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课件.ppt

合集下载

20140912高考语文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课件

20140912高考语文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课件

四、联想推断法:
联想课文有关语词中的用法,相互比照,辨 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赤壁之战》 其异同,然后初步确定文中实词的含义。
对下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001高考题
A、城之不拔者二耳 B、齐人未附 C、使老女子乘城 D、齐人追亡逐北 拔:被攻取 附:归附 乘:巡视 北:指败逃者
【联想】这些词都在课本里学过。A其后秦伐赵, 乘彼垝· 垣,以望复关。《诗 · 卫 拔十城。(拔:攻取)《廉 · 蔺》B怀敌附远(附: 风 · 氓》 归附)《论积贮疏》 C 乘鄂渚而反顾兮(乘:登) 乘:登上、登临:败逃的人) 《涉江》D追亡逐北,伏尸百万(北 《过秦论》可见答案是C
【要点提醒 】 联系课本这是最好的最 重要的途径。此外,还可联系成语,名言 警句,“以旧解新”,“以熟解生”,效 果很好。 如:秦桧炎炎 ,不附者惟卿一人。 联想“趋炎附势” “趋炎附势”是对称结构,“炎”、“势” 同义,是“势力”、“权势”之义。“炎 炎”就是权势很大。
又如:
①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 ②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③登高而呼,声非加疾也 ④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
第三步,重读全文。通过精读全文,加深对文意的理 解,为了确保所得答案的正确性,需将已得答案放回到原 文的相应位置进行验证,看其是否正确。
考纲精研
本考点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常见实词”。 所谓“常见实词”,从词的出现频率来讲,“常见 实词”指的是文言文中的常用词和次常用词;从词 义上看,考查的常用实词应当是古今词义既有联系 又有区别的那一部分。二是“在文中的含义”,其 实际上就是在具体语境中,即上下文中的含义。
五、语境分析法
3、 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
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 B “将兵”:将领和士兵 (2002高考题) “将”可当动词“率领”讲,也可作名词“将 领”讲。 B项对还是错? 【推断】 联系后文,既然说到“士卒不尽饮, 广不近水······”可见是李广对部下的关爱,带兵有 方,说的是他领兵的情况而不是指李广手下的将 领和士兵。所以B项错。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实词+课件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实词+课件

类型 本义 引申义 比喻义
释义
示例
词的本义,就是词的本来意义, 如“本”的本义是“草木的茎或根”,“道”的本义
即词产生时的最初的根本的意义。 是“路,道路”。
词的引申义,就是词由本义派生 如“本”的引申义为“根本、本来、原本、基本”,
出的与本义相关的其他意义。
“道”的引申义为“方法、道理、主张”。
词的比喻义,就是词建立在比喻 如“草菅人命”中的“草菅”,本义是“野草”,比
基础上所产生的意义。
喻义是“不值得珍惜的事物”。
词的假借义,就是因假借而产生 假借义
的含义。
如《鸿门宴》“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中的 “蚤”,本义是跳蚤,因为它和“早”读音相同,被 借用了“早”的意义。“早”是本字,是“蚤”的假 借义;“蚤”是“早”的假借字,“蚤”同“早”。
(五)偏义复词
所谓偏义复词,就是指一个词由两个意义相关或相反的语素构成,其中一个语素表示 意义,另一个语素不表示意义,只作为陪衬。
文言建构(1)——文言字词的疏通 文言实词
学习目标:
• 1、掌握五类文言实词的语言规律,能准确分析
• 2、即时训练,提高文言文翻译能力
文言实词主要指名词、动词、形容词和数量词。这些词构成了文言 文的主体,是学习文言文的关键。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必须掌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 词类活用、多义实词和偏义复词等相关方面的知识。积累并通晓一些 古文化常识,不仅对读懂古诗文很重要,更有助于学生理解博大精深、 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者,容易造成用今义解释古义的失误,这也是高考翻译中常考的热点。一般分为以下
几类:
类型
示例
词义扩大
江间波浪兼天涌[《秋兴八首(其一)》 古义:特指长江。今义:泛指所有江河。

