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医学--猝死鉴定要点
法医学----猝死

尸解所见:胸部及体表其他部位未见损伤。心 重525g,左心室肥大,左、右心室扩张。
膈面房室沟以下、后室间沟两侧可见 9.7cm×6cm的透壁性出血梗死区,乳头肌未见断 裂。距室间隔膜部下4cm的室间隔近心尖处见一梗 死后穿孔。此外,在房室沟下方0.5cm处的右心室 后壁梗死区内有2个小囊腔,其直径分别为1.2cm 和0.8cm。
法医学鉴定
出现部位:脑底池 注意与外伤性蛛血区别; 注意疾病与损伤的关系;
6.2.5 自发性脑出血
病因:主:高血压病和动脉粥样硬化 >2/3 次:血管畸形,动脉瘤
诱因:激动、轻微外伤
病理变化
高血压脑出血:基底节(尤其壳核部),该 部位豆纹动脉从大脑中动脉呈直角分出,长 期高血压血流冲出,易破。 基底节 > 丘脑 > 桥脑 > 小脑
病理诊断: ①冠心病,左、右心室后壁心肌梗死并发室间隔穿孔:
左主干病变1级,左前降支、左旋支及右主支均为4级, 右主支并发斑块内出血及新鲜血栓形成;梗死区心肌 软化及囊腔形成; ②高血压性左心室肥大及扩张; ③主动脉粥样硬化症; ④脑动脉粥样硬化症,脑水肿; ⑤慢性肺淤血; ⑥慢性肝淤血(槟榔肝); ⑺脾细小动脉硬化症。
鉴定结论:
在患重症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性心脏病的基 础上,因右主支并发斑块内出血及新近血栓形 成、发生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并发室间隔穿孔而 死于急性心力衰竭。
6.2.2 原发性心肌病
定义:原因未明而非继发于全身或其他器官系统疾 病的原发于心肌自身的心肌损伤;
分型 (1)肥厚型。 (2)扩张型(充血型) (3)限制型 (4)致心律失常型 (5)未分类型
猝死尸体一般征象
1、尸斑早而显著,暗紫红色。 2、窒息征象。 3、心肌纤维断裂,末梢动脉收缩状。
法医学概论 猝死

第九章猝死第一节概述一、概念猝死又称急死,是指平时看似健康的人,由于潜在性疾病或机能障碍而突然出人意外的非暴力性死亡。
二、猝死检验的目的和意义主要有:①查明死因,区分暴力与非暴力死,解除怀疑,澄清是非。
②揭露谋杀后伪报病死的犯罪案件。
③了解急死在体内的分布,探讨急死发生的机理,丰富和发展法医学科学,提高急死的防治水平。
三、猝死的原因(一) 猝死的内因猝死的内因是指体内引起死亡的潜在性疾病或机能障碍,是急死发生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原因。
(二) 猝死的诱因猝死的诱因指某些诱发猝死的外界或其他因素。
但不论哪种诱因,也只能是作为内因即潜在疾病急性发作的诱因,而不是死亡的直接原因。
猝死的常见诱因有:①精神激动;②剧烈运动;③暴饮暴食;④轻微外伤或感染;⑤过冷过热。
四、猝死尸体的一般征象猝死者尸斑多显著且呈暗红色。
因内出血而死亡者,尸斑常不明显,颜色也较淡。
心脏疾病猝死者,因腔静脉淤血及缺氧,面部、颈部的皮肤呈暗紫红色,眼结合膜可有微小出血点,口唇粘膜及指甲呈青紫色。
心脏及大血管内血液不凝固,各内脏显著淤血,浆膜、粘膜有点状出血等。
上述猝死的一般征象,并无特异性,也可见于其他情况的死亡。
五、猝死的死因判定猝死的死因判定应在进行尸体病理解剖的前提下,结合各方面情况,综合分析判定。
第二节引起猝死的常见疾病引起猝死的常见疾病可发生于不同的系统、器官。
在成人,以心血管系统疾病占首位,其次为中枢神经系统或呼吸系统疾病,再次为消化、泌尿、生殖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疾病。
