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天文观测时间系统

合集下载

天塔之光课程设计

天塔之光课程设计

天塔之光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天文学基础知识,理解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基本原理,以及其对天塔之光现象的影响。

2. 使学生了解天塔之光的形成原因、观测时间及地点,并能运用相关术语描述这一现象。

3. 帮助学生掌握科学探究方法,通过实际观测和分析,理解天文学研究的实证性和系统性。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制定观测计划、分析观测数据等。

2. 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学会使用望远镜等观测工具,并掌握基本的天文观测技巧。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学会在小组讨论中分享观点、倾听他人意见,共同完成探究任务。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天文学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宇宙奥秘的欲望。

2.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让他们认识到保护地球环境对于天文观测的重要性。

3. 培养学生尊重科学、严谨求实的态度,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和价值观。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自然科学类课程,以实践探究为主,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学生特点:四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但需引导他们进行有序、系统的探究。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以便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天文学基础知识:地球自转与公转原理,天体运行规律,天塔之光现象的定义及分类。

相关教材章节:第一章《宇宙与地球》,第三节《地球的自转与公转》。

2. 天塔之光的形成原因:太阳光照射地球大气层时的折射与散射,大气层中的气体成分对天塔之光的影响。

相关教材章节:第二章《大气与天气》,第一节《大气层的基本结构》。

3. 天塔之光的观测时间、地点及方法:介绍在不同季节、时间及地点观测天塔之光的最佳条件,教学如何使用望远镜等观测工具。

相关教材章节:第三章《天文观测方法》,第二节《望远镜及其使用方法》。

天文观测基础知识

天文观测基础知识

第一章天文观测基础知识第一节天球和天球坐标1、天球:天穹:人们所能直接观测到的地平之上的半个球形天空。

天球:以地心为球心半径为任意的假想球体,表示天体视运动的辅助工具。

(P1)由于天球球心的不同分为:观测者天球、地心天球、日心天球。

黄道黄道是太阳周年视运动的轨迹,实际上是地球公转轨道所在平面与天球相交的大圆,这个平面是黄道面。

2、天球坐标系(1)、地平坐标系基本要点:基圈:地平圈;始圈:午圈;原点:南点;纬度:高度:天体相对于地平圈的方向和角距离。

(解释度量及天顶距)经度:方位:天体所在的地平经圈相对于午圈的方向和角距离。

(0°到360°,自南点向西沿地平圈度量)(2)、第一赤道坐标系(也称时角坐标系)基本要点:基圈:天赤道;始圈:午圈;原点:上点;纬度:赤纬:天体相对于天赤道的方向和角距离。

(解释度量及极距)经度:时角:天体所在的时圈相对于上点(午圈)的方向和角距离。

自上点沿天赤道向西度量(为使天体的时角“与时俱增”)。

上、西、下、东为0 时、6 时、12 时、18 时。

(3)、第二赤道坐标系基本要点:基圈:天赤道始圈:春分圈;原点:春分点;纬度:赤纬;(与第一赤道坐标相同)经度:赤经:天体所在的时圈相对于春分点的方向和角距离。

自春分点沿天赤向东度量。

(4)、黄道坐标系基本要点:基圈:黄道;始圈:无名圈;(过春分点的黄经圈)原点:春分点;纬度:黄纬:天体相对于黄道的方向和角距离。

(解释度量)经度:黄经:天体所在的黄经圈相对于春分点的方向和角距离。

自春分点沿黄道向东度量(为使太阳的黄经“与日俱增”)。

(5)各天球坐标系的区别和联系仰极高度=天顶赤纬=当地纬度天体赤经+天体当时时角=当时恒星时第二节天体的视运动与四季星空1、天体的周日视运动所谓天体的周日视运动是指所有天体以一天为周期的自东向西运动。

天体周日视运动的轨迹叫做周日平行圈,简称周日圈。

恒隐星和恒显星2、太阳的周年视运动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是指因地球公转而引起的太阳在恒星背景上的运动轨迹(路线):即黄道方向:自西向东周期:与地球公转周期相同,约为365 天。

高中地理选修2天文观测的基础知识

高中地理选修2天文观测的基础知识

天文观测的基础知识为了进行天文观测,就要学会认识星空,识别天体;因此,有关天体的坐标,天体的运动,天文观测所用的时间系统,星座与星图,以及星星的星等、颜色、光谱型等多方面的基础知识,都是我们开展天文观测活动时,必须首先了解的。

