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汉戏剧文本主题中的现代主义倾向
田汉:中国“戏剧魂”

但是田汉依旧在艺术上坚持着自己的信念,“写心境”“写自我”,而且将这与“写现实”紧密结合。对于“新浪漫主义”的理解与运用渐次深刻而且成熟。《获虎之夜》就是一个极好的例证。《名优之死》则更是中国话剧一个难以逾越的高峰。《获虎之夜》写出了“超悲喜”的艺术之美的境界,正是大悲的结晶;《名优之死》则以非同寻常的办法写出艺术家内心独特的苍凉与悲怆。2008年,田汉基金会曾邀请一个由青年业余演员组成的民间剧社,演出田汉先生的剧作。其中就有《获虎之夜》和《名优之死》。在简陋的舞台,以最直白的方式和难免幼稚的表演,竟然让观众唏嘘落泪,落幕时刻,掌声骤起。这说明田汉的戏剧具有不会衰老的生命,说明今日的戏剧爱好者和观众,看得懂也需要田汉的“新浪漫主义”。自然,这也提醒我们,在继承现实主义优秀传统的同时,也要拓广各种艺术创作的流派,以丰富我们的话剧舞台,让观众来拥抱话剧。今日我们认真学习研究和继承田汉的戏剧观,这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吧。
“艺术鱼龙会”的演出自1927年12月17日至23日。演出虽然在极为简陋的条件下进行,却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奠定了田汉和一批同志创立自己的艺术学院的志向。后来,他们脱离上海艺术大学,成立南国艺术学院,后又将南国电影剧社,一并归入“南国社”,集合和培养出一大批中国现代戏剧运动和各种文艺的中坚力量。如陈白尘、吴作人等。(顺便提一句:1928年洪深加入南国社,在一次集会中,田汉、洪深等商议将“新剧”、“爱美剧”等,正式定名为话剧。)田汉提出“民众的戏剧”这一口号,遂于1928年4月利用春假率学生们做了一次“团体的西征”。一批充满浪漫情怀和青春活力的年轻人,自比法国影片《情天血泪》中巴黎拉丁区的波希米亚穷艺术家,自称波希米亚人,因为“他们什么都有,只是没有金钱;他们什么都没有,就是只有勇气”。在被称为Drama King(戏剧之王)的“大孩子”田汉的率领下出发了。男生一律西装兰绸领带,女生一律旗袍米色绸围巾,这班风华正茂的一群,巡游在春风细雨翠绿的江南,演出颇为浪漫的新剧,这是多么令社会惊诧而又引无数青年心仪的举动啊。他们在夜晚没有灯光的陋室,睡地铺、吃粗食,却一个个意气风发,慷慨而愉快。他们搅动了西子湖的宁静,让那沉睡在湖底的爱恨情仇都骚动起来。他们演出的剧目大多是田汉的作品或译作:《苏州夜话》《父归》《未完成的杰作》,田汉还在钢板上用铁笔直接在蜡纸上刻写出《湖上的悲剧》,立即搬上舞台。在“走向民众”的口号下,杭州、苏州、南京都留下他们的足迹。他们还南下广州,甚至下乡到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办的晓庄师范学校去演出。在“我们的生活,马上就是我们的戏剧”的观念下,田汉正一天天直面现实。他的戏剧正为广大的青年所喜爱。当杭州、苏州、南京夜的街头,有一组组青年看戏归来,高声朗诵剧中那诗意盎然的台词,当星月辉映他们被艺术激荡的目光,正是中国话剧史初始阶段最辉煌的风景。相信今日我们话剧界的所有同侪,心里都保有这不会褪色的画面。
田汉作品以及影响

田汉简介田汉(1898年3月12日—1968年12月10日),字寿昌,曾用笔名伯鸿、陈瑜、漱人、汉仙等。
话剧作家,戏曲作家,电影剧本作家,小说家,诗人,歌词作家,文艺批评家,社会活动家,文艺工作领导者。
中国现代戏剧的奠基人。
湖南长沙人。
生平多才多艺,著作等身。
