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西艺术的差异讲课讲稿
中西文化比较讲课提纲精讲

• 在社会生活方面,逻辑思维的发展有助 于建立理性的社会秩序,使人们客观、 冷静地处理各种社会问题,从而避免感 情用事,避免非理性的人情因素的干扰, 从而有助于实现社会公平、公正 工作效 率的提高。 • 理性主义的含义,个人主义的来源:一 是基督教宇宙观,二是机械自然观强调 整体可拆分为部分。 • 在西方的文艺艺术中,不合逻辑的情节 是少见的,创作遵循“三一律”,;西逻 辑分析和定量思维,因而不够深入、不 够细致,在判断和推理上存在一定程度 的相对性、歧义性、模糊性。 具体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由于直观知情意相贯通的特点, 而“情”的因素在事例知与意的方面有 特殊作用,所以“合情”常比“合理” 更显得重要,容易导致很多非理性行为。 “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 其二,由于直观体验定量化程度较差,
模型,指的是主宰整个高级中枢神经活 动的功能器官,包括脑在内。古代中医 认为思维是精气化生,而精气附于五脏 和血脉。 中国文化自古以来在用心与动脑上的区别, 还可能有一些社会形态与地理结构等外 部差别造成的心理上的原因。如称首都 为心脏而非头脑。 对用心与动脑的偏好,如中国强调核心的 作用,而西方强调首脑的作用,中国最 恨的变心,而西方人最怕被洗脑。
• 2、直观体验的过程 • 直觉(intuition),不通过逻辑直接洞察事物本 质的思维过程。大体有几个环节: • 其一,体验的积累和整理。情不仅是理智约束 的对象,又是调整和引导理智的对象。 • 其二,取象比类的突破,是通过适当的比喻, 表达对事物的某种象,尤其是某种抽象的本质 属性的体验和理解,即以象说象,本质上是一 种抽象过程。“治大国如烹小鲜,学如逆水行 舟,不近则退,浑天如鸡子。”其中的关键是 比喻得巧妙、准确、深刻、生动。“能近取譬, 可谓仁之方也。”
(完整版)中西方文化对比讲座

囊括世界上大多数的气候类型。
中国气候有以下主要特点: 一是光、热资源丰富。中国大部分领土属温带,亚热
带区域也不小,最南部伸入热带,最北部伸入亚热带, 全国各地的太阳幅射和热量都可满足各种农作物生长 发育的需要。 二是水分分布不均。中国东南部受夏季风的强烈影响, 一般降水量1500毫米以上;而西北内陆区受大陆气团 控制,降水量一般在400毫米以下,这是东南部为农 耕区,西北部为畜牧区的自然基础。 三是山地气候居多。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广大山 区的气候条件对农业来说有有利的方面,即有多种垂 直气候带,气候类型多样,利于发展多尺度、多层次 的立体农业,发展林、牧、果、药等多种经营。 4、半封闭的边缘地形 与外部世界相对隔绝---太平洋的浩渺无际---望洋兴 叹---无法像地中海那样成为人类相互沟通的桥梁---文 化交往与沟通的艰难---“丝绸之路”未能成为繁荣兴 盛的大道---隔离机制---自成一体的延续性---保守意识 ---自诩世界中心---盲目自尊的大国心态
– 服饰、饮食、建筑、戏曲等
中层文化:社会关系/制度
– 礼仪习俗、行为方式等
深层文化:精神/观念文化
– 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社会心理等
2、如何理解跨文化交流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 正式的、直接的
• 国际交流、商贸谈判、社会交往
– 非正式的、间接的
• 阅读外国小说、欣赏他国艺术、观看外国电影、 电视节目、国外观光等
中西文化比较
绪论 一、中西文化的起源 二、中西文化的基本精神 三、中西思维方式比较 四、中西宗教文化比较 五、中西社会规范体系比较 六、中西艺术比较
中西方舞蹈的文化差异

中西方舞蹈的文化差异首先,中西方舞蹈的起源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
西方舞蹈源自古希腊时期的戏剧表演,西方舞蹈强调个体表达、情感表达和个人的创作风格。
