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汉先生作品介绍
田汉作品以及影响

田汉简介田汉(1898年3月12日—1968年12月10日),字寿昌,曾用笔名伯鸿、陈瑜、漱人、汉仙等。
话剧作家,戏曲作家,电影剧本作家,小说家,诗人,歌词作家,文艺批评家,社会活动家,文艺工作领导者。
中国现代戏剧的奠基人。
湖南长沙人。
生平多才多艺,著作等身。
早年留学日本,1920年代开始戏剧活动,写过多部著名话剧,成功地改编过一些传统戏曲。
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9年后田汉任职文化部戏曲改进局、艺术局局长。
文化大革命中被迫害致死。
1979年4月平反,在北京召开了隆重的追悼大会。
成就田汉一生从事于文艺事业,创作话剧、歌剧60余部,电影剧本20余部,戏曲剧本24部,歌词和新旧体诗歌近2000首。
其中《义勇军进行曲》经聂耳谱曲后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话剧代表作有《获虎之夜》、《名优之死》、《乱钟》、《回春之曲》、《丽人行》、《关汉卿》、《文成公主》及改编戏曲剧本《武则天》、《江汉渔歌》、《白蛇传》、《金鳞记》、《西厢记》、《谢瑶环》等。
《关汉卿》代表田汉话剧创作的最高成就。
京剧新歌剧戏曲合集新雁门关金钵记江汉渔歌田汉戏曲集武松与潘金莲情探新平剧田汉戏曲选白蛇传西厢记岳飞谢瑶环理论集书信集散文集回忆录文学概论抗战与戏剧三叶草田汉散文集影事追怀录爱尔兰近代剧概论文艺论集日记合集银色的梦南国社史略南国的戏剧田汉论创作蔷薇之路续银色的梦田汉早期的剧作主要在于宣扬个性,彰显五四运动中思想解放个性解放的精神。
他早期的作品一方面无情地揭露了当时社会以及传统势力剥夺人的自由与幸福的罪行,并随着创作历程的推进,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与表现也在不断加强;另一方面,又着力表现人们面对黑暗现实所产生的苦闷、思索以及对光明的热烈追寻,这一主题也贯穿在田汉所有剧作中,其中尤以《咖啡店之一夜》和《名优之死》为最。
《咖啡店之一夜》通过盐商之子李乾卿对纯真爱情的背叛与亵渎,揭示了带有浓厚封建主义色彩的资产阶级市侩的丑恶嘴脸,又通过白秋英与林泽奇的觉醒,体现了作者"由颓废向奋斗之曙光"的理想。
田汉先生简介与作品

田汉先生简介与作品田汉出身贫民家庭,多才多艺,著作等身。
早年留学日本,1920年代开始戏剧活动,写过多部著名话剧,成功地改编过一些传统戏曲。
少年时代受到谭嗣同、陈天华、黄兴等人和南社诗人、舅父易象的影响,具有反帝爱国志向。
1912年就读于长沙师范学校。
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16年得易象之助,东渡日本,考入东京高等师范学校。
1919年,在东京加入李大钊等组织的少年中国学会,开始发表诗歌和评论。
翌年,创作了剧本《环珴璘与蔷薇》、《咖啡店之一夜》。
1921年,与郭沫若、成仿吾等组织创造社,倡导新文学。
1922年回国,受聘于上海中华书局编辑所。
1924年,田汉与妻子易漱谕创办《南国半月刊》,发表独幕悲剧《获虎之夜》,上海各学校竞相上演。
此后,先后在长沙第一师范学校、上海大学、大复大学任教。
1926年,在上海与唐槐秋等创办南国电影剧社,编导拍摄《到民间去》,未竟。
1927年秋,任上海艺术大学文学科主任,不久被推举为校长,编写了话剧《苏州夜话》、《名优之死》等。