2023届高考语文文言文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指导 课件54张

2023届高考语文文言文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指导  课件54张

一、试题选取依据——课程标准、高考评价体系
名称
具体要求
课程 标准
1.通过阅读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作品,积累文言阅读经验,培养民族审美趣味,增进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提升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增强文化自 信,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学习目标与内容 (1)选择中国文化史上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一些代表性作品进行精读,体会其精 神内涵、审美追求和文化价值。 (2)在特定的社会文化场景中考察传统文化经典作品,以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 认识作品对中国文化发展的贡献。 (3)梳理所学作品中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和文化常识,注意古今语言 的异同。 (4)阅读作品应写出内容提要和阅读感受。选择一部(篇)作品,从一个或多个角度讨 论分析,撰写评论。
观点态度。
一、试题选取依据——考情变化
年份
卷别
传主
出处
选材
新高考Ⅱ 卷
海瑞
《明史》 勇于劝谏、关心国事的清官廉吏
2020
新高考Ⅰ 卷
左光斗
《明史》 为人刚直、忠于朝廷的优秀官员
全国Ⅰ卷
苏轼
《宋史》 心怀家国、勇于担当的士大夫
全国Ⅱ卷 王安中
《宋史》 直言进谏、不畏权贵的优秀官员
全国Ⅲ卷 王彪之
《晋书》 敢于质疑、刚正不阿的实干家
出入无完裙(《石壕吏》) 裙:古义泛指衣裳。今义:指裙子。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小石潭记》)
01 词义扩大
02 词义缩小
03 词义转移 05 词义强化
04 词义弱化
06
感情色彩 变 化
1.词义的扩大
是女子不好……得更求好女
古义指女子相貌好看,不涉及品德。今义泛指一切美好的

高考文言文复习ppt课件

高考文言文复习ppt课件


• • •
犬救幼女
呈贡县村民畜一犬,甚驯。母未时上山采 薪,幼女随之不及,后于母里许。俄大雪,母 薄暮(傍晚)负薪归,女与犬俱不见。母惊恐万 状,奔走号呼,竟(终)不见女。邻里相助,亦 无 济于事。是夜其幼女之父母悲痛欲绝(死),以 为女或溺水,或堕井,或为狼所食。凌晨,复 邀邻人寻之,见女卧大树下,犬倚偎在旁,乃 不死。此雍正(清爱新觉罗胤祯的年号)十一年 十一月事,邑人无不称奇。 1.解释下列画线的词。 A.母未时上山采薪() B.幼女随之不及() C.母薄暮负薪归() D.或堕井( )
人物传记的一般格式
1.某某,字某某,某地人。2。父某,---(年号)中为----(官职)。3。少------,及 (冠、第),GOOD。4。----(年号)中, 初(先、尝)举(荐、征、召、辟、授、除、 为)----(官职),--------------;5。后(及、 比、寻、俄、既而、已而、久之、会)迁 (升、擢、拜、调、徙、转、知、判)---(官职),遂(乃、因、则)-------------; 6。贬(出、谪、罢、黜)------------。 7。---------------。8。乞骸骨(封、卒、谥) -----。
文 言 文 阅 读 详 解
义乌树人中学 张文彬
Ⅰ、考纲解读 :“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理 解B
1、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分析综合 C
1、筛选文中的信息; 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选出加点字的解释与现代汉语相同或不 相 同的一项) 2。选出加点的虚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不相 同)的一项; 3. 选出文言句式不同的一项或词类活用不相 同的一项 4. 对文言文内容或对人物性格分析错误的一 项;

