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史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西方哲学史复习题

西方哲学史复习题

一、填空题(20×1=20)选择题(15×1=15)(5题10题为单选)(一)绪论1、西方哲学史讲古希腊罗马以来的西方哲学思想,约定俗成的划分方式,讲述的是从的 2500 多年间,西方哲学产生、形成、发展和演变的历史过程。

2、西方哲学阶段划分有第一阶段、第二阶段中世纪的、第三阶段、第四阶。

(二)希腊哲学产生的背景及其发展梗概1、希腊神话最基本的特点。

2、“古希腊”是一个文化概念。

(三)早期希腊哲学产生1、泰勒斯最著名的观点是和。

2、阿那克西曼德鼎盛年约在公元前570年,著有。

3、阿那克西曼德提出万物的本原是。

4、阿那克西美尼认为万物的本原是,它们通过构成了宇宙万物。

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万物的本原是。

5、巴门尼德著有哲学诗,这首哲学诗篇比较完整的流传下来。

6、巴门尼德的两条道理是指和。

7、巴门尼德认为构成宇宙万物的是一对最基本的矛盾:。

8、巴门尼德的哲学观点使哲学从宇宙生成论转向了。

(四)智者派和苏格拉底1、由智者的思想及影响所形成的反传统潮流在西方哲学史上被称为。

2、智者在社会政治批判上的两种学说分别是。

3、德尔菲神庙的铭言是:。

4、说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者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者不存在的尺度。

5、高尔吉亚用来证明无物存在的三个命题是、、。

6、麦加拉派的代表人物有、。

7、欧布里德提出的悖论有。

8、犬儒学派的代表人物有、。

9、昔勒尼派的特点是10、普罗泰戈拉的相对主义主要体现在他提出的命题之中。

(五)原子论及其先驱1、恩培多克勒的四根说是、、、、他还提出推动变化过程的是和。

2、阿那克萨戈拉认为构成万物本原的是,并且还提出产生万物的能动力量是。

3、原子论的奠基人是。

4、德谟克利特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和。

(六)亚里士多德1、公元前335——334年,亚里士多德回到雅典创立了学园。

2、他的作品经历代弟子汇编整理编纂汇集成《亚里士多德全集》20多卷,最重要的著作有。

3、亚里士多德弟子汇编的《形而上学》中形而上学的意思是。

上海市考研哲学复习资料西方哲学史与中国哲学史

上海市考研哲学复习资料西方哲学史与中国哲学史

上海市考研哲学复习资料西方哲学史与中国哲学史上海市考研哲学复习资料:西方哲学史与中国哲学史哲学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探讨人类存在、思维、价值等深刻而抽象的问题,对于考研学习者而言,西方哲学史与中国哲学史的学习和理解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不同视角出发,分别介绍西方哲学史和中国哲学史,并探讨两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为考研学子提供复习资料和参考。

一、西方哲学史1. 古希腊哲学古希腊哲学是西方哲学的源头,早期的哲学家主要是对宇宙和自然现象进行思考,其中有代表性的哲学家有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

柏拉图主张存在一个理念世界,通过思维去探索真理;亚里士多德则注重对经验的观察和研究,提出了逻辑学。

2. 中世纪哲学中世纪哲学是基督教和古典哲学相结合的产物,主要探讨神学问题,如上帝的存在和本质等。

托马斯·阿奎那等哲学家通过信仰与理性的结合,形成了基督教哲学的体系。

3. 文艺复兴哲学文艺复兴时期的哲学家更关注人的自由和尊严,强调人的能动性和个体价值。

马基雅维利、培根等哲学家提出了现实主义和实用主义的观点,对政治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 启蒙时代哲学启蒙时代哲学家主张通过理性思考来解决问题,强调推理、实证和实验的重要性。

休谟、康德等哲学家对认识论、伦理学、政治学等领域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为现代哲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5. 现代哲学现代哲学的发展涉及众多学派和思想家的贡献,如唯理主义、实用主义、存在主义、分析哲学等。

马克思、尼采、赫尔德林等哲学家提出了各自的思想体系,对社会变革和个体生存状态进行了深入探讨。

二、中国哲学史1. 先秦哲学先秦时期是中国哲学史的开端,孔子、墨子、老子等思想家对人类关系、社会伦理和宇宙观念进行了独特的思考。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儒家、墨家和道家的三家思想。

