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的天文划分

合集下载

时间时区名称 地方时 本初子午线 格林尼治时间

时间时区名称 地方时 本初子午线 格林尼治时间

时间时区名称地方时本初子午线格林尼治时间目录地方时 (1)本初子午线 (1)格林尼治时间 (1)时区和区时 (2)世界时区的划分 (2)法定时 (3)日界线 (3)地方时以观测者的子午线为基准的时间。

恒星时、真太阳时和平太阳时,都是用天球上某些真实的或假想的参考点的时角来计量的,它们与观测者的子午线有关。

地球上位于不同经度的观测者,在同一瞬间测得的参考点的时角是不同的。

因此,每个观测者都有自己的与他人不同的时间,称为地方时,它是观测者所在的子午线的时间。

本初子午线十九世纪,在航海事业蓬勃发展的推动下,许多国家相继建立天文台,进行专门的天文观测来测定时间。

它们直接得到的都是地方时。

为了协调时间的计量和确定地理经度,1884年在华盛顿举行的国际子午线会议决定,采用英国伦敦格林威治(一译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埃里中星仪所在的子午线作为时间和经度计量的标准参考子午线,称为本初子午线,又称零子午线(图 1 格林威治天文台(旧址)照片中的白线为本初子午线)。

从本初子午线开始,分别向东和向西计量地理经度,从0°到180°。

1957年后,格林威治天文台迁移台址,国际上改用由若干天文测时结果长期稳定性较好的天文台组成的平均天文台作为参考。

由这些天文台原来的经度采用值,利用天文测时资料反求各自的经度原点,再对这些经度原点进行统一处理,最后求得平均天文台经度原点。

1968年国际上以国际习用原点作为地极原点,并把通过国际习用原点和平均天文台经度原点的子午线称为本初子午线。

格林尼治时间在格林尼治(也有译为格林威治)子午线上测得的时间为格林尼治地方时间。

在采用格林尼治子午线为时间计量的标准参考子午线以后,天文和航海部门便采用格林尼治的平正午作为一个平太阳日的开始。

这样的选择对于天文和航海部门来说是适宜的,但对于一般人来说并不方便。

为此,国际天文学联合会1922年提议,自1925年1月1日起,各国的天文和航海年历采用由平子夜起算的格林尼治平太阳时,它与以前由平正午起算的时间相差12小时。

天文历法

天文历法

格林尼治的时间地球上位于不同经度的观测者,在同一瞬间测得的参考点(春分点,平太阳)的时角的不同的。

因此,每个观测者都有自己的计量时间的系统。

为了协调时间的计量,1884年在美国华盛顿举行国际子午线会议※,决定采用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埃里中星仪所在地的子午线作为时间(包括经度)计量的标准参考子午线,称为本初子午线,又称零子午线。

在本初子午线上测得的时间是格林尼治地方时间。

通常所说的格林尼治时间,是指由格林尼治平子夜起算的平太阳时,即世界时。

※1884年10月1日至13日在华盛顿举行,参加会议的有25个国家的41名代表。

历法推算年、月、日的时间长度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制定时间序列的法则称为历法。

用表格形式表示星期和每月、日期之间的对应关系,包括特殊纪念节日,尤其是那些不同年份有不同日期的节日所在日期的一览表,叫作日历。

定出年、月、日的长度,是制定历法的主要环节;确定年首、月首、节气以及比年更长的时间单位,也是制定历法的内容。

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区,采用过各种不同的历法,其中多数的历法是想把朔望月或者回归年分为编号的日数。