早年留学日本,1920年代开始戏剧活动,写过多部著名话剧,成功地改编过一些传统戏曲。
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9年后田汉任职文化部戏曲改进局、艺术局局长。
文化大革命中被迫害致死。
1979年4月平反,在北京召开了隆重的追悼大会。
成就田汉一生从事于文艺事业,创作话剧、歌剧60余部,电影剧本20余部,戏曲剧本24部,歌词和新旧体诗歌近2000首。
其中《义勇军进行曲》经聂耳谱曲后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话剧代表作有《获虎之夜》、《名优之死》、《乱钟》、《回春之曲》、《丽人行》、《关汉卿》、《文成公主》及改编戏曲剧本《武则天》、《江汉渔歌》、《白蛇传》、《金鳞记》、《西厢记》、《谢瑶环》等。
《关汉卿》代表田汉话剧创作的最高成就。
京剧新歌剧戏曲合集新雁门关金钵记江汉渔歌田汉戏曲集武松与潘金莲情探新平剧田汉戏曲选白蛇传西厢记岳飞谢瑶环理论集书信集散文集回忆录文学概论抗战与戏剧三叶草田汉散文集影事追怀录爱尔兰近代剧概论文艺论集日记合集银色的梦南国社史略南国的戏剧田汉论创作蔷薇之路续银色的梦田汉早期的剧作主要在于宣扬个性,彰显五四运动中思想解放个性解放的精神。
他早期的作品一方面无情地揭露了当时社会以及传统势力剥夺人的自由与幸福的罪行,并随着创作历程的推进,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与表现也在不断加强;另一方面,又着力表现人们面对黑暗现实所产生的苦闷、思索以及对光明的热烈追寻,这一主题也贯穿在田汉所有剧作中,其中尤以《咖啡店之一夜》和《名优之死》为最。
《咖啡店之一夜》通过盐商之子李乾卿对纯真爱情的背叛与亵渎,揭示了带有浓厚封建主义色彩的资产阶级市侩的丑恶嘴脸,又通过白秋英与林泽奇的觉醒,体现了作者"由颓废向奋斗之曙光"的理想。
论田汉的话剧创作

论田汉的话剧创作黄献文内容提要:田汉早期的剧作充满着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三十年代田汉转向后的剧作则一直围绕着“阶级”和“民族”这两个母题展开,追求宣传性和鼓动效应,使其剧作的艺术性大打折扣。
田汉剧作的第三大特点是女性崇拜,他笔下的女性是其政治态度与美学理想的载体。
关键词:浪漫主义左倾意识女性崇拜在中国现代话剧史上,田汉不象郭沫若那样汪洋恣肆,怒涛汹涌,也不象夏衍那样沉潜蕴藉,没有曹禺剧作的丰腴深厚,也缺乏李健吾那样对人性的剖析和展示,但他有的是浪漫和热情,而正是这一点使他独树一帜。
读罢田汉的剧作,掩卷沉思,有三个特点最为突出:这就是浪漫情调、左倾意识和女性崇拜。
一在人们印象里,田汉就是浪漫的代名词。
他早期的剧作里充满了青春、爱情、异国情调、美丽的忧伤等属于浪漫主义范畴中的典型情愫。
而将这些归纳起来,可分为三个大的方面。
一、漂泊感。
在田汉早期剧作中,漂泊不仅是人物的生存状态,而且也是着意渲染的情调和反复吟唱的主题。
《南归》中那位流浪诗人来不知从哪儿来,去不知到哪儿去。
他回到战乱频仍的北国家乡,家人已在战火下家破人亡,他心爱的牧羊姑娘久等他不归已嫁了人,又忧伤地死去。
怀着破碎的情感与隐约的希望,他又漂泊到南方,寻找爱慕他的春姑娘,谁知姑娘的母亲已将其许人。
他只好背起行囊,弹着吉他,唱着忧伤的歌,继续漂泊。
《古潭的声音》中那个从未出场的女郎也“是个漂泊惯了的女孩”,南边、北边,黄河,扬子江,哪里都曾留过她的足迹,可是哪里也不曾留过她的灵魂,她的灵魂好像时刻望着那山外的山,水外的水,世界外的世界。
她刚到一个地方,心里早又做了到另一个地方去的准备。
