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管插管呼吸机支持患者行经皮气管切开术的配合与护理_黄琼梅
气管插管的护理配合及护理要点

气管插管的护理配合及护理要点以气管插管的护理配合及护理要点为标题,下面将详细介绍气管插管的护理配合及护理要点。
气管插管是一种常见的医疗操作,用于维持患者的呼吸通畅。
在进行气管插管前,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准备工作,包括检查患者的呼吸道情况、准备好插管所需的器械和药物等。
进行气管插管前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包括患者的意识状态、呼吸功能、颈部和口腔的解剖结构等。
评估的目的是为了确定是否需要进行气管插管,以及选择合适的插管尺寸和型号。
在进行气管插管操作时,需要保持手部清洁,并佩戴适当的手套和口罩,以减少交叉感染的风险。
同时,需要与其他医护人员密切配合,确保操作的顺利进行。
在插管前,需要给患者进行适当的镇静和麻醉,以减轻患者的痛苦和抵抗。
镇静和麻醉的选择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确定,并在插管后及时监测患者的镇静深度和麻醉效果。
插管时要注意插管的角度和速度,避免损伤患者的气道和声带。
插管后,要确认气管插管的位置是否正确,可以通过听诊呼吸音、观察胸部起伏和呼出气的CO2浓度来判断。
插管完成后,需要进行气囊充气和气道吸痰的操作。
气囊充气可以防止气道漏气和误吸,但需要监测气囊的充气压力,避免过高或过低。
气道吸痰可以清除气道分泌物,维持气道通畅,但要注意吸痰的频率和方法,避免对患者造成不适和损伤。
在插管后的护理中,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呼吸频率、心率、血压和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的变化,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的并发症。
同时,要定期更换气管插管和固定带,保持气管插管的稳定和清洁。
还需要注意患者的口腔护理和营养支持。
口腔护理可以预防口腔感染和口臭,保持患者的口腔卫生。
营养支持可以满足患者的营养需求,提高患者的免疫力和康复能力。
气管插管是一项复杂的操作,需要医护人员的密切配合和专业技能。
在进行气管插管的护理配合中,需要全面评估患者的情况,保持手部清洁,进行适当的镇静和麻醉,注意插管的角度和速度,确认插管位置的准确性,进行气囊充气和气道吸痰的操作,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进行口腔护理和营养支持等。
气管插管及气管切开的护理配合

观察患者生命体征, 如呼吸、心率、血
压等
观察患者意识状态, 如清醒、嗜睡、昏
迷等
观察患者气道情况, 如分泌物、出血、
气道通畅度等
观察患者皮肤状况, 如压疮、红肿、破
损等
记录患者病情变化, 如呼吸困难、咳嗽、
痰液量等
记录护理操作过程, 如插管深度、气囊
压力等
处理方法
保持气道通畅, 防止分泌物堵
塞
密切观察病情, 及时发现并发
症
及时采取措施, 如吸痰、吸氧
等
加强护理,预 防感染
及时与医生沟 通,共同处理
并发症
预防措施
1. 保持气道通畅,防止分泌物堵塞 2. 定期检查气管插管及气管切开部
位,防止感染
3. 保持患者体位舒适,避免颈部过 度弯曲
4. 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及时发 现并处理并发症
5. 加强与患者的沟通,缓解紧张情 绪,提高配合度
