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考点梳理十八: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 ttmbworddoc
(完整word版)120个常见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120个常见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1.爱,ài动词①爱护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史记·陈涉世家》)——吴广平素给人恩惠,士兵有很多肯为他所用。
②喜爱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韩愈《师说》)——喜爱他的儿子,选择良师教他们.③怜惜,同情爱其二毛,则如服焉。
(《左传·子鱼论战》)--怜惜那些鬓发斑白的老人,就等于屈服于敌人.④吝惜,舍不得百姓皆以王为爱也。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百姓都认为您是吝啬啊。
⑤珍惜,爱惜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假使韩、魏、楚三国各自爱惜他们的国土。
⑥通“薆”,隐蔽,躲藏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诗经·邶风·静女》)—-躲藏起来不见面,(急得我)抓耳挠腮来回走。
2.安,ān(1)形容词①安全,平安谢庄遂安。
(《冯婉贞》)—-谢庄于是就安全了。
②安稳风雨不动安如山。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在风雨中像大山一样安稳.③安定,舒适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季氏将伐颛臾》)--不担忧(东西)少而担忧分配得不均匀,不担忧贫穷而担忧社会不安定.(2)动词①安身,奉养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左传·曹刿论战》)——使人安身立命的衣物食品,不敢独自占有,一定拿出来分给别人。
②安置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
(《三国演义·失街亭》)——离山十里有王平在那里安置营地。
③抚慰,安抚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资治通鉴·赤壁之战》)-—如果刘备和(刘表的儿子及部将)那些人同心协力,上下一致,就应该加以抚慰,和他们结成同盟好友。
④使……安定既来之,则安之(《季氏将伐颛臾》)--已经使他们来了,就要使他们安定下来。
⑤安心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琵琶行》)——我调出京城做官二年来,感到坦然安心。
(3)疑问副词,怎么,哪里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史记·鸿门宴》)——我对死尚且不躲避,一杯酒哪里值得推辞呢?(4)疑问代词,哪里,什么地方沛公安在?-—沛公在哪里?3.被,读音一:bèi(1)名词,被子外人颇有公孙布被之讥。
高考古诗文阅读:一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高考古诗文阅读:一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三理解一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考点提要:“ 常见实词”,指一般作品中出现频率较高、古汉语常用而现代汉语不用或不常用的词;或古今常用,意义有联系又有区别的词。
“在文中的含义”,实际上是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文言实词是构成文言文的主体,高考文言文阅读对文言实词考查最多。
对高中生来说,文言文阅读就是能够阅读浅易的文言文。
从古代汉语到现代汉语,变化最大的是词汇。
因此,在文言文学习中,积累一定数量的实词和虚词,非常重要。
而实词与虚词相比较,更是阅读文言文关键的一环。
复习时,要特别注意文言实词的特殊用法及与现代汉语的差异现象。
重点是古今异义和一词多义,难点是古今异义、异读字和异体字。
1、理解和掌握常见实词的古今异义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有些基本词汇古今没有什么变化;有些词随着旧事物、旧概念的消失而消失;还有一些古今字形同而意义、用法已经不同的词,词义发生了演变。