《湖上的悲剧》中的诗人柳梦梅书剑飘零,四海为家。
在《乡愁》里作者借人物之口说:“我有时反羡慕一种‘万里一身轻’的流浪生活”。
《咖啡店之一夜》中那位在异国漂泊的俄国盲诗人更被诗化了。
田汉剧中的这种漂泊并非有什么现实的依据,完全是作者为了表达感情和渲染浪漫情调的需要,是少年时期不安分、渴慕远方的心性的体现,也是五四一代青年在彷徨中求索、在求索中彷徨心灵的艺术再现。
全国版“中国现代文学史”习题(答10)

第⼗章 1927~1937年的⽂学创作 ⼀、单项选择题1.B2.C3.C4.B5.B6.B7.A8.C9.B 10.B 11.A 12.B 13.C 14.D 15.B 16.A 17.D 18.C 19.C 20.A 21.B 22.A 23.D 24.C 25.B 26.A 27.C 28.C 29.A 30.B ⼆、多项选择题1.ABD2.ABCD3.ABCD4.ABCD5.BCDE6.BCD7.ACE8.ADE9.ABCDE 10.ACE 11.BCD 12.AB 13.AC 14.CE 15.ACE 16.CD 17.BCE 18.CE 19.ABC 20.BC 三、名词解释题 1.中国诗歌会:中国诗歌会1932年9⽉成⽴于上海,是⼀个左翼群众性的诗歌团体。
1933年2⽉创办机关刊物《新诗歌》旬刊(后改为半⽉刊、⽉刊)。
中国诗歌会诗⼈致⼒于探索诗歌⼤众化的途径,的贡献是努⼒追求新诗的民族化和⼤众化。
中国诗歌会在上海设总会,在北平、⼴州、青岛以及⽇本的东京等地设有分会。
诗⼈蒲风、穆⽊天、任钧、杨骚等主要发起者。
最有影响的代表性诗⼈是蒲风,诗集《茫茫夜》、长篇叙事诗《六⽉流⽕》等是他的代表作。
2.新感觉派⼩说:20年代末30年代初出现的“新感觉派”⼩说是中国现代派⽂学创作的⼀个组成部分。
“新感觉派”⼩说的根本特点是特别强调表现作家的主观感觉⽽不太注重对客观⽣活的真切描写。
刘呐鸥是“新感觉派”⼩说最初的尝试者,他创办于1928年9⽉的《⽆轨列车》半⽉刊,标志着中国“新感觉派”⼩说实践的开始。
他的短篇⼩说集《都市风景线》是现代中国第⼀部“新感觉派”作品集。
穆时英和施蛰存把“新感觉派”⼩说推向成熟和引⾝深⼊运⽤蒙太奇、⼈物⼼理分析等⼿法,凸现对现实⽣活的感觉和印象。
《上海狐步舞》、《梅⾬之⼣》等是他们的代表作。
3.国防戏剧运动:1936年初,当⽇本帝国主义加强⼤规模侵华、华北危机极为严重的时期,上海⽂艺界为积极响应中国共产党关于组织抗⽇民族统⼀战线的号召,促进⽂艺界的⼴泛的团结,更好地为抗⽇救亡运动服务,周扬等⼈提出了国防⽂学的⼝号,相应地也提出“国防戏剧”的⼝号 .以市民、学⽣和⼀般知识分⼦为主要对象的戏剧运动发⽣了根本变化,⼤批戏剧⼯作者组成流动剧队,⾛向农村、内地和前线。
现代文学一 简答题 知识重点

现代文学简答题知识重点乡土小说的贡献1、拓宽题材:从知识青年转向社会民众。
从关心个人理想、感伤、回忆,到关注社会现实。
2、手法写实:从主观抒情到客观写实。
讽刺、实地描写、细节刻画。
纠正旧小说简括叙述的遗留。
3、文化批判立场,国民性批判主题。
郁达夫“自叙传”抒情小说人物形象。
1、自叙传,表达自我情感:《青烟》《春风沉醉的晚上》借他者写自己:《银灰色的死》《采石矶》自叙传不是自传:不重情节结构,写情绪心理,才气和激情充溢,真切的感伤和忧愤。
常用手法:直书胸臆、自我解剖、长篇独白。
《沉沦》《薄奠》身世和弱国子民情结结合:与“五四”后青年的经济、婚恋苦闷和精神失落呼应。
2、“零余者” :真实感人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彷徨、弱小或被损害的小人物,与现实势不两立,以痛骂或变态行为反抗。