年底,会同欧阳予倩、唐槐秋、周信芳,高百岁等举行“鱼龙会”演出,影响颇广。
1928年,与徐悲鸿、欧阳予倩组建南国艺术学院,田汉任院长兼文学科主任。
同年秋,成立南国社,确定“团结与时代共痛痒之有为青年,作艺术上之革命运动”的宗旨。
南国社青年走向社会,以狂飙精神推进新戏剧运动,曾多次到南京、杭州、广州等地演出。
同一时期,田汉主蝙了《南国月刊》,写作了《古潭的声音》、《颤栗》、《南归》、《第五号病室》、《火之跳舞》、《孙中山之死》、《一致》等剧本和一系列关于戏剧运动的文章。
1920~1929年田汉的早期戏剧活动,对中国新兴话剧的奠基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戏剧文学方面,他的创作彻底摆脱了“文明戏”的影响,吸取了中国戏曲和欧美戏剧的精华,使中国话剧作品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形式走向新的高度。
《获虎之夜》和《名优之死》就是这个时期的高峰之作。
他创建的南国社,是最早具有专业性质的话剧团体之一,它把话剧由校园推向了社会,对话剧的普及和戏剧运动的开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和带头作用。
【赏析】《关汉卿》田汉

【赏析】《关汉卿》田汉
《关汉卿》田汉
主题思想
《关汉卿》是田汉在1958年为纪念关汉卿戏剧活动700周年创作的11场话剧。
剧本以关汉卿的杰作《窦娥冤》的创作和演出为中心线索,生动地展示了元朝统治阶级和人民之间的尖锐矛盾,愤怒地抨击了贪赃枉法、专横残暴的元代官吏和权贵,歌颂了人民艺术家关汉卿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为人民的利益而呼号斗争的崇高精神。
作为历史崦,《关汉卿》确是田汉的一个出色的艺术创造。
因为历史上有关关汉卿的史料极少,历来对关汉卿及其作品的评价也多歪曲之外,这就给田汉的创作造成极大的困难。
田汉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分析了元代经济政治和人民的生活,凭借有限的史料,充分地去发挥了艺术的想象力,从复杂的社会关系和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去把握历史的真实,终于生动地塑造出了杰出的戏剧家和战士——关汉卿的艺术形象。
艺术特色
剧本结构清晰,情节跌宕,善于运用和设置悬念,提出疑问,因而能产生扣人心弦的艺术效果。
作品以关汉卿为中心,设计了复杂的人物关系,体现了多种社会关系在人物身上所起的作用,颇为深入地表现了人物性格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作者简介。
田汉作品

田汉作品《获虎之夜》独幕话剧《获虎之夜》是田汉早期最优秀的独幕话剧之一,故事以辛亥革命后湖南山村为背景,描写富裕猎户魏某嫌贫爱富,强迫女儿莲姑中断与表兄黄大傻的恋情,另许他人。
黄大傻思念表妹,每晚登山眺望莲姑的灯灭。
一夜魏某在山上放置了抬枪欲猎取虎皮为女添置嫁妆。
黄大傻误中抬枪,在黄生命垂危之际莲姑坚守不离。
魏某强行拆散二人,并毒打其女。
黄大傻愤而自戕。
田汉通过这一婚姻悲剧,表达出当时青年的痛苦和追求,揭露了黑暗专制的封建势力,体现了激进的民主主义精神。
剧本通过莲姑和黄大傻两个形象的塑造,热情歌颂了青年男女追求自由的反抗精神和至死不渝的爱情。
