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必修五6.1蜀道难获奖导学案
《蜀道难》导学案 3篇

《蜀道难》导学案3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整体感知诗的寓意。
2.了解李白的雄放飘逸的诗风。
3.熟悉诗歌内容,体会李白诗歌的夸张、想像的写作手法。
学习重点:诵读。
学习难点:诗歌内容理解。
学习时数:两课时教学过程:一、作者介绍。
结合所学知识,或查阅有关资料,为李白写一篇150字左右的小传。
(要点:姓名字号,朝代身份,主要经历,代表作品及创作风格,地位评价)二、诗题诠释。
《蜀道难》是古乐府旧题,属于相和歌词的瑟调曲,《乐府古题要解》云:“蜀道难,备言铜梁、玉垒之阻。
”这只歌曲的内容就是歌咏蜀道的艰难、行旅的辛苦,李白《蜀道难》是他袭用乐府古题而作。
三、预习要点。
1.给加点字注音。
鱼凫()秦塞()石栈()猿猱()扪参()黄鹄()巉岩()飞湍()喧豗()砯崖()转石()峥嵘()崔嵬()咨嗟()万壑()趑趄()吮吸()2.下列词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组是()A.地崩山崔天梯石栈扪参历井千沟万壑B.峥嵘崔嵬冲波递折横绝峨眉壁立千仞C.飞湍瀑流猿猱攀援匪亲弗居一夫挡关D.磨牙吮血抚赝长叹鹤汀凫渚协从不问3.下列词语中对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D)A.开国何茫然(完全不知道的样子,渺茫遥远的样子)B.扪参历井仰胁息(扪,触摸。
参、井均为星宿名,相传为蜀、秦的分野)C.凋朱颜(使……凋谢,这里指憔悴)D.以手抚膺坐长叹(抚摸着双腿)4.对加点虚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A.其险也如此也:副词,表示“同样”“也是”。
B.胡为乎来哉乎:语助词,无义。
C.黄鹤之飞尚不得过之:主谓之间结构助词D.所守或匪亲或:副词,倘若。
5.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两组是(AD)A.开国何茫然/青泥何盘盘B.尔来四万八千岁/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C.西当太白有鸟道/一夫当关D.猿猱欲度愁攀援/悲鸟号古木,愁空山6.下列诗句朗读时语气节拍停顿正确的一项是(C)A.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嵋巅B.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C.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D.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7.对下列诗句解说有错的一项(D)A.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蜀道难导学案教师版

蜀道难导学案教师版一、导学目标:1. 了解《蜀道难》这首古代文学名篇;2. 掌握《蜀道难》的背景和主题;3. 分析诗歌的表达方式和艺术特点;4.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理解能力。
二、导学内容:1. 诗歌背景介绍:了解李白是中国唐代著名的诗人之一,他曾经在西南地区旅行时经过蜀道。
《蜀道难》是李白以自己旅行经历为背景写的一首诗,表达了旅途的艰辛和人生的无奈。
2. 诗歌主题分析:a. 通过诗歌描写的西南旅行,诗人抒发了自己对险恶环境的感受,以及对人生困难的思考。
b. 诗歌反映了人类面对困境时的坚韧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尽管蜀道艰险千难万阻,但诗人仍然鼓励自己要坚持前行。
c. 诗歌中带有一种恢弘大气的感觉,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山河的敬畏之情。
3. 诗歌的表达方式和艺术特点:a. 通过对蜀道的描写,诗人运用形象鲜明的词语和生动的比喻手法,形成了强烈的视觉效果。
b. 诗歌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如对偶、夸张、排比等,使诗句更具韵律感。
c. 诗歌中的意象丰富多样,通过描绘蜀道的险阻、山川沟壑等景象,展示了诗人的创作才华和对自然景观的深刻认识。
4. 学生欣赏和理解:a. 鼓励学生运用想象力,感受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b. 引导学生思考诗人表达的主题和人生哲理;c. 分析诗歌中的词句、修辞和意象,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艺术之美。
三、导学过程:1. 分享李白的背景和诗歌写作风格,引起学生的兴趣。
2. 教师介绍《蜀道难》的背景和主题,并与学生讨论诗歌的意义和情感表达。