在小儿以呼吸系统疾病占绝大多数,其次为传染病及消化系统疾病。
一、心血管系统疾病血管系统疾病引起猝死最常见的原因是冠心病,除此以外还有心肌病、脂肪心、心瓣膜病、高血压病、动脉瘤破裂及肺动脉栓塞等。
二、呼吸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引起猝死的疾病有肺炎、声门水肿、支气管哮喘、肺结核、肺气肿合并气胸等。
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引起猝死的疾病有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出血、脑肿瘤、脑脓肿、脑动脉血栓形成和脑栓塞等。
猝死的法医学鉴定_刘瑛

,
、
、
、
病 毒 分 离 生 物 浏 定 这 种 技 术手 段 已 应 用
, ,
。
于心 肌梗 死 的 早 期 诊 断
。
目 前 死后 4 小 时
,
起 碎死 的 常见 原 因 因 此 应 重 点 了解死 者 生 前 有 无冠 心 病 高血 压 病 脑 出血 有 无 过敏 史 疽 痈 史 惊 吓 时 有无 惊 厥 史 等 如 果 有 目 击 者提 供 死 者典 型 症 状 和 体 征 对 最 后 作 出 正 确 的 死 因诊 断 是 十 分 有益 的 如 心 脏性 气 喘 常在 夜 间 突 然 气 喘 病 人 呈
一 B 一寒 丁 酸 脱 氮 酶 的 活 性 检
。
,
浏 是诊 断 早 期 心 从 梗 死 较 为 理 想 的 酶
,
被 迫 体位 端 坐 呼 吸 心 绞 痛 感 觉胸 骨后 剧 烈 疼 痛 并 向 左 肩 放射 发 作 时 患 者 被 迫 停
,
;
, ( 四 ) 做 出 正确 结 论 是 鉴 定 的 最 终 目
,
,
的 在 排 除 了 外 因性 幕 力 致 死 的 前 提 下 可
,
止 活 动 或 手捂 心 前 区 某 些 不 明 显 的 看 起
, ,
以 认 定 是 突 然 意 外 的 自然 疾病 死 亡 一 般
,
、
来很 轻 微 的 刺激 也 可 能 引起 死 亡 如 颈 动 脉 窦 综 合 症 可 因轻 触 颈 部 而 刺 激 迷走 神
变 这种 病 变或 突发 或 隐 匿 发 展 在某 些诱
,
,
吐 物 排 泄 物 药 物 餐 具 米 面要 分 层 提 取 妥 善 保存 近 十 年 来 毒物 化验 已 能采
猝死及法医学鉴定-大学课件

04
猝死的法医学鉴定方法
尸体解剖
尸体解剖是猝死鉴定的重要手段,通过对尸体的详细检查,可以了解死者 的身体状况、器官病变等情况,为判断死因提供依据。
尸体解剖应由专业的法医进行,按照规定的程序和标准进行操作,确保结 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尸体解剖的结果可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尸体保存情况、死亡时间等, 因此需要进行综合分析,避免误判。
定期进行体检,及早发现潜在疾病
体检的重要性
强调定期进行体检对及早发现潜在疾病的重要性, 预防猝死的发生。
体检项目选择
指导公众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体检项目,如 心电图、心脏超声、血压等。
体检结果解读
提供体检结果解读的指导,帮助公众正确理解体 检报告,及时发现潜在疾病。
改善生活习惯,降低猝死风险
01
法医学鉴定通过病理学、毒理学、病理生理学等方 面的检查,确定猝死的具体原因,如心肌梗死、脑 出血等。
