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应用案例_1
列举身边或所学专业中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的实例。

列举身边或所学专业中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的实
例。
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5G……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在深度改变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尤其是在今年应对新冠疫情挑战期间,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病毒溯源、患者追踪、疫苗新药研发等防控工作,无人生产、远程运维、居家办公等在线工作,以及远程教学、文娱直播、线上消费等日常学习生活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比如,借助工业互联网平台,制造企业能够根据一线需求精准排产甚至转产,同时带动上下游企业的协同生产,基于平台上各类工业APP应用,中小企业也能实现设备在线监测、故障诊断和健康管理。
再比如,借助于5G技术,我们利用手机就可在线浏览“云货架”“云橱窗”,享受360度全景式购物体验,基于VR的沉浸式互动教育、VR科普体验馆等应用场景,也丰富了市民的体验感。
B4 技术支持的发现与解决问题作业1—活动案例;《圆的面积》活动案例(小学数学)。

B4技术支持的发现与解决问题作业1一活动案例要求:请提交一份在教师支持下学生用技术发现与解决问题的案例描述,案例中需要包括问题情境、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习成果、教师的支持以及信息技术的作用。
建议用图文结合的方式进行呈现。
活动案例——《圆的面积》一、问题情境《圆的面积》这部分内容是在初步认识圆,学习了圆的周长以及学过几种常见直线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学生从学习直线图形的面积到学习曲线图形的面积,无论是内容本身,还是研究方法都是一次质的飞跃。
教学时首先用PPT创设情境:在一个环境优美的公园里,有几个工人在建筑一个大花坛,花坛是个圆形的。
一个要人叔叔提出了问题:“这个圆形大花坛的占地面积是多少平方米?”然后引入课题:同学们能帮他解决这个问题吗?求这个圆形大花坛的占地面积也就是求圆的积。
圆所占平面的大小叫做圆的面积,那么,我们怎样求圆的面积呢?二、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掌握圆的面积计算方法是十分必要的,不仅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也为以后学习圆柱、圆锥的知识打下了基础。
下面是引导学生推导圆的面积计算公式,解决问题的过程。
1、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提出问题:圆的面积怎样计算呢?计算公式又是什么?你们想知道吗?我们先来回忆一下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怎样推导出来?几何画板动画演示: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切割成两部分,把这两部分拼成长方形。
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长方形的长,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长方形的宽,因为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
教师引导:这是我们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的一种很好的方法。
今天,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把圆转化成己学过的图形,再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
2、演示揭疑。
圆能转化成我们学过的什么图形?教师边说明边用几何画板演示动画:把一个圆平均分成16份,沿着直径来切,变成两个半圆,拼成一个近似的平行四边形。
如果把这个圆平均分成32份,那又会拼成一个什么图形?教师继续用几何画板演示动画演示。
六年级下册信息技术教案-1.认识海龟小画家|人教版(2015)

通过实例的演示操作激发学生自己编写程序的欲望。
课堂实战
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也都掌握了新程序的使用方法,那么同学们能不能通过自己的聪明才智编辑出来一个属于自己的图画呢?
二、学习者特征分析
经过深入地调研分析,并依据当地小学生的年龄、兴趣、知识、认知结构等特点,选择了既符合学生实际需要又能体现信息社会要求的学习内容,编写了这套教科书。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LOGO FOR Windows系统的窗口组成
能力目标:掌握CS、DRAW、BYE、FD、BK、RT、LT命令的功能和用法。
教师先引导学生完成LOGO命令画钟的命令,操作然后激励学生自主编辑属于自己的程序图画。培养来自生的编程思想。课堂小结
本堂课,主要是引导学生进入logo世界,让他们了解logo不是机械地、烦琐地敲击命令
通过教师提供的三条看似简单、简短的命令,获得复杂的图案,了解logo的神奇。
一、板书设计:
命令参数
FD 100
BK 90
RT 50
LT 90
CS
DRAW
八、教学反思
在进行repeat的实际实验的时候,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修改部分参数,于是学生就得到了不同的效果。我还鼓励学生将repeat后面的参数改成1000,100000,然后他们就发现小海龟会不停地跑着。然后我提醒:“是让小海龟在屏幕上画10分钟,你在边上等着好,还是用这10分钟时间多尝试几个命令好?”这样,学生就不会再去尝试过大的数字。同时渗透界限的概念,以便让小海龟在指定区域画出完整的图案。
5.1走近数据分析优秀教学案例高一信息技术教科版必修1数据与计算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数据分析的魅力。同时,我还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他们正确使用信息技术,遵守网络安全规则,保护个人隐私。
2.教师提出问题:“你们认为数据分析是什么?它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什么作用?”让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3.教师总结并引入本节课的主题:“走近数据分析”,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内容。
(二)讲授新知
1.教师讲解数据分析的基本概念,如数据、信息、数据处理等,并通过示例进行说明。
2.教师介绍数据分析的基本方法,如描述性统计、推断性统计等,并通过实际案例进行演示。
3.了解数据处理和分析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能够运用数据分析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4.掌握信息检索的方法和技巧,能够从大量的信息中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2.引导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2.学生互评:鼓励学生之间进行相互评价,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3.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和过程进行评价,给予肯定和指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数据实例,如彩票中奖号码、天气预报等,引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数据分析在这些实例中的作用。
3.实践性强:本节课紧密结合实际问题,让学生动手操作,运用所学的数据分析方法进行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2.1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和用计算机解决问题优秀教学案例人教版高中信息技术必修1

