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乐陵市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一轮复习:区域经济与经济重心的南移含答案
山东省德州市乐陵一中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地理环境对区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全国东部中部西部1991 2000 1991 2000 1991 2000 1991 2000种植业(%)59.73 51.9 66.4 57.5 65.96 62.9 63.13 55.6林业(%)4.2 3.5 4.89 3.9 4.64 4.1 4.51 3.8牧业(%) 26.2827.0 25.52 32.7 28.34 31.2 26.43 29.7渔业(%)9.79 17.6 3.2 5.9 1.05 1.8 5.93 10.91.表中三个地带,农业构成差异最大的农业部门是( )A.种植业和林业B.林业和牧业C.渔业和牧业D.种植业和渔业2.20世纪90年代以来,三个地带农业部门比重一直在下降的是( )A.种植业和林业B.林业和牧业C.渔业和牧业D.种植业和渔业3.造成三个地带农业部门差异的主要自然区位因素是( )A.气候、劳动力、自然资源B.科学技术、劳动力、交通运输C.气候、地形、自然资源D.气候、地形、科学技术下图是甲、乙、丙三地的经纬网图。
读图,回答4~6题。
4.甲、乙、丙三地产生水土流失的共同原因是( )①降水集中②土质疏松③开矿④植被破坏⑤垂直节理发育⑥地壳活动剧烈A.①④ B.①②⑤C.①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⑥5.改良甲、乙、丙三地土地应采取的措施是( )A.在甲地土壤中掺入沙子B.在乙地种植耐酸植物C.在丙地使用石灰中和土壤酸度D.在乙地大面积退耕还草6.乙、丙两地主要的粮食作物分别是( )A.冬小麦水稻B.春小麦水稻C.水稻小麦D.谷子水稻(2011·合肥模拟)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区域的规模有大有小,区域之间常发生物质、能量、信息等流动。
读甲、乙两个不同区域,分析回答7~8题。
7.若甲、乙分别对应目前我国的农村地区和城市地区,则沿箭头①方向在区域间调配的是( ) A.资金B.劳动力C.信息D.观念8.若甲表示发达国家,乙表示发展中国家,则沿箭头②方向在区域间调配的主要是( )A.矿产品B.粮食C.工业制成品D.技术(2011·浙江教育考试院)读图,完成9~10题。
2018乐陵一中5月终极挑战---高三历史考点细化测验2.5-区域经济与经济重心的南移解析版

2018乐陵一中5月终极挑战---高三历史考点细化测验2.5-区域经济与经济重心的南移解析版5月终极挑战---高三历史考点细化测验2.5一、单选题1.唐朝前期,73.02%的水灾都发生在北方,南方多雨区仅占26.98%.仅关内道、河南道水灾频次占唐前期总数的50%以上。
安史之乱后,淮南道、江南道水灾频次记载明显增加,史书中还多次出现江南西道基雨山洪的记录。
据此可知()A. 经济严重衷退B. 土地政策调整C. 经济重心南移D. 政府管理失控【答案】C【解析】A.自然灾害的爆发并不能证明经济衰退.B.自然灾害的爆发客观上是天气因素,实际上也反映出,土地开发程度较高.但看不出土地政策的调整.C.唐朝安史之乱以后,南方的水灾明显增加,说明当时南方土地在大量的开发,结合史实,我们可知这一时期中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D.自然灾害的频发与政府的管理失控没有必然联系.故选C.主要考察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要求学生结合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基本历程和材料信息来共同分析.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①东汉三国、魏晋时期以来,北方人民的南迁,为中国古代社会经济中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②了唐朝后期,中国经济中心开始逐渐南移;③到了南宋,全国的经济中心最终完成了从黄河流域到长江流域的转移.2.隋炀帝命编著全国各地风俗,编写者“以吴人为东夷”。
隋炀帝加以怒责,并称:“昔汉末三方鼎立,大吴之国,以称人物……自平陈之后,硕学通儒,文人才子,莫非彼至。