1.天球和天球坐标系进行天文观测首先要从找星、认星开始。

在茫茫的星空中,怎样去寻找我们想要观测的天体呢?这就必须知道天体在空中的“住址”,即它在天空的坐标。

这样的坐标是怎样建立起来的呢?这就要从天球说起。

(1)天球当我们仰望天空观察天体时,无论是太阳、月亮还是恒星、行星,它们好像都镶嵌在同一个半球的内壁上,而我们自己无论在地球上什么位置,都好像是处于这个半球的中心。

这是由于天体离我们太远了,我们在地球上无法觉察不同天体与我们之间距离的差异。

因此,为了研究天体的位置和运动,可以引入一个假想的以观测者为球心,以任意长为半径的球,称作天球。

由于地球在浩瀚的宇宙中可以看作是一个质点,地心也可以当作地球的中心,因此可以假想一个地心天球,它是以地心为中心、无穷远为半径的球。

有了天球,我们认识天体就方便了,因为不论天体离我们多么遥远,我们都可以把它们投影到天球上,并用它们在天球上的视位置来表示它们。

在天球上,两颗星之间的距离如同在球面上两点间的距离一样,用角度来表示,称为角距。

显然,角距与两颗星的真实距离是两回事:角距很小的两颗星实际距离可能十分遥远。

星体的大小一般用视角直径(简称角直径),即从地球上看去它所张的角来表示。

同样,视角直径也不是天体的真实大小。

例如,月亮和太阳的视角直径大约都是1/2度,但月亮的大小与太阳相比简直可以忽略不计,只是由于月亮离地球很近才看起来很大。

(2)天球坐标系为了描述天体在天球上的视位置,就要在天球上建立起坐标系,称天球坐标系,就像我们为了描述地球上某一点的位置需要建立地球坐标系(如用地理纬度和地理经度表示)一样。

事实上,天球坐标系与地球坐标系的模式很相似。

《天文观测基础知识》课件

《天文观测基础知识》课件
《天文观测基础知识 》ppt课件
目录
CONTENTS
• 天文观测的基本概念 • 天文观测的硬件设备 • 天体的观测与识别 • 天文观测的实践技巧 • 天文观测的未来发展
01
天文观测的基本概 念
天文学的定义与分类
总结词
天文学是一门研究宇宙中天体的科学,包括恒星、行星、星 云、星系等。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天文学可分为多个分支 ,如恒星天文学、行星天文学、星云天文学等。
详细描述
天文学是研究宇宙中各种天体的科学,其研究对象包括恒星 、行星、星云、星系等。通过对这些天体的观测和研究,人 们可以了解宇宙的起源、演化、结构以及天体的形成、演化 和终极命运。
天文观测的历史与意义
总结词
天文观测是人类探索宇宙的重要手段, 其历史悠久,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 深远的影响。通过天文观测,人们可以 了解宇宙的奥秘,探索天体的形成和演 化机制,为人类未来的太空探索提供科 学依据。

化学与天文学
天文学中涉及的元素和化合物种 类繁多,通过研究这些物质的性 质和演化过程,有助于深入了解
化学反应和分子结构。
地球科学和天文学
地球科学和天文学在研究地球和 宇宙中的物质、能量和演化过程 方面有许多交叉点,通过跨学科 合作可以取得更多突破性成果。
天文观测的社会影响与教育意义
提高公众科学素养
感谢您的观看
望远镜的类型与选择
折射望远镜
使用透镜作为主镜,适合观测恒星、行星等天体,但需要定期调整。
反射望远镜
使用反射镜作为主镜,适合观测星云、星系等深空天体,但需要定期 清洁。
折反射望远镜
结合折射和反射的原理,适合观测多种天体,但价格较高。
望远镜选择
根据个人需求和预算选择适合自己的望远镜,初学者可选择便携、易 操作的望远镜,有经验的观测者可选择更高级的望远镜。

