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T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

合集下载

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HIT)

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HIT)
– 强化治疗:400 U/hr×4 hrs, 300 U/hr×4 hrs – 维持治疗:肾功能正常者:200 U/hr泵入;肾功能不全者150 U/hr 静脉
泵入 – 有条件者可监测抗Xa因子活性,使抗Xa因子活性保持在0.5-0.8 U/ml
• 比伐卢定:
– 肝肾功能正常者:0.15 mg/Kg/hr泵入,肝肾功能不全者酌情减量。 – 每4小时监测APTT,使APTT保持在正常值/患者基础值的1.5-2倍
基本概念
• HIT:heparin-induced thrombocytopenia,肝素 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
• 是免疫介导的药物副作用,是在应用肝素过程 中出现的以血小板计数降低及栓塞并发症为主 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可以导致致命性的血栓 栓塞并发症,包括肺栓塞、坏疽、急性心肌梗 死及脑卒中等。
机制
7
31
磺达肝癸钠2.5 mg sc q12h
8
40
磺达肝癸钠2.5 mg sc q12h
9
71
磺达肝癸钠2.5 mg sc q12h
10
104
磺达肝癸钠2.5 mg sc q12h
11
141
磺达肝癸钠5.0 mg sc qd
12
296
磺达肝癸钠5.0 mg sc qd+华法林
病例二
• 24岁,女性,诊断“CTEPH ”14月,规律 口服华法林抗凝治疗,INR保持在2-3左 右,为行肺动脉内膜剥脱术入院。入院 后血常规:PLT 172×109/L。入院后调整 为低分子肝素钙 sc抗凝。手术当天改用 普通肝素抗凝。
病例三
手术后时间(天) 血小板计数(×109/L)
术前(手术当天晨) 156
1

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HIT)

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HIT)

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HIT)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heparin Induced thrombocytopenia,HIT)是在应用肝素类药物过程中出现的、由抗体介导的肝素不良反应,临床上以血小板计数降低为主要表现,但出血风险低,反而会出现静脉、动脉血栓形成,严重者甚至导致死亡,其中以普通肝素(UFH)诱发的HIT多见,少数为低分子肝素(LMWH)。

发病率约为0.1%-5.0%。

HIT发生的风险与肝素类药物的类型(普通肝素是低分子肝素的5-10倍)、肝素暴露时间(≥6天)、暴露方式(静脉>皮下使用、体外循环和各种体外装置、肝素冲管或封管等)、剂量及治疗策略、患者人群(40岁以下及新生儿罕见)、全身性炎症、创伤程度以及性别(女性为男性患者2倍)等有关(表1)。

此外,牛源性肝素高于猪源性肝素,治疗剂量可能高于预防剂量,外科患者高于内科患者,其中心外科手术和骨科大手术患者应用UFH时HIT风险(1%-5%)高于内科和产科患者(0.1%-1%),严重创伤接受外科大手术治疗患者HIT风险高于其他患者。

分型HIT分为I型和Ⅱ型,两种类型在形成机制、发生时间、临床处理和结局等方面均显著不同。

HIT I型为良性过程,非免疫介导的肝素相关的血小板减少症,机制可能为肝素与血小板的直接结合导致了血小板的轻度聚集,发生率为10%-20%,通常发生在使用肝素后的1-2d,血小板计数可轻度降低,一般不低于100×109/L,不会导致血栓或出血事件,不需要中断肝素治疗,无特殊处理,可自行恢复,但应注意与其他类型血小板减少症相鉴别。

HIT II型为免疫相关性,临床多样,预后差,其主要特征是血小板计数显著降低、伴/不伴有严重血栓栓塞风险,其中血栓形成及栓塞并发症是导致HIT患者死亡和病残的主要原因,尽管现有治疗已经明显改善了临床结局,但因HIT导致患者截肢及死亡的比例仍高达20%~30%。