2.问题导向的教学策略:本案例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通过问题的发现、分析、解决来推动学生的认知发展,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问题解决的一般过程和计算机解决问题的方法。
本章节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理解问题、设计解决方案、实施解决方案、评价解决方案。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使他们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能够运用信息技术知识,提高问题解决效率。
针对不同年级的知识深度,我们设计了丰富的教学活动。例如,对于基础知识较为扎实的学生,我们可以引导他们运用计算机编程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他们的编程思维;对于基础知识相对薄弱的学生,我们可以从简单的计算机操作和应用软件使用入手,让他们在实践中掌握信息技术的应用。
具体方法包括:引导学生利用计算机网络收集相关信息,培养学生信息获取能力;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学会运用计算机程序设计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沟通交流的能力,使他们在实际工作中能够更好地与他人合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本章节的教学目标之三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精神。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注重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学科的兴趣,让他们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体验到信息技术的魅力,从而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同时,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感受到创新的价值,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时,我会利用多媒体展示几个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如交通导航系统的设计、购物网站的搭建等。让学生思考这些问题是如何解决的,引入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和计算机解决问题的概念。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本节课的内容。
1.1.1数据与数制转换优秀教学案例高中信息技术粤教版必修1数据与计算

一、案例背景
本案例背景针对高中信息技术粤教版必修1数据与计算中的1.1.1数据与数制转换进行设计。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于不同进制之间的转换方法理解不够深入,容易混淆。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际操作能力,我设计了一堂实践性强的教学活动。
1.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学科的兴趣和热情,激发他们进一步学习信息技术知识的动力。
2.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鼓励他们提出不同的观点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3.培养学生对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性,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观念。
4.培养学生对数制转换在实际应用中的认识,使他们明白学习数制转换的重要性和社会价值。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不同数制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包括二进制、八进制、十进制和十六进制等。
2.掌握不同数制之间的转换方法,能够熟练进行各种进制的转换。
3.了解数制转换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如计算机数据存储和二进制编码等。
4.学会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如编程和算法,解决数制转换相关的实际问题。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展示一张超市商品的价签图片,价签上分别标注了二进制、八进制和十进制的价格。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不同进制的价格是如何表示的?它们之间是如何转换的?
2.提问:你们在生活中有遇到过类似的问题吗?让学生分享他们在生活中遇到的与数制转换相关的问题,引发学生对数制转换的兴趣和思考。
3.问题导向的教学方法:通过提出实际问题和设计问题链,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索数制转换的原理和方法。这种问题导向的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发展,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信息技术河北大学版第一册第2课《信息技术应用》省级名师优质课教案比赛获奖教案示范课教案公开课教案

小学信息技术河北大学版第一册第2课《信息技术应用》省级名师优质课教案比赛获奖教案示范课教案公开课教案
【省级名师教案】
1教学目标
1、从更广泛的角度让学生理解“信息技术”的概念
2、体验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学情分析
此阶段学生接触信息技术,对信息技术的概念还比较模糊,需要进行引导
3重点难点
与生活紧密结合、讨论信息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
4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1【导入】一、信息技术就在我们身边:
1、在学校:使用计算机进行搜集资料处理数据、制作作品、写作业等。
2、在家里:使用各种家用电器如自动洗衣机、微波炉、电饭煲、摄像机等。
3、其他:银行取款机,商场收款机等。
二、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
1、信息技术变得体型越来越小,使用越来越方便,如各种智能卡。
2、信息技术的功能越来越强
(1) 计算机的发展史:
第一台电子计算机:1946年生产ENIAC、占地167平方米,重约30000千克 1946年——至今:计算机的四个发展时期第一代:1946——1958(电子管数字计算机) 第二
代:1958——1964(晶体管计算机)
第三代:1964——1971(集成电路电子计算机)
第四代:1971——至今(大规模集成电路电子计算机) (2) 神通广大的机器人(学生讨论)。
“国培计划”信息提升工程2.0典型优秀工作案例1

一、基于混合式校本应用活动设计微能力点选择
教师结合自身优点,每人至少选择3个或以上微能力点作为日常教学必备的技能。
二、突出应用指导,打造学校培训团队。由一线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突出的专业及学科骨干教师相结合,组建县级专家指导团队。校长担任学校首席信息官(cIo),组建由校长领衔、教务主任、信息技术学科骨干教师等构成的学校信息化管理团队。整合“国培”、“省培”、“市、县培”“校培”等培训资源,采用级负责、分批分层、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开展对学校教师进行专题培训,切实提升培训教师信息化指导能力。
四、突出经验推广。学科内选出优秀学员分享学经验,指导青年教师快速提升信息2.0.形成示范带动、分批推进、分类指导、全员覆盖的有效机制。
创新举措
一、加强领导构建2.0信息技术应用整校推动的新机制。
1.健全工程管理机构健全组织机构,完善管理机制,围绕工程实施总体目标任务,以教师全员培训为核心,统筹设计好能力提升工程2.0实施的各个环节和内容,形成一套“国家开放大学、省市统筹、区县负责、学校自主、全员参与”的教师信息素养发展新机制。2.组建骨干培训团队。积极配合各方力量,同时选拔一线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突出的学科骨干教师,专兼结合,建强校级培训团队采取集中培训方式实施团队培训,同时建立有效工作机制,有力保障教师全员培训的质量。
实施成效
信息技术2.0在学校的开展与应用,增强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服务教学的意识,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教师能灵活使用钉钉等APP,利用丰富的多媒体素材设计并制作高质量的PPT等教师能够有意思利用信息化技术解决课堂教学实际问题、设计并组织实用有效的校本研修活动。十一小多次作为举办方承办信息工程全县推进各种培训:李迎亚、李松阳、周舒婷作为信息技术应用优秀教师在全县培训会上做教学展示、经验分享,并开展信息化教学帮扶行动,带动县域和乡镇学校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