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尔巴哈人本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人本学
马克思人学思想与黑格尔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关系

2009年第1期兰州学刊N o.12009总第184期L an zhou xue kan G enera.l N o.184马克思人学思想与黑格尔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关系李春生(信阳师范学院政法学院,河南信阳464000)[摘要]马克思的科学人学思想是有丰厚的理论来源的,黑格尔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人学思想变革的理论基础。
文章考察了马克思人学思想与黑格尔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哲学的关系并细致地发掘了黑格尔和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哲学分别在哪些方面影响了马克思人学思想的形成。
[关键词]马克思;人学;黑格尔;费尔巴哈;人本主义[中图分类号]B516.31文献标识码2A1文章编号21005-3492(2009)01-0030-03[收稿日期]2008-09-10 [作者简介]李春生,男,河南平舆人,信阳师范学院政法学院副教授,哲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
[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以人为本的哲学依据及理论创新0(项目号:2008-ZX-124)阶段性成果。
马克思哲学包含着丰富的人学思想,其哲学变革的实质主要体现在他的人学范式的革命中,马克思唯物史观实质上就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0。
正如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哲学世界观的创立是同扬弃黑格尔客观唯心主义和费尔巴哈人本学唯物主义一样,马克思的人学思想的形成同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哲学有密切的关系。
研究马克思人学思想同黑格尔和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哲学之间的理论联系,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马克思人学思想的总体性质以及推进马克思人学理论的逻辑新进展。
一在黑格尔的人本主义学说中,他把人的本质精神化了,使自我意识成了人的本质。
黑格尔的辩证法披着神秘的外衣,把人的生命过程当作人表现出来的神灵过程。
由于他把人和自然界精神化,所以他把人的真正本质剥夺了。
对黑格尔来说,人的本质不是关系,更不是表现出来的人与社会关系的抽象,而是另一种抽象,即主体已经不是人,而是神,是思辨式的绝对精神的神。
浅析费尔巴哈的_人本学_思想

己,因而,人认识自然界是完全可能的。其次,费尔巴哈认为在思维和 质内容。宗教是社会中的上层建筑的一种形式,是体现统治阶级意志
存在问题上:存在是主体,思维是宾词。存在是思维的基础,思维从存 的,为统治阶级的统治需要而存在,服务于统治阶级,并随着社会的变
在而来。存在是第一性的,思维是第二性的。他认为主体和客体不是 革,随着统治阶级变革,而不断的改变它自己的相关内容,当人类社会
通过对费尔巴哈人本学思想的深入分析,给予其思想以科学的评价,揭示了他的“人本学”思想对于现代社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费尔巴哈 唯心主义 资产阶级
中图分类号:B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09)01-231-02
一、费尔巴哈“人本学”的主要思想
是人的精神生活,都必须在有两个人——男人和女人、我和你——的
说称之为唯物主义,只能说,形成的是“人本学的唯物主义”,主要是指 人的本质庸俗化,陷入了庸俗唯物主义的困顿之中。
