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的热力作用习题

合集下载

大气的热力作用专题1

大气的热力作用专题1

大气的热力作用1.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后带来的直接影响是气温上升。

有专家估计,到 21 世纪末,全球气温将比现在增加 2℃~5℃,会导致海平面上升。

据此回答29—30 题。

1. 二氧化碳能对地面产生保温作用,是因为A.大气能吸收大量的太阳辐射,并把吸收的热量传给地面B.大气逆辐射能对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起到补偿作用C.大气通过反射.吸收.散射把太阳辐射传给地面D.臭氧层大量吸收紫外线,并把吸收的热量传给地面2.如果全球气温持续这样的变化趋势,我国将来最有可能出现的地理现象是A.天山的雪线将下降B.鄱阳湖水面将上升C.亚热带与暖温带之间的界线将北移D.一月0℃等温线将南移2.我国某中学高一年级丁强同学在日记中写道:“星期天,天终于放晴了,风也小了,虽然一直没有下雨,可天出奇地冷,我不得不再加了件毛衣。

爸爸一早就去修补被风吹坏了的塑料大棚。

我和妈妈拿着扫把也去帮忙。

大棚上积压了一层厚厚的尘土。

二伯他们也在田里忙着,他们在麦田边点起一堆一堆的柴草,浓烟滚滚……”据此回答26-27题。

26.造成此天气系统过境无降水的可能原因A.过境前这里的空气为冷空气B.过境前这里的空气比较干燥C.过境前这里的空气做下沉运动D.过境后这里的空气为暖空气27.二伯家在麦田边点燃柴草的目的是A.增加大气中的凝结核,利于降水的形成B.增加烟雾,加强大气的反射作用C.增加大气中的CO2,加强大气的逆辐射 D.给大气加热,提高气温3.读图3,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图完成10—11题。

10.图示箭头中,代表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热源的是A.① B.② C.③ D.④11.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的是图中所示的A.① B.② C.③ D.④4.图为“地球表面受热过程示意图”。

读图,回答21-22题21.图中字母表示大气逆辐射的是A. AB. BC. CD. D22.夜晚阴天比晴天气温高,是因为A. 辐射A减弱B. B辐射增强C.C辐射增强 D. D辐射增强5.就整个地球大气来说,受热能量的根本来源是太阳辐射,太阳辐射能被大气接收和转化的过程十分复杂,其加热大气的过程大致可以用上图表示。

012第三章第三节大气热力作用(含答案)

012第三章第三节大气热力作用(含答案)

第三章第三节大气受热过程一、选择题1.下列地理现象,能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的是A.阴天比晴天日温差小B.晴朗天空呈蔚蓝色C.白天风从海洋吹向陆地D.青藏高原夏季低温读右图,回答2~3题。

2.如果此图为热力环流侧视图,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引起热力环流的原因是地面冷热不均B.温度:A>B>C>DC.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复杂的形式D.气压:D>A>B>C3.如果此图是城市热力环流侧视图,在②处进行植树造林,对城市空气起到的作用是A.增温和增湿B.净化和增温C.净化和增湿D.减湿和减温右图为“近地面和高空等压面状况图”。

据此回答4~6题。

4.若图中的气压分布状态是热力作用形成的,则图中四点气温最高的是A.①B.②C.③D.④5.在同一水平面上,图上四点中为高气压的是A.①②B.②③C.①④D.②④6.判断下列叙述中正确的一项是A.①是下沉气流B.②是阴雨天气C.气压值由大到小依次是②①③④D.②昼夜温差比①小右图是某中学生绘制的不同地区热力环流示意图,读图回答7~8题。

7. 图中所示热力环流正确的是A.①B.②C.③D.④8. 形成热力环流的根本原因是A.不同地区间的热量差异B.不同地区间的气压差异C.不同地区间的海陆差异D.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存在右图示意北半球某区域近地面等压面分布图,图中两侧为陆地,中部为湖泊。

