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田汉话剧创作中对传统戏曲艺术的借鉴

合集下载

论田汉的话剧创作

论田汉的话剧创作

论田汉的话剧创作黄献文内容提要:田汉早期的剧作充满着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三十年代田汉转向后的剧作则一直围绕着“阶级”和“民族”这两个母题展开,追求宣传性和鼓动效应,使其剧作的艺术性大打折扣。

田汉剧作的第三大特点是女性崇拜,他笔下的女性是其政治态度与美学理想的载体。

关键词:浪漫主义左倾意识女性崇拜在中国现代话剧史上,田汉不象郭沫若那样汪洋恣肆,怒涛汹涌,也不象夏衍那样沉潜蕴藉,没有曹禺剧作的丰腴深厚,也缺乏李健吾那样对人性的剖析和展示,但他有的是浪漫和热情,而正是这一点使他独树一帜。

读罢田汉的剧作,掩卷沉思,有三个特点最为突出:这就是浪漫情调、左倾意识和女性崇拜。

一在人们印象里,田汉就是浪漫的代名词。

他早期的剧作里充满了青春、爱情、异国情调、美丽的忧伤等属于浪漫主义范畴中的典型情愫。

而将这些归纳起来,可分为三个大的方面。

一、漂泊感。

在田汉早期剧作中,漂泊不仅是人物的生存状态,而且也是着意渲染的情调和反复吟唱的主题。

《南归》中那位流浪诗人来不知从哪儿来,去不知到哪儿去。

他回到战乱频仍的北国家乡,家人已在战火下家破人亡,他心爱的牧羊姑娘久等他不归已嫁了人,又忧伤地死去。

怀着破碎的情感与隐约的希望,他又漂泊到南方,寻找爱慕他的春姑娘,谁知姑娘的母亲已将其许人。

他只好背起行囊,弹着吉他,唱着忧伤的歌,继续漂泊。

《古潭的声音》中那个从未出场的女郎也“是个漂泊惯了的女孩”,南边、北边,黄河,扬子江,哪里都曾留过她的足迹,可是哪里也不曾留过她的灵魂,她的灵魂好像时刻望着那山外的山,水外的水,世界外的世界。

她刚到一个地方,心里早又做了到另一个地方去的准备。

《湖上的悲剧》中的诗人柳梦梅书剑飘零,四海为家。

在《乡愁》里作者借人物之口说:“我有时反羡慕一种‘万里一身轻’的流浪生活”。

《咖啡店之一夜》中那位在异国漂泊的俄国盲诗人更被诗化了。

田汉剧中的这种漂泊并非有什么现实的依据,完全是作者为了表达感情和渲染浪漫情调的需要,是少年时期不安分、渴慕远方的心性的体现,也是五四一代青年在彷徨中求索、在求索中彷徨心灵的艺术再现。

田汉在问世中实现艺术之梦

田汉在问世中实现艺术之梦

田汉:在“问世"中实现艺术之梦摘要:田汉是中国现代话剧和的戏曲改革运动开拓者,一生剧作丰富。

他以开阔的文化视野融会中西戏剧之长,又以“问世”之志贯通历史与现实,形成了特有的中国式、田汉式的关注社会现实又带有抒情写意性的浪漫主义戏剧风格。

不仅影响着中国剧坛的走向,也是对世界戏剧的贡献。

关键词:田汉;戏剧;艺术贡献田汉(1898—1968)是中国现代话剧的开拓者与创始人之一、“五四”以来戏曲改革运动的有力的推动者、中国电影事业的开路先锋、富有战斗激情的诗人、革命音乐的奠基人。

