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汉戏剧文本主题中的现代主义倾向

合集下载

论田汉的话剧创作

论田汉的话剧创作

论田汉的话剧创作黄献文内容提要:田汉早期的剧作充满着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三十年代田汉转向后的剧作则一直围绕着“阶级”和“民族”这两个母题展开,追求宣传性和鼓动效应,使其剧作的艺术性大打折扣。

田汉剧作的第三大特点是女性崇拜,他笔下的女性是其政治态度与美学理想的载体。

关键词:浪漫主义左倾意识女性崇拜在中国现代话剧史上,田汉不象郭沫若那样汪洋恣肆,怒涛汹涌,也不象夏衍那样沉潜蕴藉,没有曹禺剧作的丰腴深厚,也缺乏李健吾那样对人性的剖析和展示,但他有的是浪漫和热情,而正是这一点使他独树一帜。

读罢田汉的剧作,掩卷沉思,有三个特点最为突出:这就是浪漫情调、左倾意识和女性崇拜。

一在人们印象里,田汉就是浪漫的代名词。

他早期的剧作里充满了青春、爱情、异国情调、美丽的忧伤等属于浪漫主义范畴中的典型情愫。

而将这些归纳起来,可分为三个大的方面。

一、漂泊感。

在田汉早期剧作中,漂泊不仅是人物的生存状态,而且也是着意渲染的情调和反复吟唱的主题。

《南归》中那位流浪诗人来不知从哪儿来,去不知到哪儿去。

他回到战乱频仍的北国家乡,家人已在战火下家破人亡,他心爱的牧羊姑娘久等他不归已嫁了人,又忧伤地死去。

怀着破碎的情感与隐约的希望,他又漂泊到南方,寻找爱慕他的春姑娘,谁知姑娘的母亲已将其许人。

他只好背起行囊,弹着吉他,唱着忧伤的歌,继续漂泊。

《古潭的声音》中那个从未出场的女郎也“是个漂泊惯了的女孩”,南边、北边,黄河,扬子江,哪里都曾留过她的足迹,可是哪里也不曾留过她的灵魂,她的灵魂好像时刻望着那山外的山,水外的水,世界外的世界。

她刚到一个地方,心里早又做了到另一个地方去的准备。

《湖上的悲剧》中的诗人柳梦梅书剑飘零,四海为家。

在《乡愁》里作者借人物之口说:“我有时反羡慕一种‘万里一身轻’的流浪生活”。

《咖啡店之一夜》中那位在异国漂泊的俄国盲诗人更被诗化了。

田汉剧中的这种漂泊并非有什么现实的依据,完全是作者为了表达感情和渲染浪漫情调的需要,是少年时期不安分、渴慕远方的心性的体现,也是五四一代青年在彷徨中求索、在求索中彷徨心灵的艺术再现。

田汉戏剧文本主题中的现代主义倾向

田汉戏剧文本主题中的现代主义倾向

田汉戏剧文本主题中的现代主义倾向摘要:从现代主义的特征入手探究田汉戏剧文本主题中的现代主义倾向,作者所处的时代原因探讨她笔下人物悲剧的缘由,现代主义作品的价值,更进一步理解戏剧的内涵。

关键词:田汉;戏剧;主题;现代主义I207.3排斥物质文明是现代主义的思想特征。

现代主义站在生命本体论的立场,思考世界与人类的前途,对人类文明的发展进行深刻的反思。

反对人们因过分追求物质上的富裕,满足自我的虚荣而忽略了内心的真实需求。

从人和社会的关系出发,认为每一个人都是社会的一部分,社会是由每一个人所的组成的,同时人又不能摆脱社会独立存在于任何一个空间,人和社会永远处在一个统一体当中。

但这并不代表说人和社会一直以来都是和谐共处的状态,相反地,人和社会常常处在某种不和谐的状态之中。

当人与社会的不和谐积攒到不可忍受的地步时,人必然要起来反抗社会。

在中国过去的几千年封建社会中,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占据着统治的地位,中国的农民都是个体生产者,吃饱穿暖,手头富裕是他们的理想。