病理生理机制血小板第4因子(platelet factor 4,PF4)由巨核细胞合成,储存在血小板α颗粒内的带正电荷的蛋白质,是天然的肝素(带负电荷)灭活剂,肝素和PF4本身都不是抗原,但PF4与肝素分子1:1结合形成PF4-肝素复合物(PF4-H)后发生构象改变,暴露出新的抗原表位,被B淋巴细胞识别,刺激免疫细胞产生应答,5-14天(B淋巴细胞成熟需要时间)后释放抗PF4-H抗体(即HIT抗体,HIT-Ab)。

出凝血疾病的实验诊断学思路-2019年华医网继续教育答案

出凝血疾病的实验诊断学思路-2019年华医网继续教育答案

2019年华医网继续教育答案-266-出凝血疾病的实验诊断学思路备注:红色选项或后方标记“[正确答案]”为正确选项(一)HIT肝素诱导血小板减少1、根据4T评分系统,()分为高度怀疑A、5~6分B、6~8分[正确答案]C、4~5分D、2~3分E、1~2分2、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血小板减少定义为血小板计数至少下降()A、0.1B、0.3[正确答案]C、0.2D、0.15E、0.53、以下哪项不是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免疫学检测的项目()A、IgGB、IgMC、IgAD、SRA[正确答案]E、PF4肝素抗体4、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最常见的是哪个类型()A、I型[正确答案]B、II型C、III型D、IV型E、V型5、根据4T评分系统,血小板相对降低30%~50%,评()A、2B、3C、1[正确答案]D、5E、06、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的功能测试包括()A、PRP和IgGB、IgG和GAMC、HIPA和SRA[正确答案]D、IgG和ELISAE、PF4肝素抗体和ELISA7、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需要与一些疾病相鉴别,除外以下哪项()A、放疗引起的骨髓抑制B、叶酸缺乏C、维生素B12缺乏D、败血症[正确答案]E、抗心磷脂抗体综合征8、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常见发生于使用普通肝素治疗后的()A、5~15天[正确答案]B、12~24小时C、6~12小时D、3~5天E、1~3天9、根据4T评分系统,()分为中度怀疑A、5~6分B、6~8分C、4~5分[正确答案]D、2~3分E、1~2分10、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的核心是()A、血小板减少[正确答案]B、血小板减少伴紫癜C、血小板减少伴血沉加快D、血小板减少伴白细胞增多E、血小板减少伴BT延长(二)血栓性疾病实验诊断1、以下哪项属于获得性易栓症()A、富组氨酸糖蛋白增多症B、抗磷脂综合征[正确答案]C、异常纤溶酶原血症D、蛋白C缺陷E、蛋白S缺陷2、深静脉血栓形成以()关节为界A、膝[正确答案]B、踝C、髋D、腕E、肘3、以下哪项不是抗磷脂综合征的常见表现()A、静脉血栓形成B、血小板减少C、抗磷脂综合征相关的肾病D、白细胞减少[正确答案]E、动脉血栓形成4、以下哪项不是静脉血栓的原因()A、房颤B、肿瘤相关[正确答案]C、手术相关D、易栓症E、妊娠5、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无症状者与有症状者的比例约为()A、10:1[正确答案]B、1:10C、1:3D、3:1E、5:16、根据PE评分系统,心率>100次/分,评()分A、0.5B、2C、1.5[正确答案]D、3E、17、易栓症的筛查项目推荐()A、蛋白C活性、蛋白S活性,凝血酶原B、APC-R、蛋白S