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插管及切开的注意事项
保持呼吸道 通畅,防止 误吸
01
保持插管及 切开部位的 清洁和干燥, 防止感染
指导患者进 行有效咳嗽, 促进痰液排 出
03
05
02
04
06
密切观察患 者生命体征, 如呼吸、心 率、血压等
定期检查插管 及切开部位的 情况,如有异 常及时处理
加强营养支 持,提高患 者抵抗力
护理操作的细节
01
操作前准备:洗手、戴手套、口罩等
02
操作步骤:选择合适的插管位置、消
03
操作后护理:保持气管插管或切开气
毒、插入气管插管或切开气管
管的通畅、定期检查、预防感染等
04
并发症处理:如出血、气胸等,及时
气管插管及气管切开的配合护理课件

操作过程中应避免损伤气道黏膜,定期清洁和更换导管,保 持呼吸道通畅,密切观察患者情况,及时处理并发症。
02
气管插管及气管切开的护理要点
术前准备
01
02
03
评估患者情况
了解患者的病史、病情、 年龄、体重等基本信息, 评估患者是否适合进行气 管插管或气管切开。
准备用物
准备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 所需的器械、药品、敷料 等,确保用物齐全、清洁、 无菌。
术后护理
01
02
03
04
监测生命体征
保持呼吸道通畅
术后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 特别是呼吸、心率、血压等指
标。
定期为患者吸痰、清洁呼吸道, 确保呼吸通畅,防止感染。
疼痛护理
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给予适 当的镇痛措施,缓解患者疼痛。
饮食护理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饮食习惯, 给予适当的饮食建议,保证患
者营养需求。
气管插管及气管切开的配合护理 课件
• 气管插管及气管切开的基本知识 • 气管插管及气管切开的护理要点 • 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 气管插管及气管切开患者的心理护理 • 气管插管及气管管切开的基本知识
定义与目的
定义
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是两种常用 的呼吸道管理技术,用于建立人 工气道,保障患者呼吸通畅。
操作技能
通过模拟训练、视频演示等方式,教 授正确的插管及切开操作技巧。
案例分析
结合实际病例,分析插管及切开过程 中的常见问题及应对措施。
互动讨论 鼓励学员提问,进行经验分享和交流。
实践操作指导
实践场所
提供模拟操作场地,确保学员在安全的环境下进 行实践操作。
操作流程
指导学员按照标准流程进行插管及切开操作,强 调关键步骤和注意事项。
气管插管后经皮气管切开的配合技巧

作者单位 :563000贵州省遵义市第一人 民医院
声音 ,再用经皮穿刺针 (空针 内抽 有 2—3 ml生 理盐水 )穿 刺 抽出气体 ,或有大量气泡逸 出,拔 出针芯 ,导入导丝 ,依次用扩 张器 、扩张钳扩张皮下软组织及气管软骨间隙 ,源导丝置入气 管套管 ,拔 出导丝及管芯 。此时配合 护士放气囊 ,速拔出气管 插管 ,清理 口腔分泌物 ,将呼 吸机 迅速接 到切管上 ,根据情氧饱和度、双肺 呼吸音是否对称等 ,并进行详细记录 。