按其侧重点不同,历法大体可以分二类:一类叫阳历,如公历、儒略历等;一类叫阴历,如伊斯兰教历、希腊历等;另一类叫阴阳历,如我国现在还有采用的农历、藏历等。

公历目前全世界通用的历法称为公历,它实质上是一种阳历。

原始的阳历是古埃及人创立的。

最初取一年为365日。

为了协调历法年与回归年的长度,公元前46年罗马统治者儒略·凯撒对阳历作了修改,制定儒略历。

公元前8年,凯撒的侄儿奥古斯都又对儒略历作为调整。

儒略历分一年为十二个月,平年365日;年份能被4整除的为闰年,共366日。

这样,儒略历历年平均长度便是365.25日,同回归年长度365.2422日相差0.7078日,400年约差3日。

从实施儒略历到十六世纪末期,累差约为10日。

为了消除了这个差数,教皇格里高利(一译格雷果里)十三世把儒略历1582年10月4日的下一天定为10月15日,中间消去10天;同时还修改了儒略历置闰法则:能被4除尽的年份仍然为闰年,但对世纪年(如1600,1700,……),只有能被400除尽的才为闰年。

24节气精确到秒的算法

24节气精确到秒的算法

24节气精确到秒的算法一、引言24节气是我国古代科学家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变化而总结出的一种时间划分方法。

它不仅在我国传统农业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对现代气象学、天文历算等领域也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随着科技的发展,精确到秒的24节气算法越来越受到关注。

本文将介绍24节气精确到秒的算法原理及其应用。

二、24节气的历史背景和意义24节气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天文历算的重要成果。

它将一年分为24个阶段,每个阶段为15.25天。

24节气反映了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变化,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通过24节气,人们可以预测气候、农事、物候等现象,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三、精确到秒的算法原理1.太阳赤经的变化太阳赤经是太阳在黄道上的坐标,它随着地球绕太阳公转而变化。

太阳赤经的变化率为每小时约59.24秒。

2.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角速度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角速度为每小时约1.99×10^-7弧度。

3.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地球自转的角速度为每小时约7.29×10^-5弧度。

4.恒星日与太阳日的关系恒星日是指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所需的时间,约为23小时56分4秒。

太阳日是指地球自转一周所需的时间,约为24小时。

两者之差为约4分钟20秒。

四、算法步骤1.计算太阳赤经的变化率:根据太阳赤经的变化率和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角速度,可得到每小时太阳赤经的变化量。

2.计算当地平太阳时与恒星时的差值:根据地球自转的角速度,计算当地平太阳时与恒星时的差值。

3.计算当地平太阳时与真太阳时的差值:根据太阳赤经的变化率和地球自转的角速度,计算当地平太阳时与真太阳时的差值。

4.计算24节气的时刻:根据当地平太阳时与真太阳时的差值,推算出24节气的时刻。

五、精确到秒的算法应用精确到秒的24节气算法在气象预报、农业生产、天文教育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通过该算法,可以准确预测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为天文观测和气象预报提供数据支持。