2. 汉代至隋唐哲学汉代至隋唐时期,佛教传入中国,成为中国哲学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思想家们将佛教与儒家、道家融合,形成了新的哲学思潮,如南北朝时期的玄学、隋唐时期的中观思想等。

西方哲学史复习题

西方哲学史复习题

西哲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始基本原:哲学上指万物的最初根源或构成世界的最根本实体。

古希腊米利都学派首先提出和探讨了世界本原这个哲学问题,开创了哲学本体论的研究。

唯心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精神,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2、逻各斯:内在的本原即赫拉克利特所说的“逻各斯”。

赫拉克利认为它正确的道理表达了真实的原则。

就逻各斯是人所认识的道理而言,它可被理解为“理性”、“理由”等;就逻各斯是世界的本原而言,它又可被理解为“原则”、“规律”等。

3、同类相知说:恩培多克勒提出的对认识的性质的看法,认为事物与事物相似,因此,对一种事物的感觉与这种事物相似。

按照他的观点,人和外部事物都有着同样的本原,当构成人的根和构成事物的同类的根相触时,人体感官就会产生感觉。

4、异类相知说:指认识是由事物的相反性质所造成的相反活动,事物与事物相对立,因此感觉与事物相反。

代表人物是阿那克萨戈拉。

他认为认识包含着感觉和思想的对立,思想可以做出与感觉相反的判断。

5、流射说:恩培多克勒把同类本原的触类相通称作“流射”,流射物与对应事物的孔道相通而彼此相互结合,感觉是可感对象中的影像流射在人的感官上所造成的印象。

“流射说”第一次试图把感觉的性质归结为事物的物理性质,把感觉的运动归结为感官的生理结构,是一种把认识归结为感觉的感觉主义。

6、理念:柏拉图把理智的对象称作理念。

“理念”强调它是人的理智所认识的、外在的理智之中的存在。

柏拉图认为理念是共相,是事物的类概念或本质,主张理念与个别事物相分离。

7、实体:最早由亚里士多德提出,又称本体。

一般是指能够独立存在的、作为一切属性的基础和万物本原的东西。

主要特征是:它是独立的,可以分离存在;实体在保持自身不变的同时,允许产生不同的性质;实体是变中不变的东西,是生成变化的基础。

8、文艺复兴运动:大量搜集整理古希腊文献,通过艺术形式实现人感性的饱满以抵制中世纪过分死板的理性主义。

这一时期涌现出许多杰出人物,他们肯定了人的价值,反对神学禁欲主义,确立了独立思考的科学精神,重新肯定了人在世界的原则,但忽视了自然,对自然科学发展产生一定消极影响。

西方哲学思想史复习资料.

西方哲学思想史复习资料.

西方哲学思想史复习资料(一)知道英文单词:1、哲学:Philosophy P10 ppt132、本体论:Ontology P243、形而上学:Metaphysics P554、实体:substance P58 suhstantia P1545、逻各斯:Logos P195、辩证法:dialectics1、从古希腊到近现代以来对实体观点的发展和变化(经验论和唯理论很重要)亚里士多德、洛克、笛卡尔、斯宾诺莎、贝克莱、休谟2、古希腊时期关于本原问题的发展米利都学派(泰勒斯、阿那克西曼德、阿那克西美尼)、毕达哥拉斯学派、赫拉克利特、爱利亚学派(克塞诺芬妮、巴门尼德)、原子论者(恩培多克勒、阿那克萨戈拉、德谟克利特)本原(arche)本义:开始、发端、起源引申义:1、万物由之产生:本原作为万物的始基泰勒斯:水是万物的本原阿那克西曼德:无定是万物的本原阿那克西美尼:气是万物的本原赫拉克利特:火是万物的本原引申义:2、万物由之构成:本原作为万物的元素恩培多克勒:四根说阿那克萨戈拉:种子说德谟克利特:原子说引申义:3、万物的内在根据、支配万物变化的规则:本原作为万物的原则毕达哥拉斯:万物的本原是数(形式、理念)赫拉克利特:万物的本原是火(逻各斯)第一章古希腊罗马哲学第二节早期希腊哲学一、米利都学派:P13-15都是朴素的一元论本原作为始基1、泰勒斯:水(具体物质)2、阿那克西曼德:无定(空间无限、无任何质的规定性)3、阿那克西美尼:气(具有质的规定性,但也具有无限和永恒运动的属性)二、毕达哥拉斯学派P161、毕达哥拉斯:数(1)数本原说——本原作为根据和原则第一、一切事物的性质都可以被归结为数的规定性①比例关系②对立关系③类比关系第二、数字先于事物而存在,是构成事物的基本单元(2)对数作为本原的更深入理解当他们说,万物是数的模写或模拟,这也许就是他们表现他们的思想的最有积极意义的说法了。