活性,凝血酶原C、蛋白C活性、蛋白S活性,抗凝血酶活性[正确答案]D、蛋白C活性、抗凝蛋白活性水平,抗凝血酶活性8、评判DVT的临床概率,当有活动性癌症时,评()分A、2B、0.5C、1[正确答案]D、2.5E、39、以下对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认识,错误的是()A、多表现为肢体的对称肿胀[正确答案]B、左侧多于右侧C、可出现腿疼D、可表现为患肢无力E、可表现为肢体肿胀10、VTE诊断的3大基石是()A、临床症状;血沉;血凝指标B、临床评估;D-二聚体;医学影像证据[正确答案]C、临床症状;DAPT评分;血凝指标D、临床症状;体征;血凝指标E、临床症状;体征;血沉11、根据PE评分系统,有前DVT或PE病史时,评()分A、3B、1C、1.5D、0.5[正确答案]E、212、评判DVT的临床概率,当有压痕性水肿时,评()分A、2B、1[正确答案]C、0.5D、2.5E、3(三)抗磷脂综合征APS1、抗磷脂综合征的主要靶器官是()A、血管、胎盘[正确答案]B、静脉、动脉C、心脏、颅脑D、肝脏、肾脏E、子宫、附件2、与血栓相关的抗磷脂抗体作用靶点并非是磷脂,而是识别磷脂结合的蛋白;其中最主要的成分是()A、β2糖蛋白I[正确答案]B、β1糖蛋白IIC、β2糖蛋白IIID、β4糖蛋白IE、β3糖蛋白II3、抗磷脂综合征引起的静脉血栓以()最常见A、肾脏血栓B、下肢深静脉血栓[正确答案]C、肝脏血栓D、视网膜血栓E、心脏血栓4、抗磷脂综合征孕妇最重要的临床特点是()A、前置胎盘B、胎儿宫内窘迫C、胎盘血管的血栓导致胎盘功能不全[正确答案]D、死胎E、先兆子痫5、()是一组能直接与负电荷磷脂或磷脂蛋白复合物结合的免疫球蛋白A、抗心磷脂抗体B、抗β2-糖蛋白I抗体C、抗β2-糖蛋白III抗体D、狼疮抗凝物[正确答案]E、前列腺抗凝物6、全自动高灵敏化学发光免疫法检测抗β2-糖蛋白1抗体,如果>()U/ml这为阳性A、10B、15C、25D、20[正确答案]E、307、β2-糖蛋白I由()个结构域构成A、3B、5[正确答案]C、4D、7E、68、抗磷脂综合征的实验室指标表现为持续()滴度的抗磷脂抗体A、中高[正确答案]B、中C、高D、低E、中低9、以下哪项不是抗磷脂综合征的常见临床表现()A、溶血性贫血B、动脉血栓C、血小板增多[正确答案]D、静脉血栓E、网状青斑10、抗磷脂综合征引起的动脉血栓多见于()A、肠系膜B、脑部及上肢[正确答案]C、肾脏D、冠状动脉E、视网膜(四)易栓症的实验室诊断1、以下对蛋白S缺乏症的认识,错误的是()A、病因为PS基因缺陷B、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正确答案]C、约占静脉血栓的5%~13%D、常见血栓类型以静脉血栓为主,动脉血栓少见E、发病年龄大多在30~40岁2、抗凝血酶(AT)缺陷症的主要病因是()基因缺陷A、AT-III[正确答案]B、PT-IIIC、PT-IID、AT-IE、PT-I3、活化的蛋白C抵抗的病因为()A、PS基因缺陷B、PC基因缺陷C、凝血因子V基因突变[正确答案]D、PT-II基因缺陷E、AT-III基因缺陷4、抗凝血酶(AT)缺陷症发生血栓的常见部位在()A、下肢静脉[正确答案]B、脾静脉C、上腔静脉D、锁骨下静脉E、肾静脉5、蛋白C缺乏症的主要病因是()基因缺陷A、PC[正确答案]B、AT-IIIC、AT-ID、PT-IIIE、PT-II6、易栓症运用华法林时,应监测PT,使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维持在()A、5~6B、1~2C、3~5D、2~3[正确答案]E、3~47、以下哪项属于遗传性易栓症()A、抗磷脂综合征B、遗传性纤溶蛋白缺陷[正确答案]C、获得性抗凝蛋白缺乏D、骨髓增生性疾病E、炎性肠病8、以下对遗传性易栓症检测注意事项的认识,错误的是()A、不推荐在VTE急性期送检抗凝蛋白活性水平B