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的生长规律讲课教案
农业微生物学教案

四、教案内容1、 生物的化学组成 15分2、 营养物质及功能 25分-二微生物的营养类型 20分三' 微生物吸收营养物质的机制1、 单纯扩散 7分2、 促进扩散 8分3、 主动运输 12分4、 集团转位 13分第四章微生物的营养了解微生物的生长所需营养要素和营养特点,掌握微生物的营养类型、营养物主要内容四、培养基 1、概念要求质进入细胞方式、培养基的类型及配制原则和方法重点 重点:难点 难点:三、氢离子浓度 四、氧气和氧化还原电位 五、光照与辐射 六、化学杀菌剂和抑菌剂第四节 有害微生物生长的控制二、消毒与灭菌的方法1、物理灭菌(1 )热力灭菌(2)紫外线灭菌(3)其他灭菌方法2、化学灭菌 第七章微生物的生态掌握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生态环境中的微生物种群、微生物与环境保微生物与动植物的关系;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微生物与环境保护难点主要内容二、水分及其可给性 10分10分、消毒与灭菌的概念15分35分要求护的关系重点主要内容主要内容第一节微生物接种剂一、微生物接种剂的概念、性质特点15 分二、微生物接种剂的应用1.根瘤菌剂10 分2.固氮细菌制剂10 分3.促生细菌剂10 分4.菌根菌 5 分第二节微生物农药一、微生物农药的性质和种类10 分二、微生物农药的应用1.细菌杀虫剂分10分2.杀虫抗生素103.真菌杀虫剂分104.其他微生物杀虫剂10分。
第二节 三 微生物的生长 学案

学习重点:1、掌握微生物的生长规律以及在实践中的应用;2、温度、PH和氧气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学习难点:微生物的生长规律以及在实践中的应用教学时数:1课时自主·合作·探究知识点1:微生物群体生长的规律课前预习:1、微生物生长规律的研究方法:将少量的微生物、菌种分离纯化后,接种到容积的液体培养基中,并置于适宜条件下培养,然后测定培养基中微生物。
2、测定方法:一种是测量微生物,另一种是测量微生物重量。
3、微生物生长的规律:微生物生长经历四个阶段。
4、生长特点:细菌的生长速率不是________________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生长曲线:以________为横坐标,以____________________为纵坐标作图,便可得到反应细菌群体生长规律的曲线,即生长曲线。
自主探究一:阅读P85相关内容,分析归纳微生物群体生长曲线各时期特点、形成原因、菌自主探究二:为什么延长稳定期可以提高发酵工程的产量?生产中以什么方法来延长稳定期呢?答:进入稳定期后,多种次级代谢产物大量积累,如果及时补充营养物质,排出有害代谢产物,则可延长稳定期,提高代谢产物的产量。
其中微生物的连续培养法是一种常用的方法。
巩固练习一:1、对细菌生长规律测定的正确表述是(A )A、在液体培养基上进行B、至少接种一种细菌C、只能接种一个细菌细胞D、及时补充消耗的营养物质2、为了测定培养液中细菌的数目,将500个红细胞与5ml该培养液混匀,然后制片观察,进A、3500个B、3000个C、2500个D、480个3、将酵母分为a,b,c,d四组,用不同的方式培养,其种群增长曲线如图所示.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a呈现______型增长,该种群的生长在20h之前处于________期,20h-40h处于_______期。
(2)d呈现_______型增长,在100h-200h,d的增长率趋于_____________。
科学教案四下《微生物的生长变化》单元整理教案

科学教案四下《微生物的生长变化》单元整理教案教案概述本教案针对四下科学课程中的《微生物的生长变化》单元设计。
通过本单元的研究,学生将了解微生物的生长过程和变化,培养科学观察和实验能力。
教学目标1. 了解微生物的基本概念和分类;2. 掌握微生物的生长过程和影响因素;3. 培养科学实验的观察和记录能力;4. 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分析能力。
教学内容第一课:微生物的基本概念和分类1. 介绍微生物的定义和基本特征;2. 分类介绍不同种类的微生物。
第二课:微生物的生长过程1. 了解微生物的生长需要的环境条件;2. 掌握微生物的繁殖方式和生命周期。
第三课:微生物的生长变化及其影响因素1. 通过生活实例了解微生物生长过程中的变化;2. 分析不同因素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微生物的生长过程和变化;- 教学难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因素及其分析。
