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话剧成熟期20世纪30年代左翼戏剧田汉的戏剧活动和创作(精)

合集下载

田汉先生简介与作品

田汉先生简介与作品

田汉先生简介与作品田汉出身贫民家庭,多才多艺,著作等身。

早年留学日本,1920年代开始戏剧活动,写过多部著名话剧,成功地改编过一些传统戏曲。

少年时代受到谭嗣同、陈天华、黄兴等人和南社诗人、舅父易象的影响,具有反帝爱国志向。

1912年就读于长沙师范学校。

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16年得易象之助,东渡日本,考入东京高等师范学校。

1919年,在东京加入李大钊等组织的少年中国学会,开始发表诗歌和评论。

翌年,创作了剧本《环珴璘与蔷薇》、《咖啡店之一夜》。

1921年,与郭沫若、成仿吾等组织创造社,倡导新文学。

1922年回国,受聘于上海中华书局编辑所。

1924年,田汉与妻子易漱谕创办《南国半月刊》,发表独幕悲剧《获虎之夜》,上海各学校竞相上演。

此后,先后在长沙第一师范学校、上海大学、大复大学任教。

1926年,在上海与唐槐秋等创办南国电影剧社,编导拍摄《到民间去》,未竟。

1927年秋,任上海艺术大学文学科主任,不久被推举为校长,编写了话剧《苏州夜话》、《名优之死》等。

年底,会同欧阳予倩、唐槐秋、周信芳,高百岁等举行“鱼龙会”演出,影响颇广。

1928年,与徐悲鸿、欧阳予倩组建南国艺术学院,田汉任院长兼文学科主任。

同年秋,成立南国社,确定“团结与时代共痛痒之有为青年,作艺术上之革命运动”的宗旨。

南国社青年走向社会,以狂飙精神推进新戏剧运动,曾多次到南京、杭州、广州等地演出。

同一时期,田汉主蝙了《南国月刊》,写作了《古潭的声音》、《颤栗》、《南归》、《第五号病室》、《火之跳舞》、《孙中山之死》、《一致》等剧本和一系列关于戏剧运动的文章。

1920~1929年田汉的早期戏剧活动,对中国新兴话剧的奠基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戏剧文学方面,他的创作彻底摆脱了“文明戏”的影响,吸取了中国戏曲和欧美戏剧的精华,使中国话剧作品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形式走向新的高度。

《获虎之夜》和《名优之死》就是这个时期的高峰之作。

他创建的南国社,是最早具有专业性质的话剧团体之一,它把话剧由校园推向了社会,对话剧的普及和戏剧运动的开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和带头作用。

中国现代戏剧的发展历程

中国现代戏剧的发展历程

中国现代戏剧的发展历程1、新兴话剧的萌芽--文明戏(1899一1918)中国戏剧概念的产生是学习西方戏剧理论的结果。

中国近代学者王国维较早地使用了戏剧概念,并与戏曲区分开来。

严格地说,中国戏剧发端于话剧。

中国新兴话剧萌芽于戊戌变法(一八九八年)至辛亥革命(一九一一年)年间。

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影响下,伴随着传统戏曲的改良和文明戏的崛起中国戏剧迈出了从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转变的第一步。