而中国舞蹈则源自古代宫廷舞蹈和民间舞蹈,中国舞蹈强调团体的合作和整体形象的展示。
其次,中西方舞蹈在艺术表现手法上存在明显的差异。
西方舞蹈注重技巧和肢体表达,追求舞者的柔韧性、力量和速度等方面的表现。
西方舞蹈的动作更加规范和舒展,往往需要舞者经过长时间的训练和学习才能掌握。
相比之下,中国舞蹈强调舞者的形象和姿态,追求舞姿的美感和优雅。
中国舞蹈注重控制呼吸和舞蹈动作的灵活性,体现了中国人崇尚内在美和哲学思想。
再次,中西方舞蹈在表演方式上也存在明显的差别。
西方舞蹈注重舞台表演和个人的创作风格,舞蹈剧目多是由单个舞者或小团体演出。
而中国舞蹈则更注重群体和整体的表现,强调舞蹈团队的协作和配合。
中国舞蹈更多地在节日、庆典和集体活动等场合进行演出,形式更加庄重和庆典化。
最后,中西方舞蹈的目的也有所不同。
西方舞蹈更加注重舞蹈本身的艺术,重视个体的表达和舞者的个人魅力。
西方舞蹈注重舞蹈的表演效果和观众的欣赏体验,追求舞蹈的感染力和创新性。
而中国舞蹈更多地承载了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注重表现中国人民的情感、思想和精神追求。
中国舞蹈强调舞蹈对社会和人群的影响,追求舞蹈的社会功能和教育意义。
总结起来,中西方舞蹈存在明显的文化差异。
中西方舞蹈在起源、特点、表现方式和目的上都有不同的侧重点。
中西方舞蹈的差异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舞蹈的理解和追求的差异。
中西方舞蹈的交流和融合可以丰富舞蹈的多样性,增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了解和交流。
比较中西方艺术艺术形式的差异与交流

比较中西方艺术艺术形式的差异与交流比较中西方艺术形式的差异与交流艺术是文化的一种表达形式,它承载着人类的情感、思想和创造力。
中西方艺术在表现形式、审美观念等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异,同时也有着丰富的交流与融合。
本文将就中西方艺术形式的差异与交流进行比较分析。
一、中西方艺术形式的差异1. 绘画艺术在绘画艺术方面,中西方有着如实写实与写意抽象的不同倾向。
西方绘画追求逼真的形象再现,注重人物和景物的细节描绘,讲究透视与光影效果。
而中国绘画则着重于表现对象的气质和精神境界,在构图上强调整体性与留白的艺术效果。
2. 雕塑艺术雕塑艺术体现出中西方文化积淀的不同特点。
西方雕塑具有神话、历史、神圣和英雄等主题,追求线条流畅和身体比例的准确展现;而中国雕塑注重对人物、动物或自然景象的抽象表达,尤其注重对于情感的传达和思想的抒发。
3. 建筑艺术中西方建筑艺术形式有很大的差异,体现了两种文化对空间和构筑物的不同理解。
西方建筑追求对称与对比,注重建筑的功能性和实用性;而中国传统建筑则注重与环境的协调与融合,通常采用木结构,以内部空间的布局和庭院的构造为主要特点。
4. 戏剧艺术中西方戏剧有着明显的区别。
西方戏剧注重故事情节的发展和人物性格的深化,通过对话和表演技巧来传递情感和思想。
而中国戏剧则注重形象的塑造和情感的表达,以唱、念、做、打为主要表演形式。
二、中西方艺术形式的交流与融合1. 影响与启迪中西方艺术形式在交流中相互影响,相互启迪。
近代以来,西方的绘画、雕塑、建筑和戏剧等艺术形式进入中国,对中国艺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西方的透视法使中国绘画受到启发,中国的传统文化又为西方艺术注入了新的元素。
2. 融合与创新中西方艺术形式的交流也促进了双方的融合与创新。
现代艺术的发展中,中西方艺术家都从对方的传统艺术中汲取灵感,将东方与西方的艺术元素相结合,创造出了许多新的艺术形式和风格。
3. 文化互动与交流平台在科技和全球化的推动下,中西方艺术的交流与合作更加频繁和紧密。
中西方艺术差异对比

中西方艺术差异对比东西方不同的感知方式。
所谓“感知方式”是指某个民族,某种文化的主体心理结构方面去把握其在审美意识方面的特色。
我们可以从中国人关于“美”字的说法谈起,根据后汉许帧的《说文解字》认为“羊大为美”,“羊大”之所以为“美”是因为羊肉好吃的原因.羊在六畜中主食,味甘美,甘表示味觉的感受,因而“美”作为味觉的“甘”因而“美”字除了表示味觉感受之外,必然也包括触觉在内,因此,我们可以说,“美”字的本义应该是环绕着甘美肥厚之“羊”的味.触感受,而源自味,触感受的“美”字在中国古代又可用于指嗅觉的芳香。