按照这个概念,数学形式的世界被看作是更高、更根本的现实;经验中的现实只不过是这种现实的复制品,数学形式是永恒的存在,而经验现实只是与之对比的流变的世界。

西方哲学史复习资料lc

西方哲学史复习资料lc

西方哲学史复习资料一、简述芝诺悖论的主要形式及内容P:26跑道悖论。

一个运动员要完成跑步全程必须跑到半程,半程之中又有半程,乃至无穷个半程,所以运动员不可能到达终点。

龟跑悖论。

人与龟赛跑,龟有先跑的优先权。

人永远也赶不上龟是因为他必须先到达与龟的距离的一半,一半之中又有无穷个一半,所以龟不停,人就永远落后。

飞矢悖论。

在时间上的任何一点,飞矢总是“占据与其大小相等的空间”,这意味着在任何时间点上,飞矢总是静止的。

并不在动。

运动场悖论:三组物体在运动场上,甲组是静止的,乙组是从起点到终点运动的物体,丙组是从终点到起点运动的物体,乙丙速度一样,结果却是一半的时间等于双倍的时间,论证了运动之不可能。

二、简述西方哲学家对上帝存在的不同证明并作评述三、如何理解怀德海所说的“西方2000多年哲学都是柏拉图的注脚”(柏拉图哲学的影响)四、如何理解贝格莱的“存在就是被感知”?P:170•知识或感觉的对象是观念,而不是事物。

因此,一个观念的存在,就在于它被感知。

若非感知此观念,则它不存在。

•所谓“物质”根本不存在,可用“虚无”(nothing)来应用于“物质”一词。

•承认有能感知、能动的精神实体之存在。

精神是多元的,包括自我、众人的心和无限的心。

前者是有限的精神,后者是永恒的精神。

五、康德先验范畴P:213知性的自发性并不是乱来的,而是体现为一系列的知性纯粹概念,即“范畴”这些范畴构成一个从低到高的层次井然的系统,即“先验逻辑”的系统。

(1)量的范畴:单一性、多数性、全体性;(2)质的范畴:实在性、否定性、限制性;(3)关系范畴:依存性与自存性(实体与偶性)原因性与从属性(原因和结果)协同性(主动与受动之间的交互作用);(4)模态范畴:可能性——不可能性存有——非有必然性——偶然性六、怀疑主义能怀疑自身的做法吗?对近代唯理论哲学有何影响?怀疑七、你如何评价伊壁鸠鲁的快乐哲学?P:71、72•伊壁鸠鲁的伦理学是享乐主义的(hedonistic)。

西方哲学史复习资料

西方哲学史复习资料

西方哲学史复习资料名词解释:气本原说:阿那克西美尼提出了气本原说。

气综合了水和“无定”的特征:一方面保留了“无定”的不定形和无限的特征,另一方面,气和水一样具有特定的性质。

气有两种性质,以及与之对应的浓聚和稀疏两种运动:气稀疏为火,浓聚则依次为云、水、土、石。

冷和热的性质依浓聚和稀疏的程度逐渐上升。

火本原说:赫拉克利特认为:“世界秩序不是任何神或人所创造的,它过去、现在、未来永远是永恒的活火,在一定分寸上燃烧,在一定分寸上熄灭。

”有两方面:(1)外在的本原是火的形态,他是世界的开端和归宿;(2)内在的本源是符合火的本性的原则,它决定着世界运动的方向,控制着运动的节奏,支配着火与万物之间循环往复的转化。