《名优之死》3幕话剧《名优之死》是田汉在南国时期的代表作,剧本描写著名京剧演员刘振声对待艺术严肃认真,注重戏德、戏品,他的徒弟刘凤仙在小有名气之后被流氓恶霸杨大爷所腐蚀,刘振声坚持正义、起而抗争,在恶势力压迫下,愤懑病发,倒毙于舞台之上。
刘振声这一艺术形象以民国初年著名艺人刘鸿声之死为素材,概括了旧社会戏曲艺人的苦难遭遇,是一个真实生动的艺术典型。
剧中旦角刘凤仙、丑角左宝奎等人物形象也都写得血肉丰满,是剧作家艺术创造臻于成熟的体现。
田汉以这些艺术形象揭露令人窒息的黑暗势力,批判的锋芒不停留于金钱势利的丑恶,而着眼于流氓、恶霸、官僚得以横行的整个社会制度。
虽然是悲剧结局,但不是孤独的追求和个人的毁灭,而写出了人们的抗争和逐步觉醒。
《名优之死》的语言自然、深沉,于1927年冬在上海梨园公所首演,由洪深饰刘振声,杨闻莺饰凤仙,左明饰左宝奎,欧小凤饰肖玉兰,唐槐秋饰杨大爷,陈白尘饰记者。
《乱钟》独幕话剧《乱钟》写于1932年初,由大道剧社首演于上海。
剧本反映1931年“九·一八”之夜,东北大学的学生们听到日军进攻沈阳、炮轰北大营的消息后,鸣钟集合,慷慨赴战的事迹,无情地鞭笞了国民党政府“不抵抗主义”的投降行径。
这是一部群众剧,作者通过青年学生们思想认识的一步步提高,巧妙地从侧面表现反动当局的投降主义和全国人民坚决抗战的尖锐对立。
田汉先生的作品

戏曲作品
京剧
新歌剧
戏曲合集
新雁门关
金钵记
江汉渔歌
田汉戏曲集
武松与潘金莲
情探
新平剧
田汉戏曲选
白蛇传
西厢记
岳飞
谢瑶环
其余作品
理论集
书信集
散文集
回忆录
文学概论
抗战与戏剧
三叶草
田汉散文集
影事追怀录
爱尔兰近代剧概论
文艺论集
日记合集
银色的梦
南国社史略
南国的戏剧
田汉论创作
蔷薇之路
续银色的梦
剧本创作
剧集
剧本
黎明之前
自主构思剧本
同名小说改编剧本
电影剧本
咖啡店之一夜
最后的胜利
芦沟桥
卡门
艳翠亲王
暴风雨中的七个女性
秋声赋
不拿枪的敌人
田汉戏曲集
到民间去
回春之曲
丽人行
扬子江的暴风雨
复活
断笛余音田汉选集名优来自死关汉卿阿Q正传
湖边春梦
月光曲
文成公主
胜利进行曲
再会吧,香港(又名:风雨归舟),与洪深、夏衍合著
田汉的戏剧1

内容简介:《获虎之夜》以辛亥革命后湖南山村为背景, 写的是
一个流浪青年和富农女儿恋爱的故事。富裕猎户魏福生的女儿莲 姑和寄居在自己家中的表兄黄大傻自幼相爱。然而,由于黄大傻 的父母早亡,家境败落,莲姑的父亲魏福生嫌贫爱富,不同意女 儿与黄大傻相恋,并将女儿许配给地主陈家。黄大傻知道莲姑要 出嫁的消息,非常伤心。因为思念莲姑,白天见不到,黄大傻晚 上就到魏家附近山上遥望莲姑房间的灯光,聊以自慰,不想误中 打虎的抬枪,受了重伤。黄大傻被抬到魏家后,莲姑悲痛万分, 要求当夜看护大傻一夜;但父亲坚决不同意,并称莲姑已是陈家 的人。莲姑与父亲矛盾激化,大傻见自己与莲姑的婚姻无望,于 是以猎刀自刺而死。《获虎之夜》通过莲姑与黄大傻的爱情悲剧, 谴责了以等级、财富、地位等来决定婚姻的封建意识,控诉了摧 残迫害男女青年真挚爱情的封建制度,歌颂了勇于向封建思想挑 战的青年。
1937年“七七”事变后,创作了五幕话剧《芦沟桥》,并举行劳