3. 学生朗读《蜀道难》,体验诗歌的语言韵律和情感。
4. 指导学生分析诗歌的表达方式,包括修辞手法、艺术特点和意象等。
5. 引导学生交流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并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见解。
四、导学延伸:1. 了解其他李白作品,比较他们的风格和主题。
2. 阅读其他古代文学名篇,体验不同的艺术表达和文化内涵。
3. 分析现代诗歌作品,探讨现代诗歌的特点和风格变化。
五、课堂总结:通过学习《蜀道难》,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和特点,提高对诗歌和文学的欣赏能力。
(完整版)《蜀道难》导学案(学生版)(可编辑修改word版)

《蜀道难》导学案(学生版)研训二组曾艳丽2013-2-16【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背诵诗歌;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朗读吟咏,合作学习。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体会想象、夸张的艺术特色,丰富情感世界,提高文学素养。
第一课时一、作者及其作品:李白(701762)字,号,唐朝著名诗人,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诗人,素有之称。
少年时代在四川度过,25 岁,出三峡,泛洞庭,东游吴越,北上太原,有“大济苍生”之志唐玄宗天宝九年(742 年),李白奉召进京,他本想此行能够施展才华,有所作为,但理想很快破灭了,皇帝的不重用,权臣的排挤,加之个人的傲岸不羁,一年多便被赐金放还,因而思想上便由入世转为出世,于是放浪形骸,寄情ft水,诗酒逍遥,最后客死安徽当涂。
他留下900 多首脍炙人口的诗作。
诗风豪放、、。
二、解题:《蜀道难》是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内容多以ft川之险言蜀道之难。
本篇诗人袭用乐府古题而推陈出新,以丰富的想象、奔放的语言、雄健的笔调生动地描绘了由秦入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ft川景色。
既写了蜀道的艰难,又写了人生旅程的艰难,并寄予了对国事的忧虑和担心。
全诗以强烈的咏叹凭空起事,继之以浩渺混茫的古代传说和高危险峻的ft水景物。
气势磅礴,风格豪放,汪洋捭阖,变幻莫测,处处险中见奇,展现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能和丰富的想象力,充分体现了李白诗歌浪漫主义的创作特点。
三、全班同学齐读全诗,注意下列字音:噫吁嚱()鱼凫()秦塞()石栈()猿猱()扪参()抚膺()巉()岩喧豗()飞湍()砯()崖崔嵬()吮血()咨嗟()四、读准节奏,可以结合课后“研讨与练习三”。
(1)噫吁嚱,危乎高哉!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2)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3)地崩ft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4)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5)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ft。
《蜀道难》导学案及答案

《蜀道难》预习案【预习目标】1了解李白的生平、个性及创作风格;熟读成诵,体味这首诗的韵律美。
2.疏通文本字词并整理积累。
【文学常识及写作背景】1.作者简介及生平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文学史上称之为“诗仙”,陇西成纪人。
主要作品有五绝《静夜思》《秋浦歌》七绝《望天门山》,五律《送友人》,七古《梦游天姥吟留别》《行路难》,著有《李太白全集》。
李白的家世和出生地至今还是个谜,但有人考证说李白出生于安西都护府之碎叶城(今吉尔吉斯坦境内),又有人传说他与唐皇室属于同一世系,但这些都未得到确凿证实。
李白五岁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
二十岁时只身出川,开始了广泛漫游,南到洞庭湘江,东至吴、越,寓居在安陆(今湖北省安陆县)。
他到处游历,希望结交朋友,干谒社会名流,从而得到引荐,一举登上高位,去实现“济天下”“安社稷”的政治理想和抱负。
可是,十年漫游,却一事无成。
唐代士人积极入世、进取的人生态度,在李白身上被理想化了。
李白是个功名心很强的人,有着强烈的“济苍生”“安社稷”的儒家入世思想。
但他不愿走科举入仕的道路,又不愿从军边塞,而是幻想着能“平交王侯”,“一匡天下”而“立抵卿相”,建立盖世功业后功成身退,归隐江湖。
他过于理想化的人生设计,在现实人生中当然要不断遭致失败。
这使他常常陷于悲愤、不平、失望之中。