(完整版)第一章天文观测基础知识

(完整版)第一章天文观测基础知识
发座、室女座、猎犬座等天区。 天市垣:(下垣)包括蛇夫座、巨蛇座、天鹰座、武仙座、
北冕座等天区。
天文学
二十八宿:黄道附近的二十八个区域 四象:将二十八宿分成四组,每组七宿,
分别与四个地平方位、四种颜色相匹配。 东方苍龙,青色:角、亢、氐、房、心、尾、箕; 北方玄武,黑色:斗、牛、女、虚、危、室、壁; 西方白虎,白色:奎、娄、胃、昴、毕、觜、参; 南方朱雀,红色:井、鬼、柳、星、张、翼、轸; 二十八宿的范围有大有小,最大的为井宿,赤经跨度约为330,
第一章 天文观测基础知识
世界上有两件东西能够深深地震撼人们的心灵,一件是我 们心中崇高的道德准则,另一件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
---伊曼努尔·康德
天文学
§1.1 星座与四季星空
一、星名: 1.有的根据神话故事,如牛郎星、织女星、天狼星、 老人星等; 2.有的根据中国二十八星宿,如角宿一、心宿二、 娄宿三、参宿四和毕宿五等; 3.有的根据恒星颜色,如大火(心宿二); 4.还有的根据所在天区,如天关星、北河二、北河 三、南河三、天津四、五车二和南门二。
在地球赤道地 区看到所有天体 都垂直于平面做 圆运动
在中纬地区看到 的天体的周日视 动
天文学
三、永不上升与永不下 落天体
1、永不下落天体: 永不上升天体:
2、地理纬度越高,这类 天体越多:
极区:各半; 赤道:无
天文学
永不下落天体 永不上升天体
天文学
这是北天恒星周 日视运动的照片。 每条弧线都是一颗 恒星穿过夜空的轨 迹。图(a)的暴光 时间约为1小时,
图(b)约为5小时。
天文学
§1.3 天体的周年视运动
周年视运动 地球的公转
→天体的周年 视运动→太阳 自西向东在黄 道上每年运行 一周 →造成四 季星空的不同。

天文地理百科上-第三章

天文地理百科上-第三章

第三章天文必备:天文望远镜【天文望远镜】【工作原理】天文望远镜是一种令人惊奇的仪器,它可以使远处的目标看起来很近。

为了更好地理解天文望远镜的工作原理,我们先考虑一下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用裸眼看不到远方的目标呢?例如,为什么用裸眼看不到50米处的硬币呢?答案很简单:因为远方的目标在视网膜上的呈像没有占据足够的位置。

如果您有一双很大的眼睛,可以聚集到更多由远方目标发出的光并且在您的视网膜上形成明亮的像,那么,您就可以看到这个目标。

望远镜的两个光学件就可以帮助您将这一假设变为现实:物镜,它可以把远方目标发出的光会聚到焦点上(在焦点上呈像);目镜,它把物镜焦点上的像放大,使之在您的视网膜上呈像。

这和放大镜的原理一样,它把小的物体放大后在您的视网膜上呈像,这样小的物体看起来就变大了。

天文望远镜的主要部件是:主镜筒、物镜、目镜。

主镜筒的作用是:固定物镜,使之与目镜保持恰当的距离;阻止灰尘、湿气和干扰像质的杂光。

物镜的作用是聚光和在焦点处呈像。

目镜的作用是把物镜焦点处的像放大后在您的视网膜上呈像。

【种类】按照光学结构的不同天文望远镜可分为许多不同的种类,但比较常用的是两种:折射式天文望远镜(用光学透镜做物镜)和反射式天文望远镜(用曲面反光镜做物镜)。

尽管两者可以达到一样的效果,但它们的光学结构是完全不同的。

折射式天文望远镜:折射式天文望远镜通常采用两片或多片镀膜透镜组合而成的消色差物镜。

一般来讲,制作大口径(100mm以上)的组合透镜是非常困难的,所以常见的折射式天文望远镜的口径都不超过100mm。

反射式天文望远镜:反射式天文望远镜的物镜是一曲面反射镜(主镜)。

在物镜的光路上放置了一个呈45度倾斜的小平面反光镜(副镜)以把物镜反射的光线转向镜筒一侧的目镜。

反射式天文望远镜相对比较容易做到大的通光口径。

这就意味着反射式天文望远镜可以有很强的聚光能力,可以用以观测昏暗的深空目标,以及用以天文拍照。

【光学性能】天文观测者应根据观测目的的不同来选用不同的天文望远镜。

天文学的观测方法

天文学的观测方法

天文学的观测方法天文学是一门研究天体现象的科学,它包括观测、计算和理论等方面。

观测是天文学的基础,通过观测可以获取天文现象的数据,进而揭示宇宙的奥秘。

本文将介绍和探讨天文学的观测方法,包括目视观测、望远镜观测、射电观测等多种方式。

一、目视观测目视观测是最早也是最简单的一种天文观测方法。

古代人们通过肉眼观测天体运动和位置,记录天象的出现和消失,从而制作日晷、日历等测时仪器。

目视观测虽然缺乏精确的数据支持,但对于观测天象的周期性和规律性具有重要意义,为后世的观测提供了基础。

二、望远镜观测望远镜观测是利用望远镜等光学仪器观测天体的方法。

望远镜的发明极大地提高了天文观测的精度和范围,人类可以观测到更遥远、更模糊的天体,揭示了更多宇宙的秘密。

现代天文望远镜有地面望远镜和空间望远镜两大类,它们尤其在观测远离地球的天体时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射电观测射电观测是通过收集和分析来自天体的射电波段的信号来研究宇宙的观测方法。