四根说:恩培多克勒认为,火、土、气、水是组成万物的根。

万物因四根的组合而生成,因四根的分离而消失。

四根本身并没有组合与分离的能力,他们之间分合需要用外部原因来解释,这些原因就是使根相互眷恋的“爱”,和是根相互争斗的“恨”。

他用四根说来说明事物的生灭变化。

种子说:阿那克萨戈拉认为,构成万物的细小微粒是种子。

种子的性质与事物的可感性质相同,事物有多少种性质,构成它的种子就有多少类;数目众多的一类种子构成事物的一种性质或一个部分。

理念:理念是心灵或理智所“看”到的东西,是具有统一性和实在性的观念,是普遍的概念,共享和形式。

柏拉图把理念作为理智的对象,理智所显示的是普遍的真相,它的主要特征是分离性和普遍性。

悬搁判断:“悬隔”即中止,既不肯定,也不否定。

因为事物本身的不确定性,皮罗主张悬搁对事物的判断,其理论意义是为了避免怀疑的悖论。

飞矢不动:指飞矢在一段时间里通过一段路程,这一段时间可被分成无数时刻,在每一个时刻,箭矢都占据着一个位置,因此是静止不动的。

二分法悖论:运动着的事物在达到目的地之前,要先完成全程的1/2,在到达1/2前又要完成它的1/2,如此无穷的分割,就永远也达不到目的地。

唯名论:认为存在的事物都是个别的,心灵之外没有一般的对象。

湖南省考研哲学全科复习资料西方哲学史要点总结

湖南省考研哲学全科复习资料西方哲学史要点总结

湖南省考研哲学全科复习资料西方哲学史要点总结湖南省考研哲学全科复习资料:西方哲学史要点总结哲学是人类思维和探索的基本领域之一,它关注人类存在的意义、真理和价值等核心问题。

西方哲学史作为哲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记录了自古希腊以来西方世界的哲学思想发展。

一、古希腊哲学古希腊哲学是西方哲学史的起点,其思想表达了人们对自然、人类和宇宙的思考。

最重要的哲学学派包括柏拉图学派、亚里士多德学派和苏格拉底学派。

1. 柏拉图学派柏拉图是古希腊哲学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他的哲学思想对西方哲学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柏拉图认为理念世界是真正存在的,而物质世界只是理念的投影。

他提出了“理念即真理”的观点,并建议哲学家应该成为统治者来引导社会。

2. 亚里士多德学派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史上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与柏拉图有所不同。

亚里士多德认为物质世界是真实的,理念是通过对物质世界的观察和研究得到的。

他的思想强调实证和逻辑推理,并对科学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3. 苏格拉底学派苏格拉底是古希腊哲学史上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尽管他没有留下书面作品,但他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苏格拉底的知识论强调对自己的了解和思考。

他的教学方法以问答形式展开,被称为“苏格拉底式对话”。

二、中世纪哲学中世纪哲学是古代哲学和现代哲学之间的过渡时期,以基督教信仰和教会的权威为中心。

最重要的哲学学派包括宗教哲学和斯多葛学派。

1. 宗教哲学中世纪的宗教哲学主要以基督教的信仰为基础,试图通过信仰和理性的结合来解释宇宙和生命的起源和目的。

圣奥古斯丁是宗教哲学的重要代表,他提出了“信仰先于理性”的观点。

2. 斯多葛学派斯多葛学派是中世纪哲学中与基督教教义相结合的哲学学派。

他们认为一切都是上帝的旨意,并且命运和自由是相互联系的。

托马斯·阿奎那和威廉·奥卡姆是斯多葛学派的主要代表。

三、现代哲学现代哲学涌现于17世纪,对科学革命和启蒙运动产生了重要影响。

精选最新版西方哲学史考研考核复习题库完整版(含参考答案)

精选最新版西方哲学史考研考核复习题库完整版(含参考答案)

精选最新版西方哲学史考研考核复习题库完整版(含参考答案)精选最新版西方哲学史考研考核复习题库完整版(含参考答案)西方哲学史是哲学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考研学子来说是必考的内容之一。

为了帮助考生更好地复习和备考,本文整理了精选的最新版西方哲学史考研考核复习题库,并提供了参考答案。

希望能够对考生们的复习备考有所帮助。

一、古希腊哲学1. “万物皆流动”是古希腊哪位哲学家的观点?答案:赫拉克利特2. 古希腊哪位哲学家被称为“形而上学之父”?答案:泰勒斯3. 古希腊哪位哲学家提出了“万物皆有数”这一观点?答案:毕达哥拉斯二、中世纪哲学1. 中世纪哲学的主要特点是什么?答案:信仰至上、对神学的追求、对人类有限性的认知等。