、肝素抗凝下不宜检测抗凝血酶C、国内大多医院都给予检测APC-R[正确答案]D、华法林抗凝下不宜检测PCE、华法林抗凝下不宜检测PS9、易栓症运用普通肝素的初始剂量为()U/kg/hA、1.5~2B、3~5C、10~13D、5~10[正确答案]E、15~1710、蛋白C缺乏症的发病年龄大多在()岁以上A、40B、15[正确答案]C、55D、50E、60(五)弥漫性血管内凝血1、以下对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认识,错误的是()A、起病缓慢[正确答案]B、诊断困难C、病情复杂D、发展迅猛E、预后凶险2、()是DIC的首选抗凝疗法A、替代治疗B、新鲜冰冻血浆C、糖皮质激素治疗D、肝素抗凝[正确答案]E、支持对症治疗3、肿瘤可引起DIC,除外以下哪个部分,其余均为导致DIC的常见肿瘤A、脑[正确答案]B、肾C、支气管D、胰E、前列腺4、血浆纤维蛋白原<()g/L或进行性下降,是诊断DIC的一个有价值的指标A、3B、3.6C、4.7D、1.5[正确答案]E、2.85、以下哪项不是反映反映凝血因子消耗的实验室检查指标()A、凝血酶原时间(PT)B、D-二聚体[正确答案]C、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D、纤维蛋白原浓度E、血小板计数6、在50%~60%的DIC患者中观察到血小板计数为<()×109/LA、120B、140C、100[正确答案]D、130E、1107、以下对急性DIC引发的休克,认识不正确的的是()A、起病突然B、伴全身多发性出血倾向,与出血症状相称[正确答案]C、早期出现重要脏器的功能障碍,甚至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D、常规抗休克治疗效果不佳E、早期可找不到明确病因8、DIC由于微血栓大量形成,造成()A、慢性肾衰竭B、急性肾衰竭[正确答案]C、急性肾小球肾炎D、急进性肾小球肾炎E、慢性肾小球肾炎9、以下哪项不是DIC主要的临床表现()A、心衰[正确答案]B、栓塞C、溶血D、休克E、出血10、以下对3P试验的认识,错误的是()A、是指血浆鱼精蛋白副凝试验B、阳性常见于DIC伴继发性纤溶的早期C、阳性反映纤溶减弱[正确答案]D、DIC后期3P试验呈阴性E、阳性反映纤维蛋白单体增多(六)出血性疾病的实验室诊断1、以下哪项属于血小板异常性疾病()A、白血病[正确答案]B、毛细血管扩张症C、过敏性紫癜D、血管炎E、VK缺乏症2、血管性紫癜的实验室检测,错误的是()A、BPC正常B、BT缩短[正确答案]C、PT正常D、APTT正常E、TT正常3、血友病B的致病基因是()A、FGGB、F12C、F6D、F9[正确答案]E、VWF4、血管性血友病的实验室检测,错误的是()A、BPC正常B、BT正常[正确答案]C、PT正常D、APTT延长E、TT正常5、DIC的实验室检测,错误的是()A、BPC减少B、BT延长C、PT正常[正确答案]D、APTT延长E、TT延长6、以下哪项属于遗传性凝血功能障碍性疾病()A、过敏性紫癜B、毛细血管扩张症C、血友病[正确答案]D、药物性紫癜E、VK缺乏症7、凝血障碍引起的出血性疾病的特征,错误的是()A、男性多见B、多无家族史[正确答案]C、可见大片瘀斑D、罕见紫癜E、常见血肿8、以下哪项属于血管壁功能异常性疾病()A、毛细血管扩张症[正确答案]B、白血病C、血友病D、DICE、VK缺乏症9、血友病A的致病基因是()A、F2B、VWFC、F6D、F8[正确答案]E、FGG10、以下哪项是遗传学血管性血友病的致病基因()A、F2B、VWF[正确答案]C、F6D、F8E、FGG11、血小板减少症的实验室检测,错误的是()A、BPC减少B、BT延长C、PT正常D、APTT延长[正确答案]E、TT正常12、血小板异常引起的出血性疾病的特征,错误的是()A、男性多见[正确答案]B、多无家族史C、多见大片瘀斑D、多见紫癜E、可见血肿。