3、“时代病” :颓废变态的心理言行“五四”退潮后青年知识者的身心病态。
抗议黑暗的病态社会《沉沦》个性和自由为社会所不容而成忧郁症。
与祖国民族命运相连祖国的贫病是青年“时代病”的成因之一。
4、性描写:对生命、性格中情欲问题的正视和剖析。
5、感伤美:源于忧郁激愤:屈辱、贫病和不平。
大胆暴露、无顾忌的自虐自伤自悼的文字,富于情绪的感染力,激起巨大共鸣的感伤风格庐隐(文研会)作品的艺术特征:问题小说《一封信》《灵魂可以卖么》抒情小说《或人的悲哀》《丽石的日记》《海滨故人》。
叙写“五四”青年的情感世界关切新女性的命运、心态和历史。
纯“五四”式风格激切直露,笔调哀伤。
叹句,日记、书信,重视气氛,结构散漫。
鲁迅作品格式的特别1、情节结构模式:看/被看;离去—归来—再离去。
苍凉的绝望,对绝望的质疑、挑战和反抗。
2、创造新形式的先锋:《狂人日记》打破传统小说结构及叙事方式,两重叙述角度及反讽的结构。
《孔乙己》三层结构上外在的喜剧性和内在的悲剧性:孔乙己与酒客之“被看/看”;小伙计旁观并被看客同化的精神悲剧,隐含作者看。
《阿Q正传》对全知叙述的嘲弄,从有距离的观照到主体精神、生命体验的介入。
田汉的唯美主义倾向研究——以《名优之死》为例

田汉的唯美主义倾向研究——以《名优之死》为例田汉是中国当代文学艺术的杰出代表之一,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唯美主义倾向而闻名。
尤其是他的小说《名优之死》,描绘了一个充满遗憾和痛苦的人生境遇,透露出他对生命的渴望和追求的热情。
《名优之死》讲述了一个名叫明儿的女子悲惨的一生。
明儿出生于一个贫困的家庭,从小就展示出非凡的才华和美貌。
然而,由于社会的不公和个人的努力不足,她一直没有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
作者通过明儿的经历,揭示了社会对女性的歧视和压迫的残酷现实,以及个人命运的无奈和无助。
在小说中,田汉以细腻的文字描绘了明儿的内心世界。
明儿对艺术的追求,对美的热爱与呈现在她的一言一行中。
她美丽的容貌和动人的歌喉吸引了许多人的注意,但是她却很少得到真正的赏识和尊重。
她在表演中的全情投入和对舞台的热爱,让人感受到她的真诚和灵魂深处的渴望。
田汉通过明儿的艺术追求,展示出了对美的向往和追寻,同时也呼唤着人们对艺术和美的高度重视。
在小说中,田汉通过对明儿经历的描写,突出了生命的宝贵和短暂。
明儿在人生的旅途中所受的苦难和挫折,使她的幸福变得更加珍贵和无法承受之重。
她的一生悲苦而短暂,却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田汉通过明儿的命运,表达了对生命的珍视和对现实的思考。
他呼吁人们珍惜每一个瞬间,追求自己内心的追求,勇敢面对命运的挑战。
在《名优之死》中,田汉充满了对生命的赞美和慈悲之心。
明儿在一生中所经历的痛苦和困苦,让人深感她所承受的无尽的压力和痛苦。
然而,她却没有放弃对美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
她的美和艺术成为了她生命中唯一的寄托和力量源泉。
田汉通过明儿坚持不懈的追求和无私的奉献,传递出了对美和爱的无尽热爱和深深的敬意。
通过对《名优之死》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出田汉在作品中的唯美主义倾向。
他通过对明儿一生经历的描写,表达了对美的追求、对生命的珍视和对艺术的崇尚。
从她的一生中,我们可以看到田汉对人类存在的一种深刻思考和追问。
