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敬斋箴
瀛奎律髓对朱熹诗歌的选录与评价

瀛奎律髓对朱熹诗歌的选录与评价朱熹,宋代著名理学家、哲学家、文学家,被誉为“理学泰斗”。
他的诗歌形式简洁明快,意境深远,对后世文人影响深远。
而在瀛奎律髓中,对朱熹的诗歌进行了选录与评价。
本文将对瀛奎律髓对朱熹诗歌进行详细分析与评价。
首先,瀛奎律髓选录了朱熹的不少诗作,也辅以注释与评价。
通过阅读这些选录,我们可以感受到朱熹诗歌的独特魅力。
其中,朱熹以自然山水为题材的诗作尤为出彩。
比如《秋江独钓图》中,“满江红叶宫墙树,南北东西,谁家秋色最堪咏”。
通过简洁的表述,朱熹将秋景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给人以深深的震撼。
这种以自然景色为背景,抒发内心情感的手法,在朱熹的其他诗作中也有所体现。
其次,瀛奎律髓对朱熹诗歌进行了评价与分析。
瀛奎律髓指出,朱熹的诗歌情感真挚,但表达有时显得过于平淡。
比如《秋江独钓图》中,“世无此境,尔曹见之,当有何感?”这样的表达方式虽然简洁明了,但给人以平淡的印象,欠缺情感的张力。
然而,在朱熹的其他诗作中,也有情感饱满的表达,比如《易经·随》中:“飞泉为谷,鸣弦神武。
赤帝何威?乃火也。
岂去其魅?”这样的表达方式更具有表现力,使诗歌更具艺术感染力。
进一步地,瀛奎律髓将朱熹诗歌与其他诗人进行了对比与评价。
瀛奎律髓认为,朱熹的诗歌与苏轼的风格相似,均具有直接明了的表达方式。
然而,朱熹的诗中欠缺了苏轼的豪放与激情,显得较为保守。
与之相比,辽代文学家萧挞的诗歌则更加直接且富有感染力。
萧挞的诗歌充满了骚动的情感,表达了对人生的深切思考。
通过与其他诗人的对比,瀛奎律髓为我们展示了朱熹诗歌的独特性与不足之处。
总结起来,瀛奎律髓对朱熹诗歌的选录与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准确地展现了朱熹诗歌的特点与优缺点。
通过阅读这些选录与评价,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朱熹的诗歌,并对其艺术价值有更深刻的认识。
同时,对比其他诗人的作品,也能更好地领略到朱熹诗歌的独特之处。
瀛奎律髓在对朱熹诗歌进行选录与评价时,给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与品味之处,使我们更加欣赏与理解朱熹的诗歌才华。
朱熹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

朱熹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朱熹朱熹(1130—1200),字元晦、仲晦,号晦庵,别称紫阳。
南宋哲学家、教育家。
江西婺源(今属江西)人,南宋时期的理学家和教育家。
父亲朱松是岳飞、秦桧同时人,曾得充福建政和县尉小官,携全家赴任,后调任尤溪县尉。
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朱熹出生于尤溪,降世不久,其父升任朝廷秘书省正字职,但因反对秦桧主和,被逐出朝廷。
朱松回到福建建阳家中。
朱熹随父在建阳度过了他的童年。
侨寓建阳(今属福建)。
曾任秘阁修撰等职。
主张抗金,并强调备战。
被主和派韩侂胄等目为“伪学”。
平生广注儒学典籍,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以至自然科学均有贡献。
在哲学上发展了二程(颢、颐)关于理气关系的学说,集理学之大成,建立起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体系;世称程朱学派。
其学认为:理、气不能相离,“天下未有无理之气,亦未有无气之理”。