但由于他始终向往着这样的理想,他又始终保持着自负、自信和豁达、昂扬的精神风貌。
天宝初年,由人推荐,唐玄宗召他进京,命他供奉翰林。
这是李白一生最得意的时期。
不久,因权贵的谗毁,于天宝三、四年间(公元 744或745年),被赐金放还,排挤出京。
此后,他在江、淮一带盘桓,思想极度烦闷。
天宝十四年(755年)冬,安禄山叛乱,他这时正隐居庐山,适逢永王李遴的大军东下,邀李白下山入幕府。
后来李遴反叛肃宗,被消灭,李白受牵连,被判处流放夜郎(今贵州省境内),中途遇赦放还,往来于浔阳(今江西九江)、宣城(今安徽宣城)等地。
(完整版)《蜀道难》导学案(教师)

李林中学高一年级语文导学案【教学目标】一、理清思路,熟读成诵,了解诗歌的主旨、寓意。
二、学习作品描写蜀道雄奇险峻的手法,用心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
三、赏析诗歌的艺术特色,仔细品味李白作品中奔放的感情、丰富的想像、新奇的夸张和生动的语言。
【教学设想】李白的诗歌以他想像的丰富奇特,风格的雄健奔放,色调的瑰玮绚丽,语言的清新自然著称于世。
“言出天地外,思出鬼神表”(皮日休)是对李白诗歌最准确的概括。
学习《蜀道难》这首诗要引导学生认真疏导文句、熟读成诵,把握文章结构、章法,了解其主旨、寓意,从而深刻体会李白诗歌的特点,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以加深学生对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的认识。
【课时安排】三课时一、导语1、走近作者李白,唐代诗人。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有“诗仙”之美誉。
诗风雄奇豪迈,感情奔放,幻想丰富,形象鲜明,是我国诗歌史上继屈原后又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杜甫并称“李杜”。
有《李太白集》,代表作有《蜀道难》、《将进酒》、《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等。
2、关于蜀道蜀道北起陕西汉中宁强县,南到四川成都,全长450公里,入川经广元、剑阁、梓潼、绵阳、德阳等地。
沿线地势险要,山峦叠翠,风光峻丽,关隘众多,唐代李白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形容。
3、关于这首诗的写作目的唐代孟棨的《本事诗》和五代王定保的《唐摭言》都记载李白初到长安会见贺知章,出示《蜀道难》,博得“谪仙”雅号的事。
可见这是李白的一篇习作,大抵以驰骋文采为高,未必有什么寓意。
李白年轻时多模仿魏晋南北朝时代的诗文,以超越古人为能事。
杜甫曾论李白诗说:“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阴铿。
”从诗意来看,这是一篇送友人入蜀的诗歌,大约作于唐天宝初年。
同类题材的作品在李白集中还有五言律诗《送友人入蜀》和《剑阁赋》,可以相互印证。
因为贺知章的赏识,李白名声大振,从此奠定了“诗仙“的地位,《蜀道难》可以说是他的成名作。
4、李白《送友人入蜀》见说蚕从路,崎岖不易行。
《蜀道难》导学案 4篇

《蜀道难》导学案4教学目标:1、理清思路,熟读成诵,了解诗歌的主旨、寓意。
2、学习作品描写蜀道雄奇险峻的手法,用心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
3、品味其飘逸豪放、流转自然的语言,体会其诗作的艺术风格;教学重、难点1、理清思路,熟读成诵,了解诗歌的主旨、寓意。
2、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对本诗进行赏析,学习作品描写蜀道雄奇险峻的手法。
(难点)教学方法:朗读法、串讲法、探讨法。
教学时数:2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新课导入:在我国的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人们尊称为“诗仙”。
他就是李白。
李白初到长安,贺知章往访,看到了李白写的《蜀道难》,他看完了之后,大叹一声:“李白不是人,你是仙人被贬谪到人世上了啊”,所以李白被我们尊称为“诗仙”,那么这首给李白带“诗仙”美誉的《蜀道难》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一下。
知识链接:1、作者及背景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
少年时代在四川度过,25岁,出三峡,泛洞庭,东游吴越,北上太原,有“大济苍生”之志。
唐玄宗天宝九年(742年),李白奉召进京,他本想此行能够施展才华,有所作为,但理想很快破灭了,皇帝的不重用,权臣的排挤,加之个人的傲岸不羁,一年多便被赐金放还,因而思想上便由入世转为出世,于是放浪形骸,寄情山水,诗酒逍遥,最后客死安徽当涂。
他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作,《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等最能代表其艺术特色。
