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现代主义戏剧情境的嬗变
从剧场幻觉到生活真实_现代_后现代主义戏剧对西方戏剧传统的消解

走近一个戏剧人借助田汉戏剧作品进入戏剧情境的嬗变(上)r——爱、美、艺术、民众艺术观及读解作品的入口

走近一个戏剧人借助田汉戏剧作品进入戏剧情境的嬗变(上)r——爱、美、艺术、民众艺术观及读解作品的入口田玲【摘要】借助《峨梵磷与蔷薇》,讲述如何从该作品的情境入手,抓住读解作品的入口,领略一个戏剧人如何借助田汉的戏剧作品,达到对戏剧情境领悟的嬗变.【期刊名称】《戏剧之家》【年(卷),期】2017(000)002【总页数】2页(P34-35)【关键词】戏剧人;戏剧作品;戏剧情境【作者】田玲【作者单位】广东文艺职业学院广东广州 511400;上海戏剧学院上海 20004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J805田汉、曹禺、郭沫若是中国现代戏剧三杰。
其中田汉由于是国歌的创造者而享誉国内外。
笔者一系列针对田汉先生的读解论文,缘起于恩师丁涛先生的《走近走进田汉》而做的读书笔记。
经过梳理该读书笔记,想给读者彰显一个戏剧人最重要的是如何从情境中进入作品本身,做到“六经注我”,而不是“我注六经”,从而达到如何读解戏剧作品,以及影视文学作品。
丁涛先生的《走近走进田汉》共分两章,经过梳理,笔者感到丁先生是从爱与艺术及爱、漂泊者与艺术这两组艺术形象来组建文本结构的。
第一章共分六节,前面两节是从田汉的身世和总的创作方向,以及他遭遇的偏见以及他自己的转向,来总起全篇的。
后面四节,老师分析了田汉关于爱与艺术这组形象的四个重要剧本,分别是《峨梵磷与蔷薇》《灵光》《薜亚罗之鬼》《获虎之夜》。
第二章共分五节,第一节分析了剧本《苏州夜话》《名优之死》;第二节分析了剧本《古谭的声音》《南归》《生之意志》《颤栗》;第三节是“漂泊者的哀歌”;第四节是“向社会问题的倾斜”;第五节在第一章的前两节和中间具体剧本的充分分析下,对田汉的创作主题、方向和转向做出了总结。
《峨梵磷与蔷薇》是田汉正式创作的第一部剧本。
据丁先生考证,这是田汉难得没有上演的剧本之一。
据丁先生考证,该剧被评价为“幼稚”的作品,形式上也被认为是模仿旧戏曲、旧小说的传奇剧,甚至田汉本人也这么认为。
近代西方戏剧文化的历史变革和影响

近代西方戏剧文化的历史变革和影响戏剧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形式,一直扮演着传递文化、传承思想的重要角色。
在西方文化中,戏剧的发展经历了多次历史变革,在不同历史时期对社会、文化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影响。
一、古希腊戏剧文化古希腊戏剧文化是西方戏剧文化的起源。
公元前5世纪的古希腊时期,戏剧在文化和艺术方面都达到了巅峰。
著名的剧作家艾斯奇罗斯、索福克勒斯和欧里庇得斯的作品,塑造了人类永恒的悲喜剧矛盾,成为后来戏剧发展的重要基石。
古希腊戏剧也培育了戏剧的文化价值,让戏剧成为一种代表文明和智慧的文化形式,强调戏剧的社会功能和人文价值。
它对后来的欧洲戏剧文化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二、文艺复兴时期的改革在文艺复兴时期,戏剧文化经历了一场彻底的变革。
文艺复兴时期是欧洲文化的重要时期,其中的艺术家和思想家追求人性的复兴,反对宗教教条和中世纪的理念,对戏剧文化的创新和突破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这一时期,意大利的喜剧已成为最受欢迎的演出形式之一。
莎士比亚的作品也在此时开始创作,他采用了古希腊神话和英格兰历史作为戏剧主题,展现人性的深邃与复杂。
这一时期的戏剧强调了戏剧的文学化和人性的复杂性,推动了后来戏剧文化的发展。
三、现代主义戏剧与戏剧革新20世纪初期,现代主义戏剧出现。
现代主义戏剧突破了传统戏剧形式和结构,大胆尝试了不同的表达方式,例如莎士比亚剧场中的意象主义、超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的作品等。
现代主义戏剧拓展了戏剧创作的思路,强调演员的表现力和审美形式的创新,使得戏剧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此外,现代主义戏剧也让观众的审美观念变得更加成熟,加深了大众对戏剧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这使得现代戏剧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更广泛的认可和接受。
