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概论之戏剧(陈太胜北师大)分析
高考现代文阅读——戏剧

高考戏剧阅读指导难点攻略戏剧是一种在舞台上表演的综合艺术。
它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来塑造人物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社会生活。
与散文、诗歌、小说并列的戏剧文学,指供表演使用的剧本。
我们这里所说的戏剧的鉴赏,主要指的就是对剧本的鉴赏。
尽管近些年高考文学作品阅读从未选考过戏剧,各地的模拟卷也较少涉及剧本阅读,但并不意味着今后就一定不会考查。
鉴赏戏剧时要注意以下几点:理清戏剧冲突。
戏剧冲突,主要指剧本中所展示的人物之间、人物自身以及人与环境的矛盾冲突,其中主要表现为剧中人物的性格冲突。
剧中人物由于性格不同,文化修养不同,对社会的认识和采取的态度也不同,形成各种各样的矛盾冲突。
戏剧冲突渗透于剧作的全过程和全要素中,它是题材的基本内容,情节运动的基本动力,主旨显现的决定性依据。
把握住了戏剧冲突,就等于抓住了总纲,纲举而其目自张。
如何理清戏剧冲突呢?我们知道,社会矛盾往往有一个发生、发展、激化和解决的过程,这就决定了戏剧冲突也有一定的发展过程——通常包括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不管是多幕剧,还是独幕剧,戏剧冲突都有一个完整的发展过程。
因此我们可以从情节的推进入手进行分析。
分析时,可把一场戏分解为若干小单位,进行微观把握,省去不重要、交代性的情节细节,仔细研究主要事件、主要场次的描写,最后把各个场面合起来,作综合分析。
如《窦娥冤》第三折,写窦娥被押赴刑场,直至行刑的全过程,按情节的开展,这折戏可以划分为三个场景:被押赴刑场的情景,与婆婆诀别时的情景,临刑时的情景。
抓住其中的“指天斥地”、“发下三愿”这两个主要场面,不难把握此折展示的是窦娥与元代贪官污吏之间的矛盾。
此外作者着意写窦娥要求避开前街去后街,为的是怕自己的婆婆看见自己受刑而伤心,这充分显示了窦娥温顺善良的美好心灵。
如此善良的人却蒙冤而死,从而更深刻地批判了毁灭美的黑暗现实。
品味戏剧语言。
戏剧里有两种语言:一是舞台说明,包括人物、时间、地点、布景的说明,动作、表情、声调的说明,幕起、幕落的说明;二是人物语言,戏剧上称为台词,包括对白、独白、旁白等。
文学作品欣赏之戏剧

文学作品欣赏之戏剧作者:汪茂吾来源:《作文周刊(初二·读写强化版)》2012年第19期知识点扫描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它把文学、表演、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多种艺术综合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样式。
这里所讲的戏剧是指剧本,即戏剧文学,它是舞台演出的基础,是戏剧的主要组成部分,直接决定着戏剧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剧本通常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剧作家的舞台提示,包括人物表、时间、地点、布景、服装、道具的交代,以及人物台词的心理活动、动作、上下场的提示等;二是人物自身的台词,这是剧本最主要的部分,内容包括对话(对唱)、独白(独唱)、旁白(旁唱)等。