教学方法与手段1. 探究式研究:通过实验观察和讨论,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研究;2. 图片展示:通过图片展示不同种类的微生物,加深学生对其的认识;3. 示范实验:通过示范实验,引导学生掌握观察和记录的方法。
教学过程详细的教学过程将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进行设计,确保教学过程中兼顾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
评价方式1. 课堂表现评价:包括学生的参与度、合作能力和积极性等;2. 实验报告评价:对学生的观察和记录能力进行评估;3. 研究成绩评价:通过考试或小测验对学生的学业水平进行评价。
扩展活动1. 邀请科学家或研究人员进行科学讲座,增加学生对微生物的了解;2. 举办微生物观察比赛,鼓励学生主动参与。
参考资料1. 《科学教材四下册》;2. 互联网科学教育资源。
微生物学教案

微生物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微生物的概念、特点及分类。
(2)掌握微生物的生长条件及影响因素。
(3)了解微生物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作用。
(4)了解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和观察方法。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微生物的图片和实物,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技能。
(3)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微生物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培养学生珍爱生命、保护环境的意识。
(3)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
二、教学内容1.微生物的概念、特点及分类(1)微生物的概念:微生物是一类个体微小、结构简单的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
(2)微生物的特点:体积小、面积大、生长速度快、繁殖能力强、适应性强、分布广泛。
(3)微生物的分类:根据微生物的结构和生物化学特征,将其分为细菌、真菌、病毒等类别。
2.微生物的生长条件及影响因素(1)微生物的生长条件:适宜的温度、pH值、水分、营养物质等。
(2)微生物的生长影响因素:温度、pH值、水分、营养物质、氧气、有害物质等。
3.微生物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作用(1)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参与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生态平衡等。
(2)微生物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食品发酵、药物研发、环境保护、生物技术等。
4.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和观察方法(1)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培养基的制备、接种、培养条件控制等。
(2)微生物的观察方法:光学显微镜观察、电子显微镜观察、染色技术等。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微生物的图片和实物,引起学生对微生物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讲授新课:(1)讲解微生物的概念、特点及分类。
(2)讲解微生物的生长条件及影响因素。
(3)讲解微生物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作用。
(4)讲解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和观察方法。
3.实验操作:(1)观察微生物的图片和实物。
(2)进行微生物的培养实验。
高中生物微生物的营养、代谢和生长 微生物的生长名师精选教案 旧人教 选修

高中生物微生物的营养、代谢和生长微生物的生长教案旧人教选修【教学目标】1、掌握微生物群体生长曲线及各时期的生长特点2、理解微生物生长的环境因素【重点难点】重点微生物群体生长的规律及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难点微生物群体生长的规律及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常以微生物的群体为单位来研究。