又断言:“理在先,气在后”;“有是理便有是气,但理是本。
”强调“天理”和“人欲”的对立,要求人们放弃“私欲”,服从“天理”。
教学授徒五十馀年,认为“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而致精;而致精之本,则又在于居敬而持志”(《朱文公文集》卷十四《甲寅行宫便殿奏札二》)。
又提出对自然变化的科学见解,如关于阴阳二气的宇宙演化说,如从高山上残留的螺蚌壳论证地质变迁(原为海洋)说等。
其学说在明清两代被确立为儒学正宗,并影响至日本等国,如日本德川时代,“朱子学”颇为流行。
其博览和慎思精神,对后世学者影响至深。
所著有《四书章句集注》、《周易本义》、《诗集传》、《楚辞集注》,及后人所编纂的《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和《朱子语类》等。
绍兴十七年秋中举人,次年春登进士,先后被授予左迪功郎、武学博士、朝奉郎、朝散郎,历任泉州同安主簿、秘书省秘书郎、知南康军、提举江西常平茶盐公事、直秘阁、薄提刑、江东提刑、秘阁修撰、江东转运使、漳州知府、湖南转运副使、潭州知府、湖南安抚、焕章阁待制兼侍讲等职。
历史人物朱熹简介

历史人物朱熹简介: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行五十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又称紫阳先生、考亭先生、沧州病叟、云谷老人、沧洲病叟、逆翁。
谥文,又称朱文公。
汉族,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三明市。
南宋着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朱熹是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家境穷困,自小聪颖,弱冠及第,中绍兴十八年进士,历高孝光宁四朝。
于建阳云谷结草堂名“晦庵”,在此讲学,世称“考亭学派”,亦称考亭先生。
承北宋周敦颐与二程学说,创立宋代研究哲理的学风,称为理学。
其着作甚多,辑定《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为四书作为教本。
有《朱文公文集》,通行《四库全书》。
南宋高宗建炎四年九月十五日1130年10月18日,朱熹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三明市尤溪县,后随母迁居建阳崇安县今武夷山市。
晚年定居建阳考亭,故后世有“考亭学派”之称,其游历甚广。
南宋诗人、哲学家,教育家。
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继承了北宋程颢、程颐的理学,完成了理气一元论的体系。
朱熹为绍兴十八年1148年进士,绍兴二十一年授任泉州同安主簿,绍兴二十二年到任。
朱熹任同安主簿前后5年,经常往来于泉属各地访友求贤,寻幽揽胜。
同安至泉州相距百余里,安海地处泉同之间,为必经之地,因此,朱熹往返两地,常在安海歇息过夜。
每次路过安海,则访问朱松遗迹遗事,招集镇中耆儒名士讲论经学,对安海文风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
任满后,请求辞官,潜心理学研究,四处讲学,宣扬他的“太极”即“天理”和“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思想体系,成为程指程颢、程颐朱学派的创始人。
人物评价:人们曾用这样的话赞美朱熹:“集大成而绪千百年绝传之学,开愚蒙而立亿万世一定之归。
”乾道三年1167,偕学生林用中、范念德从福建赶赴岳麓书院,与张栻会讲三月,会讲的主要议题是“太极”和“中和”,然后同游南岳。
