女的故事教学重难点:感受古人丰富的想象,体味诗中展示的人们祈求智巧、追求幸福的心愿,增强对祖国优秀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具准备:CAI课件课时划分:一课时课前交流:与学生做游戏,猜猜人物,活跃气氛,引出古诗人物。
讲述牛郎织女的故事,体会故事感情。
课堂实录:一、谈话导入,理解诗题1、出示课题。
师:牛郎织女,这个凄美动人的故事,千古流传,织女的贤惠善良,心灵手巧也一直为人民所称诵。
许多诗人为此留下了千古传唱的诗篇。
唐代诗人林杰就写下了这样一首诗:课件出示古诗。
2、指导写课题。
师:来,跟老师一起写诗题,看,“乞”最后一笔是横折弯钩,多像一个人诚心祈愿双膝跪地的样子呀!(生会意微笑。
)师:再看这个“巧”字,最后一笔是竖折折钩。
用生字组词。
齐读诗题。
3、理解题意师:诗题乞巧指的是什么呢,读读注释就知道了。
(上课伊始,教师用诗一般的语言自然而然引出古诗,与课前交流相互呼应。
生字教学尤有特点,“乞”字的教法别具一格,生动形象。
)二、初读古诗,读出韵味1、自由读诗,读正确,读流利师:乞巧节,又叫七夕,在这样一个美好的夜晚,古人会有哪些活动过节呢?打开书本第122面,读读这首诗,自由读,反复读,一直读到字正腔圆,通顺流利了为止。
生练读师:读得很专心,很投入,真好,读书要的就是这种状态。
谁来读一读这首古诗?一生读。
师:读得不错,字正腔圆!谁还想读?另外一生读。
师:很好,通顺流利!2、师生合作,读出韵味。
师:古诗还要读出特有的节奏和韵律,来,我们一起读。
每句诗的前四个字你们读,后三个字我来读。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 《《语文园地二》教案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语文园地二》教案一. 教材分析《语文园地二》是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课文。
本篇课文以一篇描写自然景色的短文为主,通过形象的描绘,使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和神奇。
课文内容丰富,语言优美,富有诗意,既能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又能增强他们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自然景色有一定的认知和感受。
但在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象方面,部分学生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他们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式,表达自己对大自然的感受和想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保护意识,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难点:能够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式,表达自己对大自然的感受和想象。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具体的情景,让学生在情景中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和神奇。
2.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合作意识。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课文:教师提前熟悉课文内容,理解课文的大意和主题。
2.准备教学工具:课件、黑板、粉笔等。
3.准备相关资料: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视频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设置情景,如播放大自然的美景视频,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激发他们对大自然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朗读课文,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然后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理解课文大意。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表达自己对课文的看法和感受。
《乞巧》教学设计(精选5篇)

《乞巧》教学设计(精选5篇)《乞巧》教学设计(精选5篇)《乞巧》是唐朝诗人林杰的诗,诗人在诗中并没有具体写出各种不同的心愿,而是留下想象的空间,表达了人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心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乞巧》教学设计,希望的大家喜欢。
《乞巧》教学设计篇1教材分析《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名诗。
所谓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
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俗称“七夕”,“女儿节”、“少女节”,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
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
这首诗想象丰富、浅显易懂,表达了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
整体设计诗歌是语言的艺术。
凝练而含蓄的语言让人不觉产生了言未尽意无穷的感觉,产生了无限的想象的空间。
如何进行古诗词的学习体会凝练的语言的发展想象的空间?朗读是最好的策略。
本节课将通过设疑读、情景读、想象读、带读等丰富的朗读方式让孩子徜徉在古诗的美好意境之中。
说到想象,力图抓住牛郎织女相会和家家户户怎样乞巧这两处通过补充资料、借助图画等情景教学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
孩子们在诵读中想象、在想象中诵读,体会着人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
学习目标1、认识“乞、霄、”2个生字。
会写“乞、巧、霄、渡”4个字。
2、正确、流利、有情感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3、能用自己的话讲牛郎织女的故事。
课前准备1、教学课件。
2、收集牛郎织女的故事;搜集描写七夕的古诗;了解七夕各地的习俗。
教学过程一、故事激趣引出课题1、师讲“牛郎织女”的故事。
2、师过渡引出课题。
牛郎织女是一个很美丽的千古流传的爱情故事,织女是“天帝之女”,心灵手巧,为人间少女所崇拜。
也正因如此,牛郎织女相会的七月初七这一天,就有了很多风俗活动,因为少女们希望像织女一样心灵手巧。
