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浮与沉冀教版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浮与沉(2)_冀教版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浮与沉(2)_冀教版教学目标:(一)科学知识目标能知道物体在水中沉浮状态可以改变。
能举出人们利用浮力解决日常生活中问题的实例。
(二)科学探究目标能根据生活经验预测常见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状态;能用实验的方法判断物体的沉浮,并根据浮沉状态将物体分类;能找到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意识到“集思广益”,把大家的意见综合在一起往往能得到最好的结果。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学生设计实验及动手实验,体会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状态的过程。
教学难点:探究改变物体在水中沉浮状态的方法的过程。
教学过程:一、魔术激趣,谈话导入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魔术,想看吗?千万别眨眼睛,神奇的魔术开始咯!这只乒乓球如果放在水中会怎样?现在水槽中的三只乒乓球,它们分别处在不同的状态;物理学中把浮在水面上的这种状态叫做漂浮;能任意停在水中间的状态叫做悬浮;沉到水底的叫做下沉。
聪明的小朋友们,看完魔术有什么想问的吗?大家的问得可真好,今天,我们就一起带着这些问题去探索浮与沉的奥秘,(板书课题)科学之旅即将开始咯,准备好了吗?二、探究活动活动一:观察物体在水中的浮与沉1.预测物体在水中的浮与沉,认识实验物品老师为你们准备了个百宝箱,我们先一起看看都有什么?同学们认一认,有不认识的吗?把它们放在水里会怎么样呢?敢不敢来猜一猜?2.预测填表,明确要求先请大家静静想一想,想好了再把实验的结果画在“物体沉浮记录表”的“我的猜想'一栏中,沉在水底下的用一个向下的箭头,浮在水面上的用一个向上的箭头,悬浮在水中的用一个平平直线表示。
3.实验:究竟我们的猜想对不对呢?对,实验。
我们一起来看看实验要求,(出示实验要求)①选择物品:每个人选择2~3样物品,依次进行实验。
②注意观察物品在水中的沉浮状态。
③认真填写“物体沉浮记录表”。
(找出实验结果与实验猜想不一样的物品在前面画三角形)4.交流实验结果活动二:物体为什么会上浮来?为什么会下沉?实验:感受浮力(摁水中的排球)体会重力,明确浮力大于重力时,物体上浮;浮力小于重力时,物体下沉。
冀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浮与沉教学设计(1)

【教学目的】探究目标:有选择的研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制定可行的研究计划,用多种方法解决同一问题。
情感目标:能意识到把大家的意见综合在一起往往是最好的结果。
科学知识:知道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
能说出水中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
【教学重难点】学生独立设计实验,科学、实事求是的描述实验想象。
用不同的方法改变物体的沉浮,并归纳方法。
【教学准备】1.学生自选材料(教师准备):土豆、橡皮泥、塑料小瓶、小刀、线、胶带、气球、橡筋、小勺、食盐等。
2.水槽,实验记录单每组一套。
3.探究提示(幻灯片)4.课件:潜水艇在海中的沉浮运动及其原理5.自治教具:小潜水艇【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橡皮泥实验。
演示:两块橡皮泥(一空一实)放入水中,问学生:你有什么感兴趣的问题?生提问而后猜测。
这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浮与沉的问题(板书课题)主题探究出示探究问题(幻灯片出示)。
1.原来浮在水面上的物体,用什么方法让它沉下去?2.原来沉在水底的物体,用什么办法让它浮起来?研究提示:1.每组自选问题进行研究。
2.每组可选1-2种材料进行研究。
3.在讨论时尽可能多的想办法解决问题,汇报时比一比看哪一组的方法多。
(1)学生自选问题进行讨论,制定研究方案。
教师巡视,参与其中。
(2)而后教师引导学生交流实验方案,相互评价、补充实验方法。
如有争议,鼓励学生在实验时加以验证。
(3)教师强调实验时应注意的问题。
提醒学生注意安全,分工合作,完成实验报告单。
(4)学生根据研究题目自选材料进行研究,教师参与其中,启发和鼓励学生用多种办法解决问题,并当好学生的助手,为学生研究提供方便。
(5)表达与交流。
引导学生用"我们组研究的题目是........想到的方法......实验的结果......"进行汇报,并根据学生的汇报相应在黑板上板书,最后通过引导总结出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改变物体的轻重、改变物体的形状大小、改变液体、借助别的物体。
感受浮力1.每组把气球或泡沫塑料放入水中轻按进行体验,引导出水的浮力的概念。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浮与沉冀教版(4)

