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养殖技术资料资料

合集下载

水产养殖现代化技术手册

水产养殖现代化技术手册

水产养殖现代化技术手册
水产养殖一直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产业之一,也是世界各国日益重视
的领域。

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的飞速发展,水产养殖行业也在技术
方面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本技术手册将为您介绍一些水产养殖现代化
技术,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1. 水质养殖技术
水质是水产养殖中至关重要的因素,影响着养殖生物的生长和发育。

水质测试是水产养殖管理的重要环节之一,而且掌握了好的水质管理
技术,不仅可以降低养殖成本,而且还可以提高产品的质量和产量。

2. 智能化养殖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智能化养殖成为了一个新的趋势。

智能化养殖技术可以实现对养殖过程的全程监控和管理,通过数据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养殖生态环境,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提高养殖
效益。

3. 微生态养殖
微生态养殖是以微生物为核心,对养殖生态系统进行平衡调控的一
种养殖方式。

通过微生物的作用,可以有效地提高水质、增加饲料的
可利用性、抗病等等。

微生态养殖不仅可以提高养殖的效益,还可以
降低环境的影响。

4. 海水养殖
海水养殖是一种利用海洋资源进行水产养殖的方式。

它因养殖对海洋环境的要求较高,而在技术上具有一定的难度。

但是,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海水养殖技术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比如利用人工盐场生产天然海盐用于海水养殖、利用特殊生物降解有害物质等等。

海水养殖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总之,水产养殖现代化技术是水产养殖行业发展的关键,这些技术的应用将会使水产养殖行业在质量和效益方面都得到很大的提高,为促进我国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重要的贡献。

水产养殖技术

水产养殖技术
水产养殖的定义
水产养殖的基本概念和定义。
02
水产养殖的分类
水产养殖按照养殖对象的不同 进行分类。
03
水产养殖的特点
介绍水产养殖的短周期、低成 本、高效益、可适应性强等特
点。
4
水产养殖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1
发展历程
水产养殖起源于XX世纪,随着技术和市场的不断发展,水产养殖逐渐成为了重 要的经济来源。
现状
未来将有更多的技术革新 和创新,使得水产养殖更 加高效、环保。
市场需求的变化
市场需求的变化将会推动水产养殖行业的发展,需要不断提高产品品质和服务质量。
政策环境的变化
政策环境的变化也将会影响到水产养殖行业的未来发展,需要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政策制 定和实施中。
11
04
水产养殖的捕捞和加工
捕捞和加工的流程
LOGO HERE
水产养殖技术 —— 科普PPT
Designed by
.cn Speaker name and title
CONTENTS
01 介绍
02 水产养殖技术
03 病虫害防治
04 05 水产养殖的捕捞和加工
水产市场前景
06 总结
01
介绍
水产养殖的基本概念和定义
水产养殖基本概念和分类
01
总结
技术创新和未来发展趋势
技术创新和未来发展趋势
创新与应对
引进新技术,提高养殖效率和品质。
应用智能化技术,提高养殖的精细化和智能化水平。
应用环保技术,减少养殖对环境的影响,实现可持续发展。
新技术应用 智能化养殖 环保技术发展
19
渔民和合作社应该如何应对
应对渔业养殖技术
渔民和合作社要积极关注新技术,如智能化养殖、环境监测和数据分析 等,以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 当前市场对高品质水产品和环保养殖方式的需求较高,渔民和合作社可 以通过技术创新和品牌推广来满足市场需求。 渔民和合作社应该注重科技创新、合作共赢和可持续发展,以实现渔业 养殖产业的长期稳定发展。

水产养殖学知识点总结

水产养殖学知识点总结

水产养殖学知识点总结水产养殖学是研究如何科学饲养和经营水产动植物的一门学科。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随着人口的增长和渔业资源的逐渐枯竭,水产养殖学成为了全球关注的焦点之一。

通过水产养殖学知识点的总结,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水产养殖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技术,从而更好地进行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和管理。

一、水产养殖学的基本概念1. 水产养殖的定义与分类:水产养殖是指在水中养殖、培植和经营水产动植物的一种生产方式。

根据不同的养殖对象,水产养殖可以分为海水养殖和淡水养殖两大类。

2. 水产养殖的发展历史:水产养殖自古至今一直存在,在中国古代就已有了养鱼的经验。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水产养殖技术得到了不断的改进和完善,为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 水产养殖的意义和作用:水产养殖是维持渔业资源和生态平衡的重要手段,可以有效地保护自然资源和维持海洋生态系统的稳定,同时也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食品资源。