唐朝大诗人林杰就曾写下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的诗句,(课件逐行出示诗两个霄宵注音)表达人们的这种美好的愿望。
《语文园地二》教案-语文五年级上册(部编版)

《语文园地二》教案-语文五年级上册(部编版)一. 教材分析《语文园地二》是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的语文教材,本节课的内容包括了对古典文学的鉴赏、语言表达的训练以及文化素养的提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对古典文学有一定的了解,但部分学生可能对一些文学作品的理解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引导他们深入理解课文,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能够进行文学鉴赏。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难点:深入理解课文,能够进行文学鉴赏。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讨论法和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六. 教学准备1.准备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2.准备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呈现本节课的课文,让学生自读,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然后教师进行讲解,分析课文的结构、写作手法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3.操练(10分钟)针对课文内容,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进行解答。
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4.巩固(10分钟)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进行讨论,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通过讨论,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课文的现实意义,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拓展学习。
6.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布置作业。
《乞巧》教学设计(优秀12篇)

《乞巧》教学设计(优秀12篇)乞巧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会认“乞、霄”两个生字,能正确书写“乞、巧、霄、渡”四个字。
2、大致理解诗意,能带感情地诵读《乞巧》,感受古诗的韵律,并会背诵。
3、能通过拓展阅读丰厚对“七夕”佳节的认识,感受古人对这一节日的喜爱之情。
4、教学重难点:①会认“乞、霄”两个生字,能正确书写“乞、巧、霄、渡”四个字。
能带感情地诵读《乞巧》。
②感受古人对这一节日的喜爱之情。
教学准备:ppt。
教学过程:一、回忆神话,导入新课1、图片展示——牛郎织女(介绍牛郎织女的故事)同学们,你们认识他们吗?是谁呀?(牛郎和织女)对了,正是牛郎和织女。
牛郎呀,他是一个勤劳能吃苦的好伙子。
而织女呢是天上的仙女,她有一双巧手,可以织出美丽的锦锻,绣出栩栩如生的图案。
她绣的花朵非常逼真,就连蝴蝶都会停在上面。
她是当时女子们的偶像呢。
你们知道为什么吗?对呀,就这样,他们两个在一头老黄牛的帮助下,相爱了。
过着平常而幸福的生活,后来还有了一儿一女。
可是,天上的王母娘娘知道了,她可不同意。
这凡人和神仙怎么能相爱呢。
于是她派天兵天将把织女抓走了。
当牛郎追去的时候,王母娘娘用银簪一划,天上出现的一条银河,牛郎再也过不去了。
于是,就剩下了牛郎一个人,而他们的一双儿女也成了没有母亲的孩子。
多么可怜呀。
他们的故事感动了喜鹊,于是千万只喜鹊飞来,在银河上搭起了一座桥。
让牛郎织女走上鹊桥相会。
王母娘娘对此也无奈,只好允许两人在每年七月七日于鹊桥相会。
由此,形成了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七夕”节。
2、“七夕”节又叫“乞巧”节。
咱们是第一次见“乞巧”。
我们一起来写一下好吗?示范写“乞巧”(板书)“乞”谁有好办法记?(减偏旁、气减一横)谁会用“乞”组个词?组词:(乞丐、乞讨、乞儿)二、初读古诗,感知节日1、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一首古诗,他的作者是林杰。
林杰小时候非常聪明,六岁就能赋诗,下笔即成章。
又精书法棋艺。
卒,年仅十七。
这是他流传下来两首古诗中的一首。
实验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语文园地二》教案

实验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语文园地二》教案一. 教材分析《语文园地二》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
本节课主要通过对一些词语和句子的学习,让学生感受语文的魅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课文内容丰富,既有成语故事,又有古诗文,还有日常交际用语,旨在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对于一些基本的词语和句式有所了解。
但同时,这个阶段的学生正处在语文学习的转折点,需要通过大量的阅读和练习,进一步提高语文水平。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既要巩固已学知识,又要拓展新的内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子,理解课文内容,能够进行日常的阅读和写作。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课文,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语文的魅力,激发学生对语文的热爱,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子。
2.难点:对于一些成语和古诗文的理解,以及日常交际用语的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定各种情境,让学生在实际的语言环境中学习,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小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课件:制作课件,展示课文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2.相关资料:收集一些与课文相关的成语故事和古诗文,以便进行拓展教学。
