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常见文言文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教案)

合集下载

文言文实词教案

文言文实词教案
解析:我们得出“适”的意思是“出嫁”,主要是依照下文中的“右骁卫将军长孙晟”“生子无忌及女”。
3.(高)进之此时案腰间刀伺(檀)道济,有异言,则杀之。道济趋下阶,叩头曰:“武皇帝在上,臣道济如有异心,速殛之。”殛:杀死。
方法阐释:语境推断法
有些句子中的实词义我们可以借助句子内部语境来推断。有些句子的实词还需借助句子外部语境来推断,才能上下贯通。
四、知识迁移法
想一想
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09年海南、宁夏卷)
A.为震威城兵马监押,摄知城事。摄:代理
B.昭率老幼婴城,敌攻之力。婴:环绕
C.于是夜缒兵出,薄其营。薄:削弱
D.城上鼓噪乘之,杀获甚众乘:追逐
第一项中可见史记选读中“周公乃践祚代成王摄行政当国”,摄:代理;第二项中而刘夙婴疾病,婴:缠绕;第三项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薄:迫近。第四项顾自民国肇造,变乱纷乘。乘,追逐,这里指一个接一个地出现。
二、语法分析法
想一想:
说说下列句中“信”字词性和含义
1、信义著于四海。
2、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3、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4、若妻信病,赐小豆四十斛,宽假限日。
分析:例1名词,信誉,例2动词,为相信,例3形容词,真实的,例5副词,确实。
方法阐释:语法分析法
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相比,句子的语法结构基本上是一致的,除了“倒装句”(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外,文言文的句子是按“主语+状语+谓语+定语+宾语”的顺序排列的。主语、宾语大多是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是由形容词、动词充当,定语是由名词、代词充当,状语是由副词充当。根据它们所处的语法位置,推知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意义。
4、知识迁移法(成语、课文)

高考语文 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专题教案

高考语文 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专题教案

高考三轮专题教案: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一〕 [知识要点]对高中生来说,文言文阅读就是能够阅读浅易的文言文。

所谓“浅易〞文言文,大致可以用以下几个标准来衡量。

第一,从文章运用的词汇来看,主要是常用词与次常用词,非常用词出现的机会极少。

此外,名物典章制度等专门术语也很少运用。

第二,从文章出现的语法结构来看,主要采用常见的文言句式以及一般性的词类活用。

文言虚词的运用也以常见的典型的用法为主。

第三,从文章的体裁上看,主要是叙事、写景、抒情、一般说理等形式,而不是专门性较强的学术著作之类的作品(如《文心雕龙》)。

第四,从文章内容涉及的X围来看,同古代文化背景知识的联系较为松散,少用典故。

第五,从文章的整体风格来看,属于典X的文言文作品,如先秦两汉散文与唐宋八大家之类后世古文家(不是骈体文作家)的作品。

不过由于高考这一选拔性考试自身的要求,并非所有浅易文言文均可用作考试的材料。

大致说来,文言文阅读的命题在选取文段时常有这样一些考虑:语言规X标准,却又不刻板雷同;内容深浅适中,但又含有较深的意蕴;文笔流畅多彩,决不晦涩单调;风格雅正典X,却又不千篇一律;设题之点较多,而又能分出深浅层面;总体难易适度,无过难或过易的地方。

此外,选段还应和学生应该具备的文言知识有一定的联系。

从古代汉语到现代汉语,变化量大的是词汇。

因此,在文言文学习中,积累一定数量的实词和虚词非常重要。

而实词与虚词相比较,更是阅读文言文关键的一环。

要读懂浅易的文言文,必须做到能够根据上下文正确理解实词的词义。

[考点分析]1.理解和掌握常用实词的古今异义古今汉语的同形词语,只有一些基本词(“天〞、“地〞、“山〞、“水〞等)和一些专有名词的意义没有发生变化,大多数都有了变化。

或词义扩大,或词义缩小,或词义转移,或感情色彩不同。

有的变得完全不同,如“汤〞、“烈士〞、“爪牙〞(古代指武臣,无贬义);大多数情况那么是,一些多义词语,只是其中一两个义项古今相同,其他义项在现代汉语中已经消失。

高中常考文言文实词教案

高中常考文言文实词教案

高中常考文言文实词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文言文实词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2. 通过实例分析,使学生能够识别并理解文言文中的常见实词。