他在话剧、戏曲、电影、诗歌的广阔领域纵横驰骋,凡有涉猎。

成果必丰。

本文主要就他的戏剧艺术和成就进行分析。

一、田汉戏剧的创作变化在中国话剧的发展史上。

田汉是一座丰碑。

他21岁即登上中国现代文坛。

在近半个世纪中.创作了话剧、歌剧60余部,电影剧本20余部,戏曲剧本24部,引领并影响着中国剧坛的走向。

回顾田汉的戏剧活动.始于他1912年创作的京剧剧本<新教子>。

话剧创作则以1920年在日本写作的<梵峨磷与蔷薇>为滥觞。

剧名概括了他当时的思想中的两个重要方面.自然就成了他处女作的主题。

这个剧本更像是他谱写的一曲艺术与爱情的清纯颂歌。

作者做了一个爱情与艺术圆满结合的美梦。

剧中的所描绘的社会现实是丑恶的,艺术和爱情则是美好的。

前者弥漫着腐臭,后者洋溢着芬芳。

可是美好的事物却因丑恶所摧残而濒于凋零。

这里只有矛盾,前途似乎也是绝望的,然而一位艺术的保护神轻描淡写地便将矛盾解决了。

田汉曾称此剧是经过现实社会熔炼的新浪漫主义剧.他自道剧中人物无一人无情。

而社会中的人物并非如此。

实质便是将现实社会作一番美化。

12年后,已成为剧坛领袖的田汉否定了‘梵峨磷与蔷薇>,将这思想、结构和取材都不成熟的作品弃置,称自己的出道之作为写于1921年底的<咖啡店之一夜)。

该剧可说真正代表了田汉早期话剧创作的水平。

此时田汉情感阅历已非昔年可比。

关于田汉早期戏剧创作的艺术风格

关于田汉早期戏剧创作的艺术风格

关于田汉早期戏剧创作的艺术风格摘要:田汉是我国现代戏剧的奠基人,他一生创作了近百部戏剧,以独特的艺术风格丰富了中国戏剧。

他早期的戏剧创作是整个创作中艺术成就最大的,也是争议最多的阶段。

本文主要从感伤抒情性、音乐性两个方面探讨田汉早期戏剧创作的艺术风格。

关键词:田汉早期戏剧艺术风格音乐性感伤抒情性田汉一生创作了近百部戏剧,以独特的艺术风格丰富和拓展了中国戏剧,在中国戏剧现代化进程中的地位不可替代。

田汉最早的作品是1912年由京戏《三娘教子》改编过来的戏剧习作《新教子》。

他真正进行戏剧创作并形成田汉独特的艺术风格的早期创作是从二十年代开始的。

笔者所探讨的早期是1920——1930年,主要创作包括《梵峨琳与蔷薇》、《咖啡店之一夜》、《颤栗》、《获虎之夜》、《湖上的悲剧》、《名优之死》、《南归》、《古潭的声音》等。

这个时期田汉的作品多表现出浓郁的感伤情调和音乐性, 形成了田汉戏剧独特的艺术风格。

一、感伤抒情性感伤抒情性是田汉早期戏剧创作中的重要现象,也是研究田汉早期戏剧创作不可忽视的一环。

田汉自己曾说过:说我是感伤也好,但这一种心情既是我曾经一时住过的世界,我不能更好的找出当时那一世界的表现。

[1]不认清这点我们就无法真正理解田汉戏剧中的感伤情调。

田汉剧作中的艺术家追求理想与艺术,当遭到现实的压迫时自然生出感伤情绪,这不是一种消极的情绪,而是对现实的反抗方式。

田汉早期戏剧创作中的感伤情调主要是通过孤独的感伤和迷茫的感伤体现出来的。

其早期戏剧中作者融入了自己的人生体验,普遍存在对人生孤独、寂寞的体验。

《获虎之夜》中的黄大傻:一个没有爹娘没有兄弟没有亲戚朋友的孩子,白天里还不怎么样,到了晚上独自一个人睡在庙前的戏台低下,真是凄凉的可怕呀。

[2]田汉的作品中总是传达着孤独感,由孤独引起的感伤是田汉对生命的深层体验。

《咖啡店之一夜》中的林泽奇,为了减轻年迈父亲的负担,他接受了父亲安排的包办婚姻,娶了父亲债主的女儿,丧失了自由恋爱的权利。

田汉《关汉卿》名词解释

田汉《关汉卿》名词解释

田汉《关汉卿》名词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田汉的《关汉卿》是一部中国传统京剧剧目,以它的深入人心的故事情节和富有表现力的艺术形式而受到广泛欢迎。