4. 水产养殖的发展现状:随着全球人口的不断增长和渔业资源的减少,水产养殖业成为了维持全球粮食安全和生态平衡的重要手段。

目前,全球水产养殖业已经成为了世界上最重要的养殖业之一。

二、水产养殖学的基本原理1. 养殖环境与条件:水产养殖的环境条件包括水质、水温、光照、氧气等多个方面。

不同的水产动植物对环境条件的要求不同,因此在进行养殖时需要根据不同的养殖对象来调节和控制水产养殖的环境条件。

2. 水产养殖的生物学原理:水产养殖实际上是在人工环境中模拟自然环境,通过合理的饲养和管理来促进水产物种的生长和繁殖。

因此,对水产养殖对象的生物学特性和行为规律有着深入的了解是非常重要的。

3. 水产养殖的营养需求:不同的水产动植物对营养需求不同,为了保证水产养殖的质量和产量,必须要提供足够的营养物质,如饲料和水质等。

4. 水产养殖的疾病防治:水产养殖过程中,疾病是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

如何预防和防治水产养殖疾病,是水产养殖业发展过程中重要的内容之一。

三、水产养殖技术1. 养殖池塘设计与建设:养殖池塘是水产养殖的核心设施,其设计和建设对水产养殖的影响非常大。

水产养殖分享:养殖技术有哪些?

水产养殖分享:养殖技术有哪些?

水产养殖分享:养殖技术有哪些?在水产养殖过程中,一般经历这几个过程,蟹种的培育到成蟹养殖,最后可根据自身条件选择养殖模式。

(一)蟹种的培育1、蟹种池建造:一般为*池,面积在1-3亩,为东西向的长方形,池水深0.8-1米。

2、幼蟹放养。

放养密度一般为3万-4万只/亩。

经长途运输离水时间较长的幼蟹,应先在水中浸泡2-3分钟后,取出放置10分钟,如此重复2-3次,冲洗掉泡沫,待幼蟹吸足水分后再放入池中,可提高幼蟹放养成活率。

3、饲养管理。

生性贪吃,尤喜食动物性铒料。

10月份是摄食的旺季,如此时大量投喂以动物性为主的饵料,就很易导致幼蟹发育至性早熟。

所以,应以植物性饵料为主,如糠饼、稻谷等。

日投饵量一般为蟹体重的5-8%,并根据天气、水温及吃食情况,进行合理地调整。

每天投饵两次,上午9时、下午4时各喂一次。

春秋季,为了提高水温,池水应浅一些,夏季水温升高,摄食量大,水质容易恶化,应加深水体更换新水。

一般每5-6天换水一次,每次换水量为1/3-1/2。

每10-15天泼洒生石灰一次,以改良水质。

(二)成蟹养殖1、蟹池建造选择面积3-5亩,水深0.8-1.5米的池塘,池底平整且有一定的坡度,坡比要求在1:3左右。

有良好的进排水系统,池底向出水口一侧倾斜。

做好防逃设施的建设。

2、蟹种放养要选购体质优良的蟹种,体质好的幼蟹呈青灰色,甲壳完整,附肢齐全,无伤无病,反应灵活;体质差的幼蟹呈淡黄色,伤残严重活动差,反应迟钝。

蟹种放养密度要根据其规格大小、养成要求、饲养管理水平等来考虑。

如放养的幼蟹在60-100只/kg,要求出池规格达到每只125克,放养密度应在50-60kg/亩。

3、投饵饵料种类:对饵料要求不高,食性广泛,主要分为天然饵料和人工铒料两类。

投喂方法:当池塘水温10℃时,就开始投喂。

一般水生植物的投喂量不必控制,由在池中自由取食。

杂鱼、贝类、水蚯蚓等动物性饲料投喂量要根据水温来定。

早期水温低,投喂次数少。

水产生态养殖技术

水产生态养殖技术

水产生态养殖技术水产生态养殖技术是指在保护水生生物自然生态环境基础上,通过科学养殖与生态修复相结合,维持生态平衡,提高养殖水平的一种先进的养殖技术。

水产生态养殖技术是可持续发展的养殖模式,具有环境友好、增产增效、减少污染等优点。

下面介绍水产生态养殖技术的具体内容。

1.生态基地修复水产生态养殖技术的第一步是对养殖水域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很多池塘、湖泊、河流等水域的生态环境受到破坏,水质下降严重影响了水生生物的生存。

对于这种情况,采取生态修复措施,如池塘综合整治、水生生物人工增殖等,重建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后续养殖奠定基础。

