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的中西审美差异初探
从日常生活文化差异分析中西文学的差异

073文学是指以语言文本为主要手段,艺术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的统称,包括诗歌、散文、小说、戏曲、寓言、童话故事等,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
不同民族对整个社会文化发展的认识理解不尽相同。
广义的整个社会文化发展包含了人们在社会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总和,而狭义的整个社会文化发展则泛指与社会意识形态相适应的制度与形式,亦即科学技术、人类社会历史文化、艺术等精神财富。
中西方文学博大精深、浩如烟海,想要对两者做一个系统、深入、全面的比较研究是件很难的事情。
但是我们可以从日常生活文化的某些细节看出两者的差异之处,做一个提纲挈领的简要分析。
一、中西日常生活文化差异(一) 中西家庭、亲属称谓语之间的差异中国文化中对亲属的称呼区分得比较细致。
叔是叔,伯是伯,哥即哥,弟即弟,姐姐与妹妹并不能混为一谈,而堂哥弟与堂姐妹也必须各就其位[1]。
中国孩子直呼父亲母亲的名字被视为缺乏教养,不顾传统礼节。
而现代西方人却不像汉语一样使用更丰富的亲属称谓,西方人称舅舅、伯伯、叔叔、阿姨、舅母,仅仅用uncle和aunt 的通称。
同时,在西方家庭成员之间互相直呼父母名字也很常见,家长非但不会怪罪,反倒会认为和孩子相处和睦,人人平等,家庭和睦。
这主要是因为在中国人的潜意识里社会只不过是对家庭的放大,中华传统文化中强调长幼尊卑,这种思想也必然体现在家庭亲属的称呼中。
而西方把自我当作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每个人都平等的,在交际称谓方面以实用性为准则,不太注重细节区分。
(二)中西方夸奖、恭维之间的差异在西方文化中,夸奖恭维语使用频率较高,赞美恭维话语涵盖了工作、形象、实力、成就等诸多方面。
例如,西方男性往往会直接赞美对方妻子的漂亮;西方妇女总是谈论丈夫在工作上是何等勤奋,或事业做得如何好;对儿童则会说,孩子在校园里的成绩有多么好,或在其他课外活动中是何等积极[2]。
凡是某种好的变化都会受到恭维,不太顾及对象及场合。
而中国人推崇谦虚,所以很少在人前夸家里人,也很少直接夸赞对方的外貌。
中西审美方式的差异

中西审美方式的差异中西方文化是两个非常不同的文化,所以在审美方式上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中西审美方式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审美标准的差异西方人注重表现个性的特点,所以他们在审美上会更为强调个性,追求个性化的发展。
而中国人则更注重整体性和共性,他们在审美上更为追求整体美和共性美,比如追求和谐、统一和平衡等方面。
在文学、音乐、绘画等艺术领域,中国人的审美标准非常注重情感、意境和精神含义。
而西方人则更注重表现技巧和造型、色彩等纯学术层面。
中西审美风格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西方人的审美风格较为具有冲击性和创新性。
他们更喜欢突破传统、挑战权威,比如现代艺术,尤其是波普艺术等就展现了这种审美风格。
而中国人的审美风格则更为注重传承和坚守传统,强调民族文化和历史人文的内在精神。
他们更喜欢探究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和内在精神,比如中国画、国乐等就是一种体现。
中西审美情趣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审美方式上。
西方人的审美情趣比较活泼,他们更注重个性的表达和展现。
而中国人则更注重静态、隐蔽和含蓄,他们在审美过程的乐趣中更注重细节和情感上的体味。
在绘画、书法等领域,中国人的审美情趣中也有很多不同的风格,比如“轻灵飞舞”、“含蓄沉静”等。
中西方之间还存在一些审美独特性的差异。
中国人审美独特性主要体现在传统文化、宗教和哲学上。
例如,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中庸之道”,中庸之美非常讲究平衡和协调,是一种和谐的美。
而西方的审美独特性则主要源于其自身的文化传统、历史和政治制度等因素。
总之,中西审美方式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中西方之间的文化差异决定了他们的审美方式不同,这也是文化交流和合作创新的一种机遇。