抗凝的试题及答案

抗凝的试题及答案

抗凝的试题及答案抗凝治疗是医学领域中用于预防和治疗血栓形成的重要手段。

以下是关于抗凝治疗的一些试题及答案,旨在帮助医学生和医疗专业人员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领域的知识。

一、单选题1. 以下哪个药物是直接凝血酶抑制剂?A. 阿司匹林B. 华法林C. 肝素D. 氯吡格雷答案:C2. 长期使用华法林的患者需要监测哪种血液指标?A. 血红蛋白B. 凝血酶原时间(PT)C. 白细胞计数D. 血小板计数答案:B3. 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HIT)是由于以下哪种机制?A. 药物直接毒性B. 免疫介导的血小板破坏C. 骨髓抑制D. 血栓性微血管病变答案:B二、多选题1. 下列哪些情况可能需要抗凝治疗?A. 深静脉血栓形成(DVT)B. 心房颤动C.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D. 预防术后深静脉血栓答案:A, B, C, D2. 抗凝治疗的常见并发症包括:A. 出血B. 血栓形成C. 过敏反应D. 骨折答案:A, C三、判断题1. 所有使用肝素的患者都需要进行血小板计数监测以预防HIT。

(对/错)答案:错2. 维生素K拮抗剂(如华法林)的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维生素K依赖的凝血因子的合成。

(对/错)答案:对四、简答题1. 描述华法林的主要作用机制及其主要副作用。

答案:华法林是一种维生素K拮抗剂,它通过抑制维生素K环氧化物还原酶,减少维生素K依赖的凝血因子II、VII、IX和X的合成,从而发挥抗凝作用。

其主要副作用包括出血风险增加、与多种药物和食物相互作用导致的抗凝效果不稳定,以及可能引起骨质疏松。

2. 什么是桥接抗凝治疗,它在临床上如何应用?答案:桥接抗凝治疗是一种短期的抗凝策略,通常用于那些需要从一种抗凝药物转换到另一种抗凝药物(如从静脉注射肝素转换到口服华法林)的患者。

在转换期间,为了保持连续的抗凝效果,会同时使用两种药物,直到口服药物达到预期的抗凝效果,然后停用静脉注射肝素。

结束语:通过这些试题及答案,我们希望能够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抗凝治疗的基本原理、药物分类、监测方法以及临床应用。

HIT(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

HIT(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
SRA=serotonin-release assay; ELISA=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Fabris et al. Arch Pathol Lab Med. 2000;124:1657-1666; Kelton. Semin Hematol. 1999;36(suppl 1):17-21. PIFA® Heparin/Platelet Factor 4 Rapid Assay [package insert]. Thorofare, NJ: Akers Biosciences, Inc.; 2005. Slide 18
HIT: Tip of the Iceberg

Thrombosis can occur in 30% to 80% of patients who develop asymptomatic thrombocytopenia Asymptomatic thrombocytopenia can occur in 30%-50% of patients who develop HIT antibodies HIT antibody is detectable in up to 10% of all patients receiving heparin and approx 50% of CABG patients
Slide 9
临床表现
血栓栓塞(最常见并发症,35%~75%)
静脉血栓:深部组织的静脉血栓形成也可导致肢体的坏

动脉血栓:与静脉血栓发生比例约为1︰4。可导致肢体
或者终末器官的缺血坏死、移植血管闭塞、心肌梗死、 截肢、多脏器功能不全、甚至死亡
Rice et al. Ann Intern Med. 2002:136(3):210-215; Warkentin. Thromb Haemost. 1999;82:439-447; Warkentin. Semin Hematol. 1998;35(suppl 5):9-16.