一 、 资料 与方法 1.一般资料 :本组 患者共计 156例 ,皆为我科 于 2008年 5 月至 2012年 12月期间重症监护病房 收治 ,且 气管插 管 5—7 天后仍不能拔管 的患者 。其 中男 87例、女 69例 ;年龄 16—89 岁 ,平均年龄 67.5岁 ;脑 出血46例 ,重度颅脑外伤 32例 ,CPR 术后 28例 ,上 呼 吸道烧 伤 1例 ,严 重多 发伤 15例 ,其 他 34 例 。 2.配合与操作方法 :全 部选用重症 监护 室有资质 的 医师 执行手术 。(1)体位 :患者取仰 卧位 ,去枕肩 下垫 小枕 ,以充 分暴露颈部为宜 。老年患者 由于颈椎退化产生形变不能过度 后仰 ,可在头 下垫 薄枕 以减轻不适 ;对 于颈椎损伤患者也不能 垫肩 ,需对头部周边 进行 维护 ,保 持 口、咽 、气 管在 一 条直线 上 。(2)术前准备 :大 型手术设 备 :吸痰用 负压装置 一套 、 吸痰管数根 、呼吸机及 管道 一套 (调节好参数 ,模 拟肺试机正 常)、人工 呼吸囊接 氧气管 数根 、监 护器 一 台。手 术器 材 :临 床经皮气管切开包一套 (内有 5ml注射器 、扩张管、导丝 、气管 穿刺针 、扩张钳 、可声 门下冲洗气管插管一科等。需根据病人 的实 际情况选 择型 号)、听诊器 、气管 切开 固定带 (我 科专 门 设计制作 可避免 长期 固定 造成 的皮 肤 损伤 )、麻 配 面罩 、纱 布 、灭菌手套 等 ,另准 备一 次性 手术衣 2—3件 ,防护 眼镜 2 副。抢救药 品 :肾上 腺 素 、阿托 品 、麻 醉 用利 多 卡 因丙 泊 酚 (1.5 mg/kg,提前抽 吸好 )或 咪唑安 定 (5—10 mg,提 前抽 吸 好 )、生理盐水等 。(3)术前 配合 :在 患者清 醒 时积极 开展有 针对性 的心理指导 ,讲解此操作 的重要性 、此手术 和气管插管 相 比的优点 、操作程序等 ,以减少 手术引起 的紧张恐惧 心理 。 医护人员需正确评估病 人的颈部 条件 ,对手术 的难易程度进 行正确判 断。插管 固定 带需 固定 口、咽、气管 在一直线 上 ,固 定气 管插 管不要脱 出 ,在 医师 指示下静 脉 内给予 剂量恰 当的 丙泊 酚或 咪唑 安定 。(4)术 中操 作 中的配合 :医师给 予局部 麻醉后 ,配合护士将气 管插 管气 囊气体抽 出 ,退气管插管距 门 齿 16—18 em,再将气囊充气保证 病人氧气 供给 ,用手 固定 气 管插管在所需位 置 ,手术者 医生用 5 rnl注 射器试 穿抽 气 ,以 确定气管插管退 出位置是否合适 ,如针尖 穿刺 到气管插管上 , 配合者手有触动感 ,如气管插管退出太多 ,口腔有气体逸出的
气管插管、切开护理配合

护士摆好体位后,立即吸净口腔、鼻腔及咽喉部分泌物; 医生用简易复苏囊接口鼻罩,并连接氧气后,罩紧患者 口鼻做人工呼吸数分钟,以提高患者对气管插管插管时 缺氧的耐受性。
医生加压给氧时,护士用手压住患者胃部以免胃内胀气
2020/11/14
21
气管插管、切开护理 配合
气管插管
2020/11/14
2
概述
紧急气管插管是各种急危重症患者抢救过程 中的一项非常实用而重要的技术
要求在短时间内完成气管插管,建立人工气 道,迅速恢复患者的通气与供氧,是逆转急 危重症患者病情和预后的关键
2020/11/14
3
目的
促使高浓度氧气的吸入 保护气道 有利于吸引 提供复苏时另一给药途径
2020/11/14
26
评估
生命体征及基本病情(凝血功能) 向患者及家属做好解释 选择合适的气管套管 静脉通路及吸引器
2020/11/14
27
准备用物
气管切开包、气管切开套管、固定带 无菌手套、消毒用品、局麻药品、生理盐水 无影灯,注射器、吸痰,吸氧装置 必要时备抢救物品
2020/11/14
医护协助摆好患者体位,调节好呼吸机参数后连接呼吸 机机械通气
2020/11/14
22
护理配合的目的与意义
气管插管过程中护士得心应手的配合能提高插 管速度,为垂危病人赢得抢救时间
插管成功后护士细致有效的气道护理能减少并 发症的发生,缩短病程
2020/11/14
23
气管切开
2020/11/14
医护配合
医生位于患者头侧插管,护士在一旁协助固定体位,并 随时做好吸引的准备,当有痰液或胃内反流物遮住气管 口时立即将其吸出
气管插管术、经皮穿刺气管切开术及护理

