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春公开课教案
武陵春(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武陵春(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武陵春》;(2)理解《武陵春》的诗意和诗人的情感;(3)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4)掌握一些古典诗词的基本知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学习古诗的能力;(2)利用图片、音乐等资源,帮助学生感受古诗的美;(3)通过填空、改写等练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和爱好;(2)感受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3)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和背诵《武陵春》;2. 理解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3.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
三、教学难点1. 诗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2. 诗意的感悟和表达;3. 古典诗词鉴赏方法的掌握。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件和教学资源;2. 学生准备课本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利用图片或音乐,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2)简介李清照和《武陵春》的背景。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武陵春》,理解诗意;(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和指导。
4. 探究学习(1)学生根据诗中的意境,进行创意绘画或表演;(2)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成果,教师点评和指导。
5. 课堂小结(2)学生进行课堂反馈,提出问题和建议。
6. 作业布置(1)要求学生正确朗读和背诵《武陵春》;(2)要求学生回家后,向家长分享课堂学习内容和感悟。
六、教学拓展1. 对比学习:教师选取其他描写春天或自然景色的古诗,如《春晓》、《江南春》等,让学生进行对比阅读,分析各自的特色和表现手法。
2. 诗词创作:教师引导学生尝试自己创作一首描写春天或自然景色的诗歌,鼓励学生发挥想象,运用学到的表现手法。
武陵春教学设计

武陵春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李清照的生平经历和创作风格,体会其在词作中所表达的情感。
2、引导学生理解《武陵春》这首词的词义,掌握重点字词的含义。
3、培养学生通过诵读、分析词句来感悟诗词意境和情感的能力。
4、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词的内容,体会词人的情感变化。
(2)学习运用多种手法来表达情感,如借景抒情、细节描写等。
2、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词人“愁”的丰富内涵和深沉程度。
(2)如何引导学生感受古典诗词的独特魅力,培养学生对诗词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词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词人的情感。
2、讲授法:讲解词的创作背景、词义和重点字词,帮助学生理解词的内容。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词中的意象、情感和表现手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4、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词中的意境和情感。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古典音乐,营造出一种古典、忧伤的氛围。
(2)提问学生:“在你们的印象中,古代女子的愁绪通常会因为什么而产生?”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
(3)引出李清照的《武陵春》,并简单介绍李清照的生平。
2、初读感知(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2)学生自由朗读,初步体会词的情感。
(3)请个别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3、解读词义(1)结合注释,让学生分组讨论词的意思,教师巡视并给予指导。
(2)重点讲解“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等词句,帮助学生理解词的含义。
4、赏析词句(1)引导学生找出词中的意象,如“风”“花”“尘”“日”等,分析这些意象所营造的氛围和表达的情感。
(2)让学生思考“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这一句的妙处,体会词人运用夸张手法将无形的“愁”具体化的独特表达。
(3)分析词中的细节描写,如“日晚倦梳头”“欲语泪先流”,体会词人内心的愁苦。
《武陵春》优秀教案(通用)

简要介绍作者的生平事迹、文学成就及时 代背景等元素,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创作 背景和思想感情。
阐述《武陵春》的创作背景,如作者遭遇 、心境等,帮助学生把握作品的情感基调 和主题思想。
同类作品比较阅读
选取与《武陵春》主题、情感或艺术手法相似的作品, 如《声声慢》、《一剪梅》等,进行比较阅读。
从主题、情感、意象、艺术手法等方面对比分析,引导 学生发现不同作品之间的共性和差异。
感和表达上的异同。
完成上述针对性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
作业提交方式及截止时间:请在下节课 前将作业提交至指定平台,逾期将酌情 扣分。
06
评价反馈与改进建议
学生表现评价标准制定
诗词鉴赏能力
01
学生是否能够准确理解《武陵春》的主题、情感和意境,以及
运用相关诗词鉴赏方法进行分析。
表达能力
02