读图,完成9题。

9.此时A.湖泊为低压B.陆地为高压C.可能为白天D.湖泊气温高右图示意甲、乙两地上空对流层内等压面分布状况。

读图完成10~11题。

10.图中M、N、P、Q四处气压的大小关系是A.M>Q>P>N B.M>N>P>QC.Q>P>N>M D.P>Q>M>N11.若上述等压面的弯曲是由甲、乙两地热力作用引起的,并且形成了热力环流,则有关甲、乙两地地面性质的说法,正确的是A.甲地是绿洲,乙地是沙漠B.甲地是山谷,乙地是山坡C.甲地是海洋,乙地是陆地D.甲地是城市,乙地是郊区(2018·温州九校联盟高一期末)区域小气候的形成与下垫面状况密切相关,下图为“某一山区河谷某一时段等压面分布示意图”,甲处夏季多夜雨。

高一地理大气受热过程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一地理大气受热过程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一地理大气受热过程试题答案及解析1.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是()A.太阳辐射B.地面辐射C.大气辐射D.大气逆辐射【答案】B【解析】地面放出的长波辐射除少部分透过大气返回宇宙空间外,绝大部分被对流层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使大气增温.所以,地面辐射是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

【考点】该题考查大气受热过程。

2.形成“早穿皮袄午穿纱”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强,夜间大气逆辐射弱B.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能力强,夜间大气逆辐射弱C.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少,夜间大气逆辐射弱D.白天大气吸收地面辐射能少,夜间大气逆辐射强【答案】C【解析】由于白天大气稀薄,读太阳辐射的削弱少,天气比较热;夜晚,大气逆辐射弱,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差,气温比较低,导致昼夜温差比较大。

【考点】该题考查太阳辐射作用。

3.“早穿棉袄午穿沙,抱着火炉吃西瓜”是温带大陆性气候的典型特征。

下图中昼夜温差较大的是()【答案】A【解析】仔细读图,AB为陆地上的状况,CD为海洋上的状况,海洋的热容量大于陆地,气温的变化比陆地上小,因此首先排除CD。

B图中白天云层厚,大气的削弱作用强,温度不高,夜晚云层厚,大气的保温作用强,温度不低,昼夜温差较小,因此昼夜温差较大的是昼夜温差较大的是A。

【考点】该题考查大气的受热状况分析。

4.造成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初夏“梅雨”天气的是A.冷锋B.暖锋C.准静止锋D.反气旋【答案】C【解析】“梅雨”天气特点是阴雨连绵,是受江淮准静止锋的影响。

故选C。

【考点】天气系统5.图中各箭头及其代表符号①②③④⑤表示太阳、地面、大气、宇宙空间之间的热力作用,其中包括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削弱作用(吸收、反射和散射),回答下列小题。

【1】四川盆地的纬度与青藏高原的纬度相差不大,但年平均气温却比青藏高原高得多,其原因主要与图中的哪个因素数值大小有关()A.①B.②C.④D.⑤【答案】C【解析】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逆辐射作用弱;四川盆地受地形影响,相对闭塞,空气运动平稳,大气逆辐射作用强,保温作用强,四川盆地年平均气温比青藏高原高受大气逆辐射影响,图中序号④表示,选C项。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2.1.1大气的受热过程 热力环流练习含解析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2.1.1大气的受热过程 热力环流练习含解析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2.1.1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练习含解析D.地面吸收④辐射少答案:2.B 3.B解析:第2题,根据大气受热过程相关知识可知,图中①②③④依次为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大气中的水汽、二氧化碳等物质吸收地面辐射能力较强,而对太阳辐射的吸收较少,因此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地面辐射,即图中的②。

第3题,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来自地面的地面辐射吸收很少,因此,气温低。

4.在热力环流图中,四处气压由高到低的排序是()A.④②① B.③①④C.②④③ D.④②③答案:D解析:④处气流下沉形成高压,高空形成低压,①处气流上升形成低压,高空形成高压;近地面气压高于高空。

因此四处气压④②③。

5.下面的四种热力环流示意图中,错误的是()答案:C解析:白天山谷和山坡都升温,由于山坡升温快,所以,山坡气流上升,山谷的气流沿山坡向上爬升,此时应吹谷风。

读“北半球近地面冷热不均引起的等压面变化状况示意图”,完成6~7题。

6.图中气压最低的点是()A.① B.②C.③ D.④7.下面四幅热力环流示意图与甲乙间大气运动状态相符的是()答案:6.B 7.B解析:第6题,①③④位于同一等压面上,气压相等,②位于等压面上方,气压低。