解题金钥匙戏剧的欣赏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把握矛盾冲突戏剧是通过矛盾冲突来展示情节和塑造人物形象的,并且以矛盾冲突作为情节发展的主要线索。
因此,把握矛盾冲突,就把握住了剧本的情节。
如话剧《威尼斯商人》,威尼斯商人安东尼奥和高利贷者犹太人夏洛克之间的矛盾,构成了全剧的主要矛盾,人物的性格等就是在这样的矛盾冲突中逐渐展示出来的。
二、揣摩人物语言人物语言即台词。
古希腊哲学家黑格尔说:“在戏剧中,能把个人的性格、思想和目的最清楚地表现出来的是语言,戏剧人物的最深刻方面只有通过语言才能实现。
”因此,揣摩人物的语言,才能把握人物的性格、思想。
如歌剧《白毛女》中,地主黄世仁在除夕之夜的一段唱词:“花天酒地辞旧岁,张灯结彩过除夕。
堂上堂下齐欢笑,酒不醉人人自醉。
我家自有谷满仓,哪管他穷人饿肚肠。
”这段唱词,生动地展现了一个花天酒地、不顾穷人死活的恶霸地主形象。
三、探究舞台说明舞台说明,是穿插在戏剧故事情节之间的必要的提示,是对戏剧情节和人物形象的补充。
因此,探究舞台说明,可以更好地把握剧本的人物形象,进而领悟剧本的主题。
如话剧《雷雨》中,当实业资本家周朴园要佣人鲁妈拿雨衣,顺带把箱子里的几件旧衬衣也捡出来时的一段台词中的舞台说明:鲁侍萍:不是有一件,在右袖襟上有个烧破的窟窿,后来用丝线绣成一朵梅花补上的?还有一件——周朴园:(惊愕)梅花?鲁侍萍:旁边还绣着一个“萍”字。
文学概论复习戏剧与戏剧文学

繁 (快说)倒了。我叫四凤倒了。 朴 (慢)倒了?哦?(更慢)倒了!--(向 四凤)药还有么? 四 药罐里还有一点。 朴 (低而缓地)倒了来。 繁 (反抗地)我不愿意喝这种苦东西。 朴 (向四凤,高声)倒了来。 [四凤走到左面倒药。 冲 爸,妈不愿意,你何必这样强迫呢? 朴 你同你妈都不知道自己的病在那儿。 (向繁漪低声)你喝了,就会完全好的。(见四 凤犹豫,指药)送到: 罗密欧啊罗密欧!为什么你偏偏是罗密欧呢?否认你 的父亲,抛弃你的姓名吧;也许你不愿意这样做,那么只要你 宣誓做我的爱人,我也不愿再姓凯普莱特了。 罗密欧(旁白) 我还是继续听下去呢,还是现在就对她说话? 朱丽叶: 只 有你的名字才是我的仇敌; 你即使不姓蒙太古,仍然是这样的 一个你。姓不姓蒙太古又有什么关系呢?它又不是手,又不是 脚,又不是手臂,又不是脸,又不是身体上任何其他的部分。 啊!换一个姓名吧!姓名本来是没有意义的;我们叫做玫瑰的 这一种花,要是换了个名字,它的香味还是同样的芬芳;罗密 欧要是换了别的名字,他的可爱的完美也决不会有丝毫改变。 罗密欧,抛弃了你的名字吧;我愿意把我整个的心灵,赔偿你 这一个身外的空名。
《雷雨》同样使用追溯法来结构情节。《雷雨》 的帷幕拉开时戏剧矛盾已经濒临一触即发的前夕, 周、鲁两家人物之间的各组冲突已发展到十分尖 锐的程度。这些冲突的缘由,作者是通过“追溯” 来交待的。如在第一幕第一场中利用鲁贵与四凤 的交谈,介绍了一系列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关系: 大少爷爱上了自家侍女,而这位大少爷三年前又 与后母发生过乱伦关系。第二幕则通过侍萍与周 朴园的相识追溯了三十年前的往事。接着,一个 个意想不到的情节接踵而至。
第五节
戏 剧 文 学
教学目标: 理解剧本的涵义;熟悉戏剧冲突的含义 及其类型;掌握戏剧语言的特点;能应用 相应理论分析戏剧作品。 教学重难点: 戏剧冲突及其类型;戏剧语言的特点 教学方法:讲授与讨论 教学时数:
北大考研戏剧概论

北大考研戏剧概论北大考研戏剧概论复习笔记概述:戏剧是一种艺术形式,通过表演来展示故事情节和角色关系。
戏剧的发展受到时代背景、文化背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戏剧概论是一门研究戏剧艺术的课程,旨在帮助学生理解戏剧作品和其背后的创作理念。