费尔巴哈的整个哲学体系是一个人本主义的哲学体系。
(二)费尔巴哈对社会历史问题的论述及在此基础上的对人的类
(一)费尔巴哈对人的本质的自然主义理解
质的抽象理解
在费尔巴哈看来,人绝不是上帝创造出来的,而是自然发展的产
在费尔巴哈的学说中,他始终把对人的研究作为其主要内容。他
物,是自然界最高级的生物。但我们应该明确费尔巴哈所谓的“人”是 把人的本质理解为“族类”,认为人的本质就是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
生物学意义上的自然人,并不是社会的人,与马克思主义的“人”是有 许多个人纯粹自然地联系起来的共同性。强调指出人不仅是一个有
绝不是孤独自存的原子、本体、自我。无论是肉体的人的物质生活,还 的崇拜,批判了宗教的虚伪的本质,开始了人们摆脱宗教束缚的先河。
费尔巴哈唯物主义与马克思唯物主义之比较

直观唯物主义,还是实践唯物主义——费尔巴哈唯物主义与马克思唯物主义之比较袁泉西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邮编400715【摘要】:马克思创立的新唯物主义,把实践作为思考人的活动与现实世界关系的逻辑基点,将以往哲学从抽象上谈论物质实体与精神实体的关系,变为从人的实践活动以及由人的实践活动生成、发展的感性世界来把握人与对象世界的关系,这样的唯物主义,我们称为“实践唯物主义”。
【关键字】:直观唯物主义实践实践唯物主义受近代自然科学研究的影响,近代唯物主义的研究以主体与客体的分离为基础,反映了人与自然界的对立,因此马克思把近代唯物主义称为自然科学的唯物主义。
然而,旧唯物主义的这种主、客体相分离的研究方法,必然在面对由于历史发展而形成的社会关系时,陷入人与环境二律背反的两难境地,这是直观唯物主义局限的必然结果,直观唯物主义把社会生活当作一个“给定”的对象,一个外部的、静止的对象加以研究,在历史观上陷入了困境。
这表明,自然科学中主体、客体想分离的方法原则不适用于社会历史现象的研究,因此从康德开始的德国古典哲学,致力于在唯心主义框架内克服主体和客体的对立,于是,费希特诉诸于大写的“我”,而黑格尔则设定了既是实体又是绝对主体的“绝对观念”作为其哲学体系的出发点。
一、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历史性突破及局限(一)历史性突破费尔巴哈认为,要实现主体与客体在社会历史中的统一,关键是“现实的人和现实的人类”,费尔巴哈把黑格尔抽象思辩所表达的东西还原为真实的存在,用“现实的人和现实的人类”代替了黑格尔的绝对精神。
费尔巴哈从现实的人出发,将人从理性世界重新带会到感性世界,马克思说“费尔巴哈把形而上学的绝对精神归结为‘以自然为基础的现实的人’,从而完成了对宗教的批判。
同时也巧妙地拟订了对黑格尔的思辩以及一切形而上学的批判的基本要点。
”[1]此外,费尔巴哈针对黑格尔用绝对精神否定感性存在进行了批判,认为在黑格尔那里“物质是精神的自我异化。
费尔巴哈对马克思思想的影响(1)

费尔巴哈对马克思思想的影响摘要: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对青年马克思的思想形成起了巨大的作用。
以至于有人认为青年马克思的人本思想就是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翻版。
通过解读马克思“受费尔巴哈影响最多的”的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我们发现,马克思的人本思想与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存在着质的区别,马克思在继承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同时,更多的是对他的扬弃和超越。
关键字:异化关系继承在马克思早年著作研究中,青年马克思与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关系,是一个最受人关注的问题,也是颇有争议的一个问题。
而迄今为止,学界对他们的关系争论颇多。
通过解读马克思“受费尔巴哈影响最多的”的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我们发现,虽然青年马克思没有完全摆脱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影响,但马克思在继承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同时,更多的是对他的扬弃和超越。