第7题,近地面甲地气压高于乙地,故水平气流由甲地流向乙地,且近地面与高空构成环流。

8.温室效应增强的大气过程是大气()A.对太阳辐射的散射增强B.射向地面的辐射增强C.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增强D.射向宇宙空间的辐射增强答案:B解析:温室效应即大气逆辐射现象,是指大气升温后以长波辐射的形式将热量返还给地面的过程,大气逆辐射越多,温室效应越强。

读图,完成9~11题。

9.图中所示近地面大气的热量主要来自()A.① B.②C.③ D.④10.白天多云时,气温比晴天低,是因为()A.① B.②C.③ D.④11.早春和晚秋,多云的夜晚不会有霜冻,主要起作用的是()A.① B.②C.③ D.④答案:9.B 10.D 11.C解析:根据大气的受热过程,可判断出①表示太阳辐射“暖”地面;②表示地面辐射“暖”大气;③表示大气以逆辐射形式“还”大地;④表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高一地理大气受热过程试题

高一地理大气受热过程试题

高一地理大气受热过程试题1.一架飞机从赤道飞往北极,一直保持在12千米的高度,这架飞机是从()A.对流层飞往平流层B.对流层飞往对流层C.平流层飞往对流层D.平流层飞往平流层【答案】B【解析】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热源是地面辐射,对流层上界高度随纬度变化而变化。

它的高度因纬度而不同,在低纬度地区平均高度为17~18千米,在中纬度地区平均为10~12千米,在高纬度地区平均为8~9千米。

所以这架飞机是从对流层飞往平流层。

【考点】该题考查大气的垂直分层。

2.如果美国东海岸有一艘油轮不幸失事,使原油泄入海中,下列渔场中最先可能受污染的是( ) A.舟山渔场B.纽芬兰渔场C.北海道渔场D.秘鲁渔场【答案】B【解析】从距离和洋流的流动方向判断,该事故产生的油污会顺着墨西哥湾暖流北上,最先受污染的可能是纽芬兰渔场。

【考点】洋流3.当法国的埃菲尔铁塔21米处的气温为15ºC时,其塔顶部321米高处的气温约为()A.12ºC B.13.2ºC C.12.2ºC D.6ºC【答案】B【解析】随海拔高度上升,气温下降,每上升100米,气温下降0.6 ºC,塔顶321米与21米相差300米,温度相差1.8 ºC,塔顶的气温约为13.2ºC,选B项。

【考点】地形对气温影响4.下图为“地球表面受热过程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字母表示大气逆辐射的是A. A B.B C.C D.D【答案】D【解析】从图中各箭头方向及来源判断,A为太阳辐射;B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C为地面辐射;D为大气逆辐射。

故选D。

【2】夜晚阴天比晴天气温高,是因为A.辐射A减弱B.B辐射增强C.C辐射增强D.D辐射增强【答案】D【解析】夜晚主要是通过地面辐射散热,而阴天时,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多,产生的大气逆辐射强,保温效应好,所以气温高,而图中D代表大气逆辐射。

故选D。

【考点】大气的热力作用5.读下图,完成下列小题。

大气热力环流——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一3.3

大气热力环流——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一3.3

3.3大气热力环流——同步练习题+答案一、单选题下图为“近地面和高空等压面状况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若图中的气压分布状态是热力作用形成的,则图中四点气温最高的是()A.①B.②C.③D.④2.在同一水平面上,图上四点中为高气压的是()A.①②B.②③C.①④D.②④3.判断下列叙述中正确的一项是()A.①是下沉气流B.②是阴雨天气C.气压值由大到小依次是②①③④D.②昼夜温差比①小气压是空气分子在单位面积上产生的压力。

下图示意北半球中纬度某地空气分子数量变化。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图中四处气压最高的是()A.①B.②C.③D.④5.图示季节最可能是()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下图为某地下垫面性质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6.一般情况下,关于图中两地气温描述正确的是()A.白天甲地较乙地增温快B.白天甲地较乙地增温慢C.夜晚甲地较乙地增温快D.夜晚甲地较乙地增温慢7.甲乙两地可形成热力环流,其描述甲地白天大气状况错误的是()A.以下沉气流为主B.地面气压大于乙地C.高空气压小于乙地D.高空气流吹向乙地8.如果出现阴天天气,则关于两地气温日较差的叙述正确的是()A.两地皆会增大B.两地皆会减小C.甲会增大乙会减小D.甲会减小乙会增大海云是沿海一带一种特有的对流发展较旺盛的积云,形似古代的城墙。