”据此可知,魏晋以来()A. 南方文化在全国的地位上升B. 南北方民族间的隔阂仍较严重C. 江南经济地位全面超越北方D. 隋朝统治者偏好南方文化风格【答案】A【解析】A.从材料可以看出,三国东吴重视人才,到了隋朝统一南方以后,南方人才大量聚集,由此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南方文化获得了巨大发展.B.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南北方之间的隔阂在隋朝时期已经不是民族隔阂.C.材料,看不出江南经济地位超越北方,也不符合当时的事实.D.材料只是客观表述了南方文人较多,并不能表明统治者偏好南方文化风格.故选A.本题主要考查,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文化的发展,要求学生结合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发展特征,来分析材料.南方文化的繁荣南方经济的发展密切相连,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南方政权加强了对江南地区的开发,为我国南方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基础.3.宋朝时,“苏湖熟,天下足”,全国粮食多采购于此.明清时期,粮食多由南方商品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和东北向商品经济发达的江浙闽粤运销.这一变化反映了()A. 大运河沟通了南北经济B. 区域经济多样性日益突出C. 长途贩运贸易艰难起步D. 全国经济重心发生了改变【答案】B【解析】A.大运河早在隋朝的时候就已开凿;B.题干材料中苏指苏州,今江苏吴县一带,太湖以东.湖指湖州,今浙江吴兴一带,1 / 11太湖以南.宋朝时“全国粮食多采购于此”,到明清时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粮食多由南方商品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和东北向这里运销.明显可以看出区域经济多样性日益突出;C.从题干材料不能看出长途贩运艰难起步;D.我国古代经济重心隋唐五代开始南移,两宋时期最终完成.故选B.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特点和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特点和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相关知识点的掌握,考查学生材料分析的能力.C. 经济重心与政治重心的逐渐割离D. 经济重心南移推动政治中心南移【答案】C【解析】A材料无从体现,排除;经济中心南移完成于南宋,故B错误;材料“将关东粮食分储在官仓中……一段段将粮食运到京都”“官雇船驶至洛阳,置于集津仓”可知政治军事重心并未南移,故D错误;材料反映的是经济重心逐渐南移而军事政治重心仍在北方,故C正确。
经济重心的南移知识点总结

经济重心的南移知识点总结《经济重心的南移》是七年级历史下册的内容,这一课讲述了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南方经济开始逐渐超过北方。
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经济重心的南移,欢迎大家阅读。
经济重心的南移重点知识点本课主要讲述自唐朝晚期至两宋时期南方经济的发展及其对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从三个方面展开教学内容。
第一,南方农业的发展,包括南方农业发展的条件、农作物品种的增加和农业产量的提高。
第二,南方手工业的兴旺,主要叙述了宋代南方手工业的发展,包括丝织业水平的提高、棉织业的兴起、制瓷业的成就和造船业的发展。
第三,南方商业的繁荣,主要叙述了商业都市的发展、海外贸易的进步及其重要地位、古代货币制度的发展。
在叙述南方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教材最后点出了其对古代经济重心转移的影响: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时期完成。
“南方商业的繁荣”是本课的重点。
应讲清几个问题:第一,南方商业繁荣的条件。
自唐朝晚期开始,南方农业、手工业生产取得重大发展,为商业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自北宋开始,我国古代商业空前繁荣,为南方商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社会环境。
南宋时期,北方地区处于少数民族政权统治下,宋朝的统治中心南移,因此朝廷重视商业特别是对外贸易的发展以增加财政收入,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第二,南方商业繁荣的表现:①南方商业都市的发展。
以杭州的商业活动为典型,重点叙述了南方商业都市的发展,特别强调以杭州为代表的南方商业都市水平在南宋以后超过了北方。
②海外贸易的发展。
教材主要叙述了宋代中国海外贸易在世界上的地位,以广州和泉州为代表的商港,海外贸易的范围及在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③货币制度的变化,主要叙述了纸币出现的原因、发展状况、世界地位及对商业活动产生的影响。