他试图通过小说中的情节和人物描写,呼唤人们对美和爱的关注,以及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和追求。
田汉:富有诗性

田汉倡导新浪漫主义,其出发点,绝不仅仅 是为了标榜一种纯艺术的方法,而恰恰在于 他看重作为一种思想方法的西方现代思潮, 对中国社会现实的积极影响,以及对于当时 的国度所具有的救亡与启蒙的作用。这样的 出发点,为田汉后来转向现实主义的文艺思 想埋下了伏笔,也使他的艺术风格中所呈现 的既浪漫又现实的双重特点露出了端倪。
艺界对唯美主义、象征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义、表现主义、佛罗伊德 的精神分析说、未来主义、超现实主义等现代主义 各流派的统称。二十年代相当多的作家都或多或少 地受过新浪漫派的影响,具有现代主义色彩的作品 曾经盛极一时。)
新浪漫主义究竟给田汉的戏剧思想带来哪些有益的 养料呢? 第一,新浪漫主义不受客观约束,在并不理想的现 实中‚寻出诗的美的新领域‛的审美趋向,使得田 汉的戏剧创作思想中出现了‚唯美主义‛的成分。 第二,新浪漫主义重主观、重抒情的特点,暗合了 田汉早期的诗意胸怀,因此,与他对艺术美的追求 相伴生的,则是他对戏剧所蕴含的诗的韵味的倚重。 在田汉的早期戏剧中,主观情绪色彩比较明显,诗 意的抒情氛围相当浓重,戏剧语言也出现了诗化的 特点。
一、源于新浪漫主义的现代戏剧观 二、凝结着东方艺术精神的戏剧美学范畴— —境界 三、艺术与现实的二元思想的倾斜 四、田汉的‚剧曲‛说及其意义
一、源于新浪漫主义的现代戏剧观 1916年至1922年,田汉在日本度过了为时不 短的留学生涯。 当时的日本,正处在打开门户,广泛吸纳西 方先进思潮的历史时期,在戏剧方面,则有 ‚新剧‛的崛起和发展。 1906年,莎士比亚研究家平内逍遥在早稻田 大学组织文艺协会,探讨与日本传统的歌舞 伎和木偶净琉璃迥然有别的西方演剧方式; 1909年,日本剧作家和戏剧研究家小山内薰 自欧洲归来,组成实验性的剧团——自由剧 场,上演了许多西方名剧。
论田汉戏剧的唯美主义追求与实践理性品格

论田汉戏剧韵唯美主义蓬求与实践理Ⅱ生品格口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吕静摘要:本文认为在“转向”之前。
造成田汉“两元”的见解的原因在于他内心的唯美主义艺术追求与实践理性精神复杂纠葛。
三十年代的“转向”,也是他基于社会现实考虑,本着实践理性的选择.暂时隐蔽了艺术的唯美追求而奔赴社会运动的战场。
关键词:田汉;唯美艺术现:社会运动;实践理性田汉在《我们的自己批判》中说,“我对于社会运动与艺术运动持着两元的见解。
即在社会运动方面很愿意为第四阶级而战.在艺术运动方面却仍保持着多量的艺术至上主义。
”社会运动和艺术运动是田汉毕生事业最重要的两个方面。
社会运动与艺术运动之间似乎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从田汉的话语中我们也可以读出他对这二者之间分离的关系的看法。
然而我们考察田汉为什么能在追求唯美艺术的同时为社会运动而奔走.或者何以会在为民众而战的信念下仍走着艺术至上主义的道路.我们就会发现.田汉在传统与现代之间走了一条知识分子的理性实践之路。
一、悲剧性、唯美的艺术本质观田汉早期的作品如《梵瑗磷与蔷薇》及翻译王尔德的戏剧《莎乐美》,都有着显的感伤、唯美、和意念的艺术成分。
正如在写给左舜生的一封信中所说,自己在《梵硪磷与蔷薇》一剧中“所写的人没有一个没有情的.其实社会上并不如此”。
田汉的这种艺术品格在旧戏渐衰,新兴的话剧尚未发展完善的二十年代初期.现出其独异的艺术色彩。