经皮气管切开术
1.生命体征的观察 1.生命体征的观察
术 后 护
气管切开术后,体温的增高,除原有炎症病 气管切开术后,体温的增高, 变外,需注意切口感染及肺部并发症。 变外,需注意切口感染及肺部并发症。在气管切 解除呼吸道梗阻或行机械通气后,血压.脉搏. 开,解除呼吸道梗阻或行机械通气后,血压.脉搏. 心率可能随病情的好转而稳定,如果仍不稳定, 心率可能随病情的好转而稳定,如果仍不稳定, 或恶化者,则可能病情危重, 或恶化者,则可能病情危重,但需排除治疗护理 上不妥所造成的原因。气管切开术后,更应该注 上不妥所造成的原因。气管切开术后, 意呼吸的变化,呼吸困难的缓解程度, 意呼吸的变化,呼吸困难的缓解程度,是气管切 开抢救病人是否有效的依据。呼吸时有无痰鸣音。 开抢救病人是否有效的依据。呼吸时有无痰鸣音。 如为分泌物所致,应及时吸尽。 如为分泌物所致,应及时吸尽。
30
经皮气管切开术
实 施
4.用注射器抽取生理盐水 4.用注射器抽取生理盐水 3 ~ 5 ml ,针 尖稍向下指向所选气管环之间的间隙缓慢穿刺, 尖稍向下指向所选气管环之间的间隙缓慢穿刺, 待有落空感后停止进针,回抽如有连续气泡( 待有落空感后停止进针,回抽如有连续气泡(或 有痰性分泌物)冒出说明已经穿入气管, 有痰性分泌物)冒出说明已经穿入气管,保留并 固定套管,退出注射器针管( 固定套管,退出注射器针管(图 5)。
实 施
1.患者仰卧,头后仰, 1.患者仰卧,头后仰,用枕头垫入肩胛部使 患者仰卧 之抬高 5 ~ 10 cm ,先做经口明视气管内插管 然后抬下颌,使甲状腺软骨、 术。然后抬下颌,使甲状腺软骨、环状软骨和气 管环充分暴露。穿刺点选择为第一、 管环充分暴露。穿刺点选择为第一、第二气管环 或第二、第三气管环之间的间隙,做好标记。 或第二、第三气管环之间的间隙,做好标记。
气管插管及气管切开的配合护理

预防并发症
定期检查气管插管及 气管切开的局部皮肤 情况,预防皮肤压疮 。
预防肺部感染,保持 病室空气流通,定期 进行空气消毒。
注意观察患者
定期进行口腔清洁,保持口腔卫 生,预防口腔感染。
注意观察口腔黏膜情况,及时发 现口腔溃疡、炎症等异常情况。
详细描述
气管食管瘘是由于气管与食管之间的通道出现异常开口,导致气体进入食管,引起呛咳、呼吸困难等症状。此并 发症较为少见,但一旦发生,后果严重,需及时处理。
皮下气肿
总结词
皮下气肿是气管插管及气管切开常见 的并发症,通常不会引起严重后果。
详细描述
皮下气肿是由于气体进入皮下组织所 致,通常在手术后出现。皮下气肿可 能导致皮肤肿胀、疼痛等症状,但通 常不会引起严重后果,可自行吸收。
利用AI技术对气管插管及切开后的患者进行实时监测,预测病情 变化,提高护理效率。
3D打印技术
应用3D打印技术制作定制的气管插管和切开套件,提高护理操作 的准确性和舒适性。
机器人辅助护理
研发用于气管插管及切开护理的机器人,减轻医护人员的工作负担 ,提高护理质量。
临床研究进展
01
02
03
新型气管插管材料
实践操作训练
加强实践操作训练,提高 护理人员在紧急情况下的 应对能力和操作技能。
跨学科交流与合作
鼓励护理人员与其他医疗 专业人员进行交流与合作 ,拓宽视野,提高综合素 质。
THANKS
感谢观看
家庭护理指导
家庭环境调整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减 少刺激性气体和烟雾的
吸入。
饮食调整
根据医生建议调整饮食 ,保证营养摄入。
定期复查
按照医生建议定期到医 院复查,以便及时发现
经口鼻气管插管改为经皮气管切开的医护配合

准备
确保手术室环境清洁、无菌, 准备手术器械、气管切开包、 麻醉药品等。
切开
在颈前部合适位置做横行切口 ,暴露气管并切开。
缝合
对切口进行缝合,固定气管导 管。
优势与局限性
优势
操作简便、快速,可在床边进行;避免长期口鼻插管引起的并发症;便于气道 管理和吸痰。