他兼善各体诗歌,尤以古诗为精,是唐代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作家。
2、课题简析。
《蜀道难》是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
《乐府解题》云:“《蜀道难》备言铜梁、玉垒(均为蜀山名)之阻。
”本篇根据这一诗题传统的内容,以雄健奔放的笔调,运用夸张形容的手法,描绘了由秦入蜀道路上惊险而奇丽的山川,既写了蜀道的艰难,又写了人生旅程的艰难。
全诗气势磅礴,风格豪放,表现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能和丰富的想象力,充分体现了李白浪漫主义的创作特点。
蜀道难导学案教师版

第一节:导学目标1. 了解《蜀道难》的背景及作者李白的生平;2. 掌握《蜀道难》的基本内容及主题思想;3. 分析《蜀道难》中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4. 通过学习《蜀道难》,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和鉴赏能力。
第二节:课前导学1. 了解《蜀道难》的背景及作者李白的生平《蜀道难》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名篇之一,描写了唐朝灭亡后楚国国君赵简子与陈皮皮一起逃难四川遭遇艰险的历程。
李白是唐代文学史上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他的诗歌作品富有豪情壮志、感人肺腑的感受,被誉为“诗仙”。
2. 了解《蜀道难》的基本内容及主题思想《蜀道难》是一首描写途中艰险的长诗,通过描绘古代蜀道的险阻和人们劫难中的困苦,反映了人生的坎坷和变幻无常。
诗中通过对大自然的描写和人物的刻画,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痛苦、挣扎和追求的思考。
诗中融入了作者对于人生的抱负与回忆,透露出深刻的哲理和含蓄的情感。
第三节:课堂导学1. 分析《蜀道难》中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蜀道难》的语言雄浑,气势磅礴,充满激情与豪情。
李白以独特的修辞手法和辞章特点,构建了一幅壮美的画面,让读者感受到了人生的浮沉和坎坷。
修辞手法主要有:比喻、排比、对仗、夸张等。
通过短句子的排比描写,让诗歌更加饱满,抓住读者心理共鸣的同时,也能让读者反思人生、感悟生命的真谛。
2. 通过学习《蜀道难》,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和鉴赏能力《蜀道难》是一首具有深刻哲理和情感内涵的诗歌作品,通过学习该篇诗歌,学生可以提升对文学作品的阅读理解和鉴赏能力。
在阅读诗歌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培养对语言的感受力和理解力,解析诗歌中蕴含的情感和思想,让诗歌在心灵中产生共鸣,从而提升个人内涵和情感修养。
第四节:课后拓展1. 通过课堂学习和课后阅读,深入了解李白的其他诗歌作品;2. 学生可以写一篇《蜀道难》的读后感,表达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3. 学生可以尝试创作一首以《蜀道难》为主题的诗歌,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第五节: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蜀道难》的背景及作者李白的生平;掌握了《蜀道难》的基本内容及主题思想;分析了《蜀道难》中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通过学习《蜀道难》,提升了学生的阅读理解和鉴赏能力。
《蜀道难》教学设计一等奖5篇

《蜀道难》教学设计篇16教学目标:1、品味诗歌精彩的语言。
2、学习想象、夸张等艺术手法。
重点难点:品味鉴赏诗歌语言。
教学过程:一、导语:时间穿越千年,而今唐诗依然被我们吟唱。
这灿烂的诗园中,有一个人曾为唐诗树起一面猎猎大旗,引领唐诗走上了浪漫主义的高峰。
他就是诗仙——李白。
因为李白有颗狂放之心,所以他只须把胸中那口气喷出便成就华美的篇章。
于是有“黄河之水天上来”壮阔;于是有“仰天大笑出门去”得意;于是有“天生我材必有用”自信。
他的诗中更有如席的雪花,三千之飞瀑;以及他的危楼摘星,他的梦飞吴越无不让我们感受到想象之奇妙。
所以也只有狂放的李白,能举起诗歌的火炬,来照亮辉煌壮丽的唐代文明。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被人称为“奇之又奇,然自骚人以还,鲜有此调也”的诗篇《蜀道难》,体会李白浪漫主义的诗风。
展示教学目标。
(课件展示目标)1、品味诗歌精彩的语言。
2、学习想象、夸张等艺术手法。
二、向大家介绍三种读诗方法:(1)响读——放声朗读,初感文意。