学生是否能够清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语言是否
特点分析
本词语言简练、生动传神,善于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将抽象的情感具象化,增强了词的艺术感染力。同时,词 人还巧妙地运用叠词、对比等手法,营造出一种凄婉动人的 艺术氛围。
03
知识拓展与延伸
相关历史背景介绍
03
时代背景
作者生平
创作背景
介绍《武陵春》所处的时代背景,包括政 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帮助学生 更好地理解作品。
李白,唐代著名诗人,被誉为“诗仙”,其诗歌风格奔放、意境深远 ,对后世影响深远。
教学目标与要求
01
知识与能力
学生能够了解《武陵春》的背 景、作者及诗歌风格,掌握诗 歌的韵律、意象等基本知识。
02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背诵、鉴赏等方式 ,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歌的意
《武陵春》教学设计

《武陵春》教学设计标题:《武陵春》教学设计引言:《武陵春》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重要作品,作者刘禹锡通过描绘春天的美好景象,表达了对故乡的深情和对自然的热爱。
作为语文教学中的必修内容,我们需要有一个科学、系统的教学设计,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欣赏《武陵春》这篇诗作。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a. 了解《武陵春》的作者刘禹锡和其代表作品;b. 理解《武陵春》整体结构和主要意象;c. 掌握《武陵春》中的词语和表达方式。
2. 能力目标:a. 能运用正确的朗读语气和抑扬顿挫,朗读出《武陵春》文字韵律;b. 能准确表达对《武陵春》中景物描写的感受;c. 能通过大量阅读,培养对诗歌优美语言的欣赏能力。
3. 情感目标:a. 培养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和保护意识;b. 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和热爱;c. 培养学生通过欣赏文学作品感受美好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a. 了解《武陵春》整体结构和主要意象;b. 掌握《武陵春》中的词语和表达方式。
2. 教学难点:a.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审美能力;b. 理解并准确表达诗歌中的意象。
三、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环节(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资源展示春天的美景,引发学生对春天的思考和联想,激发学生对本诗的兴趣。
2. 导读《武陵春》(10分钟)a. 引导学生读诗题,思考“武陵春”指的是什么,激发好奇心;b. 教师简单介绍刘禹锡和《武陵春》的背景和文化内涵;c. 教师进行整体性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3. 细读与理解(20分钟)a. 学生分组朗读,推敲每个字句的含义;b. 学生回答问题:诗中描绘的是哪些具体景物?你对这些景物的印象是什么?c. 教师带领学生一起理解诗中的比喻和修辞手法。
4. 诗歌韵律感知(15分钟)a. 让学生通过诗句的押韵和平仄,感受到诗歌的韵律之美;b. 挑选几句进行导读,引导学生找出其中的韵律规律。
5. 表演与欣赏(25分钟)a. 学生自由组合,分别选择自己喜欢的诗句进行表演;b. 分享表演体会,培养学生对诗歌的表演能力和欣赏能力。
李清照《武陵春》教案

李清照《武陵春》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武陵春》的背景和意境。
2.领悟李清照的词风及其在词坛的地位。
3.分析《武陵春》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4.培养学生欣赏古典诗词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武陵春》的意境和情感。
2.李清照的词风特点。
三、教学难点1.《武陵春》中的意象分析。
2.古典诗词的鉴赏方法。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介绍李清照的生平和词坛地位。
2.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李清照的其他词作。
(二)课堂讲解1.介绍《武陵春》的创作背景。
2.分析《武陵春》的意境和情感。
3.讲解《武陵春》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三)课堂讨论1.让学生谈谈对《武陵春》的理解和感悟。
2.分析《武陵春》中的意象,如“武陵春”、“绿肥红瘦”等。
3.讨论李清照的词风特点,与其他词人进行比较。
(四)案例分析1.让学生举例分析《武陵春》中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等。
2.分析《武陵春》的韵律美和节奏美。
3.探讨李清照在词坛的地位及其影响。
(五)课堂小结2.强调古典诗词的鉴赏方法。
五、课后作业1.背诵《武陵春》。
2.选择一首李清照的其他词作,分析其意境、情感和修辞手法。
3.写一篇关于《武陵春》的鉴赏文章。
【原文】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鉴赏分析】1.意境分析《武陵春》以春景为背景,描绘了词人孤独、寂寞的心情。
词中“风住尘香花已尽”形象地描绘了春天的结束,暗示了词人内心的失落。
词人通过对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时光流逝、美好时光不再的感慨。
2.情感分析3.修辞手法分析(1)拟人:词中“风住尘香花已尽”,将风、尘、花都拟人化,形象地描绘了春天的结束。
(2)比喻:词中“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将愁比作沉重的物体,形象地表现了词人内心的愁苦。
4.艺术特色分析《武陵春》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词人内心的情感。
词中采用了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使词意更加深刻。
《武陵春》公开课教学设计ppt

1.这首词写的什么季节的景色?