〈1〉词义扩大江:专指长江→泛指大的河流好:女子相貌好看→美好的气质〈2〉词义缩小臭:气味好坏→坏气味让:谦让、辞让,责备→谦让、辞让〈3〉词义转移涕:眼泪→鼻涕偷:苟且、马虎、刻薄、不厚道→偷窃〈4〉词义弱化很:凶狠〈程度很高〉→〈程度减低〉怨:仇恨、怀恨→埋怨、责备〈5〉词义强化恨:遗憾、不满意→仇恨、怀恨诛:责备→杀戮〈6〉感情色彩变化卑鄙:地位低下、见识浅陋→品质恶劣爪牙:得力帮手→坏人的党羽〈7〉名称、说法改变目—眼睛寡—少歧—岔路夷—平傍—靠近2、分辨单音词和复音词文言文单音词居多数,现代汉语双音词占多数。
文言单音词发展为白话双音词有以下三种情况:〈1〉前后加辅助成分〈前缀、后缀〉师→老师姨→阿姨担→ 担子石→石头〈2〉前后加一个同义或近义词亡→逃亡诱→诱惑旗→旗帜奇→奇特〈3〉换为完全不同的词悟→明白寐→睡觉冥→昏暗邦→国家注意:〈1〉不要把文言的两个单音词误认做现代汉语的一个双音词。
高考语文总复习文言文阅读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高考总复习· 语文
类别 词义扩大 词义缩小 词义转移 感情色彩变 化
例句 以吴越之众与中国 抗衡 丈夫二十不取,其 父母有罪 临表涕零 先帝不以臣卑鄙
古义 中原地区 男子 眼泪 地位低而见 识少
今义 全中国 夫妻男方 鼻涕 言语、行为 恶劣
高考总复习· 语文
2.掌握古今异义词的方法 (1)“牢记迥别”。对古今词义差别大的要牢记。例如:“除魏 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中的“除”字,在句中当“整理”讲,在现代 汉语中是“除去”、“去掉”的意思,古今词义相差比较大。再如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中的“去”字,在句中是“离开”,现
高考总复习· 语文
考点整合
高考总复习· 语文
知识链接
在复习过程中,必须积累一定数量的实词,了解一些词汇知 识,掌握文言实词的演变规律,以便能举一反三,灵活运用。 一、通假现象 通假字是我们在阅读古代典籍时经常会碰到的难题之一。什 么是通假字呢?“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声音相同或 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 古人在造字的时候,造出一个字,表达一个意思,可是该用 哪个字表示某个意思呢?有时候是有一定规律的;但是有一些字 还在形成过程中,没有一定规律,既可以使用这个字表示某个意 思,也可以使用另外一个声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表示那个意思。 这个同音字或者近音字就是“通假字”。通假字所代替的那个字 我们把它叫做“本字”。
高考总复习· 语文
例如:“甚矣,汝之不惠。”(《列子· 汤问· 愚公移山》) 在当时,一般情况下使用“慧”表示“智慧”。但有时候也 可以使用“惠”去表示,于是“惠”就成了“慧”的通假字。 又如:“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按照一般的情况,“列缺”应该写成“裂缺”。可是,在古代 也可以用“列”代替“裂”。于是“列”就成了本字“裂”的通 假字。 古人使用通假字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原来的字,能够代表很多 意义。后来为了减轻这个字的负担,便重新造了一个字替代原来 的那个字。可是,古书上还是旧字。在后来的人看来,那旧字便 是通假字,新字是本字。 例如:“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沈括《梦溪笔 谈· 活板》) “版”那个时候使用“板”。“板”可以表示木板,也可以 表示印版。后来为了减轻“板”的负担,专门造了一个“版”字 表示印版,于是“板”成了“版”的通假字,“版”便是本字。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重点考点精练:120个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Word版含解析.doc

120个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1.爱(1)名词,恩惠及子产卒,仲尼闻之,出涕曰:“古之遗爱也。
”(《左传》)(2)动词①给人恩惠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史记·陈涉世家》)②喜爱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师说》)③吝惜,舍不得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孟子·梁惠王上》)(3)形容词,吝啬百姓皆以王为爱也。
