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田汉早期戏剧创作的艺术风格
论田汉的话剧创作

论田汉的话剧创作黄献文内容提要:田汉早期的剧作充满着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三十年代田汉转向后的剧作则一直围绕着“阶级”和“民族”这两个母题展开,追求宣传性和鼓动效应,使其剧作的艺术性大打折扣。
田汉剧作的第三大特点是女性崇拜,他笔下的女性是其政治态度与美学理想的载体。
关键词:浪漫主义左倾意识女性崇拜在中国现代话剧史上,田汉不象郭沫若那样汪洋恣肆,怒涛汹涌,也不象夏衍那样沉潜蕴藉,没有曹禺剧作的丰腴深厚,也缺乏李健吾那样对人性的剖析和展示,但他有的是浪漫和热情,而正是这一点使他独树一帜。
读罢田汉的剧作,掩卷沉思,有三个特点最为突出:这就是浪漫情调、左倾意识和女性崇拜。
一在人们印象里,田汉就是浪漫的代名词。
他早期的剧作里充满了青春、爱情、异国情调、美丽的忧伤等属于浪漫主义范畴中的典型情愫。
而将这些归纳起来,可分为三个大的方面。
一、漂泊感。
在田汉早期剧作中,漂泊不仅是人物的生存状态,而且也是着意渲染的情调和反复吟唱的主题。
《南归》中那位流浪诗人来不知从哪儿来,去不知到哪儿去。
他回到战乱频仍的北国家乡,家人已在战火下家破人亡,他心爱的牧羊姑娘久等他不归已嫁了人,又忧伤地死去。
怀着破碎的情感与隐约的希望,他又漂泊到南方,寻找爱慕他的春姑娘,谁知姑娘的母亲已将其许人。
他只好背起行囊,弹着吉他,唱着忧伤的歌,继续漂泊。
《古潭的声音》中那个从未出场的女郎也“是个漂泊惯了的女孩”,南边、北边,黄河,扬子江,哪里都曾留过她的足迹,可是哪里也不曾留过她的灵魂,她的灵魂好像时刻望着那山外的山,水外的水,世界外的世界。
她刚到一个地方,心里早又做了到另一个地方去的准备。
《湖上的悲剧》中的诗人柳梦梅书剑飘零,四海为家。
在《乡愁》里作者借人物之口说:“我有时反羡慕一种‘万里一身轻’的流浪生活”。
《咖啡店之一夜》中那位在异国漂泊的俄国盲诗人更被诗化了。
田汉剧中的这种漂泊并非有什么现实的依据,完全是作者为了表达感情和渲染浪漫情调的需要,是少年时期不安分、渴慕远方的心性的体现,也是五四一代青年在彷徨中求索、在求索中彷徨心灵的艺术再现。
论田汉早期剧作中的灵肉冲突主题

论田汉早期剧作中的灵肉冲突主题作者:王洋来源:《山东青年》2014年第07期摘要:在中国戏剧史上,田汉是不可忽视的一位剧作家,他以大量的戏剧创作和剧场实践奠定了他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地位。
作为20世纪20年代戏剧收获最为丰厚的剧作家,田汉早期创作中的浪漫主义色彩十分引人注目。
统观田汉这一时期的创作,灵肉冲突以及由此产生的孤寂感伤的精神状态是他剧作中最为突出的主题,这一主题的形成与他自身的人生体验、艺术理念以及时代氛围密不可分。
关键词:田汉;早期剧作;灵肉冲突;主题田汉早期话剧最大的特点在于其包涵了浓郁的理想主义色彩,带有作者本人的天真。
在这浓郁的理想色彩中间,灵与肉的冲突时时隐现,并伴随着灵肉冲突带来的孤寂、忧郁等精神状态。
田汉自己也将其早期的创作称为“感伤时代”创作。