当他们在追求理想时,往往过分强调物质,忽视了人们内心的需求,导致个体情难以被满足而感到内心的痛苦。

在田汉戏剧《获虎之夜》、《湖上的悲剧》等戏剧作品中均体现了这样的主题。

1924年1月发表在《南国半月刊》第二期的《获虎之夜》讲述了在辛亥革命后的一年冬天,长沙东乡仙姑岭边的一个乡山猎户魏福生家中发生的故事。

魏家是富农,只有独生女莲姑。

莲姑从小和表哥黄大傻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彼此都很喜欢对方。

不料黄大傻家生了变故,父母先后故去,家中遇到了火灾,房屋全部毁于一旦,仅有的几亩地也被卖光还债了。

黄大傻失去了上学读书的机会,但却不愿意离家去学一门手艺,因为他思念表妹,不愿离开莲姑所居住的地方,于是他选择了住在庙里戏台下,过着讨饭的生活。

原本富农魏福生看到两人情投意合,曾亲口许婚,可是看到黄家如今家道中落,一贫如洗,立刻反悔,坚决不同意莲姑和黄大傻继续来往,并为女儿找到了门当户对的地主陈家,把女儿许配给了陈家三少爷。

田汉早期剧作题材简论

田汉早期剧作题材简论

田汉早期剧作题材简论作者:彭流萤来源:《艺海》2008年第05期20世纪初期,作为湘籍剧作家代表的田汉怀着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在对世界文学的学习中,发扬湖南传统“经世致用”的湘楚文化精神,立足于当时的中国国情,从历代文史传统取材,在现实中提炼生活素材再创造,在国外作家作品中吸取养分,为中国戏剧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承接关键处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一、取材于历代文史传统在戏剧历史发展过程中,剧本创作也从其它文学样式中吸取了丰富的养料,在文学传统中不断发展起来。

20世纪初期湘籍剧作家的作品中,创作题材有一部分就是继承中国古典戏剧,并从历代笔记小说中取材,作者依照个人世界观和思想感情,将原作故事的发生和人物活动的社会历史条件、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等,放置到新的作品环境中,赋予了人物与时俱进的时代新性格。

从历代文史作品中选取某些人物形象进行适当改造,摒弃他们行为中的消极面,赋予他们一些新的举动,或对他们原来的行为举止作出这个时代的猜想和分析,将其人物性格中具有积极意义的部分用来为当时的现实斗争服务,对传统剧目进行创新性的承继。

从古代优秀作品中吸收好的题材进行改进,为创造具有民族形式、民族风格的新文学在20世纪初期起步阶段提供了借鉴。

田汉自小喜爱戏剧,中国戏曲曲艺艺人经常成为他这一时期创作中的主角,如《梵峨琳与蔷薇》中唱大鼓的歌女与琴师,《名优之死》里的京剧名角,《梨园英烈》中袁少楼与柳艳芳共唱评剧,《琵琶行》中郭霁青和谢云屏皆擅琵琶等。

而神幻奇侠和因果报应等民间戏剧的情节烙记也在他的剧作中体现。

他的《获虎之夜》通过设井打虎引出一场恋人与封建家庭之间的矛盾,其中猎户魏福生向客人讲述易四聋子除虎害的传奇剧情,就是为迎合当时观众对民间戏剧仙盗武侠的欣赏趣味和审美习惯,满足观众的猎奇心理、英雄崇拜心理和自恋情结。