经济重心的南移难点知识点本课的难点是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教学过程中除利用教材中提供的知识外,还应结合前面教学中的相关知识进行全面分析,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去分析:第一,经济因素。
山东省德州市乐陵一中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工业区位反馈练习

工业区位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2010·全国卷Ⅰ)北京的王女士登录总部位于上海的M公司(服装公司)网站,订购了两件衬衣,两天后在家收到货。
下图示意M公司的企业组织、经营网络。
据此完成1~3题。
1.王女士此次购买的衬衣,由M公司员工完成的环节是( )A.设计B.提供面料C.加工D.送货上门2.M公司的产品销售依靠( )A.大型服装超市B.服装专卖店C.代理销售商D.信息交流平台3.在M公司的组织、经营网络中,区位选择最灵活的是( )A.配送仓库B.面料厂C.制衣厂D.仓储中心(2010·海南高考)高档圣诞树由鲜活的树装饰而成。
低档圣诞树是由仿真材料制成的,价格低、销量大。
改革开放后,我国深圳成为世界低档圣诞树的重要生产基地。
21世纪初,由于生产成本提高,深圳圣诞树产业受到很大冲击,有的企业将圣诞树生产转移到江西赣州,但是出口效益没有明显提高。
据此完成4~6题。
4.从世界范围看,影响高档圣诞树生产的主导因素是( )A.市场距离B.热量条件C.劳动力价格D.种植技术5.低档圣诞树生产由发达国家至我国深圳再向赣州转移的主要原因是( )A.我国圣诞树销量快速增长并由沿海向内地扩展B.世界圣诞树市场由欧美向东亚地区转移C.发达国家原材料枯竭而我国原材料丰富D.企业追求较低的劳动力成本6.企业将圣诞树生产由深圳转移到赣州后,提高了出口圣诞树的( )A.运输成本B.用地成本C.原材料成本D.劳动力成本(2011·盐城调研)读某工业部门在某城市及其附近地区土地、运输和劳动力等成本曲线图,其中土地成本和运费都只与距城市中心的远近、交通通达度有关,完成7~9题。
7.表示土地、运费、劳动力成本的曲线依次是( )A.a、b、c B.b、a、cC.c、b、a D.c、a、b8.综合考虑土地、运输、劳动力等成本,该工业部门应布局在( )A.①地B.②地9.从主导因素看,该工业部门最可能是( )A.服装厂B.糕点厂C.乳制品厂D.炼铝厂(2010·全国卷Ⅱ)巴西的柑橘产量位居世界前列。
2019届山东省乐陵市第一中学高三考前押题卷文科综合地理试卷(解析版)

山东省乐陵市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考前押题卷文科综合地理试题第Ⅰ卷(选择题共140分)一、本卷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特色小镇是相对独立于市区,具有明确产业定位、文化内涵、旅游和一定社区功能的发展空间载体,是新型城市化发展的新探索。
红木小镇、青瓷小镇、e游小镇等都是集生产、生活、生态于一体的特定区域。
某县是著名的中药材之乡,被誉为“天然的中药材资源宝库”。
该县通过整合当地资源,建成了以中草药文化为主、以高端中医药健康产业、旅游度假产业、养生养老产业为主导的江南药镇。
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 特色小镇建设成败的关键是()A. 特色农产品B. 发达的交通网C. 特色主导产业D. 独特地域文化2. 江南药镇建设中医药产业的确定将有利于中医药产业活动的()A. 空间集聚B. 技术创新C. 利润提高D. 市场拓展3. 特色小镇的产业定位限制了该小镇的的()A. 服务人口B. 服务等级C. 服务范围D. 服务种类【答案】1. C 2. A 3. D【解析】【1题详解】由材料“特色小镇是相对独立于市区,具有明确产业定位、文化内涵、旅游和一定社区功能的发展空间载体”可知,特色小镇建设成败的关键是特色主导产业,C正确。
【2题详解】由材料“建成了以中草药文化为主、以高端中医药健康产业、旅游度假产业、养生养老产业为主导的江南药镇”可知,江南药镇建设中医药产业的确定将有利于中医药产业活动的空间集聚,A正确。
【3题详解】特色小镇具有明确产业定位,产业定位限制了该小镇的服务种类,D正确。