3.课堂练习:准备一些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课文封面,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标题。
询问学生:“你们知道什么是语文园地吗?”通过问答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采用课件逐段呈现课文内容,引导学生边听边跟读。
在呈现过程中,对一些生词和句子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3.操练(1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段落进行朗读练习。
《乞巧》教案设计与反思

《乞巧》教案设计与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乞巧》这首古诗的基本内容,理解其意境。
(2)学会生字词,能正确朗读、背诵古诗。
(3)通过分析古诗,掌握一些古典诗词的基本鉴赏方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古诗的意象、意境、情感等。
(2)学会通过查阅资料、互相交流来深入理解古诗背景和文化内涵。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代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2)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乞巧》这首古诗。
(2)理解古诗的基本内容、意象和意境。
(3)掌握一些古典诗词的基本鉴赏方法。
2. 教学难点:(1)古诗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古诗意境的感悟和鉴赏。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读《乞巧》这首古诗,了解其背景和文化内涵。
(2)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料和课件。
(3)设计好教学活动和课堂讨论题目。
2. 学生准备:(1)预习《乞巧》这首古诗,了解其基本内容。
(2)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古代乞巧节的习俗和文化内涵。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乞巧》这首古诗的背景和作者。
(2)引导学生关注古诗的和意象,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古诗,感受其音韵美。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古诗中的生僻字词的含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古诗的意象、意境和情感。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所学鉴赏方法分析其他古诗。
五、教学反思:1. 教学效果:(1)学生是否能熟练朗读、背诵《乞巧》。
(2)学生是否能理解古诗的基本内容、意象和意境。
(3)学生是否能运用所学鉴赏方法分析其他古诗。
2. 教学改进:(1)针对教学难点,是否需要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2)如何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两首《乞巧》教学实录
师生听《牛郎织女》的故事录音。
故事结束后,上课。
一、引入:
1、孩子们,你们的目光告诉我,大家还没有从故事中走出,老师也和你们一样,还在同牛郎、织女一家悲愤着,期盼着,期盼着“七月初七”的到,(师板书)。
所有善良人们的期盼,让这一天在古代成了一个隆重的节日,叫做-----(七夕节,又叫乞巧节)。
(板书),有关乞巧节,你知道多少?
生交流资料:
生1、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
生2、彩楼对月穿针,生3、贺牛生日,生4、月下摆果品,蜘蛛结网。
师:真有趣。
能用心搜集资料,真不错,你知道的真多,原姑娘们是在向织女乞求自己也有一双巧手呀。
老师也找到了两幅古人过乞巧节的画面。
课件出示画面。
师解说:乞巧节这天,许多要好的姐妹们聚在一起,大家有说有笑!哦,这几位姑娘好象在商量着什么。
七夕弯月如钩,一位小姐正专注地穿针引线呢。
2、许多古诗描绘了人们过乞巧节的场面,唐朝诗人林杰的《乞巧》最有名气。
这节课我们就学习一首诗《乞巧》。
请伸出手指和老师一起写课题,“乞”字在书写时应该注意什么呢?和哪个字特别像(气,注意末笔笔画的区别),
生观察真细致,辨别能力真强)。
(引入部分共5分钟)
二、初读识字,疏通大意
1、学诗首先要做到正确读诗,谁试试。
师相机指导读正确了;很流利;不但读正确了,节奏也读出了。
(指2生读诗,师指导注意读的字音和节奏)
2、这两个字你注意到了吗,相机出示“宵”和“霄”字卡。
它们长得真像,怎么区分呀。
知道他们的意思吗?
(师学语文贵在自修自悟,查字典是学习的好办法)
(你预习真细致)
师点击课件,“宝字盖像一座房子,夜里,人们要在房子里睡觉。
那这个雨字头告诉我们什么呢?生跟天气、自然事物现象有关。
选字填空:九()云外、高入云()、难忘今()、元()节
诗读顺了,难理解的词语意思也明白了,相信你们一定能读懂这首诗,请结合注释、插图,必要时翻番字典,想想诗主要写了什么?实在不懂的地方问问同学,老师也愿意帮你。
(8----10分钟)
你有什么不懂的地方,那你读懂了什么?
(师:你真能抓重点,这是诗的主要内容,想像牛郎、织女一家人的聚会是诗的一个重要内容。
天上、人间,多宏大的场面,多美好的乞巧节。
)(15分钟)
三、精读细品,走入诗境。
1、练读
人们常说诗中有画,品味诗中词句,读出诗中情感,你就能看到那美好的画面。
快试试吧。
2、整体读
谁读诗
指生一:读全诗。
师做整体评价(有诗的韵味,挺投入,天上团聚的场面多令人感动呀,请你再读读这两句)
3、指导读好第一、二句。
点击课件:如生读“碧宵”好,两人,点击读第一句,突出“看”,乞巧节的碧宵,人们会久久地看,
生读得短促,
师再多看一会。
“看”。
(玩味词语,在吟诵中读出词句韵味,感悟诗境美。
)
齐读。
过乞巧节的人们,看着碧宵一定在想着-------
点击课件读两句,渡河桥的一刻,多激动人心,这“渡”中的滋味该如何品味。
(板书:渡)指生读,评价(哦,你是这种感觉)
请一生读,他们马上就渡过河桥了,妈妈在招手,孩子在奔跑,他们多高兴呀!你再读读。
(喜悦呀,你为什么这样,你的声音让我感受到了,他们相聚的喜悦。
很谁和他的感受不同。
再指生读。
现在孩子们看见妈妈了,他们大叫着扑向妈妈,你会怎么读呢?(你也为他们团聚而喜悦,你真是个善良的孩子。
你的情感体验很独特。
每个人对诗句
的感受都是不一样的,读诗就要读出自己的独特感受。
)你读得真好,我好像看到了一幅画面,你们看到了吗?点击课件,
引:想到他们一年只能一聚,却要别离,你会怎样读,(齐读)
想到他们就要团聚,相聚的喜悦正包围着他们,你又会怎样读呢。
齐读,
过渡:人们仰望天空向牛郎织女一家祝福的时候,姑娘们开始对月穿针,向织女乞巧了。
4、读好三、四句。
朗读指导重点把握:
(1)、指生读,有几位姑娘在乞巧呢,你从哪些词语中看出的,家家都是哪家呢?