2.生态养殖生态养殖是水产生态养殖技术的核心,也是其与传统养殖技术的最大区别。

生态养殖要求保护水生生物自然环境,通过合理化养殖与生态维护相结合,使养殖出的水产物更加健康美味。

在生态养殖中,要从养殖种类的选择、饲料的使用、养殖密度的控制等方面,尽量减少对水生生物的损害,同时利用生态循环,减少污染的产生。

3.循环利用循环利用是水产生态养殖技术的一个重要特点。

采用循环水系统,能够减少水体的污染,提高养殖效益。

循环利用的方式包括:池塘生态处理系统、水处理设备、沼气发电系统等。

这种方式既能提高养殖产量,又可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实现生态循环。

4.技术改良技术改良是推进水产生态养殖技术发展的关键要素。

通过引进新技术、新设备,开展科学研究,不断改进养殖方式,提高养殖效益,同时避免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技术改良包括饲料的配方、水质监测设备的使用、种苗选育、疾病防治等方面。

不断推进技术创新和改良,是实现水产生态养殖技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水产养殖的基本技术

水产养殖的基本技术

(3)管好水
• 水是鱼儿生存最基本的条件,鱼儿离不开水,养鱼先养水,水好鱼就 好,因此,养鱼要先管好一池水。如何管好水,养鱼的水要达到渔业 用水水质标准,根据经验,管好水就是要做到保持水体“肥、活、嫩、 爽”。
• 肥,指的是水要有一定浓度,也就是浮游生物要有一定量。活,是说 池水“早青晚绿”有变化。嫩,是指水中可消化浮游植物占多数,而 且都在生命旺盛期,并未进入衰老。爽,是说鱼儿在池中自由自在, 生活起十分爽快。
水产养殖的基本技术
前言
• 水产养殖的基本技术包括亲本的人工培育、繁殖幼苗、苗种培育 和成品饲养。由于养殖对象的不同以及养殖水体的特点、条件和 各阶段的养殖要求不同,形成了各种不同的饲养方式和养殖技术。
• 1、养殖场的选址
• 建场前应首先对拟建场址进行地质、水文、气象、生物、社会、 环境等诸方面的综合调查,在此基础上提出设是培养鱼类天然饵料的重要途径,特别是新开挖的池塘 要做好消毒和施肥技术,调控好水质,培肥好水质。
• 从肥料种类看,分有机肥和无机肥两大类别,就施肥时间来分, 分基肥和追肥区别。施肥的原则以有机肥为主,无机肥为辅,互 相配合使用。
(2)喂足料
• 鱼儿只有吃饱吃好了,才能正常中、快速的生长。从营养学角度 分析,不同种类鱼的营养要求有别,即使同种鱼类,在苗种阶段 和成鱼阶段需要的营养也不一样。如草鱼、鲤鱼等鱼种阶段和成 鱼阶段降所需营养要求都是不同的。
(2)、鱼种规格
• 成鱼饲养阶段,放养大规格鱼种是健康养殖的关键,大规格鱼种 抗病力强、生长快,有利于高产高效益。但由于不同鱼类的生长 特性不同,放养规格也各有差异,不同地区对放养鱼种的要求也 有所差别,但有一条共同点,放养鱼种规格越大,长成的商品规 格越大,成活率高,长成时间也相应缩短。

水产养殖技术

水产养殖技术

水产养殖技术水产养殖技术是指在已改善水质或开发新水域的水域环境条件下,利用农业养殖本质为动物繁殖的基础上,把鱼类、虾类、甲壳类等水产动物的有效繁殖技术及其生长管理技术体系集成应用,以达到规模化、科学化地养殖水产动物的目的。

水产养殖技术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水产养殖的效益,实现节约用水,改善水环境,保护生态系统,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水产养殖技术可以分为繁殖技术、养殖技术、管理技术三大类。

繁殖技术是水产养殖技术体系中的基础性部分,主要是指繁殖水生动物的技术,包括觅食、繁殖、受精、孵化等,其中觅食技术是指通过筛选和挑选合适的饲料,提高水生动物的繁殖能力,将自然繁殖改为饲料供应技术,来促进水生动物的繁殖和存活。

养殖技术是指在繁殖技术的基础上进行的水产动物的基本养殖技术,主要是指水产动物在养殖过程中的种群管理、水域控制、药物管理、氧化防护和防病等技术等。

其中,水域控制技术是水产养殖技术中最关键的技术。

此外,药物管理是指使用多种抗生素、鱼苗等药物进行疫情防控,防止与病原体的对抗。

管理技术是繁殖技术和养殖技术的有机结合,是一种综合性管理技术。

主要涉及水产养殖工程的设计、实施和管理,以及水产养殖者的管理能力。

它包括水域资源开发、水质改善、抗污染治理、饲料管理、保育和渔业等方面的技术。

水产养殖技术是我国改善水质、改善水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技术,它的应用可以有效抑制生态系统的损害,促进水环境的改善,同时可以提高水产生物的养殖效率,提高水产品的质量,促进渔业和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但是,水产养殖技术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对水质的过度污染和病害抗性。