2019年央视春晩《“儿子”来了》让人们认识到中国人口老龄化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如表为中国三个区域人口老龄化变动情况表。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 形成三个地区老龄人口相对份额差异的主要因素是A. 人口增长B. 人口基数C. 自然环境D. 人口迁移5. 下列关于三个地区人口老龄化变动的叙述,合理的是A. 2005年至2010年东部沿海地区老龄人口比重下降是由于出生率提高B. 西部地区老龄人口比重持续上升表明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最快C. 中西部地区人口大量迁出到东部沿海地区,东部沿海地带人口年龄结构年轻化D. 全国老龄人口比重上升的原因是人口寿命延长及出生率低【答案】4. B 5. D【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我国人口数量变化.【4题详解】结合我国人口分布东部多西部少的特点,根据表格中三大地区老龄人口相对份额东部大于中西部,判断形成三大地区老龄人口相对份额差异的主要因素是人口基数,故B项正确。
山东省乐陵市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考前押题卷文科综合地理试卷 含解析

山东省乐陵市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考前押题卷文科综合地理试题第Ⅰ卷(选择题共140分)一、本卷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特色小镇是相对独立于市区,具有明确产业定位、文化内涵、旅游和一定社区功能的发展空间载体,是新型城市化发展的新探索。
红木小镇、青瓷小镇、e游小镇等都是集生产、生活、生态于一体的特定区域。
某县是著名的中药材之乡,被誉为“天然的中药材资源宝库”。
该县通过整合当地资源,建成了以中草药文化为主、以高端中医药健康产业、旅游度假产业、养生养老产业为主导的江南药镇。
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 特色小镇建设成败的关键是()A. 特色农产品B. 发达的交通网C. 特色主导产业D. 独特地域文化2. 江南药镇建设中医药产业的确定将有利于中医药产业活动的()A. 空间集聚B. 技术创新C. 利润提高D. 市场拓展3. 特色小镇的产业定位限制了该小镇的的()A. 服务人口B. 服务等级C. 服务范围D. 服务种类【答案】1. C 2. A 3. D【解析】【1题详解】由材料“特色小镇是相对独立于市区,具有明确产业定位、文化内涵、旅游和一定社区功能的发展空间载体”可知,特色小镇建设成败的关键是特色主导产业,C正确。
【2题详解】由材料“建成了以中草药文化为主、以高端中医药健康产业、旅游度假产业、养生养老产业为主导的江南药镇”可知,江南药镇建设中医药产业的确定将有利于中医药产业活动的空间集聚,A正确。
【3题详解】特色小镇具有明确产业定位,产业定位限制了该小镇的服务种类,D正确。
2019年央视春晩《“儿子”来了》让人们认识到中国人口老龄化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如表为中国三个区域人口老龄化变动情况表。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 形成三个地区老龄人口相对份额差异的主要因素是A. 人口增长B. 人口基数C. 自然环境D. 人口迁移5. 下列关于三个地区人口老龄化变动的叙述,合理的是A. 2005年至2010年东部沿海地区老龄人口比重下降是由于出生率提高B. 西部地区老龄人口比重持续上升表明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最快C. 中西部地区人口大量迁出到东部沿海地区,东部沿海地带人口年龄结构年轻化D. 全国老龄人口比重上升的原因是人口寿命延长及出生率低【答案】4. B 5. D【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我国人口数量变化.【4题详解】结合我国人口分布东部多西部少的特点,根据表格中三大地区老龄人口相对份额东部大于中西部,判断形成三大地区老龄人口相对份额差异的主要因素是人口基数,故B项正确。
山东省乐陵市第一中学高三一轮复习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含答案

山东省乐陵市第一中学高三一轮复习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含答案A. ↗B. ←C. ↙D. →1.下列代表高气压带的数码是A. ①、③B. ②、③C. ②、④D. ③、④2.“经过‘魔鬼’风带时,我们的心都是悬着的。
‘雪龙’号一会在浪尖,一会在浪底。
风浪很大,船晃得厉害,晕船的人很多。
”这是我国南极科考队员在2019年初离开澳大利亚,前往南极考察途中的日记。
日记中所提到的“魔鬼”风带是图中的A. AB. BC. CD. D下图中的40°线为纬线,a、b、c为等温线,甲为河流,其所在地区常年受西风的控制。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3.图中等温线a、b、c数值的大小排列正确的是A. b>aB. c>b>aC. a>b>cD. a>b4.关于图示区域地理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A. 此时为冬季,该地区降水稀少B. 此时为夏季,气候温和湿润C. 甲河属于内流河,主要补给水源是冰雪融水D. 甲河属于外流河,水位季节变化大二、综合题(本大题共2小题)5.读甲半岛区域图以及西侧地貌形成过程示意图。