3. 培养学生运用文言文实词进行翻译和写作的能力。

4. 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为高考文言文题目的解答打下坚实基础。

教学内容文言文实词的定义文言文实词,指的是在古代汉语中具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它们与虚词相对,能够单独作为句子成分。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等。

文言文实词的分类1. 名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名称,如“君子”、“国家”。

2. 动词:表示动作、状态或存在,如“行”、“有”。

3. 形容词:表示性质、状态或特征,如“美”、“大”。

4. 数词:表示数目的多少,如“一”、“百”。

5. 量词:用来计量或限定名词,如“篇”、“匹”。

文言文实词的特点1. 一词多义:许多文言文实词具有多个含义。

2. 词性转换: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可以作为不同词性使用。

3. 合成新词:通过合成方式形成新的词汇。

文言文实词的学习方法1. 积累词汇:通过阅读和记忆,不断扩大文言文实词的词汇量。

2. 上下文理解:结合上下文来推断实词的具体含义。

3. 比较辨析:对比不同实词的用法,理解其细微差别。

4. 实践应用:通过翻译练习和创作文言文,加深对实词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案例分析选取《论语》中的一段经典文言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通过对这段文本的分析,教师引导学生识别并理解其中的实词,如“学”(动词,学习)、“时”(名词,时间)、“习”(动词,复习)、“说”(形容词,愉快)等。

同时,教师还应指出这些词在现代汉语中的不同用法,帮助学生建立起古今语言的联系。

总结与反思在本次教案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对文言文实词掌握的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课后,学生应进行自我反思,总结学习中的收获与不足,为后续的学习做好准备。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教案(整理精校版)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教案(整理精校版)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教案必修教案1015 19:58::《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教案文言实词是历年高考文言文考查的重点。

2015届高考模拟高考语文《考试大纲》要求: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B级。

1. 常见文言实词。

所谓“常见”,是指实词在文章中出现的频率较高,其范围包括文言文中的常用字和次常用字,主要包括考纲上所列举的120个实词,还包括初高中课本及学生尚未接触到的文化经典中经常出现的实词。

2. 在文中的含义,实际上就是根据上下文的语境来判定常见实词的含义。

考查的内容主要包括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偏义复词等,其中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的考查是重点。

考查形式主要有:1. 直接判断词义的对错。

要么是对某个实词提供四个备选项,要求选出正确答案;要么是对四个实词分别进行解释,要求选出正确或错误的一项,后者是近几年高考常见的考查形式。

2. 要求考生辨别词义差异。

要么是比较不同句子中字形相同的实词的意义,重点考查一词多义的情况,要么是要求找出与现代汉语在意义上相同或不相同的一项,即比较词语古今义的异同。

一、一词多义“一词多义”,就是指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具有不同的含义。

文言实词的多义现象非常普遍,一个词往往少则有几个义项,多则有十几个义项。

词的意义一般是通过引申、比喻、借代或假借等形式延伸出来的。

【例】(2015高考模拟·江西高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卖酒者传魏禧万安县有卖酒者,以善酿致富。

平生不欺人,或遣童婢沽,必问:“汝能饮酒否?”或倾跌破瓶缶,辄家取瓶,更注酒,使持以归。

由是远近称长者。

里中有数聚饮平事不得决者,相对咨嗟。

卖酒者问曰:“诸君何为数聚饮相咨嗟也?”聚饮者曰:“吾侪保甲贷乙金,甲逾期不肯偿,将讼。

讼则破家,事连吾侪,数姓人不得休矣!”卖酒者曰:“几何数?”曰:“子母四百金。

”卖酒者曰:“何忧为?”立出四百金偿之,不责券。

客有橐重资于途,甚雪,不能行。

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解读

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解读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教案【教学目标】1.在特定语境中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指导解题方法,学会知识迁移。

【教学过程】一考点阐释理解常见.....的含义..文言实词在文中⑴常见:文言文中出现频率高的实词,主要有两类:1.古代汉语常用而现代汉语不用或不常用的词。

比如,觐:朝见2.古今都常用但意义有区别的或有联系的词。

比如,“让”现在还有“谦让”的意思,但“让”在文言文中还有“责备”的意思。

⑵在文中:在语境中理解实词的含义⑶实词的考查: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偏义复词等知识点。