这就需要我们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水产养殖技术研究,以期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水产养殖学知识点汇总

水产养殖学知识点汇总

水产养殖学知识点汇总水产养殖学是研究各种水生生物的人工养殖和经营管理的一门学科。

它以提高水产养殖效益、保护水生生物资源和保持生态平衡为目标,涉及到生物学、水产学、水质学等多个学科。

本文将对水产养殖学的一些重要知识点进行汇总和介绍,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些知识。

1. 养殖水域的选择在进行水产养殖之前,需要选择适合养殖的水域。

一般来说,养殖水域应具备良好的水质、适宜的水温、充足的氧气和丰富的饵料资源。

同时,需要考虑水域的易于管理性和养殖成本等因素。

2. 常见的养殖水生生物水产养殖涉及到很多种水生生物,其中包括鱼类、虾类、蟹类、贝类等。

养殖水生生物的选择应根据市场需求、水域环境和养殖技术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3. 养殖池塘的建设和管理养殖池塘是进行水产养殖的主要设施,其建设和管理对养殖效益起着重要作用。

建设池塘时需要考虑池塘的大小、深度、水质调控设施等因素,并进行合理的管理,如定期清理池底、控制水质等。

4. 饲料管理合理的饲养管理是确保水生生物养殖成功的关键。

养殖者需根据水生生物的需求和生长发育阶段,科学配制饲料,并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喂养时间和数量,避免浪费和过度喂养。

5. 疾病防治水生生物养殖中常常会出现各种疾病问题,这对于养殖效益和养殖健康都会造成严重影响。

因此,及时预防和治疗养殖疾病非常重要。

常见的防治措施包括维护良好的水质、合理使用药物、加强养殖环境的清洁等。

6. 养殖环境保护水产养殖应注重养殖环境的保护,避免养殖活动对水生生物和生态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对排放的废水进行处理,合理利用养殖废弃物等都是保护养殖环境的重要措施。

7. 养殖技术的创新与应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水产养殖技术也在不断创新。

如利用生物基因工程进行繁殖改良、养殖设施的智能化和自动化等。

这些创新技术的应用能够提高养殖效率和降低养殖成本。

以上是水产养殖学的一些重要知识点的简要介绍。

水产养殖学作为一门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不仅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水产品,也为保护水生生物资源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产养殖技术资料
(一)保持良好的养殖水环境
1、水质要求:养好一池鱼,必须管好一池水。

水质必须符合鱼虾蟹类的生理要求并能满足它们的生长繁殖所需。

2、执行标准:我国国家标准《渔业用水水质》(GB11607-89)及农业行业标准--无公害农业标准《淡水养殖水质标准》(NY5051-2001)。

主要指标:溶解氧一天中必须有16小时以上的时间大于5mg/L,任何时间不得低于3 mg/L;酸碱度,即PH值在6.5-8.5之间;氨氮小于0.6 mg/L;硫化物小于0.2 mg/L。

3、控制方法:采用物理、化学和生物三种方法调节水质,为鱼类健康生长创造良好的水质条件。

物理方法有:使用增氧机、使用水质改良剂、合理换水。

化学方法是使用化学改良剂。

生物方法是使用微生物菌调节水质。

4、正确使用增氧机:遵循“三开两不开”原则。

“三开”即晴天中午开机2小时左右;阴天,次日清晨开机到日出;半夜前后开机到日出。

“两不开”是傍晚不开机;阴天白天不开机,要开长时间开机。

5、注意事项:根据养殖对象的特点,按照无公害水产品养殖标准调节水质,严禁使用国家规定禁用的药物和化学制剂。

(二).培育和选用健康苗种
水产苗种生产与引进要符合《渔业法》和农业部颁布的《水产苗种管理办法》之规定。

用于繁殖的亲本必须来源于原良种场,质量符合相关标准。

生产条件和设施应符合生产技术操作规程的要求,苗种质量须经具有资质的专业技术人员检验检疫。

放养的鱼苗要体色正常、皮肤光亮、体质健壮、遗传性状稳定、健康状况良好、规格整齐、数量准确,一次放足,规格50—75克为宜。

(三). 提供优质的饵料
饵料营养是无公害水产养殖的物质基础,合理地选择饵料品种,科学地投喂是无公害水产养殖的关键环节。

提倡使用配合饲料。

使用新鲜杂鱼,应及时投喂,确保鲜度;使用冷冻杂鱼,应严格控制解冻时间,避免在阳光下暴晒致使腐败变质。

配合饲料应符合《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渔用配合饲料安全限量标准》(NY5072—2002)和各养殖种类配合饲料营养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