生是穷人家,富人家,乡村人家、城市人家。
生:几万条,究竟是几万条呢,老师也不知道,古诗中像“十”、“百”“千”、“万”
等词语都是虚指,表示特别多的意思。
带有这样词语的诗句你还知道哪些。
点击:“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等。
还有吗“家家”都是哪家呢?数不清的红丝被姑娘们(板书穿进)好热闹的乞巧节呀。
这个“进”不行吗?查查字典,看看这两个“进”是什么意思,说说你的想法。
数不清的红丝都被姑娘们穿没了(改尽)红丝在姑娘们手中翻飞,热闹的穿针比赛正在进行中,你能通过读表现出吗?
指生一,“穿得不够快呀”,姑娘们穿得轻快了,那可是几万条呀,谁在试试。
把表示多的词语读好,就更能让人感受到乞巧节的隆重、热闹了。
(2)、你们能想象出当时姑娘们比赛对月穿针的场面吗?(师可适当补充心灵手巧的越穿越顺,动作迟缓的越穿越急)有一首《七夕》描绘得特别生动。
点击:“向月穿针易,临风整线难。
不知谁得巧,明月试试看”,师:对月穿针还算容易,风一吹,线可就不听话了。
姑娘们可谁都不服输。
咱们也开展个朗读比赛怎么样,男同学先;女同学,诵读,这场面真是“彩楼乞巧知多少,直至更阑漏欲终。
”(彩楼乞巧的活动,一直到天快亮了才结束。
)
就连几岁的小孩子也加入到乞巧的人群。
出示施肩吾的幼女词,这个六岁的小家伙也学着大姑娘的样子拜月乞巧,多有趣的乞巧节。
就连几岁的小孩子也加入到乞巧的人群。
出示施肩吾的女词,让我们读出她的可爱。
碧霄、秋月、彩楼穿针的姑娘,天真得孩子,大人孩子齐欢庆,让乞巧节更美好,更有趣了。
看,诗就在我们的生活里,它最能表达我们的情感,林杰写这首诗时多大吗?(八岁),八岁就写出了这么好的诗,希望我们的同学也能留心生活,做小诗人,让我们的节日也充满诗意,你们愿意吗?今晚就个有关六一的小练笔怎么样。
整体回归,吟诵升华。
下面时间,让我们放松身体,放飞的想象,尽情地去吟诵这首诗吧。
我先(放音乐)
指生一、谁能背着吟诵这首诗。
其他同学边听边感受,2、让我们大家共同吟诵吧。
五、拓展升华
1、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欢庆的人群仅仅是在乞巧吗?你听一位女子在月下低唱。
点击出示《乞巧歌》“乞手巧,乞容貌;乞心通,乞颜容;乞我爹娘千百岁,乞我姊妹千万年”,哦,人们不光是在乞巧,更是在向上天乞福,诉说着自己的心愿。
站在七夕的碧霄下,,你会为谁乞福,有怎样的心愿?(为别人乞福,祝愿,你会收获更多的幸福和快乐。
)(你真善良,你真孝顺,)孩子们,有些心愿,仅靠乞是不够的,还要勤学苦练,用心去做才行。
大家的话,让我看到了一颗颗善良、美好的心灵,愿大家都能实现自己的心愿。
2、不光乞巧节有好的诗,描写其他传统节日的诗也特别多,你知道哪些?元日、清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还有很多这样的诗,请同学们课下多搜集/。
中国的古诗是文化之海,更是我们民族的精神家园。
让我们都热爱诗,咱们师生互相鼓励,坚持读诗、积累诗,做有文化内涵的小学生。
乞巧
林杰
七夕今宵看碧霄,
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
穿尽红丝几万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