局限性
需要专业培训和技术;可能存在手术并发症,如出血、感染等;不适用于所有 患者,如凝血障碍、颈部创伤等。
改进建议
医院应定期组织相关培训和考核,提高医护 人员的专业水平。对于复杂病例,可以组织 多学科会诊,制定最佳治疗方案。此外,应 建立健全的手术室管理制度,确保手术室内 的安全与卫生。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虑改为经皮气管切开。
医护配合流程
医生下达医嘱后,护士迅速准备 手术器械和敷料,通知手术室并 联系麻醉师。在手术室,医生、 护士、麻醉师密切配合,确保手
术顺利进行。
手术结果
手术成功完成,患者恢复良好, 顺利脱机拔管。
失败案例分析
患者情况
患者为老年女性,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行经口气 管插管术,后因插管时间过长,考虑改为经皮气管切开。
03 医护配合在气管插管与切 开中的重要性
医护人员职责与分工
医生
负责评估患者情况,确定气管插管或切开的必要性及操作方式,指导护士进行操 作。
护士
负责准备用物、执行操作、监测患者情况及术后护理。
有效沟通与协作
明确操作目的和预期效果
医生与护士应明确操作的目的和预期效果,确保双方理解一 致。
实时沟通
监测与管理
监测患者的呼吸、心率、血压 等指标,确保导管通畅,及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院感原则,同时做好自身防护,完成对物品的划分;②处理掉不必要的物品物品摆放有固定的地点和区域,以便于寻找消除因混乱而造成的差错。
1.22S整顿:先对需要的物品进行充分定位,对其进行合理的、科学地摆放和布置,以便短时间内能够取得所需之物,缩短诊疗与护理流程。
①物品摆放地点要科学合理,例如根据物品使用的频率,经常使用的东西要放于近处,反之放远些。
②物品摆放目视化,是定量装载的物品不仅明确数量同时有效标识,摆放不同物品的区域采用不同的色彩和标记加以区别,做到过目知数使用物品时遵循先进先出的原则。
1.33S清扫:就是把工作场所打扫干净,设备异常时马上修理使之恢复正常。
①通过清扫活动来创建一个明快舒畅的工作环境,脏的现场会使设备精度降低,事故多发,甚至形成安全隐患;同时更会影响医患的情绪,使人不愿久留而影响诊疗效果,清扫也是为了改善当发现有泄漏时要查明原因,并采取措施加以改进,并着眼于对设备的维护保养。
②按照由上到下、由内到外、先清洁区再到污染区的顺序进行清扫。
1.44S清洁:在进行完整理-整顿-清扫三项活动后,需要保持完美和最佳状态,清洁是对整理-整顿-清扫三项活动的支持与深化,以期最大程度地减少安全隐患发生。
①不仅物品要清洁而且医务人员也要清洁;
②遵循定位、定量、定人保管定期检查与维修的原则,制定出物品的摆放位置,用后及时归位、及时添加,物品定期检查;
③分层次分部位按周期进行整理整顿清扫如空气物体表面清洁区等,非清洁区内部设施每周进行如抽屉柜子内。
1.55S素养:5S管理的核心在于努力提高管理人员的修养,培养良好的习惯和作风,养成严格遵守规章制度的这是5S活动的核心。
各项活动离不开管理人员的修养和素质,所以抓5S活动要始终着眼于“人”的素质[2]。
综上所述,将“5S”管理法运用于临床优质护理活动,可充分发挥护理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性,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使得护理人员的工作行为有了一定的约束,护理人员的自信心和工作热情也得以大大提高。
2参考文献
[1]曾永红,戴丽.“5S”管理应用于护理管理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健康月刊,2011,30(3):51.