高三语文复习课件:第1部分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高三语文复习课件:第1部分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他,罗公的病果然痊愈。
罗提督担任了游击官职后派人寻找他的妻子。 用重金赎回了她,(他们)又像当初一样做了夫 妻,来报答她卖身救夫的情义。这件事情不值 得作为典范,但是把他跟那些年轻时能够共患
难,等到富贵了就厌倦抛弃他的糟糠之妻的人 相比较,他们的品德高低的区别,大概是不能 够用里程来计算的。罗提督天生豪杰,为人处 世光明磊落,哪里能够用道学家的道德标准去 衡量他?
2.形近相通类:形声字与声旁通假,如“ 禽”通“擒”,“直”通“值”;同声旁的形声 字通假,如“拒”通“距”,“说”通“悦”等。
(1)通假字和本字的关系:
①通假字是本字的一部分
例:善——缮 坐——座
生——性
尊——樽
②通假字和本字的一部分相同,字形相近
例:说——悦 被——披
振——震
没——殁
③通假字和本字字形不同,但读音相同
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沛公居山.东.时(《鸿门宴》) 古义:崤山以东。 今义:山东省。
3.词义转移。如:“涕”,古代指眼泪, 现在指鼻涕;“偷”,古义是苟且、马虎、 刻薄、不厚道,今义转移为偷窃。
例: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烛之武退秦 师》) 古义:外交使者。 今义:出门时带的包裹。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 形容枯槁(《史记·屈原列传》) 古义:容颜、脸色。
第一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第二章 文言文阅读
第1节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 含义
高考真题试做
(2011·高考广东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后面的问题。 东乡罗提督战功,见于《圣武记》者详矣。 其智能亦自可韬,非徒以武力雄一时也。公 尝率兵入南山,搜余贼。村人苦.猴群盗食田 粮,晨必发火器惊之。公问故,令获一猴来, 剃其毛,画面为大眼诸丑怪状。明晨俟群猴 来,纵.之去,皆惊走,后不复至。

201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件:2.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01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件:2.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复习中要特别注意文言实词的各种特殊用法及与现代 汉语的差异,即注意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偏义 复词等。 近几年高考,实词的考查都采用选择题的形式。从 2009 年到 2013 年,连续五年都是要求选出“对下列句子 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题型很稳定。
解题方略
在阅读文言文时,我们总会碰到一些自己难以理解的
分析:①句中的“应”搭配对象为节拍之“节”,“应节 拍”即为“随着节拍、和着节拍”,可释为“随着,和 着”。②句中的“应”和“对”连用,都处于谓语动词的
位置上,而“对”为“回答”之意,故“应”为“应答”。
再如苏轼的《石钟山记》中:
①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 ②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例如:形旁从“钅”、“木”、“氵”、“火”、“土” 者与五行有关,从“刂(刀)”、“弓”、“矛”、“戈”、 “斤 ( 斧 )” 、“殳”者与兵器有关,从“马”、“牛”、 “羊”、“豕”、“犭”、“鸟”、“虫”者与动物有关, 从“辶(走)”、“彳(行)”、“忄(心)”、“讠(言)”者与人的行 为有关。汉字的这种表意功能,为我们阅读文言文,推断 实词含义提供了重要依据。
分析:①句根据前文语境可知,郦道元对石钟山的命名有
自己的看法,只是在观点表述上说得不够详细,由此推知 此“言”为“叙述”渔工水师大多文化水平较低,所以 渔工水师虽然知道石钟山命名的真实原因,不是不能说,
而是不能用文字记载下来。故此处的“言”应理解为“记 载”较为准确。
例1:酾酒临江,横槊赋诗(《短歌行》)
分析:“酾”,在现代汉语中算得上是个生僻字,难 以理解时可以从字形上去推测,一般有“酉”旁的字 都与“酒”有关,这里应该是个与酒有关的动词,斟 酒。
例2: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文言实词ppt课件

文言实词ppt课件
■ 由“站立”又虚化为副词,引申为“立刻”“马 上”,如《鸿门宴》:“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 伤。”
■就
■ (1)金就砺则利(
)
■ (2)连辟公府不就(
)
■ (3)一蹴而就(
)
■ (4)已股落腹裂,斯须就毙
(
)
■ (5)若无罪而就死地(
)
■ (6)乃谢客就车(
)
(1)接近,依靠 (2)赴任,就职 (3)成功,达到目的
■ 中学课本里把一些古今字也列入这个范围。 古今字的“古”和“今”是相对而言的,有 “先”、“后”的意思。“莫”,在“至莫夜月 明”句里,“莫”是古字,“暮”是今字,词义 应按“暮”解。
■ 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加以解释。
■ (1)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1)坐通座,音zuò,座位;
■ (2)系向牛头充炭直
■ 把“站立”的动作抽象化,即引申为“站得住”, 指立身处世,如“三十而立”。
■ 又引申为“竖立”,如“犹立枉木而求其景之直 也”。又引申为“建立”“设立”,如“立宗庙 于薛”,“各当时而立法”。
■ 又引申为“存在”,如“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 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 又引申为“登上帝王或诸侯的位置”,如贾谊 《过秦论》:“子婴立。”由此进一步引申为 “使登上某一位置”,如《项羽本纪》:“项羽 乃立章邯为雍王。”
献出生命,“流血牺牲”。 ■ 这都是词义发生转移。
■ (4)感情色彩发生变化。