在当时盛行日本的新派剧影响下,一部分爱好文艺的留学生于一九○六年底,在东京成立了春柳社。

这是一个以戏剧为上的综合性艺术团体。

春柳社的发起人为李叔同和曾孝谷。

欧阳予倩、陆镜若也相继加入,并成为该社的主要领导者。

不久,演出了法国小仲马的《茶花女》第三幕。

接着在一九○七年六月初,经过扩充后的春柳社,又在东京本乡座戏院演出了根据林纾、魏易的同名翻译小说由曾孝谷改编的大型剧本《黑奴吁天录》。

这是第一出由中国人创作演出的话剧,也标志着文明戏的正式开端。

一九○七年秋,上海出现了由著名的新剧活动家王钟声领导的春阳社,以及第—所新剧教育机构—通鉴学校。

震惊中外的辛亥革命将文明戏推向了高潮时期。

这种新生的话剧形式以其迅速反映现实的特长,有力地配合了现实斗争。

在文明戏高潮时期,众多的剧团中,最重要和最有影响的是任天知创办并领导的进化团。

一九一四年以后辛亥革命随着其果实被哀世凯之流窃取而归于失败,文明新戏也从鼎盛走向衰落。

对后期文明戏的转变起直接影响作用的是郑正秋组织的新民社。

2、现代戏剧观念的确立与新兴话剧的发展(1918-1929)胡适的《终身大事》发表于一九一九年三月《新青年》第六卷第三期,同南开学校新剧团的《新村正》一起,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的话剧剧本。

它们已经脱离了话剧的早期形式—文明戏。

一九二一年三月,第一个“爱美的”戏剧团体在上海成立,五月,它创办了新文学运动中第一个专门性的戏剧杂志—《戏剧》。

最初的成员除发起人和主持者汪仲贤外,尚有沈雁冰、郑振铎、陈大悲、欧阳予倩、熊佛西、徐半梅等,共十三人。

田汉:他的人生就是“一部中国现代戏剧史”

田汉:他的人生就是“一部中国现代戏剧史”

田汉:他的人生就是“一部中国现代戏剧史”田汉不愧为融汇中西的话剧大家,是“中国的戏剧魂”。

他的人生就是“一部中国现代戏剧史”,他努力“把话剧转化为富有民族特色的艺术,促成了话剧民族品格的形成,标志着中国现代话剧的确立”。

田汉:探索中国戏剧现代转型的民族艺术家田汉,作为中国现代戏剧的奠基者和开拓者,被誉为“中国易卜生”的戏剧诗人,一生创作了百余部艺术作品,戏曲、话剧、电影等均有佳作。

田汉始终在现代性艺术的追寻中深入探求中国戏剧的改革与拓展,在民族性风格的延续下不断挖掘民间戏剧的内质与魅力,以独特的写作风格、精进的研究态度、浓郁的创作激情,在中国戏剧现代转型的探索之路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田汉可谓与戏剧相伴终生。

他对戏剧的情有独钟与儿时的耳濡目染关系甚大。

田汉从小酷爱地方戏曲,一有机会就去看戏,4岁时他就创作了第一部戏曲作品《新教子》,虽不成熟,但所有这些积淀为他日后坚定地走上戏剧艺术道路,并致力于中国传统戏剧的改革奠定了兴趣与深厚的根基。

田汉早年参加过学生军,亲眼目睹了中国社会现实的动荡和黑暗,积累了许多创作素材。

后留学日本期间,他表现出了对戏剧的无比痴迷,并全身心地投入到创作中。

回国后,他积极创办《南国》月刊、南国剧社和南国艺术学院,对中国戏剧运动和创作倾注了满腔热情与极大的心血,并体现出理性的见解和深刻的思索。

一方面,在中国戏剧的探索与实践过程中,田汉始终执守着对艺术的清晰认知和自觉追求,主动借鉴莎士比亚、易卜生等西方戏剧大师以及当时流行的象征主义、表现主义等文艺流派的思想精髓,在早期作品中揉入现代性艺术因子,为其独特的戏剧风格刻下了烙印。

另一方面,他力求在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戏曲民族性的基础上,更新其主旨内容,摒弃其形式,特别是融入与时代特征和中国生活相契合的现实主义要素,使中国戏曲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

田汉作品《获虎之夜》剧照在田汉看来,中国戏曲“不独不能和我们的时代和生活共步调,甚至根本不反映我们的生活,何论我们的愿欲与苦闷”。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国左翼戏剧运动简评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国左翼戏剧运动简评