一、灵与肉的冲突所谓“灵肉冲突”在理解和阐释上并不完全相同。
茅盾在《欧洲新文学最近之趋势》一文中曾这样讲:“新浪漫主义是为补救写实主义丰肉弱灵。
”这里,“灵”与“肉”显然被理解为理想与现实。
田汉在《平民诗人惠特曼的百年祭》一文中,认为“过重灵魂而轻蔑肉体的,莫不否认现实,认这个世界为万恶。
我们只有遁出这个浊世,别寻所谓天国,既重灵魂又重肉体的,他便始终到底要肯定现实,觉得我们所能追求的天国不在过去,也不在将来,却在现在。
哪怕这个世界无一毫价值,我们凭着努力,可以使他有价值。
”在这里,田汉显然把“灵”与“肉”理解为精神与物质。
无论“理想与现实”还是“精神与物质”,都属于“灵与肉”的范畴。
在田汉早期的剧作中,充溢着灵肉的尖锐冲突,灵与肉的两难选择为他的作品增添了一分耐人咀嚼的厚度,灵与肉的困境往往透过主人公的艺术生涯和爱情生活表现出来。
在田汉的处女作《梵峨璘与蔷薇》中,鼓书艺人柳翠为了让爱人琴师秦信芳去巴黎求学,宁肯做他人的小妾,以成全秦信芳的艺术梦想,听闻柳翠决定的秦信芳万念俱灰,企图自杀以殉情。
幸好遇上好人李简斋,成全了两人对爱与美的追求。
田汉:富有诗性

田汉倡导新浪漫主义,其出发点,绝不仅仅 是为了标榜一种纯艺术的方法,而恰恰在于 他看重作为一种思想方法的西方现代思潮, 对中国社会现实的积极影响,以及对于当时 的国度所具有的救亡与启蒙的作用。这样的 出发点,为田汉后来转向现实主义的文艺思 想埋下了伏笔,也使他的艺术风格中所呈现 的既浪漫又现实的双重特点露出了端倪。
艺界对唯美主义、象征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义、表现主义、佛罗伊德 的精神分析说、未来主义、超现实主义等现代主义 各流派的统称。二十年代相当多的作家都或多或少 地受过新浪漫派的影响,具有现代主义色彩的作品 曾经盛极一时。)
新浪漫主义究竟给田汉的戏剧思想带来哪些有益的 养料呢? 第一,新浪漫主义不受客观约束,在并不理想的现 实中‚寻出诗的美的新领域‛的审美趋向,使得田 汉的戏剧创作思想中出现了‚唯美主义‛的成分。 第二,新浪漫主义重主观、重抒情的特点,暗合了 田汉早期的诗意胸怀,因此,与他对艺术美的追求 相伴生的,则是他对戏剧所蕴含的诗的韵味的倚重。 在田汉的早期戏剧中,主观情绪色彩比较明显,诗 意的抒情氛围相当浓重,戏剧语言也出现了诗化的 特点。
一、源于新浪漫主义的现代戏剧观 二、凝结着东方艺术精神的戏剧美学范畴— —境界 三、艺术与现实的二元思想的倾斜 四、田汉的‚剧曲‛说及其意义
一、源于新浪漫主义的现代戏剧观 1916年至1922年,田汉在日本度过了为时不 短的留学生涯。 当时的日本,正处在打开门户,广泛吸纳西 方先进思潮的历史时期,在戏剧方面,则有 ‚新剧‛的崛起和发展。 1906年,莎士比亚研究家平内逍遥在早稻田 大学组织文艺协会,探讨与日本传统的歌舞 伎和木偶净琉璃迥然有别的西方演剧方式; 1909年,日本剧作家和戏剧研究家小山内薰 自欧洲归来,组成实验性的剧团——自由剧 场,上演了许多西方名剧。
论田汉前期话剧的浪漫主义基本特征

论田汉前期话剧的浪漫主义基本特征田汉前期话剧的浪漫主义基本特征是以传统文艺理想为背景,以人性化的内容、挥洒自如的情节与生动的语言形式来描绘人性、彰显美好理想,以美化人性创造浪漫爱情故事,并以热情洋溢的激昂情态传达出真挚的仁爱情怀的浪漫主义文学特点。