军演出。8月赴上海,参加文化界救亡工作。上海沦陷后到长沙、 武汉从事戏剧界抗日统一战线工作。12月成立了中华全国戏剧界 抗敌协会,他是组织者之一。1938年初与马彦祥等编辑出版了 《抗战戏剧》半月刊,后又去长沙筹办了《抗战日报》。1938年2 月到武汉参加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负责艺术宣传 工作,同洪深等组建了10个抗敌演剧队、4个抗敌宣传队和1个孩 子剧团,1940年到重庆,与欧阳予倩等创办《戏剧春秋》,后到 桂林领导组建新中国剧社和京剧、湘剧等民间抗日演剧团体, 1944年春与欧阳予倩等在桂林主持了西南第一届戏剧展览会,对 加强戏剧队伍的团结和坚持进步戏剧运动起到了推动作用。1949 年后田汉任职文化部戏曲改进局、艺术局局长。文化大革命中于 1968年被迫害致死。1979年4月为田汉平反,在北京召开了隆重的 追悼大会。田汉毕生从事文艺事业,创作话剧、歌剧60余部,电 影剧本20余部,戏曲剧本24部,歌词和新旧体诗歌近2000首。其 中《义勇军进行曲》经聂耳谱曲,被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话剧代表作《获虎之夜》、《名优之死》、《乱钟》、《回春之 曲》、《丽人行》、《关汉卿》、《文成公主》及改编戏曲剧本 《白蛇传》、《谢瑶环》等,充分反映了田汉创作的高超艺术和 思想深度,他不仅是中国革命戏剧运动的奠基人和戏曲改革事业 的先驱者,也是中国早期革命音乐、电影事业的卓越组织者和创 造者,为中国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田汉主要戏剧作品介绍

田汉主要戏剧作品介绍————————————————————————————————1.《获虎之夜》独幕话剧《获虎之夜》是田汉早期最优秀的独幕话剧之一,故事以辛亥革命后湖南山村为背景,描写富裕猎户魏某嫌贫爱富,强迫女儿莲姑中断与表兄黄大傻的恋情,另许他人。
黄大傻思念表妹,每晚登山眺望莲姑的灯灭。
一夜魏某在山上放置了抬枪欲猎取虎皮为女添置嫁妆。
黄大傻误中抬枪,在黄生命垂危之际莲姑坚守不离。
魏某强行拆散二人,并毒打其女。
黄大傻愤而自戕。
田汉通过这一婚姻悲剧,表达出当时青年的痛苦和追求,揭露了黑暗专制的封建势力,体现了激进的民主主义精神。
剧本通过莲姑和黄大傻两个形象的塑造,热情歌颂了青年男女追求自由的反抗精神和至死不渝的爱情。
2.《名优之死》3幕话剧《名优之死》是田汉在南国时期的代表作,剧本描写著名京剧演员刘振声对待艺术严肃认真,注重戏德、戏品,他的徒弟刘凤仙在小有名气之后被流氓恶霸杨大爷所腐蚀,刘振声坚持正义、起而抗争,在恶势力压迫下,愤懑病发,倒毙于舞台之上。
刘振声这一艺术形象以民国初年著名艺人刘鸿声之死为素材,概括了旧社会戏曲艺人的苦难遭遇,是一个真实生动的艺术典型。
剧中旦角刘凤仙、丑角左宝奎等人物形象也都写得血肉丰满,是剧作家艺术创造臻于成熟的体现。
田汉以这些艺术形象揭露令人窒息的黑暗势力,批判的锋芒不停留于金钱势利的丑恶,而着眼于流氓、恶霸、官僚得以横行的整个社会制度。
虽然是悲剧结局,但不是孤独的追求和个人的毁灭,而写出了人们的抗争和逐步觉醒。
《名优之死》的语言自然、深沉,于1927年冬在上海梨园公所首演,由洪深饰刘振声,杨闻莺饰凤仙,左明饰左宝奎,欧小凤饰肖玉兰,唐槐秋饰杨大爷,陈白尘饰记者。
3.《乱钟》独幕话剧《乱钟》写于1932年初,由大道剧社首演于上海。
剧本反映1931年“九·一八”之夜,东北大学的学生们听到日军进攻沈阳、炮轰北大营的消息后,鸣钟集合,慷慨赴战的事迹,无情地鞭笞了国民党政府“不抵抗主义”的投降行径。
田汉的戏剧介绍