(2)品读——领悟语言、学习写法。
(3)吟诵——入情入境,审美体验。
(课件展示方法)三、响读课文:1、学生自由朗读,感知诗歌大意。
标出自己读不准的字词。
明确字词的准确读音。
(课件展示字词学生读)2、请大家简单说说诗歌写了什么内容,谈谈对印象最深的诗句的理解。
(学生交流展示)——大家初读此诗,感受到了蜀道的雄奇险峻,体会到作者对朋友入蜀艰难和蜀地不可久居劝诫。
诗中想象、夸张的大气,让人读之难忘。
四、下面老师范读课文,初步体会诗歌的情感。
3、找出诗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走向的诗句,并解说。
(学生交流)(在文中三次出现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句子。
)(课件展示)——大家对这几句诗歌感情的把握还是比较到位的。
这一唱三叹的句子,让我们有一种独特的体验。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开篇感叹词连用,直抒胸臆,极力夸张。
蜀道之高尽现眼前,让人惊叹不已;“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蜀道之险,让人又惊又怕,畏惧不敢前行;“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剑阁“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地,面对地势凶险,战祸惨烈,人只有叹息之情,作者也只能为朋友担忧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蜀道难》导学案
一、教学目标
1、理清思路,熟读成诵,了解诗歌的主旨、寓意。
2、学习作品描写蜀道雄奇险峻的手法,用心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
3、品味其飘逸豪放、流转自然的语言,体会其诗作的艺术风格;
二、教学重、难点
1、理清思路,熟读成诵,了解诗歌的主旨、寓意。
2、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对本诗进行赏析,学习作品描写蜀道雄奇险峻的手法。
(难点)
三、教学内容:分析欣赏诗歌的内容。
1、提问:读过这首诗后,你会发现有一句话重复出现了三次,你知道是哪一句吗?
2、提问:这句话在文章三段中分别出现了三次,是不是简单的重复?它们各自的作用是什么?
第一段:
第二段:
第三段:
赏析第一自然段:
3、提问:这一段可分为哪两层,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层意。
本段中引用了哪些典故,有何作用?
一层:
二层:
典故:
作用:
4、提问:在这一段中诗人是如何来表现蜀道的险峻的?根据提示在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
虚写:
衬托:
夸张:
摹写神情、动作:
反馈练习:找出下列诗句的表现手法。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
蝉噪林欲静,鸟鸣山更幽。
()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
5、与李白同时代的诗评家殷璠称本诗“奇之又奇”,试以第一段为例,说说诗人展开了哪些艺术想象,奇在何处?
学习第二段:
第二段中说“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写蜀道的奇险难行及途中的恐怖气氛。
6、提问:本段可分为哪两层:
7、提问:此处借助“悲鸟”“古木”“子规”“空山”等意象,渲染了一种怎样的氛围?有什么作用?
直击高考: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题目。
浣溪沙洞庭
张孝祥
行尽潇湘到洞庭,楚天阔处数峰青,旗梢不动晚波平。
红蓼一湾纹纈乱,白鱼双尾玉刀明,夜凉船影浸疏星。
【注】红蓼:指生在水边的红色蓼草。
提问:这首词的上阕写了哪些景物,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8、学习第三段:
提问:为什么诗人要在最后写蜀地战祸一段?这样写和诗的寓意有什么关系?
9、提问:诗人是怎样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的?(创新P29)(表现手法)
四、课堂小结:
1、本文的主旨:
2、本文主要运用的艺术手法:
3、李白诗歌的风格:
《蜀道难》导学案参考答案
1、“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不是,意义上是有区别的。
第一段中说“危乎高哉!蜀道
之难,难于上青天”,写蜀道的高峻,突出表现了蜀道的高不可测.领起全文,叹蜀道之高,为全文奠定雄放的感情基调.中间一句,叹蜀道之险,强调主旋律,把诗歌推向高峰。
结尾一句,叹蜀中战祸之烈,照应题目、开头,给人强烈的感叹。
3、第一层:写蜀道的来历。
第二层:写蜀道的高峻.