除了味、触、嗅三觉之外,美字也经常被用于听.视二觉。
关于“听觉”我们从汉语有关听觉的概念“闻”字的双关性(既指听觉,又指嗅觉),由此可知,“美”可普遍使用在味.触.嗅.听四觉之中,至于视觉对象的“色”“美”字被使用的频率则更高,以至于把“美”字主要限于视觉感受方面,把“美色”主要当成视觉的对象,事实上,以味.触觉为原型的中国审美意识,即使面对纯粹的视觉对象,其感受仍然混合着其他诸觉,尤其是触.味觉。
西方人以视.听为基础的审美意识。
西方审美意识的显著特色是对视.听觉的高度重视。
这一特色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人的审美意识。
尽管对视,听觉的重视源自希腊,但是它是西方审美意识一贯的特征。
德国哲学家康德把视听作为“进于智慧的官能”,我们清晰的感觉到,西方审美意识具有重视和强调视.听觉的鲜明特色。
西方人的审美意识对视听二觉较之其他三觉具有特殊的重视。
这一特征可以引出以下两个结论:第一,在西方审美意识有关视.听.嗅.味.触五种感官的关系方面,有一种明显的断裂和等级制倾向,扬前二而贬后三者,这种等级制说明西方审美意识具有一种尊心灵,精神而贬肉体.物质的价值观。
第二,由于视听二觉和嗅.味.触三觉在感受世界的方式上确实存在一定的区别:视听的对象必然处于视听的主体之外并保持一定的距离;而嗅.味.触则必然接近对象乃至与对象溶为一体,方能获得嗅.味.触的感受,所以,西方审美意味对于视.听二觉的重视意味着一种重视外在秩序的世界观。
中西方艺术与文化差异

中西方艺术与文化差异中西方艺术与文化的差异源于两个不同的文明背景。
中西方文化具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和发展历程,因此它们在艺术形式、主题、表现手法、观念以及价值观等方面存在一些明显的差异。
下面将从不同维度探讨中西方艺术与文化差异。
一、审美观念差异中西方审美观念存在差异,中西方人对美的认识和追求有所不同。
中国传统审美追求的是“养心止识”、“取法自然”,而西方传统审美则追求的是“模仿上帝创造”,并注重个体的表达和创造。
这导致了中西方艺术作品在形式和内容上的差异。
比如,在绘画领域,中国画更注重意境和神韵的表现,常以自然山水为题材,追求的是“气韵生动”的美感;而西方绘画更注重逼真的描绘,追求的是形象世界的真实再现。
二、哲学观念差异中西方哲学观念的差异也反映在艺术创作中。
中国传统哲学注重整体性和和谐观念,主张“天人合一”、“形神兼备”,这使得中国艺术作品强调意境和氛围的营造。
西方哲学倾向于分析和理性思维,强调个体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因此,西方艺术作品更注重个体表达和思考,更偏向于表现细节和逻辑推理。
三、价值观念差异中西方价值观念的不同也会影响艺术作品的表现方式。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注重道德伦理和人的内心修养。
中国艺术作品往往把美与善相结合,强调对传统价值的承继和维护。
西方文化则更加注重个体自由、人权和个人追求幸福的权利。
西方艺术作品常常以个人的情感和感受为主题,强调个体的独立性和特殊性。
四、文化背景差异中西方文化背景的差异也成为中西方艺术差异的一个重要方面。
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传统的连续性和历史的渊源,同时受到儒家、道家、佛教等思想的影响。
中国艺术作品常常以“以古为鉴”、“取法自然”的思想为基础,追求的是和谐与稳定。
西方文化则更加注重创新和变革,西方艺术作品往往以突破传统和颠覆常规为特点,追求的是个体的自由和创造。
总的来说,中西方艺术与文化存在差异主要源于审美观念、哲学观念、价值观念以及文化背景的不同。
中西方艺术的比较和交流

中西方艺术的比较和交流艺术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地区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呈现出迥异的特色和表现方式,中西方艺术更是彼此独特而又各具特色。