朱熹的简介

朱熹的简介
1关于朱熹
朱熹(1130—1200),明代著名的诗人、文学家、思想家,字彦之,号翰林院、河园,吴兴楚村人,临安桐翁,以“文若枫叶无秋色,空理堪惊前人愁”闻名中外。
晚唐南宋时期,他在巨大的苦难中沉思、探索,被后世尊仰有加,与陆九渊、欧阳修齐名,被誉为“近代文学之祖”。
2他的学术成就
朱熹是晚唐乃至宋元时代中国最杰出的诗人之一,为晚唐文学作了卓越的贡献,有“一篇长篇难分拟题,先恐罂粟失声钟”之功。
他的诗文语句曲折,幽情悠长,有着浓浓的忧国忧民之意,被后世赋予明释统一的特殊意义,是传世的佳作。
此外,他还有“朱子学”的学术成就,是十三经学派的领导者,他为中国经学发展提出了新的理论观点,提倡人文主义思想,有实践方向。
3扬他之名
朱熹被香港电影制片人李小龙拍摄了长达三个月的传记电影《朱熹》,入围美国纽约“十老制片人大奖”,型素、性格。
中国大陆上演了34场。
李小龙应爱国主义思想之请,为拍摄和宣传朱熹表现了伟大的勇气和贡献。
现代文学家葛兰太尔把朱熹赞誉为“世界的文学家”,也先后有书籍和电影宣传朱熹的智慧与才华。
同时,也有网络文学作品以朱熹为主角,穿越虚拟时空,流传传朱熹文化。
朱熹,无疑是千金一句拥有教古今三种才能的诗人、学者。
他充满深思的美文,渊博膝头劳情的革新思想,以及珍爱故乡的热情,让他的文学、思想和爱国精神,在世世代代延续。
蒙书180种撮要

蒙书180种撮要陈李杨辑写在前面的话:蒙书即启蒙之书,是我国童蒙教育的重要载体。
据徐梓先生统计,从西周《史籀篇》开始到清末新式学堂兴起前,古代蒙书数量近两千种。
足见我国蒙书资源之丰富,历朝对蒙书编写,蒙童教育之重视。
愚以为,启蒙教育关键在于家长和教师。
正如宋家颐《教子语》所说“人生至乐无如读书,至要无如教子”。
做师长的,应该吸取其精华,剔除其糟粕,游历三千弱水,只取其一瓢饮。
切不可不加取舍、一股脑儿地让蒙童去学习,囫囵吞枣。
我们没必要照搬古董,但我们应该知晓礼仪。
这就要求我们先得“知书”,方能“达礼”。
有些选文并不属于传统蒙书,如《围炉夜话》,在下也选进来,以博童蒙一观。
原有《蒙书180目录》,后当把《蒙书180全集》芹献于上。
在下孤陋偏执,所选或挂一漏万,或令大方之家倒胃口。
权当献曝。
一.识字写字类1.三字经《三字经》<宋朝王应麟>,是中国的传统启蒙教材。
在中国古代经典当中,《三字经》是最浅显易懂的读本之一。
《三字经》取材典范,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学、历史、哲学、天文地理、人伦义理、忠孝节义和民间传说等等,而核心思想又包括了“仁,义,诚,敬,孝。
”背诵《三字经》的同时,就了解了常识、传统国学及历史故事,以及故事内涵中的做人做事道理。
在格式上,三字一句短小精悍、朗朗上口,所谓“熟读《三字经》,可知千古事”。
因其文通俗、顺口、易记等特点,与《百家姓》、《千字文》并称为中国国学传统蒙学三大读物,合称“三百千”。
基于历史原因,《三字经》难免含有一些精神糟粕、艺术瑕疵,但其独特的思想价值和文化魅力仍然为世人所公认,被历代中国人奉为经典并不断流传。
历代文人骚客,甚至帝王将相,对“三百千”竞相题写,出现了许多书法珍品,因此,也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临摹范本。
2.百家姓《百家姓》,是一篇关于中文姓氏的文章。
按文献记载,成文于北宋初,作者失考。
原收集姓氏411个,后增补到568个,其中单姓444个,复姓124个。
三字经的渊源

三字经的渊源三字经的渊源《三字经》是中国传统启蒙教材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种,也是影响最大的一种。
三字经之所以历久风行,影响所及,几乎家喻户晓,人尽皆知,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由于它内容丰富,知识性强。