海云的演变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在沿海陆地和沿岸海上交替出现,但是维持时间较短;另一种快速发展,整日或连日维持不散。

下图为海云形态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在沿海陆地和沿岸海上交替出现的海云,其循环周期一般是()A.1小时B.6小时C.12小时D.24小时10.维持时间长且快速发展的海云最可能开始于()A.子夜的陆地上B.日出时的陆地上C.黎明前的海上D.午后的海上11.夏季时我国东南沿海会出现海云几天不散,并且整个云体快速向上发展的情况,预报概率最高的天气是()A.暴雨B.无风C.大雾D.晴朗浙江某中学老师用如下实验帮助同学理解热力环流原理:封闭透明的玻璃柜内,在底部两侧分别放置一个电炉和一盆冰块,在柜顶中部的内壁贴一张下垂纸片甲和一张竖立的纸片乙,电炉通电后,观察纸片的偏动情况。

(完整版)大气的热力作用练习题

(完整版)大气的热力作用练习题

1.(2009年高考广东文基卷)气象谚语有“露重见晴天”的说法。

就此现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天空云量少,大气保温作用强B.地面辐射强,地表降温慢C.空气中水汽少,地表降温慢D.大气逆辐射弱,地表降温快【解析】晴天的夜间,大气逆辐射弱,近地面温度低,水汽极易凝结,在气温高于0 ℃时成为露。

【答案】 D2、在晚秋和寒冬,为什么霜冻多出现在晴朗的夜晚?因为晴朗的夜晚,大气逆辐射弱,降温快,气温低,易出现霜冻及雾等天气现象。

3、在寒冬,为什么人造烟幕能起到防御霜冻的作用?人造烟幕可降低大气清洁度,增强大气逆辐射,增强大气的保温作用,提高地面的温度。

(4)在寒冷的冬天,农民往往在麦田边燃烧大量的湿草来防御寒潮,试用所学知识解释其原理。

【提取信息】①燃烧湿草产生大量浓烟;②防御寒潮。

【思路整理】浓烟降低大气清洁度→增加大气逆辐射→对地面起保温作用→防御寒潮。

【答案】燃烧湿草可产生大量的浓烟,它可以强烈吸收地面辐射,然后又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把部分热量返还给地面,从而使地面辐射热量损失减少,降温减慢,减少寒潮造成的损失。

4、为什么白天多云时气温比晴天低,夜晚多云时气温比晴天高——昼夜温差小?白天多云时云层反射作用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少,所以白天多云时气温比晴天时低。

夜晚多云时大气逆辐射强,保温作用强,所以温度比较高。

5、利用温室效应,发展反季节果蔬2010年高考天津文综卷)结合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随着矿物能源的大量消耗,大气中二氧化碳不断增多,充分利用太阳能、降低二氧化碳排放,是工农业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1)二氧化碳是一种温室气体。

二氧化碳增多,是如何加强大气“温室效应”的?(2)利用“温室效应”原理,我国北方地区冬季采用大棚技术种植蔬菜、花卉等作物。

(3)冬季晴天时,在未采用任何取暖设备的条件下,“阳光居室”室内的最高温度可达22 ℃。

请分析“阳光居室”是如何达到这一保温效果的?(4)开发利用新能源,能够减缓全球变暖。

高二地理大气受热过程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二地理大气受热过程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二地理大气受热过程试题答案及解析1.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1】该地可能位于A.东北地区B.青藏地区C.西南地区D.东南地区【答案】A【解析】读图,根据图中气温日较差、与气温年较差判断,该地气温日较差、年较差都较大,应分布在温带地区。

青藏高原夏季平均气温约8度,B错。

西南地区、东南地区位于亚热带,最冷月气温大于0度,C、D错。

所以只有温带的东北地区符合,A对。

【2】关于该地的描述正确的是A.冬夏季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谷地B.陡崖冬季日温差大于夏季日温差C.冬夏季山谷气温日变化最小D.山顶冬季日温差小于夏季日温差【答案】D【解析】根据图中的曲线数值判断,冬季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陡崖,夏季出现在谷地,A错。