[2]张成选.浅谈成功实施5S的关键要素[J].陕西煤炭,2010,29(5):137.
[收稿日期:2012-12-11编校:朱林]
气管插管呼吸机支持患者行经皮气管切开术的配合与护理
黄琼梅(广西贵港市人民医院ICU,广西贵港537100)
[摘要]目的:总结41例呼吸机支持患者行经皮气管切开术的护理措施。
方法:回顾性分析41例气管插管需长期呼吸机治疗的相关护理配合措施。
结果:41例患者气管导管置入成功。
结论:精心的术前、术中、术后护理能提高置管成功率。
[关键词]气管插管;经皮气管切开术;护理
经皮气管切开术(PDT)是一种微创快捷的急救技术,是近年来国内外才开展的一项新技术。
我科自2011年1月 2012年7月对41例气管插管需长期呼吸机治疗患者行经皮气管切开术(PDT),现将护理配合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41例,男32例,女9例,年龄19 83岁,平均51岁,其中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加重伴呼吸衰竭肺部感染12例,重型颅脑损伤16例,脑出血8例,重症肌无力3例,颈髓损伤并高位截瘫2例。
1.2配合与操作方法:由一名护士配合医生,首先将气管插管气囊内气体抽出2 3ml,缓慢将气管插管外提至声门狭窄时停止拔管,再向气囊内充气固定,将氧浓度上升至100%调整呼吸机参数,以补偿漏气。
患者仰卧位,颈肩下放置一枕头,使颈前部过伸位展开。
根据气管显露情况在第1 3气管软骨环选择一个显露清晰的软骨环间隙为穿刺部位,予常规皮肤消毒铺无菌巾,用1%利多卡因作局部麻醉后抽0.9% NaCl溶液2ml带穿刺针及负压垂直进针,见突破感后回吸有大量气泡涌出,反复确认针尖已达气管内,向下倾斜穿刺针约20ʎ 30ʎ,轻柔推入导丝套管,拔除穿刺针,置入导丝约20 25cm。
沿置入导丝横形切开皮肤约1.5cm,依序沿导丝扩张皮下组织及气管前壁,置入扩张钳,缓慢、钝性、持续地逐层扩张皮肤至气管壁每层结构,直至可容纳气管切开导管的宽度,撤出扩张钳,沿导丝置入气管切开导管,拔出套管内芯,寸带固定气切套管,将气囊充气。
清理气道,观察胸壁运动,听呼吸音,测氧饱和度,确认气管切开导管位置正确后拔出导丝及经口或经鼻气管导管,继续接呼吸机辅助呼吸,根据患者情况调整呼吸机各项参数。
2结果
41例患者气管导管置入均获成功,手术时间为3 12min,术后切口渗血3例,没有发生皮下气肿、切口感染和气道狭窄病例。
3护理
3.1环境准备:经皮气管切开术在ICU病房进行,减少离开病室的不便及在转送途中的风险,因此对病室的环境要求尤为重要。
提前准备手术用物,保证良好的手术环境(手术30min前房间消毒,避开家属探视时间,减少人员流动,保持安静,光线充足等)。
3.2患者准备:清醒患者应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取得患者配合,适当约束双上肢,昏迷特别是烦躁患者在约束四肢的同时,应配合咪唑地西泮、丙泊酚等镇静药物的应用。
持续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观察心率、血压、呼吸频率和血氧饱和度的变化。
严密观察患者镇静治疗效果,术前常规检查患者的血常规和凝血功能等。
同时准备好抢救物品、简易呼吸器等。
3.3妥善安置患者体位:患者取仰卧位,肩后垫一枕头,使头向后仰,充分暴露颈部皮肤,使气管位于正中位置。