本文将探讨中西方艺术的比较和交流。
一、中西方艺术的不同特色中西方艺术的差异始于文化和历史的背景,反映了不同文化对自然和人类的认知和理解。
首先是绘画艺术。
在中西方的传统绘画中,有着截然不同的风格。
中国画注重笔墨和线条的表现,以意境为主,讲求笔墨情趣、意境遒美、构图精妙;而西方绘画则注重用色,以形式为主,追求精确的透视关系和具体细节,近代印象派则更加追求颜色和光影效果。
其次是雕塑艺术。
中西方雕塑艺术的风格也不尽相同。
中式雕刻注重形神兼备,强调形态的表现和寓意的意蕴,在材质利用和创意方面十分传神,如明代的木雕就与石雕完全不同;而西方的雕塑追求更加动态表现,注重展现肌肉和身体的姿态和动作,更强调材质本身的表现力.最后是建筑艺术。
在中西方建筑艺术中,对建筑的审美、风格和技术等方面也呈现出不同的特色和表现。
中国传统建筑风格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常采取悬山顶、飞檐叠翘等特殊技法,使建筑中蕴含、融汇了大量的审美意义和文化象征;西方建筑则更注重结构的稳固和建筑形式的创新,强调科技与艺术的完美结合,在外形和内部空间构造方面有着独特性。
二、中西方艺术的交流中西方艺术在相互交流和融合过程中,互相借鉴并逐渐形成独具魅力的新风格,为艺术发展带来了新的思想和视野,丰富了人类文化的多元性。
首先是马丁·弗洛伊德(Martin Freud)和卡尔·古斯塔夫·荣格(Carl Gustav Jung)等心理学家的研究,对中西方文化的交流有很大的启示。
弗洛伊德关注无意识的深层结构和概念,表明了人类内心的多样性;荣格则更实践意义,重视跨文化实践研究,通过丰富的文化体验,建立更加包容和多元的人文关怀。
其次是文化艺术节的举办,能够促进中西方文化的交流。
比如中国的文化交流深入到美国,曲艺在美国成为风靡全球的文化艺术形式之一,表演形式和效果已经融入到美国音乐剧中,美国传统的蓝调音乐也影响到了中国音乐的发展。
中西方表演艺术的差异比较

中西方表演艺术的差异比较表演艺术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各种形式展现着人类的情感、思想和艺术追求。
中西方表演艺术在历史、文化、审美观念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本文将从舞台表演、角色塑造和审美观念等方面进行比较,探讨中西方表演艺术的差异。
首先,中西方表演艺术在舞台表演方面存在差异。
在西方,舞台表演注重舞台设计、灯光效果和舞美效果等,追求视觉冲击力和舞台效果的完美呈现。
而在中国,舞台表演更注重意境的营造和情感的表达。
中国传统戏曲注重舞台布景、道具以及演员的动作和表情,通过细腻的动作和表情来表达角色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
这种注重内心表达的表演方式,使得中国表演艺术更加细腻和含蓄。
其次,中西方表演艺术在角色塑造方面也存在差异。
在西方,演员通常会通过深入研究角色的背景和心理,以及与导演的密切合作,来创造出一个真实而有深度的角色形象。
西方表演注重演员的个人表演风格和个性化的创造,追求真实性和自然性。
而在中国,角色塑造注重的是传统的人物形象和角色类型。
中国传统戏曲中有很多固定的角色类型,演员需要通过熟练的技巧和丰富的表演经验来塑造这些角色形象。
中国表演强调的是角色的象征性和代表性,而不是个人化的创造。
最后,中西方表演艺术在审美观念方面也存在差异。
在西方,审美观念强调的是个人的审美体验和主观感受。
西方人更加注重自我表达和个性化的艺术追求,他们欣赏的是个人的独特性和创造性。
而在中国,审美观念强调的是社会的共同审美标准和价值观念。
中国人更加注重社会和谐和传统文化的延续,他们欣赏的是传统的美学价值和艺术的传统性。
综上所述,中西方表演艺术在舞台表演、角色塑造和审美观念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这些差异源于中西方的历史、文化和审美观念的不同。
中西方表演艺术各有其特点和优势,互相借鉴和交流可以促进表演艺术的发展和创新。
