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话剧史》期末复习

合集下载

《中国话剧史》练习题

《中国话剧史》练习题

《中国话剧史》练习题一、填空题:1、 中国最早的新剧演出活动可追溯到19世纪末上海教会学校的活动。

这可视为中国话剧的开端。

2、 在中国戏剧发展史上,最早将现代话剧形式比较完整地搬上舞台的人是 。

3、1904年,陈独秀在《 》中指出:“戏馆子是众人的大学堂,戏子是众人的大教师,世上人都是他们教训出来的。

”4、1904年9月,陈去病、柳亚子等创办我国最早的戏剧杂志《》,提倡改良戏曲,鼓吹民主革命。

5、1906年,李叔同、曾孝谷在日本东京发起成立 ,欧阳予倩和陆镜若不久也参加活动。

该社宗旨是“研究新旧戏曲,冀为吾国艺界改良之先导”。

1907年,他们首先公演《茶花女》(第三幕)、《黑奴吁天录》,为新剧开端。

6、 中国话剧第一次比较正规的演出,是1907年春在日本东京由春柳社演出的《 》选场。

7、 中国话剧史上第一次完整的话剧演出是春柳社成员于 在日本东京演出的《黑奴吁天录》(由美国斯托夫人的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改编)。

8、1907年, 在上海发起成立春阳社,演出新剧《黑奴吁天录》,轰动上海剧坛,可以说是中国职业新剧的肇始。

9、1908年,王钟声在 的帮助下,演出了从英译小说《迦因小传》(《迦茵小传》)改编的同名新剧,这是中国本土第一次公演的真正意义上的现代话剧,标志着国内新兴话剧的萌芽。

10、新剧被称为 ,是中国现代话剧的早期形态。

11、辛亥革命后,春柳社成员陆续回国,组建 剧场,开始了在国内的演剧活动。

陆镜若在上海组织的新剧同志会(1912),王钟声领导的春阳社,任天知领导的 ,以及全国的学生演剧,尤其是南开新剧团的演剧活动,形成了20世纪初年的新剧演出景观。

12、中国话剧史上第一个原创剧本,是春柳社同仁于1912年在上海演出的《 》(剧本未保留下来)。

13、目前可见的中国第一部话剧剧本,是 1915年为清华大学筹款创立成府贫民小学义演而创作的《贫民惨剧》。

14、中国第一部在公开刊物上发表话剧创作,是1919年3月15日《新青年》6卷3期上 的《终身大事》。

中国话剧史讲课要点

中国话剧史讲课要点

《中国话剧史》讲授要点授课教师第一章早期话剧一、早期话剧的三个发展阶段(初始期1866年前后—1907年;扩展期1907年—1911年前后;鼎盛衰落期1911年前后—1919年)。

二、文明戏的出现——学生演剧与戏曲改良。

中国最早的学生演剧是1898年上海基督教约翰书院学生在圣诞节演出的一出英语剧。

第二年圣诞节,这些学生除演了英语剧外,又用汉语演出了《官场丑史》,称为新剧,或时装新戏。

梁启超、陈独秀、汪笑侬等人提倡对传统戏曲进行变革,这场变革与学生演剧互相呼应,互相影响。

三、春柳社与进化团。

1906年12月,留日学生李叔同、曾孝谷等发起在日本东京成立春柳社文艺研究会。

1907年2月,春柳社在东京演出《茶花女》第三幕。

1907年6月又上演根据美国作家斯托夫人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改编的《黑奴吁天录》。