念 的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起草并通过了 《 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最近行动纲领》。 《 纲领》要求剧联应采取各种
演 出形 式 “ 领 导无 产阶 级 的演 剧的剥 削及 与 外 国金融 资本 紧 相勾 结 的
中国商业高利贷资本底榨取之下中国小农经济底急剧的破产,指示他们彻底反帝 国主义,反豪绅地主资产阶级的
神州民俗????年第???期群文活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国左翼戏剧运动简评兰天瑛?广东省文化馆广东广州????????摘要???????????年代?残酷的政治斗争和激烈的文化碰撞促成了中国左翼戏剧的产生和发展?成为整个中国现代戏剧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神州民俗 2 o 1 3 年第 2 1 1 期
群文活 动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国左翼戏剧运动简评
兰天瑛
( 广 东省 文化馆 广东 广州 5 1 0 0 8 0 )
[ 摘
要 ]2 0 -  ̄ ' - ¥ E 3 0 年代 ,残酷的政治斗争和激烈 的文化碰撞促 成 了中国左翼戏剧 的产生和
发展 ,成为整个 中国现代戏剧 史上 的一个 重要里程碑 。左翼戏剧运动催生 了优秀 的作 品,也 由于 其局限带来 了消极的影响。 [ 关键词 ]左翼戏剧 革命文学
历史剧 《 赛金花》、 《 自由魂》著名话剧 《 上海屋檐下》,都贯注着对社会现实 问题的强烈关切 。田汉的 《 梅
雨》、 《 暴 风 雨 中 的七 个 女 性 》 力 图探 讨 在 民族 解 放 斗 争 中青 年 男 女 精 神世 界 的变 化 ,洋 溢 着 时 代 的 战斗 气 氛 。此 外 如 田汉 的 《 名 优之 死 》 、 欧阳 予倩 的 《 车 夫 之 家 》、 《 买 卖 》则 在各 类 人物 命运 的悲苦 中揭 露 了中 国 社会 种种 黑 暗丑 恶 的侧 面 。 ” 左 翼戏 剧运 动 虽然 取得 了成 就 , 但 是 由于 其局 限 性也 带来 了消 极影 响 。 1 、现 实 主义 题材 其 实 , 中国戏 剧 的现 实 主义 传 统 ,是 从五 四时期 胡适 大 力倡 导 “ 易 卜 生 主义 ”就 开 始 的 。五 四 时期 的现 实

田汉简介

田汉简介

+
蔷薇之路(日记) 1922年5月,上海,泰东图书局 咖啡店之夜(戏剧集) 1924年12月,中华书局 翠艳亲王(无声电影剧本) 1925年,光华书局 银 色的梦(随笔) 1928年,中华书局 续银色的梦(随笔) 1928年, 中华书局 南国的戏剧(论文集) 1929年7月,上海,萌芽书店 爱尔兰近代剧概论(论 著) 1929年7月,上海,东南书店 田汉戏剧集 1934年,现代书局 回春之 曲(剧集) 1935年5月,普通书店 田汉选集(戏剧诗歌集) 1936年,万象书 店 田汉散文集 1936年8月,上海,今代书店 田汉剧作选 1936年10月,上 海,仿古书店 黎明之前(剧集) 1937年3月,北新书局 抗战与戏剧(论 文集) 1937年月日2月,长沙商务印书馆 岳飞(四十四场新平剧) 1940年, 桂林白虹书店 田汉代表作(戏剧散文诗歌集) 1941年,三通书局 秋声赋 (五幕话剧) 1944年1月,桂林文人出版社 田汉选集(戏剧诗歌集) 1947年9 月,中央书店 白蛇传(十五集京剧) 1955年,作家出版社 田汉剧作选 1955年2月,人民文学出版社 名优之死(三幕话剧) 1957年8月,中国戏剧出 版社 西厢记(六场京剧) 1959年5月,中国戏剧出版社 关汉卿(十三场 话剧) 1959年6月,中国戏剧出版社 月光曲(剧集) 1959年9月,人民文学出 版社 田汉选集(戏剧集) 1959年月11月,人民文学出版社 田汉戏曲选 (二卷本) 1981年1月,湖南人民出版社 田汉文集(16卷本) 1983年,中国 戏剧出版社
+
田汉的家乡长沙县是湘戏、影子戏盛行的地方。田汉从五六岁时起, 就经常骑在叔叔们肩上,赶十几二十里地去看庙台戏,他每次看戏回家。参 加学生军后,当时军人看戏不要钱,他便时常到“三尊炮”去看京戏,在一些舞台处理方式。而此时传统的折子戏《三娘教子》激发了他的创 作灵感,于是他根据这部戏改写产生了他的处女作《新教子》。剧本发表在 当时的《长沙日报》上,而田汉这年只有13岁。