如“卑鄙”

古代是中性词,指地位低下,“先无耻”。

“爪牙”

古代是褒义词,指有勇力的人,“处战国之世,选爪牙之士”;今
天是贬义词,指坏人的党羽。

这都是感情色彩发生了变化。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实词五大特殊用法+课件36张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实词五大特殊用法+课件36张

假借义 因假借而产生的意义。
旦日不可不蚤 自来谢项王
“蚤”借用 “早”的意义
2.推断技巧
➢ 巧借本义联系解:识记多义词,一定要找出其本义(工具书中一般列为第 一条)或基本义项,寻求众多义项之间的关联。 例如,从:会意字,像两个人相随行走在路上。 本义:跟随、随从,如“吾从而师之”。 引申义:①听从、服从,如“从善如流”;②次要的,如“从犯”;③同
2.课堂小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宪宗立,转膳部员外郎、兼侍御史知杂事。出为唐州刺史。节度使于素闻其名,既谒
见,群危言激切,甚悦,奏留充山南东道节度副使、检校兵部郎中、兼御史中丞,赐紫金
鱼袋。宰相武元衡、李吉甫皆爱重之,召入为吏部郎中。元衡辅政,举群代己为中丞。群
奏刑部郎中吕温、羊士谔为御史,吉甫以羊、吕险躁,持之数日不下,群等怒怨吉甫。群
1.古代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而现代汉语以双音节词为主,当我们在古代汉语中看到与现 代汉语相同的双音节词时,通常要警惕其是不是古今异义词。 2.依据时代气息作出判断。有些古今异义词按现代汉语意义解释后,明显与作品所属时代 的特征不相吻合,如“中国”在现代汉语中指“中华人民共和国”,而有的作品所属时代 根本就没有这一概念。 3.如果把古今异义词当成现代汉语词语解释,要注意看一看该词是否与其所处的语境相契 合,如果它的词义与整个语境是不契合的,那么要看其是不是古今异义词。
性狠戾,颇复恩雠,临事不顾生死。是时征入,云欲大用,人皆惧骇,闻其卒方安。
下列对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吉甫以羊、吕险躁 险躁:轻薄浮躁
B.群等怒怨吉甫
怒怨:怨恨
C.群性狠戾,颇复恩雠 恩雠:恩泽和仇恨
D.临事不顾生死
生死:死的危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另外,我们还要注意联想到与这个词有
关的一些词,通过组词筛选来确定词义。我 们可以称之为“添加语素解词法”
例:讽帝大征四方奇技 讽:劝告(2019高考题)
“讽” 理解为“劝告” ,对不对? 以讽组词:嘲讽、讥讽、讽劝、讽喻、讽刺、 根据语境,并联系《邹忌讽齐王纳谏》筛选,
这里的讽应为讽劝、劝告。译成“劝告”是正确 的。
在文中的含义
结合具体的语境
偏义复词:
(1)两个语素意义相近
今有一人入园圃,窃其桃李
(2)两个语素意义相对(反)
便可白公姥,及时遣我归
如何辨析:
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死生,昼夜事也
从实际情况来判断; 从逻辑上去判断。
练习:
1、其日牛马嘶,新妇入青庐《孔》 2、鸿雁出塞北,乃在无人乡。
这也是我们解词翻译常用的最简捷实用的方法。
五、语境分析法
1、《石钟山记》:郦道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 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 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推敲】: //联系全篇及背景看,渔工水师知道石 钟山命名的真正原因,但因为文化水平低,没法用 文字记下来。因此应理解为“记载”。
举翅万余里,行止自成行。
巧解文言实词
推断文言实词词义方法
1、字型推断法 2、结构互解法 3、语法定性法 4、联想推断法
5、语境分析法 6、代入法 7排除法
一、字型推断法 口——与口及语言等动作有关(吹、吮) 心——关于心理(恨、志) 示——和神祉有关(祖) 衣——与衣服有关(袖、襟)
二、对称结构互解法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 在文中的含义
作者:广德中学 陈明发
解释加下划线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词
1、微太子言,臣何能谒之。 2、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族秦者,秦也,非六国也。 3、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 4、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5、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6、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考纲解读: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
四、联想推断法:
联想课文有关语词中的用法,相互比照,辨 其异同,荆然州后之初民步附确操者定,文逼中兵实势词耳的。《含赤义壁。之战》
对下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019高考题