在田汉早期剧作中,引人注目地出现了“艺术家”形象系列: 在田汉早期剧作中,引人注目地出现了“艺术家”形象系列: 艺术家为艺术献身的殉道精神。 (1)艺术家为艺术献身的殉道精神。 从《梵峨嶙与蔷薇》里的大鼓女柳翠、琴师秦信芳,《苏州夜 梵峨嶙与蔷薇》里的大鼓女柳翠、琴师秦信芳, 里的老画家刘叔康, 名优之死》里的名老生刘振声, 话》里的老画家刘叔康,《名优之死》里的名老生刘振声,到 湖上的悲剧》里的诗人杨梦梅, 古潭的声音》里的诗人, 《湖上的悲剧》里的诗人杨梦梅,《古潭的声音》里的诗人, 以至《南归》里的流浪诗人,这些艺术家们在面临灵与肉、 以至《南归》里的流浪诗人,这些艺术家们在面临灵与肉、精 神与物质的冲突时,都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前者, 神与物质的冲突时,都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前者,具有浓重的 精神至上” 艺术神圣”的色彩。 “精神至上”、“艺术神圣”的色彩。 (2)女性为艺术家、艺术的牺牲精神。 女性为艺术家、艺术的牺牲精神。 不仅他们自身都是具有献身精神的“殉道者” 不仅他们自身都是具有献身精神的“殉道者”,剧作者还特意在 一些男性艺术家周围,设置女性形象,甘愿为他们, 一些男性艺术家周围,设置女性形象,甘愿为他们,也为他们 所从事的艺术献出一切。 所从事的艺术献出一切。
艺术特色
首先,作品明线、暗线交错。 首先,作品明线、暗线交错。 作品的明线是魏家为迎接女儿的婚事积极准备猎虎, 作品的明线是魏家为迎接女儿的婚事积极准备猎虎, 暗线是莲姑与黄大傻相恋பைடு நூலகம்从整个剧情发展看, 暗线是莲姑与黄大傻相恋。从整个剧情发展看,这 两条线索是相互关联的,并且共同推动着剧情发展。 两条线索是相互关联的,并且共同推动着剧情发展。 从明线看,魏家人越是为女儿积极筹备婚事, 从明线看,魏家人越是为女儿积极筹备婚事,越会 促发女儿与黄大傻的爱情悲剧早日爆发;从暗线讲, 促发女儿与黄大傻的爱情悲剧早日爆发;从暗线讲, 正是由于黄大傻思恋着莲姑, 正是由于黄大傻思恋着莲姑,他夜晚才会去莲姑家 附近的山上徘徊,才会误中打虎的抬枪。最后, 附近的山上徘徊,才会误中打虎的抬枪。最后,两 条线索重合于黄大傻受重伤被抬到魏家, 条线索重合于黄大傻受重伤被抬到魏家,将故事发 展推向高潮。 展推向高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田汉先生作品田汉出身贫民家庭,多才多艺,著作等身。
早年留学日本,1920年代开始戏剧活动,写过多部著名话剧,成功地改编过一些传统戏曲。
少年时代受到谭嗣同、陈天华、黄兴等人和南社诗人、舅父易象的影响,具有反帝爱国志向。
1912年就读于长沙师范学校。
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16年得易象之助,东渡日本,考入东京高等师范学校。
1919年,在东京加入李大钊等组织的少年中国学会,开始发表诗歌和评论。
翌年,创作了剧本《环珴璘与蔷薇》、《咖啡店之一夜》。
1921年,与郭沫若、成仿吾等组织创造社,倡导新文学。
1922年回国,受聘于上海中华书局编辑所。
1924年,田汉与妻子易漱谕创办《南国半月刊》,发表独幕悲剧《获虎之夜》,上海各学校竞相上演。
此后,先后在长沙第一师范学校、上海大学、大复大学任教。
1926年,在上海与唐槐秋等创办南国电影剧社,编导拍摄《到民间去》,未竟。
1927年秋,任上海艺术大学文学科主任,不久被推举为校长,编写了话剧《苏州夜话》、《名优之死》等。
年底,会同欧阳予倩、唐槐秋、周信芳,高百岁等举行“鱼龙会”演出,影响颇广。