《三字经》篇幅不长,全篇仅1044个字,但就是在这有限的篇幅中,包含了十分丰富的内容。
明朝的吕坤,把它当作增广见闻的读物。
清人紫巢氏,在为《三字经注解备要》作序的时候,称它是“一部袖里《通鉴纲目》”。
章太炎把它和《千字文》作了对比,认为它虽然“字有重复,辞无藻采”,但“启人知识过之”。
(《重订三字经》题辞)美籍华裔学者陈荣捷也说:“《三字经》以一千余字,历举中国文化义理历史典籍,实一小型百科全书。
”(《朱子新探索》第672页,台湾学生书局,1998年)《三字经》深得人们喜爱的另外一个更为根本的原因,在于它的形式。
它三字一句,句子短小,形式整齐,隔句押韵,读起来上口,听起来悦耳,儿童喜闻乐道;并且,它的前后句自然连贯,语义顺畅,浅显明白,通俗易懂,丝毫没有生拼硬凑的痕迹。
宋代之前启蒙读物主要用四言写成在宋代之前,中国传统的启蒙读物,主要是用四言写成的。
从残存的遗文和王国维等学者的考证来看,中国最早的启蒙识字读本,如《史籀篇》、《仓颉篇》等,都是用四言写成的。
著名的《急就篇》主体是三言和七言,末尾最为浅近可读的一段,歌颂汉朝的功德:“汉地广大,无不容盛。
万方来朝,臣妾使令。
边境无事,中国安宁。
百姓承德,阴阳和平。
风雨时节,莫不滋荣。
灾蝗不起,五谷孰成。
圣贤并进,博士先生。
”正是用四言写成的。
被人们视为“稷下学宫之学则”的《弟子职》、成书于六朝时期的《千字文》、唐代广泛使用的《开蒙要训》、成于唐而风行于宋的《蒙求》、介绍姓氏的《百家姓》、传播历史知识的《十七史蒙求》、阐释理学概念的《性理字训》、宋朝末年方逢辰所撰的《名物蒙求》等,都是用四言写成的。
在《三字经》出现之后,一些重要的启蒙读物如《龙文鞭影》,还是用四言编写成的。
沈度:气格超迈 台阁之风

沈度:气格超迈台阁之风作者:雪凡来源:《中华瑰宝》2021年第12期沈度篆、隶、行、楷皆擅,尤以楷书称绝,更因『台阁体』被皇帝赏识而享誉书坛,影响明初百余年,一直延续到清代,被誉为『台阁体第一人』。
北京大钟寺有一口青铜大钟,该钟铸造于明永乐年间,被称为“永乐大钟”。
永乐大钟除了是中国现存最大的青铜钟之外,还以钟身满铸阳文楷书约23万字的经文称绝于世。
这些经文书写法度谨严,字体工稳、挺秀规范,堪称楷书经典之作。
书写者就是明初书法家沈度。
台阁书风第一人沈度(1357—1434年),字民则,号自乐,明松江府华亭县(今上海市松江区)人,是明代台阁体书法的代表人物。
所谓“台阁体”书法,是指直接为宫廷服务,迎合皇家审美标准而形成的一种规范化、模式化书写方式。
这里的“台阁”本指尚书(系古代辅佐皇帝处理政务之官),因尚书台在宫廷建筑之内,故有此称,后来被用作官府的代称。
台閣体的形成与社会的进步和政治制度的变革有很大关系。
明初,太祖朱元璋和成祖朱棣对政务公文十分重视,为适应朝廷书写内制(系皇帝文诰)、外制(系中书机构所撰诏敕)的需要,培养了一批宫廷书法家。
洪武年间,台阁体初露端倪,以中书舍人詹希元、宋璲、杜环等人为代表,但此时并未形成统一规范,大多还保留一些个人的书法特征。
直到永乐年间,沈度被招入翰林院,台阁之风逐渐形成,并一度风靡朝野。
沈度博学经史,文章练达,书法精湛,很有才华。
洪武年间,他中举却受人连累,被贬谪去了云南。
明成祖即位后,向四方征招善书之士写外制公文,又挑选写得好的28人进入翰林院写内制文诰,沈度便是其中之一。
这些人由武英殿大学士、内阁首辅黄淮统领,专门学习王羲之和王献之书法,还临摹学习秘府所藏古名人法书,以提升书法水平。
沈度因精湛的书法技艺受到明成祖宠爱,凡是金版玉册都受命书写,其他书法家即便如解缙、胡广等书法高手也不能与其相比。
他的官职也由翰林典籍一路升迁到侍讲学士。
沈度还举荐弟弟沈粲做中书舍人,二人同时以书法知名,人称“二沈先生”“大小学士”,在明初书坛与“三宋”(宋克、宋璲和宋广)并称。
朱熹家训全文楷书欣赏

朱熹家训全文楷书欣赏朱熹是南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理学家,他的家训被誉为中国古代家训的经典之作。