阅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马拉开波盆地位于委内瑞拉西北部,四周山地环绕,盆地中心是南美洲最为湿热的马拉开波湖湖区。
湖区大部分高温多雨,年平均降水量1500毫米以上。
湖区有7000多口油井,炼油工业发达,湖区周边城市因此迅速发展。
马拉开波湖原本仅通过一条狭窄的水道同加勒比海连接,湖水北咸南淡。
为了发展湖内的采油业,50多年前人们开始将连接外海的水道拓宽、挖深。
材料二:马拉开波湖简图(1).从地理位置和地形的角度分析马拉开波湖区“热”的原因。
(2).从气压带和风带角度分析马拉开波湖区冬夏半年降水都较多的原因。
(3).分析马拉开波湖周边地区植被茂盛、土壤贫瘠的原因。
(4).推测20世纪60年代以来马拉开波湖湖水水质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6.(37分)阅读图文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下图中的甲国(吉尔吉斯斯坦)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重要国家,人口576万,其西部邻近国家油气资源丰富。
山东省济南市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一轮复习区域经济与经济中心的南移试题

..区域经济与经济中心的南移一、单选题1. 三国时期吴国以一隅之地与中原的曹魏相抗衡,东晋和南朝政权也都以半壁江山与北方各政权对峙。
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的经济发展,维持了这种局面的长期存在。
材料反映出( ) A. 南北经济发展处于平衡的状态 B. 南北对峙阻断了经济文化交流 C. 北方社会安定有利于恢复生产 D. 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已经出现2. 唐宋时期,南方民众在丘陵山区的坡地开垦耕地,引泉水灌溉,形如阶梯,被称为山田,也叫梯田。
这种做法( )A. 推动了美洲农作物的传播B. 加剧了土地兼并C. 适应了南方深入开发需要D. 刺激了人口南迁3.据史书记载,明朝时成都是著名的丝织业中心,但“千里无一桑株”;四川的阆中“家种桑而人饲养”,却不搞丝织业。
这些现象反映了( )A. 经济重心的南移B. 商品经济的发展C. 城市规模的扩大D. 长途运输的便利4.据史书记载,明朝时成都是著名的丝织业中心,但“千里无一桑株”;四川的阆中“家种桑而人饲养”,却不搞丝织业。
这些现象反映了( ) A. 经济重心的南移 B. 商品经济的发展 C. 城市规模的扩大 D. 雇佣关系的产生5.何一民在《中国城市史纲》中提到,唐代主要城市有长安、洛阳,扬州、益州、杭州、苏州、湖州、常州、鄂州、洪州、广州等70个之多。
他认为,唐代的城市在数量上有所增加,分布也较广泛且主要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和长江下游地区。
这表明A. 唐代城市兴起体现了精耕细作小农经济的普遍发展B. 唐代东部地区经济较为繁荣,有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C. 唐代经济发展较为均衡,交通对城市的发展影响最大D. 对外贸易的发展、商帮的涌现促进了南方城市的发展 6.据此判断,下列能够被认定的历史结论是A. 政权中心籍贯分布稳定性强B. 政权中心逐渐呈现出南人化趋势C. 文化中心南移引发政治中心南移D. 经济重心南移带来南方士人倍受重用7. 两宋时期,江浙地区是全国重要的产粮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东省乐陵市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一轮复习:区域经济与经济重心的南移含答案
1 / 3
区域经济与经济重心的南移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2小题)
1. 汉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置十三刺史部,九部在北,四部在南。
西晋前期19州,南7北12。
至唐贞观元年,分全国为10道,正好5道在南,5道在北。
北宋元丰时期23路,南方占14路而北方只有9路。
明清时期南北方省区基本是二比一。
这说明中国古代行政区划设置的依据是
A. 山川形便原则
B. 犬牙交错原则
C. 依据地方风俗不断变化调整
D. 依据经济和人口变化不断调整
2. 明清时期曾出现过江西人口大量移入两湖地区的“江西填湖广”移民浪潮。
有“居楚之家,多豫章(指江西)籍”之说。
下列关于这次移民运动说法正确的是 A. 源于经济发达地区对后进地区的引力 B. 明清时期两湖地区商业盛行商帮外出 C. 推动“湖广熟,天下足”局面的形成 D. 古代人口迁移完全源自政治因素推动