1928年,与徐悲鸿、欧阳予倩组建南国艺术学院,田汉任院长兼文学科主任。
同年秋,成立南国社,确定“团结与时代共痛痒之有为青年,作艺术上之革命运动”的宗旨。
南国社青年走向社会,以狂飙精神推进新戏剧运动,曾多次到南京、杭州、广州等地演出。
同一时期,田汉主蝙了《南国月刊》,写作了《古潭的声音》、《颤栗》、《南归》、《第五号病室》、《火之跳舞》、《孙中山之死》、《一致》等剧本和一系列关于戏剧运动的文章。
1920~1929年田汉的早期戏剧活动,对中国新兴话剧的奠基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戏剧文学方面,他的创作彻底摆脱了“文明戏”的影响,吸取了中国戏曲和欧美戏剧的精华,使中国话剧作品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形式走向新的高度。
《获虎之夜》和《名优之死》就是这个时期的高峰之作。
他创建的南国社,是最早具有专业性质的话剧团体之一,它把话剧由校园推向了社会,对话剧的普及和戏剧运动的开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和带头作用。
南国社的创作和演出,不仅产生了进步的社会影响,而且培养了一批艺术骨干,对话剧事业的开拓有不可磨灭的贡献。
从1929年冬开始,田汉在从事文艺活动的同时,积极参加政治活动。
1930年3月,他以发起人之一的身份参加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大会,并被选为以鲁迅为首的7人执行委员之一,接着参加了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
同年4月田汉发表了著名的《我们的自己批判》,公开宣告向无产阶级转向。
6月,南国社继艺术剧社之后被反动派查封。
为了进一步加强左翼剧人的团结,左翼剧团联盟改组为左翼戏剧家联盟,田汉是发起、组织者之一。
1932年他参加中国共产党,从此参与了党对文艺的领导工作,先后担任过“剧联”的党团书记和中共上海中央局文化工作委员会委员。
这期间,他创作了话剧《梅雨》、《乱钟》、《暴风雨中的七个女性》、《回春之曲》等大量作品;同时又和夏衍、阳翰笙等打入电影阵地,为“艺华”、“联华”等影片公司写了《三个摩登的女性》、《青年进行曲》、《风云儿女》等一批进步电影文学剧本,使电影文学从思想到艺术出现了新面貌。
此外他还创作了由聂耳谱曲的《毕业歌》、《义勇军进行曲》等著名歌曲。
这个时期是田汉政治热情和艺术才能全面发展的时期,他对左翼文化活动的开展,起了领导和推动作用。
1935年2月,中共江苏省委和上海文委被破坏,田汉与阳翰笙、杜国庠等被捕入狱,后保释出狱,被软禁于南京。
同年秋,华北事件发生,田汉与应云卫、马彦祥组织中国舞台协会。
12月,邀集上海、北平、天津等地演员,在南京举行了为期18天的公演,演出了田汉创作的《回春之曲》、《械斗》(与马彦祥合作)、《黎明之前》、《洪水》。
期间曾拒绝国民党政府参与其事和给予经济补助。
翌年,改编并演出了6幕话剧《复活》,创作了独幕话剧《阿必西尼亚母亲》、《女记者》和戏曲剧本《土桥之战》。
1937年春,据鲁迅小说改编5幕话剧《阿Q正传》,由中国旅行剧团首演。
“七七”事变后,创作了5幕话剧《芦沟桥》,并举行劳军演出。
不久,中共代表团到达南京,审查了田汉被捕后的表现,恢复了他的组织关系。
8月,田汉赴上海,参加文化界救亡工作。