2. 谁是中世纪哲学的代表人物?答案:奥古斯丁3. 谁是中世纪哲学的代表学派?答案:斯科拉学派三、现代哲学1. 哪位哲学家被誉为现代哲学之父?答案:笛卡尔2. “我思故我在”是哪位哲学家提出的观点?答案:笛卡尔3. 哪位哲学家提出了“唯理论”的观点?答案:康德四、德国古典哲学1. “世界是一本可以理解的书”这一观点是哪位哲学家提出的?答案:亚里士多德2. 谁是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人物?答案:黑格尔3. “哲学家是创造理念的人”是哪位哲学家的观点?答案:康德五、英美分析哲学1. 英美分析哲学的主要思想流派是什么?答案:逻辑实证主义2. 谁是英美分析哲学的代表人物?答案:罗素3. “语言游戏”是哪位哲学家提出的概念?答案:维特根斯坦六、法国当代哲学1. 谁被誉为法国当代哲学的先驱?答案:萨特2. “他者”的概念是哪位哲学家提出的?答案:德里达3. 谁是法国当代哲学的代表人物?答案:福柯通过以上题目的复习,我们可以了解到西方哲学史的重要内容和学派代表,对于考研备考也有一定的帮助。

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些题目仅供参考,考生在备考过程中还需结合教材和其他参考资料进行深入学习。

祝愿各位考生取得好成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方哲学史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气本原说:阿那克西美尼提出了气本原说。 气综合了水和“无定”的特征:一方面保留了“无定”的不定形和无限的特征,另一方面,气和水一样具有特定的性质。

气有两种性质,以及与之对应的浓聚和稀疏两种运动:气稀疏为火,浓聚则依次为云、水、土、石。冷和热的性质依浓聚和稀疏的程度逐渐上升。

火本原说:赫拉克利特认为:“世界秩序不是任何神或人所创造的,它过去、现在、未来永远是永恒的活火,在一定分寸上燃烧,在一定分寸上熄灭。”有两方面:(1)外在的本原是火的形态,他是世界的开端和归宿;(2)内在的本源是符合火的本性的原则,它决定着世界运动的方向,控制着运动的节奏,支配着火与万物之间循环往复的转化。

四根说:恩培多克勒认为,火、土、气、水是组成万物的根。万物因四根的组合而生成,因四根的分离而消失。四根本身并没有组合与分离的能力,他们之间分合需要用外部原因来解释,这些原因就是使根相互眷恋的“爱”,和是根相互争斗的“恨”。他用四根说来说明事物的生灭变化。

种子说:阿那克萨戈拉认为,构成万物的细小微粒是种子。种子的性质与事物的可感性质相同,事物有多少种性质,构成它的种子就有多少类;数目众多的一类种子构成事物的一种性质或一个部分。

理念:理念是心灵或理智所“看”到的东西,是具有统一性和实在性的观念,是普遍的概念,共享和形式。柏拉图把理念作为理智的对象,理智所显示的是普遍的真相,它的主要特征是分离性和普遍性。

悬搁判断:“悬隔”即中止,既不肯定,也不否定。因为事物本身的不确定性,皮罗主张悬搁对事物的判断,其理论意义是为了避免怀疑的悖论。

飞矢不动:指飞矢在一段时间里通过一段路程,这一段时间可被分成无数时刻,在每一个时刻,箭矢都占据着一个位置,因此是静止不动的。

二分法悖论:运动着的事物在达到目的地之前,要先完成全程的1/2,在到达1/2前又要完成它的1/2,如此无穷的分割,就永远也达不到目的地。

唯名论:认为存在的事物都是个别的,心灵之外没有一般的对象。 极端唯名论认为共相只是名词;温和唯名论认为共相是对个别事物的抽象概括,只存在于心灵之中。 唯实论:认为共相既是心灵中的一般概念,又是这些概念所对应的外部实在。 极端唯实论认为共相是与个别事物相分离的独立实在;温和唯实论认为共相是存在于个别事物之中的一般本质。

智者:来自“智慧”一词,意思是“有智慧的人”。公元前5世纪前智者泛指聪明并具有某种知识技能的人,直到公元前5世纪后期,“智者”才专指那些以传授智慧为职业、并在公众事业中有所成就的人。