第一层: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这几句叙述蜀国长期闭塞的状况,其中有高山阻隔,秦蜀之间重山叠岭。
“四万八千岁”为夸张写法;“有鸟道”寓无人行之意。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这两句叙述蜀道来由。
引用了五丁开山的典故。
引用五丁开山的传说
作用:表现人和自然间的斗争以及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强烈愿望,赞扬了神力和开路者的勇力,点染了文章神奇的色彩,吸引了读者。
第二层: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
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蜀山太高,连太阳的车子遇到它也只好回去,水波也被冲拧倒流。
善飞的黄鹤和善攀的猿猱都不能越过。
山路曲折盘旋,蜀道极高处,登者可以在山上摸到星辰。
4、虚写:“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猿猱欲度愁攀援”。
衬托:“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夸张:“扪参历井仰胁兮,以手拊膺坐长叹”。
摹写神情、动作: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情惶悚——困危之状如在眼前。
反馈练习:虚写夸张衬托衬托
5、见教参39
6、第一层:作者借“悲鸟”和“子规”来渲染途中的悲凉凄清的氛围,有千里孤身之感。
第二层:作者极写蜀道的险恶。
想象游者攀援于“连峰”“绝壁”之上,置身于震耳欲聋的“飞湍瀑流”之间,惊心动魄。
最后用“其险也如此”劝阻人们慎入蜀地。
7、鸟是“悲鸟”,树是“古木”,山是“空山”。
飞鸟雌雄相依,不敢失伴;月夜空山寂寥,子规声悲。
诗人用这些感情色彩浓厚的意象,渲染了旅人的愁思和蜀道空寂苍凉的氛围,有力的烘托了蜀道之难。
直击高考:上阕写了辽阔的楚天、青色的山峰、平静的湖面、停泊的晚舟等景物;描绘了一幅境界开阔而又幽静的山水画面。
8、全诗极言“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诗人为友人此去路途的艰险而担忧。
“问君西游何时还”,诗人不忍心友人离去,依依惜别之情自现。
告诫友人蜀地并非久留之地。
而剑阁是蜀中要塞,写剑阁之险引出蜀地战祸,既是写蜀道之难的继续,也是惜别之情的升华。
去蜀难,留蜀亦难,“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这样便限度的水到渠成,自然而圆满。
9、第一句再现剑阁的险要景象。
化用“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易守难攻,则必为兵家必争之地,蜀中易生军事叛乱,景象残酷,惨不忍睹。
“朝避猛虎,西避长蛇”是互文,以“猛虎”“长蛇”比喻作乱者,“磨牙吮血杀人如麻”形象的表现了战祸之惨烈。
结尾重申“不如早还家”,重言“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以“侧身西望长咨嗟”的感叹做结,呼应开头,显得意味深长。
四、
1、主旨:李白正是以变幻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出了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
作者表面写蜀道之艰险,实则写仕途坎坷,反映了诗人在长期漫游中屡遭挫折的生活经历和怀才不遇的愤懑。
2.艺术特色:
(1)善于把想象、夸张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豪放飘逸。
(2)发展了乐府古题,字数参差错落,句子长短不一。
(3)反复咏叹,一唱三吧。
3、诗歌风格:性格豪放,感情奔放,形成了他飘逸、奔放、雄奇、壮丽的艺术风格。
小结:我们知道,“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绝非简单地重复,那么连续出现三次,用意不一样:
奠定了全诗的咏叹基调。
一叹蜀道之高峻;二叹蜀道之险恶;三叹蜀中战祸之烈。
神话传说:五丁开山、六龙回日——写出历史上蜀道不可逾越之险阻。
虚写映衬:黄鹤不得飞渡、猿猱愁于攀缘——映衬人行走难上加难。
借景抒情:古木荒凉、鸟声悲凄(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使人闻声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苍凉的环境氛
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运用夸张:“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了惊险的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