这种艺术呈现都源自于田汉所受到的艺术影响及其对艺术本质的理解。
田汉从小就受到了传统戏曲的影响.幼年时看戏的经历对他后来的艺术修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田汉天资聪颖.且对戏剧有着天生的迷爱.所以很小时候他就能在看戏之后模仿唱戏。
他还在15岁时将京剧《三娘教子》改编为《新教子》,充分说明田汉小时候对戏剧的关注与学习。
所以田汉的戏剧从一开始就不是生活的平白的搬演.而是有着高于生活的美的追求.田汉对于艺术的本质自觉的认识。
求学过程中田汉接触了很多外国戏剧和剧作家。
他崇拜莎士比亚.第一个将莎士比亚的剧作翻译成中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田汉戏剧文本主题中的现代主义倾向
摘要:从现代主义的特征入手探究田汉戏剧文本主题中的现代主义倾向,作者所处的时代原因探讨她笔下人物悲剧的缘由,现代主义作品的价值,更进一步理解戏剧的内涵。
关键词:田汉;戏剧;主题;现代主义
I207.3
排斥物质文明是现代主义的思想特征。
现代主义站在生命本体论的立场,思考世界与人类的前途,对人类文明的发展进行深刻的反思。
反对人们因过分追求物质上的富裕,满足自我的虚荣而忽略了内心的真实需求。
从人和社会的关系出发,认为每一个人都是社会的一部分,社会是由每一个人所的组成的,同时人又不能摆脱社会独立存在于任何一个空间,人和社会永远处在一个统一体当中。
但这并不代表说人和社会一直以来都是和谐共处的状态,相反地,人和社会常常处在某种不和谐的状态之中。
当人与社会的不和谐积攒到不可忍受的地步时,人必然要起来反抗社会。
在中国过去的几千年封建社会中,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占据着统治的地位,中国的农民都是个体生产者,吃饱穿暖,手头富裕是他们的理想。
当他们在追求理想时,往往过分强调物质,忽视了人们内心的需求,导致个体情难以被满足而感到内心的痛
苦。
在田汉戏剧《获虎之夜》、《湖上的悲剧》等戏剧作品中均体现了这样的主题。
1924年1月发表在《南国半月刊》第二期的《获虎之夜》讲述了在辛亥革命后的一年冬天,长沙东乡仙姑岭边的一个乡山猎户魏福生家中发生的故事。
魏家是富农,只有独生女莲姑。
莲姑从小和表哥黄大傻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彼此都很喜欢对方。
不料黄大傻家生了变故,父母先后故去,家中遇到了火灾,房屋全部毁于一旦,仅有的几亩地也被卖光还债了。
黄大傻失去了上学读书的机会,但却不愿意离家去学一门手艺,因为他思念表妹,不愿离开莲姑所居住的地方,于是他选择了住在庙里戏台下,过着讨饭的生活。
原本富农魏福生看到两人情投意合,曾亲口许婚,可是看到黄家如今家道中落,一贫如洗,立刻反悔,坚决不同意莲姑和黄大傻继续来往,并为女儿找到了门当户对的地主陈家,把女儿许配给了陈家三少爷。
莲姑在父亲的再三逼迫之下,应允了这门婚事。
黄大傻听说了此事,伤心欲绝,夜不能寐。
因为莲姑被父亲关在家中,不能出门,所以他每晚到她家附近的山上遥望着莲姑房间的灯光来慰藉自己的心灵。
不料有一天在山上不小心中了魏家埋伏在山上打虎的抬枪,受了重伤昏了过去。
当他被抬到了魏家,看到了日夜思念的恋人,二人含情脉脉互诉衷肠。
莲姑看到黄大傻为了自己受??,生命危在旦夕,便执意要求看护他一晚上。
父亲坚决不同意,强行拆
散他们,并把女儿拖进后院毒打一顿,当莲姑发出一阵阵惨叫声时,黄大傻知道他们是再也不可能在一起了,为了莲姑不再挨打,他用猎刀深深的刺进自己的胸口结束了生命。