3. 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地理学上的南北分界线。
下表反映了西汉、西晋时期秦岭淮河分界线南北两边的
郡数(单位:个)统计,相关解读正确的是
南北经济发展差距缩小 政治重心实现了东移 C. 土地制度影响郡数变动 D. 经济中心实现了南移
4. 下图是中国历史上某一时期各地区货币使用情况示意图,该图不能说明()
A. 北方长期战乱,货币具有物物交换的特点
B. 河西走廊和两广地区发展外贸,故以贵重金属为货币
C. 金属冶铸水平的地区差异很大
D. 我国经济重心南移
5. 比较隋朝大运河和元朝大运河(如图),由此可知,运河的开凿与整修
A. 巩固了南方经济重心地位
B. 缓解北方水资源不足问题
C. 体现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
D. 反映南方经济地位的提升
6. “自板印经史之流行,寒士得书日易,此与教育之普及,相辅相成。
当时尤有一事可注意者,即书籍
之保存,多在东南,此区域均为寒士之新土。
北方大族之旧乡,书籍反见残缺。
”南北这一反差从本质上反映出
A. 文化中存在着地域色彩
B. 中国经济重心南移态势
C. 南方的教育事业更为发达
D. 门阀士族退出政治舞台
7. 隋唐时期,皇帝常常携宫廷到洛阳“就食”。
682年关中地区饥荒,唐高宗让太子留守长安,自己率
宫廷到洛阳“就食”,由于出行仓促,随从人员竟有半途饿死者。
这种现象 A. 导致唐朝开始由盛转衰 B. 反映出土地兼并的严重 C. 推动政治中心逐渐东移 D. 推动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8. 江南农业经济在东晋南朝、唐后期五代和南宋三个时期得到很大发展,其共同的原因是
A. 曲辕犁的发明和推广
B. 新农作物在江南引种
C. 经济重心南移的促进
D. 北民因动乱大批南迁 9.
运河的开凿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南方经济发展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C. 经济重心与政治重心的逐渐割离 D. 经济重心南移推动政治中心南移
10. 元朝时期,以大运河漕运江南粮食供应都城官民;明太祖时则基本不再依靠大运河漕运,明成祖以后
又全面恢复了大运河漕运。
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A. 海运比漕运具有明显优势 B. 政治中心北移影响运河漕运 C. 北方地区局势的持续动荡 D. 明朝政府全面实施海禁政策 11. 图1和图2反映了汉唐间历史的变迁,以下解读正确的是()
①汉代的“州”主要集中于黄河流域 ②汉唐间南方社会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 ③唐代的“道”主要集中于长江流域
④唐代“道”的划分注重山川地理形势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12.汉代“楚越之地……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而后世“(江浙)财赋之地,人物渊薮”。
这表
明
A. 南北经济差异逐步扩大
B. 随着人口南迁,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C. 经济重心南移促进文化重心南移
D. 自然条件决定经济发展水平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如图可以看出,汉代粮食亩产已达到一定水平。
明和清前期,随着稻田复种指数增加,玉米、甘薯种植推广,亩产又有一定的提高。
但从汉代到清中叶的两千年中,粮食亩产只增长了39%。
--摘编自吴慧《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怎样的发展概况?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和清前期粮食亩产提高的外来因素。
材料二
在中国,小农经济一锄一镰,一个主要劳动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虽然脆弱,但被破坏后极易复活和再生,又非常顽强。
小农经济这种顽强的再生机制所造成的结果便是中国传统农业经济的水平位移--横向发展。
--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小农经济既脆弱又顽强的原因。
举例说明“中国传统农业经济的水平位移”的具体表现。
材料三
中国传统农业是在国家全力倡导、监督下得以发展成为一种进步的形态。
但是,“农为国本”,这话的反面,农业受到特别“照顾”的同时,也意味着国家的一切都得靠它滋养支撑。
正是高度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国家对农业的强控制,使农业本身受到重压,更使农业发展的成果无法扩散、转化、辐射到其他的经济领域,整个经济结构缺乏自身运行的独立机制,变得非常僵硬,难以变革。