这些死因的确定有助于了解猝死的发病机制,为预 防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判断猝死与外部因素的关系
在一些猝死案例中,可能存在 与外部因素有关的嫌疑。
法医学鉴定通过调查死者生前 的生活习惯、健康状况、用药 情况、接触有毒有害物质等, 判断猝死是否与外部因素有关 。
猝死的分类
根据猝死的病因,可以分为心源性猝死和非心源性猝死。心 源性猝死是指由于心脏疾病导致的猝死,而非心源性猝死则 是由其他系统疾病引起的。
根据猝死的诱因,可以分为病理性猝死和生理性猝死。病理 性猝死是指由于病理过程导致的猝死,而生理性猝死则是由 生理变化或环境因素引起的。
02
猝死的常见原因
心脏疾病
100%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由于肺功能不全,可能导致低氧 血症和二氧化碳潴留,引发猝死 。
法医学-第六章-猝死

心 肌 炎
心肌炎死亡机制
心力衰竭或重度传导阻滞所致的致死性 心律失常。
未累及心传导系统的轻度心肌炎猝死的 机制尚不明确,近年有人提出,可能与 心室肌电不稳定和一过性危险因素的交 互作用有关。
(四)原发性心肌病
原发性心肌病是指原因不明的心肌病变, 又称特发性心肌病,包括家族性心肌病、 心内膜心肌纤维化症、心内膜弹性纤维 增生症。
梅毒性主动脉瘤多发生在主动脉弓,呈囊状扩张, 破裂后致死。
胸 主 动 脉 破 裂 出 血
主 动 脉 瘤 破 裂静脉、右心的血栓,可随血 流到达肺脏;按其大小而栓塞于肺动脉主干或其 分支。
若肺有严重瘀血,支气管动脉的侧支循环不能充 分发挥作用,则所支配的肺组织发生出血性梗死。 如果栓子大,阻塞发生于主干,或有较多小栓子, 阻塞了多数肺动脉分支,可引起一系列严重心肺 反应,甚至造成猝死。
1.大脑出血常见于基底节和内囊。
2.脑桥出血 多由动脉粥样硬化及高血压,特 别是恶性高血压所致.因于脑桥中线动脉破裂, 病变自脑桥中部开始,向脑桥基底和被盖发展。
3.小脑出血除高血压及动脉粥样硬化外,隐性血 管畸形是自发性出血的重要原因之一,因这种 血管畸形体积小,平时多无症状,一旦破裂出 血,可迅速致死。
新生儿和幼儿猝死以呼吸系统疾病为主; 成人猝死以心血管系统疾病占首位,呼吸系统或
神经系统疾病居次,消化、泌尿生殖系统和内分 泌系统疾病较少。 生殖系统疾病猝死,尤其羊水栓塞症是青壮年孕 妇猝死的最常见原因。
猝死诱因如下:
精神、心理因素 过冷过热 体力活动剧烈的体力活动或过度疲劳 其他暴饮暴食可诱发部分急性出血坏死性
根据损伤与疾病的相互关系分类:
鉴定猝死的法医学意义

现场勘查
现场保护:确保现场不受破坏,保持原 始状态
尸体检查:观察尸体外观,记录尸体位 置、姿势、衣着等
现场调查:了解现场环境、人员情况、 事件经过等
尸体解剖:对尸体进行解剖,了解内部 器官情况,寻找死因
病理学检验:对尸体组织进行病理学检 验,确定死因
鉴定报告:根据现场勘查和尸体解剖结 果,撰写鉴定报告,明确死因和死亡时 间
改善生活习惯和工作环境
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避免熬夜和过度劳 累
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避免暴饮暴食和过 度饮酒
保持适当的运动量,提高身体素质和免疫 力
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避免过度紧张和焦 虑
改善工作环境,减少噪音和污染,提高空 气质量