历史回顾:戏剧起源于古希腊,当时的戏剧以神话题材为主,通过演员的表演来传达故事情节。
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戏剧开始注重角色的心理刻画和社会意义的表达。
随着现代主义的出现,戏剧形式变得更加多样化,关注社会问题和个体人性的冲突。
戏剧元素:戏剧由多个要素构成,其中包括剧本、演员、舞台布景、音乐等。
剧本是戏剧的基础,它包含角色对话、情节发展等内容。
演员通过演技将角色形象呈现给观众。
舞台布景和音乐则为戏剧提供了更具场景感和情感诱导的效果。
戏剧类型:戏剧根据表现形式和风格可以分为多种类型,比如悲剧、喜剧、历史剧等。
悲剧以人物悲剧命运和道德冲突为主题,喜剧则以幽默、讽刺等手法进行呈现。
历史剧则以历史事件为蓝本,通过演员的演绎再现历史场景。
戏剧理论:在戏剧概论中,学生会学习到不同的戏剧理论和学派,比如传统昆剧、现代主义戏剧等。
传统昆剧强调舞台美学和音乐表达,而现代主义戏剧则更注重剧情的破碎性和角色心理的揭示。
通过学习不同的戏剧理论,学生能够拓宽视野,丰富对戏剧艺术的理解。
戏剧分析:戏剧概论中,学生也需要学会对戏剧作品进行分析和评论。
分析戏剧作品可以从多方面入手,比如剧本结构、角色刻画、舞台表演等。
评论则需要学生明确自己的观点,并支持观点的理由。
结语:戏剧概论是一门重要的课程,通过学习戏剧艺术和理论,学生能够更好地欣赏和理解戏剧作品。
希望同学们能够通过努力学习,掌握戏剧概论的核心知识,并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高考语文戏剧知识点

高考语文戏剧知识点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戏剧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学习和了解戏剧的知识点,对于学生提高审美能力、培养批判性思维和丰富文化素养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介绍一些高考语文中常见的戏剧知识点,以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相关知识。
第一部分:戏剧的定义及特点戏剧是一种特殊的文学艺术形式,它通过人物角色的对话和行动,以及舞台布景、服装等元素的运用,通过舞台表演向观众传达情感和思想。
戏剧作品的特点是具有舞台性、表现性和综合性。
舞台性指的是戏剧作品通常在舞台上演出,要考虑到舞台布景、灯光、音效等方面的因素。
表现性强调戏剧以人物对话和行动作为表现手段,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和人物心理。
综合性体现在戏剧作品需要融合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多种艺术形式。
第二部分:戏剧概论戏剧概论是戏剧的基础和起始点,包括戏剧的起源、发展和分类等方面的内容。
在高考中,同学们需要了解关于中国戏剧和西方戏剧的相关知识。
中国戏剧有着悠久的历史,包括京剧、豫剧、越剧等不同剧种。
而西方戏剧则以古希腊戏剧和莎士比亚戏剧为代表,对于西方文化和艺术影响深远。
第三部分:戏剧元素及其表现形式戏剧的核心元素包括剧本、角色、台词、舞台布景和导演等。
剧本是戏剧表演的基础,包括剧情、角色性格等内容。
角色是剧本中的人物形象,要求演员通过表演将其栩栩如生地呈现出来。
台词是角色在剧中所说的台词,通过语言来表达角色的思想和情感。
舞台布景是指舞台上摆放的道具和布景,用来反映剧情和环境。
导演是戏剧演出过程中的指导者,负责整个演出的艺术指导和调度。