二指导解题方法(一)阅读以下文言文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

世为著姓。

祖父堪,蜀郡太守。

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

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

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

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

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

精思傅会,十年乃成。

文多,故不载。

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衡少善属.文属:写作B遂通《五经》,贯.六艺贯:学习C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拟:仿照D大将军邓骘奇.其才奇:认为……奇亡国破家相随属.(《屈原列传》)动词连接举酒属.客(《赤壁赋》)动词劝酒屈原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

(《屈原列传》)动词写作乃以秦王属.吏《高祖本纪》动词交付、委托1时为九月,序属.三秋(《滕王阁序》)动词隶属、归属(佛印)神情与苏黄不属.(《核舟记》)动词类似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过秦论》)名词类、辈方法一:语境分析法文言实词绝大部分是一词多义的,词义是不定项的,但上下文这个语境是相对稳定的,我们可以结合上下文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含义。

实际上这里要求考生具备的是一种根据上下文推断词语含义的能力,在推断的过程中始终要注意:词不离句,句不离段。

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二)

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二)

高考语文三轮专题复习教案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二)【规律总结】推断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文言实词的数量较大,而且常常多义,用法较灵活,所以,确定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句中的含义就成为阅读文言文的第一个难关。

积累一定数量的实词和掌握准确的方法是推断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句中含义的关键。

推断文言实词的一些基本方法:一、联想推断试卷上常出现一些难理解的文言实词,我们能够联想课文相关语句中的用法,相互比照,辨其异同,然后初步确定文中实词的含义。

例如:不以外夷见忽。

[简析]要理解此句,关键是“见”。

我们能够联想到《孔雀东南飞》中学过的“兰芝初来时,府吏见叮咛”来推断。

“见”是第一人称代词“我”之意,且“见”作宾语,宾语前置。

“不以外夷见忽”中的“见”据此可推断为第一人称代词,此句句意为:不因为我是外夷而轻视我。

也能够联想成语推断。

很多成语源自文言文,可借助这些成语中的意义来推断文言实词的意义。

例如:①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②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③登高而呼,声非加疾也④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简析]①句中的“薄”字,可借助成语“日薄西山”中的“薄”字来推断,“日薄西山”中的“薄”为“接近”之意,那么①句中的薄字也可用“接近”试解。

②句中的“速”字,可借助成语“不速之客”很容易推断出是“招致,招引”的意思。

③句中的“疾”字可用“疾风知劲草”中的“疾”字推断出是“强”的意思。

④句中的“责”字可由成语“求全责备”推知是“寻求,寻找”之意。

二、语言结构推断有些文言文句子结构整齐,讲求对仗,常常采用互文的修辞格,我们能够利用这个结构特点推知词义。

例如:①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②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简析]①句从句式结构来看,属于对仗,“忠”和“贤”相对,“用”和“以”相对;“忠”和“贤”同义,那么“用”和“以”同义,故“以”的意义就是“重用,任用”的意思。

②句从句式结构来看,也属于对仗句,“六国”与“秦”相对,“灭”与“族”相对,由此可推知,“族”就是“族灭”的意思。

理解常见文言文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教案)

理解常见文言文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教案)

理解常见文言文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一、实词是指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的词。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五类。

二、注意:一是“常见实词”。

从词的出现频率上来讲,是指在文章中出现频率比较高的实词。

指的是文言文中的常用词和次常用词,这主要包括初高中课本、读本及其他课外读物中经常出现的实词。

二是“在文中的含义”,是指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文言实词,有的涉及通假,有的多音多义,有的古今异义,还有的由于活用而意义发生临时变化,因而实词的含义只有根据具体的语境才能明确。

三、文言实词的复习注意:1、不要离开原文2、不要离开课本3、要注意文言实词的特殊用法及其与现代汉语的差异四、文言实词考什么?1、选出对词语解释正确或错误的一项;2、选出与例句中指定的实词意义相同的一项;3、判断各组句子中同一词的词义是否相同;4、语句翻译。