同时,它还为农业生产提供了科学依据,有助于合理安排农事活动。

时区划分及计算方法东加西减

时区划分及计算方法东加西减

时区划分及计算方法东加西减全球划分为24个时区(东、西各12个时区)。

规定英国为中时区(零时区)、东1-12区,西1-12区。

东、西第12区各跨经度7.5度,以东、西经180度为界。

计算方法:时刻东进(+)西退(-),日期东退(-)西进(+)。

也就是说,时刻向东每过一个时区要加上一个小时,向西每过一个时区减去一个小时。

为了克服时间上的混乱,1884年在华盛顿召开的一次国际经度会议(又称国际子午线会议)上,规定将全球划分为24个时区(东、西各12个时区)。

规定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为中时区(零时区)、东1-12区,西1-12区。

每个时区横跨经度15度,时间正好是1小时。

最后的东、西第12区各跨经度7.5度,以东、西经180度为界。

每个时区的中央经线上的时间就是这个时区内统一采用的时间,称为区时,相邻两个时区的时间相差1小时。

例如,中国东8区的时间总比泰国东7区的时间早1小时,而比日本东9区的时间迟1小时。

因此,出国旅行的人,必须随时调整自己的手表,才能和当地时间相一致。

凡向西走,每过一个时区,就要把表拨慢1小时(比如2点拨到1点);凡向东走,每过一个时区,就要把表拨快1小时(比如1点拨到2点)。

并且规定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为本初子午线,即零度经线。

例1:已知东京(东九区)时间为5月1日12:00,求北京(东八区)的区时。

北京时间=12:00-(9-8)=11:00,即北京时间为5月1日11:00。

例2:已知北京时间为5月1日12:00,求纽约(西五区)的区时。

纽约时间=12:00-[8-(-5)]=-1:00+24:00-1天=23:00,即纽约时间为4月30日的23:00。

一昼夜十二时辰,老祖宗把时间都划分的那么美(图)

一昼夜十二时辰,老祖宗把时间都划分的那么美(图)

⼀昼夜⼗⼆时⾠,⽼祖宗把时间都划分的那么美(图)题记:⼗⼆时⾠,是中国古代劳动⼈民根据昼夜之间太阳出没的⾃然规律⽽独创于世,⼀昼夜被划分成⼗⼆个时段,每⼀个时段叫⼀个时⾠。

⼗⼆时⾠制,西周时就已使⽤;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出、⾷时、隅中、⽇中、⽇昳、晡时、⽇⼊、黄昏、⼈定。

后世⽤⼗⼆地⽀来表⽰。

每⼀个时⾠都有⼀⾸诗,⼀段歌。

⼦时:姑苏城外寒⼭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张继《枫桥夜泊》⼦时,是⼗⼆时⾠之⾸,⼜称“夜半”。

为前⽇夜23时⾄当⽇凌晨1时。

《左传·哀公⼗六年》:“醉⽽送之,夜半⽽遣之。

”丑时。

鸡鸣⽽⾷,唯命是听。

——《春秋左传正义》从字⾯上来看,“鸡鸣”确有“鸡叫”之意,但它在⼗⼆时中却是特指夜半之后、平旦以前的那⼀时段,即深夜过后的1⾄3时。

鸡被古⼈褒称作“知时畜也”。

《韩诗外传》中赞颂鸡云:“守夜不失时,信也。

”寅时。

鸡鸣洛城⾥,禁门平旦开。

——鲍照《代放歌⾏》太阳露出地平线之前,天刚蒙蒙亮的⼀段时间称“平旦”,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黎明之时,即每天清晨的3⾄5时。

《孟⼦·告⼦上》:“平旦之⽓”,是“平旦”⼀词的最早⽤例。

卯时。

⽇出有曜,羔裘如膏。

——《诗经·桧风·羔裘》“⽇出”是指太阳升出地平线之时,指每天清早的5⾄7时。

此时,旭⽇东升,光耀⼤地,给⼈以勃勃⽣机之感。

⾠时。

朝晨发兮鄢郢,⾷时⾄兮增泉。

——王逸《九思·守志》⾷时是古⼈吃早点之时,即每天的7⾄9时。

“⾷时”⼀词早在《礼记》中就出现了。

巳时。

⾄于衡阳,是谓隅中。

——《淮南⼦·天⽂训》临近中午的时候为隅中,即上午的9⾄11时。

《淮南⼦·天⽂训》:“⾄于桑野,是谓晏⾷;⾄于衡阳,是谓隅中;⾄于昆吾,是谓正中。

”午时。

与庄贾约,旦⽇⽇中,会于军门。

——《史记·司马穰苴列传》太阳运⾏到中天,即为正午,表⽰每天的11⾄13时。

上古时期⼈们此时去集市去交易。

时区划分及计算方法东加西减

时区划分及计算方法东加西减

时区划分及计算方法东加西减2021-02-23全球划分为24个时区(东、西各12个时区)。

规定英国为中时区(零时区)、东1-12区,西1-12区。

东、西第12区各跨经度7.5度,以东、西经180度为界。

计算方法:时刻东进(+)西退(-),日期东退(-)西进(+)。

也就是说,时刻向东每过一个时区要加上一个小时,向西每过一个时区减去一个小时。

时区划分及计算方法东加西减1时区划分及计算方法东加西减为了克服时间上的混乱,1884年在华盛顿召开的一次国际经度会议(又称国际子午线会议)上,规定将全球划分为24个时区(东、西各12个时区)。