第四部分:戏剧演出的要素和形式戏剧演出是戏剧创作的最终呈现形式,要素包括演员的表演、舞台布景和音效等。
演员的表演是戏剧演出的核心,包括情感的表达、动作的塑造和声音的运用等方面。
舞台布景的设计对于戏剧演出也是至关重要的,它能够通过建构舞台背景来烘托气氛和营造剧情。
音效则通过音乐、声音的运用来增强戏剧的表现力,使观众更好地理解戏剧的情节和人物。
文学概论之抒情、修辞与诗(陈太胜北师大)

文学概论(陈太胜、王一川北师大)抒情、修辞与诗西方文学的三分法(抒情、叙事和戏剧)。
中国文学的四分法(诗、小说、戏剧和散文)。
在西方,诗一般分为叙事诗与抒情诗两类。
在中国,叙事诗的写作在文学史中是相当少的,抒情诗占有绝对的主导地位;抒情诗可分为用文言文写成的古诗和用白话文写成的新诗两大类;用白话文翻译的外国诗其实可以看成是一种特殊的经由译者再创造的新诗。
诗是语言的精华,诗的魅力来自于奇妙的语言所给予人的审美的愉悦,古代希腊人将之称为“长了翅膀的语言”,这是一种特别注重修辞的语言。
一、抒情与诗抒情(lyric)一词在希腊文中源于七弦琴(lyra),原意是指用七弦琴伴奏的抒情小曲。
在英文中,其复数形式即是指抒情诗。
抒情、叙事与戏剧是欧洲文学传统中的三种基本文类。
这种文类上的三分法划分,不仅仅构成了文学种类的三个概念,同时,也自然包含了对作者选择和使用不同的语言来写作时所体现的语言特征的界定。
作为一种独特的文类,抒情诗有自身独特的语言文体特征,这种特征的形成紧密地联系于表现什么(情感)和如何表现这两个问题。
1.抒情诗的表现对象:“心境”一类事物的独特性往往是自身能够辨明与他者相异的东西。
抒情诗的独特性正存在于他和叙事文体、戏剧文体的差异中。
例如,当我们在一个古代文学选本中读到这样一个段落: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南宋蒋捷《虞美人》)稍有古典文学常识的人,都会知道这是一首词,而词乃是中国古典极为典型的一种抒情体式。
这确实是南宋诗人蒋捷写的一首词,叫《虞美人》。
这首词看起来像是一篇短小的“故事”,分述了少年、壮年和而今(老年)三个阶段听雨的不同经历。
然而,这个小故事是被编织在“韵文”这一抒情性极强的“织体”之中的,是为表现一种内心的情境服务的。
也就是说,这个小故事着重表现的不是某种故事,而是人生三个不同阶段“听雨”时不同的心境。
戏剧语文知识点归纳总结

戏剧语文知识点归纳总结一、戏剧的文学特点1. 戏剧性戏剧是一种具有强烈戏剧性的文学作品,它通过对话和动作来展现人物的冲突、矛盾和矛盾,具有强烈的冲突性和张力。
戏剧中的人物往往会在剧情的推动下产生各种心理波动和情感运动,从而使戏剧增加了一种强烈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2. 舞台性戏剧是一种以舞台为载体的文学作品,它要求演员在舞台上进行表演,通过动作和对话来展现戏剧的内容。
因此,戏剧作品必须具有一定的舞台性,能够通过演员和舞台表现出来。
3. 时间性戏剧是一种有着严格时间顺序的文学作品,它通过时间的推移来展现人物的发展和故事的进展。
因此,戏剧作品在构思和创作中要求对时间的推移有清晰的把握,以便更好地呈现戏剧的情节。
4. 叙事性戏剧是一种具有叙事特点的文学作品,它通过对话和动作来展现人物的情感和心理活动。
因此,戏剧作品在叙事方面要求有着一定的技巧和手法,能够通过对话和动作来展开故事情节。
5. 艺术性戏剧是一种富有艺术性的文学作品,它要求创作者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能够通过语言和动作来表现人物的心理和情感。
因此,戏剧作品在创作中要求有着一定的艺术性和审美感。