五、文言常用实词的特点:单音性、多义性、近义性、活用性(按习惯临时改变语法功能,用作其他词类)、通假性。

六、正确理解常用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必须掌握文言实词的基本知识,特别要注意以下几种词类:1、通假字2、一词多义3、古今异义4、偏义复词5、单音词和复音词6、反训词7、词类活用七、逐类过关(一)通假字:通假,是古文中音同或音近的字通用或借用的现象。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通假字包括通用字、假借字和古今字。

1、它有三种情况:(1)、以声旁代替本字。

(“直”通“值”,“县”通“悬”,“反”通“返”,“禽”通“擒”,“卒”通“猝”)(2)、以同声旁的同音字代替本字。

(“帖”通“贴”,“厝”通“措”,“谕”通“喻”,“说”通“悦”)(3)、没有声旁联系的同音字(“惠”通“慧”,“蚤”通“早”,“要”通“邀”,“裁”通“才”)2、掌握辨别通假字的方法1)一个字,按照它本身的含义(包括本义和引申义),无论如何也解释不通时,可考虑定为通假字。

如:“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中的“裁”,按其本身含义“剪裁;割裂”、“削减;消除”、“节制”、“估量;识别”等,无论如何也讲不通。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教案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教案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2. 培养学生通过语境推断词语含义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 常见文言实词的识别与理解。

2. 语境推断词语含义的方法。

3. 练习与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掌握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提高阅读能力。

2. 难点:学会通过语境推断词语含义的方法。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及用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语境中词语的含义。

3. 练习法:引导学生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准备:1. 教材:文言文阅读篇目。

2. 教具:多媒体设备。

3. 参考资料:文言实词词典、相关学术资料。

教案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文言实词,巩固记忆。

2.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入新课。

二、讲解常见文言实词(15分钟)1. 举例讲解常见文言实词的用法和含义。

2. 强调重点词语,提醒学生注意。

三、语境推断词语含义(15分钟)1. 提供几个含有重点词语的文言文段落。

2. 引导学生通过语境推断词语的含义。

3. 分析、讨论,得出结论。

四、练习与巩固(15分钟)1. 布置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 校对答案,讲解错误原因。

3. 针对学生错误,进行针对性辅导。

五、总结与拓展(5分钟)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

2.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拓展文言文阅读范围。

3. 布置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常见文言实词、语境推断词语含义、练习与巩固等环节,提高了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确保教学效果。

鼓励学生在课后自主学习,拓宽知识面,提高综合素质。

六、教学案例分析1. 选取几个含有重点文言实词的文言文段落。

2. 让学生通过阅读理解,尝试推断出词语的含义。

3. 分析推断过程中的难点和困惑,共同讨论解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解常见文言文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一、实词是指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的词。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五类。

二、注意:一是“常见实词”。

从词的出现频率上来讲,是指在文章中出现频率比较高的实词。

指的是文言文中的常用词和次常用词,这主要包括初高中课本、读本及其他课外读物中经常出现的实词。

二是“在文中的含义”,是指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文言实词,有的涉及通假,有的多音多义,有的古今异义,还有的由于活用而意义发生临时变化,因而实词的含义只有根据具体的语境才能明确。

三、文言实词的复习注意:1、不要离开原文2、不要离开课本3、要注意文言实词的特殊用法及其与现代汉语的差异四、文言实词考什么?1、选出对词语解释正确或错误的一项;2、选出与例句中指定的实词意义相同的一项;3、判断各组句子中同一词的词义是否相同;4、语句翻译。

五、文言常用实词的特点:单音性、多义性、近义性、活用性(按习惯临时改变语法功能,用作其他词类)、通假性。

六、正确理解常用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必须掌握文言实词的基本知识,特别要注意以下几种词类:1、通假字2、一词多义3、古今异义4、偏义复词5、单音词和复音词6、反训词7、词类活用七、逐类过关(一)通假字:通假,是古文中音同或音近的字通用或借用的现象。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通假字包括通用字、假借字和古今字。

1、它有三种情况:(1)、以声旁代替本字。

(“直”通“值”,“县”通“悬”,“反”通“返”,“禽”通“擒”,“卒”通“猝”)(2)、以同声旁的同音字代替本字。

(“帖”通“贴”,“厝”通“措”,“谕”通“喻”,“说”通“悦”)(3)、没有声旁联系的同音字(“惠”通“慧”,“蚤”通“早”,“要”通“邀”,“裁”通“才”)2、掌握辨别通假字的方法1)一个字,按照它本身的含义(包括本义和引申义),无论如何也解释不通时,可考虑定为通假字。