规定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为中时区(零时区)、东1-12区,西1-12区。

每个时区横跨经度15度,时间正好是1小时。

最后的东、西第12区各跨经度7.5度,以东、西经180度为界。

每个时区的中央经线上的时间就是这个时区内统一采用的时间,称为区时,相邻两个时区的时间相差1小时。

例如,中国东8区的时间总比泰国东7区的时间早1小时,而比日本东9区的时间迟1小时。

因此,出国旅行的人,必须随时调整自己的手表,才能和当地时间相一致。

凡向西走,每过一个时区,就要把表拨慢1小时(比如2点拨到1点);凡向东走,每过一个时区,就要把表拨快1小时(比如1点拨到2点)。

并且规定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为本初子午线,即零度经线。

例1:已知东京(东九区)时间为5月1日12:00,求北京(东八区)的区时。

北京时间=12:00-(9-8)=11:00,即北京时间为5月1日11:00。

例2:已知北京时间为5月1日12:00,求纽约(西五区)的区时。

纽约时间=12:00-[8-(-5)]=-1:00+24:00-1天=23:00,即纽约时间为4月30日的23:00。

24节气和时间有关的规律

24节气和时间有关的规律

24节气和时间有关的规律24节气是中国传统农历的一种时间划分方式,它将一年分为24个等长的时间段,每个时间段约为15天。

这些节气与太阳运行轨迹和地球的自转有关,它们既是天文现象的反映,也是农耕文化的产物。

24节气的规律有很多,下面我将从不同角度介绍其中几个。

一、节气与太阳直射点的关系每年有两个时刻,太阳直射点位于黄道上的两个极端位置,即夏至和冬至。

夏至是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上的时刻,冬至是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回归线上的时刻。

从夏至开始,太阳直射点逐渐向南移动,直到冬至。

这个过程中,太阳直射点与24节气之间存在着固定的关系。

二、节气与地球公转的关系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是椭圆形的,而不是圆形的。

因此,地球与太阳之间的距离是变化的,这也影响着节气的时间。

当地球离太阳较远时,公转速度较慢,此时两个相邻的节气之间的时间间隔较长;而当地球离太阳较近时,公转速度较快,此时两个相邻的节气之间的时间间隔较短。

三、节气与地球自转的关系地球自转一周约为24小时,而24节气将一年划分为24个时间段,因此每个节气的持续时间并不相等。

当地球自转速度较快时,一个节气的持续时间较短;当地球自转速度较慢时,一个节气的持续时间较长。

四、节气与气候的关系24节气的划分不仅与天文现象有关,也与气候变化有关。

每个节气的名称都能反映出当时的气候特点。

例如,立春表示春天即将来临,大地开始回春;谷雨表示雨水渐多,对农作物的生长有利;小满表示麦类作物开始结实,天气逐渐炎热。

五、节气与节日的关系24节气不仅在农谚中有所体现,也与一些重要的传统节日有关。

例如,冬至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人们会在这一天吃饺子,象征着告别寒冬,迎接新的一年;而清明则是祭祀祖先、扫墓的时间,也被称为“寒食节”。

六、节气与人们的生活习惯的关系24节气的划分不仅影响着农耕生产,也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