四、影视产业的崛起在20世纪后半期,影视产业的崛起对戏剧文化也带来了深远影响。
电影和电视剧的制作技术和营销策略的快速发展,对观众带来了截然不同的艺术体验。
随着技术的不断提升,电影和电视剧的制作水平不断提高,社会观众观赏娱乐的方式也发生了重大转变。
高一语文重要知识归纳现代戏剧的演变与现实主义表现

高一语文重要知识归纳现代戏剧的演变与现实主义表现现代戏剧是戏剧创作的重要流派之一,它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描绘和批判,表达人们对于社会现象和人性问题的关注。
本文将归纳现代戏剧的演变以及现实主义表现。
一、现代戏剧的起源现代戏剧起源于19世纪末的欧洲,是对传统戏剧形式的一次革新。
在这个时期,社会出现了剧烈的变革,人们对于现实生活的关注也日益增加。
现代戏剧正是基于这一背景应运而生的。
二、自然主义自然主义是现代戏剧的第一个阶段,它强调真实地描绘现实生活和社会问题。
自然主义戏剧以浮夸夸张的手法揭示社会丑恶现象,使观众能够深刻地思考社会的困境和人性的扭曲。
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常常是被社会环境所压抑和扭曲的。
三、现实主义随着社会的进步,现实主义成为现代戏剧的主流流派。
现实主义戏剧以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为出发点,力求表现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问题的多样性。
这种戏剧形式多以日常生活为背景,通过真实的对话和情节展开,让观众能够产生共鸣,并思考当代社会中的各种问题。
四、现代主义进入20世纪后,现代主义成为现代戏剧的新潮流。
现代主义的特点是追求艺术的表现形式的革新,突破传统的戏剧形式,尝试新的表达方式。
现代主义戏剧多以意识流的方式呈现,探索人类内心的迷茫和矛盾。
这种戏剧形式更加强调艺术性和思想性,挑战观众的接受能力。
五、现代戏剧的意义现代戏剧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对于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思考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通过对社会现象和人性问题的刻画,现代戏剧可以引起观众的思考和共鸣,并推动社会进步和人类精神的提升。
六、现代戏剧在语文教育中的应用现代戏剧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在语文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通过阅读、演绎和讨论现代戏剧作品,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批判思维能力。
同时,通过戏剧表演的形式,学生可以感受到艺术的魅力,培养自信心和合作精神。
总结:现代戏剧是戏剧创作中的重要流派,它经历了从自然主义到现实主义再到现代主义的演变。
现代戏剧以其真实的表现生活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引起观众的共鸣和思考。
!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 西方戏剧的嬗变及特点

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西方戏剧的嬗变及其特点西方的戏剧,经过了古希腊古罗马时期、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古典主义时期和启蒙文学时期,以及十九世纪的浪漫主义时期等几个发展阶段,进入了约在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形成的现实主义发展阶段。
现实主义继承了文艺复兴、启蒙运动以来的进步文艺运动和创作经验,是一种提倡正视现实,真实具体地描绘现实生活的文艺思潮。
由于现实主义强烈的社会批判性,高尔基称之为“批判现实主义”。
这一时期的文艺创作,是旧现实主义的高峰,作家们在黑格尔的辩证法、费尔巴哈的“人体学说”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以及基督教的博爱精神的影响下,对当时的社会进行批判。