19.30年代戏剧

19.30年代戏剧

二、李健吾(1906-1982)与戏剧艺术的探索

导致了一场不可避免的生死搏斗,斗争经 历了几个回合,在青年农民带领下,粉碎 了周乡绅企图用软功瓦解中老年农民拆桥 意志的诡计,批驳了只代表地主利益的法 官的一面之辞,周乡绅对贫苦农民施暴更 激起群众愤怒,最终齐心协力拆了五奎桥。 五奎桥被拆毁,象征着在农民团结反抗下 地主豪绅威势 的崩溃,具有深刻意义。
《青龙潭》(四幕剧)

该剧反映了农民的迷信思想,用意虽然积 极,但因为具体描绘时意念含混,所以引 起了一些争议。作品对农民的心态刻画细 腻、但艺术成就却不如上两部。

《农村三部曲》的创作,显示出洪深的创 作思想已经从《赵阎王》时的社会问题剧 转向了政治宣传剧,这也是30年代初期左 翼剧坛的一个趋势。他把"应求对社会说一 句有益的话",作为剧作成败的关键,并积 极倡导国防戏剧,洪深的《走私》《咸鱼 主义》在当时反响强烈,其戏剧创作思维 侧重于理性化,并明显受到了左翼政治宣 传剧的影响。

二、洪深(1894-1955)及其“农村三部曲“


1、生平及创作 中国到外国专攻戏剧的第一人 “中国话剧的三个奠基人 ”之一

基本内容:以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着力 描写贫富不均,军阀混战,农村破产,抗 战风云,反帝爱国等具有现实意义的题材, 表达具有时气息的主题。



《农村三部曲》 : 独幕剧《五奎桥》 三幕剧《香稻米》 四幕剧《青龙潭》
第三节 夏衍和李健吾的剧作
一、夏衍与戏剧民族化的努力 1、生平 原名沈乃熙,字端轩(端先), 中国共产党员,左翼作家联 盟和左翼戏剧家联盟成员, 中国左翼文化运动的领导者 之一。戏剧、电影、散文、 杂文、随笔、政论、报告文 学、翻译等诸多领域成果颇 丰。

话剧发展简史

话剧发展简史

话剧发展简史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一、中国话剧的起源话剧是泊来的西方戏剧品种,较之源远流长的中国戏曲艺术,它则是后起之秀,伴随着中国社会走向现代的历史进程,被中国人引进的西方艺术形式,这种艺术形式被中国人不断地吸纳和改造,从而实现了创造性的转化。

中国话剧有别于中国传统戏曲,它不以歌舞演故事,而是以对话、形体动作和舞台布景创造真实的舞台视觉。

但在艺术精神上,同中国的传统戏曲乃至中国的文学艺术建立了内在而深厚的联系。

它已经把一种外来的艺术形式转化具有现代性和民族特色的中国戏剧样式,成为中华民族文学艺术的组成部分。

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西方戏剧是涌入中国之时,中国传统的戏曲也经历着变革思潮的冲击,掀起一股戏曲改良的热潮,遂有了“时事新戏”,已溶入了话剧的形式。