微生物群体生长的规律:以细菌为例说明。
一、研究步骤:人工培养——定期取样——测定生长。
二、测定群体生长的方法:一种是测定细菌的细胞数目,另一种是测重量。
三、微生物群体生长规律的曲线——生长曲线。
1)绘制方法:将少量的某种细菌接种到恒定容积的液体培养基中。
适宜条件培养定期取样测定培养基里的细菌群体的生长情况以时间作横坐标,以细菌数目的对数作纵坐标得到生长曲线2)细菌的生长曲线:它描述了细菌群体从开始生长到死亡的动态变化过程。
(3)主要时期调整期:a.细菌对新环境的短暂调整或适应过程;b.菌体特点:不分裂繁殖、代谢活跃、体积增长较快、大量合成分裂所需酶类、ATP及其它细胞成分。
c.调整期的长短与菌种、培养条件等因素有关。
对数期:a.该期细菌进入快速分裂阶段;b.数目增长的特点:等比数列形式增加;c.菌体特点:代谢旺盛、个体形态和生理特性比较稳定;d.应用:常作为生产用菌种和科研材料。
稳定期:整个培养基中新增细胞数和死亡细胞数达到动态平衡。
营养物质的消耗细胞分裂速率下降原因:有害代谢产物的积累,pH变化,死亡细胞数目增加,活菌数目达到最高峰。
菌体特点,大量积累代谢产物,特别是次级代谢产物,形成芽孢。
应用:获取次级代谢产物的最佳时期;适当补充营养物质,有助于延长稳定期,提高产量。
衰亡期a.细菌的死亡速率超过繁殖速率,活菌数目急剧下降b.菌体特点:细胞出现多种形态,甚至畸形;有些细胞开始解体;释放代谢产物(4)实践意义:连续培养法概念:在一个流动装置中,以一定速度不断添加新培养基,同时又以同样速度不断排出老培养基。
高中生物微生物的生长教案一 旧人教 选修

高中生物微生物的生长教案一旧人教选修第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识记:测定微生物群体生长的方法。
理解:1.微生物群体生长规律及其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2.温度、pH和氧等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能力目标1.通过微生物群体生长规律中“细菌生长曲线”的学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图表对比分析能力以及运用恰当的生物学知识有效地表述图表、公式等提供的信息能力。
2.通过对种群增长的“J”型、“S”型曲线与本小节中细菌的群体生长曲线的对比,培养学生的归纳与演绎能力以及生物学的绘图能力。
情感目标1.通过种群的一般增长规律、微生物群体生长规律地对比,培养学生正确看待一般问题与特殊问题、个性与共性的关系。
2.通过“影响微生物生长的环境因素”的学习,培养学生树立事物的各种因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观点,并培养学生抓住事物主要矛盾的思想方法。
3.通过“细菌生长曲线”与“自然种群的增长曲线”的对比分析,帮助学生形成关注社会、保护自然的理念。
●重点·落实方案重点1.微生物群体生长规律及其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2.温度、pH和氧等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落实方案1.对于微生物群体生长规律及其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这一重点,主要采用对比分析教学法,结合自制的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理解微生物群体生长的各个时期的主要特征;并通过教师的引导,由学生根据各个时期相应的特点,讨论、总结微生物群体生长规律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2.而对于温度、pH和氧等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则主要采用相应的函数图对比分析的方法并结合题例分析,教师对相关问题进行补充、拓宽,有助于学生对问题本质的理解。
●难点·突破策略难点微生物群体生长规律及其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突破策略对于微生物群体生长规律及其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这一难点,在落实重点的同时,我们是这样来解决难点:首先,让学生通过自己绘制细菌生长曲线函数图,形成感性认识;然后,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在恒定培养容器中,微生物群体生长各个时期微生物细胞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与微生物群体的生长速率等群体生长特征,分析影响各个时期长短的相关因素以及在生产活动中的具体应用;最后,再把多种信息转换为微生物群体生长的曲线图,使相关知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并在曲线图的相应区域设置超级链接,化抽象为具体,帮助学生理解群体生长曲线所对应阶段的生物学意义。