在戏剧方面,尤以易卜生创作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剧”影响最大,大大推动了欧洲戏剧的革新和发展。
现实主义戏剧的特点,主要是从现实生活中出发,真实具体的描写人们的生活、斗争和社会风貌,并着力显示出社会制度、传统思想和生活际遇对人物性格形成、发展的内在影响。
因而后期的批判现实主义戏剧尖锐地提出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社会问题。
另外,批判现实主义戏剧重视人物性格的具体描绘,它通过生活的变迁,细致地刻画出发展中的人物形象。
以挪威的剧作家易卜生影响最大,他创作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剧”,如《社会支柱》、《群鬼》、《玩偶之家》,还有《人民公敌》等等,这些剧本直接取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通过对资本主义各方面的描绘,无情地揭露了关于妇女地位、爱情、家庭、法律、道德等方面的弊端,如其《玩偶之家》中对资产阶级家庭生活的虚伪的揭露,提出了关于妇女地位、妇女解放的问题。
到了二十世纪初,现实主义戏剧跨入了现代主义发展阶段。
现代主义是对诸多具有反传统特征的文学流派的总称。
在这一时期,由于现代主义具有强烈的文化批判倾向,对人的生存状况和人的本质问题进行探索,突出地表现异化主题等思想特征,现代主义戏剧思考和关注得更多的是戏剧最本质的东西,即表演,而之前的戏剧基本都是剧作家的戏剧,戏剧活动以剧本语词为中心。
现代西方戏剧对戏剧传统的消解

现代西方戏剧对戏剧传统的消解作者:邹莉来源:《青年文学家》2012年第07期基金项目:重庆教育学院院级科研项目“现代西方戏剧主流作家作品研究”成果之一摘要: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中期的西方戏剧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
繁荣的戏剧实践对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传统戏剧提出了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 戏剧风格的整合化;2. 戏剧情节和语言的缺失;3. 戏剧表现手法的多样化;4. 戏剧主题的现实性, 现代戏剧艺术逐步引导人们更多地转向对现实世界的价值判断。
关键词:西方戏剧;戏剧传统;消解作者简介:邹莉(1977-)女,汉,籍贯:四川安岳,讲师,文学硕士,主要从事外语教学及外国文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I0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2)-07-0176-02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中期的西方戏剧发展势头迅猛,戏剧界出现了自然主义戏剧、象征主义戏剧、表现主义戏剧、存在主义戏剧、荒诞派戏剧等多种戏剧形式,各种戏剧的出现不仅突破了传统的戏剧观念,还创造了一些新的戏剧传统。
现代西方戏剧是西方经济、文化发展的产物,众多新的戏剧观念和形式极大挑战着自古希腊、罗马以来2000多年间的传统戏剧观念、戏剧形式,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现代西方戏剧的反传统表现作一概述,以期更好的理解现代西方戏剧作品中的价值表现。
1、现代戏剧风格的整合化随着现代西方戏剧的发展,现代剧作家认为戏剧形式取决于作品主题需要而不取决于传统,戏剧风格的整合是现代戏剧的常见现象。
比如阿瑟·米勒的《推销员之死》,其中既有现实主义的场景,也有表现主义的特征。
现代剧作家不会像古典作家那样始终坚持一种风格,以斯特林堡为例,斯特林堡的戏剧创作就融合了自然主义、表现主义、象征主义等特征。
现代的“戏剧”不再是传统的纯戏剧,他们反对生硬的模仿,反对不变的结构和剧场幻觉,他们认为传统戏剧总是在制造谎言和幻觉,总是企图掩盖生活的现实,使观众沉迷于虚假的幻象之中,因此现代戏剧试图以对剧场幻觉的颠覆来还原世界的真实面目。
二战后西方剧场的发展维度

二战后西方剧场的发展维度二战结束后,西方剧场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变革,其中包括剧场形式、内容和表现手法的多样化。
本文将从战后西方剧场的几个主要发展维度进行阐述,以展现西方剧场的多元化和丰富性。