首句“风住尘香花已尽”,交代的是季节特征, 鲜花经过春风的摇动已经零落殆尽,只有土 地上还残留些花的芬芳,说明这时已到了暮 春时节。
1.作者为什么 “日晚倦梳头” 无心梳洗打扮?
“日晚倦梳头”是通过日色已晚而作者仍无心 梳洗打扮来表达内心的哀伤。下面叙述哀伤的 原因和哀伤的程度:“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 泪先流”,在春天里花开花落年年如此,并没 有新的变化,而人却与以前大不一样了,国破、 家亡、夫死,她对一切都丧失了兴趣。即使有 心诉说自己的遭遇和心情,也是言未出而泪先 流,这比“声泪俱下”的描写更深入了一层。
第3页
1. 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及作 品的写作背景,理解这五 首词的内容。 2. 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把 握作者的感情。 3. 领会词中慷慨激昂的爱国 热情,激发自己的爱国感 情。
武陵春
李清照
作者简介
李清照(1084-约1151),
号易安居士。济南(今属山 东)人,南宋著名女词人。 婉约词派的代表作家。她出 生在一个文学气氛浓厚的家 庭里,从小便有诗名,后嫁 给赵明诚,夫妇共同校勘古 书,唱和诗词,生活优裕和 谐。“武陵春”,词牌名。
读古词
思内容 暮春时节,鲜花经过春 风的摇动已经零落殆尽,只 有土地上还留有花的芬芳, 日色已晚,自己仍无心梳洗。 春天里花开花落年年如此, 而人与以前却不一样了,我 对一切都丧失了兴趣,即使 有心诉说,也是言未出而泪 先流。
武陵春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 ,日晚倦梳头。物 是人非事事休,欲 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 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zě) 艋(měng)舟,载 不动,许多愁。
听人说双溪春色还不错, 我也打算去那里泛舟游赏, 只怕是双溪上那蚱蜢般的小 船,载不动我内心的沉重的 哀愁。
武陵春(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武陵春(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武陵春》。
(2)理解《武陵春》的创作背景、作者李清照的生平和作品风格。
(3)分析词中的意象、情感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武陵春》。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和对生活的向往。
(2)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对古典诗词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武陵春》。
(2)理解《武陵春》的创作背景和作者李清照的生平和作品风格。
(3)分析词中的意象、情感和表现手法。
2. 教学难点:(1)词中意象的分析。
(2)作者情感的把握。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收集李清照的生平和作品资料。
(2)准备相关的多媒体教学资源。
2. 学生准备:(1)预习《武陵春》。
(2)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和作品风格。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李清照的生平和作品风格。
(2)提问:请大家谈谈对李清照的了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武陵春》,感受词的意境。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词中的意象、情感和表现手法。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
4. 讲解与分析(1)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和分析。
(2)重点讲解词中的意象和作者情感。
5. 欣赏与拓展(1)让学生欣赏其他关于春天的诗词。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
五、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武陵春》的创作背景、作者生平和作品风格。
2. 学生谈收获,对古典诗词的欣赏和理解。
3. 布置作业:熟读并背诵《武陵春》。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和合作探讨的表现。
2. 作业评估:检查学生对《武陵春》的熟读和背诵情况,以及他们对相关作业的完成质量。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考虑教学方法的适用性以及学生的反馈。
《武陵春》李清照教案设计

《武陵春》李清照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武陵春》。
(2)理解《武陵春》的创作背景和李清照的生平。