上海沦陷后,田汉南下长沙,旋返武汉从事戏剧界抗日统一战线工作。
12月武汉联合公演《最后的胜利》,接着成立了中华全国戏剧界抗敌协会,田汉是主要组织者之一,并起草了成立宣言。
1938年初,据抗敌剧协“决议”,田汉与马彦祥、廖沫沙等编辑出版了《抗战戏剧》半月刊。
后去长沙,又筹办了长沙《抗战日报》,并着文明确提出,“现阶段的剧运路线是戏剧游击战”,号召戏剧工作者为民族解放而斗争。
1938年2月,田汉应周恩来之邀,到武汉参加国共合作的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任第六处处长,负责艺术宣传工作,同洪深等组建了10个抗敌演剧队、4个抗敌宣传队和一个孩子剧团。
1938年11月,撤离武汉到长沙,团结湖南广大戏曲艺人进行抗日救国之演出,并亲自写作了《新雁门关》、《江汉渔歌》、《岳飞》等戏曲剧本。
1940年应三厅召赴重庆,期间与欧阳予倩、杜宣、许之乔等创办《戏剧春秋》,在桂林出版;田汉曾先后主持“戏剧的民族形式问题座谈会”和“历史剧问题座谈会”,产生了很大影响。
“皖南事变”后,田汉离开重庆到湖南南岳住了近半年,随后到桂林从事抗战戏剧活动,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领导组建了新中国剧社和京剧、湘剧等民间抗日演剧团体。
同时写作了话剧《秋声赋》、《黄金时代》,与洪深、夏衍合编了《再会吧,香港》。
1944年春,田汉与欧阳予倩等在桂林主持了西南第一届戏剧展览会,检阅了国民党统治区抗日进步戏剧队伍和大批优秀剧作的演出,对加强戏剧队伍的团结和坚持进步戏剧运动起了很大推动作用。
抗战胜利后,田汉于1946年春回到上海,投入了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民主运动,写作了《丽人行》、《忆江南》、《梨园春秋》等戏剧和电影。
这个时期,田汉主要是以公开身份组织领导演剧活动。
除了新文艺工作者组成的演剧团体之外,田汉更注意戏曲艺人的团结和民族传统形式的运用和改造,广泛动员戏剧界各种力量,投入抗日救亡和争取民主反对内战的运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田汉任文化部戏曲改进局局长、艺术事业管理局局长。
他紧密团结广大戏剧工作者,为壮大戏剧队伍、繁荣戏剧创作做了大量工作。
他积极推动戏曲改革,促进了传统戏曲艺术的发展。
与此同时,还写出了话剧《关汉卿》、《文成公主》,改编了戏曲《白蛇传》、《谢瑶环》等作品。
1964年,先后受到张春桥、康生的攻击和陷害。
在“文化大革命”中,于1968年12月10日受迫害致死。
田汉毕生从事文艺事业,创作了话剧、歌剧60余部,电影剧本20余部,戏曲剧本24部,歌词和新旧体诗歌近2000首。
他写的《义勇军进行曲》,经聂耳谱曲传唱全国,被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他不仅是中国革命戏剧运动的奠基人和戏曲改革事业的先驱者,同时也是中国早期革命音乐、电影事业的卓越组织者和创造者。
田汉是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并被选为第一、第二届中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四届中国政治协商会议委员。
1949年后田汉任职文化部戏曲改进局、艺术局局长。
文化大革命中被迫害致死。
1979年4月平反,在北京召开了隆重的追悼大会。