《梵峨琳与蔷薇》中,秦信芳年轻时的浪子传奇,李简斋的革命人生传奇,秦与柳百年之好的结局,这种传奇性人事的插叙正是中国古代叙事文学在取材上的一大特点。

从田汉戏曲改革论述看当下戏曲现代性问题

从田汉戏曲改革论述看当下戏曲现代性问题

从田汉戏曲改革论述看当下戏曲现代性问题关于中国戏曲现代性与现代化问题,从深入认识、实践、讨论与解决问题等方面,是有待进一步加强的。

对于戏曲现代性内涵的认识水平以及对于现代性与现代化关系把握的程度、方式、手段等问题上,我们在理论上很多还是在起点上打转转。

在创作上也缺乏系统的探索与试验,不能为理论的完全架构提供支撑。

要解决戏曲现代化问题,前提是准确掌握戏曲现代性的内涵;关键是认清戏曲现代性与现代化的关系;根本是准确把握戏曲现代性与现代化关系的核心要义。

这里不展开讨论,提及是为了导入田汉戏曲改革论述的讨论。

田汉戏曲改革的理论遗产中,关于戏曲现代化的论述包括戏曲实行导演制、创作现代戏、戏曲的当代大众化、发挥新文艺工作者在戏曲现代化中的作用等方面的内容。

世易时移,新情况、新问题,新认识,新解决层出不穷,但并不影响我们结合当下戏曲创作演出实践和理论思考,重新回顾这些论述的意义。

一、田汉主张戏曲现代化,推崇戏曲导演制早在新中国成立前,田汉就多次呼吁戏曲(当时称为“旧歌剧”)“现代化刻不容缓”,指出不能将戏曲“当作过去的古董去保存它”[1]。

在田汉看来,要使中国戏曲“成为崭新的现代化的东西,对新的世界戏剧文化将有辉煌贡献”。

[2]在新中国成立后,田汉更是戏曲改革和现代化的主将,形成了完整的关于“改戏、改人、改制”的思想。

这些论述都包含着田汉对于中国戏曲的现代性的认识,以及达到现代性的现代化过程与方式。

现代性是历史进步的产物,它能给人类带来福祉,所以人类必然选择和追求现代性,于是有了为获取现代性而起的现代化运动。

戏曲自然面临现代性与现代化的问题。

田汉在戏曲传统生态健全;传承有序,演员根底扎实,行当齐整;演出多在市场化真实观演关系下进行良性的戏曲生产与消费的历史阶段,提出戏曲现代化主张,不只是出于把戏曲作为重要宣教工具进行改造、改良的目的,作为一个有历史感、有民族感、有全球意识的大艺术家,他的论述中折射的必然包含一种文化自觉,是充满了文化自信与文化担当的自觉。

田汉:他的人生就是“一部中国现代戏剧史”

田汉:他的人生就是“一部中国现代戏剧史”

田汉:他的人生就是“一部中国现代戏剧史”田汉不愧为融汇中西的话剧大家,是“中国的戏剧魂”。

他的人生就是“一部中国现代戏剧史”,他努力“把话剧转化为富有民族特色的艺术,促成了话剧民族品格的形成,标志着中国现代话剧的确立”。

田汉:探索中国戏剧现代转型的民族艺术家田汉,作为中国现代戏剧的奠基者和开拓者,被誉为“中国易卜生”的戏剧诗人,一生创作了百余部艺术作品,戏曲、话剧、电影等均有佳作。

田汉始终在现代性艺术的追寻中深入探求中国戏剧的改革与拓展,在民族性风格的延续下不断挖掘民间戏剧的内质与魅力,以独特的写作风格、精进的研究态度、浓郁的创作激情,在中国戏剧现代转型的探索之路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田汉可谓与戏剧相伴终生。

他对戏剧的情有独钟与儿时的耳濡目染关系甚大。

田汉从小酷爱地方戏曲,一有机会就去看戏,4岁时他就创作了第一部戏曲作品《新教子》,虽不成熟,但所有这些积淀为他日后坚定地走上戏剧艺术道路,并致力于中国传统戏剧的改革奠定了兴趣与深厚的根基。

