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学年高中语文 每日一题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二)(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
(课标版)2020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2.1.1练习案一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含解析)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题。
梁鼎字凝正,益州华阳人。
太平兴国八年进士甲科,解褐..大理评事、知.秭归县,再迁.著作佐郎。
知吉州,民有萧甲者,豪猾为民患.,鼎暴.其凶状,杖脊黥.面徙远郡。
太宗尤赏其强干,代还,赐.绯鱼,旧例当给银宝瓶带,太宗特以犀带赐之,记其名于御屏。
至道初,鼎建议兴三白渠,及陈、许、邓等数州用水利垦田,事具.《食货志》。
徙陕西。
二年,五将分道击李继迁,李继隆擅出赤柽路无功,还奏军储..,复旧..失期,鼎坐削.三任。
复为殿中丞,领职如故。
以母老求郡,历知徐、密二州。
真宗践位官。
时三司督逋负..者,命鼎按籍详定,多所蠲免..。
逾月,拜右谏议大夫。
时西鄙.未..严急,有久被留系宁,建议陕西禁解池盐,所在官鬻.,诏从之。
议者多言:“边民旧食青盐,其价甚贱。
洎禁青盐以困贼,令商贾入粟,运解盐于缘边,价直与蕃盐不相远,故蕃部赍.盐至者,不能货鬻。
今若禁解池盐,与内地同价,则民必冒禁复市.青盐,乃资盗粮也。
”时刘综为陕西转运使,鼎奏罢.之。
综归朝,亦密陈.其非便。
鼎既行,即移文禁止盐商,所在约束乖当..。
鼎奏运咸阳仓..,延州刘廷伟、庆州郑惟吉皆不从规画粟以实.边,粟已陈腐,鼎即与民,俟.秋收易新粟,朝廷闻而止之,上封章密陈其烦扰者甚众,鼎始谋多沮.,遂令林特乘传..与鼎等同议可否,于是依旧通盐商。
鼎坐首议改作非是,诏罢度支使,守本官。
未几,丁.内艰,起复..,名称甚茂。
好学,工篆、..。
卒,年五十二。
鼎伟姿貌,磊落尚气..,有介节,居官峻厉籀。
尝著《隐书》三卷,《史论》二十篇,《学古诗》五十篇。
(选自《宋史·梁鼎传》,有删改) 1.根据文意,推断下列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1)解褐..大理评事( )(2)知.秭归县( )(3)再迁.著作佐郎( )(4)豪猾为民患.( )(5)鼎暴.其凶状( )(6)杖脊黥.面徙远郡( )(7)赐.绯鱼( )(8)事具.《食货志》( )(9)还奏军储..失期( )(10)鼎坐削.三任( )(11)真宗践位..( )(12)时三司督逋负..严急( )(13)有久被留系..者( )(14)多所蠲免..( )(15)时西鄙.未宁( )(16)所在官鬻.( )(17)故蕃部赍.盐至者( )(18)则民必冒禁复市.青盐( )(19)鼎奏罢.之( )(20)亦密陈.其非便( )(21)所在约束乖当..( )(22)延州刘廷伟、庆州郑惟吉皆不从规画..( )(23)鼎奏运咸阳仓粟以实.边( )(24)俟.秋收易新粟( )(25)鼎始谋多沮.( )(26)遂令林特乘传..与鼎等同议可否( )(27)丁.内艰( )(28)起复..( )(29)磊落尚气..( )(30)居官峻厉..( )脱去粗布衣服,比喻入仕做官(2)主管(3)升迁(4)灾祸,祸害(5)揭露(6)在人脸上刺字并涂墨之刑(7)赏赐(8)写(9)军需物资(10)降职(11)帝王登上帝位(12)拖欠赋税(13)拘押(14)免除(15)边境(16)卖(17)携带(18)买(19)罢免(20)陈述(21)不当(22)安排(23)充实(24)等到 (25)失败(26)乘坐驿车,指奉命出使。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思

• 6、感情色彩变化 • 有些词语在应用的过程中,感情色彩逐步 发生了变化,这往往与它们意思的改变分 不开。如:“卑鄙”原指地位低,见识浅, 中性词,现在表示品德低,含贬义。“爪 牙”古代表示得力的帮手,褒义词,现在 表示坏人的帮凶,贬义词。“锻炼”,古 代除有冶炼之意外,还有玩弄法律对人进 行诬陷之意,属贬义词,现在是褒义词。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 “常见”:在文章中出现的频率较高,主要 包括120个实词。 • “文中”:有的实词因多音多义而难以确 定,有的因古今异义而容易混淆,还有的 因词类活用而意义发生临时改变。因而需 要根据特定语境准确理解其在文中的意思。
考试规律
• 以单音节词考查为主 • 考查对形式为选择题,在翻译题中也有涉及