微生物微生物的生长讲课文档

• 在对数生长期内,细菌数目的增加是按指数级数增加的,即 20 →2 1 →22 →23 ……2n
• 这里的指数 n 为细菌分裂的次数或者增殖的代数,也就是一个细菌 繁殖n代产生2n 个细菌。
•
如果在对数期开始时间 后期t2的菌数为 x2,则
t1的菌数为
x1
,繁殖
n
代后到对数期
在一定范围内,菌悬液中的细胞浓度与混浊度成正比,即与光密度成正比,菌数 越多,光密度越大。因此,在一定波长下测定菌悬液的光密度,就可反映菌液的 浓度。
特点:快速、简便;但易受干扰。
2、重量法
细胞干重测定:单位体积的培养液中的微生物细胞的干重。
3、 生理指标法
①总氮量:用化学分析方法测出微生物细胞中蛋白质或氮元素的含量。
第十页,共84页。
二. 以数量变化对微生物生长情况进行测定
1、培养平板计数法 测定微生物的活菌数viable count 稀释平板测数法dilute plate count
以CFU(colony forming units)表示
•稀释培养测数法(又称最大概率法,MPN most probable number)(参见实验教材)
第十七页,共84页。
认识延迟期的特点及原因对实践的指导意义:
◆在发酵工业上需设法尽量缩短延迟期;
采取的缩短lag phase 的措施有: ①增加接种量; (群体优势----适应性增强) ②采用对数生长期的健壮菌种; ③调整培养基的成分,在种子基中加入发酵培养基的某些
成分。 ④选用繁殖快的菌种
◆在食品工业上,尽量在此期进行消毒或灭菌
*利用选择培养基进行直接分离
*富集培养
第七页,共84页。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教案:微生物的生长

微生物的生长考纲要求1.微生物群体生长的规律及其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2.测定微生物群体生长的方法。
3.温度、PH和氧等因素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教学目的1.微生物群体生长的规律及其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C:理解)。
2.测定微生物群体生长的方法(B:识记)。
3.温度、PH和氧等因素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C:理解)。
重点、难点和疑点1.教学重点(1)微生物群体生长的规律及其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2)温度、PH和氧等因素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2.教学难点微生物群体生长的规律及其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3. 疑点(1)微生物群体生长的规律及其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2)温度、PH和氧等因素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教学方法先考后教,针对训练,精讲多练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板书】微生物群体生长的测定微生物群体规律:可分为调整期、对数期、稳定期和衰亡期微生物生长的规律在实践中的应用的生长温度影响微生物生长的因素 PH氧【注解】常以微生物群体为单位来研究微生物的生长(一)微生物群体生长的规律1.微生物群体生长的测定:人工培养、定期取样、测定群体生长情况(1)测定方法:测细菌细胞数目、测重量(2)绘制生长曲线:2.规律:(1)调整期:细菌一般不分裂,代谢活跃,大量合成细胞分裂所需的酶类、ATP及其他细胞成分(2)对数期:快速分裂(2n),代谢旺盛,形态及生理特性比较稳定,常作为生产菌种和科研的材料(3)稳定期:繁殖速率与死亡速率相等(营养消耗、有害代谢产物积累、PH变化)活菌数目最多,代谢产物尤其是次级代谢产物积累,某些细菌开始形成芽孢(4)衰亡期:死亡速率大于繁殖速率,细胞会出现多种形态,有些细菌开始解体,释放出代谢产物等3.在实践中的应用:(1)获取菌种:对数期(2)连续培养法:进入稳定期后,补充营养物质,不使进入衰亡期,从而提高代谢产物的产量(二)影响微生物生长的环境因素1.温度:最适生长温度(25~37℃)真菌:5.0~6.02.PH:最适PH 多数细菌:6.5~7.5(放线菌:7.5~8.5)好氧型微生物:只能生活在有氧环境中3.氧厌氧型微生物:在低氧、有些是无氧环境中才能生活兼性厌氧型微生物: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能以不同的代谢方式生长繁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生物的生长规律