田汉早年参加过学生军,亲眼目睹了中国社会现实的动荡和黑暗,积累了许多创作素材。

后留学日本期间,他表现出了对戏剧的无比痴迷,并全身心地投入到创作中。

回国后,他积极创办《南国》月刊、南国剧社和南国艺术学院,对中国戏剧运动和创作倾注了满腔热情与极大的心血,并体现出理性的见解和深刻的思索。

一方面,在中国戏剧的探索与实践过程中,田汉始终执守着对艺术的清晰认知和自觉追求,主动借鉴莎士比亚、易卜生等西方戏剧大师以及当时流行的象征主义、表现主义等文艺流派的思想精髓,在早期作品中揉入现代性艺术因子,为其独特的戏剧风格刻下了烙印。

另一方面,他力求在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戏曲民族性的基础上,更新其主旨内容,摒弃其形式,特别是融入与时代特征和中国生活相契合的现实主义要素,使中国戏曲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

田汉作品《获虎之夜》剧照在田汉看来,中国戏曲“不独不能和我们的时代和生活共步调,甚至根本不反映我们的生活,何论我们的愿欲与苦闷”。

论田汉戏剧的唯美主义追求与实践理性品格

论田汉戏剧的唯美主义追求与实践理性品格

论田汉戏剧韵唯美主义蓬求与实践理Ⅱ生品格口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吕静摘要:本文认为在“转向”之前。

造成田汉“两元”的见解的原因在于他内心的唯美主义艺术追求与实践理性精神复杂纠葛。

三十年代的“转向”,也是他基于社会现实考虑,本着实践理性的选择.暂时隐蔽了艺术的唯美追求而奔赴社会运动的战场。

关键词:田汉;唯美艺术现:社会运动;实践理性田汉在《我们的自己批判》中说,“我对于社会运动与艺术运动持着两元的见解。

即在社会运动方面很愿意为第四阶级而战.在艺术运动方面却仍保持着多量的艺术至上主义。

”社会运动和艺术运动是田汉毕生事业最重要的两个方面。

社会运动与艺术运动之间似乎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从田汉的话语中我们也可以读出他对这二者之间分离的关系的看法。

然而我们考察田汉为什么能在追求唯美艺术的同时为社会运动而奔走.或者何以会在为民众而战的信念下仍走着艺术至上主义的道路.我们就会发现.田汉在传统与现代之间走了一条知识分子的理性实践之路。

一、悲剧性、唯美的艺术本质观田汉早期的作品如《梵瑗磷与蔷薇》及翻译王尔德的戏剧《莎乐美》,都有着显的感伤、唯美、和意念的艺术成分。

正如在写给左舜生的一封信中所说,自己在《梵硪磷与蔷薇》一剧中“所写的人没有一个没有情的.其实社会上并不如此”。

田汉的这种艺术品格在旧戏渐衰,新兴的话剧尚未发展完善的二十年代初期.现出其独异的艺术色彩。

这种艺术呈现都源自于田汉所受到的艺术影响及其对艺术本质的理解。

田汉从小就受到了传统戏曲的影响.幼年时看戏的经历对他后来的艺术修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田汉天资聪颖.且对戏剧有着天生的迷爱.所以很小时候他就能在看戏之后模仿唱戏。

他还在15岁时将京剧《三娘教子》改编为《新教子》,充分说明田汉小时候对戏剧的关注与学习。

所以田汉的戏剧从一开始就不是生活的平白的搬演.而是有着高于生活的美的追求.田汉对于艺术的本质自觉的认识。

求学过程中田汉接触了很多外国戏剧和剧作家。

他崇拜莎士比亚.第一个将莎士比亚的剧作翻译成中文。

现代性追求与本土化倾向——论田汉戏剧艺术的美学特质

现代性追求与本土化倾向——论田汉戏剧艺术的美学特质

江西社会科学现代性追求与本土化倾向———论田汉戏剧艺术的美学特质■何建良田汉戏剧艺术具有双重的现代性追求与多样的本土化倾向。

从现代性视角看,田汉初期的复杂主张和创作实践,与其说是灵与肉、政治与艺术的二元论,不如说是田汉对于启蒙现代性与审美现代性并行不悖的追求。

从本土化视角看,田汉希望通过写意精神、传奇色彩、音乐手段、戏曲元素等“民族形式”使戏剧对于启蒙与审美的双重追求得到统一。

[关键词]田汉戏剧;戏剧美学;现代性;本土化[中图分类号]I207.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18X(2011)03-0204-04何建良(1971—),男,井冈山大学人文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学批评与文艺美学。