【主要代表作】独幕话剧《获虎之夜》是田汉早期最优秀的独幕话剧之一,故事以辛亥革命后湖南山村为背景,描写富裕猎户魏某嫌贫爱富,强迫女儿莲姑中断与表兄黄大傻的恋情,另许他人。
黄大傻思念表妹,每晚登山眺望莲姑的灯灭。
一夜魏某在山上放置了抬枪欲猎取虎皮为女添置嫁妆。
黄大傻误中抬枪,在黄生命垂危之际莲姑坚守不离。
魏某强行拆散二人,并毒打其女。
黄大傻愤而自戕。
田汉通过这一婚姻悲剧,表达出当时青年的痛苦和追求,揭露了黑暗专制的封建势力,体现了激进的民主主义精神。
剧本通过莲姑和黄大傻两个形象的塑造,热情歌颂了青年男女追求自由的反抗精神和至死不渝的爱情。
3幕话剧《名优之死》是田汉在南国时期的代表作,剧本描写著名京剧演员刘振声对待艺术严肃认真,注重戏德、戏品,他的徒弟刘凤仙在小有名气之后被流氓恶霸杨大爷所腐蚀,刘振声坚持正义、起而抗争,在恶势力压迫下,愤懑病发,倒毙于舞台之上。
刘振声这一艺术形象以民国初年著名艺人刘鸿声之死为素材,概括了旧社会戏曲艺人的苦难遭遇,是一个真实生动的艺术典型。
剧中旦角刘凤仙、丑角左宝奎等人物形象也都写得血肉丰满,是剧作家艺术创造臻于成熟的体现。
田汉以这些艺术形象揭露令人窒息的黑暗势力,批判的锋芒不停留于金钱势利的丑恶,而着眼于流氓、恶霸、官僚得以横行的整个社会制度。
虽然是悲剧结局,但不是孤独的追求和个人的毁灭,而写出了人们的抗争和逐步觉醒。
《名优之死》的语言自然、深沉,于1927年冬在上海梨园公所首演,由洪深饰刘振声,杨闻莺饰凤仙,左明饰左宝奎,欧小凤饰肖玉兰,唐槐秋饰杨大爷,陈白尘饰记者。
独幕话剧《乱钟》写于1932年初,由大道剧社首演于上海。
剧本反映1931年“九·一八”之夜,东北大学的学生们听到日军进攻沈阳、炮轰北大营的消息后,鸣钟集合,慷慨赴战的事迹,无情地鞭笞了国民党政府“不抵抗主义”的投降行径。
这是一部群众剧,作者通过青年学生们思想认识的一步步提高,巧妙地从侧面表现反动当局的投降主义和全国人民坚决抗战的尖锐对立。
作家以澎湃的气势、炽烈的热情表现了人民群众的反帝反封建斗争,提出了“与广大工人、农民和市民们联合起来武装自救”的口号,这是田汉创作新阶段的特色。
由于作家迅速及时地表达了全国人民的斗争意志,《乱钟》发挥了巨大的宣传鼓动作用。
3幕话剧《回春之曲》写于1934年底,1935年1月上海舞台协会首演。
剧中塑造了爱国青年高维汉和梅娘的动人形象。
原在南洋教书的高维汉,在“九·一八事变”后告别热恋的华侨学生梅娘,回国投入抗日战争。
他在上海“一·二八”战役中英勇作战身负重伤。
梅娘挣脱封建家庭的束缚,回国参加了救护工作。
剧本把青年忠贞的爱情和民族解放的崇高爱国之情结合起来,把主人公悲欢离合的遭遇和群众斗争的热烈场面结合起来,开拓了新的境界。
剧本的情节和人物性格描写都比较单纯,但作者擅长抒写感情场面、设置情境,使爱国之情和纯洁的爱情分外激动人心。
多幕剧《丽人行》写于1946年底至1947年春。
剧本写女工刘金妹遭受日本兵的侮辱,加上工厂倒闭,家庭生活无着,被迫沦落,几乎被逼到了绝路。
她的遭遇体现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下层妇女的苦难。
知识妇女梁若英既向往革命、有一定的正义感,又经不住痛苦的折磨,软弱苟安。
她离开从事革命的丈夫章玉良后,与银行家王仲原同居,直至被王遗弃才逐步觉醒。
新女性李新群不仅有革命者的勇敢、机智,还以深切同情帮助女工刘金妹,引导梁若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