一、现代主义剧场战后初期,现代主义在西方剧场中占据主导地位。
现代主义剧场追求对话剧的创新和革命,以突破传统剧目和舞台形式为目标。
它注重表现手法的实验性和独创性,追求意识流、抽象表达和非线性叙事等独特的艺术形式。
这一时期的代表性作品有塞缪尔·贝克特的《等待戈多》和欧内斯特·塞尔廷的《魔岛》。
二、戏剧现实主义随着时间的推移,现代主义剧场逐渐受到批评,人们开始呼吁回归戏剧的现实性和社会性。
戏剧现实主义在战后的西方剧场中崭露头角,它试图通过描绘社会现实和人类命运来引起观众的共鸣。
戏剧现实主义注重剧本的真实性和人物形象的深刻性,通过剧场中的社会和政治问题来反映当代社会的现实。
代表性作品有阿瑟·米勒的《推销员之死》和托尼·卡什纳的《幻影之家》。
三、政治剧场在冷战期间,政治剧场成为西方剧场中的一股重要力量。
政治剧场以政治和社会问题为题材,通过剧本和舞台表现来表达政治观点和社会批评,旨在唤起观众对社会问题的关注。
政治剧场的代表性作品有贝特尔特·布莱希特的《三姐妹》和托尼·库什纳的《安琪儿华滋》。
四、后现代主义剧场20世纪70年代以后,后现代主义剧场开始兴起。
后现代主义剧场试图颠覆传统剧场的规范和观念,以追求观众参与和互动、多媒体和非传统的表现手法为特点。
后现代主义剧场追求观众与演员之间的直接联系,通过破坏剧场的界限和固有结构,打破剧场和现实之间的隔阂。
后现代主义剧场的代表性作品有理查德·弗南斯的《贫民窟的米利瓦妮》和罗伯特·威尔逊的《海上月亮》。
五、多元文化剧场近年来,西方剧场逐渐呈现多元文化的趋势。
多元文化剧场试图反映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多样性和独特性,以打破传统剧场中的主导文化和价值观。
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

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西方戏剧的嬗变及其特点西方的戏剧,经过了古希腊古罗马时期、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古典主义时期和启蒙文学时期,以及十九世纪的浪漫主义时期等几个发展阶段,进入了约在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形成的现实主义发展阶段。
现实主义继承了文艺复兴、启蒙运动以来的进步文艺运动和创作经验,是一种提倡正视现实,真实具体地描绘现实生活的文艺思潮。
由于现实主义强烈的社会批判性,高尔基称之为“批判现实主义”。
这一时期的文艺创作,是旧现实主义的高峰,作家们在黑格尔的辩证法、费尔巴哈的“人体学说”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以及基督教的博爱精神的影响下,对当时的社会进行批判。
在戏剧方面,尤以易卜生创作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剧”影响最大,大大推动了欧洲戏剧的革新和发展。
现实主义戏剧的特点,主要是从现实生活中出发,真实具体的描写人们的生活、斗争和社会风貌,并着力显示出社会制度、传统思想和生活际遇对人物性格形成、发展的内在影响。
因而后期的批判现实主义戏剧尖锐地提出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社会问题。
另外,批判现实主义戏剧重视人物性格的具体描绘,它通过生活的变迁,细致地刻画出发展中的人物形象。
以挪威的剧作家易卜生影响最大,他创作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剧”,如《社会支柱》、《群鬼》、《玩偶之家》,还有《人民公敌》等等,这些剧本直接取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通过对资本主义各方面的描绘,无情地揭露了关于妇女地位、爱情、家庭、法律、道德等方面的弊端,如其《玩偶之家》中对资产阶级家庭生活的虚伪的揭露,提出了关于妇女地位、妇女解放的问题。
到了二十世纪初,现实主义戏剧跨入了现代主义发展阶段。
现代主义是对诸多具有反传统特征的文学流派的总称。
在这一时期,由于现代主义具有强烈的文化批判倾向,对人的生存状况和人的本质问题进行探索,突出地表现异化主题等思想特征,现代主义戏剧思考和关注得更多的是戏剧最本质的东西,即表演,而之前的戏剧基本都是剧作家的戏剧,戏剧活动以剧本语词为中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方现代主义戏剧情境的嬗变