(《孟子·梁惠王上》)2.安(1)形容词①安稳风雨不动安如山。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②安定,舒适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季氏将伐颛臾》)(2)动词①安身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曹刿论战》)②抚慰,安抚则宜抚安,与结盟好。
(《赤壁之战》)③使……安定既来之,则安之。
(《季氏将伐颛臾》)④安心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
(《琵琶行并序》)3.被读音一:bèi(1)名词,被子外人颇有公孙布被之讥。
(《训俭示康》)(2)动词①覆盖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②遭受被箠楚受辱。
(《报任安书》)读音二:pī,通“披”①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
(《史记·陈涉世家》) ②披散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4.倍动词①背向,背对兵法:“右倍山陵,前左水泽。
”(《史记·淮阴侯列传》) ②通“背”,违背,背叛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鸿门宴》)③加倍虽倍赏累罚而不免于乱。
(《韩非子·五蠹》)5.本(1)名词①草木的根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谏太宗十思疏》)②根本,基础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孟子·梁惠王上》)③本业,常代指农业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
(《荀子·天论》)④书本,稿本,版本今存其本不忍废。
(《<指南录>后序》)⑤臣子给皇帝的奏章是无难,别具本章,狱词无易。
(《狱中杂记》)(2)动词,推究本源,考查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伶官传序》)6.鄙(1)名词,边界,边远的地方蜀之鄙有二僧。
高考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共24页文档

36、如果我们国家的法律中只有某种 神灵, 而不是 殚精竭 虑将神 灵揉进 宪法, 总体上 来说, 法律就 会更好 。—— 马克·吐 温 37、纲纪废弃之日,便是暴政兴起之 时。— —威·皮 物特
38、若是没有公众舆论的支持,法律 是丝毫 没有力 量的。 ——菲 力普斯 39、一个判例造出另一个判例,它们 迅速累 聚,进 而变成 法律。 ——朱 尼厄斯
40、人类法律,事物有规律,这是不 容忽视 的。— —爱献 生
Hale Waihona Puke 谢谢你的阅读❖ 知识就是财富 ❖ 丰富你的人生
71、既然我已经踏上这条道路,那么,任何东西都不应妨碍我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康德 72、家庭成为快乐的种子在外也不致成为障碍物但在旅行之际却是夜间的伴侣。——西塞罗 73、坚持意志伟大的事业需要始终不渝的精神。——伏尔泰 74、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75、内外相应,言行相称。——韩非
高考语文-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
一项 (! ! )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 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 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化, 而 某不量敌之众寡, 欲出力助上以抗之, 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例句: 而某不量敌之众寡 !! &’ 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 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 !! !! )’ 山东豪杰遂并起 *’ 诚宜开张圣听 !! !! ! 本题考查学生对偏义复词的掌握情况。