这些都标志着中国话剧在1907年诞生。

进化团是由任天知发起于1910年11月在上海成立的中国第一个职业化新剧团体。

四、文明戏的衰微与南开剧团。

文明戏一度在商业上大获成功。

代表人物有:任天知、汪优游、欧阳予倩、陆镜若、郑正秋、张石川、苏石痴等。

由于充斥着凶杀、色情、迷信、因果报应等内容,文明戏逐渐失去观众,走向没落。

五、南开剧团与北京学生演剧活动。

南开学校校长张伯苓1908年去欧美考察归来,着手组织新剧演出活动。

1914年11月南开校庆十周年时,南开剧团成立。

主要演出剧目:《一元钱》、《新村正》。

周恩来是剧团骨干之一。

清华学校演剧活动开始于1911年。

主要领导人洪深。

主要演出剧目《侠盗罗宾汉》、《卖梨人》、《贫民惨剧》等。

六、早期话剧发展的三个关键问题:1、日本戏剧对于早期话剧的影响;2、早期话剧的剧本创作(陈大悲的《故乡》、刘半农的《战后》、徐半梅的《母》、《姊妹》等);3、学生演剧的作用。

第二章20年代的现代话剧一、西风东渐与戏剧论争五四新文化运动,引进西文文化,反对封建文化。

在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戏曲方面,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中国戏曲理论》期末考试大题复习范围及答案

《中国戏曲理论》期末考试大题复习范围及答案

1、比较xx戏与元杂剧的体制特点。

一、剧本体制特点:宋元南戏剧本开头是题目(即故事纲要),第一出多为“副末开场”。

场次结构称为“出”,剧本一般都较长。

元杂剧则是楔子开头,剧本分折,绝大部分作品是“四折一楔子”,个别较长的最多是20~24折。

二、音乐体制特点:宋元南戏因多用南曲,最早采用“宋人词调”和“里巷歌谣”相结合的曲调演唱,比较轻柔婉转;一出戏由多宫调的曲子组成多套曲;一出中不限通押一韵,用韵自由,有入声;上场各种角色皆可演唱,演唱形式多样,独唱,合唱、接唱、对唱;后期受到北杂剧影响,也杂用北曲,称“南北合套”。

元杂剧则是一人主唱,无入声。

一折一韵并由一套曲子组成,四折四套曲子,最常用的有五套,分别是:仙xx、xx、正宫、xxxx、和双调。

三、角色行当体制特点:南戏角色行当有:生、旦、净、末、丑、外、贴七种。

元杂剧则只有:旦、末、净、杂四大行当。

2、明清传奇各个阶段的代表作品。

明清传奇为中国戏曲史上的第二个黄金期,大体发展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明初至明嘉靖为南戏向传奇的转化期,此时的代表作品主要是高明的《琵琶记》。

在中国戏剧史上,《琵琶记》是一座里程碑,代表了中国南戏的最高成就,是宋元戏文的终结、明清传奇的先声。

由于作品中作者的创作动机是“不关风化体,纵好也徒然”,宣扬封建伦理道德的创作意旨非常明确,引起明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重视,由于封建统治者的提倡,因此,在这一时期的曲坛上出现了许多宣扬封建传统道德的传奇作品,而这些作品大都出自封建士大夫之手,如丘浚的《五伦全备记》、和邵灿的《香囊记》等。

第二阶段,明代中叶到明末清初,这是传奇发展的黄金时期,在这一时期里,传奇创作涌现出不少优秀作品。

原因主要是首先,社会矛盾的刺激。

其次,明中叶之后商品经济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对人们的思想产生影响,以前的礼教禁锢渐渐开始松动。

传奇在此时期出现的第一个高潮就是现实主义作品出现,如李开先的《宝剑记》,取材于《吴越春秋》;最早采用魏良辅改革后的昆山腔演唱梁辰鱼的政治爱情剧《浣纱记》;无名氏的政治时事剧《鸣凤记》都是代表;第二个高峰是以汤显祖为代表的“临川四梦”:《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牡丹亭》,尤其《牡丹亭》是汤显祖最有代表性的作品,表达了作者主“情”的思想,汤显祖的创作并对后世影响深远,产生了戏曲史上有名的重文辞的“临川派”。

《中国戏曲史》复习重点汇总

《中国戏曲史》复习重点汇总

《中国戏曲史》复习重点汇总中国戏曲史复重点汇总
1. 戏曲的定义和特点
- 戏曲是中国传统戏剧形式的统称,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 戏曲的特点包括唱念做打,以及脸谱化的角色表演等。