重症医学科病人中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

重症医学科病人中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

重症医学科病人中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摘要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HIT)是一种与肝素相关的严重副反应。

其中II型HIT是一种免疫介导的常发生在使用普通肝素、但较少发生在使用低分子量肝素病人中的血栓形成并发症,可见于各临床专科,但易被临床医师忽视或漏诊,特别是重症医学科危重病人普遍存在血小板减少现象且通常可由HIT 外的其它病症所致,诊断较为困难。

应用4T评分表有助于这类病人的确诊与治疗用药的选择。

确诊HIT需实验室检查发现存在HIT抗体,而血小板功能检测与抗原检测相结合可提高诊断试验的特异性和敏感度。

HIT治疗较棘手,严重者会危及生命,故临床疑诊HIT即应尽早开始替代抗凝治疗,治疗药物可选择直接凝血酶抑制剂和Xa因子抑制剂。

关键词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达那肝素磺达肝素来匹卢定阿加曲班Heparin-induced thrombocytopenia in intensive care patientsZhang Bin(ICU, Affiliated Hospital of Nantong University, Nantong, 226001)Abstract Heparin-induced thrombocytopenia (HIT) is one of the most serious adverse events associated with heparin. HIT type II is an immune-mediated prothrombotic complication, which is more often caused by unfractionated heparin than low-molecular-weight heparin. It can be found in every clinical special department that diagnosis is often missed or ignored by the clinicians. There are a lot of difficulties in the diagnosis of HIT in the ICU as thrombocytopenia is universal in these patients and usually caused by rather conditions than HIT. The 4T’s score may be helpful in establishing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these patients. The diagnosis of HIT requires HIT antibodies existence found in the laboratory testing. The combination of functional and antigen assays has the highest performance in terms of specificity and sensitivity. The treatment of HIT is difficult, and there is a life-threatening in severe patients. To avoid serious bad consequence of HIT, alternative therapeutic anticoagulation should be initiated as soon as possibly based on high clinical suspicion. For treatment of HIT, the alternative anticoagulants such as the direct thrombin inhibitors and factor Xa inhibitors are approved.Key Words heparin-induced thrombocytopenia; danaproid; fondaparinux; lepirudin; argatroban肝素是一种在凝血过程中由肥大细胞和嗜碱粒细胞释放的抗凝物质,在体内、体外均具有很强的抗凝活性,是临床上常用的抗凝剂、尤其是用于血栓栓塞性疾病的防治[1]。

肝素诱导性血小板减少症的治疗

肝素诱导性血小板减少症的治疗

肝素诱导性血小板减少症的治疗肝素诱导性血小板减少症(HIT)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常见于使用肝素治疗的患者。

HIT是指在接受肝素治疗期间,患者体内产生了抗肝素抗体,从而导致血小板减少和血小板功能异常。

因此,HIT的治疗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病情和临床表现进行个体化治疗。

首先,治疗HIT的首要措施是停止使用肝素。

这是因为肝素是引起HIT的主要原因之一,停用肝素可以阻断抗肝素抗体的进一步产生和进一步损害患者的血小板。

停用肝素后,一般可以观察到患者血小板数量逐渐恢复正常。

停用肝素后,需要鉴别和排除HIT引起的其他并发症,尤其是血栓形成。

因为HIT患者具有较高的血栓形成风险,治疗过程中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凝血功能。

如果患者存在血栓的情况,可能需要使用抗凝剂来防止进一步的血栓形成。

在HIT的治疗中,需要给予患者以较高的个体化治疗。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可能需要考虑使用其他的抗凝剂,如阿哌沙班或比伐卢定。