例句中的 “ 众寡” 是偏义复词, 【分析】 词义偏在 “ 众” 字上, ( 项中 “ 口舌” 、 ) 项中 “ 豪杰” 、 * 项中 “ 开张” 均是并列式合成 词, 意思分别为 “ 说话” 、 “ 英雄人物” 、 “ 广泛” , 只有 & 项中 “ 国家” 是偏义复词, 词义 偏在 “ 国” 字上。 【 答案】 ! & ! ! 【 技巧点拨】 ! 本题四个选项中加点的词语形式上均为并列式合成词, 但偏义复 词的两个语素意义相近、 相关、 相对或相反, 而一般合成词则不一定如此。阅读时遇 到偏义复词, 一定要依据上下文语境来确定哪一个语素表示词义, 哪一个语素为衬 字, 然后予以正确解释。 +’ 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 ) 因河为池 ( 城: 城墙。池: 护城河) !践华为城, ! ! 程不识者 ( 爪牙: 帮凶) "宿将爪牙若李广、 !! ( 丈夫: 男子) #古者丈夫不耕 !! ! $彼所将中国人, 不过十五六万 ( 中国: 中原) !! ( 方: 纵横) %今齐地方千里 ! 折颈而死 ( 走: 行走) &兔走触株, ! 二曰民族少, 三曰劝农耕 ( 劝: 鼓励、 奖励) ’一曰主用足, ! 徒慕君之高义也 ( 去: 前往)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 &’ !"#$ (’ !$%’ )’ #$%& #’ 下列各句中的 “ 举” 字, 意义完全相同的是 (! ! )
高考语文文言文120个实词+18个虚词考点

5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安置、安放)6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译文:将军您迎顺曹操,想要得到一个什么归宿呢)7衣食所安(译文:衣服、食品这些养生的东西)8既来之,则安之(使---安)9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安全、安定、安稳)《季氏将伐颛臾》译文:不必担心财富不多,只需担心财富不均;不必担心人民太少,只需担心不安定。
被1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蒙受,遭受)《论积贮疏》@简单高中生(ID:jiandan100cn)译文:年成有好坏(荒年、丰年),(这是)大自然常有的现象,夏禹、商汤都遭受过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表示被动)3将军身被坚执锐,(通\"披\"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4被发行吟泽畔(通“披”披散)5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被子)6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覆盖)译文:大雪越高考语文文言文120实词+18虚词第一部分:120实词爱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爱护)2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喜欢,爱好)《阿房宫赋》译文:秦统治者爱好繁华奢侈,人民百姓也都顾念自己的家3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爱惜,吝惜)4向使三国各爱其地(爱惜,吝惜)5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慕,欣赏)6古之遗爱也(恩惠)译文:(子产执政之道,)正是古人遗留下的恩惠啊7爱而不见,搔首踯躅(隐蔽,躲藏)安1风雨不动安如山(安稳)2何故置某于安闲之地。
(译文:为什么把我放在安全清闲的地方。
)《失街亭》3然后得一夕安寝(安逸)4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安抚,抚慰)《赤壁之战》译文:就应当安慰他们,与他们结盟友好过南岭。
覆盖了南越之地的几个州郡7幸被齿发,何敢负德(加)《柳毅传》译文:承蒙您的大恩大德,我怎敢忘记?倍1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背\",背叛,违背)2五则攻之,倍则分之(一倍,加倍)译文:有五倍(于敌人的兵力)就进攻他们,有一倍(于敌人的兵力)就设法分散他们3每逢佳节倍思亲(越发、更加)4焉用亡邻以倍郑(增加)本1凡植木之隆,其本欲舒,(草本的根或茎干)2盖亦反其本矣(根本。
高考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用于句尾,“之乎”的合音。