我们从以下几个问题来探讨他们的关系,以进一步了解真正的马克思主义。
一、异化理论关于“异化”的概念,费尔巴哈和马克思都是从黑格尔那里继承而来的。
在黑格尔那里,异化概念被解释为“一种实体(不论是精神的还是物质的),在其自身发展过程中,派生出、或者转化出另一种实体,后者凌驾于前者之上、同前者处于分裂的、异己的状态中”。
马克思和费尔巴哈都是从这个意义上来使用“异化”一词的。
费尔巴哈主要用异化概念来分析宗教现象,他认为“人跟自己的分裂”是宗教的起点,得出“神是人的本质的异化”的结论。
马克思的异化观是在吸取黑格尔劳动是人的本质的思想下产生的,同时也受到了费尔巴哈异化概念的影响。
在《手稿》中,马克思的异化观处处带有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色彩。
如他运用了费尔巴哈异化分析的方法来分析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人是如何同自己的劳动产品、劳动、自己的类本质以及同他人相异化的,也大量使用诸如“类本质”、“类生活”、“类意识”等费尔巴哈式的概念。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而在资本主义生产中,人的劳动则处于异化的状态。
论马克思和费尔巴哈人的概念的异同

论马克思和费尔巴哈人的概念的异同作者:王佳丽来源:《商情》2015年第27期[摘要]:正是人的感性的活动即实践这一概念,划清了马克思和费尔巴哈之间的界限。
费尔巴哈单纯的以感性直观为原则认识和理解人。
马克思正是超出了费尔巴哈回到了黑格尔那里,在改造的基础上,吸取了黑格尔的决定性的成就,同时以感性活动为基础,得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人的本质的观点。
[关键词]:感性的活动感性直观马克思的实践的人费尔巴哈人本学一、费尔巴哈的人本学感性直观是费尔巴哈哲学的一大原则。
在此基础上,他批判黑格尔的抽象思辨的存在,将黑格尔作为人的本质的自我意识拉回到感性的人自身之中。
首先,费尔巴哈的人是自然的人,人主要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但是,他并不知道怎样才能从“纯粹自然的本质”过渡到真正人的本质。
其次,费尔巴哈的人是感性的人。
在看待自然界和人的问题上,他恰恰是从人的感性,从直接呈现在人感觉中的形象来看待现实的事物的,否认了人的理性思维和科学抽象对于认识客观事物内在本质的必要。
从这里看出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一个特点即它的直观性。
费尔巴哈也意识到了人是类存在物。
但“类”并不是在社会性上所理解的人的类生活,而是感觉论上表象的理解。
现实社会中诸多的人在费尔巴哈这里仅仅理解为“我”和“你”的堆积。
费尔巴哈的类生活是建立在宗教生活的基础上的,并且只有具有了爱的人才能使个人生活从属于类生活。
人与人之间联系的纽带只是在人观念中的东西—类意识、爱和道德。
除此之外,费尔巴哈看到了人本质的异化。
他对人的异化的理解仅仅局限在宗教的基础上,为了实现人的本质,只要消灭宗教,只要改变人们的观念就足够了。
因此,他提倡一种以爱为基础的道德学说来革新社会,而真正实现人的解放的革命性因素仍然处在他的历史之外。
应当看到,费尔巴哈在人的问题上的思想有合理的因素,但是他对人的基本看法是抽象的,从感性直观出发,他不能自觉地运用辩证的思维方法,因而也是不科学的。
二、马克思从事着感性活动的人不同于以往哲学,马克思对人学的揭示从思想层次转向了社会的层面,摆脱了单纯的意识形态哲学,也不单纯的满足于自然主义人学,而是从社会性的一面去揭示了人的真正存在。
论费尔巴哈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

《论费尔巴哈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费尔巴哈是马克思之前的唯物主义者,他给予了唯心主义以歼灭性的打击,他恢复了唯物主义的权威,并且在反对唯心主义的斗争中捍卫了唯物主义。
马克思和恩格斯他们认为费尔巴哈是他们与黑格尔之间的“联系环节”。
他们在摆脱黑格尔唯心主义之后,立即用批判的武器克服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局限性。