A、城之不拔者二耳 B、齐人未附 C、使老女子乘城 D、齐人追亡逐北
拔:被攻取 附:归附 乘:巡视 北:指败逃者
【联想】这些词都在课本里学过。A其后秦伐赵, 拔十城。(拔:攻取)乘《彼廉垝·垣·蔺,》以B望怀复敌关附。远《(诗附·卫: 归附)《论积贮疏》 C风乘·氓鄂》渚而反顾兮(乘:登) 《涉江》D追亡逐北,乘伏:尸登百上万、(登北临:败逃的人) 《过秦论》可见答案是C
2、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 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
篡改
赞同
3、 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 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
B “将兵”:将领和士兵 (2019高考题) “将”可当动词“率领”讲,也可作名词“将 领”讲。 B项对还是错?
思也应该相同。“求”是要求,“责”也是要求(责成、
寻求)。这样就不会把则和备看成是“责备”了。
【前倨后恭】
“前”和“后”相反,“倨”和“恭”也应相反。恭, 恭敬。倨,傲慢。
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不见 也。《屈原列传》
圣明的君主治理国家?
【推断】上下句以“而”连接,表并列。据“亡 国破家”这个并列结构的短语,可推知“圣君治 国”亦为并列关系, “圣君治国”当翻译成“圣 明之君,治平之国”。若成译“圣明的君主治理 国家”,则为主谓关系,与前句结构显然不对应。 全句可翻译为“亡国破家的事件一个连着一个, 而圣明的君主和清平的国家多少世代也没有出现 过了。
答案:C
“樵”作“取”的宾 语,应为名词,指柴
草。
例2: ①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②视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意似良 ③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 ④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推断】
①“意”后面带有宾词语,作动词,应解释为“料 想”;② 的 “ 意 ” 作主语,为名词,④的“ 意 ” 用法与此相同,联系前文,可知应解释为“样子”; ③的“意”作“无”的宾语,自然也是名词,应解释 为“意图”或“心意”。
利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处于 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相 同、相近或相反、相对的特点,求 得词语正确的解释。
【文过饰非】
我们可能知道“饰”是“掩饰之意”,而对“文”则 有些把握不住。这个词语中的过和非同义,那么文和饰 也应该同义。文就是文饰、掩饰的意思。
【求全责备】
全,全面。备,完备。意思同。“求”和“责”意
【要点提醒 】 联系课本这是最好的最 重要的途径。此外,还可联系成语,名言 警句,“以旧解新”,“以熟解生”,效 果很好。
如:秦桧炎炎 ,不附者惟卿一人。
联想“趋炎附势” “趋炎附势”是对称结构,“炎”、“势” 同义,是“势力”、“权势”之义。“炎 炎”就是权势很大。
又如:
①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 ②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③登高而呼,声非加疾也 ④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
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 (dá惊恐),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原列
传》)
【推断】 “疾痛惨怛”分别陈述几种情况,译 为“疾病、痛苦、凄惨、惊恐”,那么, “劳 苦倦极”也是四种情况。“倦极”不能译为“疲 倦极了”。倦是一个词,极是一个词。我们联想 到“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 ,“极”指极端的 情况。 “劳苦倦极”可译为“劳累、辛苦、疲 倦、困惫”。
[简析]①句中的“薄”字,可借助成语“日薄西 山”中的“薄”字来推断,“日薄西山”中的“薄” 为“接近”之意,那么①句中的薄字也可用“接近” 试解。②句中的“速”字,可借助成语“不速之客” 很容易推断出是“招致,招引”的意思。③句中的 “疾”字可用“疾风知劲草”中的“疾”字推断出是 “强”的意思。④句中的“责”字可由成语“求全责 备”推知是“寻求,寻找”之意。
三、借助语法分析作推断
运用所学的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语法知识,根据词 语所处的语法位置来推断其词性,进而推断出它的含义。
(2000年高考11题)
例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威自京都省之
省:探望。
B.不审于何得此绢
审:知道。
C.自放驴,取樵炊爨 樵:打柴。
D.后因他信,具以白质 信:使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