现代主义戏剧,作为现代主义的一种文艺形式, 在思想层面上受到现代主义文艺思潮的影响,贯穿了从19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50年代半个多世纪的西方剧坛。
西方现代主义戏剧的发展是一个渐变的过程, 从标志着现代主义戏剧真正诞生的象征主义, 再经历了表现主义、存在主义、心理现实主义以及史诗剧之后, 截止到了现代主义戏剧的最后一个流派——荒诞派。
在此期间, 超现实主义、未来主义等流派虽然出现时间较短, 但也在现代主义戏剧中占据了一席之地。
本文的研究范围起于具有强烈象征主义色彩的易卜生的《群鬼》, 止于荒诞派贝克特的代表作品《等待戈多》。
这期间各个流派的戏剧观点均以悖逆传统的现实主义戏剧为主要动机, 各自的风格和特点迥异, 展现了现代主义戏剧独特的思想基础、美学风貌和表现方式, 具有深入研究的价值。
现代主义戏剧从人的非理性本质透视生活的真实, 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它超越了古典主义戏剧和现实主义戏剧的表现形式, 为西方戏剧的发展探索了一条从未触及的崭新道路。
本文拟以戏剧情境理论为切入点, 探寻西方现代主义戏剧情境嬗变。
戏剧情境是研究戏剧本体的重要理论, 在戏剧艺术创作中有着重要作用, 中外众多戏剧理论家都对其进行过不同侧面的研究。
西方现代主义戏剧表现出对以往戏剧传统的反叛和革新, 其戏剧情境较之传统的情境表现方式截然不同, 体现在现代主义戏剧各流派中更是风格迥异,从整体上来看呈现出一种嬗变的趋势, 流派间或互有影响, 或从自身角度有所变化, 勾连起了整个西方现代主义戏剧的发展脉络。
现代主义戏剧情境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并逐渐演化成为戏剧史长河中的一种标志性代表。
以此为突破
口来全面审视,
有助于我们更好的对西方现代主义戏剧进行研究, 对于当下的戏剧创作同样意义重大
全文一共分为四个部分,共十章。
第一部分, 绪论一章。
重点说明选题缘由、研究现状及研究思路和方法。
本章以西方现代主义戏剧情境的嬗变为主题进行研究的理由有三:一是通
过对现代主义戏剧及其流派的戏剧情境特征进行梳理和概括, 探寻现代主义戏剧情境嬗变的根源和表现, 可以让我们从一个新的角度对现代主义戏剧进行重新审视。
二是在创作实践和舞台表演领域,多数人对于情境的内涵认识程度不一, 这大大削弱了情境设置对于戏剧创作的功能。
把握现代主义戏剧情境的嬗变, 是重新解构现代主义戏剧创作的新方式, 对于当下的戏剧创作及未来发展具有实践意义。
三是自中国话剧诞生伊始, 已有百年的发展历程,但契合时代的佳作屈指
可数。
对于戏剧情境理论缺乏深入和细致的研究可以说是症结之一, 因此对于该理论的研究任重而道远。
第二部分, 用一章即第二章。
主要论证现代主义戏剧情境的概念及特征。
与传统戏剧相比较, 现代主义
戏剧各流派在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段上都风格迥异,均对传统戏剧形态予以否定, 都将传统戏剧情境对外部世界的极力审视和营造转移到人自身之中, 重在表现内部情境设计对于人物的影响。
在戏剧情境的表现上, 各流派多少互有承继,均体现出不同的变化特点。
通过分析现代主义戏剧情境的表现特征, 以及先前对于现实主义戏剧情境
研究的理论成果加以比较后, 对现代主义戏剧情境给出如下界定:现代主义戏
剧情境是指,在现代主义戏剧中, 以非理性、非逻辑戏剧理念为标准,通过一定
生活化的叙事手段和反传统的表现方式,挖掘人物内心,展示人物意识,引发观众思考, 揭示剧作主旨以反映现代人生存处境的戏剧环境。
“一定生活化”体
现为现代主
义戏剧家的创作虽也立足于表现现实,但同时也赋予了象征、荒诞等色彩,从总体
上来讲是不同于传统戏剧情境表现外在世界、重理性和逻辑的特点。
第三部分, 用七章即第二至第八章。
选取七位有重要影响的现代主义戏剧流派代表作家及其作品为研究对象, 集中分析论证现代主义戏剧情境创作表现, 具体展示其流程中的嬗变。
第二章论述象征主义戏剧情境, 并以易卜生戏剧为例。
象征主义戏剧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 是各种先进思想相互碰撞下所产生的现代主义戏剧中的第一个戏剧流派。
尽管当时现代主义戏剧才刚刚步入雏形, 仍是以现实主义为主流戏剧创作, 但象征主义的出现给当时西方的戏剧艺术带来了新的活力, 转变了传统的现实主义表现方式, 在戏剧情境的设置上有所变化。
易卜生的《群鬼》标志了现代主义戏剧的诞生, 他的创作善于创建思考性情境,设置复杂的前史以创造人物情境,探索了戏剧情境的发展。
第三章论述表现主义戏剧情境, 并以斯特林堡戏剧为例。