不同的节气有不同的气候特点和食物特点,人们会根据节气的变化来调整饮食、穿着和作息时间。

全球共划分为24个时区

全球共划分为24个时区

格林威治天文台是指位於英國倫敦郊區的皇家格林威治天文台的標準時間,因為本初子午線被定義在通過那裡的經線。

理論上來說,格林威治標準時間的正午是指當太陽橫穿格林威治子午線時(也就是在格林威治上空最高點時)的時間。

由於地球在它的橢圓軌道里的運動速度不均勻,這個時刻可能和實際的太陽時相差16分鐘。

地球每天的自轉是有些不規則的,而且正在緩慢減速。

所以,格林威治時間已經不再被作為標準時間使用。

自1924年2月5日開始,格林威治天文台每隔一小時會向全世界發放調時信息。

全球共划分为24个时区,全球经度东西各有180,一个时区占15度。

伦敦格林威治天文台0°经线穿过(东西经7.5°之间是0时区),是零时区的中心。

北京是116°28′,位于东八区(东八区中心经线120°E,范围是112.5°E到127.5°E)时间计算原则是“东加西减”,加上八个小时,得2008.08.01.22:00亦称“世界时”。

格林威治所在地的标准时间。

现在不光是天文学家使用格林威治时间,就是在新闻报刊上也经常出现这个名词。

我们知道各地都有各地的地方时间。

如果对国际上某一重大事情,用地方时间来记录,就会感到复杂不便.而且将来日子一长容易搞错。

因此,天文学家就提出一个大家都能接受且又方便的记录方法,那就是以格林威治的地方时间为标准。

格林威治是英国伦敦南郊原格林威治天文台的所在地,它又是世界上地理度的起始点。

对于世界上发生的重大事件,都以格林威治的地方时间记录下来。

一旦知道了格林威治时间,人们就很容易推算出相当的本地时间。

例如,某事件发生在格林威治时间上午8时,我国在英国东面,北京时间比格林威治时同要早8小时,我们就立刻知道这次事情发生在相当于北京时间16时,也就是北京时间下午4时。

經緯度與本初子午線經度 ( longitude ) 是地球上一個地點離一根被稱為「本初子午線」的南北方向走線以東或以西的度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12
平恒星日长与地球自转周期之比为:0.999999902902-59T×10-12
这里T为从1900.0起算的儒略世纪数。
朔望月是月相从新月变化到新月所需要的时间。恒星月是月球在天球上连续两次通过某一恒星所需要的时间。近点月是月球上连续两次经过近地点所需要的时间。交点月是月球在天球上连续两次向北通过黄道(升交点)所需要的时间。回归月是月球黄经连续两次等于春分点黄经所需要的时间。它们的长度分别为:
时间的天文划分
天文时间基础是:(1)地球自转;(2)地球绕太阳的轨道运动;(3)月球绕地球的轨道运动。天文学中由此定义了下表所列几种主要的年、月、日。
天文时间



平太阳日
朔望月
回归年
真太阳日
恒星月
恒星年
平恒星日
近点月
近点年
真恒星日
交点月
交点年
历书日
回归月
儒略年
平太阳日是平太阳在天球上连续两次由东向西通过同一子午线圈所需要的时间。
1朔望月=29.53059平太阳日
1恒星月=27.32166平太阳日
1近点月=27.55455平太阳日
1交点月=27.21222平太阳日
1回归月=27.32158平太阳日
回归年是太阳在天球上连续两次通过春分点所需要的时间。恒星年是太阳在天球上连续两次通过某一恒星所需要的时间。近点年是地球连续两次经过近日点所需要的时间。交点年是太阳在天球上连续两次经过月球轨道的升交点所需要的时间。儒略年是以回归年为基础的纪年方法。各种年的长度为:
1回归年=365.24220平太阳日
1恒星年=365.25636平太阳日
1近点年=365.25964平太阳日
1交点年=346.62003平太阳日
1儒略年= 365.25平太阳日
真太阳日是真太阳在天球上连续两次由东向西通过同一子午线圈所需要的时间。
平恒星日是平春分点在天球上连续两次由东向西通过同一子午圈所需要的时间。
真恒星日是真春分点在天球上连续两次由东向西通过同一子午圈所需要的时间。
平太阳日长与平恒星日长之比为:1.002737909265+0.589T×10-10
平恒星日长与平太阳日长之比为:0.997269566414-0.586T×10-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