(江西吉安343009)作为中国现代戏剧的奠基者,田汉的一生被公认为“一部中国现代戏剧史”。

但耐人寻味的是,有关田汉的研究却与其在中国现代戏剧乃至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成就及贡献极不相称。

本文拟从现代性与本土化这一视角针对田汉戏剧艺术的复杂矛盾性展开研究,以期为全面把握与理解田汉戏剧艺术的美学特质提供一种新路径,进而为人们理解中国现代戏剧艺术的发展脉络与动力机制提供某种启示。

一、双重的现代性追求客观地说,研究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任何一个作家,“现代性”都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

然而,何谓“现代性”却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

对于现代性的不同理解,笔者曾作过相关辨析[1]。

总体而言,人们主要从社会变迁视角来考察“现代性”以及从文化反思角度来拷问“现代性”,前者一般被称之为启蒙现代性,后者一般被称之为审美现代性。

在西方,启蒙现代性与审美现代性呈一种错位与逆反的悖论共生关系,这种悖论关系形成现代性自身的矛盾与张力,从而推动社会与文化前行。

“五四”前后,痛感于国家落后民族挨打的知识分子们,从反思传统文化对于社会前进的阻碍入手,认为反对封建桎梏与弘扬人性自由比以政治运动救国更关乎民族的未来,因此,他们就思想文化革命比政治革命具有优先性达成了共识。

仨月俩剧本,“梦想”“畅想”两境界——田汉20世纪50年代两部话剧创作解读

仨月俩剧本,“梦想”“畅想”两境界——田汉20世纪50年代两部话剧创作解读

2020年第6期第33卷(总第198期)No.62020General No.198Vol.33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HAINAN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住月俩剧本,“梦想”“畅想”两境界——田汉20世纪50年代两部话剧创作解读石兴泽(聊城大学文学院,山东聊城252059)摘要:田汉剧作《关汉卿》和《十三陵水库畅想曲》的创作时间相差无几,但艺术追求和创作成就却迥然有别。

前者是为实现青年时代的梦想而创作,艺术想象的羽翼扎根于个人生活和情感经验的厚土层,在矛盾冲突、人物塑造和浪漫抒情等方面显示出田汉“生命艺术”的成就和追求;后者是基于浮躁情绪和狂热心态而创作,热烈高亢但缺少性格刻画,夸张运用广泛但过火失度,想象奇异但缺少生活依据。

两部剧作都表现出鲜明的浪漫主义特点,但属于不同的审美范畴,昭示了不同的创作路向及成败得失。

关键词:《关汉卿》;《十三陵水库畅想曲》;生命的艺术;浮躁的畅想中图分类号:120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5310(2020)06-0025-10田汉(1898-1968)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重要的浪漫主义文学社团——创造社的发起人之一。

这种资质清楚地表明他与郭沫若、郁达夫具有相同的文学主张:表现自我、追求自由,是具有浪漫主义诗性气质的作家。

但与郭沫若相比,田汉缺少吞吐日月、狂飙突进的霸气和劲力;与郁达夫相比,田汉没有裸露自我、暴露隐私的率直和勇气;相对而言,他算得上稳健而细密的作家,既非完全凭借浪漫诗性的作用为人为文,也很少纵情任性偏执极端。