这个剧目讲述了一个发生在明代宫廷的故事,主要描述了一个忠诚的宫廷歌妓关汉卿的悲惨命运。

关汉卿是一个传奇的人物,她以美丽动人的外貌和非凡的才华为宫廷所倾倒。

然而,由于嫉妒和阴谋,她最终被迫下嫁给一个下层官员。

这个剧目以虚构的方式展示了关汉卿的人生经历,其中充满了爱恨情仇、痴情忠诚和家国情怀。

田汉的《关汉卿》在中国戏曲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它的创作风格独特,深受观众喜爱。

这个剧本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和丰富的戏剧元素,成功地描绘了关汉卿这个角色的复杂内心世界,并通过各种表演形式传递了深刻的情感。

《关汉卿》也是一个具有深远影响的作品,它不仅仅是一部京剧剧目,更是一部探讨人性、伦理和社会问题的作品。

这个剧目通过关汉卿的悲惨命运,展示了宫廷斗争、人性的扭曲以及权力与爱情之间的矛盾冲突。

同时,它也强调了个人命运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紧密联系,呼吁人们探索自我价值、追求真正的幸福与自由。

总之,田汉的《关汉卿》是一部富有情感和人文关怀的戏剧作品。

它的故事情节虽然发生在古代宫廷中,但其中所揭示的普世价值观和社会问题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通过剧中关汉卿这个形象的塑造,我们能够深入思考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困境,从而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当代社会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通常介绍整篇文章的结构和内容安排,可以包括以下内容: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按照以下方式进行编写: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进行阐述关于田汉《关汉卿》的名词解释:第一部分为引言部分,主要包括概述、文章结构和目的。

第二部分为正文部分,主要包括关汉卿和田汉《关汉卿》两个方面的内容。

第三部分为结论部分,主要总结全文,并探讨《关汉卿》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在引言部分中,我们将对田汉《关汉卿》进行概述,介绍该作品的背景和意义,并明确本文的目的和意义。

田汉:富有诗性

田汉:富有诗性


田汉倡导新浪漫主义,其出发点,绝不仅仅 是为了标榜一种纯艺术的方法,而恰恰在于 他看重作为一种思想方法的西方现代思潮, 对中国社会现实的积极影响,以及对于当时 的国度所具有的救亡与启蒙的作用。这样的 出发点,为田汉后来转向现实主义的文艺思 想埋下了伏笔,也使他的艺术风格中所呈现 的既浪漫又现实的双重特点露出了端倪。
艺界对唯美主义、象征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义、表现主义、佛罗伊德 的精神分析说、未来主义、超现实主义等现代主义 各流派的统称。二十年代相当多的作家都或多或少 地受过新浪漫派的影响,具有现代主义色彩的作品 曾经盛极一时。)




新浪漫主义究竟给田汉的戏剧思想带来哪些有益的 养料呢? 第一,新浪漫主义不受客观约束,在并不理想的现 实中‚寻出诗的美的新领域‛的审美趋向,使得田 汉的戏剧创作思想中出现了‚唯美主义‛的成分。 第二,新浪漫主义重主观、重抒情的特点,暗合了 田汉早期的诗意胸怀,因此,与他对艺术美的追求 相伴生的,则是他对戏剧所蕴含的诗的韵味的倚重。 在田汉的早期戏剧中,主观情绪色彩比较明显,诗 意的抒情氛围相当浓重,戏剧语言也出现了诗化的 特点。
一、源于新浪漫主义的现代戏剧观 二、凝结着东方艺术精神的戏剧美学范畴— —境界 三、艺术与现实的二元思想的倾斜 四、田汉的‚剧曲‛说及其意义

一、源于新浪漫主义的现代戏剧观 1916年至1922年,田汉在日本度过了为时不 短的留学生涯。 当时的日本,正处在打开门户,广泛吸纳西 方先进思潮的历史时期,在戏剧方面,则有 ‚新剧‛的崛起和发展。 1906年,莎士比亚研究家平内逍遥在早稻田 大学组织文艺协会,探讨与日本传统的歌舞 伎和木偶净琉璃迥然有别的西方演剧方式; 1909年,日本剧作家和戏剧研究家小山内薰 自欧洲归来,组成实验性的剧团——自由剧 场,上演了许多西方名剧。