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中西方表演艺术的交流与合作将更加重要,为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艺术的繁荣做出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艺术的差异
1.中国传统艺术与西方古典艺术的差异及根源
总体来说,中国传统艺术是写意的--注重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映的大多是自然在人心里的感受。
绘画多写意,音乐重感受,书法写胸臆,舞蹈讲合一;西方古典艺术是写实的--注重的是对自然的重现,反映的大多是自然的真实情况或运行理论。
绘画多写实,音乐重和鸣,舞蹈表情绪。
而这种区别与中西哲学的差异有关。
中国的哲学思想是以中庸谦和为主,把天人合一,物我两忘推向极致;西方哲学主要是来源于希腊的数学和几何的逻辑思维,重视对事物的客观认识,概念化推理演绎剖析事物,推崇物我对立。
所以,中国艺术以含蓄的手法来表现自己,西方艺术多以夸张的手法来表现自己。
中西方绘画之差异分析。
东西方巨大的文化差异导致了以油画为代表的西方绘画和以水墨画为代表的中国绘画除在材料及工具的使用上的差异外,在创作方法和审美观念上也存在根本性的不同。
西方绘画由于受到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摹仿说”的理论影响,故西方绘画一般重形似、重再现、重理性;而整中国画注重的是情感表现,注重“以形写神”,“气韵生动”。
创作方法上西方绘画重写实、以块面塑造形体、强调焦点透视;中国绘画重写意、以线造型、追求打破
时空界限的散点透视。
此外,中国画讲究将诗、书、画、印有机地组合在一个画面上,从而形成中国画独特的内容美和形式美。
中国传统建筑与西方古典建筑之差异分析。
中西建筑文化的不同,从根本上应理解为中西文化传统的不同。
一般认为:中国文化重人,西方文化重物;中国文化重道德和艺术,西方文化重科学与宗教;中国文化重融合、统摄,讲究并存与一体性,西方文化重不同时代的独特精神,凸显各种流派的个性特质等等。
中西丰富多彩的建筑文化所蕴涵的建筑特色、艺术形式、发展源流以及人文理念等差异或不同,都能从历代建筑物以及流传下来的建筑学著作中得到印证和反映。
中国传统建筑的特色集中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而西方古典建筑的特色则体现了人与自然对立的“人神合一”的宗教观念。
这两种观念体现了各民族文化内涵和民族审美价值的差异,衍生出迥异的审美风格。
西方从古希腊神庙建筑到古罗马拜占庭建筑、中世纪哥特式建筑再到文艺复兴建筑、巴洛克建筑、罗可可建筑、新古典主义建筑,进而到包豪斯开创的现代建筑以及目前正方兴未艾的后现代建筑无一不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通过对比,则显现出强烈的民族性。
总的来说,中国传统建筑多以土木结构为主,侧重于空间的群体组合和序列转换,注重环境气氛的营造意境含,追求和谐统一,柔中带刚,表现出强
烈的是世俗理性精神和政治伦理观念;西方建筑多采用石质材料,气势恢宏,注重造型和空间的变化对比,刚中带柔,带有浓郁、神秘的宗教气息。
中国传统音乐与西方古典音乐的宿命。
音乐精神决定了音乐发展的方向。
中国传统音乐精神的核心是“同天地之和”,贵意不贵曲,重神不重技;操演中,重心神会意,不以曲谱为意。
中国音乐精神一天地境界为哲学背景,背景规定了它由先秦的乐教意识转向魏晋以来的非乐的音乐意识,从而导致了中国音乐自魏晋开始的式微;西方音乐精神以宇宙精神为哲学背景,这一背景暗示了它的近代主体性转向,从而激发了近代西方音乐以交响乐为主导的辉煌发展。
两种音乐精神都以自己的哲学背景为归宿。
通过音乐来表达自己的理想世界,是两种音乐共同的音乐动机。
为了实现这一动机,两种音乐都经过了由表现情感到超越情感的转化。
中国传统音乐的美学特征和内涵:1、以意为重,乐不在管弦的音声;2、意在弦外,得意在于与弦外天地相合;3、至乐无乐,为乐之功当归于自我与天地生命的神奇化合。
结果,中国传统音乐走向天地而式微,而几与沉没;西方音乐有客观宇宙转向主观宇宙,在交响乐的辉煌建筑中解体。
音乐的道路竟只有这两条?未来音乐的形式有何在?这是中西艺术哲学共同的话题。
中西方雕塑、园林艺术的特点。
西方雕塑的出现首先也
是作为建筑艺术的装饰而出现的。