相互了解和交流,可以让中西之间的审美方式更加多元、高质量,使得文化艺术交流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和发展。
试论中西方审美差异

试论中西方审美差异试论中西方审美心理差异作为一种范畴,美是能够使人们感受到愉悦的一切事物,美极具多样性与丰富性,它包括客观存在和主观存在。
而美审则是人们对事物的美丑作出评判的过程,故此审美是一种主观的心理活动,同时审美也受制于时代背景、地域环境、社会环境、受教育程度及个人情感等诸多客观因素,进而存在很大的偶然性。
那么,由于审美心理差异而引起的中西方审美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1中西方审美心理特点1.1中国审美心理特点1.1.1文化中西方审美心理的差异背后有着深远的文化差异。
中国拥有两千多年悠久历史,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
百家争鸣间,当属儒家思想的影响最为深远。
“中庸之道”、“中和之美”,追求“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注重道德角度的审美切入点。
在中国古典哲学强调人的主观性,所谓“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1]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其次,中国人伦社会的社会属性更促进了哲学家对人伦关系关注,进而导致中国古典艺术绝大多数均与人文、政治、权利紧密相关。
1.1.2建筑“人们惯于把建筑称作世界的编年史:当歌曲和传说都已沉寂,已无任何东西能使人们回想起一去不复返的古代民族时,只有建筑还在说话,在石书的篇页里记载着人类历史[2]的时代。
”建筑不仅能够直接体现当时时代的技术水平以及政治经济状况,更能体现出其民族的审美心理和审美理想。
中国古典建筑,同样遵循着和谐中庸的审美理想,且封闭自持少有变化,强调建筑的整体性,讲究建筑与自然相融合,以群体取胜并注重虚实结合。
柱、梁、斗拱等组成的木构架,轻盈通透,给人以灵动的观感;硕大的屋顶辅以漂亮的反曲线和轻巧多姿的翼角,给予建筑一种柔性的适应感,使之与山水林木等自然环境取得了相[3]当的和谐,无处不体现着“天人合一”的思想。
1.1.3审美意识(1)道德道德要素是影响审美情感的第一要素。
客观的审美事物在不同道德观念的审美主体面前,他们所反映出的审美评价定将不尽相同,甚至会截然相反。
中西方审美差异问题论述

中西方审美差异问题论述中西方审美差异是指中西方文化背景下人们对美的理解和评价标准的不同。
以下是对中西方审美差异问题的论述:1.文化传统与历史背景:中西方审美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两种文化背景和历史传统的差异。
中西方文化有着不同的美学观念和审美价值观。
中方审美观念常强调内敛、含蓄和隐喻的表达方式,而西方审美观念则更加注重个人表达、直接性和自由。
2.价值观与信仰体系:中西方审美差异还反映了不同的价值观和信仰体系。
在中方文化中,人们普遍注重和谐、平衡和自然,尊重传统和家庭价值。
而在西方文化中,个人的自由、创新和独立思考被重视,强调个体的表达和多样性。
3.艺术表现形式与审美偏好:中西方审美差异还体现在艺术表现形式和审美偏好上。
中方文化倾向于使用象征性的意象和富有禅意的表达方式,如中国传统绘画和诗词。
而西方文化更注重现实主义和个体情感的表达,如写实绘画和情感诗歌。
4.美学标准与审美标准:中西方审美差异还涉及到对美学标准和审美标准的不同理解。
中方文化更注重整体和谐、内涵和意境,而西方文化更强调技巧和创新,对于个人的情感体验和情绪的表达更为重视。
5.教育和社会环境:教育和社会环境对中西方审美差异的形成也起到一定影响。
中方文化普遍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教育,而西方文化则更倾向于培养个体的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对艺术和审美的教育方式也有所不同。
需要强调的是,中西方审美差异并不是绝对的,而是一种普遍趋1/ 2势。
在全球化和文化交流的背景下,审美趋同和相互影响也在逐渐增加。
同时,每个人的审美观点和偏好也会因个人经历、教育背景和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
2/ 2。
中西方艺术的审美差异

中西方艺术的审美差异中西方艺术是两种不同的文化艺术形态,其中包含着非常显著的审美差异。
中西方的审美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审美理论的不同中西方的审美理论不同,中西方的审美观念差异较大。
西方的审美理论从古希腊时代的《论美》开始,逐渐发展成为现代的审美学。