论田汉戏剧的唯美主义追求与实践理性品格

论田汉戏剧的唯美主义追求与实践理性品格

论田汉戏剧韵唯美主义蓬求与实践理Ⅱ生品格口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吕静摘要:本文认为在“转向”之前。

造成田汉“两元”的见解的原因在于他内心的唯美主义艺术追求与实践理性精神复杂纠葛。

三十年代的“转向”,也是他基于社会现实考虑,本着实践理性的选择.暂时隐蔽了艺术的唯美追求而奔赴社会运动的战场。

关键词:田汉;唯美艺术现:社会运动;实践理性田汉在《我们的自己批判》中说,“我对于社会运动与艺术运动持着两元的见解。

即在社会运动方面很愿意为第四阶级而战.在艺术运动方面却仍保持着多量的艺术至上主义。

”社会运动和艺术运动是田汉毕生事业最重要的两个方面。

社会运动与艺术运动之间似乎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从田汉的话语中我们也可以读出他对这二者之间分离的关系的看法。

然而我们考察田汉为什么能在追求唯美艺术的同时为社会运动而奔走.或者何以会在为民众而战的信念下仍走着艺术至上主义的道路.我们就会发现.田汉在传统与现代之间走了一条知识分子的理性实践之路。

一、悲剧性、唯美的艺术本质观田汉早期的作品如《梵瑗磷与蔷薇》及翻译王尔德的戏剧《莎乐美》,都有着显的感伤、唯美、和意念的艺术成分。

正如在写给左舜生的一封信中所说,自己在《梵硪磷与蔷薇》一剧中“所写的人没有一个没有情的.其实社会上并不如此”。

田汉的这种艺术品格在旧戏渐衰,新兴的话剧尚未发展完善的二十年代初期.现出其独异的艺术色彩。

这种艺术呈现都源自于田汉所受到的艺术影响及其对艺术本质的理解。

田汉从小就受到了传统戏曲的影响.幼年时看戏的经历对他后来的艺术修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田汉天资聪颖.且对戏剧有着天生的迷爱.所以很小时候他就能在看戏之后模仿唱戏。

他还在15岁时将京剧《三娘教子》改编为《新教子》,充分说明田汉小时候对戏剧的关注与学习。

所以田汉的戏剧从一开始就不是生活的平白的搬演.而是有着高于生活的美的追求.田汉对于艺术的本质自觉的认识。

求学过程中田汉接触了很多外国戏剧和剧作家。

他崇拜莎士比亚.第一个将莎士比亚的剧作翻译成中文。

兰大《中国当代文学史》13春在线作业3

兰大《中国当代文学史》13春在线作业3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4 分
8. 《关汉卿》代表着田汉话剧创作的最高成就;《谢瑶环》代表着他戏曲改编的最高成就。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4 分
9. 1958年开展的文学运动,可以看作是走向"文革文学"的重要步骤.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4 分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4 分
6. 政治领域的反右斗争波及文艺领域,这场运动先后把冯雪峰、艾青、吴祖广等一批老作家打成右派分子,展开批派斗争。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4 分
7. 《受戒》是一篇极美的小说,讲的是一个小和尚和一个叫英子的小姑娘清清爽爽、朦朦胧胧的爱情。
A. 郑敏
B. 鲁藜
C. 牛汉
D. 化铁
满分:4 分
2. 王安忆写都市的三个中篇是___
A. 《逐鹿中原》
B. 《文革”轶事》
C. 《香港的情和爱》
D. 《米尼》
满分:4 分
3. 下列作品中,老舍作业答案没有上传,先供大家复习使用,如果需要答案的具体看我的注册名字 来找在解放后创作的有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4 分
4. 《我的 第一个上级》敢于正视现实矛盾,揭露饿社会生活和工作中阴暗面的干预生活的作品。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4 分
5. 1978年,北京《文艺报》召开座谈会,讨论《班主任》和《伤痕》,“伤痕文学”的提法开始流传。
A. 王汶石
B. 赵树理
C. 马烽
D. 西戎
满分:4 分