• ①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 ②(廉颇)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 之。” • ③璧有瑕,请指示王 • 烈士:古代表示刚直侠义之人,现在表示 ④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为正义牺牲的人。 宣言:古代是扬言的意思,现在表示宣告, 声明。 指示:古代是指给人看,现在是表示上对 下申明处理问题的原则和方法。 绝境:古代表示与外界隔绝之地,现在表 示走投无路之时。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 就 (1)接近,依 靠 (2)赴任, • (1)金就砺则利 ( ) (3)成 • (2)连辟公府不就( ) 就职 功,达到目的 • ( 3)一蹴而就( ) (4)即,就 • (4)已股落腹裂,斯须就毙( ) (5)走向,走上 • (5)若无罪而就死地( ) (6)上,登上 • (6)乃谢客就车( )
•
• • • • • • •
(1)背东西, (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 以背载物 (2)担 (2)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 负,使……承担 (3)依仗,凭借 (3)秦贪,负其强( ) (4)对不起, (4)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 辜负 (5)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 衣褐( ) (5)违背,背 (6)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 ) 弃 (6)失败 (7)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 (7)覆盖
高考古诗文阅读:一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高考古诗文阅读:一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三理解一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考点提要:“ 常见实词”,指一般作品中出现频率较高、古汉语常用而现代汉语不用或不常用的词;或古今常用,意义有联系又有区别的词。
“在文中的含义”,实际上是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文言实词是构成文言文的主体,高考文言文阅读对文言实词考查最多。
对高中生来说,文言文阅读就是能够阅读浅易的文言文。
从古代汉语到现代汉语,变化最大的是词汇。
因此,在文言文学习中,积累一定数量的实词和虚词,非常重要。
而实词与虚词相比较,更是阅读文言文关键的一环。
复习时,要特别注意文言实词的特殊用法及与现代汉语的差异现象。
重点是古今异义和一词多义,难点是古今异义、异读字和异体字。
1、理解和掌握常见实词的古今异义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有些基本词汇古今没有什么变化;有些词随着旧事物、旧概念的消失而消失;还有一些古今字形同而意义、用法已经不同的词,词义发生了演变。
〈1〉词义扩大江:专指长江→泛指大的河流好:女子相貌好看→美好的气质〈2〉词义缩小臭:气味好坏→坏气味让:谦让、辞让,责备→谦让、辞让〈3〉词义转移涕:眼泪→鼻涕偷:苟且、马虎、刻薄、不厚道→偷窃〈4〉词义弱化很:凶狠〈程度很高〉→〈程度减低〉怨:仇恨、怀恨→埋怨、责备〈5〉词义强化恨:遗憾、不满意→仇恨、怀恨诛:责备→杀戮〈6〉感情色彩变化卑鄙:地位低下、见识浅陋→品质恶劣爪牙:得力帮手→坏人的党羽〈7〉名称、说法改变目—眼睛寡—少歧—岔路夷—平傍—靠近2、分辨单音词和复音词文言文单音词居多数,现代汉语双音词占多数。
文言单音词发展为白话双音词有以下三种情况:〈1〉前后加辅助成分〈前缀、后缀〉师→老师姨→阿姨担→ 担子石→石头〈2〉前后加一个同义或近义词亡→逃亡诱→诱惑旗→旗帜奇→奇特〈3〉换为完全不同的词悟→明白寐→睡觉冥→昏暗邦→国家注意:〈1〉不要把文言的两个单音词误认做现代汉语的一个双音词。
专题10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解析版) Word版含解析 (2).doc

☞基础勤梳理名篇名句不离口1.《孟子》中提到表示在赡养自己的长辈时也应关爱别的老人,在抚养教育自己的孩子时也要关心别人的孩子的句子是:,。
2.《孟子》中指出站在正义方面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帮助;违背道义必陷于孤立的句子是:,。