这些抗凝剂不会导致HIT,能够有效地预防和治疗血栓形成。

然而,使用新的抗凝剂也要谨慎,因为它们可能带来新的副作用和并发症。

HIT患者同时需要进行密切的临床监测。

定期监测血小板数量和凝血功能可以帮助评估治疗的效果,并及时发现和处理并发症。

另外,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和系统功能,以及评估他们对治疗的耐受性。

除了药物治疗,HIT患者还需要注意日常生活的调整。

他们应该减少身体活动量,避免剧烈运动和重物提拿。

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和饮食,避免过度疲劳和饥饿。

此外,需要注意个人卫生,避免感染和其他的危险因素。

最后,HIT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得到充分的支持和关怀。

他们经历了严重的疾病和治疗,不仅身体上需要医学上的帮助,心理上也需要关怀和理解。

医务人员应该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信任,关注他们的需求和安排合理的康复计划。

综上所述,HIT的治疗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病情和临床表现进行个体化治疗。

停用肝素、鉴别并排除血栓形成、个体化药物治疗、密切临床监测、日常生活调整和心理支持都是治疗HIT 的重要措施。

肝素诱导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症状,肝素诱导性血小板减少症治疗【专业知识】

肝素诱导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症状,肝素诱导性血小板减少症治疗【专业知识】

肝素诱导性血小板减少症,肝素诱导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症状,肝素诱导性血小板减少症治疗【专业知识】疾病简介肝素诱导性血小板减少症(heparin-induced thrombocytopenia),肝素所致的血小板减少的程度与肝素的剂量、注射的途径和既往有无肝素接触史等并无明确的关系,但是,与肝素制剂的来源有关。

疾病病因一、发病原因各种剂型的肝素均可诱发血小板减少症,实验研究表明高分子量的肝素更易于与血小板相互作用,导致血小板减少症,这与临床中所观察到的使用低分子量肝素治疗的患者血小板减少症发生率较低的结果一致。

二、发病机制肝素诱导性血小板减少症可能与免疫机制有关,部分患者体内可以出现一种特异性抗体IgG,该抗体可以与肝素-PF4(血小板4因子)复合物结合,PF4又称肝素结合阳离子蛋白。

由血小板&alpha;颗粒分泌,然后结合于血小板和内皮细胞表面。

由血小板&alpha;颗粒分泌,然后结合于血小板和内皮细胞表面。

抗体-肝素-PF4形成1个3分子复合物,再与血小板表面的Fc&gamma; Ⅱa受体结合,免疫复合物可以激活血小板,产生促凝物质,是肝素诱导性血小板减少症伴发血栓并发症的可能机制。

而其他药物所致的血小板减少症一般没有血栓并发症,可以作为鉴别。

免疫复合物通过与血小板表面的Fc&gamma;R Ⅱa分子交联而激活血小板。

Fc&gamma;R Ⅱa分子氨基酸链第131位点的His/Arg多态性能影响其与IgG结合的能力,从而可以作为一个预测因素来预测肝素诱导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个体危险性。

