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古诗三首》精彩片段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古诗三首》优秀课件【最新】

学完了两首古诗,我们知道这两首古诗是在同 一时代背景下写的,在内容上有一定的关联。让 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两首古诗,思考两首古诗有什 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示儿 【宋】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题临安邸 【宋】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
解诗题
交代了写诗的时间。是龚自珍在己亥年(1839)写的一组诗,共315 首。这里选的是其中一首。
己亥杂诗 【清】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 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材。
品诗文
批判现实
痛惜之情与爱国之心。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比喻新兴的社会力量、尖锐猛烈的 改革。
书写指导
xūn
部首: 灬
结构: 上下结构
组词:熏陶 熏染 熏鸡 利欲熏心 造句:他出身于书香门第,从小就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书写指导: 平撇稍短,第二笔横宜长,中间“口”扁宽。
书写指导
háng
部首: 木
结构: 左右结构 组词:杭州 苏杭
造句:杭州西湖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
书写指导: “木”捺变点;“木”与“亢”的两横基本持平。
万马齐喑究可哀
对现实的不满
不拘一格降人材
对未来的憧憬
爱国热情
层次梳理
己亥杂诗
恃风雷
社会现状
死气沉沉
究可哀
热烈期盼 重抖擞 不拘一格 降人材
改革现状 爱国热情
主旨概括
《己亥杂诗》通过揭露封建专制统 治的黑暗,表达了诗人期待杰出人物 的涌现、期待着改革大潮、涤荡旧势 力的决心和抱负,抒发了诗人强烈的 爱国热情。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一、课文原文1.《赋得古原草送别》作者: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2.《登幽州台歌》作者: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3.《悯农》作者:李绅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二、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古诗,培养学生的情感品味和审美能力;2.增加学生的文化素养;3.让学生了解不同时代的文学作品,学习历史和人文知识。
2.教学重难点1.重点: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欣赏和理解能力;2.难点:学生阅读古代文学作品的语言和意境。
3.教学内容及过程1.教师带领学生共同朗读三首古诗作品,并且引导学生感受其中的意境和情感:–共同朗读《赋得古原草送别》:学生可以从课文中感受到季节和光阴变换中,大自然的变化和生命的脆弱性。
带领学生寻找《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心情和情感。
–共同朗读《登幽州台歌》:激发学生对于人生和历史的思考,指引学生过深入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和文化,感受中华民族的自豪和自信。
–共同朗读《悯农》:树立感恩的心态,激发学生的劳动意识,带领学生深入了解劳动者的生活、困境和辛苦。
2.学生自主阅读古文,理解古诗的含义,并且感受其中的意境和情感:–学生可以阅读《赋得古原草送别》、《登幽州台歌》、《悯农》中一篇或者多篇古诗,通过阅读古文,加深对于古诗的理解和欣赏,分析诗中所表达的情感、意境和思想,并且体会古代诗人的情感和人文思想,多维度感受诗的美。
4.教学评价方式教师可以采用如下的方式对于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1.分析学生对于古诗的理解以及对于诗的欣赏能力;2.采用问答、笔试等方式,对于学生学习到的知识进行考核;3.对于学生进行思考题,引导学生加深对于古代文学作品之间关系和联系的理解。
三、结语本节课围绕三首古诗展开了文学素养的教育,通过学习大自然的变化和人生历程中的变迁,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美和意义,深入感受古人的情感和文化思想,丰富我们的生活和知识储备。
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示儿》知识点 图文解读 人教部编版

诗 人 在 写 此 诗 的 十 一 年 以 前 ,叹 息 过 “ 死 前 恨 不 见 中 原 ” , 在热烈地期待着旧业的光复。直到临终之际,诗人仍然抱有这 样坚定的信念,宋朝的抗敌部队要挥戈北上,赶走敌人,收复 失地,平定中原。这对于诗人自己,当然是看不到了,只有后 代的儿孙们能看到。于是深情地嘱咐儿子,当皇朝的军队收复 中原的时候,不要忘记把“北定中原”这个大好的消息告诉诗 人,以求了结一桩重大的心事。
《示儿》知识点+图文解读
示儿 宋代: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译文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我本来知道,当我死后,人间的一切就都和我无关了;但唯一使我痛心 的,就是我没能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因此,当大宋军队收复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来之时,你们举行家祭, 千万别忘把这好消息告诉我!