2. 中国戏曲的历史发展
- 中国戏曲起源于古代宗教仪式和祭祀活动,经过不断发展演变成为独立的艺术形式。

- 戏曲的发展经历了元曲、明代传奇和清代评剧等不同阶段和流派。

3. 戏曲剧种与代表作品
- 中国戏曲包括京剧、豫剧、越剧、评剧等多种剧种,每个剧种都有其独特的表演风格和代表作品。

- 京剧的代表作品有《红楼梦》、《白蛇传》等;豫剧的代表作品有《山河恋》、《相思树》等。

4. 戏曲角色与表演风格
- 戏曲中的角色分为生、旦、净、末四类,每个角色类型都有其特定的表演风格和技巧要求。

- 生角色以阳刚之气为特点,旦角色以阴柔之美为特点,净角色以活泼机智为特点,末角色以稳重幽默为特点。

5. 戏曲音乐与舞台美术
- 戏曲音乐是戏曲表演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曲调、唱腔和音乐伴奏等。

不同戏曲剧种有不同的音乐风格。

- 戏曲舞台美术包括舞台布景、服装、道具等,通过精心设计增强戏曲表演的艺术效果。

6. 戏曲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 戏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 戏曲艺术通过它独特的表现形式,向观众展示了中国传统价值观和审美观念。

以上是关于中国戏曲史的复习重点的汇总,希望能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如果有任何问题,请随时向我提问。

中国戏剧通史复习题答案

中国戏剧通史复习题答案

中国戏剧通史复习题答案一、填空题1. 中国戏剧的起源可以追溯到______时期。

2. 元代戏剧的代表人物是______,其代表作有《西厢记》。

3. 明代戏剧中,以______为题材的作品尤为突出,如《牡丹亭》。

4. 京剧的形成是在______世纪,它融合了汉剧和徽剧的特点。

5. 现代戏剧的兴起与______运动有着密切的关系。

二、选择题1. 下列哪部作品不是关汉卿的作品?A.《赵氏孤儿》B.《窦娥冤》C.《汉宫秋》D.《桃花扇》答案:D2. 京剧中的“生、旦、净、末、丑”分别代表什么角色?A. 男性角色、女性角色、反面角色、老年角色、滑稽角色B. 女性角色、男性角色、反面角色、老年角色、滑稽角色C. 男性角色、女性角色、正面角色、老年角色、滑稽角色D. 男性角色、女性角色、反面角色、滑稽角色、老年角色答案:A3. 以下哪位剧作家不是明代的?A. 汤显祖B. 高则诚C. 孔尚任D. 李渔答案:C4. 京剧中的“四大名旦”不包括以下哪位?A. 梅兰芳B. 程砚秋C. 尚小云D. 马连良答案:D5. 下列哪部作品是现代戏剧的代表作?A.《雷雨》B.《茶馆》C.《日出》D.《家》答案:B三、简答题1. 简述中国戏剧的发展经历了哪些主要阶段。

答:中国戏剧的发展经历了原始歌舞、宋元杂剧、明清传奇、京剧的形成以及现代戏剧的兴起等主要阶段。

2. 京剧中的“四大名旦”分别是哪四位?答:京剧中的“四大名旦”分别是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和荀慧生。

3. 现代戏剧与古代戏剧相比,有哪些显著的不同?答:现代戏剧与古代戏剧相比,更加注重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题材更加广泛,形式更加多样,语言更加贴近现代生活,同时在舞台表现上也更加注重创新和实验。

四、论述题1. 论述中国戏剧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答:中国戏剧在不同历史时期展现了不同的艺术特点,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宋元时期的杂剧以其生动的表演和丰富的题材,为后来的戏剧发展奠定了基础;明清时期的传奇剧则以其精致的文学性和深刻的思想性,影响了后世戏剧的创作;京剧的形成标志着中国戏剧艺术的成熟,其独特的表演艺术和丰富的剧目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现代戏剧则以其现实主义精神和创新的舞台表现,推动了中国戏剧的现代化进程。