《浮与沉》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浮与沉》本课共安排了三个逐层递进的教学活动:1、认识物体的浮沉现象;2、认识改变物体在水中沉浮的方法;3、感受浮力。
旨在通过学生动手实验,自主探研出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
并从而学会探究式学习的方法。
[学情分析]由于学生对沉浮现象有着丰富的生活经历和学习基础,加之本课注重学生的亲身经历,探究性极强,学生在一次次经历中对原有认知不断修正、完善,三维目标得以落实,科学素养获得和谐发展。
因而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的问题是从实际出发,把握深广度,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从有条不紊地操作、用符号记录、体验感受到用语言表达、比较归纳、概括同类事物的共同性质等。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认识物体的浮沉现象;2、了解沉浮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变;二、技能目标:1、能根据生活经验预测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状态并用实验的方法验证;2、能根据物体在水中沉浮的状态给物体分类;3、能找出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
三、情感价值观目标:培养认真细致的观察现象和积极思考问题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研究生活中的科学和运用科学的兴趣。
教学流程:创设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教学重难点:1、认识物体沉浮现象;2、实验设计: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实验记录表;水槽、塑料尺等演示设备学生准备:水槽、水、木板、橡皮泥、小石头、螺丝钉、钥匙、树叶、塑料瓶、泡沫塑料、铅笔、纸板等。
四、教法与策略教师把“科学概念的建立和提升”贯穿于学生的探索之中,让学生对物体沉浮经历“发现——否定——再否定——再发现”这样一个不断冲突,不断修正的过程,建立“相同大小的物体,轻的容易浮,重的容易沉;轻重一样的物体,大的容易浮、小的容易沉”这一科学概念。
学生的认知在不断的矛盾冲突中和不断探究中向前发展,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充当的只是知识的促进者、活动的引领者的角色。
教学中准备有结构的探究材料,创设相关探究情景,让学生在探索中发现、在探究中总结,在总结中提升。
三年级上册科学课件-9《浮与沉》 |冀教版 (共10张PPT)

(1)选择一个沉在水底的物体(如橡皮泥), 想一想:用什么办法能让它浮起来? (2)选择一个浮在水面的物体(如塑料瓶), 想一想:用什么办法能让它沉下去?
返回
1、物体沉浮的秘密 2、中国死海 3、像鲨鱼一样的潜水艇 4、潜水艇是怎样浮上来的。
课件出示课题,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整 合 点
1、教师结合课件进行小结: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我们这样去断定一件 物体的沉浮。 2、课件演示:把一件物体放入水中,如果它向上运动离开水底就是浮; 如果它向下运动停在水底就是沉。
铅笔、纸板等。
学习资源
• 1、网络资源:利用网络强大的 知识宝库搜索功能 • 2、图书、科普资料资源;利用 科普图书查询 •
实施方案
教师指导—实验探究—分组汇 报 —创设问题—探究问题—解
决问题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认识物体的沉浮现象: 探究物体沉浮的方法: 总结: 课外拓展:
目标与内容
揭示本课的课题 下一张
浮与沉
冀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
教学活动:
认识物体的浮沉现象 认识改变物体在水中沉浮的方法 感受浮力。旨在通过学生动手实验,自主探研出改 变物体沉浮的方法,并从而学会探究式学习的方法。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认识物体的浮沉现象; 了解沉浮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变;
技能目标: 能根据生活经验预测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状态并用实验的方法 验证; 能根据物体在水中沉浮的状态给物体分类; 能找出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
情感价值观目标: 培养认真细致的观察现象和积极思考问题的科学态度, 激发学生研究生活中的科学和运用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 1、认识物体沉浮现象; • 2、:多媒体课件;记录 表;水槽、塑料尺等演示设备 • 学生准备:水槽、水、木板、 橡皮泥、小石头、螺丝钉、钥 匙、树叶、塑料瓶、泡沫塑料、
冀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浮与沉》PPT课件