《湖上的悲剧》这部独幕剧发表于1928年《南国半月刊》第五期,主人公富家小姐白薇和诗人杨梦梅自由相恋彼此一见钟情。
但是白父认为诗人地位低,与他家门第悬殊过大,强烈反对这桩婚事,另外给白薇选择了一个富家纨绔子弟包办婚姻。
白薇死活不同意,父亲也很无奈,便带她回了杭州。
她为了反抗这门包办婚姻,离家出走,投湖自尽。
外界都以为他已经死去,父亲也追悔莫及。
谁料她投湖后被一渔夫救起,又得到了老仆的帮助,将她藏匿在湖边的一所房子里,从此隐姓埋名的生活。
杨梦梅错误的以为白薇已经死了,自己只能听父母之命结婚,但是在他心中,从来没有忘记过白薇,他想要创作一部作品,记载他们的生死爱情故事。
三年后杨梦梅来到这个素称闹鬼的房子里,朦胧间看到一女子飘然而过,翻阅了他写的那部作品,往日的情形又浮现在眼前,得知杨梦梅已另娶他人为妻,自己一直以来的念想瞬间化为了泡影,昔日的恋人有了家室这个事实给了自己毁灭性的打击,重逢过后果断自杀。
这两部作品的主题都是反对追求物质文明,批判封建社会父母讲究门当户对,给无辜的生命造成的不该有悲剧。
父母是这场悲剧的始作俑者。
在传统的封建制社会中,是宗法
血亲制,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社会活动,因此所有的生活都是在家长的专制统治下完成的。
每个家庭的家长就如同管理者一样,在自己的家庭中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尤其是父权文化主导下的社会,家长有权利决定家庭成员的婚姻大事,财产支配,家长的任何决定都不允许有质疑,家庭成员只有绝对的服从。
莲姑的父母担心莲姑嫁给一无所有的黄大傻,日后无法生存。
他们指望着姑娘嫁一个好人家,用金钱去说服莲姑,用亲情绑架着女儿。
他们赶制着女儿的嫁妆,冒着危险打虎,就是为了多添置点东西,以免女儿嫁到那边被婆家瞧不起,被妯娌嘲笑。
他们骨子里认定婚姻就应该门当户对。
如果将女儿嫁给黄大傻,就是害了她一辈子。
在封建社会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万万不能对抗的,父权是绝对不容质疑的。
他们只考虑自己的女儿未来的生活是不是有足够的物质保障,却硬生生隔断了莲姑与黄大傻的青梅竹马之情,莲姑被锁在家里不敢见黄大傻,他们从未过问过莲姑是否愿意嫁给他人,即使莲姑与这人从未相识。
他们虽然是为人父母,但是他们从未真正关心过自己的女儿喜欢什么,想要什么。
他们只是希望女儿衣食无忧,让他们后半辈子享享清福,也让邻居在闲聊中多一些羡慕的筹码。
他们心目中门当户对比女儿终身幸福重要,封建等级制度成为他们意识中的首要条件。
他们的虚荣心埋葬了两个年轻鲜活的生命,成为他们的牺牲品。
《湖上的悲剧》中白薇的父亲也是千般阻挠她与杨
梦梅的婚事。
他很宠爱自己的女儿,把她送到北京念大学,为她选了一位世交家的少爷。
两家门当户对,自认为这门婚事对女儿再合适不过。
得知女儿去世后,自己特别后悔,四处打听着女儿的消息,常常让下人把女儿的房间打扫干净。
他比莲姑的父母有进步精神懂得反省自己的错误,不该当时阻止女儿和诗人的恋爱。
可是他无法离开生活的社会,封建社会等级森严的观念依旧在他心中,他认为诗人是穷酸书生,飘忽不定,没有物质基础,无法成家立业,女儿跟着他只会颠沛流离,一生清苦。
他认为女儿应当嫁一个好人家,自己为她物色的人选才是最合适的。
女儿生性刚烈,为了自己的爱情,听从自己内心的召唤,也是对门当户对的反抗,用自杀的方式结束生命,向世人表明自己的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