中国话剧史——精选推荐

中国话剧史——精选推荐

中国话剧史》名词解释+简单分析题,果断自拟!!再次提醒,偷看慎重~~来源:吴涛W-one的日志一、名词解释:01、文明新戏:也称“新剧”、“文明戏”,又有“中国早期话剧”、“中国近代话剧”等叫法,一般指发端于戊戌变法、兴盛于辛亥革命、衰落于“五四”前夕的中国话剧早期形态。

是中国戏剧从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嬗变的重要环节。

主要社团有春柳社、进化团、新民社、民鸣社等。

02、爱美的戏剧:简称“爱美剧”。

中国五四运动后兴起的非职业演剧。

“爱美的”系英语amateur的音译,意为业余的、非职业的。

1921年,汪优游、陈大悲等人针对文明戏商业化弊病,提倡非营业性演剧。

爱美的戏剧运动首先在北京、上海高等学校兴起,引起社会热烈反响。

爱美剧是文明戏向现代话剧过渡的产物,后因其业余性影响艺术质量的提高而衰落。

03、民众戏剧社:第一个“爱美的”戏剧团体,1921年1月在上海成立。

5月,创办了新文学运动中第一个专门性的戏剧杂志——《戏剧》。

它的主要功绩一是介绍欧洲近代写实的社会剧和戏剧理论,二是继承和发扬《新青年》的革命精神,对旧剧特别是对“假新戏”即堕落了的文明新戏展开批判。

04、《获虎之夜》:田汉早期最优秀的独幕剧之一,写辛亥革命后湖南山村富裕猎户强迫女儿莲姑中断与穷苦流浪儿黄大傻的恋情,黄达傻愤而自戕,表现了爱情自由与家长专制的矛盾的不可调和,热情歌颂了青年男女追求自由的反抗精神和至死不渝的爱情。

05、《雷雨》:四幕话剧,曹禺作,以20年代前后的中国社会为背景,集中于一天时间(上午到午夜两点钟),两个舞台背景(周家客厅、鲁家住房),从周朴园家庭内外各成员之间前后三十年的错综纠葛深入进去,描写一个资产阶级化的封建家庭的罪恶和悲剧,透露出整个黑暗社会必然崩溃的信息。

06、孤岛戏剧运动:指1937年日本侵略军占领上海后留沪剧人到未被日军占领、时人称为“孤岛”的法租界和公共租界继续开展的抗战戏剧运动。

主要有上海剧艺社的“大剧场活动”、上海业余戏剧交谊社的“小剧场活动”。

戏曲话剧知识点总结归纳

戏曲话剧知识点总结归纳

戏曲话剧知识点总结归纳一、戏曲的知识点总结1. 戏曲的起源和发展戏曲起源较早,据考证主要源于先秦战国时期的民间音乐歌舞。

它是古代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通过音乐和舞蹈等方式来表现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的一种戏剧形式。

戏曲通过不断的改变和创新,逐渐形成了不同的剧种,如京剧、昆曲、越剧、豫剧等,丰富了中国的戏曲文化。

2. 戏曲的表演形式戏曲的表演形式主要包括唱、念、做、打四种表演元素。

其中“唱”是戏曲的基本表演形式,它是通过唱歌来表现剧情和人物情感的。

而“念”则是通过念白来表现剧情的发展和人物性格的塑造。

而“做”则是通过身段和动作来表现人物的情感和性格。

最后,“打”则是通过武术或舞蹈来表达剧情和人物形象。

3. 戏曲的角色类型戏曲的角色类型主要包括净角、生角、丑角、旦角、末角等。

其中净角是正面的英雄人物,生角是贤良淑德的人物,丑角是幽默可爱的人物,旦角则是女性的角色,末角则是临近太监的角色。

4. 戏曲的服装和化妆戏曲的服装和化妆也是戏曲艺术的一大特色。

它通过丰富多彩的服饰和精致繁复的化妆来表现角色的特点和性格,使得角色更加生动和鲜明。

5. 戏曲的剧目和流派中国的戏曲剧目广泛丰富,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剧种都有自己的特色和流派。