陡崖冬季日温差小于夏季日温差,B错。

冬夏季山谷气温日变化最大,C错。

山顶冬季日温差小于夏季日温差,D对。

【3】导致一天中最低温出现在山谷的主要原因是A.山谷地形闭塞,降温快B.夜间吹山风,冷空气沿山坡下沉集聚在谷地C.夜间吹谷风,谷地散热快D.谷地多夜雨,降温快【答案】B【解析】根据大气热力环流的原理,同一海拔高度上的陆地比大气升温快,降温也快。

所以山谷地区夜间吹山风,冷空气沿山坡下沉集聚在谷地,所以谷地降温最快,气温最低,B对。

白天吹谷风,导致山谷中气温较低,C错。

冷空气沿山坡下沉,导致谷地气温被抬升,形成降雨,D错。

地形闭塞,降温慢,A错。

【考点】不同地区气温日较差、年较差的影响因素,山谷风。

2.下图中a、b、c、d四条曲线表示兰州和拉萨两市的气温和降水变化,其中表示拉萨市气温的曲线为A.a B.d C.c D.b【答案】A【解析】拉萨时位于青藏高原上,地势高,夏季气温较低,最热月平均气温在20℃以下,气温年较差较小,对照图中选项可以看出,答案选A。

【考点】本题考查中国的气候。

3.(原创)当地时间2014年4月16日上午8时58分许,一艘从仁川出发前往济州的载有470余名乘客的“岁月(SEWOL)号”客轮在韩国西南海域发生浸水事故而下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与同纬度的长江中下游平原相比,青藏高原气温日较差大的原因为( )①青藏高原距离太阳近 ②青藏高原比长江中下游平原太阳高度角大 ③地势高,空气稀薄 ④白天太阳辐射强 ⑤云层厚 ⑥夜晚大气逆辐射弱A .①②③B .④⑤⑥C .③④⑥D .②⑤⑥ 2.天气晴朗且大气污染较轻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①夜晚气温较阴天高②白天气温较阴天高③气温日变化幅度大④白天大气反射加强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3.以下现象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无关的是( )A .夏季天空多云时,白天气温不太高B .臭氧能够防止紫外线对地表生物的危害C .多云比少云气温日较差小D .多云的夜晚比晴朗的夜晚温暖 4.气象谚语有“露重见晴天”的说法。

就此现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天空云量少,大气保温作用强 B .地面辐射强,地表降温慢 C .空气中水汽少,地表降温慢D .大气逆辐射弱,地表降温快 5.根据图中昼夜的阴晴情况,判断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若在苏南盛夏,甲地闷热难挡B .若在苏北冬季,乙地人此日感觉稍暖C .丙图常见于我国西北地区D .假设四图连续出现于某地的四天中,丁日气温日较差最小“春天孩儿面,一日三朝变”。

请参阅今年3月1日至17日上海地区气温曲线图,回答9-11题。

9.图中最低气温出现的日期是17天中的 A .7日 B .10日 C .12日 D .17日 10.下列4天中,气温日较差最大的一天是A .3日B .6日C .11日D .16日 11.造成初春气温骤变的原因,除冷暖气流的影响外,云对气温高低也有一定的影响。

以下关于云对气温影响的正确叙述是( )①白天多云,云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造成地面气温不太高②白天多云,云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造成地面气温升得更高③夜晚多云,云对地面起保温作用,使地面气温比无云时高④夜晚多云,云将地面热量传到太空中,使地面气温比无云时更低A .①④B .②③C .①③D .②④ 地面辐射与地面吸收的大气逆辐射之差称为有效辐射。

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2~13题。

12.关于甲、乙、丙三地多年平均年有效辐射总量的空间分布,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由甲地向乙地急剧增加B .由乙地向丙地急剧增加C .由甲地向丙地逐渐减少D .由丙地向乙地逐渐减少13.关于地面辐射和大气逆辐射,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地面辐射与下垫面性质有关B .地面温度越高,地面辐射越弱C .空气温度越低,大气逆辐射越弱D .空气湿度大、云量多,大气逆辐射强 下图是“某区域太阳年辐射总量等值线图”(单位:百万焦耳/平方米·年)。