田汉话剧的浪漫主义文学特征,表现在语言形式、结构构思和情节结构上的形式特征,以及表现人性的根本主题及内容特性。
首先是语言形式特征,田汉前期话剧使用的语言形式属于典型的古代汉语体系,语言文字章法结构严谨,语句讲究层次,通过运用直击人心、动人心魄、无穷活跃等技巧,使话剧把爱情故事表现得独有魅力。
在文字上,田汉前期话剧尤其注重“情话”,有意地把文字彰显出极具浪漫风韵的句子与语言,既抒发思想层面的情感,又凸显了在汉语中之独特的豪放和文雅之美,使剧本充满了浪漫感觉,令观众着迷。
其次是结构构思和情节结构的特征,田汉前期话剧的宗旨,就是将对情爱的无穷热望宣洩于剧本之中,以至触动观众心灵,在浪漫主义条件下,将多种传统体裁及现代散文等文体要素融入话剧创作,有效地把现实生活和古代传统文化托梦于剧本之中,形成一种结构构思和情节表达的融合,以古代史诗的豪迈动作及现实故事的情节曲折结合,表现出爱情与仁义的冲突内涵,形成了以爱情为主题的浪漫故事,又保持了话剧新颖的表演特点。
再者是人性的根本主题及内容特性,田汉前期话剧作品中,浪漫主义强调人性博爱与公义,追求精神生活和理想爱情,谋求真理与完美。
田汉前期话剧作品中蕴含着对人性进化、对理想生活及高尚品德的追求,倡导以善念为根本,以真爱和正义为最高原则;田汉前期话剧作品中所反映出的爱情是完美高尚的、纯洁正直的,为了对爱情的完美实现,英雄人物甚至不惜以生命为代价。
总的来说,田汉前期话剧的浪漫主义是以传统文艺理想为背景,以人性化的内容、挥洒自如的情节与生动的语言形式来描绘人性、彰显美好理想,以美化人性创造浪漫爱情故事,并以热情洋溢的激昂情态传达出真挚的仁爱情怀的浪漫主义文学特点,蕴含着对理想生活及高尚品德的追求意义,田汉前期话剧的浪漫主义是十分受欢迎的,它深受传统文化的薰陶,熠熠生辉的作品,为中国传统文艺的发展做出了相当的贡献。
田汉的婚姻家庭情况如何 他的艺术风格是什么样子的

田汉的婚姻家庭情况如何他的艺术风格是什么样子的本文导读:田汉的一生共有四位爱人。
第一位爱人是舅父易梅臣的女儿易漱渝,1916年,舅父出资将田汉和自己的女儿送往日本读书。
田汉和易漱渝可以说青梅竹马,又都喜欢诗文,情投意合。
于是易梅臣便将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了他。
1920年底,田汉与易漱渝在日本结婚。
不幸的是,易漱瑜1925年病逝。
临终前,易漱瑜将自己的同窗好友黄大琳介绍给田汉,希望他们能结婚。
田汉虽然又有新的恋人但是已然没有以前的滋味,尽管如此,1927年,田汉还是与黄大琳结了婚。
没有爱情的婚姻终究是不幸福的,田汉在婚外开始和一位远在新加坡的女教师林维中有了联系,彼此通信3年。
林维中因逃婚而出走南洋,她风姿绰约,一直想找一位有文化的丈夫。
而田汉的才华恰巧进入了她的视线,她大胆地给田汉写了一封信,坦承自己的爱慕之情。
就这样,刚再婚一年的田汉与林维中凭着传递信件和照片,感情一发不可收拾。
在频繁的信件交往中两人建立不一般的感情关系。
直到1929年新年之后,田汉与黄大琳友好分手。
1929年,大革命失败,中国共产党为了在文艺上取得田汉这一位大剧作家的支持,将女间谍安娥安插到田汉身边做秘书。