如京剧的《红楼梦》、昆曲的《牡丹亭》、越剧的《红娘》等,都是中国戏曲的经典剧目。

二、话剧的知识点总结1. 话剧的起源和发展话剧起源于19世纪末的欧洲,是一种现代戏剧形式。

它主要是通过语言和肢体来表现剧情和人物性格,脱离了古代戏曲的表演形式,更加注重现实生活和社会问题的表现。

2. 话剧的表演形式话剧的表演形式主要是通过语言和肢体来表现剧情和人物性格,它更加注重人物的心理描写和社会现实问题的表现。

3. 话剧的剧情和人物话剧的剧情和人物主要是以现实生活和社会问题为题材,更加注重人物性格的塑造和心理的描写。

4. 话剧的舞台和布景话剧的舞台和布景主要是以现实生活为背景,通过简洁而真实的布景来表现剧情和人物的环境。

话剧考编考试题库和答案

话剧考编考试题库和答案

话剧考编考试题库和答案### 一、单选题1. 话剧《茶馆》的作者是谁?A. 老舍B. 曹禺C. 鲁迅D. 巴金**答案:A**2. 以下哪部作品不是曹禺的代表作?A. 《雷雨》B. 《日出》C. 《家》D. 《北京人》**答案:C**3. 话剧《等待戈多》的作者是谁?A. 贝克特B. 萨特C. 卡夫卡D. 尤内斯库**答案:A**4. 以下哪个角色不是《哈姆雷特》中的人物?A. 哈姆雷特B. 麦克白C. 奥菲利亚D. 克劳狄斯**答案:B**5. 话剧《玩偶之家》的作者是谁?A. 易卜生B. 斯特林堡C. 契诃夫D. 萧伯纳**答案:A**## 二、多选题1. 以下哪些作品是老舍的话剧?A. 《骆驼祥子》B. 《龙须沟》C. 《四世同堂》D. 《家》**答案:B, C**2. 以下哪些是现代主义戏剧的特点?A. 非线性叙事B. 强调内心独白C. 现实主义风格D. 反传统结构**答案:A, B, D**3. 以下哪些是话剧表演中常用的表演技巧?A. 身体语言B. 声音控制C. 即兴表演D. 舞台布景设计**答案:A, B, C**## 三、判断题1. 话剧《雷雨》是曹禺的第一部作品。