西方的审美学分为自然主义审美学、形式主义审美学、实用主义审美学、马克思主义审美学等等。
而中国古代的“六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强调的是一种整体推理,不同于西方形式化的审美理论。
二、艺术形式的不同中西方的艺术形式有较大的差异。
西方艺术形式主要包括绘画、音乐、雕塑、舞蹈、戏剧等,表现方式自由多样;而中国艺术形式则以山水、人物、花鸟等为主,强调在受众面前独立存在、鲜明的艺术形象和技巧。
中西方观众对于艺术审美有其特殊趣味。
例如,西方的观众趋向于奉为经典的类似于弗格森的绘画艺术,有着一种线条与色彩的凝练美,在中国,更加重视一个作品的意境和内涵。
四、文化背景的不同中西方的文化背景也各不相同,这直接影响着两种文化的艺术风格和审美取向。
西方文化注重个人,在表现方式上注重表达个体的情感、内在世界以及外在社会。
中国文化注重团体、祖国和精神境界,强调文化传承、精神追求。
因而影响在学习和表现艺术时的不同倾向。
总之,中西方文化是两种不同的文化艺术形态。
文化背景、审美理论、艺术形式和审美趣味等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由于此类差异较大,导致不同地区的受众在鉴别、接受和感受艺术时有着不同的认知和经验,也从而使得艺术品在不同国家及地区的价值表现更加多元化。
中西方身体观念的审美比较

中西方身体观念的审美比较
中西方文化背景下的审美观念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对于身体的审美,中西方在理念、标准和价值观等方面存在着一些不同。
首先,在审美理念上,中西方有着不同的观点。
西方文化中,强调个体的独立性和自由选择,体现在审美上则强调个人的独特性和自我表达。
而中华传统文化注重集体和谐,强调个体的与众不同容易引起社会团体的不适应和矛盾,因此在审美上更注重整体的和谐与统一。
其次,中西方对于身体的标准也有所不同。
在西方社会中,身材苗条、肌肉发达被认为是健康和美丽的象征;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丰满和柔美的身材被视为女性的美丽标准,健康与自然也是美的代表。
此外,在面部特征上,西方审美更偏向高鼻梁、深眼窝等轮廓明显的特点,而中国人则更注重五官的和谐与平衡。
最后,中西方的审美观念也受到不同的价值观影响。
西方文化注重个人权利和自由,因此在身体审美上更注重个体的自我表达和个性化。
而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社会和家庭的稳定与和谐,因此在身体审美上更注重个体的适应性和整体形象。
尽管中西方身体观念的审美存在差异,但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也越来越多。
人们开始更加开放地接受和欣赏不同文化中的审美观念,形成了多元化的审美观。
在当今社会,身体审美已经不再仅仅是一种外在的标准,更多地是个体对自身价值和自信的认同。
无论是中西方的审美观念,都应该注重个体的身心健康和自我接纳。
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中的审美观念,形成一个更加包容和多元的社会。
中西方审美差异浅析

中西方审美差异浅析【摘要】艺术与其它意识形态的区别在于它的审美价值,这是它的最主要、最基本的特征。
艺术家通过艺术创作来表现和传达自己的审美感受和审美理想,欣赏者通过艺术欣赏来获得美感,并满足自己的审美需要。
除审美价值外,艺术还具有其它社会功能,如认识功能,教育和陶冶功能,娱乐功能等。
其中艺术审美存在着中西差异这包括东西方社会存在不同的认知--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历史、了解人生,它不同于科学的认识功能。
艺术的审美情操是人们通过艺术活动,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而潜移默化地引起思想感情、人生态度、价值观念等的深刻变化,它不同于道德教育。
【关键字】中国审美西方审美差异原因分析一、审美含义美是能够使人们感到愉悦的一切事物,它包括客观存在和主观存在。
审使人们对一切事物的美丑作出一个评判的过程。
由此可见,审美是一种主观的心理活动的过程,使人们根据自身对某事物的要求所作出的一种对事物的看法,是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指人与世界(社会和自然)形成一种无功利的、形象的和情感的关系状态。
因此审美具有很大的偶然性,但它同时也受制于诸如时代背景、周边环境等客观因素。
从哲学的角度来看,审美是事物对立与统一的极好证明。