微生物特别是单细胞微生物,体积很小,个体的生长很难测定,而且也没有什么实际应用价值。
因此,测定它们的生长不是依据细胞个体的大小,而是测定群体的增加量,即群体的生长。
以培养时间为横坐标,以细菌数目的对数或生长速度为纵坐标作图,所得到的曲线,称为微生物的生长曲线。
根据细菌生长繁殖速率的不同,可将生长曲线大致分为延迟期、对数期、调整期或滞留适应期。
一、延迟期
处于延迟期细菌细胞的特点可概括为8个字:分裂迟缓、代谢活跃。
细胞体积增长较快,尤其是长轴,在延迟期末,细胞平均长度比刚接种时大6倍以上;细胞中RNA含量增高,原生质嗜碱性加强;对不良环境条件较敏感,对氧的吸收、二氧化碳的释放以及脱氨作用也很强,同时容易产生各种诱导酶等。
这些都说明细胞处于活跃生长中,只是细胞分裂延迟。
在此阶段后期,少数细胞开始分裂,曲线略有上升。
延迟期的长短与菌种的遗传性、菌龄以及移种前后所处的环境条件等因素有关,短的只需几分钟,长的可达几小时。
因此,深入了解延迟期产生的原因,采取缩短延迟期的措施,在发酵工业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生产实践中,通常采取的措施有增加接种量,在种子培养中加入发酵培养基的某些营养成分,采用最适种龄(即处于对数期的菌种)的健壮菌种接种以及选用繁殖快的菌种等措施,以缩短延迟期,加速发酵周期,提高设备利用率。
二、对数期
对数期又称指数期。
在此期中,细胞代谢活性最强,组成新细胞物质最快,所有分裂形成的新细胞都生活旺盛。
这一阶段的突出特点是细菌数以几何级数增加,代时稳定,细菌数目的增加与原生质总量的增加,与菌液混浊度的增加均呈正相关性。
这时,细菌纯培养的生长速率也就是群体生长的速率,可用代时(generation time)表示。
所谓代时,即单个细胞完成一次分裂所需的时间,亦即增加一代所需的时间(也叫增代时间或世代时间)。
在此阶段,由于代时稳定,因此,只要知道了对数期中任何两个时间的菌数,就可求出细菌的代时。
单细胞微生物,在对数期细胞数据按几何级数增加,1→2→4→8→……,若以乘方的形式表示,即20→21→22→23→2n。
很清楚,这里的指数"n"就是细菌分裂的次数或增殖的代数。
也就是1个细菌繁殖"n"代产生了2n个细菌。
如果在
时间t
0时菌数为x,经过一段时间,到t
1
时,繁殖"n"代后,菌数为y则代时
(G)可以下式表示:
例如,设大肠杆菌在接种时的细胞浓度为100/个ml,经400分钟的培养,细胞浓度增至10ml,求该菌的世代时间和繁殖代数。
根据公式G=t
1-t
/3.3(lgy-lgx)
t
为接种的时间x=100
t
1
为培养时间(400分钟)
y=1,000,000,000
n=3.3(lg109-lg102)=3.3×7=23.1
代入上式G=400/23.1=17.3
即在上述培养物中,大肠杆菌的代时为17.3分钟,400分钟内共繁殖了23.1代。
不同的细菌,其对数期的代时不同,同一种细菌,由于培养基组成和物理条件的影响,如培养温度、培养基pH、营养物的性质等,代时也不相同。
但是,在一定条件下,各种菌的代时又是相对稳定的,多数种为20-30分钟,有的长达33小时,而有的繁殖极快,增代时间只9.8分左右。
表6-4示不同细菌的代时。
三、稳定期
又称恒定期或最高生长期。
处于稳定期的微生物,新增殖的细胞数与老细胞的死亡数几乎相等,整个培养物中二者处于动态平衡,此时生长速度,又逐渐趋向零。
此阶段初期,细菌分裂的间隔时间开始延长,曲线上升逐渐缓慢。
随后,部分细胞停止分裂,少数细胞开始死亡,致使细胞的新生与死亡速率处于动态平衡。
这时培养物中细胞总数达到最高水平,接着死亡细胞数大大超过新增殖细胞数,曲线出现下降趋势。
稳定期的细胞内开始积累贮藏物,如肝糖、异染颗粒、脂肪粒等,大多数芽孢细菌也在此阶段形成芽孢。
如果为了获得大量菌体,就应在此阶段收获,因这时细胞总数量最高;这一时期也是发酵过程积累代谢产物的重要阶段,某些放线菌抗生素的大量形成也在此时期。
可以看出,稳定期的微生物,在数量上的达到了最高水平,产物的积累也达到了高峰,此时,菌体的总产量与所消耗的营养物质之间存在着一定关系,这种关系,生产上称为产量常数,可用下式表示:
γ=菌体总生长量/消耗营养物质总量式中γ值的大小可说明该种细菌同化效率的高低。
根据这一原理,可用适当的微生物作为指示,对维生素、氨基酸或核苷酸等进行定量的生物测定。
稳定期的长短与菌种和外界环境条件有关。
生产上常常通过补料、调节pH、调整温度等措施,延长稳定期,以积累更多的代谢产物。
四、衰亡期
稳定期后如再继续培养,细菌死亡率逐渐增加,以致死亡数大大超过新生数,群体中活菌数目急剧下降,出现了"负生长",此阶段叫衰亡期。
这一阶段的细胞,有的开始自溶,产生或释放出一些产物,如氨基酸、转化酶、外肽酶或抗生素等。
菌体细胞也呈现多种形态,有时产生畸形,细胞大小悬殊,有的细胞内多液泡,革兰氏染色反应的阳性菌变成阴性反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