3.《论语》中表示爱热爱学习不以向别人为耻的句子是:。
4.《老子》中指福与祸相互依存的句子是:,。
5.《老子》中比喻做事从头做起的句子是:,。
【答案】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2.“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3.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4.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5.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易错成语勤温习1.张军广泛查阅资料,并对资料进行细致分析,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终于完成了这一称得上不易之论....的人事改革方案的初稿。
(不易之论:内容正确、不可更改的言论,此句把成语的意思解释为“不容易”,属语义内涵不明的望文生义。
)2.现在少数媒体放着有重要新闻价值的素材不去挖掘,反倒是抓住一些明星的一点轶闻就笔走龙蛇....,这种做法真是令人费解。
(笔走龙蛇:形容书法雄健活泼,此处用于写作,对象错配。
)3.近日,一名27岁中国游客在位于美国犹他州的拱门国家公园游玩时,逞一时匹夫之...勇.私自攀爬60英尺高的红砂岩结构拱石,不慎跌落造成重伤。
(“匹夫之勇”指不用智谋单凭个人的勇力,此句没有“智谋”和“勇气”之分。
)4.2013年10月底,天津、沈阳、福州等18个城市将加入全国城市一卡通互联互通平台,加上之前加入的17个城市,全国将共有35个城市的一卡通实现互联,但美中..不足..的是其中不包括北京。
(“美中不足”大体很好,但还有缺点,“美中不足”应该是“美中”的“不足”,北京不属于“美中”。
)5.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当地时间27日上午在纽约市内召开记者会时依旧口不择言....,无视历史和事实,声称钓鱼岛是日本“固有领土,不会妥协”。
(“口不择言”指情急时说话不能正确用词表达或指说话不假思索随随便便,此句中没有“情急”,对象错配。
高考语文-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
一项 (! ! )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 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 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化, 而 某不量敌之众寡, 欲出力助上以抗之, 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例句: 而某不量敌之众寡 !! &’ 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 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 !! !! )’ 山东豪杰遂并起 *’ 诚宜开张圣听 !! !! ! 本题考查学生对偏义复词的掌握情况。例句中的 “ 众寡” 是偏义复词, 【分析】 词义偏在 “ 众” 字上, ( 项中 “ 口舌” 、 ) 项中 “ 豪杰” 、 * 项中 “ 开张” 均是并列式合成 词, 意思分别为 “ 说话” 、 “ 英雄人物” 、 “ 广泛” , 只有 & 项中 “ 国家” 是偏义复词, 词义 偏在 “ 国” 字上。 【 答案】 ! & ! ! 【 技巧点拨】 ! 本题四个选项中加点的词语形式上均为并列式合成词, 但偏义复 词的两个语素意义相近、 相关、 相对或相反, 而一般合成词则不一定如此。阅读时遇 到偏义复词, 一定要依据上下文语境来确定哪一个语素表示词义, 哪一个语素为衬 字, 然后予以正确解释。 +’ 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 ) 因河为池 ( 城: 城墙。池: 护城河) !践华为城, ! ! 程不识者 ( 爪牙: 帮凶) "宿将爪牙若李广、 !! ( 丈夫: 男子) #古者丈夫不耕 !! ! $彼所将中国人, 不过十五六万 ( 中国: 中原) !! ( 方: 纵横) %今齐地方千里 ! 折颈而死 ( 走: 行走) &兔走触株, ! 二曰民族少, 三曰劝农耕 ( 劝: 鼓励、 奖励) ’一曰主用足, ! 徒慕君之高义也 ( 去: 前往)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 &’ !"#$ (’ !$%’ )’ #$%& #’ 下列各句中的 “ 举” 字, 意义完全相同的是 (! ! )