审美的对立显而易见,体现为他的个体性,审美的统一则通过客观因素对人们心理的作用表现,即在每个时代或阶段,人们所处的环境,或多或少都会对人们的审美观造成影响。
审美所涉及的范围广阔,有建筑、音乐、舞蹈、服饰、陶艺、饮食、装饰、绘画等等。
基于此审美存在于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它可以是我们精心烹调的菜肴,可以是摄像机随意扫射后的一张照片,也可以是大画家笔下所描绘的张张画卷。
人的审美追求,在于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促进与实现人的发展,在于促进和谐发展、创建和谐世界,在于使这世界因为有我而变得更加美好。
这是和谐审美观的基本观点。
审美是在理智与情感、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统一上追求真理、追求发展,背离真理与发展的审美,是不会得到社会长久普遍赞美的。
中西方审美差异分析

浅析当代中国日常生活审美变迁摘要:最近一部红边大江南北影片提出了“什么是雅,什么是俗”的问题。
言外之意,就是要考验这个社会对真善美的认知问题。
中国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文化,各种文化的痕迹流传至今,我们随时都能感觉到。
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文化为主,强调“仁”、“爱”,以此为主线,我们能从各种作品中去发现中国对于美的独到认识。
以人为例,“仁义礼智信”,这既是对人自身的要求,同时也是对社会群体性的要求。
总之,传统文化讲求个人的修养,以个人的内心美为美,心灵美才是真的美。
但是,随着中国的近现代化,受世界其他文化的强烈冲击,中国的日常生活的审美逐渐发生改变。
尤其是中国改革开放后,西方的价值观大量涌入中国,中国的传统审美观受到极大的颠覆。
在经济利益的诱惑下,谁还有心思去考虑什么美这些概念,用钱买来的,穿在外表上的成为了人们评判美的最重要因素。
关键词:审美变迁恶搞畸形的审美谈到审美,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就是美是什么?从字源学来看,根据《说文解字》:羊大则美,认为羊长得很肥大就“美”。
这说明,美与感性存在、与满足人的感性需要和享受有直接的关系。
《论语》里讲“里仁为美”,又讲子张问“何谓五美?”孔子回答说“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这里的美讲的都是善。
这里“美”和“善”是混在一起的,经常是一个意思。
中国的审美更多的倾向于感性的东西,突出于心灵上,以一种无形的精神上的美去感化周围的世界。
以艺术形式,绘画为例,直到20世纪以前,西方绘画基本上都是以精心描绘客观对象为主,要求艺术形象要尽可能的接近所描绘的客观对象,达到逼真;而中国传统绘画则从魏晋开始,由“形似”逐步转向对“神似”的追求,又进一步发展成为“写意”。
中国画家较早地认识到“形似”不一定能达到“神似”,为了更好地传神,形的描绘可以更加灵活、更加夸张,强调绘画应把“神似”放在首位,而不必一味追求“形似”。
可以说,“妙在似与不似之间”既是中国传统绘画的审美标准,也是中国传统画家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改变当前农村中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事
其次,教师要提高自身的专业文化素质, 英语教学、学生学习等问题形成各自特定的看 倍功半状况,使苦教苦学变成乐教乐学,从厌
深入领会教学大纲,全面透彻地掌握教材,熟 法,因此,其教学手段和学习评价都受其语言 教厌学到爱教爱学,力图达到事半功倍的效
悉语言教学规律,研究学生心理和学习策略, 观、教学观和学习观的影响。观念误区,反映 果,就必须采取一系列措施。即我们要培养语
嘴唇,以及在风中飘动的长长的黑发) 看上去
很恐怖,天黑后非常吓人,中西方对女性美的
审美差异由此可见一斑。笔者的学生曾在网上
一个著名的英国论坛“The Student Room”注
册并上传了四位女星的照片,她们是章子怡,
钟丽缇,金喜善和吕燕。然后该同学邀请英国
和美国的朋友选出最喜欢的明星并说明理由,
有 73 位网友投票并附理由,结果如下:
内容上教师偏向于对学生的智力因素评价,忽
道德素质。新时期的教师要有爱岗敬业、热爱
(1) 教学观念的误区。观念指人们对事物 视了非智力因素的重要作用,如兴趣、情感、
学生、主动探索教育教学规律并为之改革率先 的看法,反映其认识水平。每一位英语教师, 需要等。
垂范的创业精神,为人师表,教书育人。
无论承认与否,都会有意无意地对英语语言、
西方广告与中国广告相比,可以归纳出以 下显著的不同:
(1) 我们的广告越来越注重名人效应,看 看广告就知道谁目前最受欢迎。