射电望远镜可以观测到一些其他波段观测不到的现象,如射电脉冲星、射电星系等。

射电观测在揭示宇宙宏观结构和暗物质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价值,是天文学中的重要分支。

四、其他观测方法除了目视观测、望远镜观测和射电观测外,天文学还采用了很多其他观测方法,如红外观测、紫外观测、X射线观测等。

这些方法在观测不同波段的天体时各有优势,可以为天文学研究提供更全面和深入的数据支持。

总结天文学的观测方法日益丰富和多样,不同的观测方法互相配合,共同揭示着宇宙的奥秘。

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观测技术的不断发展,天文学的观测方法将更加精密和高效,为人类认识宇宙提供更多可能性。

愿我们共同探索宇宙,探求星辰之谜。

天文观测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天文观测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天文观测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第一章:引言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类对宇宙的探索不断深入,天文学成为了人类不可或缺的科学领域之一。

天文观测技术是天文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对于地球科学、材料科学、生命科学等各个领域的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技术的历史背景、基本原理以及应用前景三个方面探讨天文观测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第二章:天文观测技术的历史背景天文观测自古以来就存在,古代人类观察太阳、月亮和星星等天体,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

早期的观测技术简单粗糙,只能通过肉眼看到的天体进行观测。

直到16世纪末,望远镜的发明和成熟的制造技术,使天文观测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天文观测技术也得到了迅速发展。

20世纪以来,化学、物理等学科的快速进步,以及电子技术、计算机科学、信息技术等领域的不断发展,为天文观测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撑。

从早期的光学天文观测,到现代的射电、红外、紫外和X射线天文观测技术的应用,天文观测技术已经变得极其丰富和多样化。

第三章:天文观测技术的基本原理天文观测技术基本原理包括:1.光学原理;2.电磁波的性质;3.射电原理;4.空间光学技术。

光学天文观测技术是早期的天文观测技术,其基本原理是利用光学装置,通过分析和记录光线的传播、反射、折射等变化,获取天体的信息。

包括望远镜、显微镜、摄影设备。

现代光学天文观测技术已经发展到极致,例如哈勃空间望远镜,将人类的视线带到了更深更远的宇宙空间。

射电天文观测技术是通过接收天体的射电波,通过分析射电波长、频率、强度等参数,获取天体的信息。

射电波长较长,能穿透云层、尘埃等遮挡物,因此能够捕捉一些光学望远镜观测不到的天体信号。

目前全球最大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FAST已经建成,其能够接收到距离地球十亿光年之外的射电信号。