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及时发现并治疗潜在 的疾病
06 猝死的案例分析
案例一:心源性猝死
法医鉴定:根据尸体检验结果,进行 法医鉴定,确定死因、死亡时间等
实验室检查
添加项标题
血液检查:检测血液中的电解质、血糖、血脂等指标
添加项标题
尿液检查:检测尿液中的蛋白质、糖分、酮体等指标
添加项标题
心电图检查:检测心脏的电活动情况
添加项标题
影像学检查:包括X光、CT、MRI等,用于观察心脏、血管等器官的结构和功能情况
尸体检验
尸体检查:对尸体进行全面的检查, 包括外观、内部器官、骨骼等
病理学检查:对尸体进行病理学检查, 包括组织切片、细胞学检查等
毒物学检查:对尸体进行毒物学检查, 包括血液、尿液、组织等
遗传学检查:对尸体进行遗传学检查, 包括DNA分析、基因检测等
影像学检查:对尸体进行影像学检查, 包括X光、CT、MRI等
诊断:多器官功能障 碍综合征
治疗:紧急抢救,但 未能成功
《法医病理学》第二十章猝死概论

02
猝死病理生理学基础
心脏骤停与心肺复苏
心脏骤停
是指心脏射血功能的突然终止,大动脉搏动与心音消失,重要器官(如脑)严重缺血、缺氧,导致生命终止。
心肺复苏
是针对心脏骤停采取的紧急抢救措施,包括胸外按压、开放气道、人工呼吸等,目的是恢复患者的自主呼吸和循 环功能。
脑缺血缺氧损伤机制
脑缺血
是指脑部血液供应不足,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进而引起脑功能障碍。
心电图检查
心电图是猝死诊断中 最重要的辅助检查之 一,可以及时发现心 律失常、心肌缺血等 异常情况。
超声心动图检查
超声心动图可以评估 心脏结构和功能,发 现心脏瓣膜病、心肌 病等疾病。
血液检查
血液检查可以了解患 者的生化指标、炎症 指标等,为猝死的病 因诊断提供依据。
影像学检查
如CT、MRI等影像学 检查可以协助发现脑 血管病变、肺部病变 等可能导致猝死的疾 病。
死因鉴定和死亡时间推断方法
死因鉴定
结合现场勘查、尸体检验和实验室检查 结果,综合分析死因。对于猝死事件, 应重点考虑心血管疾病、中枢神经系统 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常见原因。
VS
死亡时间推断
根据尸体现象、胃内容物消化程度、尸温 变化等因素综合推断死亡时间。在猝死事 件中,准确的死亡时间推断对于案件调查 和后续处理至关重要。
法医病理学在猝死案件中扮演重要角色,通过对尸体的剖验、组织病理学检查 、毒物分析等手段,确定死因、死亡时间和致死手段,为案件的调查和审判提 供证据。
新型检测技术在猝死研究中应用前景
分子生物学技术
利用PCR、基因测序等技术,检测与猝死 相关的基因变异和表达水平,为猝死的预
防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猝死及法医学鉴定

目 录
• 猝死的定义与特征 • 猝死的常见原因 • 法医学鉴定在猝死中的作用 • 法医学鉴定方法 • 猝死的预防与控制 • 案例分析
01
猝死的定义与特征
猝死的定义
01
猝死是指在自然状态下,因内在 疾病导致突发死亡,通常在出现 症状后一小时内发生。
02
猝死通常是由心脏疾病、脑部疾 病等内在疾病引起,但也可能与 外部因素如过度疲劳、情绪激动 等有关。
定期进行体检
建立健康档案
为个人建立健康档案,记录身体状况、家族病史等信息,为预防猝死提供依据。
定期进行体检
定期进行心电图、心脏超声等相关检查,及早发现潜在的心脏等猝死相关疾病。
及时治疗相关疾病
高血压、冠心病等疾病的 及时治疗
对于高血压、冠心病等猝死高危疾病,应及 早发现并进行治疗,降低猝死风险。