正如他们从黑格尔的辩证法中摄取了它的“合理内核”一样,他们从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中摄取了它的“基本的内核”,并且,也正如他们摈弃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唯心主义的外壳”一样,他们也摈弃了费尔巴哈唯心主义的和宗教的伦理杂质。
(一) 费尔巴哈对宗教的批判对宗教的批判是费尔巴哈人本学唯物主义的基础,强调宗教根源于人的异化,但他却没有注意自然界对宗教产生上所起的作用。
后来他指出自然是宗教最初的、原始的对象。
她说“把客观的本质看作主观的东西,把自然界的本质看作有别于自然界的、人的本质,把人的本质看作有别于人的、非人的东西,——这就是神的存在,这就是神秘主义和思辨的秘密”。
费尔巴哈在说明了宗教的认识论根源,把宗教从天上引到地上,说明了宗教的世俗本质之后,便认为自己任务已完成了。
但事实上,他是停留在半路上,没有能够达到“终点”。
费尔巴哈把上帝的本质看作人的本质,把上帝降到地上,把人提出来代替上帝,这一方面,他是完全正确的。
但是他在人是什么这个问题面前停住了,他把人的本质看作“类”、看作无数个个体的内在的、无声的、仅仅被自然桎梏联系起来的共同性。
而马克思正是从费尔巴哈停止不前的地方开始,向着另一个完全不同的、唯一正确的方向前进。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实际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只有认识到人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才能揭露出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从而认识到宗教产生的社会根源应该从社会经济关系中去寻找,亦即从劳动人民所受的社会压迫,统治阶级从各方面对他们所施与的无情的压迫与剥削,他们对于资本的盲目力量完全孤立无援中去寻找这一根源。
马克思与费尔巴哈关系的探寻

马克思与费尔巴哈关系的探寻阿尔都塞的“断裂论”思想以1845年为界,将马克思的思想分为意识形态阶段和科学阶段两个部分。
阿尔都塞区分马克思思想的主要原因在于马克思与费尔巴哈之间的关系。
因而阿尔都塞对于马克思与费尔巴哈关系的认知是否准确,是评判断裂论是否合理的重要依据。
通过探寻马克思与费尔巴哈的关系问题可实现对阿尔都塞“认识论断裂”的进一步思考。
标签:阿尔都塞马克思费尔巴哈断裂论一、“断裂论”中马克思与费尔巴哈的关系“认识论断裂”思想是阿尔都塞将马克思的思想发展过程具体分成了四个主要的阶段:马克思青年时期的著作、断裂时的著作、成长时期的著作和成熟时期的著作四个具体阶段。
阿尔都塞认为,断裂时期的马克思著作即1845年《关于费尔巴哈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两部著作,正是马克思的思想发展过程的一个分水岭:在1945年以前的马克思是一个处于“意识形态”阶段的马克思;1945年以后,马克思成为了科学的马克思。
阿尔都塞之所以认定1845年作为马克思思想发展分水岭的原因就在于随着《关于费尔巴哈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发表,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态度产生了重大的转变。
阿尔都塞对于认识论断裂问题的提出,也正是在他阅读费尔巴哈著作的基础上,通过对1839至1845年马克思思想的研读中提出的。
在“意识形态”阶段的马克思中,阿尔都塞将这一时期马克思的思想分为了两个小的阶段:为《莱茵报》撰文的理性自由主义的阶段(1842年以前)和1842年到1845年间的理性共产主义阶段。
阿尔都塞认为,在第一个阶段的著作中马克思思想的总问题是一个康德和费希特类型的总问题,而第二个阶段的著作正式建立在费尔巴哈的人本学总问题的基础之上的。
阿尔都塞对于费尔巴哈的分析与评价,也正是在第二个阶段中体现出来的。
首先,阿尔都塞肯定了费尔巴哈“人本学”的思想对马克思人道主义思想的形成起到了重要意义。
阿尔都塞在《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一文中指出:“费尔巴哈的人道主义指出了在非理性中存在着理性的异化,而在理性的异化中又存在着人的实现,即人的历史”。