田汉早期话剧中的文人弱者形象

田汉早期话剧中的文人弱者形象

2021年2月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Feb.,2021第39卷第1期JOURNALOFSOCIALSCIENCEOFJIAMUSIUNIVERSITYVol.39 No.1田汉早期话剧中的文人弱者形象许梦雪(齐齐哈尔大学文学与历史文化学院,黑龙江齐齐哈尔161006)[摘 要]田汉进行早期话剧创作时正值“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退潮,在文人的远大志向与现实的世态炎凉之间严重失衡的状态下,他着重描写了知识青年的感伤情怀。

根据他自身的经历并结合时代背景将知识分子精神世界的苦闷与心灵归属感的弱化表现的淋漓尽致。

在其早期的话剧创作中,他将西方的戏剧思潮与中国传统戏曲之古典美巧妙的融合,塑造出一批漂泊着的文人弱者形象。

因此,文人也成为田汉早期剧作中弱势群体的代表,主要从意境中文人的感伤、时代背景下的追梦人生以及弱者形象所承载的美学追求等方面深入刻画。

[关键词]田汉;早期话剧;文人;弱者[中图分类号]I207.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882(2021)01-0138-04 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新浪漫主义”风潮,之后十年间众多现代作家都开始在关注社会现实的同时,捕捉革命青年精神上的漂泊无依和知识分子心理上的苦闷情绪。

田汉先生作为中国现代话剧的开创者,在其早期话剧作品里同样抒发着这种忧郁的感伤。

1929年是田汉创作生涯里由早期过渡到中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这个时期他的学生们和漂泊着的革命青年促动他向“左”转,这相当于一次集体的思想哗变,使他意识到自己不能继续徘徊在小资情调里诉说感伤,而应该传递出战火的诗情。

因此,本文根据田汉话剧创作的情感基调及创作特点,将1929年及之前的创作视为其早期作品进行研究。

其中以《咖啡店之一夜》《获虎之夜》《名优之死》《湖上的悲剧》《古潭的声音》《南归》等为代表。

田汉的早期作品里不仅在“新浪漫主义”的笼罩下塑造出一个个热情漂泊者的形象,更在其悲凉的心境下刻画出文人弱者的形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田汉话剧创作中
对传统戏曲艺术的借鉴
摘要:田汉,话剧作家,中国现代戏剧的奠基人。

多才多艺, 19世纪20年代开始戏剧活动,写过多部著名话剧。

但是在其戏剧创作过程中深受中国传统戏曲的影响,并自觉吸收了中国传统戏曲的诸多表现手法,最后形成为一种融中西方文化为一体、具有浓郁的中国民族特色的戏剧。

本文将从民间传统戏曲对他创作的影响入手,探讨田汉在话剧创作中对传统戏曲艺术的借鉴。

关键词:话剧;创作;戏曲;借鉴
话剧指以对话为主的戏剧形式,欧洲各国称之为戏剧。

话剧虽然可以使用少量音乐、歌唱等,但主要叙述手段为演员在台上无伴奏的对白或独白。

话剧本是一门综合性艺术,剧作、导演、表演、舞美、灯光、评论缺一不可。

中国话剧是在引进西方散文诗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一种戏剧形式。

在其发展的过程中,虽然采用的是外国的戏剧形式,但是不少的话剧艺术家在创作中都深受中国传统戏曲的影响,并自觉吸收了中国传统戏曲的诸多表现手法,最后形成为一种融中西方文化为一体、具有浓郁的中国民族特色的戏剧。

尤其一代戏剧大师、人民艺术家田汉更是与戏曲有着一种不了的情结,其戏剧基础首先得助于民间传统戏曲对他的影响,在他的话剧创作中,十分注意贴近人民群众的生活,继承了戏曲的现实主义、道德教化等优秀传统,
而且适当地借鉴戏曲的一些表现手法,形成了自己话剧创作的独特艺术情趣与艺术风格。