机体功能状态的方法。
在猝死的法医学鉴定中,生化检 验可以帮助发现潜在的代谢异常、 药物中毒等与猝死相关的生化变
化。
生化检验的结果会受到多种因素 的影响,如样品采集时间、保存 条件等,因此需要严格控制实验
条件和操作过程。
其他辅助检查
其他辅助检查包括心电图、超声心动 图、脑电图等检查方法,这些方法可 以帮助发现潜在的心脏疾病、脑部病 变等问题。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长期慢性炎症导致肺功能下降,易发 生猝死。
内分泌系统疾病
糖尿病
严重高血糖或低血糖状态 可引起昏迷、休克甚至猝 死。
甲状腺危象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严重 并发症,可导致心律失常 和猝死。
肾上腺危象
肾上腺功能减退的严重并 发症,可引起血压下降、 昏迷和猝死。
其他原因
药物中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表1 1017例猝死发病情况
──────────────────────────
情况
例数──────────
睡眠中
203
(20.0)
医院内
138
(13.6)
走路、骑车
53
( 5.2)
疾跑
38
( 3.7)
运动、比赛
43
( 4.2)
口角、激动
93
( 9.1)
饮酒、吸烟、饱食 177
➢ 猝死机理:心肌梗死广泛或梗死区破裂以及室壁瘤 破裂引起急性心包填塞、致死性心律失常尤其心室 纤颤或心脏停搏(心脏骤停)
㈣季节:猝死可发生在任何季节。在北方以寒冷 的冬季、在南方以炎热的夏季猝死者为多。 说明防暑降温与保暖防寒在预防猝死发生 上均有重要意义。
㈤场所:猝死可发生任何场所。少数死于医院的 急诊室或病房;大多数为医院外死亡包括 在工作中猝死、出差或旅游住在旅馆中猝 死、路上行走中猝死以及家中猝死等。 由此涉及医疗纠纷、生产事故、交通事 故、甚至怀疑到自杀、他杀。
14*13*2cm3) ▪ 主动脉瘤(距主动脉瓣上0.5cm,直径6.5cm,
瘤壁极薄,有破口) ▪ 肺动脉瓣6.5cm(正常8.5cm),距肺动脉瓣口
4cm处,肺动脉直径1.5cm,仅容纳一小指通过。 ▪ 左侧甲状腺腺瘤伴囊性变。
概述
一、猝死的概念
猝死(sudden death)是指一个貌似健 康的人,由于患有潜在的疾病或功能障 碍,发生突然的出人意外的非暴力死亡。
㈣常见的猝死诱因:
1.精神、心理因素:“喜、怒、哀、乐、悲、思、 恐”等,是引起猝死的常见诱因。 2.过冷过热:气温骤冷、冷水浴、热水浴可致肺 部感染、虚脱。 3.体力活动:剧烈的体力活动或过度疲劳。如疾 跑、登高、斗殴、搬抬重物等。 4.其它;暴饮暴食、吸烟、轻微外伤、感染、性 交甚至睡眠中。
三、猝死的一般统计资料
二、猝死的特点
㈠意外性 猝死的主要特点是其意外性,貌似健康的人突然
死亡。猝死的意外性比突然性更具有法医学意义。 ㈡突然性
从发病开始到死亡的时间,WHO规定以24小时为 限。有的在几十秒钟内死亡,称为即时死 (instantaneous death)。 ㈢自然性与非暴力性
猝死的基本属性就是自然死亡或病死。判定猝死, 必须首先排除暴力死因,并查明致命性疾病和机能障 碍。
六、猝死尸体的一般病理所见
除特异的病理改变外,常可见一些非特异 的急性死亡的改变如尸斑显著,呈暗紫红色; 心脏及大血管内血液不凝,呈暗红色,无鸡脂 样凝血块形成;左心及腔静脉扩张、充血;肺、 肝、肾、脾等各器官显著淤血;心和肺的浆膜 及其它器官表面可有小出血点。
心血管系统疾病
冠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50%)