红外天文观测技术是通过测量天体辐射的红外光谱,获取天体的信息。

红外观测可以突破云层和尘埃的遮挡,能够获取到更多的天体信息。

近年来,红外天文技术在探测行星和恒星形成等方面有了突破性的进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初子午线
区时(Th)为平时系统 ( λN = N150)
把全球分成24个时区, 每区跨经度150,各区 把中央经线的地方时 作为本区统一使用的 标准时。这样的区域 称为时区;这样的时 间称为区时。
中国地域辽阔,横跨五个 时区。为有利于国家建设、 促进民族交往,新中国成 立后全国各地均使用东8区 的区时,又称“北京时间” (东经1200的地方时)
天干 地支
庚 辛 壬 癸 甲 乙 丙 丁 戊 己 申 酉 戌 亥 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对于任一公元年数: 天干序号= 公元年尾数; 地支序号=(公元年数/12)的余数 例如1911年是辛亥年,2013年是年?2012年(壬辰 龙年)
• 干支最早是纪日,殷商时代就有了,六 十日一循环,一直纪到现在(可在万年 历上查)。
三、平太阳时m
1.平太阳m 引入的一个假想参考点。 第一个辅助点建立在黄道上: 在黄道上均匀运动,其速度等于真太阳的平均 速度,并与真太阳同时过近日点和远日点。 第二个辅助点建立在赤道上: 在赤道上匀速运动,其速度等于真太阳的平均 速度,与第一辅助点同时过春分点和秋分点。 第三个辅助点为在赤道上做匀速运动的平太阳。
真太阳时以真太阳的 时角度量: m⊙ = t⊙+12h
1.真太阳时比恒星时每日约长4分钟
太阳在周日视运动的同时,又以逆时针方 向做周年视运动,每日在黄道上自西向东约运 行1度,因此真太阳时比恒星时约长4分钟。 m⊙ ≈ S +3m56s
2. 真太阳时的缺陷
(1)太阳在黄道上的运动不均匀。(地球公转轨 道为椭圆) (2)即使太阳在黄道上运动均匀,由于黄赤交角 的存在,投影在赤道上的太阳时角变化也不均匀。
公元1582年: 测得太阳3月11日过春分点比规定的3月21日提早10 天,历日与天象不符,必对历法进行修正。 格里历:罗马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对历法又作了一 次重大改革,定形为今天的公历。 1、规定:1582年10月4日的第二天为10月15日。 2、改为400年97闰:凡是年数可被四整除的为闰年, 世纪年要被400整除才是闰年。 格里历平均历年长:365 97/400=365.2425 回归年长: 365.2422 25s.9/1年; 2h52m 48s/400年 3300年才差一天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 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 最多不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来八、廿三。
5 农历的闰月
只能加在无中气的月份
农历月:29或30天
二十四节气的平均间隔: 365.2422/12=30.4368日 30.4368>29或30 这样无中气的月为闰月,前一月是几月就闰几月。 2012年农历是闰年,闰四月。
优点:与季节相吻合
缺点:月只是一个过渡单位,与月相无关。 我国1912年采用格里历,但不用其纪年, 直到解放后才采用。
四、阴阳历(农历)
1 历月长:大月30天、小月29天,大小月不固定,依 实际天象推算。 闰:19年加7个闰月 平年 12个月 闰年 13个月
现公历(格里高利历)的前身是儒略历:是罗马 的儒略.凯撒(Julius)于公元前46年仿照古埃及历 法制定的。 儒略历 定义:以回归年为基础, 回归年=365.2422日 规定:每年12个月,大月31天(单)、小月 30天 (双)、2月(处决人犯的月份)平年29天。 年首:每年冬至后第十天。 置闰:每隔三年一闰,闰年366天,加在2月。 平均 历年长:365 1/4=365.25日 回归年长:365.2422日 400年差3天。 七月July
(1)尽可能准确反映天文客观规律的历法,才能正 确的反映天象和四季变化。 (2)日历要简单、明了、易记。宁可牺牲精度以满 足简单。 (3)有通用性,能为广大地区所接受。
3. 主要有三种类型
(1)太阴历:(回历)以朔望月为基本单位。 (2)太阳历:(公历)以回归年为基本单位。
(3)阴阳历:(农历)以朔望月计月,以回 归年计年,二者兼顾。
1675年,英国建立格林尼治天文台。 从18世纪后半叶开始,格林尼治时间 已被一些国家在编制为航海服务的天 文历书时作为通用的标准时。 1884年,在美国华盛顿召开的国际 子午线(经线)会议把当时格林尼治 天文台子午仪镜头上十字丝交点在地 面上的垂点所在的经度定为0°经线 (本初子午线),作为经度和时间计 量的标准参考线。这样格林尼治时间 就成为世界时了。 世界时简写为UT,就是世界通用的 时间,也是换算地方时和区时的标准, 它是0°经线的地方时。
• 优点:日期与月相吻合的较好
缺点:历年长354 11/30 =354.3666日 与回归年365.2422 比,一年就相差11日 左右 ,3年就要短1个月,约17年就会出现月 序与季节倒置的现象。 因此,岁首逐年提前,与季节完全脱节。 目前只有少数伊斯兰国家和地区在宗教节日上 使用。