实体:实体是既不表述,也不依存于一个主体的东西。亚里士多德认为,实体有两种:第一实体和第二实体。分个体、属、种三级。第一实体是个体事物或是形式,第二实体是“属”和“种”。“在自身内并通过自身而被认识的东西”。(本体论和认识论两个角度)

先验理念:灵魂、世界和上帝是理性思维的最高概念,康德称之为先验理念。先验理念是理性攀升的结果,是人类理性的自我创造。它们只是符合三段式推理的上升趋势,并不与任何感性直观相符合。既批判又肯定。

绝对命令:善良意志和自律被康德称为绝对命令。绝对命令以直言句式表达,没有条件句。具备合理性、普遍性、自足性。康德的“绝对命令”是用哲学的思辨语言,表达了伦理学的黄金规则,是普遍合理的人际关系。

扬弃:黑格尔认为,概念发展的每一个阶段对前一个阶段而言,都是一种包含肯定的否定。概念的发展过程就体现出对旧质的既有抛弃又有保留,既有克服又有继承的性质。

充足理由律:任何判断都必须有充足理由。莱布尼茨认为,任何一件事如果是真实额或是实在的,就必须有一个为什么这样而不是那样的充足理由,虽然这些理由常常总是不能为我们所知道。

1.简述巴门尼德的存在问题(“是者”意义的辨析) 巴门尼德把“是者”作为真理的对象。“是者”是代替克赛诺芬尼的“神”的概念;“是者”的概念具有更高的概括性和思辨性,更适用于理性论辩,巴门尼德关于“是者”的学说包涵着我们在早期希腊哲学典籍中可以见到的最缜密的哲学论辩。

1.对于“是者”认识的重要两点。 (1)对于“是者”的普遍性,他利用“是”动词的普遍用法,归纳了两条道路:“所是的东西不能不是”“不是的东西必定不是”,(存在者存在,它不可能不存在;不存在者不存在,它不可能存在。) (2)“能够被说和被想的与是者是同一个东西” (能被思维者和被存在者是同一的)。因此他反对认为“是者既是又不是”这样的看法。

巴门尼德通过对“是”意义的分析,说明了逻辑判断必须表达思想、指示存在的哲学道理。

2.通过思辨规定了“是者”有如下的性质,并进行了论证 1)不生不灭。存在者不可能被生成,否则就事先存在一个存在者,即存在者不生 存在者既不是过去又不是将来,因为它全部是现在,并永远保持着同样状态,即存在者不灭

2)连续性。存在者是“连续的一”这是指时间和空间的连续性,不可分割并各个部分都是完全相同的。

3)完满性。存在者是一包含两个方面意义:连续的一和整体的一 存在者不变包含两个方面意义:不生不灭和静止不动。即存在者是不动的一,只有不动的一才是完满的。

3.与他的“是者”论一致,他区分了“真理”和“意见”两种认识对象以及相对应的两种认识能力。

巴门尼德所说的“是者”是表示世界本原的一个概念,但它不是抽象的原则,而是时间和空间中的实在,并且有固定的形体,即滚圆的球体。他说明,本原的意义和性质只能是理性思辨和逻辑论辩所把握的“是者”。他的思辨和论辩达到了早期自然哲学的最高水平。“是者”后来超出自然哲学,成为形而上学的中心范畴。

2苏格拉底的哲学探讨的方法 反诘法——“精神接生术” 苏格拉底讨论问题是以对话的方式进行的。他在与人讨论问题时,往往从对方所承认的前提出发,然后通过不断提问,让对方自己从这前提中引出自相矛盾的结论,再尝试其他前提,一步一步剥离出个别事物背后隐藏的普遍原则,归纳出关于讨论对象的一般定义。他将这种通过启发让对方发现自己心中隐藏的真理的方法称为“精神接生术”。

面对智者派的怀疑主义和相对主义,苏格拉底坚持从特殊现象背后寻求普遍本质性的东西。(柏拉图理念论)