人教版语文高二必修5每日一题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二含解析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与王昆绳书①[清]方苞苞顿首:自斋中交手,未得再见。
接手书,义笃.而辞质。
虽古之为交者,岂有过哉!苞从事朋游间近十年,心事臭味相同,知其深处,有如吾兄者乎!出都门,运舟南浮,去离风沙尘埃之苦,耳目开涤。
又违膝下色养②久,得归省视,颇忘其身之贱贫。
独念二三友朋,乖隔异地,会合不可以期.。
梦中时时见兄与褐甫③辈抵掌今故,酣嬉笑呼,觉而怛然增离索之恨。
苞以十月下旬至家,留八日,便饥驱宣、歙,间入泾河。
路见左右高峰刺天,水清泠见底,崖岩参差万叠,风云往还,古木、奇藤、修篁郁盘有生气。
聚落居人,貌甚闲暇。
因念古者庄周、陶潜之徒,逍遥纵脱,岩居而川观,无一事系其心。
天地日月山川之精,浸灌胸臆,以郁其奇,故其文章皆肖以出。
使苞于此间得一亩之宫、数顷之田,耕且养,穷经而著书,胸中豁然,不为外物侵乱,其所成就,未必遂后于古人。
乃终岁仆仆,向人索.衣食,或山行水宿,颠顿怵迫,或胥易技系④,束缚于尘事,不能一日宽闲其身心。
君子固穷,不畏其身辛苦憔悴,诚恐神智滑昏,学殖荒落,抱无穷之志而卒事不成也。
苞之生二十六年矣。
使蹉跎昏忽,常如既往,则由此而四十、五十,岂有难哉!无所得于身,无所得于后,是将与众人同其蔑蔑⑤也。
每念兹事,如沉疴之附其身,中夜起立,绕屋彷徨,仆夫童奴怪诧不知所谓。
苞之心事,谁可告语哉!吾兄其安以为苞策哉!吾兄得举,士友间鲜.不相庆,而苞窃有惧焉。
退之⑥云:“众人之进,未始不为退。
”愿时自觉也。
苞迩者欲穷治诸经,破旧说之藩篱,而求其所以云之意。
虽冒雪风,入逆旅,不敢一刻自废。
日月迅迈,惟各勖励,以慰索居。
苞顿首。
(选自《四部丛刊》本《方望溪先生全集集外文》)【注】①本文是方苞在科举受挫后写给中举的学友王昆绳的回信。
②色养:指孝养侍奉父母。
③褐甫:方苞的另一位朋友。
④胥易技系:形体劳累,心怀忧惧。
⑤蔑蔑:藐小,不足称道。
⑥退之:唐代文学家韩愈,字退之。
2020年高考语文(新课标版)总复习: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第三单元文言文阅读第一节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命题分析文言实词具体的考查题型有下列五种:一是直接对文中的实词进行解释,要求选择解释正确或错误的一项,这是主要的考查题型;二是给一个例句,要求选择与例句中加点实词意义用法相同或不同的一项;三是比较不同句子中相同的实词的意义,其中一个句子来自文言选段,一个句子来自中学教材;四是比较词语古今义的异同,要求选择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或不同的一项;五是指定某实词,要求考生自己进行解释。
文言实词考查的趋势是:1.实词是读懂文段的基础,但从2015年开始,全国卷不再单独设题,而是在分析综合、断句及翻译各题型中隐性考查。
2.所考实词越来越贴近教材。
从2018年高考所考的实词来看,大都是使用频率较高的常用词,也是教材中经常出现的词,考查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体现了高考的“试题在课外,知识点在课内”的特点。
3.一词多义仍然是考查的重中之重。
历年高考对文言实词的考查,基本上是考查文言实词的一词多义,因此,掌握实词的多个意义和根据语境去选择恰当的义项仍然是考生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走进高考【P】例(2018·江苏)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重到沭阳图记袁枚古之人往往于旧治之所三致意焉。
盖贤者视民如家,居官而不能忘其地者,其地之人,亦不能忘之也。
余宰.沭阳二年,乙丑,量移白下。
今戊申矣,感吕峄亭观察三札见招,十月五日渡黄河,宿钱君接三家。
钱故当时东道主,其父鸣和癯而髯,接三貌似之,与谈乃父事,转不甚晓。
余离沭时,渠裁断乳故也。
夜阑置酒,闻车声啍啍,则峄亭遣使来迎。
迟明行六十里,峄亭延候于十字桥,彼此喜跃,骈辚同驱。
食倾,望见百雉遮迣,知沭城新筑。
衣冠数十辈争来扶车。
大概昔时骑竹马者,俱龙钟杖藜矣。
越翌日,入县署游观,到先人秩膳处,姊妹斗草处,昔会宾客治文卷处,缓步婆娑,凄然雪涕,虽一庖湢、一井匽,对之情生,亦不自解其何故。
有张、沈两吏来,年俱八旬。
说当时决.某狱,入帘荐某卷,余全不省记。