(2) 我们的广告突出权威部门认证的力 量,突出其获奖的历史。
(3) 在思维方式上,我们的广告是一种直 线思维,喜欢直奔主题;西方广告是一种曲线 思维,讲究曲径通幽,需要人们积极联想。
矢。提高教师素质,一方面需要组织加强培 传统习惯思维成了定势,影响到教学方式上的 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每个
瓶梅词话》、 《十香词》、 《诗经》、 《长恨
歌》、 《红楼梦》、 《牡丹亭》、 《李师师外
传》、 《聊斋志异》 和 《洛神赋》 等中国文学
作品,以及 《巴黎圣母院》、 《茶花女》、 《前
夜》、 《十日谈》、 《麦琪的礼物》、 《羊脂
球》、 《德伯家的苔丝》、 《安娜-卡列尼娜》
和 《查泰莱的夫人》 等西方文学作品后列出下
在如今全球化的境遇里,人们正在经历 “当代审美泛化”的质变,它包括双向运动的 过程:一方面是“生活的艺术化”,另一方面 是“艺术的生活化”。当代艺术在逐渐向日常
生活靠近,即“审美日常生活化” (刘悦笛, 2005)。从 1985 年维尔德提出“艺术与生活真 正结合”的期望,到未来主义艺术家提出“我 们想重新进入生活”的纲领,现代主义艺术与 日常生活的联系是不可忽视的。在康德所处的 雅俗分赏的传统等级社会,艺术是为少数人所 垄断的超越平庸生活的贵族式的精英趣味。可 以这么说,欧洲古典美学持“艺术否定生活 论”,该观念的内涵有三个层面:
同时加深对英语国家历史背景、人文地理、民 了教师们在语言观、教学观和学生观等方面存 言素质,处理好知识和能力的关系、英语和母
俗风情等跨文化的理解,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 在一定的认识偏差,对语言学、教育学和心理 语的关系、听读和说写的关系;要培养文化素
异,拓宽知识结构和视野,在教学中有的放 学等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较为生疏,因而许多 质、培养思想素质、培养自学能力,掌握正确
自身的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保证。因 教学工作中,就存在着许多被认为是常理或公 准偏高,缺乏区别性、全面性和客观性。在评
此,教师素质再教育、再提高势在必行。
理的想法和做法,但从语言教学的科学性角度 价方法上简单生硬,缺乏缺乏层次性。评价的
首先,要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 看,却是 严重的误区。其类型有三种:
表:
最后,中国与西方在女子的整体审美特征
上也有所差异,中国女子以柔弱美见长,西方 女子以丰满健美取胜。
第二,中西方在广告审美上的差异
中国广告目前的主流还是一种创意的表层 模式,以产品、服务为中心,即使出现消费 者,也多是直接推荐产品,此模式的最大特点 是直传信息,可以戏称为“吆喝式广告”,典 型的是请罗纳尔多做的“金嗓子喉宝”广告; 而且目前我们的广告流行利用名人效应,不管 什么产品,都请当红名人来代言推荐,向消费 者宣传产品的优点。西方的广告则不然,多以 使用产品或服务的普通消费者为本,往往具备 有趣的故事情节,重视情感交流和影响。典型 的如柯达胶卷的广告,它重在能拍下小朋友成 长过程的点点滴滴。可以说,西方的广告已经 超越了产品的概念,它着重传达一种西方人的 价值观念,生活态度,在广告中,产品不再是 主角,它成为感情的载体。此外,广告创作人 员努力为商品或服务创造出具有戏剧性效果的 卓越创意、具有感染力和情趣美的艺术表现。 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制作精美的画面形象, 再加上悦耳动听的音乐音响,都使广告从单纯 的信息传播,跃升为富有审美内涵的视听表现 艺术。广告特别是电视广告应该学会讲故事, 可是国人设计的多数电视广告仍停留在“告知 型”、“展示型”、“吆喝型”的低水平层面。 情节型广告已经成为西方广告的主流。它的特 点如下:通过生动、曲折、有趣的故事情节来 吸引受众;制作精良,借鉴多种艺术手法和技 巧,产品信息隐藏在故事中,观众不容易产生 抵触情绪 (郑新刚,2006)。
育等等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角落差异都普遍存 [5] 郑新刚.对中西广告差异的思考 [EB/OL] .
在,产生审美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复杂 /Article/Print Article.asp?
的,是相互融合在一起的。而这些原因都是客 ArticleID62,2006.
平铺直叙,缺乏悬念。
[J] .哲学研究,2005 (1) .
(7) 西方广告的制作水准比我们的广告要 [3] 章子怡艺妓海报吓倒纽约华人 [EB/OL] .