症状体征一、症状根据临床上应用肝素治疗后所诱发的血小板减少症的病程过程,可以分为暂时性血小板减少和持久性血小板减少。

1、暂时性血小板减少大多数发生在肝素治疗开始后,血小板立即减少,但是,一般不低于50&times;109/L。

可能与肝素对血小板的诱导聚集作用有关,肝素可以导致血小板发生暂时性的聚集和血小板黏附性升高,血小板在血管内被阻留,从而发生短暂性血小板减少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Slide 11
坏疽
Warkentin, Elavathil, Hayward et al. Ann Intern Med. 1997;127:804-812.
Slide 12
Slide 13
皮肤坏死
临床表现
播散性血管内凝血 较少发生
Rice et al. Ann Intern Med. 2002:136(3):210-215; Warkentin. Thromb Haemost. 1999;82:439-447; Warkentin. Semin Hematol. 1998;35(suppl 5):9-16.
Slide 16
实验室检查
血小板计数
➢ 简单易行 ➢ HIT高风险人群如术后应用肝素抗凝者,中等程度风险者
如应用预防剂量的肝素类药物抗凝者,都应该进行血小 板计数监测
Rice et al. Ann Intern Med. 2002:136(3):210-215; Warkentin. Thromb Haemost. 1999;82:439-447; Warkentin. Semin Hematol. 1998;35(suppl 5):9-16.
流行病学
➢ 普通肝素(UFH)发生率 1~3% ➢ 低分子肝素(LMWH) 发生率0.1%
Gruel et al. Br J Haematol. 2003;121;786-792; Warkentin. J Crit Illness. 2005:20(1):6-13.
Slide 3
分型
➢ I型较为常见,非免疫反应,且可自行恢复
Fc 的刺激导致更多的促凝血微粒释放
IgG/PF-4/heparin 复合物通过 Fc受体激活血小板
Courtesy of Dr John G. Kelton, McMaster University. Hirsh et al. Arch Intern Med. 2004;164:361-369.
Slide 7
Heparin PF4 IgG
HIT抗体
发病机制
血小板与HIT抗体 的相互作用
• 血小板减少症 • 血栓
Warkentin T. HIT Lessons learned. Journal of Pathophysiology of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Haemostasis and Thrombosis;2006 ( 1-2);50-7 Slide 8
Rice et al. Ann Intern Med. 2002:136(3):210-215; Warkentin. Thromb Haemost. 1999;82:439-447; Warkentin. Semin Hematol. 1998;35(suppl 5):9-16.
Slide 9
临床表现
Slide 10
血栓形成的表现
➢ 深静脉血栓形成 (50%) ➢ 肺栓塞 (25%) ➢ 注射部位的皮肤损害 (10%~20%) ➢ 急性肢体缺血 (5%~10%) ➢ 急性缺血性卒中或心肌梗死 (3%~5%) ➢ 华法令相关性肢体静脉坏疽(5%~10%)
Warkentin. Thromb Haemost. 1999;82:439-447; Warkentin. J Crit Illness. 2005;20(1):6-13.
Slide 15
临床表现
HIT发生的时间 ➢ 典型的HIT:使用肝素后5~14天 ➢ 速发型HIT:使用肝素24小时内血小板减少 ➢ 迟发型HIT:停用肝素后几天内发生
Rice et al. Ann Intern Med. 2002:136(3):210-215; Warkentin. Thromb Haemost. 1999;82:439-447; Warkentin. Semin Hematol. 1998;35(suppl 5):9-16.
血栓栓塞(最常见并发症,35%~75%)
➢ 静脉血栓:深部组织的静脉血栓形成也可导致肢体的坏 疽
➢ 动脉血栓:与静脉血栓发生比例约为1︰4。可导致肢体 或者终末器官的缺血坏死、移植血管闭塞、心肌梗死、 截肢、多脏器功能不全、甚至死亡
Rice et al. Ann Intern Med. 2002:136(3):210-215; Warkentin. Thromb Haemost. 1999;82:439-447; Warkentin. Semin Hematol. 1998;35(suppl 5):9-16.
可引起严重的威胁生命的 动脉和静脉血栓形成
发病机制
与免疫机制有关
➢ 抗体-肝素-PF4复合物形成,激活血小板,产生促凝物质
血小板
α 颗粒
PF-4/heparin
血小板活化后释放PF-4
PF-4/heparin复合物 结合于血小板表面
IgG
复合物抗体IgG与PF4/heparin复合物结合
微粒
Fc receptor
临床表现
血小板减少(发生率>95%)
➢ 往往是HIT的首发症状。以首次使用肝素5~14天后严重血小板减少
为特征,曾用肝素治疗而再次使用24小时内发生,血小板数量下降
超过基数值的50%,通常在15×109/L~<150×109/L; ➢ 血小板下降相对比率较血小板下降的绝对值对诊断HIT更具有特异
性。
➢ II型,是一种免疫介导的综合征
发生时间 血小板计数
发生率 病因学 临床结果
分型
HIT-I
肝素治疗后1-4天
HIT-II
肝素治疗后5-14天
轻度降低,常<150×109/L,基线水平下降30-50%,常
罕见<100×109/L
<100×109/L
表110-H2IT0的%分型
1-3%
不明
免疫介导
良性、自限性
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
Heparin-induced Thrombocytopenia(HIT)
山东省立医院心内科 苑海涛
定义
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Heparin-Induced Thrombocytopenia ,HIT)是由肝素类药物引起 的一种以血小板减少为特征的并发症。若同时有 血栓形成,则称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和血栓 形成(heparin-induced thrombocytopenia and thrombosis,HITT)。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