这种个性气质使他选择了话剧作为终身从事的艺术形式,因为话剧是舞台艺术,需要周密而理性地经营。

事实表明,这种选择对田汉来说是十分相宜的。

数十年间,田汉在话剧园地勤奋耕耘,取得辉煌成就,为中国话剧艺术作出了巨大贡献,是名副其实的“中国话剧之父”。

他一生创作话剧、歌剧六十余部,20世纪50年代的《关汉卿》和《十三陵水库畅想曲》创作时间相距三个月①,但艺术追求和创作成就却迥然有别,无论在田汉创作道路上,还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都是耐人寻味的现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田汉戏剧文本主题中的现代主义倾向
摘要:从现代主义的特征入手探究田汉戏剧文本主题
中的现代主义倾向,作者所处的时代原因探讨她笔下人物悲剧的缘由,现代主义作品的价值,更进一步理解戏剧的内涵。

关键词:田汉;戏剧;主题;现代主义
I207.3
排斥物质文明是现代主义的思想特征。

现代主义站在生
命本体论的立场,思考世界与人类的前途,对人类文明的发展进行深刻的反思。

反对人们因过分追求物质上的富裕,满足自我的虚荣而忽略了内心的真实需求。

从人和社会的关系出发,认为每一个人都是社会的一部分,社会是由每一个人所的组成的,同时人又不能摆脱社会独立存在于任何一个空间,人和社会永远处在一个统一体当中。

但这并不代表说人和社会一直以来都是和谐共处的状态,相反地,人和社会常常处在某种不和谐的状态之中。

当人与社会的不和谐积攒到不可忍受的地步时,人必然要起来反抗社会。

在中国过去的
几千年封建社会中,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占据着统治的地们的理想。

当他们在追求理想时,往往过分强调物质,忽视了人们内心的需求,导致个体情难以被满足而感到内心的痛苦。

在田汉戏剧《获虎之夜》、《湖上的悲剧》等戏剧作品中均体现了这样的主题。

位,中国的农民都是个体生产者,吃饱穿暖,手头富裕是他1924 年1 月发表在《南国半月刊》第二期的《获虎之夜》
讲述了在辛亥革命后的一年冬天,长沙东乡仙姑岭边的一个乡山猎户魏福生家中发生的故事。

魏家是富农,只有独生女莲姑。

莲姑从小和表哥黄大傻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彼此都很喜欢对方。

不料黄大傻家生了变故,父母先后故去,家中遇到了火灾,房屋全部毁于
一旦,仅有的几亩地也被卖光还债了。

黄大傻失去了上学读书的机会,但却不愿意离家去学
门手艺,因为他思念表妹,不愿离开莲姑所居住的地方,于是他选择了住在庙里戏台下,过着讨饭的生活。

原本富农魏福生看到两人情投意合,曾亲口许婚,可是看到黄家如今家道中落,一贫如洗,立刻反悔,坚决不同意莲姑和黄大傻继续来往,并为女儿找到了门当户对的地主陈家,把女儿许配给了陈家三少爷。

莲姑在父亲的再三逼迫之下,应允了这门婚事。

黄大傻听说了此事,伤心欲绝,夜不能寐。

因为莲姑被父亲关在家中,不能出门,所以他每晚到她家附近的山
遥望着莲姑房间的灯光来慰藉自己的心灵。

不料有一天在山上不小心中了魏家埋伏在山上打虎的抬枪,受了重伤昏了过去。

当他被抬到了魏家,看到了日夜思念的恋人,二人含
情脉脉互诉衷肠。

莲姑看到黄大傻为了自己受??,生命危在旦夕,便执意要求看护他一晚上。

父亲坚决不同意,强行拆
散他们,并把女儿拖进后院毒打一顿,当莲姑发出一阵阵惨叫声时,黄大傻知道他们是再也不可能在一起了,为了莲姑不再挨打,他用猎刀深深的刺进自己的胸口结束了生命。