塑料瓶
5
我能说\我能听:
•我能用各种方法描述我们的观察发现。 •我能倾听同学的发言并仔细思考。 •我能回答同学的询问和质疑。
6
改变物体的沉浮
请你想办法使浮起来的 小瓶沉下去? 你还能使沉下去的橡皮泥 浮上来吗?
7
让瓶子沉下去的方法:
灌水、装石子、捆上重 物、打碎、不盖盖、压重物、 在瓶上钻孔。
13
冀教版三年级上册
1
我们的声明:
•同学要记清,发言仔细听。 •实验轻声做,科学动脑筋。 •记录要真实,合作很要紧。 •材料保管好,我们最文明。
2
浸在液体或气体里的物体受到液体 或气体向上的托力称为浮力
3
你知道生活中常见的物品中 哪些会浮,哪些会沉?
4
写一写
物品名称
浮
沉
苹果
橡皮泥
木板
螺丝钉
钥匙
小石头
8
让橡皮泥浮上来的方法:
捏成船型或碗型、放在浮的物 体上、裹住能浮上来的物体、捏 成空心球等。
9
我能想
联系生活中的经验想一想, 我们 还知道哪些改变物体沉浮 的现象?
10
结束语
•不管成功还是失败,只要我们认真地 努力过了,就没有任何遗憾。 •我们坚信:科学,我能行!
11
12
友情提示:
•请遵守《我们的声明》。 •请保持周围环境的干净整洁。 •别忘了把结果填到《实验汇报单》里。 •有什么问题,请轻轻地告诉老师或者同 学。
三年级上册科学课件-9《浮与沉》 |冀教版 (共18张PPT)

六、教学过程:
活动1、物体的浮沉 • (一)创设情境
•用故事导入新课,然后提出“如果把皮球换 成铁球还会成功吗? 既唤起了学生对已有生活经验的回忆,又 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 探究的欲望.
(二)进行探究实验: 1、提出问题:
你知道生活中常见的物品中
哪些会浮,哪些会沉?
2.猜测与假设
• 3、能找出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 •4、学会与人合作,培养学生尊重事实、 认真细致的探究习惯。 教学难点:用不同的方法改变物体的浮沉
四.教学准备
:
• 水槽、西红柿、泡沫、橡皮泥、纸片、大 头针、蜡烛头、塑料瓶、铁钉、木块、乒 乓球、学生自备材料
五、设计理念:
• “探究”是小学生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在教学中安排好相关的情景与有意义的科学 探究活动,组织学生参与其中,亲历过程, 自主充分的开展活动,才能使学生既学会知 识与技能,又提高了科学素养。
让学生猜测是为了调 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充分了解学生的原有 认知,便于有针性地 修正和提升学生的认 知水平,促进 学生的发展。
3、实验探究:让学生将各种材料放入 水中观察,并记录结果。把下沉的物 体放在一起,把上浮的物体放在一起, 进行分类。
猜一猜 做一做
观察 物体 西红 泡 橡皮 纸 大头 蜡烛 小塑 铁 柿 沫 泥 片 针 头 料瓶 钉
木块
乒乓 球
沉
推测 浮 实验 结果 沉 浮下去?
怎样使沉下去的橡皮泥浮上来?
让瓶子沉下去的方法:
灌水、装石子、捆上重物、打碎、 不盖盖、压重物、在瓶上钻孔、 在水里放盐。
让橡皮泥浮上来的方法:
捏成船型或碗型、放在上浮的物体上、 裹住能浮上来的物体、捏成空心球等。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浮与沉冀教版(5)

《浮与沉》教学设计
一、活动内容
教材是在学生已有的日常生活经验基础上,安排了“观察物体的浮与沉”这一活动。
目的是引导学生认识浮沉现象,并动手操作实现物体的浮沉。
意识到科学要用实验来验证,要尊重事实,尊重数据。
二、活动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根据生活经验预测常见材料制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状态。
2、科学探究
能用实验的方法判断物体的浮沉,并根据浮沉状态将物体分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亲身参与,认真观察,全身心地投入,要尊重事实,尊重数据,合作交流中充分认识到实验数据对科学结论的重要性。
三、重难点:
让学生知道物体在水中有浮沉现象。
四、教学准备:
苹果、石头、橡皮泥、塑料尺、铅笔、空小瓶、废纸、棉花、螺丝钉、钥匙等。
五、教学过程:
附板书设计:
浮与沉
浮:小瓶、铅笔等
沉:石头、钥匙等。
冀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浮与沉》教案与教学反思