据此回答14~15题 14.①、②两地太阳年辐射总量的最大差值R 可能是A 、2900<R<3000B 、3400<R<3500C 、3900<R<4000D 、4400<R<450015.导致①、②两地太阳年辐射总量差异的主要因素是A.副热带高压B.纬度位置C.地形地势D.西南季风1.材料一 年日照时数是指太阳直接辐射地面时间的一年累计值,以小时为单位。

下图是我国某区域年日照时数分布图。

(1 )请描述图示区域年日照时数的分布规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说出图中甲、乙区域年日照时数的范围,简要分析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读下表,在风速大致相同,而气温垂直分布不同的A 、B 、C 、D 四种情况中,最有利于该地某工厂78米高的烟囱烟尘扩散的是( ) 20米 40米 60米 80米 100米 A 16.3℃ 16.6℃ 16.8℃ 17.0℃ 17.1℃B 21.0℃ 21.0℃ 20.9℃ 20.9℃ 21.0℃C 20.9℃ 20.8℃ 20.6℃ 20.2℃ 20.0℃D 15.2℃ 14.8℃ 14.7℃ 14.9℃ 15.2℃ 2.右上图表示近地面空气若上升到3000米高度时,理论温度为T 。

3000米高空的实际温度为Ts 。

当Ts ≥T 时,近地面空气上升将受阻,即出现了逆温现象。

读某城市春季气温日变化图。

回答:(1)若Ts 稳定在—8℃,该城市气温至少 要上升到 ℃以上时,逆温现象才会结束,这时的时间约为 时。

(2)一般逆温结束后2小时,近地面对流才能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

所以,在图示的情况下;仅考虑空气洁净的因素,上午体育锻炼的时间宜选在 时以后。

形成沙尘暴的条件主要是干旱、大风、对流旺盛,若对流层大气出现逆温现象可以抑制沙尘暴。

读图,回答6~7题6.若E 处的高度为1000米,气温为-100C ,要抑制沙尘暴的发生,F 地的气温至少应降到 A .一6℃以下 B .6℃以下 C .一4℃以下 D .4℃以下7.图9—3右侧是“F 地某日气温变化曲线图”,该地最有可能出现沙尘暴的时段是 A .①时段 B .②时段 C .③时段 D .④时段 右图某地气温垂直分布图,读图回答8~10题。

8. 甲、乙、丙、丁四图中最有利于大气污染物扩散的是 A. 甲 B. C. 丙 D. 丁9. 若该地气温由甲逐渐演变到丁,则造成气温垂直变化的原因可能是 ①台风过境②晴朗无云的夜晚③冷空气南下A. ①④B. ③⑥C. ②③D. ⑤⑥10.下列哪种地形易造成该地气温由甲到丁演变A. 山地B.C. 平原D. 丘陵读南京北城郊秋季某日垂直温度梯度(0C/100米)时空变化图。

完成11-13题:11.该日此地发生大气逆温现象的时段是:A.8时-16时30分B.17时-23时C.16时30分-7时D.23时-5时12.发生大气逆温现象的最大高度约为:A.500米B.100米C.350米D.150米13.当某地大气发生逆温时:A.空气对流更加显著B.抑制污染物向上扩散C.有利于大气成云致雨D.减少大气中臭氧含量15.对流层底部逆温现象最容易出现在:A、多云的夜晚B、晴朗的夜晚至日出前后C、晴朗的白天D、多云的白天至日落前后16.下列现象的产生,与逆温有关的是:A、清晨,炊烟袅袅,笼罩着山村B、“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C、“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D、“阴雨霏霏,连日不开”城市是人类对自然环境干预强烈的地方,在城市地域中,人类改变了自然环境面貌,影响了城市气候,引发了影响人类生存的城市环境问题。