首句“死去元知万事空”,表明诗人即将离开人世,就什 么都没有了,万事皆空,用不着牵挂了,从中体会诗人那种悲 哀凄凉之心情。但从诗人的情感流向来看,有着更加重要的一 面,“元知万事空”这话看来平常,但就全诗来说非常重要。 它不但表现了诗人生死所恋,死无所畏的生死观,更重要的是 为下文的“但悲”起到了有力的反衬作用。“元”、“空”二 字更加强劲有力,反衬出诗人那种“不见九州同”则死不瞑目 的心情。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译文及赏析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译文及赏析示儿宋·陆游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译文】原本就知道,死去了世间的一切事情都与我无关了,但唯一让我悲痛的是没能亲眼看见国家统一。
等到王师北上收复中原的那一天,来祭拜的时候,千万别忘了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你的父亲啊。
【赏析】南宋宁宗嘉定二年(公元1210年),陆游在山阴家中与世长辞,临终前留下了这首绝笔诗,也是他的遗嘱。
人死了本应是放下一切,无牵无挂,但诗人心中的牵挂却让他无法做到随风西去,撒手人寰。
这份牵挂不是家里的地怎么分,存折里还有多少钱之类的儿女情长,而是盼望九州一同的家国情怀。
面对死亡诗人并没有感到畏惧,但“死前恨不见中原”的悲痛却让他死不瞑目。
陆游一生都以收复中原为己任,但事业上屡屡受挫,几经贬谪,始终未能实现心中夙愿,晚年蛰居山阴乡村,经济拮据,疾病缠身,但他的爱国热情却没有一丝消退,即使在弥留之际,仍对于“王师北定中原”保持着乐观向上的精神,相信南宋总有胜利的一天,并将这番心事叮嘱儿孙,表达了这份坚定的信念。
此诗没有任何雕饰,用最朴素的言语,最真挚的情感,让诗人临终前的心绪自然流露,情真意切,在悲痛中带来希望,诠释了陆游为国无怨无悔的一生。
题临安邸宋·林升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译文】青山之外还有青山,高楼之外还有高楼,杭州美丽的风景无穷无尽。
西湖边的歌舞升平什么时候才能停止呢?暖洋洋的和风吹得游人如痴如醉,他们简直都把杭州当成了汴州。
【赏析】诗的首句“山外青山楼外楼”,从整体上写临安城的景观特征。
这里既有连绵不断的青山,又有无穷无尽的亭台楼阁,自然风景与人文建筑的完美结合,本该是多么令人陶醉的风景啊!但诗人紧接着就慨叹“西湖歌舞几时休”,因为无论再美好的事物,如果出现得不合时宜,也不免大煞风景。
这时,中原大地的壮丽河山已全被敌人侵占,而残存的西湖旁边竟然终日歌舞,这样的现实场景怎能不叫人心痛!这西湖的歌舞,全然是消磨抗金意志、令人萎靡不振的毒药。
第12课《古诗三首》(课件)五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

“风雷”比喻新兴的社会力量、尖锐的社会变革。
九州/生气/恃风雷,
万马/齐喑/究可哀。 “哀”字表达了对
社会现状的痛恨。
“万马齐喑”比喻在腐朽、残酷的反动统治下,思想被禁锢, 人才被扼杀,一片死寂,令人窒息的现实状况。
【究】终究,毕竟。
12.古诗三首
1840年前,英国率先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工业生产 能力在蒸汽机的带动下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到了鸦片战争时 期,清政府水师提督所坐的战船都比不上英军最小的战船。 在军事上,此时西方的火枪,大炮制造技术远超中国,其火 药质量、设计准确程度和灵活性都是中国无法比拟的。在思 想上,清朝采取了镇压异端、兴文字狱的手段来禁锢人民的 思想,而西方已经开始提倡科学文化,来解放人民的思想。
12.古诗三首
20岁的时候,陆游立下了这样的志向—— 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
52岁那年,因为竭力主张朝廷北伐抗金、收复 中原,结果却被昏庸腐败的朝廷随便找了个借口罢 免了官职,他忧愤成疾,大病数十日。病体初愈时, 他写下了——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hé)棺。
12.古诗三首
67岁的时候,这位年近古稀的老人终日缠绵病榻,可是 他魂牵梦绕的是——
12.古诗三首
示儿 【宋】陆 游 死 去 元 知 万 事 空, 但 悲 不 见 九 州 同。 王 师 北 定 中 原 日, 家 祭 无 忘 告 乃 翁。
12.古诗三首
陆游(1125-1210),字务观,
号放翁,南宋山阴人。12岁即能
诗文, 一生著述丰富,以诗的成
就为最。其中许多诗篇抒写了抗
金杀敌的豪情和对敌人、卖国贼
12.古诗三首
背景补充
这首诗写完不到一年(1840年) 英国的大炮 首先轰开了中国的大门,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了, 让本已贫困的祖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创。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11.3《古诗三首-己亥杂诗》名校获奖教案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11.3《古诗三首-己亥杂诗》名校获奖教案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己亥杂诗》是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选取了杨洪基的《己亥杂诗》中的三首古诗。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学习这三首古诗,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朗读和感悟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古诗文阅读能力,对古诗的韵律、意境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在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情感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感受诗人的情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诗文的结构。
2.过程与方法:通过感悟、品味,体会诗文中的意境和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引导学生关爱自然,珍惜生活。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2.教学难点:感悟诗文中的意境,引导学生关爱自然,珍惜生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氛围,引导学生进入诗文所描绘的意境。
2.情感教学法:以情感人,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体会诗人的情感。