从此安娥进入了田汉的视野,安娥不但照顾了田汉的生活,还顺利的影响了田汉的思想,但是频繁的接触与交流,也急剧增进了两人的感情。
1930年秋,安娥与田汉同居了。
两人的同居的消息很快被林维中得知,于是在林维中和家人的逼迫下,田汉又无奈的与定下婚约的林维中完婚。
虽然两人已然成婚,但是婚后生活并不幸福,因为田汉已经心向安娥不可挽回。
1946年3月,林维中无奈与田汉协议离婚,结束了两人痛苦的婚姻。
田汉与安娥,历经情感的磨折最终走到了一起。
随后,他们度过了20多年幸福的晚年生活,直到20世纪60年代末期、田汉不幸被文革造反派关押、批斗,与1968年含冤而死。
8年后的5月,71岁的安娥也随田汉而去。
艺术特色思想内容田汉早期的剧作主要在于宣扬个性,彰显五四运动中思想解放个性解放的精神。
1950、60年代田汉戏曲演剧述论

XINRUIZHENGMING华夏艺谭1950、60年代田汉戏曲演剧述论■谢雍君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摘要〕田汉是戏曲编剧,但不是专职编剧,具有独立的品格。
他在1950、60年代创作的《白蛇传》《谢瑶环》被不同剧种、不同剧团、不同演员所演绎,打破民国时期一个戏只属于一个戏班、一位名伶的局面,重建新中国经典剧目流播新模式。
田汉的戏曲剧本注重文戏、武戏的搭配,推崇女扮男装的演剧方式,强调案头、场上皆擅的演剧思维,在文本和舞台之间架构起桥梁,为当代戏曲经典创作树立典范。
田汉的剧本题材大多移植于民间传说、地方戏,演出后,这些戏又被不同剧团的演员、不同地方剧种再次移植、演绎,促进京剧与地方剧种以及地方剧种间的交融与对话,为当代戏曲整体现代化起到了推动作用。
〔关键词〕经典传播;独立编剧;演剧新思维;女扮男装1950、60年代,田汉迎来戏曲创作的成熟期和黄金期,创作的《白蛇传》《谢瑶环》《西厢记》等,不仅创造了个人戏曲创作生涯中的代表剧目,也缔造了当代戏曲史上的经典之作。
尤其是《白蛇传》,以《金钵记》为基础,重新打磨、提炼,再经李紫贵导演、王瑶卿创腔及诸多名演员的共同努力,打造出具有示范意义的舞台演出样板,至今还在戏曲舞台上传播。
如果说民国时期,一个剧目由一个名艺人演绎后,就成为该艺人、该流派的代表作,那么,1950、60年代,不同剧团、不同剧种、不同演员同时诠释、演出《白蛇传》《谢瑶环》成为普遍现象,它打破了民国时期一个戏只属于一位艺人专演的局面,重建新中国经典剧目传播新模式,为当代经典剧目的确立和流传开拓了一条新思路。
本文尝试从剧目演出的角度,从不同演员对《白蛇传》《谢瑶环》的演绎角度切入,探究1950、60年代经典传播新模式形成的内在机制及其对当下戏曲创作的启发和影响。
一、具有独立品格的非职业创作田汉是位才子型创作者,创作时天马行空,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自1911年发表第一个戏剧作品《新教子》始,至1964年改编京剧《红色娘子军》止,他的戏剧创作活动跨越了半个多世纪,创作了几十部戏剧作品,创作风格一直在变。
论田汉早期话剧的唯美与感伤

论田汉早期话剧的唯美与感伤作者:马新亚来源:《艺海》2017年第08期[摘要]田汉早期剧作中的唯美、伤感,并不仅仅体现为青年一代找不到方向时的迷惘与徘徊,而更体现为一种反抗现实的少年诗心,以及对“灵肉协调”至高境界的追寻。