(3)分析《武陵春》的艺术特色,如韵律、意象、修辞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武陵春》的意境。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李清照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2)理解和尊重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学风格,增强文化自信。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武陵春》。
(2)理解《武陵春》的意境和艺术特色。
(3)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
2. 教学难点:(1)《武陵春》中意象的深刻内涵。
(2)李清照的爱国情怀在《武陵春》中的体现。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李清照的生平介绍及其作品简介。
(2)《武陵春》的译文及注释。
(3)相关的多媒体教学资源。
2. 学生准备:(1)预习《武陵春》。
(2)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及文学地位。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李清照的生平及其文学地位。
(2)引导学生关注李清照的作品《武陵春》。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由朗读《武陵春》,感受其韵律美。
(2)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意象,如“武陵春”、“芳草”、“流水”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武陵春》的意境和艺术特色。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体会李清照的爱国情怀。
(2)让学生表达自己对《武陵春》的感悟和情感。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武陵春》的艺术特色和李清照的爱国情怀。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武陵春》。
3. 进一步了解李清照的其他作品,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武陵春》的朗读和背诵情况。
2. 学生对《武陵春》意境和艺术特色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对李清照生平及其作品的了解程度。
4. 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参与度和表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武陵春
教学目标:掌握舴艨、载的读音,能有感情地朗诵全词,掌握几种表达感情的方法:直接抒情,借景抒情,学会运用诵读品词对比知人论世等方法赏析古典诗词。
感受古典诗词的音韵美节奏美语言美体悟词人的情感,理解词人的内心世界
一、导入新课初次见面,给同学们带来一份见面礼,这份见面礼是一幅对联,上联是:“大河百代,众浪齐奔,淘尽万古英雄汉”下联是:“词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枝女儿花”聪明的同学梦一定已经猜出这支女儿花的芳名是————李清照(学生回答)对,正是这位宋代婉约派女词人,以她卓尔不群的气质与横空出世的才华,在中国古典文学的阆苑中独树一帜,今天我们就要走近这位旷世才女,拾起从她衣袖中飘落的一瓣春花,轻嗅她的芬芳,倾听她的叹息。
二、朗诵文本,体会情感
1、教师范读
2、学生跟读:老师一人的朗读似乎有些落寞,能否邀请同学们轻声地跟着老师,模仿老师的节奏语气语调,试着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3、学生自由朗读:从同学轻轻的跟读声中,老师已经能够感受到词的节奏美了,但是跟读总是不过瘾,不如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用
自己的心灵静静地体会词人的情感,想想《武陵春》流淌的是何样的情感(自由朗读)
4、每位同学都读得特别认真投入,请一位同学为我们朗诵一遍(一
名学生朗读),问:你感受到这首词流淌的是何样的感情,
能用《武陵春》中的一个词语表达么?“愁”(板书)
5、同学们通过反复的吟诵,已经能够体会词人的愁情了,我们不妨让前后几位同学组成一个单位,用你们认为可行的组合,和最能渲染愁情的方式演绎《武陵春》
老师可以提供一些参考,比如推选一位读得最好的同学跟刚才朗诵的同学比一比,;可以用齐读的方法加重愁的浓度;也可以借鉴音乐上双声部的唱法,造成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当然充满智慧的同学也一定有更好的方法展示(学生自由组合,朗读)抽取23组
三、品味语言
1、我们的同学调动了自己的机智,全力地传达了李清照的愁情,那么在朗诵过程中,同学们感受到词的哪句话最直接最强烈地抒发了这种愁情?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学生回答)(板书:直接抒愁,)我们知道人在最激动的时刻,常常借眼泪来宣泄内心的痛苦:苏轼因梦见亡妻而“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柳永因和爱人分别而“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而李清照呢?她欲语泪先流又是为何呢?从文中找出原因生答:“人非”(丈夫去世)
至亲至爱的夫君六年前在南京因病去世,这无疑是人生中最沉重的打击,更何况李清照曾一度沉浸在爱情的甜蜜中(展示幻灯片:婚姻生活的一个片断)能用一两个词语形容这对夫妇的婚姻生活么?