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与费尔巴哈“人本主义”比较分析

巴哈认 为没有 上帝 , “ ”心不 是形 我
马克 思提 出 了人 的发展 的三 阶段 理论 ,即人 对人 的依赖 关系 阶段 、人 对 物的依 赖关 系阶段 和人 的全 面 而 自
由的发展 阶段 。马克思 主义诞 生 以来
式, “ 我”心是 内容 、本质 。 按 照费 尔 巴哈 的看 法 , “ 教是 宗
主义 “ 以人 为本 ”思想 发现 并尊 重 了 人 的社 会性 和历史 性 ,体现 出彻底 的
所体 现 的 “ 社会 本位 ”实际上 是在 实 现人 类解放 、 自由 的过 程 中的一个 阶 段性 特点 ,而不 是马克 思主 义本 身追
这 里有两 条线 索 :一条 是关 于社
会 运动 的客观 规律 ,即生产 力 与生产 关 系矛盾 运动规 律 ,经济基 础与上 层
建 筑矛盾 运动规 律 。另一条 是关 于社
理解 ,也无法 在伦 理观 和道德 观 中把 会 两对矛 盾运 动 中的历 史主 体 ,即人 握 正确 的规律 ,从 而使 自己 的伦理道 是 推动历 史前进 的动力 ,我们 要看 到 德 观脱 离尘世 ,而失 去生存 和 发展 的 马 克 思主 义对 人 的重 视 ,讲 生 产 力・ 、 讲 阶级 斗争 都是为了讲 “ ,为了解 人”
就是脱 离现 实 的 ,是脱 离人 的社会 性 和历史 性 的 ,从而 脱离 人 的阶级性 和
阶层性 。 三 、马克思 主义 “ 以人 为本” 与 费尔巴哈 “ 人本主义”的差异 ( 一)两种思想 的异质性
1 、世 界 观 基 础 的 异 质 性 。 马 克 思
费 尔 巴哈其实 是无 神论 者 , 为 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他认为, 只有人才是费希特的 “ 自 我 ”、 莱布尼茨的
“ 单子”和黑格尔的 “ 绝对”的根据和基础。无论是笛卡儿的 思维至上论还 是 黑 格 尔 的 绝 对 精 神 论 , 都是把思维或者理性 绝对化, 是对人的本质的片面的抽象, 是神学的新形式。 “ 神
( !"# 的主体是理性, 而理性的主体是人。”
( !&# 绩”。
$&"& ’)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 当费尔巴哈说 “ 人的力量, 各
自 来 看 是 有 限 的 , 结 合 在 一 起 却 就 成 了 无 限 的 力 量 ”, “ 机 智、 聪慧、 幻想、 感情 ( 跟 感 觉 区 别 开 来 的 )、 理性等一切所谓 的心灵力量, 乃是 人 类 之 力 量 , 而并不是单个人的力量, 乃是
( 文化之产物, 人 类 社 会 之 产 物 ”!%#
$"-* ’)
劳动产品的异化, 不仅是 物 的
异化, 而且是人在劳动过程中的自我异化。 然而, 宗教的本质 也是人的自我异化。劳动异化论是马克思转向对资本主义现 实生活进行实证研究和批判的重型武器。 第三, 相同的逻辑指向。费尔巴哈消解宗教对人的完全
( 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成了理论的基本原则”。!(#
$%"+ ’)
我以为, 费尔巴哈要将人从宗教神学和理性主义
中拯救出来的 思 想 , 为马克思将人之所以为人初步陈述出来 创造了前提条件。 二、 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积极作用 ( 一)从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继承上看。 马克 思 创 立 辩 证 唯 物 主 义 和 历 史 唯 物 主 义 , 吸收了费尔 巴哈唯物主义 的 基 本 内 核 , 唯物主义是他们的共同立场。不 仅如此, 马克 思 通 过 比 较 费 尔 巴 哈 和 黑 格 尔 的 差 别 来 实 现 了 对黑格尔的扬弃。费尔巴哈和黑格尔的差别可以概括为三 点: 第一, 理 论 的 始 点 不 同 。 费 尔 巴 哈 认 为“ , 哲学的开端是
( 来”。 !"#
$"-" ’)
费尔