启蒙主义的价值诉求使他早期的剧作触及到了现代思想史上的重大命题,而对特殊审美对象的选择,则使他的作品更富现代意味。
[关键词]“灵肉协调” 唯美与伤感人文情怀“世纪末” 情绪田汉是中国戏剧界的先驱者,他用一生的创作实绩与文艺活动推动了中国戏剧的现代化进程,为戏剧界乃至文化界树起了一座丰碑。
田汉的一生,浓缩着文艺的发展,时代的变迁,是中国现代戏剧史的活化石。
然而,与田汉在中国现代戏剧发展史上的突出贡献与重要地位极不相称的是,整个思想文化界在田汉研究方面所投入的热情与精力明显不足,特别是对在田汉早期话剧研究方面。
这主要是因为田汉在1930年代对自己的艺术倾向进行了诚恳的反思,在这一基础之上,研究者对田汉早期话剧创作的唯美倾向评价甚低。
1980年代中期到1990年代中期,随着“重回五四”的“新启蒙”思潮的兴起,田汉早期话剧研究一度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
1990年代以来,“历史主义”代替了“新启蒙”,于是探究田汉如何将中国传统戏曲的审美元素纳入中国戏剧现代化的进程之中,并由此评价田汉戏剧的民族化成就逐渐成为田汉研究界的新热点,而与之相反,田汉早期戏剧研究又再度成为一个沉寂的角落。
其实,纵观田汉的整个话剧生涯,思想内容最丰富,形式手法最灵活,艺术感染力最强烈的当属他早期的剧作。
在日本留学期间,田汉深受春柳社的影响,创作了四幕话剧《梵峨磷与蔷薇》和三场话剧《灵光》。
《梵峨磷与蔷薇》的主题,可以说是田汉一生戏剧创作的永恒主题和思想艺术追求。
简言之,这主题就是艺术和爱情。
“梵峨磷”是英文violin的译音,就是小提琴,象征着艺术,而蔷薇则是爱情的象征,这个剧本就是描写一名歌女与她的琴师的恋爱的故事。
田汉初期话剧特点

田汉是现代文学史上的戏剧大家,是中国现代话剧的奠基者之一,他的话剧在我国话剧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认真仔细的研读田汉话剧是十分必要的,对于了解中国话剧的发展脉络及指导当代话剧的发展走向是非常有利的。
本文试图对田汉早期话剧的特点作简要的分析,简单的谈谈自己阅读田汉早期话剧的一些体会和想法。
田汉早期话剧创作于二十年代,共有20余部,为现代话剧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田汉早期话剧风格独特,具有浓郁的理想主义色彩和浪漫主义气息,剧本题材上多爱情剧,剧本内容多取材于现实生活。
一、浓郁的理想主义色彩和浪漫主义气息。
田汉早期话剧最大的特点是其包涵的浓郁的理想主义的色彩,且带有作者本人的天真。
田汉的第一个剧本《梵峨璘与蔷薇》可谓这方面的代表作品。
剧本讲述了大鼓女柳翠与琴师秦信芳的爱情故事。
柳翠为了让心爱的秦信芳能到国外学习音乐,不惜委身于资本家李简斋,愿意牺牲自己以换得秦信芳出国的费用,其举动感人至深。
就在读者以为李简斋纳柳翠为妾,并出资让秦信芳出国的时候,田汉让这个故事向另一个方向发展。
李简斋不但没有纳柳翠为妾,还毫无代价的送钱给秦信芳,让其出国学习,而且不但自己出钱,还说服自己的几位太太捐出各自的几枚戒指一并赠送,且各无怨言。
李简斋可谓现代文学史上心肠最好的资本家,最慈善、最开明的资本家。