(对/错)**答案:对**2. 《等待戈多》是现实主义戏剧的代表作。

(对/错)**答案:错**3. 话剧《玩偶之家》是易卜生的代表作之一。

(对/错)**答案:对**4. 话剧《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的悲剧作品。

(对/错)**答案:对**5. 话剧《北京人》是老舍的作品。

(对/错)**答案:错**## 四、简答题1. 简述话剧《茶馆》的主题和主要人物。

**答案:**话剧《茶馆》是老舍的代表作,主题是通过对北京一家老茶馆及其老板和常客的描写,展现了清末民初至民国时期中国社会的变迁和人民的苦难。

主要人物包括茶馆老板王利发、常客常四爷、松二爷等。

2. 描述话剧《等待戈多》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答案:**《等待戈多》是贝克特的代表作,讲述了两个流浪汉在一棵树下等待一个名叫戈多的人的故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清末民初:戏曲改良与早期话剧运动(19世纪末——1916)1、晚清的戏曲改良1907年话剧诞生(1)梁启超等人的改革理论和新编杂剧、传奇●梁启超1902年《论小说与群治的关系》(文艺包括戏曲)文学功利论●陈独秀1905年《论戏曲》“戏园者,普天下人之学堂也,优伶者,实普天下人之教师也“●清末改革大臣出国考察西方对戏剧的重视●出现一批新戏曲《二十世纪大舞台》“案头剧““场上曲”(2)汪笑侬等人的京剧改良(“时事新戏”)“时尚新戏”——汪笑侬(德克金,正黄旗)根据时事改变的新剧《哭祖庙》《受禅官》以古喻今梨园编剧第一能手最终没有成功中国封建太强大内容受形式影响2、早期话剧的诞生Adc剧团——上海喜人业余剧团兰心剧院(1)上海的学生演剧中国话剧从校园起步,推动发展张之洞《劝学篇》鼓励出国教会学校新式学堂宗教戏剧——自排戏——学生演剧(1899 上海约翰公学《官场丑史》1903 南洋公学《张汶祥利马》汪悠游“文友会”(2)春柳社和《黑奴吁天录》在日本中国留学生建立的学生文艺社团●李叔同(弘一法师)看到新派剧演出大为震撼赴日学画1907.6.1《茶花女》●“留西洋不如留东洋”张之洞《劝学篇》●中国戏曲——文明戏(早期话剧)——话剧——新剧(西方话剧)●日本歌舞伎——新派剧(生活化)——新剧●中国话剧第一部《黑奴吁天录》●李叔同曾孝公欧阳予倩“中国未来戏剧的希望”春柳社早期成员演出比国内更正规●《黑奴吁天录》5幕契合当时中国地位感情真实1)按照西方演剧方式分幕不分场中国戏曲分场不分幕2)采用对话方式写实生活化3)随意性截取小说第二幕很随意“工厂联欢大会”最不符合剧本舞台效果最好4)男扮女装●春阳社——紧随春柳社成立亦演《黑奴吁天录》失败态度不严肃●南欧北梅●后期春柳——“新剧同志会”主干陆镜若(在日戏剧全才就读于腾译浅二郎的非优学校)●当时中国演剧环境差,严肃认真的戏不得人心●春柳社宗旨——“研究新旧戏曲,冀为吾国艺界改良”“以庄严的态度实现艺术的理想”“以营业为宗旨则可,因营业变宗旨则不可”演出形式特征1)纯粹的对话体形式2)严格的分幕分场3)即兴表演4)一贯的男旦制(3)国内早期话剧(文明戏)的正式形成春阳社的戏剧活动马湘佰欲办中国的戏剧学校模仿西方但没人教找到了王钟声会演讲留过洋活跃社会活动家——戏剧是现场性的感染力——导致中国话剧以后出现了一个新角色1907年6月通鉴学校革命性与“春柳社”不同“欲新民先新戏剧”中国话剧是由改革家自上而下压下来的,因此先天不足日本“壮士剧”“书生剧”专门宣传革命思想演出《黑奴吁天录》没有任何依据按照中国人的审美标(中国戏曲美化生活,因此不化黑妆)准进行演出在兰馨剧院“配锣鼓唱皮黄”改名春阳社任天知加入春阳社接替王钟声担任校长对戏剧热情高有天赋演出《迦音小传》——中国本土演出的第一部话剧,标志中国话剧在国内的诞生1910年任天知成立进化团通鉴学校——春阳社——进化团(职业性)随辛亥革命兴而兴,随辛亥革命亡而亡“时事活报剧”——1.及时报道时事2.宣传功能《新茶花女》《黄金赤血》《共和万岁》林琴南《莎士比亚全集》——《吟边燕语》任天知创造角色“言论派”言论正生、言论正旦、言论小生、言论小旦早期话剧没有留下名编剧早期话剧密切了戏剧与生活的关系进化团派特点:(1)在戏剧审美观上,进化团不避讳告诉观众自己是在演戏,不要求写实,处处为观众着想,常有自报家门,插科打诨,背躬,直抒胸臆的手法出现。

(2)剧情编排效仿戏曲,注意连贯性,完整性,悲欢离合,传奇性,用章回体叙述(3)表演形式上以演员为中心的体制,用幕表制(无剧本)和即兴表演,角色以性格分派,有行当制,演员分为“能部”“老部”“滑稽部”3、早期话剧的兴盛与没落(1)兴盛期早期话剧的两大主要流派春柳社(日)——》新剧同志会——》春柳剧场(国内)学生演剧——》通鉴学院(春阳社)——》进化团——》新民社、民鸣社、民兴社两流派:都是早期话剧、幕表制、即兴表演、男旦制、分幕分场(2)早期话剧的没落及历史教训从“甲寅中兴”到全面衰落1914 甲寅年文明戏畸形繁荣辛亥革命的附属品宣传革命革命不成功不彻底,因此无人对革命戏剧感兴趣郑正秋1905年中国电影诞生,比话剧早两年,中国电影第一人,为筹钱排话剧,1913《恶家庭》家庭伦理剧红遍上海滩,成立“新民社”市井气浓,引起商人兴趣,开始投资,成立一串文明戏班,“民鸣社”(清宫时装秘史戏)《西太后(三十二连台本)》文明戏从革命剧变为商业娱乐剧。