二、戏剧的表演形式1. 舞台表演戏剧是一种以舞台为载体的文学作品,它要求演员在舞台上进行表演,通过动作和对话来展现戏剧的内容。
因此,戏剧的表演形式是一种以舞台表演为主的艺术形式,要求演员具有一定的表演技巧和艺术修养。
2. 人物造型戏剧中的人物造型是一种通过服装、化妆和道具等手段来营造人物的形象和气质的艺术形式。
人物造型通过服装的选择、化妆的处理以及道具的使用来表现人物的特点和性格,从而增加了戏剧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3. 舞台布景戏剧的舞台布景是一种通过舞台背景、道具和灯光等手段来营造戏剧的氛围和情境的艺术形式。
舞台布景通过布景的设计、道具的使用以及灯光的处理来营造戏剧的场景和情境,从而增加了戏剧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4. 表演技巧戏剧的表演技巧是一种通过声音、肢体和表情等手段来展现戏剧内容的艺术形式。
文学概论课后答案 下 1

文学概论课后答案下 1文学概论课后答案(下)(1)1.现实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态,基本特征是再现性和逼真性。
2.理想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表现主观理想的文学形态。
它的基本特征是表现性和虚幻性。
3.象征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暗示的方式寄寓审美意蕴的文学形态。
基本特征是暗示性和朦胧性。
4.诗:是一种语词凝练,结构跳跃,富有节奏和韵律,高度集中的反映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的文学体裁。
5.剧本:是一种侧重以人物台词为手段,集中反映矛盾冲突的文学体裁。
6.小说:是一种侧重刻画人物形象,叙述故事情节的文学样式。
7.散文:广义的散文既包括诗歌以外的一切文学作品,也包括一般科学著作、论文、应用文章。
狭义的散文即文学意义上的散文,是指与诗歌、小说、剧本等并列的一种文学样式,包括抒情散文、叙事散文、杂文、游记等。
文学散文是一种题材广泛,结构灵活,注重抒写真实感受、境遇的文学体裁。
8.报告文学:是一种在真人真事基础上塑造艺术形象,及时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体裁。
1.现实型、理想型、象征型文学与现实主义、浪漫主义文学的关系:随着文学的不断发展,是理想型、现实型和象征型文学得以独立充分的发展,也出现了各种文学思潮与文学运动,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和象征主义文学也分别称为理想型、现实型和象征型文学的典型形态。
2.象征型文学与现实型、理想型文学的区别:现实型与理想型文学的意义就在其形象自身,而象征型文学突出文学形象的意义的超越性;现实型文学是通过对生活现象的直接描绘反映现实,理想型文学往往以直抒胸臆的方式表现情感态度。
而象征型文学则偏以间接的方式去暗示客观规律和主观感受;象征型文学淡化具体时间与空间,突出了朦胧性。
3.试用文学类型理论分析当代文学作品:如鲁迅先生的作品多是现实型文学,因为那些作品是对客观现实及当时社会环境的冷静观察和理智分析,直接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矛盾,具备了现实型文学的两大特征,再现性和逼真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概论之戏剧陈太胜北师大英语里的戏剧(theatre)一词源于希腊语中的theatron,意为“看的场所”,一个观看事物的地方。