他仅仅是偷听到柳翠二人谈论没有金钱的爱情的无奈,就决计要帮助两个于己无利益关系的人的生活困苦,最终以大团圆结尾。
田汉固然同情下层人的生活,但过分的同情,使得田汉处理此剧时过多的倾注个人的情感,忽略了客观的环境与事实。
他理想中期望自己笔下的人物生活的幸福,期盼有情人终成眷属,于是设计了最后的大团圆结局,显现出年轻的田汉思想上的浓郁的理想主义的色彩。
李简斋的形象是他对当时资本家的过分美化,借助于这一美化的形象实现他自己心目中对于柳翠和秦信芳的美好的祝福。
《灵光》一剧充满了浪漫主义的气息,这一三幕剧中的第二暮使用了“梦境”的浪漫主义手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田汉早期戏剧创作的艺术风格
摘要:田汉是我国现代戏剧的奠基人,他一生创作了近百部戏剧,以独特的艺术风格丰富了中国戏剧。
他早期的戏剧创作是整个创作中艺术成就最大的,也是争议最多的阶段。
本文主要从感伤抒情性、音乐性两个方面探讨田汉早期戏剧创作的艺术风格。
关键词:田汉早期戏剧艺术风格音乐性感伤抒情性
田汉一生创作了近百部戏剧,以独特的艺术风格丰富和拓展了中国戏剧,在中国戏剧现代化进程中的地位不可替代。
田汉最早的作品是1912年由京戏《三娘教子》改编过来的戏剧习作《新教子》。
他真正进行戏剧创作并形成田汉独特的艺术风格的早期创作是从二十年代开始的。
笔者所探讨的早期是1920——1930年,主要创作包括《梵峨琳与蔷薇》、《咖啡店之一夜》、《颤栗》、《获虎之夜》、《湖上的悲剧》、《名优之死》、《南归》、《古潭的声音》等。
这个时期田汉的作品多表现出浓郁的感伤情调和音乐性, 形成了田汉戏剧独特的艺术风格。
一、感伤抒情性
感伤抒情性是田汉早期戏剧创作中的重要现象,也是研究田汉早期戏剧创作不可忽视的一环。
田汉自己曾说过:说我是感伤也好,但这一种心情既是我曾经一时住过的世界,我不能更好的找出当时那一世界的表现。
[1]不认清这点我们就无法真正理解田汉戏剧中的感伤情调。
田汉剧作中的艺术家追求理想与艺术,当遭到现实的压迫时自然生出感伤情绪,这不是一种消极的情绪,而是对现实的反抗方式。
田汉早期戏剧创作中的感伤情调主要是通过孤独的感伤和迷茫的感伤体现出来的。
其早期戏剧中作者融入了自己的人生体验,普遍存在对人生孤独、寂寞的体验。
《获虎之夜》中的黄大傻:一个没有爹娘没有兄弟没有亲戚朋友的孩子,白天里还不怎么样,到了晚上独自一个人睡在庙前的戏台低下,真是凄凉的可怕呀。
[2]田汉的作品中总是传达着孤独感,由孤独引起的感伤是田汉对生命的深层体验。
《咖啡店之一夜》中的林泽奇,为了减轻年迈父亲的负担,他接受了父亲安排的包办婚姻,娶了父亲债主的女儿,丧失了自由恋爱的权利。
剧作中的林泽奇不能为了自己的爱情抛弃父亲,又不愿为了还债接受包办的婚姻。
林泽奇在两难的夹缝中感受着无法言说的孤独,产生无尽的感伤。
这种感伤是由孤独引起的,表现了新旧交替时代的知识分子对世俗的反抗,也是他们对情感做出的积极思考。
这里的感伤不是因为穷苦、战乱引起的,而是由世俗引起的,给人带来宿命的孤独感。
另外,田汉早期戏剧中的感伤情调还表现出迷茫性。
田汉剧作中的艺术家锲而不舍的追求艺术,用艺术来改良社会。
但是现实中的艺术常遭人歧视,艺术家产生迷茫的感伤情绪。