如:“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中的“裁”,按其本身含义“剪裁;割裂”、“削减;消除”、“节制”、“估量;识别”等,无论如何也讲不通。

就可根据上下文定为通假字,通“才”,是“刚刚”的意思。

2)通假基本上是同音代替,或完全同音,或读音相近(声母相同,或韵母相同)但由于历史的演变,有的通假字与本字已不同音了,如“弟子趣之”中的“趣”通“促”。

3、注意:(1)、通假字是单方面的,单向的,不能理解为双向相通。

(2)、通假字是约定俗成的。

堂上练习选出全有通假字的一项(C)1、天下同归而殊涂,一致而百虑。

2、尺蠖之躯屈,以求信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

3、是日微樊哙奔入营诮让项羽,沛公事几殆。

4、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

5、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6、君子相送以言,小人相送以财。

7、诸侯已畔,李斯乃欲谏争,不亦末乎?8、周室大坏,诸侯不朝,力政争权,想禽以兵。

A.1、3、5、7、8B.2、4、5、6、7C.1、2、4、5、7D.2、3、4、6、7(二)、一词多义一词多义是指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具有不同的含义。

一般来说,一个词不管有多少个义项,总有一个义项是基本的,其它义项都是从这个基本的义项中引申出来的,而且各个义项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掌握常见文言实词的各种义项,就必须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假借义。

例:兵武器——兵士——军队——战争——作战策略——军备1、如何辨别词义?联系上下文认真阅读认真分析增强阅读能力掌握一词多义的方法:1、了解词义的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

2、了解词义的两种引申方式。

3、了解一词多义演变的联想方法。

4、了解一词多义的辨析判断方法。

(三)、古今异义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已不相同的词为古今异义词。

古今异义的情况:1、词义扩大(如:江、河、雏、诗等)2、词义缩小(如:穷、其臭如兰、金等)3、词义转移(如:走、涕、币、牺牲等)4、感情色彩发生变化(如:卑鄙、爪牙等)5、名称说法改变(如:目、日、寡等)6、单音节词变双音节词(如:妻子、亲戚等)堂上练习:完成《创新设计》75页“板块一”的第6、7题。

积累:《创新设计》72页知识整合的“古今异义”;77页“高考常考的文言实词”五到八组(四)、偏义复词所谓偏义复词,就是一个词由两个意义相近、相对或相反的语素构成,其中一个语素表示意义,另一个语素不表示意义,只作陪衬。

它有三种情况:1、两个语素意义相近的偏义复词。

A、今有一人入园圃,窃其桃李。

B、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2、两个语素意义相对的偏义复词。

例:便可白公姥3、两个语素意义相反的偏义复词。

A、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B、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堂上练习:《孔雀东南飞》中“昼夜勤作息”的作息是一个偏义复词,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属于偏义复词的是(C)A.为奸利无所忌B.每宴飨费千金C.刺诸县短长D.必条利病反复A句主述的对象是丹州太守,“奸利无所忌”,是说他无所顾忌地干坏事。

“奸利”是以不正当手段谋取私利。

B项“宴”与“飨”都是以酒食待客。

C项的主述对象是"警盗",他们干的事是"刺诸县短长,游蠹不归"。

"刺"是"刺探",他们不可能"刺探"各县的长处,因此"短长"一词只偏于"短","短长"是偏义复合词。

(五)、区别单音词和复音词:单音节词占绝大多数,双音节词主要是连绵词、叠音词、象声词、偏义复词以及外来词,为数不多。

警示:1)不要把古汉语中的双音词拆开来理解。

例子:天子足下2)更不能把由单音词组成的短语看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词。

指示中间妻子山东(六)、反训词用同一个词语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可以表达出正反对立的两个意义。

反训词大多是动词。

若所市于人者。

卖责收毕,以何市而反?买奉命于危难之间。

接受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进献因出己虫,纳比笼中。

收进成妻纳钱案上。

交出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邀请秦人开关延敌。

迎击郑人有且置履里。

购置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

丢下,放弃文言文词类活用一、名词活用(一)类型:.一般动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作状语。