[幸福美满,琴瑟和谐,夫唱妇随,志同道合、、、、、、]
可是那么美满的生活,那么美好的人物却消失在眼前,一切都成回忆,李清照能泪湿衣襟能不发出“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感叹么!
2、事事休啊,什么叫事事休?[万事皆休],她感到万事皆休,表现在行动上呢?哪句话?
[日晚倦梳头],请再读一遍,你会把重音落实到哪个字上?[倦],倦的本义是疲倦,懈怠,你认为在句中还是这个意思么?梳头是人物的动作,是生活中极常见的极细微的动作,而对梳头的懈怠,代表着对生活的什么态度?[讨论小结]:倦是身心的疲乏,是对生活的放弃,绝望!词人用生活中极小的细节传达了内心的悲愁!(板书:细节传愁)
3、想起曾相亲强爱的丈夫,想起了美满的生活,怎么不令人流泪可有是谁勾起了六年前的生离死别,是谁让本已悲凉的心海又泛起苦涩的愁波?触动这份愁情的是什么?
李清照见到了什么才“泪湿衣襟”?[风住尘香花已尽],能描述一下这个景么?[风停了,花都凋零了,连泥土也都沾上了花香],词人说“物是”景物依旧,那么我们不妨拿起她早年写就的《如梦令》作一番比照,看看是否能够印证“物是”,请一位女生朗读,其他同学划出与“风住尘香花已尽”相类似的词语[女生朗读] 问:相似点在哪里?[绿肥红瘦][花已尽],雨疏风骤[风住],情感一样么?讨论小结:
《如梦令》表达的是对大自然、春天的热爱与不舍,语气轻快但是《武
陵春》暮春的景色却更多的勾起了词人伤痛,[板书:触景生愁] 春天依旧,落花依旧,可国已不成国家也不成家,美好的事物美好的人都随落花而逝,因此当词人道出“物是人非事事休”时,其愁其哀是何等沉痛!请用沉痛的语气朗读最强烈最直接地抒发词人情感的这句话齐读:[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我们再连起来把上阙朗诵一遍,请传递出词人因景而生愁和物是人非的沉痛之情来。
齐读上阙
4、已经能读出词人沉沉哀愁了,往下阙关照,我们发现李清照的心情似乎发生了转变,请一位同学朗读下阙,同学们找出能体现词人心理变化过程的词语男生朗读并作答:闻说也拟只恐闻说什么意思?——听说听说什么?听说双溪的春天还好,花可能还没有全凋谢,春景不错。
这个消息对于李清照来说是好是坏?好此话怎讲?为什么是好消息呢?可以去赏春,去散心。
小结:对,去散心,去排遣内心沉痛之愁心动了么?心动了哪个词语可以看出来:也拟,也打算用什么方式排遣忧愁?——泛舟“泛舟”的“泛”字能表现什么的心情?舒适悠闲作者在泛舟之前加上也拟,表明她也希望排遣忧愁,达到悠闲舒适的境界,可是计划实行了么?——没有,何处可见?——“只恐”,担心的意思,表明词人又打了退堂鼓,还是没去成
小结:“闻说”,给李清照的黑暗世界带来了光明希望,也拟,传达了词人对光明的向往,词的感情调子在这里有所昂扬,我们的心情仿佛也欣喜了许多,但是“只恐”一词又把我们的希望欣喜打破,将词
人再次拉回了愁苦的深渊。
感情一波三折,起伏跌宕,所以我们朗读时前两句可以读出轻快欣喜的语气,而最后则要凝重低沉。
请女生读前两句,最后一句齐读。
5、请把最后一句再读一遍,(齐读)奇怪,愁怎么能用船去载?这个词是不是用错了?[引导]:愁是什么?它是什么状态?————是感情是抽象的东西,是无形无影无声无息的而能用船装载的是什么?————东西,货物,有形有重量。