巴哈批判 神 的 奇 迹 , 马克思批判工业的奇迹。神的奇迹是幻 想的, 工业的奇迹是现实的。 工厂制度和工业霸权的确立, 私 有财产成 为 世 界 性 的 力 量 对 人 的 统 治 , 形成了对劳动主体本 质的剥夺 的 现 实 事 实 。 费 尔 巴 哈 消 解 人 为 神 役 , 马克思消解 人为物役 , 二者都以恢复人为指归。马克思在消解人为物役 的现实过程中和未来指向上将人之所以为人初步呈现出来。 总之, 唯物主义和人本主义是马克思和费尔巴哈继承关 系的基本 链 接 点 。 在 马 克 思 看 来 , 费尔巴哈为国民经济学的 批判以及整个实证的批判奠定了真正的人道主义和自然主 义基础。 换言之, 费尔巴哈确立了人本学, 马克思运用人本的 立场和实证的方法来展开对国民经济学的批判。以人为出发 点, 以生产关系为纽带, 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把人当 作劳动工 具 的 事 实 , 提出了通过改造现实的社会制度来消除 人的异化, 回归人的自由本性和全面发展。 ( 二)从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扬弃上看。 第一, 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类概念不仅揭示了人的自然 规定, 而且包含了人的社会规定。马克思认为, 人的类概念就 是社会的概念, 据此把类存在物理解为社会存在物, 把类生 活归结为生产生活, 把类本质归结为劳动, 并为其从人的劳 动中揭示出人的个体本质铺下了继续前行的基石。费尔巴哈 认为, 人的本 质 包 含 在 团 体 之 中 , 只有社会的人才是人, 这可 以推演出人是社会的人。 马克思认为, “ 费尔巴哈也使 ‘ 人与
( 95402) 7/8 ( 9.4708 :)
( 708 那样。”
90"(60"0 2)
简言之, 人之所以能够存在, 应归功于自然;
人之所以能够是人, 却应当归功于人。 ( 三 )人 与 自 身 的 关 系 。 费 尔 巴 哈 通 过 对 宗 教 神 学 和 理 性主义的 批 判 来 确 立 和 丰 富 人 本 主 义 , 人与自身的关系表现 在对宗教神学和理性主义的批判之中。 第一,费尔巴哈对宗教神学的批判大致包括如下三方 —上帝人化。通 面: 其一, 批判的根本理论宗旨和现实目的—— 过对宗教的起源、 方式和目的诸方面的具体分析, 他揭示出 —由 神 的 宗教的属人本质, 并 完 成 了 近 代 哲 学 的 历 史 使 命—— 主宰转换 为 人 的 统 治 。 其 二 , 批判的基本理论武器和思想方 —异化理论。费尔巴哈把异化思想方法运用于宗教现象 法—— 的分析, 宗教的本质便清晰地呈现出来。其人本主义方法的 基 本 原 则 是 把 一 切 超 人 的 或 属 人 的 东 西 归 结 为 人“ , 宗教是
( 有限的东西、 确定的东西和实际的东西”。 !"#
$%+) ’)
黑格尔则是
“ 从绝对的和不变的抽象出发。就是说, 说得更通俗些, 他从 宗教和神学出发”
・ 5 ・
费尔巴哈人本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人本学
成为现代非理性主义的发源地。针对黑格尔的思辨科学 “ 将 这个与思维本质相矛盾的感性活动转变成为一种逻辑的或 理论的活动,将对象的物质产物转变成为概念的思辨产物 ”,
( $%&"’ ) !"#
社 会 的 交 接 点 和 统 一 点 。 马 克 思 认 为“ , 男人对妇女的关系 是人对人 最 自 然 的 关 系 。 因 此 , 这种关系表明人的自然的行 为在何种程度上成为人的行为, 或者, 人的本质在何种程度 上对人来 说 成 为 自 然 的 本 质 , 他的人的本性在何种程度上对 他来说成 为 自 然 。 这 种 关 系 还 表 明 , 人具有的需要在何种程 度上成为人的需要, 就是说, 别人作为人在何种程度上对他 来说成为 需 要 , 他作为个人的存在在何种程度上同人的本质不在于 “ 我思故
我在”, 而在于 “ 我欲故我在”。由此, 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便
作者简介:龚秀勇 ( !"#$%! —), 男, 南京大学哲学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 &’() 级博士研究生,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社会科学系副教授。 基金项目: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科研课题。项目编号: *+,&((-&.