三、太阳历(公历)起源于古埃及
时间的计量
1. 建立时间系统的目的 判别和排列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和运 动的快慢。
2. 时间计量包含
时间有 “间隔”、“时刻”两个含义
时刻:事物运动中,某一状态发生的瞬间。 间隔:事物某一运动过程所经历的时间。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3. 基本原则
选择某一运动规律已掌握, 运动状态可观测到的具体 事物。 选取该事物的某一运动过 程为时间的基本单位。 选取该事物的某一运动状 态为时间计量的起算点。
日期 η 4.16 0 6.15 0 9.1 0 12.24 0 2.12 -14m24s 5.15 +3m48s 7.26 -6m18s 11.3 +16m24s
§3.2 地方时、世界时、区时
计量系统的地方性
恒星时、真太阳时、平太阳时是以春分点、 真太阳、平太阳为参考点,以过当地子午圈 的时刻为起算点,以时角来度量的。
地方时与地方经度的关系: 在同一计时系统内,任意两地同一瞬间测得的地 方时之差,在数值上等于这两地的地方经度之差。
SA-SB =(λA-λB)×1恒星时/15° m⊙A-m⊙B=(λA-λB)×1视太阳时/15° mA-mB =(λA-λB)×1平太阳时/15°
二、世界时与区时
世界时(UT):(S、M⊙、M) 以本初子午线为标准的地方时为世界时(λ= 0h )
置闰:30年11闰 太阴历年长: 354 11/30 = 354.3666日 12个朔望月:29.5306×12=354.36708日 30年的历年长:354×30+11=10631日 30年朔望月长:29.5306×12×30=10631.0124日 30年共差17m1s,一年差41s.5 在30年的第2、5、7、10、13、16、18、21、24、 26、29年为闰年,闰日加在闰年的最后一天。(可 保证朔在月初和年首)
每一节气太阳黄经均匀增加15度, 但时间间隔不同 .
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第二个节气为“中气”.
节气 立春 3150 清明 150 芒种 750 立秋 1350 寒露 1950 大雪 2550 中气 雨水 3300 谷雨 300 夏至 900 处暑 1500 霜降 2100 冬至 2700 节气 惊蛰 3450 立夏 450 小暑 1050 白露 1650 立冬 2250 小寒 2850 中气 春分 00 小满 600 大暑 1200 秋分 1800 小雪 2400 大寒 3300
对于观测者,只要位于不同的地理经圈, 就对应不同的天子午圈,因此,参考点过的 天子午圈不同,所得时刻也不同。即计时系 统具有地方性。
一、地方时
定义: 以本地子午面为起算平面,根据任意量时天体所确 定的时间。如量时天体分别为春分点、真太阳、平太 阳所测量的地方时分别为:地方恒星时、地方视时、 地方平时。(s、m⊙、m)
二、太阴历(回历) 定义:以朔望月为基础,朔望月=29.5306日 规定:每年12个月,大月30天 、小月29天,平 均29.5天。 12个太阴月:29.5×12=354日 12个朔望月:29.5306×12=354.36708日 一年 相差8小时48分36秒 置闰:为保证每年的年初与月初都为残月, 30年加11个闰日。
354或355天。 383或384天。
19年7闰
19个回归年长: 365.2422×19=6939.6018 19个历年长: 29.5306×(19×12+7)=6939.68865 19年相差2h05m04s
闰月大致在第3、6、9、11、14、17、19年。
4 二十四节气 农历中表示太阳位置的特殊方法
儒略.凯撒于公元前45年逝世,掌权的僧侣把 “每隔三年一闰”误解为“每三年一闰”。这样 在短短的33年,就多了3个闰年。
公元前8年
奥古斯都(Augustus)对历法又一次改革
1、从公元前8年到公元3年不再闰年,把多闰的3年 扣回。
2、将他出生的8月改成大月,有1、3、5、7、8、 10、12为大月(31天),4、6、9、11月为小月 (30天),平年2月28天。 八月英文August的来源
第三章 天文时间与历法
Time
时间和时间的本质
时间是建立在物质运动和变化的基础上的,时间和空 间都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物质的运动与变化永远是 在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的。 宇宙万物都是在时间的长河中发生、发展与变化着。 斗转星移,日月盈亏,寒来暑往,潮涨潮落……总是一 件事接着一件事,一个过程跟着另一个过程,绵延不断, 反映出时间是无始无终的,时间又是连续的。这种物质 运动变化的序列和持续的性质,就是时间的本质。 时间的本原:时间的本原就是事物的存在过程。时间 是所有事物皆具有的天然属性,时间是存在的表征,是 过程的记录,是人们描述事物存在过程及其片段的参数。
2. 平太阳时
定义:以平太阳的周日视运动为依据建立的时 间系统; 时间单位:平太阳日—平太阳连续两次上中天 的时间间隔; 起始点:下中天 平太阳时以平太阳的时角度量 m = tm + 12h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