“之”为代词,“乎”是句末 表疑问的语气词。 “何不”的合音,其中“何” 盍 是疑问代词,“不”为否定副 词。
(《庄暴见孟子》) ②闻强氏授甲攻子,子闻诸? (《左传》)
盍各言尔志?(《论语·公冶长》)
考纲解读
考点透析
最新考题直析
应考方法盘点
专题突破通练
备考简料清点
1.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 ①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 “在其中”“从这里”“在这件事上”。②青麻头伏焉。(《促织》) 焉 2.相当于“于何”,译作“在哪 里”“从哪里”。 ①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②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齐桓晋文之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君所交皆一时贤隽,今与是人饮而欢邪?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名师剖析】 (1)要点:殓、介宾结构后置、主谓倒装句式、甚。 (2)要点:使、累其心、抑(副词,表示揣度语气,相当于或许、或者)、判断句。 (3)要点:所交、一时、邪(句末语气词,表疑问或反问)。 答案 (1)用出嫁时的衣服(给她)穿上入棺,我的贫穷超乎寻常,就可以知道了。
第一章
第一节
文言文阅读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考纲内容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考纲阐释
“常见文言实词”指的是文言文中的常用词和次常用词;“在文中的含义”就是根 据上下文确定该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高考考查的实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使用 频率比较高的,并且古今词义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一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高考语文考点梳理十八: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重点难点梳理】1.考点诠释考纲要求: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常见”,就是指在浅易的古代诗文中出现的频率较高,在文章中比较重要。
“在文中的含义”是指文言实词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含义。
“文言实词”通常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量词,考试中涉及较多的就是这几类词,偶尔也会考到副词、代词。
文言实词考查范围主要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偏义复词、通假字等。
2.考查重点、难点试题所选的古诗文材料一般都来自课外,但是所考查的实词却离不开课本,往往是平时学习中经常接触的、比较重要的实词,且往往是常见实词的不常见义项。
从近几年高考所考的实词来看,都是使用频率较高的常用词,也是教材中经常出现的词,体现了高考的“试题在课外,知识点在课内”的特点。
题型以客观选择题为主,间有主观题。
难点主要有:难以辨别的一词多义,容易混淆的古今异义词,不易看出意义临时变化的词类活用。
由于文言实词的多义性,要确定某个实词在特定语言环境中的意思,需要具备一定的理解能力和判断能力,具备由课内向课外的知识迁移能力。
【金题透视】1、(09年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
魏德深,本巨鹿人也。
祖冲,仕周,为刑部大夫、建州刺史,因家弘农。
父毗,郁林令。
德深初为隋文帝挽郎,后历冯翊书佐、武阳郡司户,书佐,以能迁贵乡长。
为政清净,不严而肃.。
会.兴辽东之役,征税百端,使人往来,责成郡县。
于时王纲弛紊,吏多赃贿,所在征敛,人不堪.命。
唯德深一县,有无相通,不竭其力,所求皆给,而百姓不扰。
于时盗贼群起,武阳诸城多被沦陷,唯贵乡独全。
郡丞元宝藏受诏逐捕盗贼,每战不利,则器械必尽,辄征发于人,动以军法从事,如此者数矣。
其邻城营造,皆聚于听事,吏人递相督责,昼夜喧嚣,犹不能济。
德深各问其所欲,任随便修营,官府寂然,恒若无事。
唯约束长吏,所修不须过胜余县,使百姓劳苦。
然在下各自竭心,常为诸县之最。
寻转馆陶长,贵乡吏人闻之,相与言及其事,皆歔欷流涕,语不成声。