在英语中经常与之相提并论的drama一词源于希腊文中的tran,原意是“做”,或“动作”,意为做某件事情,采取某种行动。
在希腊人看来,戏剧就是一种摹仿动作的艺术,是再现人的行为的艺术。
戏剧作为一种艺术,一般而言是指表演的戏剧,一种活生生的艺术形式,然而,在文学领域中谈论戏剧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一个话题,这主要在于,我们不仅可以坐在剧院中观赏戏剧,也可以坐在家中通过一本书阅读莎士比亚的戏剧或者是王实甫的戏曲。
因此,毫不奇怪,在西方,最早的文学理论著作——亚里斯多德的《诗学》——是探讨悲剧的,并且将之作为诗来看待,悲剧作家则被称为“悲剧诗人”。
戏剧在文学的各种体裁中是一种独特的艺术。
抒情诗的显著特点是抒发情感,小说的显著特点是一系列事件的富有意义的铺叙,而戏剧则是从舞台表演的效果来确定它的特色的,作为读者阅读的戏剧文学在某种意义上也受制于戏剧本身的这一特点。
一、作为表演的戏剧与作为文学的戏剧作为表演的戏剧与作为文学的戏剧是两种不同的艺术。
作为表演的戏剧不像小说,是由演员扮演的角色来讲故事,演员的对话、行动构成了推进故事情节发展的主要因素。
作为观众在剧院中欣赏一部舞台上表演的戏剧,与作为读者在家中阅读一部小说是不同的艺术体验。
通常的情况下,阅读是个体行为(即使是在课堂教学中,读者还是个人在阅读小说,很少受他人影响);而在剧院中,观众往往组成一个集体,一起欢乐、悲伤、叹息、紧张。
舞台是亮的,有明暗的灯光变化,而观众席是暗的,观众在黑暗中睁大眼睛看演员在舞台上表演,这是一种完全不同的感受。
戏剧表演中有观众与演员的交流。
好的演员甚至一边表演一边在观察观众的感受,并能以之把握自己演出的分寸。
一般地讲,一部戏剧是用语言先在纸上写出来的(一般称为文学剧本或戏剧脚本,简称剧本),语言(特别是台词)对于戏剧的确极其重要。
然而,戏剧表演并非离不开语言,有时,演员的沉默,欲哭无声的表情更能表现出他巨大的悲伤。
观众通过他的手势、表情、身体动作,甚至是外在的灯光变化都能感觉到演员的情感。
戏剧表演包含着剧本、导演、灯光、布景、服装、化装、道具、音效等因素,因此,戏剧表演是演员、导演、作家、舞台设计师、服装设计师、化装师等共同合作的成果。
戏剧表演更能给人以逼真的感觉。
茶馆、酒楼、四合院、荒野通过舞台布景都能给人以“以假乱真”的感觉。
文学剧本(戏剧脚本)作为文学的戏剧更准确地说,应称为文学剧本,或戏剧脚本。
它的独特性还在于不一定非得作为演出的脚本才有价值,它也可以成为供人阅读的文学。
戏剧与其他文学体裁的关系很密切,像小说一样,戏剧也有人物、事件、情节与环境。
不管是在中国还是西方,戏剧自古就与诗歌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在西方,用诗体的形式来写人物台词的戏剧称为诗剧。
而一首长诗有时安排几个人物,以写人物台词的形式来写诗,同样又可以称为诗剧,甚至是诗的一种独特的形式他可能会去想象舞台的布景,想象灯光下盛装的演员的表演方式,想象演员出场和表演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甚至包括说话的语调与声调的高低。
而普通的读者阅读剧本是将之作为一种叙事性的文学来阅读的。
尽管阅读小说与阅读戏剧是不一样的感受,比如,对话在某些小说中占有相当的比重,但在戏剧中占有主体的地位,然而,读者还是会将注意力集中到情节的发展、人物的性格和命运中来。
这样,剧本就成了讲述故事的一种特定形式,剧作家对演员和导演的提示性语言(例如人物出场与下场的提示、演员的动作和表情的提示)就被视作叙事的另一种样式来看待。