高二语文 每日一题(第03周)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含解析)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2017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秦废封建秦初并天下,丞相绾等言:“燕、齐、荆地远,不置王无以镇之,请立诸子。
” 始皇下其议,群臣皆以为便。
廷尉斯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天子不能禁止。
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
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易制。
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
置诸侯不便。
”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
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分天下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
苏子曰:圣人不能为时,亦不失时。
时非圣人之所能为也,能不失时而已。
三代之.兴,诸侯无罪不可夺削,因而君之虽欲罢侯置守,可得乎?此所谓不能为时者也。
周衰,诸侯相并,齐、晋、秦、楚皆千馀里,其势足以建侯树屏。
至于七国皆称王,行天子之事,然终不封诸侯。
久矣,世之畏诸侯之祸也,非独李斯、始皇知之。
始皇既并天下,分郡邑,置守宰,理固当然,如冬裘夏葛,时之所宜,非人之私智独见也,所谓不失时者,而.学士大夫多非之。
汉高帝欲立六国后,张子房以为不可,李斯之论与子房无异。
高帝闻子房之言,知诸侯之.不可复,明矣。
然卒王韩信、彭越、英布、卢绾,岂独高帝所为,子房亦与.焉。
故柳宗元曰:“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
”昔之论封建者甚众,宗元之论出,而.诸子之论废矣,虽圣人复起,不能易.也。
故吾取其说而附益之,曰:凡有血气必争,争必以.利,利莫大于封建。
封建者,争之端而乱之始也。
自书契【1】以来,臣弑其君,子弑其父,父子兄弟相贼杀,有不出于袭封而争位者.乎?自三代圣人以礼乐教化天下,至刑措不用,然终不能已篡弑之祸。
至汉以来,君臣父子相贼虐者.,皆诸侯王子孙,其馀卿大夫不世袭者,盖未尝有也。
近世无复封建,则此祸几绝。
仁人君子,忍复开之欤?故吾以为李斯、始皇之言,柳宗元之论,当为万世法也。
(取材于宋·苏轼《东坡志林》)注释:【1】书契:指有文字记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二)【2020年高考广东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文中三个“□”是为考查而设),完成问题。
刘敞,字原父,临江新喻人。
举庆历进士,廷试第一。
编排官王尧臣,其内兄也,□亲嫌自列,乃以为第二。
通判蔡州,直集贤院,判尚书考功。
奉使契丹,素.习知山川道径,契丹导之行,自古北口至柳河,回屈殆千里,欲夸示险远。
敞质译人曰:“自松亭趋柳河,甚径且易,不数日可抵中京,何为故道此?”译相顾骇愧曰:“实然。
但通好以来,置驿如是,不敢变也。
”顺州山中有异兽,如马而食虎豹,契丹不能识,问敞。
敞曰:“此所谓驳也。
”为说其音声形状,且诵《山海经》、《管子》书晓之,契丹益叹服。
使还,求知扬州。
扬之雷塘,汉雷陂也,旧为民田。
其后官取潴①水而不偿以它田,主皆失业。
然塘亦破决不可漕,州复用为田。
敞据唐旧券,悉用还民,发运使争之,敞卒以予民。
天长县鞫王甲杀人,既具狱,敞见而察其冤,甲畏吏,不敢自直。
敞以委户曹杜诱,诱不能有所平反,而傅致②益牢。
将论.囚,敞曰:“冤也。
”亲按问之。
甲知能为己直,乃敢告,盖杀人者,富人陈氏也。
相传以为神明。
敞以识论与众忤,求知永兴军,拜翰林侍读学士。
大姓范伟为奸利,冒同姓户籍五十年,持.府县短长,数犯法。
敞穷治其事,伟伏罪。
未及受刑,敞召还,判三班院,伟即变前狱,至□四五,卒之付御史决.。
敞侍英宗讲读,每指事据经,□以讽谏。
时两宫方有小人间言,谏者或讦而过直。
敞进读《史记》,至尧授舜以天下,拱而言曰:“舜至侧微也,尧禅之以位天地享之百姓戴之非有他道惟孝友之德光于上下耳。
”帝竦体改容,知其以义理讽也。
皇太后闻之,亦大喜。
积苦眩瞀,屡予告。
帝固重其才,每燕见他学士,必问敞安否;帝食新橙,命赐之。
疾少间,复求外,以为汝州,旋改集贤院学士、判南京御史台。
熙宁元年,卒,年五十。
(选自《宋史·刘敞传》,有删节)【注】①潴:蓄积。