1914年上海有6个剧社职业演员114个新民社、民鸣社、民兴社、启民社、开明社、春柳剧场1915年,衰弱,文明戏成为“下三滥”代名词,为招揽观众(目的不纯洁)女演员均为妓女。

二、“五四”及二十年代:现代话剧的兴起(1917——1929)1、“五四”新文化运动关于戏剧改革的理论倡导(1)《新青年》关于“旧剧”存废的论争(2)西方戏剧的引进(3)现代话剧选择现实主义道路的历史原因2、探索中的演剧形式(1)“爱美的戏剧”运动(上海的民众戏剧社和北京的学生演剧)(2)现代话剧现实主义演剧体制的建立(上海的戏剧协社、北京的艺专戏剧系、天津的南开话剧运动)(3)南国社和以上海为中心的话剧高潮3、开拓中的话剧文学(1)第一代话剧作家的三个群体及其特色1.文学家转入戏剧界:胡适、郭沫若、田汉、白薇。

(文学性和革命性很强戏剧性和舞台性较差)2.文明戏作家(过渡):陈大悲《爱国贼》、汪优游、欧阳予倩《泼妇》、《潘金莲》(由于本身是演员,文学性较弱、戏剧性强、舞台效果好)3.留学生戏剧创作(西方戏剧):洪深《赵阎王》、丁西林、余上沅、熊佛西。

(留学西方革命性不强、绅士风度、语言讲究温和典雅、知识分子型、思想不激进,对传统批判留有余地)三、三十年代:现代话剧的成熟(1930——1937)1、话剧运动的普遍开展(1)从“左翼戏剧”运动到“国防戏剧”运动1、“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1930年)成立由一群左派人士组成,田汉、夏衍等,一度统一战线,声势浩大:1)田汉直接领导剧团——大道剧社2)在工人中发展无产阶级戏剧⏹“蓝衫剧团”演出屡屡被抓。

田汉没有被抓——天老大。

⏹共产党直接领导——上海艺术剧社1930⏹挂羊头,卖狗肉,名曰艺术,实搞革命(上海业余剧人协会1935)⏹“普罗列塔利亚戏剧”(proletarier)“无产阶级”简称“普罗戏剧”(今为大众之意)绝对小众。

3)从左翼戏剧发展到国防戏剧●统一战线:抗日的、爱国的、反汉奸的国防戏剧,迅速扩张,连国民党都加了进来。

●上海业余剧人协会1935:洪深、蓝萍(江青)汇集了中国最优秀的左翼人,有进步倾向、艺术人才较多。

●开始从无产阶级戏剧转向市民戏剧。

(2)“左翼”以外的戏剧活动(广东戏剧研究所、定县戏剧大众化实验、中国旅行剧团、南京国立戏剧专科学校)1、熊佛西的定县农民戏剧1931——1936●原稿专业戏剧系,后来学校办不下去,带领同学们下农村。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毕业,美国绅士,晏阳,办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认为中国有四大弊病“愚、贫、弱、私”组团到中国农村搞实验去改造。

到了定县农村,用文艺教育愚昧,用生计去对抗贫穷,用健康教育对抗弱,用公民教育对抗私,申请到了洛克菲勒基金。

熊佛西用文艺教育基金去了定县。

●非常成功但从根本上已经失败了。

有钱,免费给农民看戏,是一个理想模式下的实验,不靠票房收入生活,但当时中国发生抗日战争,所以没有推广。

●过渡河北定县有一条河但没有桥,船佬和村长勾结,熊佛西据此编戏,没有剧场,在河边演,有实景,搭脚手架现今追求的戏剧效果在当时农民戏剧就已经达到了。

●1936年基金告罄,写《戏剧大众化之实验》总结1937年出版。

(3)唐槐秋与中国旅行剧团(1933-1947)没有走左翼路线,处于市场经济资本主义时期,是史上参与人数最多存在时间最长的剧团,表演商业(市民)戏剧●历史“话语权”对当时唐槐秋持批评态度,认为文明戏掌握者为左翼人士。