下面一段文字摘自曹禺的剧作《雷雨》第二幕,写的是周朴园和侍萍三十年后重逢的情景:周朴园(徐徐立起)哦,你,你,你是——鲁侍萍我是从前伺候过老爷的下人。
周朴园哦,侍萍!(低声)怎么,是你?鲁侍萍你自然想不到,侍萍的相貌有一天也会老得连你都不认识了。
周朴园你-侍萍?(不觉地望望柜上的相片,又望鲁妈)鲁侍萍朴园,你找侍萍么?侍萍在这儿。
在话剧中,台词是主体。
在上述一段话中,括弧里的部分即是舞台提示,都是对演员的提示,一共三处,第一处提示演员的动作,第二处提示演员说话声音的高低,第三处提示演员的动作。
这三处提示在这里有自身的功能,并不是可有可无的,第一处表现出周朴园在三十年后重新意外地见到侍萍时的惊讶,第二处表现出朴园不敢大胆相认的胆怯,第三处表现出周朴园无法将相片上的人与眼前的人统一起来的惊讶。
因此,我们可以讲,剧本也同样是讲故事的一种形式,只是在一般的叙事作品中并不占很大份量的人物的对话在剧本中成了占主导地位的台词,我们甚至可以说,剧本中的提示尽管也有人物动作的提示,但它归根结底还是服务于台词,亦即服务于表演的需要的。
像上述的第一处提示是周朴园的话的铺垫,第二处提示是直接提示话本身的声调的,第三处是用动作补充前面的惊讶之情。
如果我们将上述这段话改为小说作品中的一个段落,那么它可能就成为如下的样子:“哦,你,你,你是——”周朴园徐徐地立起,惊讶地望着鲁妈。
鲁侍萍平静地说:“我是从前伺候过老爷的下人。
”“哦,侍萍!”周朴园愈加惊讶了,又低声说:“怎么,是你?”“你自然想不到,侍萍的相貌有一天也会老得连你都不认识了。
”“你-侍萍?”周朴园一边轻声说,一边不觉地望望柜上的相片,又望眼前的鲁妈。
“你找侍萍么?侍萍在这儿。
”在这段以对话为主的改写的叙事性段落中,与上述剧作中曹禺的原作的根本不同,即在于那些括弧中的提示性的语言在这儿变得和对话平起平坐了。
而且,可以想象,一个小说家在写这一关键性的段落时,可能还远不止于此。
一个现代的小说家即使是在“周朴园徐徐地立起,惊讶地望着鲁妈”一句后面写上长达3000字的周朴园的心理活动,也无可厚非。
同样,小说家甚至可以将小说在这个关键的时刻暂时终止,转入对周朴园与侍萍从前的故事的追述,用上8000字的篇幅,也未尝不可。
而且,一个肯定会出现的叙述者已经隐隐约约地出现了。
一旦戏剧中的人物对话变成了小说中的段落,慢慢地,肯定会在中间出现一个讲故事的人。
这也被视为是戏剧文体与叙事文体不同的一个特点。
特别是一旦我们觉得光靠这种场景描写还不足以表现这一悲剧性场景的意义时,一旦我们像古代话本小说中说书人那样在这个戏剧性场景后面加上类似于“对周朴园来说,这种见面实在是太突然了,他怎么也想不到……”之类的话,叙述者的身影就会在小说叙事中完全显现出来。
二、戏剧文体现在,我们谈论戏剧的时候,一般都会分为西方古典戏剧、中国古典戏曲与现代戏剧三个不同的概念。
1.西方古典戏剧(悲剧和喜剧)西方的古典戏剧从古希腊开始就分为两大不同的剧种:悲剧和喜剧。
诞生于公元前5世纪的古代希腊,在欧洲源远流长。
它涉及的题材是主人公的逆境与不幸,处理的对象是身份高贵的人物,多是国王、英雄与贵族。
它的艺术效果是“悲”,用亚里士多德的话说,即是“激起哀怜和恐惧,从而导致这些情感的净化”。
古希腊的许多悲剧被称为“命运悲剧”,即写主人公由于无法逃脱的命运而遭致不幸或毁灭的故事。
因而,悲剧呈现给我们的是一个是非颠倒的世界,而恢复这种是非颠倒的世界的方式则是以悲剧主人公的死亡为代价的。
典型的悲剧是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
而莎士比亚的一些悲剧被称为“性格悲剧”,即写主人公由于性格上的缺陷而导致悲惨的结局的故事,如《奥赛罗》。
喜剧这个词源于希腊文“komos”,意思是狂欢。