朱熹家训以其简洁明快的语言,深入浅出的道德教诲,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面是朱熹家训全文的楷书欣赏:朱熹家训。
为人务本,本立而道生。
忍以恶为本,无以善为本。
人之所以为人,贵在知人。
人之所以为人,贵在修身。
修身以安天下,安天下以利人民。
人之所以为人,贵在养性。
养性以安身心,安身心以利家国。
人之所以为人,贵在安分守己。
安分守己以利社稷,利社稷以安天下。
人之所以为人,贵在修行。
修行以安身心,安身心以利家国。
人之所以为人,贵在自律。
自律以安身心,安身心以利天下。
人之所以为人,贵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乃为圣贤之道也。
人之所以为人,贵在修己。
修己以安身心,安身心以利家国。
人之所以为人,贵在养性。
养性以安身心,安身心以利天下。
人之所以为人,贵在修身。
修身以安天下,安天下以利万民。
人之所以为人,贵在自律。
自律以安身心,安身心以利天下。
人之所以为人,贵在安分守己。
安分守己以利社稷,利社稷以安天下。
人之所以为人,贵在修行。
修行以安身心,安身心以利家国。
人之所以为人,贵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乃为圣贤之道也。
朱熹家训以其精炼的文字,阐述了人的修养与为人处世之道。
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实现个人的修行与家庭、社会、国家的和谐发展。
这些家训对于培养良好的品德和道德观念,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进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以上是朱熹家训全文的楷书欣赏。
朱熹家训以其简练的语言,深刻的道德教诲,对于我们今天仍然具有启示和借鉴的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朱熹---敬斋箴
题解:
内静外敬是礼仪的基本规范。
外敬是内静的外在体现,内静是外敬的内在基础。
《敬斋箴》的作者是著名理学家朱熹。
他是据张栻的《主一箴》而作,用以阐发自己的持敬理论。
朱熹(1130~1200年),字元晦。
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人。
19岁进士及第,曾任荆湖南路安抚使,仕至宝文阁待制。
为政期间,申敕令,惩奸吏,治绩显赫。
本图的作者是王柏。
王柏(1197~1274年),字会之,号鲁斋,婺州金华人。
从何基学习,是朱熹的三传弟子。
景定五年(1264年),王柏任丽泽书院讲席。
著有《诗疑》、《书疑》等,已佚。
明正统年间六世孙王迪裒为其集为《王文宪公文集》二十卷。
本篇辑自贾顺先主编《退溪全书今注今译》第二册(王成儒注译,四川大学出版社,1993年5月),第213~219页。
敬斋箴
正其衣冠,尊其瞻视,潜心以居,对越上帝。
足容必重,手容必恭,择地而蹈,折旋蚁封。
出门如宾,承事如祭,战战兢兢,罔敢或易。
守口如甁,防意如城,洞洞属属,罔敢或轻。
不东以西,不南以北,当事而存,靡他其适。
弗贰以二,弗参以三,惟心惟一,万变是监。
从事于斯,是曰持敬,动静弗违,表里交正。
须臾有间,私欲万端,不火以熟,不冰以寒。
毫厘有差,天壤易处,三纲旣沦,九法亦斁。
于乎小子,念哉敬哉,墨卿司戒,敢告灵台。
朱子曰:“周旋中规,其回转处欲其圆,如中规也。
折旋中矩,其横转处,欲其方,如中矩也。
蚁封,蚁垤也。
古语云,乘马折旋于蚁封之间。
言蚁封之间,巷路屈曲狭小,而能乘马折旋于其间,不失其驰骤之节,所以为难也。
守口如甁,不妄出也,防意如城,闲邪之入也。