表现主义的诞生是现代主义戏剧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 它将戏剧的表现手法从象征主义所坚守的传统表现方式中解脱了出来, 创造出了新的表现形式。
表现主义戏剧情境渐渐从象征主义中充满意象的情境设置进一步演变为追求“梦”与“自我”的意识化情境。
斯特林堡最具代表性的, 是在表现主义框架
之下的“梦幻戏剧”。
他的作品善用梦境的意象设置丰富多变的戏剧情境, 在易卜生的基础上拓展了戏剧情境的表现力。
第四章以奥尼尔戏剧为例, 论述表现主义戏剧情境的另一种形式。
从表现手法上看奥尼尔与斯特林堡的作品虽都同属于表现主义戏剧的范畴, 但两者的区别十分明显。
在情境的设置方面, 他承续了之前象征的表现手法,情境中的意象多少带有象征的含义,但同时又具有干预意识,表现了更多的怪诞情境。
奥尼尔的作品擅长探究人的心理状态, 他的作品大多构建出一种内向性的、自我化的戏剧情境模式, 展现出一种全新的表现主义戏剧类型。
第五章论述心理现实主义戏剧情境。
以契诃夫戏剧为例。
心理现实主义戏剧是一种展现人的心理状态的现代主义戏剧, 由俄国剧作家契诃夫开创。
他在创作中沿用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 但在情境的设置上转而着力去营造人物的心理情境。
这是在现代主义戏剧情境展现人物心灵世界方面进一步深入探索的结果, 通过这种变化, 消解尖锐的外部冲突,回避外在的戏剧性。
他的心理现实主义戏剧代表了19世纪末欧洲心理剧的最高成就。
第六章论述“史诗剧场” 戏剧情境,以布莱希特戏剧为例。
“史诗剧场”又称为叙述体戏剧或叙事剧, 由德国戏剧理论家布莱希特创立。
他转变了传统的“亚里士多德式”的戏剧体系, 其作品中夹带鲜明的主观态度并努力破除传统戏剧情境所营造充满“幻觉”的戏剧情境。
他努力构建“间离”情境,以达到“冷视与思考”的效果, 令观众对周遭世界产生辩论的分析和判断,以此去尝试改变世界。
“间离”式的戏剧情境设置, 是在前人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明确的情境展现
形式, 构成了布莱希特戏剧情境建构的核心。
布莱希特戏剧情境中呈现的“陌生化效果”具有跨时代的创造性价值, 在现代主义戏剧各流派情境中影响很大。
第七章论述存在主义戏剧情境, 以萨特戏剧为例。
存在主义戏剧重在展现当时的人们对于生存状态的困惑。
萨特作为存在主义“境遇剧”的开创者,从存在主义哲学的角度创造出一种极端的戏剧情境, 表现了人们的生存境遇, 展现了其存在主义的“自由”和“选择”思想。
他把极限情境作为存在主义戏剧的重要命题, 在传统的现实主义的脉络中演变成一种独特的表现形式。
“境遇剧”突破了传统戏剧情境观点, 打破了“情境仅仅是为了塑造人物” 的观点,每一个情境的意义都不是单一的, 在舞台上同时呈现的更是多个情境。
第八章论述荒诞派戏剧情境, 以贝克特戏剧为例。
贝克特的《等待戈多》标志着荒诞派戏剧的出现。
荒诞派戏剧思想来自于对世界的直观体验, 被认为是现代主义戏剧这一时期的界限, 它架构了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之间的桥梁。
在戏剧情境的设置方面
,
贝克特继承了布莱希特“史诗剧场”情境的“间离”特点,但要求更为彻底, 力图营造荒诞的情境,用直喻手法弱化人物形象塑造、削弱事件的冲突, 从而破除戏剧幻觉, 并且排斥情感介入。
贝克特的创作并没有倒退回早于他之前的传统的感性戏剧模式, 而是在前人对于戏剧情境的实践基础上重新开辟了一条真正的具有合乎常态的挖掘内心的道路。
第四部分, 用一章即第九章。
主要阐述现代主义戏剧情境研究与中国话剧发
展的关系。
19世纪末, “话剧”作为“西方世界的舶来品”以其新锐的姿态进入国人的文化视野,发展至今已涌现了一大批具有浓郁中国特色的戏剧作品, 但在当下同样也遇到了困境。
西方现代主义戏剧情境的嬗变研究为今后我国的戏剧发展起到了很好的借
鉴作用。
一是西方现代主义戏剧情境作为先进的戏剧改革浪潮, 对我国的戏剧创作和改革具有参照意义。
二是由于国情的差异, 我国的戏剧创作和实践又有不同于西方国家的一面, 必须探索既符合我国现状又能适应潮流的戏剧创作模式。
三是我国的戏剧改革和创作面临着现代化和民族化的双重历史任务, 戏剧情
境的设置和应用将是解决好这一矛盾的关键。
只有积极学习西方先进的戏剧观念借鉴西方现代主义戏剧情境的嬗变, 立足民族的精神与特色,创建民族化的戏剧
情境,不断推陈出新,才能更好地建构有别于西方现代主义戏剧的中国特色现代话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