3.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展示诗文内容、作者简介、意境图片等。
2.音乐:准备与诗文意境相符的音乐。
3.诗词卡片:制作诗词卡片,用于课后巩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杨洪基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杨洪基的其他诗词,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呈现(10分钟)出示课文,让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读音。
然后教师范读,学生跟读。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教师指导,纠正不当的朗读方式。
4.巩固(10分钟)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诗文内容,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诗文的理解。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讨论诗文中所描绘的自然景色,联系实际生活,谈谈自己对自然环境的保护看法。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课文重点语句复习背诵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必背必默内容第一单元1 白鹭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
白鹤太大而嫌生硬,即如粉红的朱鹭或灰色的苍鹭,也觉得大了一些,而且太不寻常了。
然而白鹭却因为它的常见,而被人忘却了它的美。
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的脚,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
在清水田里时有一只两只站着钓鱼,整个的田便成了一幅嵌在琉璃框里的画面。
田的大小好像是有心人为白鹭设计出的镜匣。
晴天的清晨每每看见它孤独的站立在小树的绝顶,看来像不安稳,而它却很悠然。
这是别的鸟很难表现的一种嗜好。
人们说它是在望哨,可它真是在望哨吗?黄昏的空中偶见白鹭的低飞,更是乡居生活中的一种恩惠。
那是清澄的形象化,而且具有了生命了。
或许有人会感到美中的不足,白鹭不会唱歌。
但是白鹭的本身不就是一首很优美的歌吗?——不,歌未免太铿锵了。
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语文园地一日积月累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第二单元语文园地二日积月累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晋]陶渊明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宋]岳飞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宋]朱熹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毛泽东第三单元语文园地三日积月累乞巧[唐]林杰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第四单元11 古诗三首示儿[宋]陆游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题临安邸[宋]林升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己亥杂诗[清]龚自珍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12 少年中国说(节选)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2019新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古诗三首》题临安邸课件30张【推荐】

强,当政者不思收复中原失地,只求苟且偷安,对外屈膝投降,
对内残酷迫害岳飞等爱国人士;政治上腐败无能,达官显贵一味
纵情声色,寻欢作乐。在这样的情况下,林升写出了这首《题临
安邸》。
4
题 临 安 邸 (dǐ)
5
我会自己喜欢的方 式 读古诗,能在诗中 找出下列生字。
dǐ xūn háng biàn
邸熏杭 汴
6
我会认,也会写。
dǐ xūn háng biàn
邸熏 杭 汴
官邸 熏制 杭州 汴州 私邸 熏陶 杭纺 汴京 邸宅 熏染 苏杭 汴梁
7
我会解题:
题临安邸
8
我会解题:
题临安邸
题:书写。这里指书写在墙壁上的诗文。 临安:南宋的京城,今杭州。 邸:旅店、客栈。
书写在临安一家旅店墙壁上的诗。
9
合作交流:
昔日的汴州《清明上河图》
22
再读古诗,体会古诗表达 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题临安邸
(宋 林升)
山外/青山/ 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
23
《题临安邸》表达了诗 人对达官贵人的辛辣讽刺、 无比愤怒之情,也表达了诗 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24
我会读《题临安邸》,读出讽刺、不满与愤怒 之情,并会背诵。
29
谢谢指导!
30
题临安邸
(宋 林升)
山外/青山/ 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
用悲愤的语气读, 读出讽刺、不满 与愤怒之情。
25
我会唱。
题临安邸
(宋 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临安邸》精彩片段
师:同学们,通过这首诗的名字,你们知道诗人写的是哪里吗?
生:题目是《题临安邸》,那这首诗写的是临安。
师:你知道临安是现在的哪里吗?
生:根据注释和查阅资料,我知道了,临安就是现在的杭州市。
师:杭州景色非常美,最能体现杭州景色的是哪里?
生:西湖。
师:西湖可以说是杭州景色的代表,这里景色优美,游人如织。这首诗也描写
的是西湖的美景。是怎样描写的?
生1: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生2:描写了西湖的山、楼以及歌舞。
生3:这句诗还体现了西湖的繁华。
生4:不仅体现了繁华,还体现了达官贵人生活的奢靡。老师给我们讲了这首
诗的背景,他们忘记国耻,不思振兴,而是沉迷在这奢侈糜烂的腐朽生活中。
师:同学们说得都有道理。抛开背景,我们看诗人笔下的西湖确实很美。人们
在这美景中载歌载舞。处处呈现出一幅歌舞升平的气象。可是,当时宋朝已经
丢失了大半国土,背负着家仇国耻。在这样的背景下,你觉得人们应该这样奢
靡吗?
生1:他们这样做太过分了,他们忘记了国耻家仇。
生2:这是不思进取的表现,是苟且偷生的表现。
师:对,所以,诗人紧接着就讽刺了达官贵人的这种嘴脸。我们来齐读下面两
句诗: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