使用药物添加剂的种类和用量应符合农业部《饲料药物添加剂使用规范》中的规
定,不得选用国家规定禁止使用的药物,也不得在饲料中长期添加抗菌药物。

(四).控制适宜的养殖密度
合理的放养密度是无公害水产养殖的重要内容。

超负荷养殖易引起养殖环境恶化,疾病爆发蔓延,水产品质量下降和商品率低等问题。

养殖密度必须严格控制,确保良好的养殖环境。

苗种放养时间选择在晴天上午进行,放养时应用5%的食盐水浸浴3—5分钟,对苗种进行彻底消毒。

放养时将装有消毒鱼的桶或筐轻轻放入水中,让鱼自行游出,进入养殖水体。

(五).进行合理的混养技术
在水产养殖中要进行合理的搭配,一方面尽可能最大的利用水域空间,获取更高的产量,另一方面各种鱼的合理搭配对水域环境起到调节作用,避免水质恶化,也就是吃食性鱼搭配部分滤食性鱼,上层鱼搭配部分下层鱼。

(六)、采用轮捕轮放技术
轮捕轮放,即"一次放足、分批捕捞、捕大留小"的放养方法,是获得高产的重要措施之一。

(l)缓和了混养密度、投饵施肥与池塘溶氧不相适应的矛盾
(2)避免了饲养前期鱼种放养不足,不能充分利用水体
的缺点
(3)做到了常年合理密养,合理利用饵料,充分发挥池塘的周年生产潜力。

轮捕轮放一般从每年6月开始,到年底结束。

轮捕主要对象是放养密度较大的鲢鳙鱼和养殖后期不耐肥水的草鱼、团头鲂。

罗非鱼只要达到商品规格也能轮捕,鲤鱼、鲫鱼、黄颡鱼因捕捞困难,难以轮捕。

如果6月以前由于鱼种放养时间不长,池鱼增重不多,那么一般不轮捕。

7至9月水温较高,鱼类生长快,需要轮捕稀疏密度。

10月以后水温日渐降低,鱼类生长慢,除捕出符合商品规格的鲢鳙、团头鲂和草鱼外,主要应捕出易受低温影响致死的罗非鱼。

为了掌握轮捕的时间及数量,除经常观查池鱼浮头、摄食和生长情况外,还要了解不同时期、不同水温条件下,几种主要养殖鱼类的净产量和各饲养阶段的增重比例,以此推断渔池最大容纳量的出现时间,作为适时轮捕套养依据。

(七)、科学地预防和治疗疾病
疾病预防和合理使用渔药是无公害水产养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生态学和营养学来指导养殖生产,在充分了解常见病及其流行的基础上,做好积极的预防工作,是无公害水产养殖的主要任务。

渔用药物的使用应符合国家行业标准《无公害食品渔用药物使用准则》(NY5071—2002)和《食品动物禁用的兽药及其化合物清单》的规定。

1.遵循原则:
(1)坚持“全面预防,积极治疗;以防为主,防重于治,防、治结合”的原则。

(2)严格遵循国务院、农业部有关规定,严禁使用未经取得生产许可证、批准文号、生产执行标准的渔药
(3)推广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渔药,建议使用生物渔药、生物制品。

(4)鱼病发生时应对症用药,防止滥用渔药与盲目增大用药量或增加用药次数、延长用药时间。

(参见常用外用渔药及使用方法表,参见内服渔药表)
(5)食用鱼上市前,应有休药期。

(参见常用渔药休药期表)
2、禁用渔药
严禁使用高毒、高残留或具有三致毒性(致癌、致畸、致突变)的渔药。

(参见禁用渔药表)
3、给药方法
遍洒法、口服法、挂袋挂篓法和浸浴法。

(八)、日常管理
(1)、巡塘:坚持早、晚巡塘各一次,观察水色及鱼的活动、吃食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进行处理。

(2)、水质调节:4、5、9月份每20天注排水一次,每次为池水的三分之一;6、7、8月份10-15天注排水一次。

使池水透明度不低于30cm,用生石灰调节PH值,使池水PH值达到7-8。

(3)、鱼病预防:
池水消毒:养殖期内最好用微生物制剂防治鱼病。

每10天一次,每次1000ml/亩,全池泼洒.
工具消毒:每周2-3次,用5%的食盐水浸洗30分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