✓ 3.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的观点 苏格拉底认为,内在于心灵的原则就是德性。“德性”指过好生活或做善事的艺术,是一切技艺中最高尚的技艺。他认为这是一种每一个人都能够学会、或可以确定地知道的意思。在此意义上,他把德性等同于知识。 “德性就是知识”与“认识你自己”是两条相互呼应的原则:一个人对他自己的认识,就是关于德性的知识。苏格拉底相信,一切恶行都是在不知道善的情况下做出的。 他提出的主要目的,在于强调知行合一、真善一体的道理。他并没有考虑到那些直到后世才产生的复杂的理论上的区分,他只是身体力行自己认识到的真理,可以说他的道德实践就是对“德性就是知识”的最好诠释。【判处极刑后,虽有机会但不逃脱,宁愿受不正义的处罚,也不愿做不正义的事。】他为“德性就是知识”、“无人有意作恶”的道理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 4、柏拉图分有说极其困难 分有说:理念是事物的原因,每个事物都分有了相应的理念,例如美的事物之所以美,是因为它分有了美的理念。 分有说的困难: a) 分有说的适用范围不是全部可感对象; b) 多个个体事物不可能分有同一个理念; c) 分有不是概念与概念的关系,理念不是思想的属性; d) 第三人论证:基于相似关系理解分有会导致无穷后退;

✓ 5.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 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目的因是解释事物运动的原因。 (1)质料因:构成事物的原始质料; (2)形式因:构成事物的样式或原型; (3)动力因:推动事物运动的力量或动力; (4)目的因:事物运动变化所实现的目的。 雕塑活动的质料因是铜,形式因是雕像的模型,动力因是雕塑者,目的因是雕塑的完成。 烹饪活动的质料因是蔬菜,肉类等食材,形式因是食谱,动力因是烹饪者,目的因是菜肴的完成。

✓ 6.培根使用科学归纳法的步骤 归纳法的程序: (1)收集材料:尽可能收集充足、完全的材料; (2)整理材料:使用三表法将材料分门别类加以整理;  具有表:由所有正面的例证构成;  缺乏表:由所有反面的例证构成;  程度表:由不同程度的例证构成; (3)推导结论:根据例证推导出一般的结论。

7、笛卡尔普遍怀疑的三个论证 ① 感觉论证:我们关于周围世界的观念,它们是感知到的现象,是可疑的(不可靠的),不能成为知识的基础。 ② 梦的论证:关于我的身体的观念,它们也是可疑的,也不能成为知识的基础。我们无法区分梦中的感觉和清醒的感觉。“庄周梦蝶”。 ③ 恶魔论证:数学的观念,它们也是可以怀疑的,因为它们说不定是根本不存在,是“邪恶的精灵”恶作剧般的安置于我们的心灵之中的。也就是说,数学的观念只要是没有经过哲学论证,我们同样可以怀疑它们,它们不能成为知识的基础。

✓ 8、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 1、怀疑自身是不能怀疑的。 2、认为既然“我在怀疑”是不能怀疑的,而怀疑活动一定要有一个怀疑的主体,“我”就是怀疑活动的主体;这样,由于想到我在怀疑,可以确定地知道作为怀疑主体的“我”是存在的,即“我思故我在”。

3、“我思故我在”是哲学的第一原理和基石。 4、在“我思故我在”中的“我思”包括一切意识活动,不管是理性的,还是感性的,或是情感的,都属于“我思”;而且更重要的它也是以意识活动为对象的自我意识,即反思。

5、思想的主体和反思的主体是同一个主体,主体就是实体。 “我思”和“我在”之“我”是同一个实体,“我思”是该实体的本质,“我在”是该实体的存在。“我思”与“我在”之间不是两个实体之间的因果关系,而是本质和实体之间的必然联系。

9、斯宾诺莎的“身心平行论” 1、斯宾诺用一元论代替了笛卡儿的二元论,认为“构成人的心灵的观念的对象只是身体”。(1)广延和思想是属于同一实体的两种属性,两者必然有对应联系。两者各有自己的样式:有形事物是广延属性的样式,观念是思想属性的样式。(2)人的身体属于广延属性,人的观念属于思想属性。每当身体在广延的因果序列上发生变化时,观念在思想的因果序列上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反之亦然。所以“发生于身体内的东西无一不被心灵所知觉”。

2、斯宾诺莎的身心平行论,肯定思想和广延是不同的因果序列,坚持心物之间的二元对立和区别,同时又说明了两者对应协调的关系。既保持了笛卡儿二元论的初衷,又克服了它的缺陷,而且与马勒伯朗士的“机缘论”相比,具有不可比拟的理论深度和哲学意义。

10、洛克对天赋观念论的批判 • 洛克在《人类理智论》中对天赋观念论作了批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