4.自然性疾病与损伤并存:死因分析鉴定比较困难, 常常引起争议。
① 单纯因损伤致死:尸检发现致命伤。 ② 单纯因疾病致死:损伤轻微,尸检发现致死性
病变。 ③ 损伤是主要死因,疾病是辅助因素:损伤属于
条件致命伤,疾病不会迅速致死,受伤后发生 死亡。如脾肿大,腹部受打击后破裂致死。 ④ 疾病是主要死因,损伤是辅助因素: 疾病较重,可潜在致死,损伤较轻微。如脑血 管畸形,头部击。
猝死
实例
▪ 孕妇,陈某,G3P2,39周+2/7,河南人; ▪ 现病史:在卫生院产前检查,胎膜未破,胎
心145次/分,孕妇下床时,突然抽搐,滑倒 在地,神志不清,血压,心率为0,抢救无效 死亡。 ▪ 临床诊断:猝死。
大体
▪ 口唇、指甲青紫; ▪ 腹腔内少量血性积液; ▪ 子宫及双侧附件完好,宫内胎膜未破; ▪ 心包腔内血性积液(200ml)及凝血块(218g,
(17.4)
便秘、腹压、增加
54
( 5.3)
游泳、过冷、过热
23
( 2.3)
休息、安静
55
( 5.5)
其他或不明
140
(13.8)
共计
1017
( 100)
──────────────────────────
四、猝死的原因
几乎所有系统的疾病均有引起猝死的可能性, 但其发生率不同。 * 成人猝死中,心血管系统疾病占首位,呼吸系
(二)死因分析及鉴定结论 1.死因明确:器官的器质性病变显著足以说明死
因,并排除致命性的外伤、机械性窒息、中毒等。 2.自然性疾病同时体内有药(毒)物:如检出致死
量的毒物或药物,判定为中毒死。如药物量少,应注 意是否与治疗、嗜好或职业接触有关;注意疾病是否 严重并足以致死。
3. 器质性病变较轻或不明显: *器质性病变较轻,结合症状确定死因:冠状动脉 粥样化呈2~3级狭窄,生前无明显症状,只能推断死 因;生前如有心绞痛发作史,可判定冠心病死; *病变轻微不足以确定死因:采取排除法。必须排 除暴力性死亡;慎重诊断青壮年猝死综合征(SMDS)、 婴幼儿猝死综合征(SIDS)。
引起猝死的疾病 心血管系统疾病 呼吸系统疾病 中神经系统疾病 消化系统疾病 泌尿生殖系统疾病 其它 合计
计数 421 215 141 76 89 75 1017
% 41.4 21.1 13.9 7.5 8.8 7.4 100.0
五、猝死的法医学鉴定
猝死为自然病死。但有些被怀疑为暴力死(包 括中毒);也有他杀后伪报猝死;还有些发生在与 人争吵、殴斗以及不明情况下(有无传染病、流行 病、工伤、职业病或医疗纠纷等),为查明死因、 澄清死亡性质均应进行法医学鉴定。 (一)步骤 ①认真仔细的案情调查; ②全面重点的现场勘查; ③完整系统的尸体解剖; ④必要可靠的辅助检查; ⑤综合分析,作出科学客观的鉴定结论。
㈠性别:男性显著多于女性(约2倍)。 原因可能是: 1.与体内性激素有关; 2.男性嗜烟酒、暴饮暴食以及性情急燥者多; 3.男性体力劳动重、户外活动多、社会交往广等。
㈡年龄:两个高峰:初生后~6个月;30~50岁之间。 ㈢职业:猝死可见于各种不同的职业,尤以工人和
农民为多,其次是干部和知识分子,军人 和学生较少。
统或神经系统疾病疾病居次,消化、泌尿生殖 系统和内分泌器官疾病较少。 * 婴幼儿(0~5岁)猝死中,呼吸系统疾病占2/3, 其次为消化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疾病。
猝死的死亡原因,绝大多数通过尸体剖验和组 织学检查等可查明,但仍有少数做了全面系统解剖, 仍未发现足以说明死因的器质性病变。
表2 1017例法医猝死案件的死亡原因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