及将赴任,倾城送之,号泣之声,道路不绝。
既至馆陶,阖境老幼,皆如见其父母。
有猾人员外郎赵君实,与郡丞元宝藏深相交结,前后令长,未有不受其指麾者。
自德深至县,君实屏处于室,未尝辄敢出门。
逃窜之徒,归来如市。
贵乡父老,冒涉艰险,诣阙请留德深,有诏许之。
馆陶父老,复诣郡相讼,以贵乡文书为诈。
郡不能决。
会持节使者韦霁、杜整等至,两县诣使讼之,乃断从贵乡。
贵乡吏人,歌呼满道,互相称庆。
馆陶众庶,合境悲泣,因从而居住者数百家。
宝藏深害其能。
会越王侗征兵于郡,宝藏遂令德深率兵千人赴东都。
俄而宝藏以武阳归李密。
德深所领皆武阳人也,念其亲戚,辄出都门,东向恸哭而反。
人或谓之曰:“李密兵马,近在金墉,去此二十余里。
汝必欲归,谁能相禁,何为自苦如此!”其人皆垂泣曰:“我与魏明府同来,不忍弃去,岂以道路艰难乎!”其得人心如此。
后没于阵,贵乡、馆陶人庶,至今怀之。
(节选自《北史魏德深传》)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A.为政清静,不严而肃.肃:恭敬。
B.会.兴辽东之役会:适逢。
C.所在征敛,人不堪.命堪:忍受D.动.之军法从事动:招致【解析】主要考查对常见文言实词的掌握情况,能力层级为B级。
要做好此类题目,一是靠平时多积累,二是要学会借助上下文语言环境进行推断,两者结合,则问题迎刃而解。
D项“动”,总是,常常。
【答案】D2、(09年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郭原平字长泰,禀.至行,养亲必已力。
性闲木功,佣赁以给供养。
性谦虚,每为人作匠,取散夫价。
主人设食,原平自以家穷,父母有肴味,唯餐盐饭而已。
若家或无食,则虚中竟日,义不独饱,要须日暮作毕,受直归家,于里中买里中买籴,然后举爨。
父抱抱笃疾弥年,原平衣不解带,口不尝盐菜者,跨积寒暑。
父丧既终,自起两间小屋,以为祠堂。
每至节岁烝尝,于此数日中,哀思,绝饮粥。
父服除后,不复食鱼肉。
于母前,示有所啖,在私室,未曾妄尝。
自此迄终,三十余载。
高阳许瑶之居在永兴,罢建安郡丞还家,以绵一斤遗原平。
原平不受,送而复反者前后数十。
瑶之乃自往曰:“今岁过寒,而建安绵好,以此奉尊上下耳。
”原平乃.拜而受之。
每出市卖物,人问几钱,裁言其半,如此积时,邑人皆共识悉,辄加本价与之。
彼此相让,欲买者稍稍减价,要使微贱,然后取直。
居宅下湿,绕宅为沟,以通淤水。
宅上种少竹,春月夜有盗其笋者,原平偶起见之,盗者奔走坠沟。
原平自以不能广施,至使此人颠沛,乃于所植竹处沟上立小桥,令足通行,又采笋置篱外。
邻曲惭愧,无复取者。
又以种爪为业。
世祖大明七年大旱,瓜渎不复通船,县官刘僧秀愍其穷老,下渎水与之。
原平曰:“普天大旱,百姓俱困,岂可减溉田之水,以通运瓜之船。
”乃步从他道往钱唐货卖。
每行来,见人牵埭未过,辄迅楫助之;己自引船,不假旁力。
若自船已渡,后人未及,常停住须待,以此为常。
太守王僧郎察教廉,不就。
太守蔡兴宗临郡,深加贵异,以私米馈原平及山阴朱百年妻,原平固让频烦,誓死不受。
人或问曰:“府君嘉君淳行,敏君贫老,故加此赡,岂宜必辞。
”原平曰:“府君若以吾义行邪,则无一介之善,不可滥荷此赐。
若以其贫老邪,耋齿甚多,屡空比室,非吾一人而已。
”终不肯纳。
百年妻亦辞不受。
(节选自《宋书·郭原平砖》)8.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禀.至行,养亲必己力禀:赐与B. 性闲.木功,佣赁以给供养闲:熟习C. 日暮作毕,受直.归家直:报酬D. 于里中买粜,然后举爨.爨:做饭【解析】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需要结合原文语境来推断词语的含义,采取筛选的办法排除不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
有效信息在文章开头:“郭原平字长泰,禀至行,养亲必己力”。
一般的,人物传记开头除了介绍姓名字号、籍贯、身份,还要介绍其品行等。
A项的“秉”应当为“天赋”的意思。
禀:天赋,赋予。
【答案】A3、(09年北京卷)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0。
(1)叔孙通者,薛人也。
及项梁之.薛,叔孙通从之。
败于定陶,从怀王。
怀王为义帝,叔孙通留事项王。
汉二年,汉王从五诸侯入彭城,叔孙通降汉王。
汉王败而西,因竟从汉。
(2)汉五年,已并天下,诸候共尊汉王为皇帝于定陶。
高帝悉去秦苛仪法,为简易。
群臣饮酒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高帝患之。
叔孙通知上益厌之也,说上曰:“夫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
臣愿征鲁诸生,与臣弟子共起朝仪。
”高帝曰:“得无难乎?”叔孙通曰:“臣愿颇采古礼与秦仪杂就之。