(二)名词活用的一般规律规律一:能愿动词后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

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水:游水)(《劝学》)2、左右欲刃相如。

(刃:用刀杀)(《廉颇蔺相如列传》)3、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下:咽下)(《六国论》)规律二:代词前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

因为代词不受名词修饰。

4、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树:种植)(《寡人之于国也》)5、无乃尔是过与?(过:责备)(《季氏将伐颛臾》6、驴不胜怒,蹄之。

(驴子很恼怒,用蹄子踢他)7、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先打垮秦王朝进入咸阳的人,就尊他为王)规律三:名词与名词连用,如果二者不是并列、偏正、判断等关系,而是主谓关系、动宾关系或动补关系,那么其中必有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8、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帝王:称帝称王)(《过秦论》)9、吾师道也(师:学习)(《师说》)10、“沛公军霸上”[沛公(的军队)驻扎在霸上]11、遂王天下。

(就在天下称王)12、面山而居。

[(愚公)面朝山而居]规律四:副词特别是否定副词后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

13、范增数目项王。

(目:使眼色)(《鸿门宴》)14、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王:称王)(《齐桓晋文之事》)规律五:表示时间、方位的名词常常活用为状语。

15、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上:向上,下:向下)(《劝学》)16、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天:一天天地,月:一月月地(《六国论》)17、南取汉中,西举巴蜀……(南:向南,西:向西)(《过秦论》)规律六:就一般情况说,凡动词前面的名词在意思上不能认为是用作主语的,就应该认为是用作状语。

18、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亲眼,亲耳)19、人皆得以隶使之(像对奴隶一样)20、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用船)21、常以身翼蔽沛公(像鸟张开翅膀一样)22、余自临安舟行适临汝(舟:乘船)规律七:不能带宾语的名词带有宾语,常常活用为使动或意动词。

23、项王虽霸天下而臣诸侯(臣:使……为臣)(《韩信拜将》)24、吾从而师之。

(师:以……为老师)(《师说》)25、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宾客:以……为宾客)(《伤仲永》)规律八:名词用在“所”“者”结构中,便活用为动词。

26、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于是用丹砂在绸子上写“陈胜称王”,放在别人捕得的鱼的肚子里)特别说明(一)、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活用后的意义仍和这个名词的意义密切相关,只是动作化罢了。

1、“二月草已芽”(《采草药》)。

“芽”表示“发芽”2、与郑人盟。

(《烛之武退秦师》)(盟约——订立盟约)3、填然鼓之。

(《寡人之于国也》)(鼓——击鼓)4、五亩之宅,树之以桑(同上)(树木——种植)5、五十者可以衣帛。

(同上)(衣服——穿上)6、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劝学》)(河水——游泳)7、而后乃今将图南。

(《逍遥游》)(南面——南飞)8、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南面——南行)(二)、名词活用为使动名词活用为有“使......为”意思的动词,通常称为名词的使动用法。

其特点是必带宾语。

1、“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鸿门宴》)。

“王之”就是“使他为王”2、既东封郑。

(《烛之武退秦师》)(疆界——使……成为疆界)(三)、名词活用为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一般涉及的是形容词和名词。

形容词、名词带宾语用如意动,就是“觉得宾语怎么样”,是在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事物具有用作意动的形容词表示的性质或状态,或者成为用作意动的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

翻译成“以……为……”或“认为……是……”或“把……当作……”。

1、越国以鄙远。

(《烛之武退秦师》)(边邑——把……当作边邑)2、吾从而师之。

(《师说》)(老师——以……为老师)3、耻学于师。

(《师说》)(羞耻——以……为羞耻)4、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说》)(老师——以……为老师)5、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羞耻——以……为羞耻)6、后人哀之而不鉴之(《阿房宫赋》)(镜子——以……为镜子)(四)、名词作状语从句法关系看,谓语动词在句中总是出现在主语、状语后,所以,如果名词出现在动词前,而句子已有明确的主语时,即可判断名词活用成了状语。

A.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

B.用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作比喻,表示动作、行为特征、状态。

C.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

D.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时间。

E.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工具。

F.表示事物的发展变化A.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1、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劝学》)(上面——向上)(下面——向下)2、南取汉中。

(《过秦论》)(南——向南)B.用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作比喻,表示动作、行为特征、状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