1899年,上海圣约翰书院的中国学生编演了一出名为《官场丑史》的新戏,演出方式同传统经曲迥然不同,其中一些情节是从传统戏曲中化用过来,为后来以文人演剧活动奠定了基础。

所以,人们把学生演时事新剧作为中国早期话剧的先驱。

二、中国话剧的萌芽改良的中国戏曲,虽对西方戏剧有所借鉴,但还不是真正的话剧。

学生演剧,虽有些接近话剧,也只能看作是中国话剧的准备,一般戏剧史学家把1907年春柳社在东京上演的《茶花女》和《黑奴吁天录》作为中国话剧史开端的标志。

李叔同、欧阳予倩诸人创办的春柳社于1907年春,在东京演出了法国小仲马的名剧《茶花女》的第三幕,获得了在东京的中外人士的称赞。

他们的演出“全部用的是口语对话,没有朗诵,没有加唱,还设有独白、旁白”。

这种演出形态,可以说已是话剧。

不久,又演出了根据斯托夫人的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改编的话剧《黑奴吁天录》。

此剧在内容上很有现实性,采用分幕方法,以及对话的动作演绎故事的特点,有接近生活真实的舞台形象,确立了中国前所未有的新剧形态,即后来才定名的话剧艺术形态。

三、文明戏的脚印文明戏是当时中西文化的激烈碰撞中的产物,是中国话剧的一种“不中不西,亦中亦西,不新不旧,亦新亦旧,杂糅混合的过渡形态”。

30年代戏剧

30年代戏剧

30年代话剧运动概述1、兴起原因2、戏剧团体①国统区:无产阶级戏剧运动3、特点:广场剧:(民间化、大众化)②苏区(解放区):红色戏剧运动1、特点:①+②=③→“国防戏剧”(1936年提出)2、代表作家:田汉、洪深3、剧作:“好一计鞭子(《三江好》、《最后一计》、《放下你的鞭子》)1、兴起原因:剧场剧:(职业化、商业化)曹禺、夏衍——思想性、艺术性、商业性完美结合。

2、代表作家李健吾、袁牧之——不追求对现实生活的反映,醉心于人性的剖析,着重于戏剧艺术的探索。

曹禺--—中国现代话剧艺术的高峰与成熟标志——教案P116;讲义下P78重点:周朴园、蘩漪形象p229-230 曹禺剧作的艺术成就及其对我国现代戏剧的贡献p240-242一、生平及创作青年时期的曹禺(一)早年的家庭生活对曹禺后来的戏剧创作的重要影响(二)中学时代的戏剧演出实践(三)大学时代融汇中西的戏剧研究(四)戏剧创作曹禺创作的部分剧本A、创作剧:B、翻译剧、改编剧:二、剧作创作分期晚年曹禺第一阶段:抗战爆发之前:(1933年—1937年):以《雷雨》1934、《日出》1935、《原野》1936为代表。

是创作生命的“郁热期”,——创作的都是一些“戏剧化的戏剧”,善于构织紧张剧烈而又充满情感的戏剧冲突。

第二阶段:抗战爆发之后:(1937—1949年)以《北京人》1940、《家》1942为代表。

创作生命的“沉静期”——生活化(散文化)的戏剧。

第三阶段:建国后(1949年后):以《明朗的天》(1954)、《胆剑篇》(1961)、《王昭君》(1979)为代表。

由“命运剧”创作转向“社会剧”创作。

在当时图解政治、公式化、概念化的作品中仍然闪烁着作家杰出的艺术才华。

第二节命运悲剧--《雷雨》一、创作背景剧本《雷雨》及剧照二、故事情节《雷雨》剧照三、创作主旨--家庭悲剧——社会悲剧——命运悲剧(人类永恒的生存困境)1、首先是“郁热”。

2、其次是对"挣扎"和"残酷"的发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