一、田汉话剧创作中对传统戏曲艺术借鉴的缘由。

田汉是中国革命戏剧运动的奠基人和戏曲改革的先驱者,在他的一生中,创作的各种作品极为丰富,但他始终把话剧创作看作是他最重要的事业,因而他的话剧剧作硕果累累。

田汉在话剧创作中能够吸收和继承戏曲的现实主义精神并不是偶然的,应该说主要与他的成长和经历有关系。

田汉出身于一个贫寒的农民家庭,幼年时在接受教育条件有限的情况下,他却大量地接触到了传统的民间戏曲,家屋后的成佛庵是他常去的地方,逢上庵里演戏,他每场必看。

并认为“这些戏曲里面有朴素的现实主义的东西”。

在田汉成长的年代,到处充满着旧中国的腐朽和恶臭,他看到的是人民的苦难和不幸,他听到的是人民的呻吟和哀怨,严酷的社会现实,使田汉逐渐成长为一个具有强烈的爱国爱民、反帝反封建思想的青年。

辛亥革命的洗礼,更增加了他救国救民的使命感。

可以说,这一点既是他创作生涯开始的导火线,也是指导他一生创作的最基本的精神力量。

抱着这样的信念,田汉感受到中国传统戏曲中的现实主义精神,也感受到戏曲对民众的社会教化作用,他认为写戏是一种密切配合现实、反帝反封、救国救民的最好形式。

二、戏曲伦理道德传统对田汉的影响。

从春秋时代以来,我国的各派思想几乎都强调伦理道德的美学价值,同时都很重视艺术对于伦理道德的作用,“成人伦,助教化”、“惩
恶扬善”成为各个艺术领域的职责。

所以在作品中,大多以人们道德伦理感情的变化发展过程为描写的中心,描述以理节情、以情制欲的过程,最后达到情理结合上的平衡,达到一种或几种道德行为的完成。

我国戏曲所表现出来的那种浓郁的道德色彩,多是描写一个人的某种或几种道德行为的完成,其中有人与人之间善恶双方的斗争,但尤其侧重表现人物内心的道德信念中的痛苦的挣扎过程,最终实现了道德上的完美,从而达到了人生的和谐和满足。

正是由于田汉对中国传统戏曲的热爱,也是由于戏曲题材更适合宣扬某种道德思想,于是戏曲在他的话剧里常常直接入戏,如《名优之死》、《梨园英烈》等等,并且他要借借这些戏曲人物以表现积聚在他内心的道德信念,追求一种道德的完美,最终上升到一种新的境界。

1958年,田汉精心创作的《关汉卿》更是堪称绝唱,被普遍认为“是田汉毕生艺术创作中最华彩的乐章,是话剧历史剧的经典”。

戏曲艺术对人们的道德观念的这种教化作用确实是很大的。

戏曲史上不少剧论家们都曾指出过戏曲对道德感化的巨大力量。

戏曲艺术的“风教”作用远远超过枯燥的道德说教,因此,对人民的影响十分深远。

田汉对中国戏曲的这种道德教化作用是深信不疑的,他的话剧创作就是这样准确地反映了他的思想。

三、田汉话剧创作中经常借鉴戏曲抒情写意的表现手法。

戏剧家吴祖光说过:“戏曲是一种写意艺术,话剧应当好好向传统戏曲的表现手法学习。

”话剧以对话与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而戏曲的特点是“以歌舞演故事”,它不像写实的话剧那样去“形似”地
刻画人物,而是强调对“神似”的追求。

尤其是戏曲中浓烈的抒情色彩更能突出人物、制造情境、渲染气氛,使剧中场景充满诗的情调,给观众强烈的情绪感染。

在戏曲剧本中,凡是能够揭示人物内心隐秘的地方,恰恰是剧作家所苦心经营的抒情场面。

所以,强烈的抒情性,有助于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有助于增强剧情的感染力。

以诗、歌、舞的交融去创造抒情氛围,是中国戏曲的独创。

田汉将戏曲的这种抒情、写意的手法恰当地引进他的话剧,以求用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更为深入地开掘人物的内心情感,他适时、巧妙地运用戏中戏的手法,使戏曲的歌舞中,关汉卿时而坐对残烛吟诗,时而起身拔剑起舞。