湖上的悲剧》这部独幕剧发表于1928 年《南国半月
刊》第五期,主人公富家小姐白薇和诗人杨梦梅自由相恋彼此一见钟情。

但是白父认为诗人地位低,与他家门第悬殊过大,强烈反对这桩婚事,另外给白薇选择了一个富家纨绔子弟包办婚姻。

白薇死活不同意,父亲也很无奈,便带她回了杭州。

她为了反抗这门包办婚姻,离家出走,投湖自尽。

外界都以为他已经死去,父亲也追悔莫及。

谁料她投湖后被渔夫救起,又得到了老仆的帮助,将她藏匿在湖边的一所房子里,从此隐姓埋名的生活。

杨梦梅错误的以为白薇已经死了,自己只能听父母之命结婚,但是在他心中,从来没有忘记过白薇,他想要创作一部作品,记载他们的生死爱情故事。

三年后杨梦梅来到这个素称闹鬼的房子里,朦胧间看到一女子飘然而过,翻阅了他写的那部作品,往日的情形又浮现在眼前,得知杨梦梅已另娶他人为妻,自己一直以来的念想瞬间化为了泡影,昔日
的恋人有了家室这个事实给了自己毁灭性的打击,重逢过后果断自杀。

这两部作品的主题都是反对追求物质文明,批判封建社
会父母讲究门当户对,给无辜的生命造成的不该有悲剧。

父母是这场悲剧的始作俑者。

在传统的封建制社会中,是宗法
血亲制,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社会活动,因此所有的生活都是在家长的专制统治下完成的。

每个家庭的家长就如同管理者
样,在自己的家庭中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尤其是父权文化主导下的社会,家长有权利决定家庭成员的婚姻大事,财产支配,家长的任何决定都不允许有质疑,家庭成员只有绝对的服从。

莲姑的父母担心莲姑嫁给一无所有的黄大傻,日后无法生存。

他们指望着姑娘嫁一个好人家,用金钱去说服莲姑,用亲情绑架着女儿。

他们赶制着女儿的嫁妆,冒着危险打虎,就是为了多添置点东西,以免女儿嫁到那边被婆家瞧不起,被妯娌嘲笑。

他们骨子里认定婚姻就应该门当户对。

如果将女儿嫁给黄大傻,就是害了她一辈子。

在封建社会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万万不能对抗的,父权是绝对不容质疑的。

他们只考虑自己的女儿未来的生活是不是有足够的物质保障,却硬生生隔断了莲姑与黄大傻的青梅竹马之情,莲姑被锁在家里不敢见黄大傻,他们从未过问过莲姑是否愿意嫁给他人,即使莲姑与这人从未相识。

他们虽然是为人父母,但是他们从未真正关心过自己的女儿喜欢什么,想要什么。

他们只是希望女儿衣食无忧,让他们后半辈子享享清福,也让邻居在闲聊中多一些羡慕的筹码。

他们心目中门当户对比女儿终身幸福重要,封建等级制度成为他们意识中的首要条件。

他们的虚荣心埋葬了两个年轻鲜活的生命,成为他们的牺牲品。

《湖上的悲剧》中白薇的父亲也是千般阻挠她与杨梦梅的婚事。

他很宠爱自己的女儿,把她送到北京念大学,为她选了一位世交家的少爷。

两家门当户对,自认为这门婚事对女儿再合适不过。

得知女儿去世后,自己特别后悔,四处打听着女儿的消息,常常让下人把女儿的房间打扫干净。

他比莲姑的父母有进步精神懂得反省自己的错误,不该当时阻止女
儿和诗人的恋爱。

可是他无法离开生活的社会,封建社会等级森严的观念依旧在他心中,他认为诗人是穷酸书生,飘忽不定,没有物质基础,无法成家立业,女儿跟着他只会颠沛流离,一生清苦。

他认为女儿应当嫁一个好人家,自己为她物色的人选才是最合适的。

女儿生性刚烈,为了自己的爱情,听从自己内心的召唤,也是对门当户对的反抗,用自杀的方式结束生命,向世人表明自己的意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