②傅致:罗织。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素.习知山川道径素:向来(《鸿门宴》“素善留侯张良”)B.将论.囚论:讨论C.持.府县短长持:挟制D.卒之付御史决.决:判决一、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
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
唯大王命之。
”秦王闻之,大喜。
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
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
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
拔剑,剑长,操其室。
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
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
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
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
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
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
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左右既前,斩荆轲。
秦王目眩良久。
(摘自《荆轲刺秦王》)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列:行列。
B.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假借:宽容。
C.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提:掷击。
D.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就:靠近。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荆轲智勇的一组是()①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②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③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④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⑤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⑥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A.①③④ B.②⑤⑥ C.①④⑥ D.②③⑤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荆轲带着价值千金的礼物贿赂秦王的宠臣蒙嘉,借蒙嘉之口,打通接近秦王的通道,为廷刺秦王提供了宝贵机会。
B.秦武阳捧着燕国的地图跟在荆轲后面走向秦王的大殿时,吓得脸变了颜色,荆轲巧妙解释,才消除了秦王的怀疑。
C.荆轲手拿匕首追赶,秦王绕柱逃跑,大臣们未带兵器,殿下侍卫无秦王的命令又不能上殿,惶急中没有攻击荆轲的办法。
D.正在秦王万分危急的时刻,侍医夏无且举起手里拿着的药囊把荆轲打倒在地,秦王拔出剑来,砍断了荆轲的左腿。
4.把下列各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外拓展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荆轲者,卫人也。
其先乃齐人,徙于卫,卫人谓之庆卿。
而之燕,燕人谓之荆卿。
荆卿好读书击剑,以术说卫元君,卫元君不用。
其后秦伐魏,置东郡,徙卫元君之支属于野王。
荆轲尝游过榆次,与盖聂论剑,盖聂怒而目之。
荆轲出,人或言复召荆卿。
盖聂曰:“曩①者吾与论剑有不称者,吾目之;试往,是宜去,不敢留。
”使使往之主人,荆卿则已驾而去榆次矣。
使者还报,盖聂曰:“固去也,吾曩者目慑之!”荆轲游于邯郸,鲁勾践与荆轲博②,争道③,鲁勾践怒而叱之,荆轲嘿④而逃去,遂不复会。
荆轲既至燕,爱燕之狗屠及善击筑者高渐离。
荆轲嗜酒,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
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
荆轲虽游于酒人乎,然其为人沉深好书;其所游诸侯,尽与其贤豪长者相结。