田汉还在剧中或引用关汉卿作品中的曲调和唱词,或自己撰词,由剧中人物演唱,如第六场中朱廉秀饰窦娥在场上唱:“你将那滥官污吏都杀坏,赦赐金牌势剑吹毛快,与一人分忧,万民除害。

”引起群情昂奋,民心大快。

把台下的观众与古代的观众的情感联系起来了。

田汉或直接或间接地采用戏曲的唱词和唱腔,大大地加强了话剧的抒情气氛,增强了话剧艺术的表现力。

中国古典戏曲是从歌、诗、词发展变化而来的,它本身就包含着具有极强抒情性的歌、诗、词的成分。

但在话剧中,情况就完全不同了,因为话剧更要求情节的充实性和紧凑性,剧作家在处理迅速发展的情节进程时,常常感到抒情场面无处容身,而且,人物内心活动最丰富、内心激情最强烈的时候往往是冲突激烈、情境尖锐的地方,如若牵强地要安排抒情场面,势必会要影响到剧情的推进,使节奏滞缓下来。

话剧要解决这个矛盾,就必须寻找在冲突和行动中适合抒发剧
中人激情的戏剧情境,这样的戏剧情境往往给抒情安排了最合适的机会,它要求深刻挖掘剧中人丰富而复杂的内心世界,把它们一层层批露给观众。

也只有在这样的戏剧情境中,诗的语言才可以尽情地吐露隐微心曲。

而这样的抒情,它能够构成剧情发展的动力。

田汉对戏曲艺术的抒情写意手法的继承和借鉴,在当时话剧普遍欧化的情况下是一个大胆的尝试。

四、戏曲中和之美和大团圆结局对田汉的话剧创作的影响。

中和之美是中庸之道进入审美意识转化而成的。

中和之美和大团圆是中国人审美意识中的具有联系的两个方面,在戏曲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中和之美强调的是对立成分的和谐、统一,有悲就要有喜,有离散就要有团聚,有人说中国戏曲其实就是个悲欢离合,始于悲终于欢,始于离终于合。

在中国文学、艺术史上,主流意识形态的提倡和为传统艺术熏陶出来的大众审美定势,使得大团圆始终得以保持着他的主流地位。

追求大团圆的结局不仅表现了中国人希望美好的天性,而且出于对美好、对正义的信念。

这种天性、这种信念又鼓舞着正义的人们去争取胜利的结局。

深受戏曲影响的田汉在话剧创作中也喜欢大团圆的结尾,尽管他的话剧中有相当数量的悲剧,但有些悲剧的结尾他也时常借鉴戏曲大团圆的表现手法。

《关汉卿》一剧有悲、喜两个结尾,第一个是关汉卿和朱廉秀双双辞别亲友,向遥远的南方进发的“双飞蝶”的喜剧结尾,田汉对其似乎更为珍视,他认为这样的结尾“是符合人民的愿望的”,可以更适合中国人欣赏的习惯——善有善报恶有
恶报,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等等。

田汉幼而聪敏好学,长而刻苦奋进,由一个山乡农民之子成长为一位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留下了足迹,发生了重大影响,在国外也赢得了声誉的诗人和剧作家,他在中国戏曲的熏陶下,在话剧创作中不断借鉴传统戏曲艺术的表现手法,形成了其具有丰富的想象、炽热的诗情,执着的历史正义感的一贯特色。

【参考文献】:
[1]《田汉选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55年版。

[2]刘鸣泰《田汉与湖南戏剧》,湖南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3]邹言九《<关汉卿>的自我抒情结构》,《理论与创作》2001年第4期。

[4]晋杜娟、赵俊伟《论戏曲艺术对吴祖光话剧创作的影响》,《艺术百家》2001年第2期。

[5]姚文放《中国戏剧美学与中国哲学》,《艺术百家》2000年第1期。

[6]刘平《寻找与时代的共振点》,《戏剧》2001年第2期。

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
文艺学专业
蒋存祺
20111034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