--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3)概括材料三中“农为国本”的两面性。
从经济角度分析农业发展的成果“无法扩散、转化、辐射到其他的经济领域”的原因。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朝是中国社会市民阶级正式产生的年代,大批的手工业者、商人、小业主构成了宋朝的中产阶级。
他们经济富足,又有自己独立的价值追求。
市民的富裕闲暇生活及审美趣味和生活情趣促成了宋朝文化高度繁荣,戏曲、杂技、音乐、诗歌、小说等都在宋代高度繁荣。
——詹子庆编《中国古代史参考资料》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概括说明宋朝经济发展的主要影响。
材料二但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而言,宋朝时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而西方与此相应的商业革命却对西方社会产生了爆炸性的影响。
到15世纪,在世界历史的这一重要转折关头,中国的力量转向内部,将全世界海洋留给了西方的冒险事业。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全球通史》
(2)结合所学知识,你如何理解材料二所说的“爆炸性的影响”?分析中国没能产生这种爆炸性影响的原因。
材料三木薯、马铃薯、甘薯和玉米,还有花生、豆类和西红柿,极大地丰富了整个世界可以利用的食物资源,并且一直持续到今天。
“哥伦布交流”的结算清单很复杂,但这场交流开始以后,世界就不可否认地改变了。
——《世界文明史》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哥伦布交流”使世界发生了哪些改变。
材料四工业革命前,英国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80%以上,工业革命后,农业人口仅占总人口的25%;英国在1801年时五千人以上的城镇只有106个,占全国人口的26%,到1851年时,全国城镇数目达到265个,城镇人口所占比率上升到54%,1891年时,城镇数目增至622个,人口占到68%。
有经济学家统计,英国在1801年,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是32%、23%和45%,而到1841年则变为22%、34%和44%。
(4)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说明工业革命对城市化的影响。
山东省乐陵市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一轮复习:区域经济与经济重心的南移含答案1. D 2. C 3. A 4. C 5. D 6. B7. C8. D
9. C10. B11. B12. C
13.(1)概况:粮食亩产总体呈增长趋势,但增速较缓。
因素:新航路开辟后,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的传入。
(2)原因:生产规模小,封建剥削沉重,自然灾害等,都使小农经济易于破产;而小农经济下的农民具有
生产积极性,当简单生产工具、个体劳动力和土地结合,就能使其再生。
表现:宋朝以后,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江浙地区。
(3)两面性:一方面重视农业,促其发展,另一方面过度依赖,严控重压,使其难以变革。
原因:自然经济的封闭性;对农业的重压,使农民缺乏剩余和积累;对工商业的抑制,使农业资源难以进
入工商领域。
14. (1)影响:促使市民阶层产生,出现了其独立的价值追求和社会生活方式;促进了宋朝文化高度繁荣;
经济中心南移。
(2)理解:加速封建制度的瓦解,促进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
原因:君主专制不断加强,长期推行重农
抑商政策,理学的思想束缚,小农经济的顽固性等。
(任答3点即可)
(3)改变:扩大了世界各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各地经济的发展和美洲的开发;以欧洲为中心
的世界市场雏形出现;使世界由分散走向整体,开始形成一个互相影响、联系紧密的整体;促进了欧洲资
本主义的发展;同时也给美洲的印第安人和非洲的黑人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4)影响:工业革命使农村劳动力大量进入城市,城市人口迅速增加;推动小城镇规模越来越大,城镇数
量也越来越多;改变了产业结构,推动了城市体系的形成,加快了城市化进程。
3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