( 708 人 跟 自 己 的 分 裂 ”,
9.(2 )
人自身本质的对象化和异化是宗教
的秘密。其三, 批 判 的 必 然 理 论 选 择 和 精 神 家 园—— —爱 的 宗 教。 由于人的依赖性, 宗教有其客观存在的必然性和合理性, 在摧毁神 学 宗 教 之 后 要 求 有 新 的 宗 教 取 而 代 之 , 这是费尔巴 哈倡导爱的宗教的根由。费尔巴哈爱的宗教的实质是把爱作 为克服宗 教 异 化 和 实 现 人 性 复 归 的 根 本 手 段 , 从而达到人的 存在和本质之间的和谐。 第二, 在批判宗教神学的过程中, 费尔巴哈发现: 一方 面, 宗教神学 使 人 的 本 质 异 化 ; 另一方面, 理性主义使人单面 化。 因此, 费尔巴哈展开了对理性主义的批判, 批判主要针对 笛卡儿的思维至上论和黑格尔的绝对精神论。在费尔巴哈看 来, “ 人之与动物不同, 决不只在于人有思维。人的整个本质 是有别于动物的。 不思想的人当然不是人; 但是这并不是因为 思维是人的本质的缘故,而只是因为思维是人的本质的一个
( 统治, 马克思消解 “ 死 的 物 质 对 人 的 完 全 统 治 ”。 !(#
$%%&’ )
时, 费尔巴哈的人在社
会历史领域仍 然 叙 说 着 一 种 唯 物 的 因 子 , 虽然是一朵不结果 实的智慧之花 。 因 此 , 费尔巴哈的人不能简单地仅仅以一种 抽象的唯心史 观 来 加 以 涵 盖 和 否 定 , 必 须 辩 证 地 予 以 厘 清 。 按 照 费 尔 巴 哈 的 说 法“ , 目前的问题,还不在于将人之所以 为人陈述出来,而是在于将人从他所沉陷的泥坑中拯救出
90$52)
可见, 费尔巴哈
904;2)
对 人 的 本 质 的 社 会 属 性 是 有 所 认 识 的 。 他 认 为“ , 意识和理
( 7/8 智的光 辉 只 在 人 注 视 人 的 视 线 中 才 呈 现 出 来 ”,
“ 只有
许多人合在一起才构成了 ‘ 人 ’, 只有许多人合在一起才成 了人所应当是 的 和 能 够 是 的 , 才像人所应当是的和能够是的
( 他自身的东西就越少”。 !(#
总 之 , 费 尔 巴 哈 为 恢 复 人 性 而 颠 覆 了 神 性 和 理 性“ , 把 神学和一切神 学 化 的 哲 学 作 为 人 本 学 来 解 释 , 始终不渝地坚 信人和自然是 哲 学 的 出 发 点 和 中 心 点 , 并且以最彻底的人道 主义方式来理解生活,这几点是费尔巴哈不可磨灭的功
$"()’ )
在理性 评 判 之 后
$%*%’ )
$".-/".) ’)
费尔巴哈的自然人概念奠定了马克思思
( 还有更为根本的人性的评判, “ 人乃是理性的尺度”。 !"#
考的基础 , 任何历史都应当从人和自然的关系以及在历史进 程中这种关系的变更出发。从人的自然性可以看到唯物史观 的出发点以及人类社会历史的自然基础。 第二, 相同的思维运演。费尔巴哈认为, 人在自身中否定 了他在上帝中所肯定的东西。马克思把人与劳动和劳动产品 的 关 系 类 比 为 人 与 上 帝 的 关 系 。 在 宗 教 中“ , 人奉献给上帝 的越多, 他留给 自 身 的 就 越 少 ”; 在 劳 动 中“ , 这个产品越多,
费尔巴哈是人本主义的集大成者。马克思不仅继承了传 统教科书所指 认 的 唯 物 主 义 , 更为重要的是承袭了费尔巴哈 的人本主义理念。 如果说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物质前提 论, 那么人本主义则是马克思主义的价值目标论。 因此, 解读 费尔巴哈人本 主 义 的 基 本 思 想 , 厘清费尔巴哈人本主义与马 克思主义人本 学 的 内 在 关 联 , 对指导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具有 重要的理论价值。 一、 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基本内容 费尔 巴 哈 人 本 主 义 的 思 想 实 质 , 是确立实在的物质的经 验的生活着的人的无上地位, 即把上帝人化, 把人神化。 费尔 巴哈人本主义思想可以从三个维度予以说明。 ( 一)人与自然的关系。在费尔巴哈看来, 自然界是无意 识的实体, 在时间 顺 序 上 具 有 第 一 性 ; 人是有意识的实体, 虽 然在其发生的时间上是第二性的,但在地位上则是第一性 的。 “ 惟有人才以其结构和教育在自然界上盖上了意识和理 智的烙印, 惟有人在时间过程中才渐渐改变地球为一个合理 的适合于人的 住 所 , 而 且 以 后 还 要 改 变 得 比 现 时 更 合 理 些 、 更适合于人些。 ” 之上的人。 ( 二)人与他人的关系。 从来源上看, 人是自然人。 但是, “ 只有 社 会 的 人 才 是 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