3.4保持呼吸道通畅:在气管切开过程中应严格无菌操作,护士应紧密配合医生,将气管插管气囊放气,边吸引边拔除气管插管,及时吸引口腔内的分泌物,医生置入气管切开套管时,护士应更换吸痰管及无菌手套,及时吸引气切套管内的痰液和血性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
3.5妥善固定气切套管:保持气切套管居中位置,固定套管的系带打手术结或死结,松紧度以能容入1 2手指为宜,并注意预防气管套管的气囊破裂或滑脱,应定时监测气囊压力,以免压力过大压迫造成气管黏膜缺血坏死。
患者翻身或坐起活动时,应先将呼吸机管道调整到足够活动的长度并固定好导管以防移位。
观察颈部周围皮肤情况,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严密观察术后切口有无渗血情况,如有局部渗血,予凡士林纱布填塞压迫止血,及时更换敷料,汇报医生,遵医嘱使用止血药物,本组只有3例患者出现切口少量渗血情况,经用凡士林纱条填塞压迫,4h后更换敷料切口出血情况有所好转。
3.6加强呼吸道管理
3.6.1适时有效吸痰:听诊闻及痰鸣音、气道压力升高报警、患者咳嗽或有呼吸窘迫症、氧分压和SpO2突然下降时,应及时予以吸痰。
根据患者的痰鸣音、血氧饱和度、面色、咳嗽、气道压力、肺部啰音等情况综合判断,痰多者增加吸痰次数,痰少或无痰者尽量少吸痰[1]。
3.6.2吸痰注意事项:吸痰前后给予纯氧吸入2 3min,选择外径不超过气管导管内径1/2的一次性硅胶吸痰管,使空气在吸痰时仍可进入肺内,减轻吸痰导致的低氧血症和组织缺氧,并防止负压过大引起的肺不张[2];遵循先吸气道、后吸口鼻的原则,将吸痰管反折无负压下插入气管内15 17cm 处(支气管分叉处)松开反折部分边吸痰边旋转吸引退出,每次吸痰时间不超过15s,两次吸痰间隔时间不超过3 5min。
动作要迅速、轻柔、准确、有效,切勿上下抽动损伤气道黏膜,增加患者痛苦。
吸痰过程严密观察患者的心率、面色和痰液的性质、量、颜色等,如有心率、血压、呼吸、SpO2的明显改变,应立即停止吸痰,接呼吸机通气并给予纯氧吸入。
3.6.3预防感染:严格无菌操作,加强湿化,科学有效的湿化和温化极为重要。
可利用呼吸机上的电热恒温蒸汽发生器进行湿化,使用时,湿化器贮罐内的无菌蒸馏水能以物理加温的方法为干燥气体提供恰当的温度和湿度。
气管滴入液和雾化液配置时选用敏感的抗生素并每天更换,同时全身应用敏感的抗生素,对气管分泌物定期进行培养及药敏试验,以指导用药,预防感染的发生。
3.7加强沟通,提供心理支持:根据患者年龄和文化层次的不同,评估患者心理状态,进行有针对性的疏导和支持,并加强非语言沟通交流技术,及时了解及满足患者需要,必要时增加家属的探视时间或次数,以稳定患者情绪,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4小结
充分的术前准备,娴熟的手术配合,术中严密的病情观察,为经皮气管切开术的成功提供了重要保证。
经气管切开术由于手术时间短,并发症少,可直接在病房进行,不失为一种安全、快速建立呼吸道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5参考文献
[1]侯海萍,姚瑞玲.减少新生儿吸痰并发症的探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8):680.
[2]宓秀菊.新生儿机械通气有效吸痰的护理体会[J].齐鲁护理杂志,2006,12(2A):196.
[收稿日期:2012-11-01编校:朱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