诞生于公元前4世纪的希腊,它的题材往往是主人公行为上的错误、品质上的恶劣、性格上的丑陋与庸俗,处理的对象多是出身卑微的人。
在喜剧的创作中,经常充满了偶然性事件,充满了误会与巧合,剧作家喜欢使用夸张的手法,台词常常幽默、诙谐。
喜剧表现出来的人物在生活中不合逻辑的种种偶然性的事件,常常使观者为之捧腹大笑,它的艺术效果是“笑”。
在欧洲历史上,还有一类喜剧,一般称为浪漫喜剧,它的出发点不是嘲笑人们的愚蠢,而是赞美人们的幸福与美德,像莎士比亚的《仲夏夜之梦》。
2.中国古典戏曲中国古代戏曲中的“戏曲”一词在中国古代是指戏中唱的曲,是与“散曲”相对应的概念。
20世纪初年的王国维,首先明确地用“戏曲”一词来统称中国古代戏剧。
中国古代成熟的戏剧诞生于元代,当时称为杂剧(北方的戏曲),是融合此前的各种表演艺术发展而成的一种戏剧形式。
在杂剧的发展过程中,剧作家在唐宋以来的话本小说、词曲、讲唱文学的基础上创造了成熟的文学剧本。
关汉卿的《窦娥冤》、王实甫的《西厢记》都是元杂剧的名作。
元代末年,最初流行于浙东沿海一带的南戏(南曲戏文)得到发展,并逐渐形成了新的戏曲形式,称为传奇(南方的戏曲),至明代产生了汤显祖的《牡丹亭》、至清代又出现了洪昇的《长生殿》、孔尚任的《桃花扇》这样的杰作。
到清代,在北方的戏曲中心北京出现了以安徽二簧戏为基础,吸取诸种地方戏的优点形成的京剧。
中国古典戏曲把歌曲、宾白、舞蹈和表演等结合在一起,是一种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的戏剧艺术形式。
作为表演的戏曲的脚本的文学剧本是一种韵文和散文相结合又以韵文为主的文学剧本。
一个戏曲剧本称为本,一般一个戏曲都由一本构成,也有多本组成一个规模较大的戏曲故事的,像《西厢记》由五本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桃花扇》则由上本和下本共两本组成。
每本戏曲一般又由若干个更小的单位构成,杂剧中称为“折”,而且每本多由四折组成,明清传奇中称为“出”,像《牡丹亭》多达55出,《桃花扇》上、下本各20出。
“折”和“出”是故事情节发展的一个段落,不受时间与地点的限制,同时又往往是音乐组织的单元,像杂剧中的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若干个曲牌组成一套曲子。
中国古代戏曲一般由曲词、宾白、舞台提示三部分组成。
曲词的作用主要是抒情,但又不限于抒情,同时还有推进故事情节发展、刻划人物性格的功能,这种曲词是在传统的诗、词、和民间说唱文学的基础上形成的新的诗歌形式,往往有较为严格的格律要求,以符合于唱的需要。
宾白包括人物的对白和独白,主要是白话,也有部分韵语。
对白与话剧中的对话相似,独白兼有叙述的性质。
舞台提示包括提示人物的活动时间、空间,人物的出场离场,还包括提示人物的动作、表情等。
在杂剧中往往将对动作与表情的提示称为“……科”,如“长吁科”即是提示人物作长叹的表情样子的意思,“把酒科”即是提示人物作把酒的动作的样子的意思。
在中国古代戏曲中,讲好一个故事尽管很重要,但似乎更为重要的是要写好曲词,而曲词的一个重要功能是抒情,尽管它也对叙事(讲故事)起着相当重要的不可或缺的作用。
像《牡丹亭》中十分有名的《长亭送别》这一折戏中,情节十分简单,即长亭送别这一个小小的事件,要论整折戏的艺术性,无疑是其中写得十分出色的曲词。
3.现代戏剧西方的现代戏剧开始于18世纪启蒙运动时期,当时称为悲喜剧、正剧或市民剧,这种戏剧打破了传统的悲剧与喜剧严格的界限,特别是悲剧只写高贵的人物,而喜剧只写地位低下的人物这一做法,从而将这两种剧种融合为新的艺术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