高出不少,特别是在运用高科技手段制作动画 /news/2005/1117/68/5854.shtml,
特技方面 (郑新刚,2006)。
2005.
日常生活中中西审美的差异随处可见,除 [4] 常勤毅.论中西文人女性人体描写的审美特
了笔者简单探讨的对女性美和广告的审美差异 征与伦理标 准 [ EB/OL] .http:// .
以外,在宗教,建筑,绘画,音乐,服装,教 cn/xbwx/main/Article Show.as,2006.
章子怡
21
28.8%
钟丽缇
2
2.74%
金喜善
18
24.7%
吕燕
32
43.8%
最受欢迎的是著名的模的,甚至
被认为长相有些丑陋,小眼睛,塌鼻子,雀
斑,而且是大嘴巴。投票的国外网友却说她最
美丽,有魅力,有个性。从这个简单的网上调
查也可以看出中西方对女性美的不同看法,中
文化教育
日常生活中的中西审美差异初探
张发勇 (南京林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 英语系,江苏 南京 210037)
摘 要:主要当代艺术正在努力拓展疆界,力图将艺术实现在日常生活的各个角落,中西审美的差异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是也是随处可见的。 探讨了生活中最为常见的对女性和广告的中西方审美差异,从分析中可以体现各自深刻的民族文化情结和伦理观念。
(1) 艺术超越日常生活的不完满; (2) 要以“审美非功利性”或“艺术自律 性”来加以超越; (3) 其中还暗伏着一种“审美乌托邦”思 想。而现代哲学家海德格尔提出的“实际的生 活经验”,维特根斯坦提出的“作为生活形式 的艺术”,和杜威提出的“作为完整经验的艺 术”皆反对主客二分和主体性的哲学思维方 式,并在美学沉思中出现了“走向生活”的趋 向 (刘悦笛,2005)。当代艺术正在努力拓展 疆界,力图将艺术实现在日常生活的各个角 落,从而将人类的审美方式加以改变。 中国与西方社会由于历史发展的过程不 同,有着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因此也产生了不 同的审美观。拟从日常生活最常见的两个方面 来比较一下中西方的审美差异:对女性美的审 美差异和对广告的审美差异。 第一,中西方对女性美的审美差异。 曾注意到网上的一则新闻 (中国侨网, 2005):根据美国的 《星岛日报》,美国媒体高 度评价了中国的女影星章子怡,把她在影片中 的扮相比作“一只破茧的蝴蝶”。但是当电影 海报在纽约的华人街张贴的时候,见到海报的 美籍华人都说她的扮相 (雪白的面容,血红的
(4) 西方的广告更具有幽默感。
的发展。
(5) 我们的广告重点是商品的功能;西方
参考文献
广告主要针对商品的附加价值。
[1] 何迈.审美学通论 [M] .合肥:安徽人民出
(6) 西方广告更注重艺术表现,情节化; 版社,1990.
中国的广告还是以叫卖为主流,观赏性不强, [2] 刘悦笛.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审美日常生活化
关 键 词 :日常生活;女性;广告;中西方审美差异
什么是美?不同时期不同地方的人对此会 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美就是能够引起人们 美的感受的具体的形象,18 世纪法国的哲学 家 Diderot 认为人们在生活中到处都能感受到 美,比如说旭日初升,山川河流,鸟儿歌唱等 等,这一切都能使人们有美的感受 (何迈, 1990:2-6)。中西方虽然对美有不同的看法, 但是大家都同意美是能使人感觉愉快的。至于 美的类型,有自然界的美,社会的美和艺术的 美 (何迈,1990:25-39)。可见美并非仅仅指 某种具体的物质,也同人的内心感受有关系。 美本身的复杂性使得我们很有必要给美感先下 一个定义:美感指人们诸如美的体验,美的心 理和美的兴趣等等审美活动的倾向 (何迈, 1990:61-78)。
《南方周末》 曾刊登过一篇文章,题目叫 做 《中西广告的虚拟对话》,文章虚构了两个 参赛选手—— —康选手代表戛纳奖展映活动中放 映的作品,钟选手代表我们每天见面的国产影 视广告。同样的产品,国产的广告会怎么做? 西方的广告怎么做?通过了解他们的创意,我 们可以体会到中西广告的差异。如果做运动鞋 广告,钟会请某体育明星对着镜头说“我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