冀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浮与沉)优秀教案与教学反思教材分析本节在学生已有一般生活经验根底上,安排了“观察物体在水中的浮沉〞,“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浮沉〞,“感受浮力〞目的是引导学生认识物体的浮沉现象,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浮沉有多种方法,感知浮力的存在。
本课是“观察物体在水中的浮沉。
本课需要学生形成科学概念主要表达在物体在水中是浮还是沉与物体的重量和大小有关,同样的物体,轻的比重的浮的可能性大;重量相同的物体,大的比小的浮的可能性大〞学情分析刚升入三年级的学生接触探究还比拟少,但是对于“浮与沉〞的知识,他们有着肯定的生活经验,对于“浮与沉〞的现象也有着许多似是而非的解释。
因此,教学力求通过具体的材料援助学生达成对原有认识不断修正、完整。
学生喜欢探究有趣的,自己熟悉的有挑战性的问题,喜欢探究的合作的学习方法。
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和需要,从实际出发设计各种活动让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记录、合作探究,使学生在丰富的学习背景中逐渐体会浮沉。
教学目标1、科学探究目标能依据生活经验预测常见材料制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状态;能用实验的方法推断物体的浮沉,并依据浮沉状态将物体分类。
2、感情、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意识到把大家的意见综合在一起往往能得到最好的结果。
3、科学知识目标通过自主探究的观察实验活动,获得关于物体本身大小和轻重关系的认识;初步了解到物体大小相同的条件下,重的物体简单沉下去,轻的物体简单浮上来;在物体轻重相同的条件下,物体大的简单浮上来,小的简单沉下去。
教学重点和难点让学生了解影响物体在水中浮沉的因素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反思在本节课打算过程中和在实施课堂教学后,让我对科学课的新课标的理解以及对新一轮课程改革所提倡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教学理念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也让我对科学教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下面我就本课谈一下我的教学感想。
学生的学习兴趣,决定了学生在本节课当中的参与热情和学习效果。
教学初我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故事引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浮与沉》说课稿
一、说教材分析
《浮与沉》本课共安排了三个逐层递进的教学活动:1.认识物体的浮沉现象;2.感受浮
力;3.认识改变物体在水中沉浮的方法。
二、说学情分析
刚升入三年级的学生还接触的实验探究较少,但是对于“浮与沉”的知识,他们有着一
定的生活经验,从对生活中熟知的许多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猜测和事实对比,学生经历一个猜
测及验证,意识到概念的不断更新和提升的过程。根据以上分析,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
理特点,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一)知识目标:1.认识物体的浮沉现象;
2.了解沉浮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变;
(二)技能目标:1.能根据生活经验预测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状态并用实验的方法验证;
2.能根据物体在水中沉浮的状态给物体分类;
3.能找出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
(三)情感价值观目标:
培养认真细致的观察现象和积极思考问题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研究生活中的科学和运
用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物体沉浮现象;
教学难点: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
三、说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先利用一个动画片,小动物们玩球的时候不小心,球掉进了洞里来吸引学生兴趣,揭示
课题浮与沉,并且展示一些生活中沉与浮的图片。
(二)合作学习,探索新知
活动1:先猜测百宝箱的物体是否沉与浮?然后让学生知道要用科学的方法对自己的猜想进
行验证。
活动2:小组讨论进行实验,得出结论与猜想对比纠正。
活动3:通过议一议知道:大而轻的物体容易浮起来;小而重的物体容易沉下去。引出科学
概念:物体在水中会受到水向上托的力,这就是水的浮力的作用。
活动4:用提石头小实验,来了解其实水对下沉的物体一样有浮力。
活动5: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状态。让学生先说一说自己的方法再动手做一做。
活动6: 师生共同展示让橡皮泥浮起来的办法。
(三)知识拓展
观看潜水艇为什么能潜到水底下的动画,了解一些科学知识。
(四)总结总结这节课的知识点
四、说教学反思与自我评价
在教学中的实验环节,让学生对这些熟悉的物品进行大胆猜想,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
验,充分发挥孩子们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在小组合作中学生充分进行实验
探究,进行小组交流汇报,既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又
可以促进小组的相互学习,共同分享成就。
以上是我的说课内容,请评委老师批评指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