又云,敬须主一,初来有个事,又添一个,便是来贰,他成两个,元有一个,又添两个,便是参,他成三个。
须臾之间以时言,毫厘之差以事言。
”
临川吴氏曰:“箴凡十章,章四句。
一言静无违,二言动无违,三言表之正,四言里之正,五言心之正而达于事,六言事之主一而本于心,七总前六章,八言心不能无适之病,九言事不能主一之病,十总结一篇。
”
西山眞氏曰:“敬之为义,至是无复余蕴,有志于圣学者,宜熟复之。
”
右箴题下,朱子自叙曰:“读张敬夫《主一箴》,掇其遗意作《敬斋箴》,书斋壁以自警云。
”又曰:“此是敬之目说,有许多地头去处。
”臣窃谓“地头”之说,于做工好有据依,而金华王鲁斋柏排列地头作此图,明白整齐,皆有下落。
又如此,常宜体玩警省于日用之际、心目之间而有得焉,则敬为圣学之始终,岂不信哉。
译文:
穿戴衣帽要端正,仰看平视要保持尊严,居住时要心中安静而专一,作人做事,无愧于遥遥相对的上天。
行走的姿态一定要庄重踏实,举止仪表一定要恭敬,弹琴、唱歌、舞蹈时,要选择地方,在乘马往返于像蚁穴那样曲折的小路中,也要能保持其奔驰之势。
出门(工作)好像去接待贵宾一样,承担的事严肃认真,好像去参加大祭时的典礼,经常谨慎小心的作事,不敢有一点疏忽。
像堵塞住瓶口一样地不要随便说话,像筑起城墙一样地严防邪念的随时侵入心中,恭敬虔诚地对待一切,不敢有一丝一毫的轻视。
要表里如一,不能以西而向东,不能以北而向南,按事物的本来实际办事,而不要被外物的引诱以放失本心。
要保持专一的心境,不能因没有二而说成二,没有三而说成三,惟有心境的专一,才能把握住事物的万变。
像这个样子去学习和作事,就叫做“持敬”。
无论动与静都不违背上述原则,就会表与里都相互一致而正确无误。
假如你有短时间的背离,也会产生出千万种私心杂念,那就如同没有接触火而感到熟,没有碰到冰而感到寒冷一样躁怒忧惧。
一旦有一丝一毫的差错,也会造成天地那样远的差别,三种主要的道德纲常既然已经被淹没,那么九种主要的治国大法也就被败坏。
对于我们这些人,要时刻记住这些,加以勤勉警戒,并以此常常来告诫自己的心灵。
朱熹对《敬斋箴》作补充说:“在周旋回转时一定要像规所画的圆形一样,有一定的风度。
在折旋横转时,应成方形。
要像矩所画的方形一样。
总之人们的进退容止,都要符合一定的标准。
蚁封,即蚁穴外面隆起的小土堆。
古语讲,乘马在蚁穴外隆起的小土堆之间行走。
是说蚁穴外的小土堆之间虽然通道狭窄而曲折,但仍然能够在其中乘马,可以不失掉奔驰的风度,这自然是很难的事情。
守口如瓶,是指说话时,不要随意地乱说。
防意如城,是讲决不能让邪恶的意念随时侵入心中。
又说,敬必须是始终专一,开始有一件事,又添上一件事,这就成了两件事。
原初有一件事,又添上两件事,这就成了三件事。
须臾之间,是指时间而言;毫厘之间是指事物的大小而言。
”
临川吴氏说:“此箴共十条法规,每条有四句。
一是讲在日常的生活起居时,不要背离主静的原则;二是讲动时不要有所背离本心;三是讲外表要端正;四是讲内在要端正;五是讲本心要正直,才能通达各种事情;六是讲做事时,在心中要始终保持专一;七是总结前六条的法则;八是讲心不能没有被外物引诱的毛病;九是讲做事也会有不能始终如一的不足之时;十是全篇的总结。
”
真德秀说:“敬的含义,达到这个水平,也就没有什么话再多讲了。
有愿成就圣学大道的人,应当娴熟地不断照此去做。
”
上面《敬斋箴》的题下面,朱烹曾自己写了序文,说:“读张拭关于主一的告诫,择取他的遗意而作此《敬斋箴》,并写在墙上,用以自我警戒。
”又说:“这些是敬的条目,还有许多方面可以发挥。
”臣李滉私下认为,朱熹的许多方面论说,使做起事来的具体行为有所依据,而金华的王柏便依据朱熹上述排列而作出此图,使全文的思想清淅明白,字句整齐,而且都有所着落。
这样更适宜于进行体察玩味,以及自警反省,这不论是在日常生活之中,或是在内心里,都会有所收获。
所以“敬”的功夫,贯穿圣人学问的开始和终结,难道不是这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