中国古代陵墓雕塑是为死人服务的艺术,而西方大多的人像雕塑是为活人欣赏的艺术,显示了二者在目的和功能上的不同。
中国西汉霍去病墓前的大型石刻组雕以高度概括、凝练和典型化的艺术形象显示出精神饱满、气势磅礴的特点。
这种偏于象征、表现、、写意、追求美和善统一的思维模式与西方注重再现、模仿、写实、追求美和真统一的思维模式也造成了中西传统雕塑中最大的差异。
中国古代雕塑注重表现对象内在气质的特征,而西方传统雕塑注重对外在形体的精细研究,形成了中西雕塑意向造型与模拟造型两种不同的方式。
比如说,具有鲜明民族性的中国风景式园林与西方规划式园林及阿拉伯园林林。
中国园林强调曲径通幽、含蓄曲折、虚实相生、天人合一。
西方园林则已几何规划园林,讲究开阔、宽敞、通透。
这与西方重理性思考,重数理几何的科学性等文化情结有关,而阿拉伯的伊斯兰园林则完全以《古兰经》中四条河流为造园的理念。
2.中西方艺术之共性
首先,中西艺术都重技巧。
但西方对技巧的是重视归于完美观念的:一方面竭力设计完美的形式,已达到最高的理想;另一方面采取一种客观科学的立场引入透视法、解剖学进行极尽真实的描绘,以给人最真实的幻象。
中国之重技巧,却以主体和天地的生命感通为统帅,如庖丁解牛,“好乎道,
近乎技”。
西方艺术以技为道,技艺高超,被誉为“天才”;中国艺术以道化技,以技入自然为至上。
其次,中西艺术都有“意在笔先”的追求。
西方艺术的“意”,是一个形象的完整构思;中国艺术的“意”却是当下心神与天地神会。
因此,西方艺术的创作是情景置于眼前,再借幻觉的技术把它描摹出来,创作过程是冷静的、精细审慎的、绵长的;中国艺术的创作是有形合于无形,创作过程是活跃的、大而化之的、即时的。
象征性和寓意性是中西方雕塑共同拥有的艺术特色。
同时,中西建筑的共同点就是两者都有非常鲜明的时代性和民族性。
3.中西方艺术发展之现状
当代中国艺术发展概况:中国当代艺术按不同时期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17年
(1949-1966);文化大革命的十年(1966-1976);文革结束后及改革开放以来的新时期(1979至今)。
“17”年的艺术主要是表现出朴素的、蓬勃向上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精神,并具有革命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特点;文革时期的美术带有狂热的红色政治色彩的伪现实主义和伪浪
漫主义;而新时期的艺术展现出了开放型的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美术的多元格局。
进入21世纪后,物质力量的渐渐强大为艺术市场的形成提供了时代背景,艺术家的作品进入市场曾一度引起美术批评界激烈的争论。
理论的争吵并没有
找到当代艺术的出路,反倒是在逐渐推进的市场化实践中,利益化和非利益化的艺术作品都渐渐找到了适合自己的位置。
让两者都健康地生存下来,也许才是中国艺术健康发展的最佳方式。
对于西方而言,即后现代艺术主义,大多说人认为其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
有人认为后现代主义是现代主义的继续与发展,而更多人认为它是对现代主义的反叛。
抛弃审美走向文化观念,常常以锐利的锋芒直接介入各种社会问题的批判。
后现代的各种艺术形态都充满了对古典主义艺术与现实主义艺术的颠覆,借艺术的衣钵来反艺术。
这就是西方后现代艺术的基本情况。
无论中国还是西方,其建筑艺术发生的变化最为巨大。
随着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高速发展的社会不断地提供着不同的、先进的材料,这使得建筑鲜明的时代性得以体现。
从木质结构到砖石结构,再到钢筋水泥结构,轻型钢板折叠使用,钢架和玻璃结合使用。
新型的建筑材料使得当今世界各地各种当代建筑以令人炫目和震惊的姿态呈现在世人面前。
重视文化传统,探求民族特色,激活本国特殊的文化价值等,已成为国际性建筑思潮之一,建筑风格进入了“各显神通”的时代,人文追求成为建筑新的价值衡量尺度。
技术交底记录TJ1.5
注:本表一式两份,一份交接受交底人,一份存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