其之燕,燕之处士田光先生亦善待之,知其非庸人也。
居顷之,会燕太子丹质秦亡归燕。
太子曰:“愿因先生得结交于荆卿,可乎?”田光曰:“敬诺。
”即起,趋出。
太子送至门,戒曰:“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田光俯而笑曰:“诺。
”偻行见荆卿,曰:“光与子相善,燕国莫不知。
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形已不逮也,幸而教之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
光窃不自外,言足下于太子也,愿足下过太子于宫。
”荆轲曰:“谨奉教。
”(节选自《史记·刺客列传》,有删改)【注】①曩(nǎnɡ):以往,从前。
②博:古代一种博戏。
③争道:争夺博局上的格道。
④嘿:同“默”。
5.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与盖聂论剑,盖聂怒而目.之目:瞪视B.而之.燕,燕人谓之荆卿之:到、往C.愿足下过.太子于宫过:拜访D.荆卿则已驾而去.榆次矣去:前往6.下列语句中的加点词不属于敬称的一项是()A.愿因先生..得结交于荆卿B.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之大事也C.光与子.相善,燕国莫不知D.言足下..于太子也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B.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C.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D.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8.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篇传记一开始先交代了荆轲的身世籍贯,从文中可知,荆卿是燕国人对他的称呼。
B.文中写荆轲遭盖聂和鲁勾践的怒目、怒叱,都不计较,这和《史记》中记叙韩信受胯下之辱的故事一样,意在表现他们“含羞忍耻丈夫事,一朝之愤非良图”的励志精神。
C.荆轲与屠狗者、高渐离的交往,特别是酒后在街上狂歌哭笑,表现了荆轲想报仇而不得的苦恼。
D.燕国隐士田光知道荆轲不是一个平庸之人,当太子丹想通过田光结识荆轲时,田光就推荐了他。
9.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居顷之,会燕太子丹质秦亡归燕。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1.D【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于重点实词含义的理解,D项“就”应该解释为“成功”。
2.A【解析】本题考查对于文言文内容和人物形象的掌握能力。
题干中答题关键词“全都表明荆轲智勇的一组”。
题干所给句子中,②表现秦王对接待燕使者的重视。
⑤表现群臣的惊慌。
⑥表现荆轲对燕太子丹的忠诚。
3.D4.(1)译文:用盒子装好,燕王在朝廷恭敬地将它送出,派遣使者来把这些告诉大王。
(2)译文:荆轲取出地图之后捧着,打开地图,地图全部展开后匕首露了出来。
【解析】本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1)“函”“使使”“闻”;(2)“发”“穷”“见”。
文言文翻译最主要是抓得分点,考生把两句放到原文中,根据上下文意思,再结合句中得分点来翻译句子。
【参考译文】到达秦国后,拿着价值千金的礼物,优厚地赠送给秦王的宠臣中庶子蒙嘉。
蒙嘉替他事先向秦王进言,说:“燕王确实非常惧怕大王的威势,不敢出兵来抗拒,愿意全国上下都做秦国的臣民,排在诸侯的行列里(意为:燕国愿意同别的诸侯一起尊秦王为天子)像秦国的郡县那样贡纳赋税,俾能守住祖先的宗庙。
他们诚惶诚恐,不敢自己来陈述,恭谨地砍下樊於期的头颅和献上燕国督亢一带的地图,用盒子封好,燕王在朝廷上行跪拜大礼送出来,派使者来禀告大王。
一切听凭大王吩咐。
”秦王听了蒙嘉的话,非常高兴。
于是穿了上朝的礼服,安排下隆重的九宾大礼仪式,在咸阳宫接见燕国的使者。
荆轲捧着装了樊於期头颅的盒子,秦武阳捧着地图匣子,按次序进宫,到达殿前的台阶下,秦武阳脸色都变了,十分害怕,秦国的群臣对此感到奇怪。
荆轲回过头来对秦武阳笑了笑,上前替他向秦王谢罪说:“北方蛮夷地区的粗鄙人,没有拜见过天子,所以害怕,希望大王稍微原谅他些,让他在大王的面前完成他的使命。
”秦王对荆轲说:“起来,取来武阳所拿的地图!”荆轲拿了地图捧送给秦王,打开地图,地图全部打开,匕首就露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