词人把无形抽象的情感当作有形具体的事物,化虚为实,巧用比喻、夸张。
其实它突出的是愁的什么特点————重回想前人种有许多描摹愁的诗句,能说出一两句么?[李白“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李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①把愁比喻成水,表现愁的绵绵不绝②把愁比喻成春水,显现愁的绵长③把愁比喻成丝麻,纠缠在一起,纷繁芜杂、、、、、、、
小结:李白写出了愁的韧度,李煜量出了愁的长度,而李清照呢,别出心裁称出了愁的重量,其才情可见一斑[板书:比喻摹愁]
我们再读下阙,此时不仅要读出感情的起伏,而且要读出愁的分量[齐读] 四、了解词人,解读内心那么浓重的愁,那么层层压迫的愁,让词人喘不气来,也让读词的人倍感抑郁,于是有人评论李清照的词风格过于低沉,同学们是怎么看待的呢?转入知人论世(当谈到评价文人的作品时,我们有时不妨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打出幻灯片:“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孟子;万章下》)学
生讨论回答
教师补充总结:从词人人生经历来看,她的曾享受过幸福、美满、富足、悠闲的生活,也历尽了国家破败,家乡沦陷,丈夫去世,文物丧失等等苦难,这些苦难淤积于心无人可诉无法可解,因为在男权社会中,根本无人愿意聆听她内心苦闷的呐喊!
她曾词动京华,名噪一时,可这早已经违反了封建社会为妇女所规定的种种教条,因此她的词也被斥为“无辜藉”她对幸福的追求又被诬蔑成“无检操”,甚至连我们心仰望之的陆游对她也颇多微词李清照晚年时想把自己一生所学悉心传授于孙姓少女,不料,这位天资聪颖悟性颇高的少女用她十来岁孩子的童音,冷冷地拒绝了词人:“才藻非女子时也!”是啊,社会上有才情的女子有何用?她奢望关心国事,著书立说,传道授业,她收集的文物汗牛充栋,她学富五车,可到头来报国无门,情无所托,周遭的人都视她为异类。
作为一个文人她处在社会思想的制高点,作为一个女性,她又处于封建社会的最底层,巨大的落差注定了她的一生将忍受着这份旷世的孤独[板书:孤独]这份孤独在本已沉重的国愁家愁离愁中又刻上了深重的一笔!
五、抒写感受李清照小小的一个愁字包含了那么多丰富厚重的意义,那么也请同学们拓展一下思维,用这个“愁”组个词语,[离愁、愁苦、愁绪、愁眉苦脸、悲愁、忧愁、乡愁、、、、、、]
再请同学们用你刚才组的词造个句子来表达你对《武陵春》这首词的最大感受,老师先造两句,算是抛砖引玉[展示幻灯片:①人生几处
闲愁,而易安的愁苦却是双溪扁舟上不能承载的生命之重②花落人去,阴阳两岸的离愁怎不令人扼腕叹
息!
学生写作,教师巡视学生作品展示,教师点评小结:同学们用一句话表达了自己内心最大的感受,老师想借用一篇短文来表达自己的感受教师朗读《春天的最后一树梨花》或许《春天的最后一树梨花》难以慰藉词人悲愁寂寥的内心,但是我们可以用我们包含感情的朗读去应和九百年前那位旷世才女孤独而高贵的灵魂师生齐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