”上曰:“可试为之,令易知,度吾所能行为之。
”(3)于是叔孙通使征鲁诸生。
鲁有两生不肯行,曰:“公所事者且十主,皆面谀以得亲贵。
吾不忍为公所为。
公所为不合古,吾不行。
公往矣,无污我!”叔孙通笑曰:“若真鄙.儒也,不知时变。
”(4)遂与所征三十人西,及上左右为学者与其弟子百馀人习之月馀,叔孙通曰:“上可试观。
”上既观,使行礼,曰:“吾能为此。
”乃令群臣习肄①。
汉七年,长乐宫成,诸侯群臣皆朝。
仪:先平明,谒者治礼,引以.次入殿门。
廷中陈车骑步卒卫宫,设兵张旗志。
传言“趋”。
殿下郎中夹陛,陛数百人。
功臣列侯诸将军军吏以次陈西方,东乡;文官丞相以.下陈东方,西乡。
大行设九宾,胪传。
(5)于是皇帝辇出房,百官执职传警。
引诸侯王以下至吏六百石以次奉贺。
自诸侯王以下莫不振恐肃敬。
至礼毕,复置法酒。
诸侍坐殿上皆伏抑首,以尊卑次起上寿。
觞九行,谒者②言“罢酒”。
御史执法,举不如仪者,辄引去。
竟朝置酒,无敢喧哗失礼者。
于是高帝曰:“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
”乃拜叔孙通为太常,赐金五百斤。
叔孙通出,皆以五百斤赐诸生。
诸生乃皆喜曰:“叔孙生诚圣人也,知当世之要务。
”(取材于《史记·叔孙通传》)①肄:学习、练习②谒者:官名,掌接待宾客及赞礼。
6.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叔孙通知上益.厌之也益:渐渐B.度.吾所能行为之度:估量C.若真鄙.儒也鄙:品德低下D.竟.朝置酒竟:直至……终了【解析】考查对文中实词的理解文言文实词的推断,基本方法就是代入原文,据上下文的文意进行排除或筛选,至于据结构、语法等进行分析,还不如平时多读一些文言文短文(难度不要大),积累一定的文言文,形成语感。
C项,据第三段“若真鄙.儒也”之前的内容“鲁有两生不肯行,曰:‘公所事者且十主,皆面谀以得亲贵。
吾不忍为公所为。
公所为不合古,吾不行。
公往矣,无污我!’”和叔孙通笑着说:“你等真是……的儒生”及下一段众儒生被征召的情况来看,叔孙通此处断不会认为他们“品德低下”,应当译为“见识浅陋”。
课文《曹刿论战》有“肉食者鄙”,《出师表》中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的句子。
【答案】C4、(2009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2题。
桓公自莒反于齐,使鲍叔牙为宰,鲍叔辞曰:“臣,君之庸臣也,君有加惠.于其臣,使臣不冻饥,则是君之赐也。
若必治国家,则非臣之所能也,其唯管夷吾乎!臣之所不如管夷吾者五:宽惠爱民,臣不如也;治国家不失秉.,臣不如也;忠信可结于诸侯,臣不如也;制礼义可法于四方,臣不如也;介胄执枹,立于军门,使百姓皆加勇,臣不如也。
夫管仲,民之父母也。
将欲治其子,不可弃其父母。
”曰:“管夷吾亲射寡人,中钩,殆于死,今乃用之,可乎?”鲍叔曰:“彼为其君动也,君若宥.而反之,其.为君亦犹是也。
”公曰:“然则为之奈何?”鲍叔曰:“君使人请之鲁。
”公曰:“施伯,鲁之谋臣也。
彼知吾将用之,必不吾予也。
”鲍叔曰:“君诏使者曰:‘寡人有不令之臣,在君之国,愿请之以戮群臣。
’鲁君必诺。
且施伯之知夷吾之才,必将致鲁之政。
夷吾受之,则鲁能弱齐矣。
夷吾不受,彼知其将反于.齐,必杀之。
”公曰:“然则夷吾受乎?”鲍叔曰:“不受也,夷吾事君无二心。
”公曰:“其于寡人犹如是乎?”对曰:“非为君也,为先君与社稷之故,君若欲定宗庙,则亟请之。
不然,无及也。
”公乃使鲍叔行成。
曰:“公子纠,亲也,请君讨之。
”鲁人为杀公子纠。
又曰:“管仲,雠[同“仇”]也,请受而甘心焉。
”鲁君许诺。
施伯谓鲁侯曰:“勿予。
非戮之也,将用其政也。
管仲者,天下之贤人也,大器也。
在楚则楚得意于天下,在晋则晋得意于天下,在狄则狄得意于天下,今齐求而得之,则必长为鲁国忧。
君何不杀而.授之其尸?”鲁君曰:“诺。
”将杀管仲。
鲍叔进曰:“杀之齐,是戮齐也;杀之鲁,是戮鲁也。
弊邑寡君愿生得之,以徇于国,为群臣戮。
若不生得,是君与寡君之贼比.也。
非弊邑之君所谓也,使臣不能受命。
”于是鲁君乃不杀,遂生東缚而柙 [xiá,木笼]以予齐。
(节选自《管子·小匡》)[注] 管夷吾,字仲,初事公子纠。
齐国内乱,公子小白(桓公)奔莒,管夷吾随公子纠奔鲁。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君有加.惠于其臣加:增加B.治国不失秉.秉:同“柄”,权柄C.君若宥.而反之宥:宽恕D.是君与寡君之贼比.也比:并列【解析】考查对文言文实词在文中意思的理解,生要通读文言材料,古人说,“通则懂”,所以读通原文了解文章的大致含义,便可根据语境,结合平时积累,据语感,通过语法分析,再辅之以排除法,对实词词义加以推断,一般可以正确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