剧团衰弱的原因就是过分商业化●没有同道中人,全家上阵。

●1933 上海艺术剧社被关,唐槐庆办职业剧团●1935 上海业余剧人协会(左翼)●唐槐秋湖南人田汉欧阳予倩老乡,好友,在日本读书,法国念大学航空专业,后在法读戏剧博士。

●《桃李劫》中饰演校长●在欧洲见大篷车,立志回国办旅游剧团在上海注册成立,在上海没有演出,因为上海没有商业机构愿意接纳商业演出。

●在南京打响第一炮《梅萝香》演员很好女儿是演员唐若清十四年第一阶段(1933-1936)翻译外国名剧文明戏衰弱原因●重视剧本没有好剧本:幕表制即兴表演●重视演员没有好演员(参加过南国社,但不选田汉剧本,因为不适合大众演出)●本阶段最成功的戏是《茶花女》●《梅萝香》在南京成功时离开,认为南京戏剧气氛不好,南方商业气氛太浓,去北京为对抗国剧,专搞外国名剧在陈绵(法戏剧博士,论文《茶花女十三个版本比较》有导演思维)采用陈绵翻译版本,向陈绵学习法国礼仪,在他家以剧中人名互称,有几个月,去法国订戏服,补法国文学知识●在北京借高档剧场请余上浣来看戏,赞不绝口,找北京名人发传单,地位很高,在市场上冒头,以《茶花女》为首,演了《少奶奶的扇子》《梅萝香》。

第二阶段(1936-1941)原创写实剧上海市场演电影《茶花女》不吃香了。

1934年曹禺发表《雷雨》欧阳予倩推荐给唐槐庆,从天津回上海表演,找上海最好的剧院卡尔登剧院(原是个把话剧拒之门外的剧院,1937年改为话剧院,还签了上海业余剧人协会)江浙的演出让他在上海立足第三阶段(1941-1947) 历史剧阶段上海成为孤岛,进步戏不能演,演古典题材专演明末史(内讧,外敌入侵)大环境不行。

2、现代话剧的成熟(1)现实主义剧本创作模式的形成(2)职业化演剧和舞台艺术水平的提高(3)戏剧理论的丰富和活跃3、三十年代的话剧创作(1)第二代剧作家的涌现和三十年代话剧创作的特色(2)曹禺和抗战前“三部曲”——《雷雨》、《日出》、《原野》(3)夏衍和《上海屋檐下》四、四十年代:现代话剧的繁荣(1937——1949)1、上海的话剧(1)抗战初期的中心转移(上海——武汉——重庆)(2)从“孤岛”到沦陷时期的上海话剧2、西南大后方的话剧(1)重庆的“雾季公演”(2)桂林的“西南剧展”3、解放区的戏剧(1)从苏区“红色戏剧”到解放区话剧的概况(2)延安整风前后的解放区话剧4、四十年代话剧创作的新发展(1)三代作家和两个群体(2)多样化的题材内容与民族化的表现形式(3)夏衍、曹禺、陈白尘、吴祖光等人的话剧创作(4)郭沫若等人的历史剧创作五、五十至七十年代:当代戏剧的曲折发展(1949——1976)1、建国后十七年戏剧的发展特点(话剧创作的两次高潮)2、五十年代的话剧(1)第一届全国话剧会演(2)“第四种剧本”的出现(3)老舍的不朽之作《茶馆》(4)历史剧的再度兴盛(《关汉卿》、《蔡文姬》等)3、六、七十年代的话剧(1)社会主义教育剧的繁盛(2)“文革”十年中的戏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