下图为“某市区空气污染的空间分布形态和该市4月份气温垂直分布图”,读图完成5~6题。

5.根据“空气污染的空间分布形态图”,分析该城市主要空气污染来源位于( )A.Ⅰ B.Ⅱ C.Ⅲ D.Ⅳ6.观察该市4月份气温垂直分布图,判断甲、乙、丙、丁四图中最有利于该市大气污染物扩散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下图为不同地形气温日变化图,读图回答1-2题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冬季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谷地B.山顶气温日变化最小C.山顶冬季日温差大于夏季日温差D.谷地冬季日温差远大于夏季日温差2.导致一天中最低温出现在山谷的主要原因是A山谷地形闭塞,降温快B.夜间吹谷风,谷地散热快C.夜间吹山风,冷空气沿山坡下沉集聚在谷地D.谷地多夜雨,降温快3.在无风的地方点燃蚊香,只见烟雾总是先上升,但只能上升到一定高度。

这是因为()A .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到一定高度因重力作用下沉B .空气遇冷收缩上升,到一定高度因重力作用下沉C .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到一定高度后气压改变导致空气向四周分散流动D. 空气遇冷收缩上升,到一定高度后气压改变导致空气向四周分散流动1.下图表示的是某滨海地区陆地和海洋表面气温日变化的曲线图。

回答影视片中往往让女主角面朝大海,海风吹拂面部,让头发向后飘逸以反映女主人翁的快乐心情,如果你是导演你会选择什么时间段来拍摄该情境A.18时—次日7时 B.7时—当日16时C.16时—次日8时 D.6时—次日18时5.如果此图为热力环流侧视图,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引起热力环流的原因是地面冷热不均B.温度:A>B>C>DC.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复杂的形式D.气压:D>A>B>C6.如果此图是城市热岛环流侧视图,在②处进行植树造林,对城市空气起到的作用是()A.增温和增湿B.净化和增温C.净化和增湿D.减湿和减温7.如果此图表示的是山谷风示意图,那么上升气流③表示的可能是()①白天的谷地②白天的山坡③夜晚的谷地④夜晚的山坡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读图,完成4 —5题4.若甲、乙为相距不远的陆地,a、c为水平气流,b、d为垂直气流,则甲、乙、丙、丁四处气压的关系为( ) A>乙>丙>丁B>甲>丙>丁C>甲>丁>丙D>乙>丁>丙5.若甲地为郊区,乙地为城市,其余条件与上题相同,从环境效益的角度考虑,不宜在甲地建立的企业是( )A.造纸厂B.水泥厂C.家具厂D.电子厂一、等压面判读1.气压:是指从观测高度以上到大气上界的空气柱重量。

对于同一地点而言,气压总是随着高度的增加而降低。

气压单位一般用百帕或毫米汞柱。

2.等压面:空间气压值相等的各点所组成的面就是等压面。

不同海拔高度上,越向高空,气压值越低:同一高度上各地的气压不等,等压面就象山丘一样起伏不平,气压比四周高的地方,等压面上凸,而且气压愈高的地方等压面上凸的愈厉害;气压低的地方,等压面下凹,而且气压愈低,等压面下凹的愈厉害。

3.等压面的判读⑴根据等压面的凸向判断气压的高低:“高高低低”法则:等压面往高处(指的是海拨高度)凸的地方为高压区,等压面往低处凸的地方为低压区。

右图中,据等压线的分布,同一高度面上A处等压线向上凸出,说明该处气压较高,而处于同一高度的B处气压较低⑵判断风向⑶根据等压线(面)的弯曲状况确定下垫面的冷热:在近地面附近气温低的地方气压高,气温高的地方气压低。

据此可反推由热力原因形成的气压场中的气温高低(不能用于动力原因的气压场)进而判读海陆季节等⑷判断天气和日较差大小例题1:读某区域等压面分布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近地面气温a点<b点B.近地面气压a点>点bC.近地面风由海洋吹向陆地D.从冬夏季上说,一般是在冬季出现例题2:下图为对流层大气某要素等值面垂直分布图,据此判断1~2题。

1.若abcde为不同温度值,则气压值的大小比较正确的是A、甲>乙>丙>丁 B、乙>甲>丁>B、C、甲>乙>丁>丙 D、乙>甲>丙>丁2.若abcde为不同气压值,则甲乙丙丁四地的气流运动方向是A甲→乙→丁→丙→甲B丁→丙→甲→乙→丁C乙→甲,丙→丁D乙→甲→丙→丁→乙例题3:读“温压场配置垂直剖面示意图”,温压场配置正确的是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例题4:上图是“北半球部分区域高空500百帕等压面天气形势图”,图中等值线表示地势高度,读图完成1-2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