《名优之死》中的刘振声是京剧名演员,他崇尚艺术,在他眼中艺术比生命还重要。
他一生的精力都致力于京剧艺术,唯一的愿望就是培养一两个实心的徒弟。
但他的徒弟刘凤仙没有经受住恶势力的引诱,步入物欲和肉欲的陷阱。
这对刘振声来说是致命的打击,他看不到艺术的出路何在,产生迷茫的感伤。
田汉早期戏剧创作抒情氛围浓厚,更好地烘托了感伤风格。
首先,他通过意境表现情感与自然的交融。
《湖上的悲剧》用漆黑的夜景表现出杨梦梅、白薇的生离死别,让人自然地产生感伤情绪。
其次,通过传统戏曲中的意象表情达意。
田汉戏剧中常用“夜”意象来写现实生活的黑暗和个人情感的苦闷。
《古潭的声音》中美瑛,在一个月色迷离的夜晚投入了映着树影、沉着月色的古潭。
这迷离的夜令古潭难以捉摸,让漂泊者困惑、伤感。
《获虎之夜》中的黄大傻与莲姑的爱情悲剧就是在黑夜中上演的。
再次,为营造作品的抒情性,田汉还结合演员气质安排角色,使演员深入体会剧中人物情感进而传达给观众。
《南归》中让具有流浪经历的、带有忧郁气质的陈凝秋演流浪诗人,因为有着相同的生活情感经历,容易入剧,增强剧场效果。
田汉早期的戏剧创作借助多种手段烘托出感伤的氛围,将感伤情绪传达给读者,引起情
感的共鸣。
田汉戏剧中的感伤抒情性风格的形成有着外在与内在的原因。
田汉生活在一个感伤的年代,他自己曾说过,刚走上文坛就体会到了这是一个感伤的时代。
田汉在新文化的影响下,追求个性解放,崇尚高尚的情操。
但是他的这种思想不为世俗所容,受到世俗的排挤。
同时田汉还关心政治,作为五四知识青年他与现实生活相抗争,但在那个时代是不可能实现个人抱负的。
另外,田汉的个性对创作也有着很大影响。
田汉的个性真而诚,这也是田汉戏剧感伤风格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
可以说感伤抒情性成为他的一种文学追求,在作品中融入自己的感伤情怀,借剧中人物抒发个人情感。
二、音乐性
田汉早期戏剧中还常用插曲、歌声抒发心灵,表情达意,田汉把这种渗透了音乐的话剧称为“话剧加唱”。
田汉文学功底深厚,再加上他对传统戏曲的热爱,使他能恰到好处的加入唱词,强化戏剧的艺术感染力。
这种话剧加唱不是简单地放在一起,而是巧妙地糅合在一起,成为田汉抒情诗化的独特形式。
田汉曾说过他赞同在现代戏剧中运用诗与音乐,他在剧中直接采用音乐质。
在他眼中中国戏曲就是歌剧,他受中国传统戏曲和西洋歌剧的影响较深。
传统戏曲语言要求押韵、整齐,讲究韵律,可以吟唱,因此可以说是传统戏曲就是曲子;西洋歌剧中的对唱、独唱等歌词、旋律优美,是重要的艺术手段。
田汉把两者融合到戏剧创作中,他说“话剧中可以有唱,不过是插曲,一般也不唱,但念白要有精美的节奏性。
”在这种思想下,音乐性的艺术特点一直体现在他的创作中。
《南归》开头直接用音乐形式与他人交流,传达情意,与传统戏曲人物曲白抒情相一致。
如开唱引子:春姑娘,别提她吧。
我写过这样一首诗…,如同戏曲中的念白。
整部剧作中吟唱的内容一唱三叹,妙合无垠,极大地增强了文本的音乐性,最大限度地表现了人物的情感。
另外,田汉戏剧中还运用了一些音乐性因素,如《乡愁》中的口琴、《咖啡店之一夜》中的吉他声等,不仅能渲染情绪,突出悲剧气氛,还有象征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